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世录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炎垅
董卓也是行伍出身,那小
第110章 欠一命
初平二年,九月,秋风萧瑟。
长安城中,本来冷冷清清的大街小巷上,不时能看到穿梭的大股兵马,以及关押着囚犯的囚车驶过。
突然,某条街道传来一阵喧哗。“在这!人犯在这!别让他们跑了!”随着这几声喊叫,大股持刀拿枪的兵士蜂拥而去,他们正追赶着五六名汉子。
被追的这五六人眼看跑不掉了,其中一人突然蹲在一堵院墙的墙角下,口中高喊道:“公子,快翻墙过去,我们断后!”
其中一名年轻人没有丝毫犹豫,踩着这人的肩头,手脚并用,翻过墙头。而后剩余的几人齐齐的拔出了腰间的缳首钢刀,一起呐喊着向追兵扑去。
噗的一声,一柄枪刃已经扎穿其中一人左肩头。那汉子痛哼一声,不顾枪杆贯穿自己肩头,竟然咬着牙又向前冲了数步,来到持枪兵士的面前。
对方已是大惊失色,连弃枪后退躲避都忘了。汉子右手中钢刀瞬间扎入持枪兵士腹中。但是他的右肋又被捅入一支枪刃。
不消片刻,这五名汉子经过拼死抵抗后,或被乱刀砍死或被乱枪捅成蜂窝,全都血溅当街。
兵士们大呼小叫。有的搭人梯翻墙,有的绕街而过,继续追捕那名逃脱的年轻人。此时,这名年轻人满脸污迹,一瘸一拐的在小巷中仓惶奔逃着。
他已听到后方传来的脚步声,听到追兵的呼喊:“站住!不许跑!”时,他的心已陷入绝望之中。
他转过一个墙角后,眼前就是巷口,外面就是大街。但是立刻有一堵“墙”堵在了巷口处。那是个马车的车厢…
“快,上车!”他听到一声断喝,没有丝毫犹豫,也无法犹豫,他一个箭步就跳入了车厢。一声鞭响,马车扬长而去,消失在街头的拐角处。
后方的追兵追到巷口,东张西望,也没再找到目标的身影…
“你们是谁为何救我!”年轻人问道。隐于车厢黑暗一角中的人回说:“刘公子,不用问这么多。等你出了长安,到了安全的地方,汝自然会知道。”
这年轻人正是刘焉的三公子刘璋,数天前。他的两个哥哥刘范和刘诞做了件大事---串联西凉的马腾军,试图里应外合,偷袭进占长安,诛杀董卓,奉迎汉室。
没料到马腾军还未赶到长安,就事情败露,东窗事发。董卓随即遣人展开搜捕,刘璋自然也因此被牵连追捕。王允等人闻知此事,既扼腕叹息又暗自庆幸。
此事就连冯宇听闻后也大感意外,因为在原世界历史上,这事也不是发生在当下,而是李傕郭汜之乱的时候。
远在筑阳的冯宇接到飞鸽传信后,立刻令信使给陈调带来了秘令,让他尽力营救此兄弟三人。但是信使将信送到时,刘范与刘诞已经被捕,陈调也是无能为力了。
如今,只有刘璋暂时安全了下来。但要将他安全送出董卓的控制区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长安城的城门已经封闭数天之久,这一天依旧是城门紧闭,门前兵士哨卡林立。城门的门头还悬挂着刘范与刘诞的首级。
此时,麻石条铺就的道路上却行来一列车队。
“站住!城门已封,这几日都严禁进出城池!”门前守卫的兵士喝道。
一骑突然策马而出,而后“啪”的一马鞭就抽到这名兵士身上,瞬间就让这兵士“石化”了。
