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听到这话。对面的人忍不住一惊,有人急忙去报告李自成,没多大一会儿,就见到李自成带着手下的将领急匆匆赶了过来。离着老远,就冲卫学彦大笑道:“卫老板,这些天我就在等你,今天早上听到外面有喜鹊叫,没想到你就来了。”
“说不定是乌鸦也没准。”卫学彦跳下了战马,迎着李自成拱了拱手。
“李首领,咱们还是开诚布公吧。听说你们又要打大仗,我这里有五百杆火铳,全都是新货,外加上两车弹药,你来看看吧”
“好。”
李自成迈着大步,到了车队前面,掀开了苫布,闪目看去,车上装着一层稻草。撕开了稻草帘子,露出了黑黝黝的火铳,李自成抓起一杆,举在手里。爱惜的抚摸着,简直比对待女人还要上心。
“哎呦,卫老板,这火铳怎么没有火门。你是不是骗我啊”
“呵呵,李手里,难道你不知道燧发枪吗”
“难道这是燧发枪”
李自成激动地手一哆嗦。差点落在地上,他可是听说过,义州兵早就装备了不用火绳的枪支,最近一段日子,朝廷的军队也有了装备。万万没想到,卫学彦就给他送来了,真是及时雨啊
“卫老板,果然够朋友,来人,把银子送来。”
一声令下,一大帮壮汉七手八脚,把木箱抬了过来,打开一看,有两大箱子细丝官银,只有另外一箱子,竟然有不少银元,还有一些银票。
卫学彦扫了一眼,微微一笑:“李首领,你是在下见过最舍得买武器的义军头领,就冲这一点,贵部早晚会兴旺发达的。”
李自成得意一笑,用手摸了摸脑袋,说道:“卫老板,就指着这些东西活命,舍不得也不行。倒是我真羡慕卫老板,黑白通吃,手眼通天,真是了不起”
“呵呵,李首领客气了,在下不过侥幸跟对了人而已。对了,我想告诉头领一件事,从此之后,我就不亲自送武器了,而且买卖武器也不用银子了。”
李自成顿时一惊,他的部下可都靠着卫学彦的武器呢
“卫老板,你怎么不干了,难道银子不够”
“当然不是。”卫学彦笑道:“实不相瞒,我往后要把精力放在海外,至于武器销售会有人继续做,只是我们不要现银,要的是青壮劳力。”
卫学彦没有多说,可是李自成也明白了一些,对他来说,只要还能买到武器就行,至于壮丁吗,他手上最不值钱的就是人
“哈哈哈,卫老板,既然如此,我就提前祝贺你财源广进。”
卫学彦拱拱手,笑道:“借首领吉言,正好我刚刚得到了消息,开封城中只有一万三千多人,首领可以速取。”
“多谢相告”
“快看,出来了,出来了”
军医院之中,无数医生都围在外面,伸长了脖子,向里面巴望着。在众人的中间,有个老者面无表情地盯着,在他的对面坐着一个年轻的汉子,在他的胳膊上插着一根针头,顺着针头连接着一根长长的管子,延伸到一个干净的玻璃瓶之中。
只见鲜红的血液顺着针头涌出,沿着长长的管子,缓缓流到了玻璃瓶之中。没有多大一会儿,瓶子里就差不多有了三分之一。
而坐在对面的汉子手臂不停的颤抖,额头冒出了汗水,咬着牙硬撑着。
这时候老者站起来来,按住他的胳膊,迅速将针头抽出,用一块酒精棉按住了伤口。
年轻人傻愣愣问道:“吴神医,我什么时候死啊”
“死再过几十年吧,谁说得准”
年轻人霎时间把嘴巴张得老大,不敢置信地问道:“吴神医,我被抽了这么多血,难道不会死”
“才这么一点死不了,要是抽满一瓶子可就不好说了。”吴有性笑道:“回去多喝点红糖水,吃点红皮鸡蛋,好好补补身体,有个三五天就行了。”
“哎哎哎,多谢神医,多谢神医”
年轻人千恩万谢地走了,吴有性面对着面前暗红色的鲜血,嘴角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终于成功了
这些年的时间,吴有性建立起完善的解剖学,对于人体的理解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尤其是处理大量的伤员,他非常清楚很多人都是失血过多才死的。
如果能把健康人的血液注入到伤员的体内,就能挽回生命。吴有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弄清楚血液之间大体上分为四个种类,只有输入同样的血型才能救命,不然只会杀人。
