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末世录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炎垅

    这兵卒胀红了脸,使出吃奶的劲向前推着枪矛,对面身高七尺的扶余大汉却是纹丝不动,还有空挥舞左手的大盾击飞了一名欺上前的守军刀盾手。那使枪的兵卒只好收枪,准备蓄力后再捅一枪,不料刚一收枪这扶余大汉就借势冲上一步,刀光闪过,便将这守军兵卒的脑袋砍落在地。

    这百济头目抄起脑袋哈哈大笑着时,却没注意到一名守军弩手悄然来到他身后,将箭簇对准他那没被头盔盖住的太阳穴,扣动了悬刀。扶余大汉七尺长的身躯顿时直挺挺的扑到在城墙甬道上。与此同时,又有一名百济步卒从这云梯上跃上城墙

    城头厮杀声,兵器交鸣声,箭矢破空尖啸之声此起彼伏。百济军仗着兵力优势,持续不断的顺着云梯向城头涌来,他们虽然城脚下已积尸如山,但登上城头的百济兵却是越来越多。在城头督战的公孙旦,冷汗直流,将背心都湿透了。

    城下的仇首王看着已是摇摇欲坠的列口城,心中正洋洋得意时,正对着他所在军阵的城门却突然大开,一大队数百骑的铁骑从城中奔涌而出。

    这些战骑高大威猛,人马俱甲,如同一道钢铁洪流般。这一幕仇首王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顿时愣在当场,心中刚闪过念公孙旦怎么会多出一支如此精良铁骑时,对方战骑已散为一字长蛇阵,杀到近前。他来不及多想,高喝道:“左右战骑上前挡住敌骑!”

    但百济战骑哪里还来的及反应。仇首王的话音刚落,徐荣亲率的梁军重骑挺起成排的骑枪,骑枪矛刃距离百济军阵最前排的兵士不到五尺的距离。面对滚滚钢铁洪流,这些兵士早已吓的面色苍白,有的不由自主的撒腿向阵后挤去或向两边靠去,有的条件反射的举起了枪矛兵刃,还有不少呆若木鸡在当场。

    噗噗噗,梁军重骑的骑枪瞬间将数百济兵卒挑杀在地。重骑继续前冲,有的骑枪来不及脱下穿在枪杆上的尸体,索性借着冲力带着尸体又向前冲了数尺距离,捅杀了下一名百济兵士,骑手方才脱手弃枪。脱枪的梁军重骑骑手顺势抽出狼牙大棒,呼呼的挥舞起来。

    此时的仇首王见势不妙,早已策马远遁而逃。其余百济的兵将们在徐荣重装铁骑冲击之下,半刻钟便告崩溃。又一支轻骑营从城中策马而出,开始对溃逃的百济兵进行追击。

    与此同时,城头也涌出大批梁军枪盾兵,他们如同切瓜砍豆腐般就轻易解决了城头上的所有百济兵卒。那些还在云梯下聚集和在云梯上攀爬的百济军前势不妙,也要溜之大吉,但最先出城的那五百重装铁骑已兜头杀了回来,他们几乎是一个人都不可能跑的了。




第708章 小学同窗
    带方郡列口城。已在城头巡视一番的公孙旦正准备下城回府休息,却听到有的守军兵卒开始惊呼起来:“海面上有船来了!”

    公孙旦心中一震,心道定是魏军来了。他扭头的向西南面的大海望去,果然海平线上出现了数十成百的桅杆,接着层层叠叠的船帆也浮现出来。

    “敌军来袭,准备迎战!”公孙旦高声喊叫道。千余名带方兵手忙脚乱的奔上城头,蹲伏在垛墙之后,公孙旦也和他们一样,将自己身体大部藏在垛墙后,只探出个脑袋,紧张的注视着海面上那越行越近的船队。

    半个时辰后,那些战船就开始抛锚,只是因为列口城外的海岸是沙滩类型,所以这些战船无法驶到岸边,它们抛锚的位置距离列口城还有近两百余仗的距离。这个距离上,公孙旦还是无法看清对方战船上的旗号。

    战船上的人已陆续放下舢板,以此装载兵马登陆。离海岸较近的小船上,甚至有兵卒直接跳入齐腰深的海水中,涉水上岸。又过了小半个时辰,临近城墙的海滩上站满了各式兵马。他们有的是身着闪着金属光泽类似龙虾甲壳的甲胄,手持大盾矛枪的步卒。有的是跨骑着肩高六尺高达仗余的披甲巨型战马,同样身着精良战甲的骑士。

    公孙旦暗自惊疑道,被梁军打到流亡海外的魏军为何还能有如此精良他久居带方这个偏郡,自然不知道来的就是梁军步骑。不一会城下传来叫喊声:“城上守军,我等是从青州跨海而来的梁军,你们的公孙太守已向我大梁下了降表。速速打开城门,放我等进城。”

