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朱慈烺本来觉得自己帮不上忙有些沮丧,但听闻刘鸿渐提了要求马上来了兴致。
“什么人快给朕说说。”
“恩,东瀛那边需要大量的老夫子。”刘鸿渐随口道。
“什么老夫子具体点呀!”朱慈烺没听太明白。
“就是那种屡考不中只得回老家教小孩识字的老夫子。”刘鸿渐解释道。
“那太容易了呀,需要多少人,还有没有其他的困难。”朱慈烺失望的道。
在大明屡考不中的秀才实在是太多了,不说其他,只要他以朝廷的名义发布个诏书,随随便便就能召集来上万盼着、求着为朝廷做事的落魄秀才。
“不用太多,先准备个千八百吧。”刘鸿渐想了一下道。
这是他在为以后布局,东瀛一直不讨刘鸿渐所喜,在来东瀛之前他甚至想过来个种族灭绝。
但踏上这片土地他才发现,根本下不去手呀。
或许那些大名和幕府的人为富不仁,但凭良心,那边的普通平民是无辜的,所有的一切究其根源还是文化以及幕府长久以来的均国主义,潜移默化慢慢形成的。
既然如此,那么干脆将这个文化抹除掉算了。
鬼子当年在东北搞奴化教育,让汉人去学习日语,他现在又有何不可呢
让所有东瀛人去学大明语,禁止东瀛人使用东瀛文字,服饰和发型自然也要全部汉化。
当然这其中肯定要遭受东瀛人的反抗,只不过到了这时候刘鸿渐就不会再心慈手软了,因为他明明给过东瀛人机会。
顺者昌,逆者亡。
。
第828章 眼睛进了沙子(第八更,为书友的月票加更2/5)
“朕真想跟你一起出去征战呀!”朱慈烺没来由的来了句。
有时候他还真有点羡慕刘鸿渐,羡慕他的潇洒,同时也羡慕他的做事风格。
只是有些事是学不来的,限于身份,也限于认知。
“等我将东瀛调教好了,倒是可以带你去逛逛。”刘鸿渐戏谑的道。
“那倒不如此番出征罗刹,带朕一块去吧,朕保证不插手任何事务。”朱慈烺又道。
“怎么又转到这话题上了,不成,要是出了纰漏,我怎么向周太后交代朝臣们岂不是要拎着砍刀过来砍我
睡觉!睡觉!从现在开始,谁在说话,谁就是狗!”
……
第二天刘鸿渐果然跟着朱慈烺入了宫,不过由于昨晚聊到太晚,二人都没赶上早朝,待到了宫里时日头都已经上了五竿。
周太后见到二人时瞪了朱慈烺一眼,但没有出言训斥,给刘鸿渐看了座儿,反而是朱慈烺在一旁站着。
“佑明这几年为朝廷奔波操劳,慈烺年幼不懂事,真是让你费心了。”周太后永远是那么的慈祥,就像说给自己家孩子听似的。
朱慈烺站在一边不敢作声,虽然已经二十岁但在周皇后边上乖的像被检查作业的小学生。
“担不得太后娘娘如此夸奖呀,臣也只不过是报恩而已,慈烺如今处理政务娴熟,已经颇具明君的风范了。
倒是太后娘娘你,当多多注意身体呀,没事可以跟懿安太后多出去走走。
西山上的郡王府是臣的家,臣觉得这皇宫就是您的家,人不可能总是呆在家里,就像臣出外办事一样,应该去外面看看风景。”刘鸿渐言辞十分的恭谨。
他前世是孤儿,现世也没见到过娘,对于十分关照他的周皇后一直十分感激。
崇祯大叔驾崩后,周太后明显苍老的许多,这才不过两年时间,就是面前这个伟大的女性,曾贵为庞大帝国皇后的女性,当年与崇祯一起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过日子。
刘鸿渐知道宫里规矩多,他自己讨厌这些没有什么用的规矩,但又不敢说的太过于粗鲁,只能以委婉的言辞表达心里的想法。
他有点心疼这个长辈。
皇后真的幸福吗死去丈夫的女人幸福吗
永远的守着一座宫殿,只能从书本里去看外面世界的繁华,竟没有去看过一次西湖的月、草原的马。
唉,人生啊总是这般公平,得到了荣华,失去了自由,得到了权力,同时也被束缚。
“呵呵,本宫老了,走不动喽,唯愿你能够多帮帮慈烺,让他看到大明的盛世。”周太后宽慰的笑了笑随即道。
这话说完刘鸿渐怔了怔。
周太后话中的他自然不是指朱慈烺。
“臣有点想他了,臣想去祭奠一番。”刘鸿渐心中难过,抽了抽鼻子道。
“去吧,去岁周年祭你还在外头征战也没赶上,慈烺也跟佑明一块去吧。”周皇后叹了口气道。
“是,儿臣遵命。”朱慈烺很老实的道。
……