可是摆在吴有性面前的课题依旧严峻,那就是如何快速输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不论铁制品,还是玻璃制品,都不方便。
就在这时候,从巴达维亚传来了消息,明汝新在荷兰人的状元发现了橡胶树,并且带回了十几桶橡胶。
这个消息传到了张恪耳朵里,他简直有些不敢置信。按照道理橡胶应该还在南美洲,历史上也没听说荷兰人发现过橡胶树
不过转念一想,张恪也明白了,荷兰人到处进行商贸,探险家们从美洲弄到一点橡胶树并不奇怪。只是他们还不懂橡胶的真正用途,也就给埋没了。
他们不懂没关系,可是张恪懂啊
有了橡胶这种材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跨越,首先医疗器具可以有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受伤的士兵能得到救治。其次,他已经着手研制蒸汽机,虽然蒸汽机原理并不复杂,张恪手下的能工巧匠已经造出了原型。
不过很可惜,此时的蒸汽机只能摆在那里,道理很简单,体积太过庞大,加上密封差,功率低,没什么使用价值。
这就仿佛是饥饿的人,面对着一桌子酒席,却没法下嘴,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可是有了橡胶之后,一切都变了,有了橡胶,蒸汽机就能做的更小,功率更高。要不了多久,甚至能造出原始的火车,造出蒸汽铁甲舰。
哪怕需要十年二十年,张恪都等得起,只要进入了工业时代,凭着中华的天赋,绝对是君临天下
“橡胶,无论如何,也要多种橡胶树,弄到更多的橡胶”说起来容易,可是橡胶生长条件严格,怕是只有在南洋才能种植,可谁又愿意接下这个担子呢
那些养尊处优的豪商,让他织布烧瓷器没问题,可是去海外受苦,他们未必有这个决心。偏偏组织种植园,不懂商业的又不成,张恪搜肠刮肚,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人选。
“王爷,拍卖台湾的田产差不多了,卫学彦出钱最多,一口气拍了一百万亩,真是好大的气魄。”
张恪眼前突然一亮,自己要找的人选来了
...
.
辽东钉子户 第六百章 东王
.
“学彦,生意做得挺大”
卫学彦慌忙拱手,谦恭地笑道:“都靠着王爷栽培,没有义州兵在后面撑腰,小的是万万没有今天的成就。.”
“机会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有本事抓住机会才成。本王见你拍下了百万亩的田产,可有什么生意经”张恪笑着问道。
如果别人问,卫学彦还会犹豫,省得泄露商业机密,可是张恪问了,他哪敢有什么怠慢。
“王爷,实不相瞒,小的打听了,岛上有种名贵木材,名为桧木,色泽淡红,有香味,能做家具,做建材。这不,近百年来,云贵等地的金丝楠木,紫檀木都消耗一空,不得不从南洋调运木材。小的就想着买下田地,顺道把山林也都买了,先是砍伐木材,然后再把田产抛出去。”
张恪一听,忍不住笑骂道:“好你个卫学彦啊,竟然把最肥的一块自己吞了,把骨头扔给别人”
“哪有王爷,您可不能冤枉小的。”卫学彦争辩道:“这可是你情我愿的事,小的也没有坑人不是。再说了要开垦田地,必须先砍伐树木,小的可是帮了他们后来者的忙。”
卫学彦说的义正辞严,又惹得张恪一阵大笑:“巧言令色,孔圣人最看不上你这种人,不过本王吗,倒是挺欣赏的。”
“有王爷赏识就够了,管孔老头去死”卫学彦单膝点地。欢喜地说道。确实,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因为拍卖了最多的田产。就得到了张恪的召见,实在是喜出望外。
“起来吧,本王这里有个生意,想让你去做。”
卫学彦眼前一亮,果然王爷不会凭白召见自己。
“请王爷吩咐,小的一定万死不辞。”
“呵呵,万死不辞倒是不至于。只是这事情有点难度。”张恪随即向他说了情况。
“你不是想做木材生意吗,我这里正好有一种木材。价值无量,偏偏只有南洋能种植,往北一点都不成。本王想着在巴达维亚开辟一片种植园,专门种植橡胶树。远隔重洋。要应付当地的土著,还要把树种好,担子不轻啊。”
