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陆辞不动声色地询道:“曹将军可曾亲眼见过李元昊?”
曹玮遗憾道:“我曾派人四处打听其行踪,只晓其不时于沿边榷市行走,去过几回,却始终不能得见。”
陆辞自然清楚,曹玮遗憾的究竟是什么——若真叫曹玮撞见了,可就不是单纯‘瞧瞧模样’而已了。
若李元昊真是个如传闻般,有英雄大略的难得人物,那曹玮纵使不当场要了对方命,也起码让对方脱一层皮,以绝后患。
见陆辞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曹玮顿时眼皮一跳,忍不住提醒道:“西夏可与那些个小部族不同,一旦开战,大宋定要伤筋动骨,可不是由你似之前那般胡编乱造个理由就成的。”
陆辞无辜道:“在曹将军眼中,我竟是个如此莽撞之人么?”
曹玮嘴角一抽。
莽撞?
狡诈明还差不多。
陆辞微笑:“我不过是在想,曹将军之所以会数次‘遇’李元昊未果的原因。”
三番四次,就不可能是巧合。
可能是党项早有防备,在宋廷处安插了人,消息灵通,避开了曹玮。
也可能是大宋这的情报掌握过于滞后,连李德明那颇为得意的子嗣的动向都不清楚了。
陆辞摸索到这一短板,也不着急,继续道:“总之,与其每年陪他们玩礼尚往来的回赐把戏,倒不如将钱省下,陪他们练练兵。”
因洞悉了汉人‘中央之地,物华上国’下,要显示大度和仁慈的一贯做派,清楚回赐的宝物永远比得要多,上贡的蛮族们才会纷纷尝到甜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前来‘上工’,得了大批大批的回赐物品,其中还不乏趁机夹带的、国内颇为紧俏的军需物资。
哪怕是设置了路卡,对经常性带着使团出入宋境的李德明而言,也是形同虚设。
那可不行。
陆辞想,既然大宋讲究个有来有往,那总不能光让党项在边境动作频频,不住试探他们的底线罢?
曹玮愕然,本能道:“那不还是一样?”
陆辞不疾不徐道:“不急。我先搜集党项密谋反叛的证据,呈于太子。”
这就不能由他儿戏一般张口就来了,得有无法再让庙堂中‘主和’一派当睁眼瞎的有力证据才行。
一年办不到,他就多用几年。
总能办到的。
——大宋还有时间。
曹玮虽不知陆辞具体在打什么主意,但也不难猜出大概来。
毕竟这人瞧着斯文俊秀,对外敌却无比铁血,比他还迫不及待的磨刀霍霍,刚才那番话,浑然不仅是单纯说说而已的。
曹玮憋了憋,到底没憋住好奇心,小声问:“若搜集不来,那你要如何走下一步?”
“只有没做到位的工作,哪儿有搜集不来的情报?”陆辞理所当然道:“要真叫曹将军说中,那就等备好战后,立即栽赃吧。”
李德明不是年年出入大宋国境,带走大批赏赐不说,还借机贩卖军需物资不亦乐乎么?
若说单是军需物资,还能叫宋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如果换作是在李德明所携的大批货物中,截获了大量机密军报,就绝无可能善了了。
不过让身为勤勤恳恳的搬运工的李德明倒下去,也只是打草惊蛇,削弱不了党项多少实力,还给予了李元昊撕破脸皮,光明正大进行复仇的理由。
大宋可还没准备好。
况且,比起李德明,陆辞更想先解决李元昊。
看着陆辞那依然温文和煦的微笑,曹玮嘴角一抽。
果然,这人心黑得很!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天禧五年冬。
在一片充实中,陆辞不知不觉地便步入了在秦州任职的第二年末。
而在这两年中,秦州各方各面的事务渐渐被他与滕宗谅一同带上正轨,交由可信的能人接管,不再似开头时需他事必躬亲了。
尽管去年曹玮带来的援兵未停留太久,就奉诏散去,但在对方的鼎力支持和配合下,最人力的堡寨已修筑好,周边不听话的部族也被清荡一空。加上曹玮余威尚在,可想而知的是,在三年五年内,是绝无可能会有人胆敢再犯了。
无需忧心外患,陆辞大可专心整顿内部,终日种田种得不亦乐乎,把旁人眼中的苦差事,彻底当成桩妙趣横生的养成游戏,玩得风生水起。
不过,三不五时与他就通上封信,维持‘笔友’关系的人中,理所当然地又添了一位曹玮。