兵士身后的头目队率知道来自不善,匆忙上前。陪着笑脸拱手道:“原来是李都尉。小的有公职在身,不得不加以盘查。敢问都尉,这车队出城是为了何事”
&nbs
第111章 前夜
司徒王允府邸中的一间密室,参与诛董的几个核心人物正在此紧锣密鼓的筹划着,吕布也在其中。
吕布已经下定决心诛杀董卓,并非王允多有口舌之利。而是吕布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那些并州军部下的前途,还为了貂蝉。
董卓有种奇怪心理,他将府中奴婢都看成他的妻妾,除了体现在他随意“临幸”这些奴婢上。还体现在,他不能容忍其他男人接近这些婢女。他曾因为一名侍卫与婢女私通,将二人活烹。
密室中并没有陈调的身影,很显然王允只把冯宇当成这次行动的后备和外围力量看待。
众人将最终的谋划重新推演一遍,吕布有点忧心的说道:
“除掉董卓不难,但除掉董卓后,他麾下,分布在各地的旧部还有四万余人。某将本部并州兵马集结起来后,也不过四五千人。若真要对起阵仗来,这兵力太悬殊了。”
执金吾士孙瑞说道:“要不,我们事先让筑阳候调动兵力到上洛,一但我们得手,便令他带兵入长安与吕布将军会合…”
他的话还未讲完,就被王允打断道:“不可!冯宇只是我们做为后备之用,万一我们行事不成,可以退到他那去。让他带兵进京,若是他成为第二个董卓,诸公奈何”
听了这话,众人顿时沉默起来。
王允又继续说道:“只要董卓被诛,他留下的那些余孽,群狼无首,自然会作鸟兽散,毋须担心。即使万一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再向冯宇求援也不迟。老夫相信,冯宇援军赶来之前,吕将军还是能抵挡得住他们进攻吧。”
吕布答道:“若是董卓余党集结重兵前来,某率并州本部人马抵挡几日应该不成问题。但时间长的话就不好说了。”
众人听到这频频点头,又若有所思。
他们从王允府中出来后,立刻按计划行动起来,以各种名义秘密调动各自能调动的兵马。
陈调虽然未参加这次核心会议,但会后,王允还是将计划透露给他,要他做好相应准备,必要时为刺董行动提供支援。
这事自然会立刻通过飞鸽传信,通报到冯宇那里。这段时间以来,冯宇抓紧巩固在汉中平原的统治。
那些豪强宗部要么此前就遭受到张修的打击,要么因为附贼而被冯宇惩治。势力已经完全被削弱到不足为患的地步。他们莫不向冯宇表示臣服。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就过了寒冬腊月,到了新一年的春暖花开时节。王允等人的诛董行动已做好了各项准备,只等动手了。
大汉天子刘协此时大病初愈,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按常规,公卿大臣们都得进行专门的朝贺仪式。而这一天,已被王允,吕布等人定为董卓的死期。
……
尚书蔡邕府邸之中,蔡邕正吩咐着下人给他漂洗干净朝服,要第二天朝贺时穿戴。此时,门丁前来通报:“启禀家主,门外有客求见,说是家主在南方的亲眷。”
蔡邕一愣,心中想道:【我在南方还有什么亲戚我怎么想不起来了】沉吟几息,便吩咐说:“让他来书房见吾。”
书房内,蔡邕仔细端详着这名年轻人,努力回忆着,却怎么也提不起印像来。蔡邕于是问道:“阁下是何人何时与老夫相见过。”