    公孙旦这才探出头来,喊道:“某便是公孙旦,请问汝等主将何在,如何能证明汝等确为梁军不是某太过疑虑,而是魏军残余就在几百里外的南新城,难保他们不用计诈开城池。”

    城下却在此时传来哈哈大笑声,紧接着一个公孙旦似曾相识的声音飘上城头:“公孙旦,汝可还记得某否”公孙旦连忙定睛望去,果然看到一张感觉非常熟悉的脸孔,但却是一时想不起来,到底在何处与此人相识。

    那人继续用辽东口音说道:“某是徐荣啊,你我还在一个私塾念过书的,汝不记得了吗”对方的提醒让公孙旦立刻记了起来,这徐荣是他早年的少时同窗。只是徐荣十几岁时就离乡远赴他乡,已是有十几年没见过面了。

    但对于徐荣后来背弃董卓,投靠当年的筑阳候,现在的大梁天子冯宇的事。公孙旦还是听说过的。现在再对照这些兵马的装备号衣,便知道不可能是魏军使诈。这下他放下心来,立刻吩咐兵将打开城门,放徐荣兵马入城。

    公孙旦,徐荣这两个十几年未见面的小学同窗,见面后自然是先寒暄良久,然后方才谈到正事。公孙旦这才知道,徐荣和其麾下军团只是个打前站的,真正的主力在后面。而且那也是一支魏军,由曹冲,郭嘉所统领的魏军。

    接风宴上,酒过三巡,公孙旦又向徐荣敬了一爵酒后说道:“徐荣老兄啊,汝这次来的太好了。如今某这带方郡守其实差不多已是有名无实了。若再失去这列口城,某也只能渡海到青州,遥领这带方郡了。”

    徐荣往嘴里叼了块牛肉问道:“此话何解”其实他对带方的境况已有所了解,但还是故作此一问。

    “徐兄有所不知啊。兄弟我虽然还领着这带方太守之职,但现在实际上统辖的只有这一城一地而已。南边的三韩早就不听调遣,南下的胡骑…,额,这不是说大梁北府军麾下的胡骑,某是指那些东夷野生胡骑大举南下,占据了大片土地做为他们的牧场。现在伪魏残军又占据了南新城。好在,大梁天军马上都要齐聚带方了,待曹冲郭嘉的兵马一来,大梁便可扫荡带方,继而攻略乐浪。收复这海东两郡。”

    徐荣喝了口酒,清了清嗓子道:“公孙兄误会了。曹冲郭嘉来不是为了接收带方的,他们只是前来剿灭曹丕的伪魏残余。而且,曹丕也不是为了带方乐浪来此的。”

    公孙旦惊讶道:“不是为了带方乐浪难道曹丕想去占据三韩地,怪不得前些时日,斥候来报他们除了四处劫掠,还屡屡派船南下。”

    徐荣摇了摇头道:“他们不是去三韩,而是要去瀛洲。”

    “什么瀛洲”公孙旦当然不知道大梁内部已经统一将倭人聚集之地称呼为瀛洲。

    “就是东南边大岛,那倭人的聚集之地!”

    徐荣这么一说,公孙旦顿时明白过来,忙说道:“那不如乘着曹丕还未来及逃走,围了南新城,将他们一举歼灭。省得再跑那么远追击他们的麻烦。如此也可顺着用这大军平定带方。”

    徐荣又叹气道:“曹丕来带方应该有数月有余了吧。他们的主力应该早就离开了带方,顺着海岸线前往瀛洲了。所以曹丕不会留在带方平乱。圣上也没给他这个任务。”

    看着公孙旦失望的表情,徐荣又说道:“虽然曹丕的大军不会留在此处,但是圣上还是派兵来帮助乐浪,带方二郡平乱的。”

    谁知公孙旦听了这话,脸上的表情更是复杂了,吱吱唔唔的说道:“难道…,难道是要现在屯驻在辽东,玄菟郡的北府军来…”

    徐荣立刻知道了他担心什么,公孙旦定是怕北府军麾下的胡骑攻入郡内后,按传统习惯烧杀抢掠。

    徐荣连连摆手打消他的顾虑道:“公孙兄,汝不用担心。圣上知道北府军南下会发生何事。所以他不仅不会用北府军来接收平定带方,乐浪二郡。即使辽东,玄菟二郡也会很快从北府军手中接管,让北府军退到黑水以北去。圣上会再派遣一个军团来带方,与某一道平定二郡。除了二郡,还会将南部的三韩之地纳入到我大梁境内。”

    公孙旦这才放下心来,又问道:“敢问兄台,这一个军团有多少人马编制”

    “不多,一般三千五百兵马到四千兵马之间。”



