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皇太极无力地说道:“同样道理,孩童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他们或许会变成最勇敢的白甲,也可能是普通的跟役,杀死一个孩子,大金就少了一个勇士。”
范文程何等敏锐,立刻想通了,他补充说道:“老人虽然年纪大了,没法征战,可是他们征杀一辈子,有无数的经验,年轻的勇士都要向他们请教,要是把老人都杀了,就阻断了经验传承”
说完之后,范文程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冷颤:真毒啊
这对君臣分析的都不错,妇女是一个民族生育的保证,孩童代表着未来,老人则是智慧的化身。
更为重要,这三者杀起来都更加容易。各个部落完全可以避实击虚,以最小的牺牲,换来最大的战果。而且还能刺激他们投入到更疯狂的杀戮之中,眼下两千多的死亡只是一个开头,恐怖的还在后面。
皇太极正是看到了对方的险恶用心,才吓得吐血。
连续战败,尤其是广宁一战,大金的人力几乎损失一空。八旗之中,普遍缺额在一半以上,好多牛录都被打空了,直到现在也没有补充上来。昔日将近十万的八旗劲旅,只剩下五万左右,其中还混了不少蒙古人。
当然凭着这些人马,对付志大才疏的林丹汗还是没问题的,皇太极战败之后,一直都在舔舐伤口。
最重要的就是多繁衍人丁,为此他甚至花大力气鼓励生育,将贝勒贝子府上的侍女都遣散,让她们尽快成家,生育后代。
保守估计,也需要十年,才能恢复八旗最强盛的时候,而且还不能继续损失了。
偏偏这么个危险的关头,竟然对妇女和老人下手,要真是这么下去,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金国就可能土崩瓦解,甚至彻底消失
范文程越想越怕,脑门上面都是冷汗。
“陛下,当务之急,是赶快出兵,杀掉那些生女真,保护大金的元气啊”
“范学士,既然是张恪动的手,他绝不会这么简单就罢休的,你看着吧”
话敢说完,豪格从外面匆匆忙忙跑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急报。可是看到皇太极脸色惨白,他也不知道该不该说,就傻愣愣站在当场。
“有什么坏消息,就一起说出来吧,朕撑得住”
“是”豪格强压着忐忑,说道:“腊月十五,毛文龙派遣毛承禄、尚可喜、耿仲明分兵三路,突入我大金腹地,沿途烧杀抢掠。尤其是”
“是什么”皇太极怒道。
“是专门攻击没有防备的村镇,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简直就是一群禽兽,无耻至极孩儿愿意领兵,去和毛文龙一拼,势必杀死这个卑劣之徒”
皇太极轻蔑地冷笑:“就凭你豪格,毛文龙狡猾的很,兵派的少了一点用处都没有。”
“那就多派一些”
“糊涂”皇太极猛地一拍桌子,吓得豪格打了一个激灵。
只听皇太极怒斥道:“不论是生女真,还是毛文龙,他们都是疥癣之疾,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张恪,是义州兵最凶悍的兽王没有出手,急着对付喽啰,有什么用”
他这几句话,彻底吓住了豪格,也吓住了范文程。
难道这些攻击都是前奏,真正的大戏还是张恪,他难道要举兵收复辽沈
一想到这里,宫殿之中的温度又下降了两度,豪格天不怕地不怕,可是提到了张恪,他的脖子却直冒凉气,广宁的记忆实在是太可怕了,可以说积攒了多年的家底儿几乎损失殆尽,大金国彻底被打回原形。
“皇阿玛,张恪,真的会动兵吗难道他就不明白唇亡齿寒灭了大金,他的下场可未必好明廷是不会放过他的”
此话一出,皇太极难得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一摆手,让豪格扶他坐起来。
“总算懂得用脑子了,不过张恪这家伙心机深沉,想要劝说他改变主意,那是难上加难。可是明廷不缺蠢货,朕早早就派了议和使团,从蒙古绕道进入大明,相比此时明朝的君臣应该知道朕的诚意了”
皇太极猜的不错,就在一个月前,朝廷扣下了张恪对建奴用兵的奏折,同时将一份皇太极的国书明发六部九卿。
在国书当中,皇太极用最谦卑的姿态宣称野猪皮起兵反明是一时糊涂,而且自知罪孽深重,愿意向明廷请罪,称臣纳贡。甚至答应派遣质子,还答应让出辽沈,只要给他们一块安身立命的地盘,金国愿意替大明戍守边疆,抵御来自北方的侵略
这份充满了谎言的国书竟然打动了朝堂不少人的心,既然能兵不血刃,就解决辽东,何必再浪费国帑民财。尤其是越是打仗,武将的地位就会不停提高。眼看着张恪尾大不掉,难道还真把他变成当世的曹操吗
一连半个多月,从科道言官,到六部九卿,纷纷上书,建议接受皇太极的投降。并且称赞此举必将海晏河清,天下太平,肉麻之词,简直让人作呕
而通政使洪敷敎的府上聚集了十几位官员,其中有一个年轻人正在大声的疾呼。
“卑鄙,无耻平辽公一颗公心为了朝廷,亲冒矢石,扫平建奴可是当朝衮衮诸公,宁可相信建奴的鬼话,也不信将士的忠言,辽东被他们出卖了,百万翘首期盼王师的百姓被他们卖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也被他们给卖了我们还能忍下去吗洪大人,您可要说句话啊”未完待续
.