却说曹玮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劳碌命:他未能如愿以偿地一直留于京中,而是在半年的清静过后,便不得不卷土重来,以华州观察使、青州知府的身份被派去北方,主管重镇天雄军去了。
只不过,因亲眼目睹了一向与他不对付的丁谓和王钦若等人的失势,又感受到朝廷上下因小太子的严谨认真、积极进取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对这回的新任命,曹玮心里倒未生出多大排斥来。
许是朝野朝气横溢,势头一片大好,叫他也燃起几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甘,不愿就此养老了吧。
曹玮感慨万千。
对曹玮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想开了的意思,陆辞自是喜闻乐见的。
并非是他太不厚道,要榨干这位老将最后一丝气力,而着实是随着他对大宋西北边境局势了解的渗入,对曹玮这根形同定海神针的名将所拥有的震慑力,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身为知州,他的职责,自然也包括了对边境关系的协调。通过这层身份之便,他才愈发清晰地意识道,曹玮对于大宋而言,究竟有多么重要。
党项的李德明小动作频频,在曹玮忍无可忍,进行以牙还牙时,便只敢怒不敢言了;契丹使者但凡经过曹玮驻守的辖区时,一改策马飞奔的跋扈,敛一身傲气,乖乖慢行通过;吐蕃人中,除了当年脑子不甚清醒的李立遵外,温逋奇可是从头到尾,都不敢轻举妄动的。
源源不绝的赏赐,换来的只有养不饱的贪婪胃口和猖狂的觊觎之心。只有让他们皮裂骨折的强势镇压,才可能获到真正的尊重和恭敬。
只不过,对曹玮再佩服,陆辞也有着深刻的自知之明:自己只是个斯文娇贵的文臣,能打赢之前那一仗,不仅是占了新科技的便宜,也大半得归功于对方的轻敌之心。
术业有专攻,他可从未想过要走类似曹玮的铁血硬仗路线。
陆辞看向个头愈发窜高,已比他要高上半个头的狄青,挑了挑眉。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217节
——这不还有前途无量的狄小青嘛。
可惜,若非大宋如今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对党项那越发明目张胆的扩张领域、增强实力的行径,他就不必那么委婉应付了。
陆辞轻声叹息,再展开曹玮这月寄来的信件后,更忍不住蹙起眉头。
曹玮上个月就不曾寄信来,他总有种不好预感,便多写几封催上一催。
果不其然,竟是曹玮水土不服,加上旧伤复发,病倒在床,兵营训练也旷了一整月没去,近来才稍微好些。
年岁大了,本就脆弱些,若还不开始注重调养,那怎么行?
陆辞遂在边上的‘便签’上,简单写下‘替曹寻医问药’一句。
不等他再去拆朱说和柳七的来信,滕宗谅便推门进来了。
见他还埋首于案桌间,滕宗谅不禁拧了拧眉,无奈道:“已近年关,官衙明日起便休沐了,你再着急,也不能逼着其他幕职官与你一同拼命吧?”
有这么位拼命的上官,整个衙署都被迫跟着劳心劳力,发奋不已了。
陆辞莞尔,从善如流地起身,随手将未阅的朱柳二人的信件揣入怀中,顺口就道:“我这不一直等着你来唤我么?”
花言巧语。
滕宗谅暗自腹诽了句,倒是没拆穿他,而是与他一前一后地出了衙厅,在一行幕职官们如释重负的目送下,往集市方向去了。
忙了大半天后,嗅着满街诱人的食物香气,陆辞被勾得有些饥肠辘辘,提议道:“你我索性就地择些小食吧,懒得再等上菜的功夫。”
滕宗谅自无异议。
与每时每刻都充斥着来自大宋各地的美味佳肴、物美价廉、热闹非凡的汴京集市一比,秦州要稀零八落得多,哪怕瞧着人头涌动,真正数起来,顶多也就是京中几条街的人数。
但滕宗谅在亲眼看着秦州大街上,从荒凉失修的破烂铺席两三间,在短短两年内,发展至上百间所,乍一眼看去,竟也能称得上‘热闹’的程度,实在忍不住生出几分感动和自豪之心。
前期不论是纳流民、还是招纳当地军户、以及鼓励和补偿居于临近州府的军士家眷搬至秦州安置的工序,皆由他亲自经手,耗了无数心血。
直到现在,许多面孔对他而言都称得上很是熟悉,甚至到现在都还叫得出名字来。
这份勃勃生机,可包含了他与辞弟的万千心思啊!