第709章 仇首王
    当听到梁军一个军团只有三千五百到四千兵马后,公孙旦又带着疑虑的表情问道:“徐兄,不是为兄我怀疑梁军战力。你们两个军团,七八千人马平定二郡是不会有多大问题,只是还要去到三韩地开边。这兵马少了点吧。要知道,从前汉光武帝时起,中原朝廷就没少打过三韩的主意,但迟迟未能将其归于王化,何也这些韩夷不好收服啊,顶多让他们表面上受我郡县节制,但要直接将他们编为郡县统御,这个难了点。真要那么容易,前朝那么多皇帝早就将此事做了。”

    徐荣哈哈笑道:“我们梁军兵士都能以一当百用。而且,如今我大梁不比秦汉,有发达的航海之术。由此能通过海路提供前线充裕的支撑。而不像过去那样,只能从苦寒多山的辽东进行南征。最后,我们还能在辽东四郡就地征兵扩军。所以兄弟,汝就放心吧。我们梁军两个军团足够完成此事”

    公孙旦捋着胡子不以为然时,却有令兵入府来报道:“启禀太守,首济国仇首王遣人送来口信,说是太守所说魏军来攻一事迟迟没有发生,所以要解除约定。”

    公孙旦听了只是微微一愣,然后并不在意的说道:“既然如此,解约就解约吧。另外取出金锭五百两要来人带回交给仇首王,并给仇首王带个口信。这次某多谢他了,奉上五百黄金略表谢。自此两不相欠,阳关大道,各走各路。”

    公孙旦如此说,其实也是说给徐荣听的,同时也撇清自己。因为徐荣既然是冯宇派来平定带方和收服三韩的,迟早会和百济交兵。

    令兵走后,徐荣问道:“这百济国是什么国仇首王又是什么人物”

    公孙旦捋胡说道:“嗨,这百济国也算不得什么国。其实就是占据几个城池的部落氏族,类似先周时期的古方国。属于马韩五十四国中的一个,不过它与其他马韩部落不同。因为他的王室和贵族是扶余人,他们在两百余年前南下,在此立足,先是国号为十济,后又征服了几个马韩土著部落,羽翼渐丰了起来,于是改国号为百济。这仇首王便是他们当下的国主扶余仇首。不过他们是马韩五十四国中最大的一国,也是兵马财富最多的一国。”

    徐荣点点头道:“按礼制,这些韩夷建国称王,应该得到天子的准许和册封,否则就是僭越悖逆之举。不过以后他们也不用这么麻烦了,因为三韩所有地域都要被大梁做为郡县统御。不过,他们如此僭越之举倒是以后我大梁天军征伐他们的理由。”

    公孙旦听到这忙问道:“那徐兄计划如何行事。”

    徐荣沉默片刻后回道:“眼前的事还是追击伪魏残军要紧,克复南新城。几天后曹冲郭嘉的大军会渡海而来,那时圣上派的第二个军团也会随同而来。然后我们先平定带方乐浪二郡,整合好兵马后,再行征三韩之举。”说到这,徐荣又想到件事,向公孙旦问道:“不知当下,带方乐浪郡内人口几何,某是说的汉人人口,这与日后我们扩军征兵密切相关。因为只有他们是真正可靠能用之人。”

    公孙旦沉吟几息道:“若不看海路,带方还有乐浪郡与辽东,玄菟郡相比,距离中原更为遥远。但那辽东,玄菟郡因为连年战乱,特别是早年间周边东夷诸胡的攻袭,蚕食,汉人人口流失很大,所剩无几。这些流失的人口很多来到了带方乐浪,所以这里的汉人人口反而要比辽东,玄菟相对多出很多。在全部人口中能占到四成,大约有两万多户,近十万口。其余六成人口除了东夷诸胡,还有少量倭人。”

    说到这,公孙旦似乎突然想到件事,继续说道:“不过,徐兄,若汝认为汉人可靠。那辰韩,弁韩中有些方国也可用上。”

    “此话何解”

    “因为这两韩的一些部落,也是中土移民所形成的,而非韩夷土著。辰韩之中有很多人是秦朝躲避秦廷苦役流亡到那的流民后裔,所以他们虽不是汉人,但语言却与我们是相通的,只不过带很多秦时口音。至于弁韩,更不用说。有很多人甚至是两三百年来,来自徐扬一带的汉人流徙之民。”

    徐荣哈哈大笑道:“甚好,如此一来,完成圣上诏令就更有把握了。”两人又对饮畅谈一番,方各自回房洗漱睡去。

    第二日清晨,徐荣还在睡梦之中,就隐约听到城外隆隆的战鼓和号角之声,除此府外还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和呼喝叫喊喧嚣之声。徐荣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毕竟公孙旦只是个刚刚向大梁投诚归顺的敌将,和他本人也只是“小学同窗”的关系,而且十数年未见。本不应当完全信任。若真是公孙旦起了什么心思,徐荣和他麾下几千将士必定在劫难逃。