辽东钉子户 第四百七十四章 抗旨
.
ds_d_x();
小说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
不得不说,皇太极虽然斗不过张恪,可是他对大明朝堂还是看得很明白的。那些大臣都是勇于内斗,怯于外战,提防武将远胜过外患。
在这帮人看来,朝廷的面子最为重要,因此皇太极摆出了最谦卑的姿态,甚至同意取消国号,让出辽沈,甘心接受明廷册封,充当边疆的屏障。
如此一来,就给了朝堂诸公一个和平解决辽东问题的希望。能不用武力,就取得如此胜利,正是天朝赫赫武功的展示,正是明君贤臣在朝,四夷宾服的证明。是足以彪炳史册的大功业,简直比打了胜仗还让人兴奋!
要知道打仗就要花费无数粮饷,打赢了要犒赏三军,要升官进爵。自从张恪崛起之后,光是总兵就多了十几位。要是让这些骄兵悍将继续发展下去,把建奴彻底灭了,那还不得封王!
好不容易压制下去的武夫又会再度左右朝堂,这是大多数文官都不愿意看到的。就连阉党内部也是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向魏忠贤进言,反对动武,主张议和。甚至提出派遣大学士前往辽东,主持议和事宜。
当然官员们也学得聪明了,他们没有把矛头对准张恪,只是说朝廷如蜩如螗,国库空虚,兵民疲惫,一旦开战,兵连祸结,全胜最好,可是一旦受挫,损害朝廷威名不说,还会让辽东的事情继续糜烂下去……
面对朝堂上的论调。可是气坏了一批人,他们就是以洪敷敎为核心的辽党成员。陈民情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他的祖籍是在沈阳。就在他考中进士的前一年,沈阳失守,全家人狼狈逃窜,一路上丢弃了所有家当,伯父和两个叔叔被杀,好不容易跑到了广宁,父亲又一病不起。躺在街头等死。
多亏了当时张恪和王化贞果断采取措施救济,陈民情的父亲才保住一条性命。得知陈民情是举人身份,张恪又特别出钱,资助他们进京考试,和邓文通一科中了进士。入朝为官。
辽东出身的进士数量有限,就算张恪不惜买通主考,到了目前为止,也只有十几个人,但是辽东的进士都背着国仇家恨,和那些醉生梦死的同学不一样,他们熟悉军务,用功刻苦,一心想要光复故土。对于辽东的形式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陈民情站在大家的中间。强压着满腔的怒火,冷静地说道“据我观察,皇太极所谓的议和。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他如今后方不宁,平辽公又准备起兵征讨。内忧外患,他毫无胜算,就只能抛出议和之说,根本就是缓兵之计。”
另一位新科进士张国臣赞同地说道“的确如此,只能朝廷鬼迷心窍。光想着不打仗就拿回辽东。”
“那是痴人说梦,皇太极奸雄之性超过乃父。岂会轻易认输!议和何等大事,公文往来,互相讨价还价,没有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别想成功。就拿本朝和俺答汗议和来说,从嘉靖朝一直到了隆庆朝,前后二三十年,直到俺答汗死了,才算安宁下来。鞑虏没有一丝廉耻信义,一旦开启议和,我方束手束脚,他们反倒如鱼得水,趁机占尽便宜。”
陈民情说完,冲着洪敷敎躬身施礼,说道“大人,您老该拿个主意才是!”
