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王永吉对冯元飏道:“本官的督标有2000人,驻扎在抚宁卫,可以立即调来山海关交给田公公。
至于王公公、永王、五皇子和袁贵妃,都下落不明,只有邱公公保着定王到了永平,现住在临榆县城内......本官和田公公应该可以保定王殿下无虞。”
田存直也道:“请冯抚台回报皇上,就是臣田存直便是粉身碎骨,也会保全定王殿下!”
能不能保住定王,王永吉和田存直都没有把握,关键要看吴三桂和朱慈烺!
因为崇祯皇帝就四个在世的儿子,现在永王和五皇子都下落不明,只剩下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炯二人。如果朱慈炯没有了,那朱慈烺就是独生子了......这回让朱慈烺在和崇祯的斗争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nbs
/>
吴三桂皱起眉头,“山海关这里有五万大军,随军的家眷百姓数十万,吴某不能抛弃他们,只带家丁南下登莱......这上策,非不愿,而是不能也。”
“那就行中策吧,”冯元飏拈着胡须,“现在是流寇和东虏相争,山海关这里有五万大军,又有关山之险。想必虏贼两边都不会主动招惹关宁大军的,静观应该是可行的。”
吴三桂
第140章 密旨不密(140章的内容和139章发颠倒,已经更改)
吴三桂本了就挺大的眼珠子现在都快赶上铜铃了!
他爸爸原来不是曹操,而是被一个曹操再世般的皇太子拉上贼船......不对,应该是龙舟了!
如果这太子真的和冯元飏说的一样厉害,那大明朝岂不是中兴有望了那么自己和老三将来都能混个国公吧
一门二国公再加一个皇后,可就赶上徐达的子孙了......
吴三桂大眼珠子转了又转,已经开始为自家的前途盘算起来了。一门二国公一皇后的前途,大清那边是给不了的,李自成就更别说了。所以投靠朱慈烺是第一,也是最自然的选择。而且吴三桂本来就是朱家的臣子,跟朱慈烺混那是忠贞不二。如果投顺投清都是不值钱的贰臣!
可问题是,大明还有救吗
如果北京还在大明朝廷手中,那吴三桂不会考虑另投明主,但现在大明已经失了一半天下了,还有一半......看着也难保全啊!
“平西伯,”冯元飏这时取出一个信封,让人递给了吴三桂,笑道,“这是太子殿下的亲笔信,请您过目......太子吩咐让您先看信,看完之后,咱们再谈。”
这是要封官许愿拉拢吴三桂了
王永吉、田存直两人都用一种酸酸的目光瞅着吴三桂双手接过了朱慈烺的亲笔信。
这不是令旨,而是一份家书。是朱慈烺写给二舅哥的家书,不过家书当中说的,却还是天下大势。
朱慈烺并不是以太子和君主,而是以妹夫的身份,站在吴三桂的立场上进行了一番分析。
根据朱慈烺这位大明好妹夫的分析,现在摆在吴三桂面前的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当然立马带着吴氏家丁浮海南下。沈廷扬手中有一百多艘大海舟,两万左右的人马要运走并不困难。吴氏家丁加上家眷,怎么都不会超过两万人的。只要吴三桂愿意走,随时可以将他们运往登莱。
等吴三桂到了山东,朱慈烺就封他当莱国公,并设山东行都指挥使司,统辖登莱,由吴三桂及其子孙世镇!
中策则是吴三桂据守山海关不动,不要主动出击,也不要引东虏入关。只管卡住山海关咽喉之地静观虏贼相斗,等东虏击破流贼,攻破北京之后,再配合朝廷的大军设法恢复京师。事成以后,朝廷将会南迁应天,北直隶之地就交给吴三桂留镇,朱慈烺还会封他当燕国公,子孙世袭北京守备。
至于下策,当然就是引东虏入山海关了。借兵助剿之事,搞不好就会弄成了引狼入室!那麻烦可就大了!
东虏窥视中原已经有十几年了,且兵强马壮,远胜官军和流寇,一旦据有由辽东入口的捷径山海关,那可要反客为主,图谋中原了。
如果吴三桂一定要行此下策,那就在东虏击溃流寇后,立即挥军追击,进入山西占据太原府为根本之地。到时候朱慈烺就封他当晋国公,山西都指挥使,统辖山西中南部之地,同样子孙世袭永镇!