卫学彦听完张恪的介绍,眉头紧锁,在茫茫地图上搜索巴达维亚,当他看到的时候,脑袋也嗡的一声,简直是天涯海角也不为过。
沉吟一下,卫学彦咬了咬牙。说道:“王爷,请您放心,小的一定做好。绝不让您失望”
张恪没有急着点头,而是问道:“你有什么方略没有,说出来听听”
卫学彦早就有心在海外发展,略微想了想,就说道:“王爷,巴达维亚地处遥远。气候迥异,小的以为可以先用重利笼络收买土著。让他们帮着干活,然后逐步移民,再把土著处理掉。”
“卸磨杀驴,好,这个办法好”张恪笑道:“你放手去做吧,巴达维亚的驻军会给你撑腰。再有虽然荷兰人移植了橡胶树,但是未必是最好的橡胶树,本王以为应当派遣人手到南美洲看看,找到最好的橡胶树,移栽过来。”
“没问题。”卫学彦一口答应下来,他感叹说道:“王爷,我早就听传教士说过,他们的船队远渡重洋,绕着我们脚下的地球走了一圈,证明地球是个圆的。小的当时就心驰神往,身为天朝上国,难道就没有勇气去环球航行吗小的愿意出资二十万两,招募最好的水手,用最坚固的船只,进行环球航行,夷人敢做的,我们也一样”
啪啪啪
张恪忍不住鼓起了掌,欣慰地笑道:“好,就冲你的气魄,本王就没选错人。出了多大的事情,都有本王兜着。”
张恪也早就有心去进行环球航行,没想到竟然让卫学彦抢了先,张恪心里十分满意。
其实张恪也注意到了,他手下的有晋商,有东南海商,还收编了不少徽商,但是综合起来看,张恪对他们都不满意。
这些人固然比士绅地主阶层要勇于开拓,眼光也更长远,但是他们都有些眼高手低,说了一千,可是做的时候连八百都没有。
就拿松江开海之后,张恪就鼓励他们勇于进取,要建立自己的航路,要去西洋通商,可是弄到了现在,如果不是张恪主动攻击荷兰人,南洋的商路还有一半在西洋人手里攥着。
当然也不能光是怪这些人,他们家财巨富,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各种关系深厚无比。赚钱十分容易,哪里能轻易冒险呢
偏偏这个大航海时代,需要的就是冒险家。
开拓新的商路,探索未知的世界。
勇敢,贪婪,敢于进取,不受道德约束,无所不用其极在卫学彦身上张恪看到了希望,他们年轻,有眼光,胆大包天,只有给予适当的支持,绝对能闯出一片天。
见过了卫学彦之后,张恪就果断下达了鼓励开拓海外的命令,凡是主动出海,寻找到未知岛屿,拿回稀奇动植物,开辟出商路,抢占领土,发现金银矿藏,一律重赏,并且视功劳大小,授予奖励,最高可以封爵
这道命令可了不得,一下子掀起了滔天巨浪。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个大陆民族,这话虽然不错,可是在中国大地上,尤其是东南沿海,生活着大量靠海吃饭的人。这些人的数量远远多于那些所谓海洋国家的人口,其中更是不乏野心勃勃的人。
听说了张恪的命令之后,东南就热闹起来,不少年轻人组织起船队,他们在朝廷的舰队保护和支持下,果断开始了向南海进军的道路。
上千上万的岛屿都在等着他们发掘。虽然探索海上危险重重,很容易就丧命。但是他们之中也不乏成功者。
有人找到了荒岛,立刻就可以得到嘉奖。有的人干脆成了一岛之主。反过头,他们从国内招募移民,一起开垦田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没几年时间,翻身成了富豪。
一个个成功的例子促使更多人走向了海洋。
有了他们带头,张恪的另一个计划快速落实下去。
开发海外就要人手。东南的人力不够,加上价格又贵。大家就把目光放在了中原。那里正经受战乱之苦,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流民。
招揽流民不要多少银子,只要能解决粮食问题,就有一大票人跟着你。
从崇祯六年开始。海外移民的速度就一天比一天快。
到了崇祯七年,差不多有一百万人到了海外,其中倭岛三十万,济州岛十万,台湾四十多万,巴达维亚等地十万有余。
庞大的移民工作,促使海上力量快速发展,一年时间,就有各种船只上万艘下水。一度造成了木材供应不足。船厂没法开工。