洪敷敎没有说话,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送到了陈民情的手里。
“你们大家伙都传着看看吧,这是永贞给我的密信。”
一听说平辽公送来的消息,大家伙都凑了过来,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并不复杂,只是说根据情报,皇太极派遣岳托护送两个女儿前去面见林丹汗。大家都不是笨蛋,稍微一想,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可怕。
“洪大人,难道说皇太极要和林丹汗结盟?”
“没错,他们都败在了永贞的手里,如今义州兵越来越强,此二獠联手也未必不可能。”洪敷敎叹道“以老夫观之,所谓议和,恐怕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而已!”
“果然如此,老大人,我们这就上书,坚决反对议和!”
在场的十几位进士异口同声说道……
相比京城辽东官员的愤怒,在辽东大地之上,一股更强大的怒火燃烧起来。
“朝廷要和鞑子议和!”
“乡亲们,大家再也回不去故乡,都要给鞑子了!”
“朝廷把咱们出卖了,无耻怯懦的狗官,向鞑子下跪了!”
……
辽东大地之上,有一两百万的民众,他们背井离乡,逃到了广宁等地,虽然得到了田地,能够暂时安家。可是仇恨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们,随着义州兵的连续胜利,他们对回家的执念就越来越深。
有的田庄百姓依旧住在木房里面,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把卖粮食打工的银子都藏起来,一苦心积攒,等到回家之后,再盖一个新房子!
更多的百姓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到军中,田地上只有老人和女人在耕作,他们什么苦都能承受,所有的一切,无非就是想重新回到故乡,叶落要归根,几千年的执念,谁也不能剥夺!
百姓们压根不信皇太极会让出辽东,多半就是苦苦哀求,不惜给朝廷下跪磕头,反正尊严在他们那里,一分钱都不值。
张恪这么多年的宣传,老百姓对建奴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谁都知道野猪皮能向杀父杀祖的仇人磕头,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每天都有无数的百姓聚集起来,前往各地的衙门请愿,上万民书。就在天启五年的三月份,上千位乡绅耆老,各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聚集在了平辽公的府门前。他们打着白色的旗号,上面写着血字,手里捧着血书,哭声震天。
所有人大声疾呼,求见国公爷,可是府中一声音都没有。
众人默默跪了下来,黑压压的一大片。
阳春三月,天气依旧寒冷,很多老人颤颤哆嗦,嘴唇青紫,鼻涕眼泪一起流,却分毫不动。
就这样一直跪倒了中午时分,很多人摇摇欲坠,紧闭的府门终于打开了。张恪一身布衣,眼圈通红,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乡亲们,大家都起来吧,张某当不得大家一跪啊!”
“国公爷,您就是大家伙的指望了,朝廷无能无耻,您可要答应大家伙打回老家去啊!”
张恪微微抬头,望着天空,泪水顺着眼角流下,从嘴角里吐出一句话“乡亲们,你们是逼着我抗旨不遵啊!”(未完待续)
.
辽东钉子户 第四百七十五章 战争债券
.
ds_d_x();
小说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
自从提议收复辽沈,张恪身边的人就不断进言,他们也是反对出兵,只是这些人不是想着议和,而是想养寇自重!
大明朝功高爵显的武将众多,但是真正能威胁朝廷的却少之又少,即便如同戚继光,李成梁一般的悍将,只要一道旨意,就得乖乖回家。▲∴,原因很简单,就是明朝拥有完备的监督体系。
不光以文驭武,还有宦官监军,武将可以专横跋扈,可以贪墨无度,甚至可以庸碌无能。唯独不能拥兵自重,威胁皇权!
对武将的限制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甚至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作为牺牲品!
但是这帮人用尽心思围堵,偏偏就漏掉了一个人平辽公张恪!