他动容地看向陆辞,念道:“我终知何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然而满腔心系家国天下的感怀,在看到月下美人只专心品尝刚买来的荞麦呱呱的时候,就只化作哭笑不得了。
陆辞不急不慢地咽下那口细嚼过的呱呱:“嗯?”
滕宗谅嘴角一抽:“无事。”
陆辞莞尔:“那你也尝尝,这家摊子做得呱呱,可是秦州城里最正宗的。”
滕宗谅翻了个白眼,对此显是兴趣缺缺:“十口呱呱,不及半滴杯中物。也就哄哄不晓事的小郎君——”
陆辞笑容不改:“哦?此话当真?”
听出那骤然变冷的声线,滕宗谅悚然意识到,自己好似一不小心,将素来好吃这类小食的辞弟给一道说进去了。
他心念电转,极力保持冷静地从陆辞手中的那小袋呱呱中,赶紧取了一块,塞至口中:“果真不错!于吃食一道,果真是御口亲赐小饕餮有眼光。”
陆辞意味深长地瞥了他一眼,也就放过他了。
由于二人相貌皆颇为出众,尤其是陆辞的,几到了让人见之难忘的地步,以至于当他们在未对容貌做遮掩的情况下上街,很快就被整条街上的人都留意到,也立马认出来了。
陆秦州上集市来了!
看着一个个强抑激动,交头接耳,还不住往他们这投以炽热目光的百姓……
陆辞凭这些年来被人生生看出来的脸皮厚度,倒是轻易撑住了,反而滕宗谅颇感不自在。
还不赶紧走?
他暗示性地拽了拽陆辞的袍袂,而陆辞立即回以会意的眼神。
于是才至集市不久,二人就不得不带着被摊贩强送的一串串小食,准备折返官署。
还在中途,陆辞就临时改了主意:“横竖买多了,你陪我去趟营房吧。”
滕宗谅闻弦音而知雅意:“你是要去接青弟吧!”
陆辞莞尔:“好些时日没见他了,刚好问问他将‘万胜军’练得如何了。”
所谓‘万胜军’,还得从半年前说起。
朝廷以补充西北防线的兵力为由,在开封内外募来一批市井无赖子弟,充入军中,组编为“万胜军”,派到了秦州来。
但这些所谓兵卒,原本只是游手好闲、斗犬捉鸡的混混,连良莠不齐都称不得,而是清一色的素质低下。
才入营房三日,李超就最先受不了了——这么些怯战又无能的油子充入军中,别说增加战力了,怕是得当坏一锅好粥的老鼠屎去,哪儿能行?
要不是他们好歹为朝中以‘增兵’名义送来、一个个不好撵走的烫手山芋,李超怕是忍不住当场将这些人给踹出去了。
就在李超烦躁不堪时,狄青主动请示陆辞,道愿一试。
陆辞是见过那副散漫油滑、连李超都深感束手无策的‘万胜军’的,哪怕狄青戴着青铜面具、不再暴露出一张清秀嫩脸来叫人觉得好招惹,他也实在不认为,狄青能制住那群人。
怕是少年意气,越遇挫折,就越想尝试一番,试图证明自己而已。
他担心狄青过于急切,易起反效,便委婉劝说一番,不料狄青心意已决,且一派自有成算的模样,他才随对方去了。
尽管如此,他也丝毫不报期望,倒是担心狄青会被那帮无赖欺负,派人多留意留意。
谁知三天过后,他就得到了狄青以军法名目,眼都不眨地处决了六名万胜军逃兵的消息。
而剩下的人,不说变得服服帖帖,但至少大为敛了。
陆辞听闻这事后,先是惊讶,后就只剩下果然如此。
欲擒故纵,请君入瓮,一发制人,杀鸡儆猴……
兵法运用与军法利用之娴熟,由此可见一斑。
瞧着再腼腆羞涩,始终是只披着羊皮的狼崽子。
陆辞唇角噙着的那抹笑意,一下落入滕宗谅眼中。
滕宗谅忍俊不禁,不禁揶揄道:“不怪柳兄吃味,你对青弟确实是与众不同,额外亲厚。”
陆辞无奈道:“你这话对我说就罢了,莫对着他火上浇油。他为我拒了殿下召我回京任官之事,可恼了好久,近来才刚刚哄好。”