    徐荣急忙一个鲤鱼打挺从床榻上蹦了起来,以最快的速度穿戴披挂完毕。一边提着枪矛就向外冲,一边高声呼喝道:“亲兵何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此时方有两名亲兵匆匆赶来,抱拳对徐荣道:“启禀将军,适才我等出府查看情况,原来是城外有敌来袭。”

    徐荣听了这话,又仔细想想,若公孙旦真要加害自己,昨晚酒酣之时动手是最佳时机,何至于还让他美美的安睡一晚。于是他便将刚才的担心丢到九霄云外。

    徐荣提着长枪大步流星的登上城墙,公孙旦早已在此,正探头和城下的人叫喊对着话。他也探头向下望去,发现城下军队没有统一号衣,且衣着怪异,非中土人士装扮。骑马的将领和骑兵们大都似乎是扶余人的装扮。那些步卒所穿衣甲又是另外一种风格。

    身旁的公孙旦已经喊道:“仇首王,你为何背信弃义,来袭我列口城!”

    城下,一个骑着高头大马,挂裘披甲的扶余壮汉懒洋洋的回道:“本王和你有什么信有什么义。你不要忘了,昨日我们就解除同盟之约了。你送的那五百金,本就是应该给本王的酬金。咱们已两不相欠。”

    公孙旦气的暴跳如雷道:“那也不至于翻脸就不认人,转身就出兵来袭我城池。”

    仇首王又回道:“公孙太守,实话告诉你吧,也不是本王要为难你。而是南新城中的魏人要我来打你。其实这也是一笔交易。打下列口,他们便会将南新也交给本王,这种一举两得的买卖,本王凭什么不做”



第710章 小试牛刀
    面对仇首王的蛮横无理之语,公孙旦气的说不出话来。旁边的徐荣开口道:“公孙兄,不用理会这厮,汝只管指挥列口官兵准备迎战。某麾下的军团现在全屯于列口城中,待他们攻城正酣时,突袭而出,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也给这些蛮夷一个深刻的教训。”

    公孙旦点点头,然后又疑问道:“徐兄,如此我等定能好好教训这蛮夷一番,可是如此一来,岂不是让大梁提前与百济为敌百济如今在马韩之中实力最大,算是名义上的盟主。若与百济为敌便也等同直接向马韩开战了。这岂不是打乱了先平带方乐浪,再收三韩的攻略计划”

    “无妨!圣上总教导我等说,在外统兵对仗,要随机应变,不能总循于计略。因为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既然百济先来挑衅,就先征服百济,再定三韩。也许这比此前定的计划更好,因为从三韩走水路通中原大后方比从辽东陆路通途中原更为方便。”

    公孙旦琢磨了几息,对照徐荣语句的上下文方才理解了他这带着古怪词汇的语意。因为冯宇的影响,大梁朝廷中,多了一些新词新语。

    此时,城下的仇首王也不再废话,策马跑回本阵后,挥了挥手,部署在城下三千人马上下的百济军阵中战鼓齐鸣,军阵中所有的步卒队列开始缓缓向前推进,并且速度越来越快。他们中的弓弩手在接近城墙时,密集的箭矢已如同飞蝗般向城头飞来。

    徐荣已吩咐副将下城去安排部署准备打反击的人马,自己却蹲在垛墙后观察着战局。他摸到一支掉落在城墙甬道上的箭矢,仔细观察起来。发现这箭矢的箭簇居然是青铜的三棱箭簇,当下这种样式的箭簇在中原很少见到了,而且也没人再会用青铜来打造箭簇,一般用的是熟铁甚至精钢来打造。梁军正规军团则是统一用最新的乌兹钢来打造箭簇。徐荣暗自冷笑道,当初皇帝为三韩开边部队定为两个军团,朝廷中还有些人嫌少了。可皇帝说考虑到现有大梁的兵力,所需镇守的广大国境,还有物资补给能力,最多也就能提供两个军团的兵力。再多就肯定要大幅消耗民力和国力了。如今看来马韩中实力最大的百济也不过如此,两个军团的兵力平定收服海东绰绰有余。

    徐荣思忖时,城下已传来阵阵叽哩哇啦的呐喊之声,百济兵正蜂涌到城墙下,沿着城墙竖起密密麻麻的登城云梯。徐荣二话不说,低身移动到梯道口,跑下城去。

    一名百济扶余人将领,身披双层甲,口叼二尺弯刀,双手两脚并用,身先士卒的向云梯上飞快爬了上来,他的后面还跟随着大量百济步卒。就在这百济将领距离城头不到四尺时,一个硕大的巨石已当头落下,篷的一声便砸瘪了他的头盔,身体如同秤砣般坠落下去。
1...205206207208209...2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