为此张恪特别下令,奖励西洋人向大明贩卖木材,关税调整到了零。甚至木材商人可以享受贸易优惠。
这下子可了不得,西方商人拼了老命往大明送来优质木材。其实他们也清楚,大明有了木材,会造更多的船只,最终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可是又能如何呢,利益摆在那里。你不干,别人也会干。何必同银子过不去。在向大明出售木材的商人中,不少竟然是红头发的荷兰人,不少海关的人都咋舌。如果让张恪知道,只会笑他们少见多怪。要知道在历史上,荷兰人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荷兰的商人就是贪图英国的战争债券利息高,竟然大量购买债券,帮着英国人打败了荷兰。商人没有祖国,古往今来,都是一样。
海外开拓热火朝天,东南的造船业兴旺发达,带动了军工,纺织,工具制造等等行业,整个东南社会结构迅速变化。
工厂主和作坊主崛起,商人地位相对落后,越来越多的工人出现,分散的手工业者受到强烈冲击。
教育变得普及起来,读书不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成了一个人的必须课,只有读书,了解世界的变化,才能抓住财富机会,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混到一口饭吃。
相对而言,传统的读书人,一辈子都扑在八股文上面,反倒没有了用武之地,他们要么就是醉生梦死,拼命咒骂,就比如刚刚组建起来的复社,其中就有一大帮这样的文人。要么就是偷偷学点本事,比如算账理财,就可以到商行舒舒服服当个账房先生,收入不菲,也好过坐吃山空。
总而言之,原本士农工商的体系完全被冲淡,勇于开拓海外的商人,还有掌握制造业的工厂主成了前进的主力。
不论是官府,士兵,还是金融机构,社会教育,都围绕着他们在转动。
新兴势力勃然兴起,让张恪变得斗志昂扬,没有错,历史就在他的手上扭转了,他深信只要找到了方向,中国人不会比任何人差。
任何在封闭环境中的改革,要么走王朝兴衰的路子,要么就只会失败。随着海外的开拓,等于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有了腾挪的空间,张恪也就能把目光转回大明,让我们看看崇祯这两年在折腾什么吧
自从任命杨嗣昌为东阁大学士,兼掌兵部,将剿贼的大业托付给杨嗣昌之后,崇祯就在不断盼望着胜利的消息。
对于杨嗣昌任何要求,崇祯都尽量满足。
要钱把內帑掏空了给他银子,要人就想尽办法给人,要权力崇祯就把尚方宝剑给杨嗣昌,对他的宠信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就连身为首辅的温体仁也羡慕嫉妒恨。
ding着崇祯的无比信任,杨嗣昌最初做的还算不错,虽然没有剿灭流寇,但是至少杀得流寇到处乱窜,似乎胜利已经遥遥在望。
尤其是杨嗣昌联合洪承畴设伏,一举击毙流寇头目高迎祥,声震天下。崇祯激动地跑到太庙祭告祖宗。痛哭流涕,祈求祖宗保佑。
只要加一把劲,再努努力。成功就不会远了。
想法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无比残忍。高迎祥死了之后,李自成继承了闯王位置,这是一个更加凶残狡猾的敌人,李自成利用朝廷布局的漏洞,果断偷袭开封,一战之下。攻克了开封,并且俘虏了福王朱常洵。
就在开封城外。李自成历数福王罪过,没说一条,就割下福王的一块肉。三百多斤的大胖子愣是割成了血葫芦,最后只剩下一颗人头。派人送给了京城的崇祯皇帝。
李自成还嫌不够,不到两个月时间,又派出奇兵,偷袭襄阳,斩杀了襄王朱翊铭,又是一位王爷惨死,连续失陷亲藩,都像是沉重的锤头,打在了崇祯的心头。刚刚二十出头的皇帝,迅速衰老下去,竟然仿佛三十来岁的人。
“皇爷。老奴有事起奏。”
“是大伴啊。”崇祯难得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又有什么倒霉的事,说吧,朕能承受得住。”
霎时间王承恩的鼻子头发酸,几乎哭出来。