朱慈烺给出的三策,无论上中下,都给了吴三桂国公的爵位和永镇一方的特权,可以说是诚意十足!不仅十足,而且出价之高都到了头。无论大顺、大清,都不会给出再高的出价了——哪怕是历史上的平西王吴三桂,所辖的云贵之地也不能和山西、山东、北京的地盘比啊!云贵地盘虽大,但是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素来被看成蛮荒之地的。
冯元飏看到吴三桂收起书信,就知道他已经看完,便笑着说:“千岁爷给出了上中下三策,不知平西伯的意思是什么”
吴三桂皱起眉头,“山海关这里有五万大军,随军的家眷百姓数十万,吴某不能抛弃他们,只带家丁南下登莱......这上策,非不愿,而是不能也。”
“那就行中策吧,”冯元飏拈着胡须,“现在是流寇和东虏相争,山海关这里有五万大军,又有关山之险。想必虏贼两边都不会主动招惹关宁大军的,静观应该是可行的。”
吴三桂道:“可山海关这里的军民人数有数十万,每日消耗惊人,关上所存粮草只够三两月之需,吴某该如何应对”
 
第141章 自成命苦(之前章节发错,补偿一章)
李岩手中拿着的正是朱慈烺写过他老婆的令旨。
真是让他有点无语啊!
他老婆居然和一个小白脸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几乎三两天就会有令旨从大沽口送来。而红娘子也不知怎么想的,每次都给回信——以密折的形式回信。
不过令旨和密奏的内容,都是一本正经的!
这一点让李岩比较放心......
除了担心自己戴了绿色的帽子之外,李岩还在为李自成乃至整个大顺王朝的前途命运担心。
因为看了朱慈烺写给红娘子的令旨后,他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东虏入关的可能性极大!
而唯一能够卡住东虏入关咽喉的山海关,又在大明手中捏着。
也就是说,一旦李自成在北京城下被东虏打败,控扼山海关要冲的朱大太子,极有可能成为得利的渔翁。
现在李自成已经“原形毕露”,因为拷掠逼饷成了天下士大夫的死敌。如果再丢失北京城给鞑子,那他就不再是天下共主,而是公敌了。
到时候李岩自己也不能继续跟着李自成混了......历史上他被李自成杀了,不就因为想自立山头吗所以他对李自成的忠心是有限的。
而在李自成败出北京后,最忌讳的就是手下自立山头!因为那时他已经不是天下共主了,他手下一帮“良臣”又可以择木而栖了,李岩犯的就是这个忌讳。
“相公,”红娘子看李岩一直不开口,就忍不住说话了,“你这次去北京,最好能从皇爷那里要个千把靠得住的兵马来天津,最好再能要几门红夷大炮过来。”
李岩一愣,看着老婆问:“娘子,你想做什么要打大沽口”
“相公,就天津卫的不足2000人,再加1000人和几门红夷大炮,咱也动不了大沽口......”红娘子眼珠子转了转,“奴想趁着皇爷还有点实力,多拉一点实力在手。将来就算另投明主,也能有本钱啊!”
“你......”李岩眉头深皱,“你就那么相信朱慈烺”
红娘子点点头:“朱家太子没有算错......皇爷现在进退两难了!而且凶多吉少!”
李岩想了想,也点了点头,“的确是相对较少了!不过这次皇爷一定会出兵打山海关的......我们劝也无用!”
“无用”红娘子看着丈夫,“为什么”
李岩苦笑着说:“因为李过和陈永福已经上奏,说吴三桂的精兵都投入到天津这边了,还说吴三桂本人就在天津。
山海关有多紧要,皇爷会不知道现在东虏大军不也没出现在山海关......以皇爷的性子,必然要搏击山海关。万一得手了,他才能在北直隶站稳脚跟啊!”
如果朱慈烺听了李岩的这番话,大约要长叹一声:天命如此了!
因为他在天津卫打得太巧,让李过、陈永福两人丢尽了脸面,所以只能上报说吴三桂率领家丁驰援天津了。
而李自成自然相信李过、陈永福的报告。既然吴三桂带着精锐到了天津,那么山海关那边就是虚设的防御了。谁都知道明军打仗就靠家丁,没有了三千家丁,关宁军的战斗力至少要打个对折。
而且山海关关城是主要防御东方之敌的,所以向西这边的城防并不坚固。如果没有吴氏家丁存在,李自成只要下定决心出动老营兵,还是很有可能将之攻占的。
另外,李自成现在已经是北地共主了。兴许不用去打,就能让山海关上的守军投降了。
而山海关一旦到手,摆在李自成跟前的死局就盘活了。只要控制住山海关,东虏不但没了入寇的捷径,而且还得防着
红娘子道:“相公,奴该怎么回复千岁爷”
李岩想了想,道:“就说岩将尽人力以待天命!”
“好的!”红娘子望着李岩,“相公,千万小心......莫要顶撞皇爷,若是皇爷弃守北京,你就自请留守北京断后,趁机再带些人来天津和奴会师,咱们俩一起去投大沽口吧。”
李岩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若真有那一日,岩自然要为天下兴亡而战了!但愿朱家太子真如娘子所言,是真命天子!”
......
“轰......”