也要感谢野猪皮,他摧毁了大明朝在辽东的秩序,给张恪的崛起扫平了障碍,没有文官限制,没有宦官添乱。张恪大刀阔斧建立田庄,编练军队,通商开埠,发展工商。将财权,军权,民政大权集于一手,俨然最大的军阀。
等到朝廷再想制衡张恪,已经失去了时机,只能白白看着张恪做大,这就是天启,魏忠贤,乃至满朝文武最大的无奈……
但是作为对立面,张恪同样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强大。
首先大明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庞然大物,在每个军民心底深处,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尤其是最近朝廷对辽东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对一些将领大肆封赏,加官进爵。诸如满桂、周敦吉、秦民屏等人,他们虽然听从张恪命令,可是在心头,说不定更看重紫禁城里的皇帝。
其次辽东施行的是战时体制,一旦长时间和平安宁,军队失去进取之心。贪图安乐,就未必会跟着张恪出生入死。
第三,别人不清楚,可是张恪心里有数,天启能当皇帝的时间不长了。不久之前,他接到了张晔十万火急的密信,天启在临幸妃子的时候,竟然昏厥过去,显然天启的身体出了问题。一旦如同历史一样,崇祯继承皇位。那可是一个刚愎自用,又看不清形势的家伙。天启不敢动张恪,可是崇祯没准就一道圣旨,想要解除张恪的兵权。
闹到了那个地步,双方除了撕破脸皮,就真的没有退路了。
……
所以部下建议养寇自重,而张恪则是判断时间紧迫,必须拿回辽沈,扩充实力。应付未来的挑战。结论迥异,不是参谋水平差,而是他们没有穿透历史的眼光。
张恪要借助这次大战,扩充地盘。凝聚人心。除此之外,他还要使辽东的百姓和明廷离心离德,彻底站在自己一边!
本来张恪还没找到着力,结果明廷糊里糊涂赞同议和的主张。给张恪绝佳的机会。
他立刻动员手下人将消息传递出去,而且还编排戏曲,让说书先生到处讲书。大明朝可不是咨询发达的后世。虽然有邸报,可是那只是官员和士绅才能接触到的东西。普通百姓对历史,时事的知识,多半都靠着戏曲和小说。
当百姓们听到议和两个字,根本不会在乎朝廷的条件,只会想到又要抛弃他们。原本他们就对朝廷失望到了极,如今更是多了无穷怨气!
听到张恪说要他“抗旨不遵”时,有几个年轻读书人带头跳了出来。
“国公爷,朝廷什么狗屁圣旨,鞑子杀我们的兄弟,抢我们的土地,试问辽东的百姓,谁和鞑子没有血海深仇?我们要报仇,偏偏朝廷一群软骨头的懦夫,竟然想着议和!亏他们能说得出口!倘若朝廷真要敢追究国公爷的罪责,小人们愿意承担!”
他们的叫嚣,得到了不少人的掌声,可是也有一些持重的老者忧心忡忡。
“国公爷,小人们全都支持您。可是一旦朝廷不让出兵,不给粮饷,我们还能不能打得过建奴啊?”
此话一出,大家的目光全都落在了张恪身上。一双双恳切的眼神,都盼着国公爷能拿出办法。
“诸位,辽东这几年也有些积蓄,军队的粮饷军械都够打一场大战!建奴更不是我们子弟兵的对手!”
“好啊,说得好!”
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等到掌声停下来,张恪却面带忧虑。
“虽然军械粮草不缺,可是在建奴治下,还有无数百姓,他们一无所有,成了最可怜的农奴,朝不保夕。就算光复辽沈,这些人也必须及时赈济,若是不然,他们肯定会冻饿而死。本爵上书朝廷,就是希望朝廷能征集粮食,解决战后抚恤事宜……”
张恪没有把话说下去,可是大家伙都听明白了,朝廷要议和,显然不会出粮食了。可是别忘了,那些沦陷区的百姓,他们很多都是在场众人的亲朋好友,乡里乡亲。怎能不顾忌他们的生死!
一道难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很快嗡嗡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大家伙都吵不出办法,不过对朝廷越来越不满,甚至破口大骂狗皇帝的都大有人在,正是张恪想要看到的结果!
“咳咳,大家安静!”
“国公爷有办法了?都听国公爷的!”场面瞬间平静下来。
张恪清清嗓子,苦笑道“我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大家伙都知道,有人借钱盖房子,有人借钱看病,有人借钱赶考。打仗缺钱,是不是也能借钱呢?本爵想发行战争债券,大家自愿购买。”
是让大家伙出钱啊!