出皇宫一路向北,刘鸿渐与朱慈烺照旧没有带依仗,三千多虎贲营侍卫左右开道,一行人只一个多时辰就狂奔到崇祯皇帝的陵墓。
朱慈烺还没走到陵墓门口就开始哭,也不知道是这些年身上的担子太重,还是太想念崇祯,反正就是哭得稀里哗啦。
周围的虎贲营侍卫也都是讲武堂出身的同龄人,朱慈烺甚至跟他们大多数人都熟识,他也不顾忌侍卫们,就这么哭着跪倒在了崇祯陵墓前。
刘鸿渐没有哭,他手里拎着一壶酒,一壶崇祯生前最喜欢喝的辽东烧酒,面无表情的走到朱慈烺的身后坐下,而后打开了酒塞子就开始喝酒。
过了好一会儿朱慈烺止住了哭泣,回头见刘鸿渐坐着也不言语。
“刘卿,你怎么不哭呀。”朱慈烺抹着眼泪问道。
他知道在刘鸿渐的心里,自己的父皇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否则也不会替他坐稳这个江山。
“呵呵,我只是来找先皇说说话,你哭完了没,哭完就先出去吧。”刘鸿渐笑了笑,冲朱慈烺道。
朱慈烺不明所以,跪在崇祯陵墓前又嘀嘀咕咕的说了好一会儿话,什么定会努力做个明君之类云云,而后才一把鼻涕一把泪、一步三回头的走向了陵墓外头。
沉默,经久的沉默,足足沉默了半刻钟,刘鸿渐才起身来。
他从身后的托盘中又取过一个酒杯,晃晃悠悠的走到崇祯大叔陵前坐下。
“大叔啊,我来看你喽,你在下头可安好呀”刘鸿渐微微笑了笑,而后给两个酒杯都倒满了酒。
“一晃竟然你都下去两年了,唉,这两年可苦了我呀,我可是都有点后悔呢!”
刘鸿渐将一杯酒撒在陵墓前,又端起另一杯酒高举起来一饮而尽。
“你看到了吗咱们当年大力推广的土豆和红薯如今已经进入所有人的家庭,如今大明的百姓再也不必受饥饿的折磨了。”
“如今大明已经先后将东北、盟古、朝鲜、新疆、台湾纳入版图,咱大明的地界比您在世时可大多了,怎么样,我厉害吧”
刘鸿渐笑了笑,但眼里却已经含着泪花,他又给崇祯撒了一杯酒,而后自己也喝了一大口。
“北洋水师如此也已经逐渐的强大起来,待新式的铁甲舰研制成功,我就能带着咱大明的士兵驰骋到这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可惜啊,当年我可是说过要带你看看这个世界的,可惜只是带你去了东北喝了几个月的冷风。
还有啊,我与坤兴已经有了孩子,待他懂事的时候,我一定带着他再来祭拜你。”刘鸿渐又喝了一大口酒。
“其实我根本就不是属于这世界的人啊!”掀起衣袖擦了擦眼睛,但泪水却怎么也止不住。
“但是我又很感谢那个老人,虽然他可能与你并不是一脉,我不后悔永远的失去了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
也不后悔这些年的南征北战,我的手上沾满了鲜血,我的足迹遍布九州四海,这些我都不后悔。
我只后悔当初没有想出法子治好您的病,我悔啊!”说完刘鸿渐趴在陵墓前嚎啕大哭。
不知过了多久,朱慈烺在外头都等的着急了,刘鸿渐才步履沉重的走出了陵墓。
“刘卿,你的眼睛怎么红了。”朱慈烺关切的道。
“没事儿,刚才眼睛进沙子了。”
……
。
第829章 朕不怕吃苦(第九更,为书友们的月票加更3/5)
回去的路上刘鸿渐与朱慈烺都选择了沉默,亲人离去固然令人难过,但作为后人唯有将这份难过藏在心底、化为力量,去完成长辈未竟之业。
接下来的几天在朱慈烺的施压下,户部紧急调取了两湖、两广、河南、山东等地的粮草。
从京城到大同后分为两路,一路往西直抵新疆,一路往西北到北海,两条粮草补给线慢慢的成型。
而刘鸿渐也没闲着,除了督促军械所的匠人们尽快生产新式后装炮以及迫击炮外,就是钻到禁卫军营地里点兵。
经过这两年来不断的征兵,禁卫军已经补齐了京营最辉煌时的兵源数量,足足有三十四万人。
只是刘鸿渐并不打算全带上,北海和新疆如今已经从东北和蒙古调派过去六万多人,再加上两地原有的驻军已经足可以防守。
只不过刘鸿渐这次出征可不是为了防守的,他想永远的解决北境的问题,罗刹国号称十八万大军,但真正有多少刘鸿渐心里是有数的。
大抵上全世界各地在这事儿上都有吹牛的天赋,比如明明只有十万,就号称十五万,明明只有十二万,就号称十八万。