话虽如此,自己那个‘将亲密友人骗去汴京与他为伴、却毫不留情丢下人远走他乡’的薄情郎形象,已通过柳七那深受歌妓们追捧传唱的诸多词句,变得越发深入人心了。
由于被狠狠控诉的‘薄情郎’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陆三元,被辜负一腔深情的,则是掠走无数妓子芳心的柳七,叫听得这事的士林中人都只觉此事既妙且具雅趣,倒不觉柳词轻浮流艳了。
对陆辞的‘不幸’遭遇,滕宗谅的回应则是毫不客气地大笑出声。
第二百二十四章
陆辞实在想不明白,柳七在鲜得他回应的情况下,究竟是怎么做到十年如一日地作诗谱曲、就只为揶揄他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柳七其实也不知晓。
真要说来,怕是一开始觉得调侃瞧着一本正经、其实圆滑敏诈、满肚子黑水的小饕餮有意思,兴起下的偶尔为之;到屡屡受挫下的不屈不挠;再到渐渐习以为常;最后,则彻底成了自得其乐。
更何况,比起役事繁忙的其他官吏不同的是,馆阁学士的职务受人尊崇之余,又十分清闲,常有闲暇相聚游从,饮酒赋诗,相互唱和。
这种悠然缓慢的步调,显然正合了柳七的胃口。
而凭借天赐的傲人诗才,他也很快在同僚宴饮中脱颖而出,成了赋诗唱酬,会食叙好中极受他人青睐赞赏的名流了。
恐怕也只有朱说那样的苦行僧,才能连这般清贵的松散日子,都能过得无比忙碌辛苦。
朱说固然不爱柳七同那些不知底细的同僚交往过从,但在仔细观察一阵后,发现柳七看似荒唐,实则脑子清醒得很,交往时也颇有分寸,便放下心来,未向陆辞告上一状。
摅羽兄镇守秦州,凡事皆需经手打理,还时有战火燃起,战况九死一生。
再看他们,待在京中舒舒服服,帮不上忙已是惭愧,却实在不该再给对方添乱了。
朱说如此想,便对柳七选择了听之任之。
朱说不管,陆辞又不知,晏殊更是本身就是其中常客……自然无人会阻挠柳七积极参与聚会的举动。
偏偏这种无人阻挠的顺畅自在,反而叫柳七越发感到无所适从起来。
咋回事儿?
他都这么过分离谱了,还没个人出来管管他了?
柳七莫名失望。
很快,在起初那阵犹如出笼鸟的热闹和兴奋劲儿过去后,即使邀请他去三馆私下举办的宴饮的请柬骤增,柳七仍是转瞬就恢复了兴趣缺缺、懒懒散散的状态,十回里不见得去个两三回。
省下来的这些时间,则被他悉数燃烧在创作新式话本上了。
反正他写了那么多诗词,小饕餮都不见理睬,更别说回诗的了。
索性换条路走。
而经他手诞生的话本,主题无一不在着重谴责无情地撇下他与朱说这俩‘旧爱’孤苦伶仃在京中、只带着新‘相好’狄青远走高飞的‘薄情汉’陆辞。
以至于当他的话本在京中倍受青楼楚馆、甚至举办宴饮的大户人家的家妓青睐时,关于陆辞‘薄情汉’的名声,也跟着弘扬,为人津津乐道。
可惜陆辞到底人不在京中,他们纵想调侃,也无从寻起。
于是亲手创作出那一个个饱含优美诗赋、真挚感情和凄美婉转的饱满情节的话本的柳七,自是首当其冲。
每日走到街上,都不乏有新识的友人促狭笑着,上前调侃一阵:“春去秋来已二载,怎么,柳娘子竟还未盼回绝情夫么?”
“若已盼还,我何至于这般形单影只?”柳七仗着脸皮厚,一个个照单全不说,还很是入戏地作出伤心欲绝、楚楚可怜的模样,一手以扇半遮面,一边理直气壮道:“诸位若真怜我一番相思苦,便代我寄以鸿雁,说服他早日回来罢。”
友人们哄然大笑,朱说则眉头一拧,禁不住认认真真地盘算起不久后的出路来。
认真算来,他在馆阁中任职,也有近五年功夫了。
与其在京中老老实实熬资历,纸上谈兵,苦等着那不知何时才会降临的时机,倒不如似摅羽兄那般,再择一地方任官?