不少人就为难起来,最初说话的几个书生毫不客气,从怀里掏出了所有散碎银子,有个十几两的样子。
“什么债券不债券的,打鞑子,我们愿意把命捐了。我们身上就这些钱,等着回家去取!”
他们这一带头,不少人脸上都红了,嘴上说的好听,可是到了拿银子的时候就退缩了,还要不要这张脸了?大家纷纷掏银子,可是张恪却伸手拦住大家伙。
“战争债券可不是让大家捐钱,本爵要和大家说明白了,我们打仗,抢回了土地。这些土地以后有了产出,就要交税,其实算起来,打仗是赚钱的,至少本爵打了这么多仗,还没赔过!”
张恪笑道“既然战争有赚头,凡是买了战争债券的,等到打赢之后,就能得到分红。保证比大家存在银行里面赚得更多!”
有人说自从发明了战争债券,战争的目的就不再是保家卫国,而变成了赚钱,变成了为资本服务。
这东西当然是邪恶,甚至罪恶的,可是这就是一个罪恶的时代,一个疯狂追逐金钱的时代。只要能赚钱,别说是战争,就算是杀光印第安人,贩卖黑奴都是小菜一碟。
果然就在张恪宣布之后,在辽东掀起了一轮风潮,百姓争相购买债券。只是他们并没有在乎收益!
有一个车夫把几年积蓄的二十两银子都买了债券,转过头,就把债券撕得粉碎,扑通跪在了银行前面。
“俺没福气当兵杀敌,想捐这条贱命都没资格,俺就把银子都捐了!军爷们,替俺们多杀几个鞑子!”
车夫说完之后,掉头就走,在他的背后骤然响起了嘶啦声,不绝于耳……
辽东百姓对战争债券的理解很简单,国公爷别逼得走投无路,大家伙做人不能没有良心!
可是同样的战争债券,在江南却遭到了迥然不同的待遇。
甫一推出,就成为了舆论的焦。
自从松江建立市舶司之后,几个月的时间,就在黄浦江两岸崛起一座规模惊人的城市,所有人急着跑马圈地,投资建作坊,船厂,从事海外贸易,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而江南银行也发行了不少债券,用了圈地建设。因此江南人对债券不陌生,只是战争债券却还是头一遭。
难道打仗还能赚钱?就在大家伙还在犹豫的时候,包士卿宣布认购一百万债券,紧随其后,高家和叶家分别认购一百万,徐家认购八十万,其他各大家族纷纷跟进!
这下子可燃了所有人的热情,这些大家伙可不是傻瓜,要不是大有赚头,谁会轻易掏钱。
尤其是熟悉辽东情况的人做出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辽东土地肥沃,地广野丰,物产丰饶。
除了人参、皮草、鹿茸,东珠之外,广袤的黑土最适合种植大豆,而大豆是榨油的最好原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历来民生必需品都是暴利,特别是如今的炒菜还是以猪油为主,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舍不得吃。如果能产大量的豆油,让美味的炒菜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何等巨大的市场,又是多大的暴利?
很显然,想打入辽东,就要看平辽公的脸色,凭什么让平辽公青睐你呢,毫无疑问,就是战争债券!
在众多商人的眼里,那根本就不是一张纸,而是通向财富的通行证。
自从战争债券发行之后,东南的购买浪潮就一浪高过一浪,甚至逼得张恪不得不连续两次增发,就算如此,还是供不应求,黑市上到处都是加价收购债券的人。
……
“启禀国公爷,统计出来了!”杨廷筠拿着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清单,到了张恪的书房,清单送到了张恪面前,张恪放下了手里的毛笔,拿过来一看,顿时眼睛瞪得溜圆,甚至怀疑多看了一个“0”。
“娘的,这些钱够把朝鲜都打下来了!”(未完待续……)
.
辽东钉子户 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军云集
.
ds_d_x();
小说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
三期战争债券,一共筹集八百五十万两银子,加上辽东发行的债券,更是超过了一千万两!其中江南的大户就承担了五百万两之多,当初给十一家活路,把他们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显然十分英明。
这些钱相当于大明朝两年的岁入,不能不让人惊叹,民间财富之雄厚。当然能筹集这么多银子,还要多亏张恪的号召力。要是换成朝廷,不但一两银子拿不到,买朝廷输倒是大有人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