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
凤三爷上了海沙岛后,时不时就能听见一声轰鸣,也不知道是火铳还是火炮在试射
&n
第142章 收账了(求收藏,求推荐)
崇祯皇帝和太子朱慈烺“可能死亡”的消息,是在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二日上午,被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密探送到大沽口的。
“千岁爷,北京城内都已经传遍了,都说您和圣上的座船被红娘子的火攻烧毁。闯逆李自成还册封红娘子做了伪直沽伯,以褒奖其战功.....”
抚军大元帅府都堂之内,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正在向朱慈烺报告北京的消息。
“这李逆糊涂了吧”吴襄插了句话,“怎么让手底下人这么耍”
曹友义也笑着:“那红娘子也真敢吹!也不怕把牛皮吹破了!”
朱慈烺皱了下眉,就把目光转向了魏藻德、侯恂、方岳贡和陈锐三个文官。他想先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几日,流亡在大沽口的朝廷也开始重组了。魏藻德、方岳贡、邱瑜、范景文四个大学士当然留任——他们四位当然没什么本事,但确实是很好的花瓶。他们可都是崇祯任命的大学士,而且又在皇极门之变中支持了朱慈烺。
留着他们就可以证明朱慈烺的抚军大元帅的合法性!
四人之外,朱慈烺又把侯恂补进了内阁,侯恂担任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另外四个大学士也一人派了一个尚书,其中魏藻德兼吏部尚书,方岳贡兼礼部尚书、邱瑜兼工部尚书、范景文兼刑部尚书。
这五个大学士除了各管一部之外。每天还要派出两人去陪崇祯“玩耍”,让他有点当皇帝的感觉,剩下三个就到抚军大元帅府办公——朱慈烺虽然有了个抚军大元帅府,但也不会把朝廷一脚踢开。因为票拟、批红、交部办理这一套办事程序就象征了合法性。
如果没有这套程序,而是用抚军大元帅府去下达令旨,恐怕许多地方官会不认账。
现在大明中央的权威下降得厉害,可不能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了。
所以朱慈烺干脆就让阁老到自己的帅府办公,有什么需要通过官僚系统办理的事情,就当场让毕酒城拟旨,然后由阁老拟上条旨,再由朱慈烺本人批红,最后再加上六科给事中签字,才会堂而皇之的发出。
程序一点没错,阁老只换了一个,还不是主动换掉的,而是因为原来的东阁大学士李建泰已经投降李自成才换的。四殿二阁一共六个大学士名额原本就空了一个,现在也没补上。只是批红的那位从崇祯变成了朱慈烺......
除了三个阁老,朱慈烺原来的老师陈锐每天也要到大元帅府办公,他现在的官职换成了兵部尚书。
因为抚军大元帅府的出现,兵部的职权几乎全被侵夺,但并不意味着朱慈烺不需要兵部这个招牌了。
通过抚军大元帅府军令卫下达的命令,只在克难新军和大元帅府海军的系统中管用。对于其他的明军部队,暂时还得用兵部行文或圣旨的名义去调动。所以兵部还是很重要的,只是从掌管天下兵马的衙门变成了替朱慈烺传令的衙门。
一番操作之下,内阁和六部几乎就合并在了一起。
除了兵部尚书之外,其余五部尚书就是大学士。而兵部尚书虽无大学士之名,但是一样出席内阁——大元帅府会议,一样可以出谋划策,也成了实际上的阁老。
而朱慈烺这个抚军太子,则有点当年太祖高皇帝废除宰相,大权独揽时候的样子——把阁老和尚书都变成了自己的幕僚!
至少在大沽口的这几日中,还没有哪个文官挑战过朱慈烺的权威!
......
“千岁爷,”首辅大学士魏藻德思索着对朱慈烺说,“闯逆在京师散布谣言一定是为了安定人心,绝义民之望,以稳定京师形势。”
朱慈烺一笑,心想:京师里面那帮刁民这些日子可算知道厉害了吧不过他们倒霉的日子才开始呢!
李自成还算好的,回头还有“我大清”要来呢!
礼部尚书方岳贡接着魏藻德的话说:“逆贼稳定京师形势应该是为了大举出兵。锦衣卫的塘报上说,逆贼在京师之中拷掠逼饷,已经得了三四千万两之巨。有了这笔银子,闯逆应该可以犒赏三军,发完犒赏之后,多半就可以出征了。”
方瑜一下紧张了起来,道:“会来大沽口吗太子殿下,现在左师已经随苏观生开拔,只剩下中、右二师留守,若闯逆亲率大军而来,只怕......”
&
第143章 杀头了(求收藏,求推荐)
“阁老误会了,下官不是来要账的。”骆修身一脸的苦笑,自己真不该留在北京城,挺好一锦衣卫高官,现在混成个要阎王账的恶徒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