那年轻人淡然回道:“吾与蔡公素未平生,但是吾家主人却是蔡公的亲人。”
“哦。那你家主人是谁”蔡邕迟疑的问道。
年轻人正是陈调。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默默的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包,交给蔡邕。蔡邕打开小包,顿时全都明白了,那包里是支发簪,他夫人留给女儿蔡琰的发簪。
&nbs
第112章 一人,一马,一戟
到了朝贺的吉时,诸臣都已齐聚末央宫大殿门口处。但却不见当朝太师董卓的身影。尚未成年的天子刘协只好让太监宣谕,推迟朝贺礼仪的时辰。
公卿众臣只得静立在大殿外的两侧,耐心等待这董卓前来。王允等人心中却是万分焦急。
细心的王允还发现,除了董卓没来,还少一个人—尚书蔡邕也没见人影。不过,焦虑让他很快就将蔡邕抛到脑后。
少顷,锣鼓开道之声就隐约传来。王允眼睛一亮,心中明白这是太师董卓来了。
宫殿中都能听到这锣鼓开道之声,那现场大街上是何等阵势,可想而知。
只见通往皇宫北门的御道上,数以千计的人马,左步右骑,列队而行。刀枪林立,旌帜烛天,一眼望不见尽头。军阵中间簇拥着几乘华丽的车舆。也不知哪一乘坐着董卓。
兵士们齐步行进在御道青石板上,发出摄人心魄的步伐共震之声。这声音突然嘎然而止,原来是车舆已行进到宫门前停下。
董卓踩着苍头老奴跪伏的身体,下了马车。蹒跚着向宫殿的北掖门行去,明媚的阳光下,他肥胖的身躯在地面上投射出个巨大的阴影。
掖门的甬道内,几名持戟侍卫的手心都渗出了细汗,他们都是执行刺董任务的死士。为保万全,骑都尉李肃亲自操刀,扮作侍卫混在其中。
董卓除了眼皮跳了几下,丝毫没有查觉到什么危险。能有什么危险呢门外就是数以千计的亲兵,宫殿上值守的武士也全部由自己亲信将领统领。
此时,他突然听到四个字“诛杀奸贼!”,四五支铁戟已向他围刺而来,他甚至发现其中一人面孔甚是熟悉,绝非普通宫廷侍卫。
董卓尽管早已因沉迷酒色,疏于锻炼而丧失了往日勇武,但他毕竟是行伍出身。反应还是优于常人,见势不妙,早已转身向外跑去,同时开始张嘴呼救。
“叮…当…叮”随着一阵金属的击打声,几支长戟扎在董卓身上,但是全不得入。董卓在袍服之下藏了两层精甲,他又是奔跑状态,戟刃刺不入也不奇怪。
李肃见一击不中,瞬间就刺出第二戟,这一次是向董卓大腿扎去,“噗”的一声,就在董卓腿上扎了个洞。在强烈的求生欲驱使下,董卓忍着剧痛,奋力奔出掖门,后方李肃等人穷追不舍。
“救,救…刺客…奉先何在!”董卓语无伦次喊叫着,并且一瘸一拐的努力移动着。
这一切突发在电光石火间,掖门外的兵士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时反应不过来。一骑如同红色闪电般的飞驰到董卓面前,董卓眼中升起了希望。
但很快,这希望就变成了绝望。吕布那锋利的戟刃挟带着赤兔马的奔势,瞬间就洞穿董卓的双层精甲,刺入他的胸膛。董卓口吐鲜血,手指着吕布仰天倒下。
数以千计的亲兵这才反应过来,不用将官的号令,他们自觉的将刀枪挺起,已是森然一片,对着吕布。
吕布毫无畏惧,迎着晨风,策马上前几步,来到军阵前。他面对刀山枪林高呼道:“天子有诏!诛杀董卓一人!余者不究!”