罗刹国地盘虽然不小,但人口却稀少的可怜,能出兵十二万已经是刘鸿渐大胆的估计了。
这次出征刘鸿渐打算从禁卫军中抽调出八万人,然后再从北海、新疆的驻军中抽调出两万。
相比于大明三百年来的历次重大战役,人数其实并不算多,这倒是给户部减小了不少的压力。
毕竟打仗就是烧钱,十万人的军队至少就要二十万民壮的忙活,也就是户部就至少要准备三十万人的粮草,这还不算马匹、弹药。
士兵人数虽然减少了,但刘鸿渐却又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这十万部队必须全部配备战马,而且每人还不止一匹。
刘鸿渐受不了慢悠悠的行军,没有战马从京城出发走着去北海就至少需要两个月。
为什么几百年来农耕民族总是干不掉游牧民族,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战马问题。
没有战马即便跟游牧民族打胜了,也没有能力追击敌军,打败了也没有能力逃脱敌人的追击。
刘鸿渐没想那么多,他只想速度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否则一场仗打个三四年,他担心自己会得战争恐惧症。
大明从朱重八时期就一直缺少战马,甚至还搞出了祸国殃民的所谓马政,这问题一直到刘鸿渐将盟古和东北纳入版图后才得以解决。
刘鸿渐要求户部至少要征调三十匹战马,这在当年游牧民族的强大部落里是标配,一匹骑着,一匹驮补给,另外一匹长途行军时用于换骑。
之所以点兵需要刘鸿渐亲自去,还不是因为禁卫军的士气太过于旺盛了。
要知道自刘鸿渐领兵以来大明向来无败绩,当年最早跟着刘鸿渐打天下的那批士兵现在大多都已经成了低级将官,甚至不少人还拿到了爵位。
战功!是士兵们提升自己待遇的最快渠道,也是唯一的渠道。
“特么的,都挤什么挤再挤都给老子滚回老家去!”刘鸿渐皱着眉头怒道。
每一天上午,禁卫军的军营都要乱哄哄一阵儿,负责甄选士兵的桌案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此去北征,是为了给咱们盟友察哈尔汗国复仇,所以,没有赏银,抚恤金为每人两百两加免除二十年赋税。
罗刹国很强大,怕死的别碍事,赶紧滚回一边儿去!”
刘鸿渐站在桌子上冲士兵们交代道,当然前半句是说给孛罗赤听的。
至于说这次战争是为了察哈尔,或许只有单纯的孛罗赤肯相信吧。
孛罗赤就站在军营的一边,他看着乌怏怏的大明士兵有点出神,大明实在是太强大了。
只这一个沙河大营就有足足二十万的军队,离这儿不远的丰台大营据说也有十多万,这还仅仅是拱卫京城的士兵。
孛罗赤此刻感觉格外的苦涩,若是大明能早些出征,那是不是他的察哈尔汗国就……
“俺家里还有个哥,俺是合格的,你为啥不写俺的名字”一个浑厚的汉子扯着嗓子有点着急。
负责甄选的低级将领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牌子上写的甄选条件,那汉子便瞥了瞥嘴离去了。
由于兵源太多,三、四个人里只能有一个名额,刘鸿渐专门做了筛选条件。
凡是家中独子者,不计入优先甄选队列。
家中有兄弟而未结婚生子者,不计入优先甄选队列。
……
若是在以前,这类要求足以让朝廷的官员们谩骂不休,当兵的不就是上战场打仗,朝廷养着他们,哪里还有这般多的条件。
但现在不同了,关于军事上没有任何人敢来置喙,全凭刘鸿渐与朱慈烺两个人说了算。
也正是刘鸿渐过于在乎士兵们的安危,对他们的衣食住行、军饷等严格的按时按量发放,外加上毫不打折扣的抚恤制度,让得所有的士兵没有了后顾之忧。
搏一搏回来就能出人头地,即便运气不好交代了也没关系,朝廷会养着他们的父母孩子,自己骨灰也会安放进京城中央的英烈祠,受万民敬仰。
正是因此即便刘鸿渐取消了此次出征的赏银,又加了诸多的甄选条件,军营里的士兵仍旧挤破头的想要参与这场战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