不论大小苦累,好歹都能积累些实绩,长些见识来。
再等第三次资满,他也该有足够底气,回乡认祖归宗,接走娘亲,恢复本姓了。
朱说这么想着,忍不住又看了眼嬉笑怒骂,满身鲜活的柳七。
……不然再与柳兄朝夕相处下去,他着实担心,自己因近墨者黑,也得跟着变‘疯傻了’。
柳七浑然不知,自己刚遭了相依为命的朱弟嫌弃这点,正装模作样地以袖擦拭着干燥的眼角,好似当真被陆辞伤透了心。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218节
远在秦州的陆辞,虽无法亲眼得见这幕,却似有所感应般,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噤。
“就让你出门前多披一件吧,这不冷了?”
滕宗谅抱怨了句,却随手解下身上大披,毫不犹豫地往陆辞身上一晃:“赶紧披上。”
陆辞微微一愣,并没顺势系上大披,而是犹豫着接了下来,仔细看了几眼:“滕兄。”
滕宗谅当他要客气推拒,潇洒一摆手,大气道:“我比你经得起冻!别瞎客气了,赶紧披上,别叫那点热散光了。”
“多谢滕兄美意。”陆辞冷静道:“只是,这件大披左袖上的那块茶渍,好似是去年十月末,你与我对饮时不慎沾上去的吧?”
滕宗谅一愣,下意识地瞟了眼大披,又仔细回想片刻,顿时惊奇道:“这你也能记得?!究竟是怎样好记性?”
陆辞漠然道:“我不止记得这些,还记得就在那天,我还提醒过你,关于这件大披已有两年未曾浣洗过一事。”
“哦。”滕宗谅眼神飘忽,半晌干笑一声:“好像是有这么回事罢……”
不等他顾左右而言他,拙劣地转移话题,陆辞已嘴角抽抽,将这身大披优雅解下,披回滕宗谅身上:“——里层都快长菌子了,还是留给滕兄自己消受吧。”
滕宗谅悻悻然地接了回来。
长菌子了?
哪儿有,不会吧!
他心里犯着嘀咕,到底只搭在了手臂上,而无胆量顶着陆辞的眼刀穿上了。
因近年关,营房中的军士训练也大为减轻,批准将士们轮换出营、或是增加亲人前来探视的条例,则相对变得宽松许多。
狄青虽吃住几乎都在营房中,但每到年节,就顶着一干人羡慕的目光,毫不迟疑地拾包袱回陆辞临时租赁的宅院小住去了:这种难得与公祖相聚、亲近地说说话的时光,可是促动他继续努力的宝贵动力,岂能放弃呢?
走进屡经修缮,较陆辞来前要扩大了近一倍,居住的兵丁也大为增加的营房后,滕宗谅在感到欣慰和自豪之余,又有些许担忧。
尽管已经不是头一回了,也得了陆辞的保障,滕宗谅还是没忍住,又小声向陆辞询道:“摅羽弟,自澶渊之盟以来,两邦可是协定过不得再在边境增兵、修寨的。我们这动作,会不会太大了些?”
若是叫辽国知晓,定要前来诈上一笔。
陆辞眼也不眨道:“前不久,秦州城还险遭吐蕃大军屠戮,叫我等心有余悸,寝食难安。之所以增兵修寨,也是为防范吐蕃,而非针对友邦。大辽每年领那么多岁贡,想必不会连这点情分都不肯通融吧?”
滕宗谅道:“……只怕他们会得理不饶人。”
即使信了,也多半要不依不饶,要么通过增更多兵、修更多寨作还击,要么派出使臣进行谴责、抗议,直至大宋妥协。
“这就奇怪了。”陆辞懒洋洋道:“我不过看营房破败不堪,又因军护民,民拥军,得富户筹资,才对营房进行修缮,所谓增加军户,也不过是散去别的州城征来的兵士,优先在本城人里进行招募而已,实际上增减的具体数字,整个秦州城中,只有你知我知;放在庙堂之中,也仅得议事堂中那寥寥数人;那敢问,辽国又是从何得知的?莫不是他们早怀不轨之心,埋下细作,对重要军机伺机进行刺探?”
滕宗谅听得一愣一愣:“他们大约也不必给出具体数目,只需说个大概——”
陆辞不慌不忙道:“那更不应该了。难道无凭无据地信口雌黄,就是一介大国该有的作风?如此张狂的横加勒索,除非朝中无一血性男儿,否则绝无可能连这也忍得。”
滕宗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