现场顿时一片沉寂,一人一马一戟立于青石大街上,与庞大军阵相对峙。董卓的尸体则如同一座小山般堆积在旁边,鲜血已流淌了一地。
尽管吕布为董卓掌管宿卫,但眼前这些兵马,可都是跟随董卓多年的亲兵卫队。此时但凡有名将官振臂一呼,就可能将局势反转,但这样的人并没有出现。他
第113章 神逻辑
长安,末央宫。
大殿之上,王允意气风发,手持笏板向天子刘协奏报着自己的各项决策,向群臣发号施令。如今他已是独掌朝纲。
自诛杀董卓这段时日来,事态发展出乎王允意料的顺利。董卓分布在京兆尹周边的各部,绝大多数都没有异动,“温顺”的接受了董卓时代已成为过去的现实。
仅有几个蠢蠢欲动的刺头,也被吕布带领大军扑杀在萌芽状态。有的甚至自行内讧瓦解。如董卓的女婿牛辅,被其部将胡赤儿谋害,斩下头颅送往长安。董卓的宗族也在郿坞被尽灭。
王允自认为朝堂以及京兆尹三辅地区,自己已经坐稳了。远在弘农与河东征战的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发来归顺朝廷,请求赦免的书信。但王允并没有同意。
他的逻辑很是神奇--【这些董卓部下本就是依军法听命于董卓,因此实际是无罪的,既然无罪何须赦免所以若赦免了他们,反而让他们认定自己有罪,让他们忧虑。如此,不如不赦免他们吧!】。
又有人提醒他安排征西将军皇甫嵩为西凉旧部新的统帅,以此来安抚和统一管束已归附的西凉军诸部。
这个建议,又被王允式的神逻辑拒绝了—【皇甫嵩是关东反董义军的将领,是我们大汉王朝的忠心臣子。让他率部去安抚,控制西凉军。岂不是将他放入险地之中这样岂不冷了关东义军的忠义之心】
这些情况,都被陈调放飞的鸽子即时报告给冯宇。冯宇叹气着暗道:【看来,原世界《后汉书王允传》上记载的都是真的。】
前世,冯宇怀疑过这段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朝廷重臣,士族子弟,读书读了几十年的人,能够除掉董卓的人,逻辑会如此混乱。
不过,他已经在这个世界呆了二十来年,已想清楚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年代的儒家文人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王允就是个典型的代表人物。
只有少数儒生会通过儒家之外的杂学或自身天赋悟性,具备一定程度的思辨能力。他们往往会被人尊奉为心思缜密之人,有了充当谋士的基本能力。
若这逻辑思维能力再高一些,并有严密情报谍网的加持,就很可能会被世人神话为算无遗策的超级谋士。
毫无意外的。王允的神逻辑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大祸。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劝说下,带兵反了。河东的樊稠与张济迅速响应。两军随即合兵一处,向长安进发。
贾诩劝说的理由,逻辑清晰明了—【放弃部队,逃亡回乡那就是个逃犯。那样不如带兵反了,成功了自然是独掌朝纲,坐拥天下。败了也不过是再重新做回逃犯,也没有更多损失。这种机会为什么要放弃呢】
这个逻辑推演虽然简单,但也能由此看出,贾诩的思辨能力比王允不知高出了多少。
那些本已表示归顺朝廷的董卓旧部,眼见迟迟无人来担任自己新的统帅,也不见人来安抚,就这样被晾在驻军之地,顿时人心惶惶。“朝廷要诛尽西凉兵”的谣言开始四处传播。
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有人挑头反了,自然会踊跃加入。李傕,郭汜一路上纠集起四万余人的部队,大部分是董卓旧部。不出几日,叛军兵锋便临近长安城。
……
长安城,尚书台府衙。王允一扫往日的神采,变的忧心忡忡起来。他也不再独断专行了,将朝中重臣,还有平日他不待见的武夫武将都召集而来,商议对策。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刚刚被封爵为温侯的吕布。
众人也想不出什么好的退敌之策。都大眼瞪小眼的互相望着。只到吕
第114章 长安鏖战
蔡琰的心情这段时日来经历了一喜一忧的“颠簸”。
喜的自然是,她终于见到了别离快两年的父亲。忧的是,她的夫君又要亲自出征了,而且此次征战的对象非同小可,是曾经雄霸天下的董卓残部。
筑阳沔水码头旁,集结起大批这两年新建造的艨艟战舰,还有临时从襄阳,上庸,西城征调来的民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