“启奏皇爷,杨阁老五日前呕血数升。已经病死了,这是他的遗表。”
王承恩将手里青色的奏本高高举起。崇祯迟楞一下,还是接在手里,展开一看。
“天降奇祸,突中襄藩,臣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
读到这里,崇祯眼睛发红,猛地将奏本扔在地上,破口大骂:“混账东西,临死还敢强辩,是天降奇祸,还是将帅无能辜负朕的洪恩,死了算是便宜了他,不然真该千刀万剐”
一声声凄厉的叫骂,听在耳朵里,仿佛一道道雷霆。
王承恩清楚记得,在不久之前,还在手谕里劝勉杨嗣昌:“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
短短时间,从天堂落到了地狱,如此待人,别说是大臣,就算是身体有缺损的太监也受不了啊
过分的念头一转,王承恩急忙不敢再想,只是把头低得更深了。他太了解崇祯了,这位敏感而又脆弱的皇帝,就像是变色龙,随便多说一句话都会惹来杀身之祸。
见王承恩不说话,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只能下旨,把温体仁叫了过来。
没多大一会儿,温体仁匆匆前来,见礼落座。
崇祯叹道:“温阁老,大半夜把你叫过来,让人受苦了。”
“不敢,陛下老臣年纪大了,也睡不着觉,倒是陛下日夜劳顿,让老臣看着心疼。”说着温体仁还故意擦了擦眼圈。
崇祯苦笑一声:“朕也不想如此,奈何国势蜩螳,如今杨嗣昌去了,爱卿觉得何人能接替剿匪总督之职”
“这个”
温体仁一下子被问住了,毫无疑问,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张恪,只是最近几年,张恪和崇祯越发离心离德。两边击鼓买糖,各干各行,听说张恪一门心思往海外用兵,看架势想做一个海外天子。
崇祯几次调动辽东人马,张恪都是虚应故事,弄得崇祯老大没面子,要不是流寇闹得越来越凶,崇祯真有心思对张恪下手。
这种情况下,启用张恪绝对是巨大的风险,可是不用还能用谁呢
想来想去,温体仁咬了咬牙,说道:“启奏陛下,若论领兵作战,安东王张恪乃是不二人选。”
崇祯听在耳朵里,闪过一丝不快,怒道:“朕早就下过旨意,张恪不是推说有病,就说粮草不济,可是他自己打仗,多少钱都拿得出来,朕,朕失望透了。”
温体仁伺候崇祯几年,早就摸透了这位帝王的心思,他只说失望,其实就是希望,只是抹不下脸
“陛下,臣以为此事也容易,只要在安东王的封号上做点文章。”
崇祯不解,问道:“该怎么改”
“只需去掉安字即可,授予他节制三军的权力,让他剿灭流寇,臣以为一定能马到成功。”
...
.
辽东钉子户 第六百零一章 架空朝廷
.
异姓封王是大大违背明朝的传统的,不过好在张恪已经走出了这一步,从郡王提升到亲王,差距并不是很大。光靠一个字就能换来张恪卖命,算起来还是赚大了。
只是崇祯还有些不情愿,他皱着眉头说道:“温阁老,凡是还要看人家愿不愿意,朕现在就命你千万天津一趟,去问问张恪。”
温体仁属万花筒的,瞬间就明白了崇祯的心思,这位皇帝最好面子不过,他让自己去问问张恪,摆明了就是让张恪主动上书,请求前往讨贼,然后朝廷再顺理成章,加封他为东王。
有些事情前后顺序颠倒,味道就全然不同,比如封赏在前,出兵在后,那就是朝廷请求张恪出兵,皇帝就没有面子。
如果出兵在前,封赏在后,那就是张恪主动承担责任,皇帝鸿恩浩荡,厚待功臣,如此一来,味道全然不同,在天下臣民的面前,崇祯也就保住了面子。
对于这种小算盘,温体仁只有四个字评价:“掩耳盗铃”。
天下间谁是傻瓜,连这点小手段都看不清楚只是明知道是自欺欺人,温体仁也不得不答应。
辞别了崇祯,第三天温体仁就离开了京城,轻车简从,前往天津。二百八十里的路程,温体仁走了两天时间,等,到了天津之后,温体仁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原本的天津卫城并不算雄伟,也不过容纳几万人而已,可是如今完全不同,到处都在施工,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