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大明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荆洚晓
这时却听着有人轻笑道“宫中?传奉官若是如此下去,如晋所倡立宪,不必两年,只怕便为乌有!”众人回头去看,却见着商辂就带了个小厮,青衣小帽袖手立在月门之侧。
刘吉等人连忙见礼,商辂全无心思去酬答“还是教如晋回来一趟,再做计议吧!怀恩公公应有耳报的,宫里听说又在张罗着,要弄出个西厂来!”
“是,据闻,爷爷有意教汪直总督西缉事厂官校事。”怀恩也是苦着脸摇头,“这当口,也只有请大哥回来,才能教爷爷回心转意了。”(未完待续……)
s今天有事要出去一整天,就更一章吧,明天恢复。r1292
.
重启大明 第七章 风萧萧(十八)
.
现时刘吉基本就是谈判使者的角色,回华夏来做一个利益分割。¥f所以为了避嫌,他自然是不可能去商辂,那样对他来说也许暂时是没有问题,但对商辂来讲,却就难免有影响了。当然,刘吉首先考虑到的,自然是自己暂时没问题,谁知十年以后,会不会有人以此为由,弹劾他出卖西明利益?这玩意谁也料不到,刘棉花是绝对不会留尾巴的。
其实如果不是不得已,商辂自然也不想这么来见刘吉,但有些事是不方便在书信里说的,谁知道书信送到天津守备处之前,有没有被人私拆验查过?朝廷大臣家里,不单有锦衣卫在明面上值勤,眼线更是无所不在,何况现时又搞出个西厂来。
“祐之,若是如晋不能力挽狂澜,只恐宪章便成水中月、镜中花啊!”商辂颇为伤怀地说道,“自文思院副使姚某起,传奉官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也不由吏部复核等事。至今年余,卖官鬻爵之风大盛。如此下去,吏部形如虚设。若官员皆由中旨出,宪章凭谁而持?”
怀恩在边上也苦笑道“若西缉事厂设,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多说无益,还是请殿下回京师,以振正气为是了。”他是个有分寸的,商辂在这里,他却就不称丁一为大哥了,以免有攀附之嫌。
教人上了茶水糕,丁君玥请了众人落座,只是摇头道“今日朝臣不允祐之所言,其实只因大臣无不知晓,若将广东工业部交付朝廷。必落入汪直之手!到时只怕比上一回更为不堪!至于两大都督府事,绝无可能使父亲大人辞去的。”
“如玉若西渡。关外空悬;杨维贞必定也应如晋所召,出海而行的。彼时关外凭谁能定?两广、远。难不成朱永能守得安稳?”商辂看着刘吉有些不解,便耐心为他分拆起来,“维贞兄弟者众,便他这一支远赴海外,也与香火无碍的,父母虽在,然后游有方,再说师命所召,安能不从?何况这年余来。许多上不了台面的事,维贞虽能应付得下,总不见得开怀的。”
简单的说,就是丁一真的辞了职,丁如玉、杨守随扔下重担渡海而去,第三师或不一定,第一师几乎可以肯定,九成以上的官兵,会毫不犹豫去跟随丁一的。然后远、两广。甚至包括、贵、闽、浙,甚至湖广,一旦有事,怎么办?
至关外那更是不必提了。
他们这边还没商量出具体的方案。便有卫士来报“春官来访,职等依大小姐、祐之少爷所嘱,言道多有不便。他日自当回拜。然春官责我‘岂有臣下不问圣安?’职等无奈,只好入报。”
春官。就是指姚夔。他是大明的吏部尚书,但却不止是大明吏部尚书。他同时也是西明的吏部尚书,这是当年丁一亲授予他的。所以他是大明的春官,也是西明的春官,刘吉现时类似天使,姚夔以春官身份,要来向天使问圣躬安,天经地义的事。
商辂听着摇头苦笑,起身道“姚桐庐想来是要请西渡了,罢了,此时却不宜相见,汝等不必相送,自去安置便是,老夫从来路去便是。”他对这府第却是熟门熟路,该从哪里走清楚得要紧,由那小厮引路,片刻便飘然而遁了。
摆明车马来求见的姚夔,府里却就不能轻慢,自然要开了中门,由丁君玥来接,排场什么更是一也不好轻慢的。入得内来,刘吉却不好主动行礼,立于上首,姚夔也不含糊,大礼参拜“臣夔,恭请圣安!”
“圣躬安。”刘吉淡然而答,这如同是代圣人立言一般,同样也是代皇帝答话,所以架子自然是要端的。这对答完毕之后,刘吉方才按着士林辈份,来给姚夔见礼等等不提。
“祐之,今已定都,老夫身为礼部尚书,当伴驾左右才是。汝归期可曾定下?”姚夔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跟着刘吉一起回士麦那了。商辂的智商是绝对没话说的,他看得很准,姚夔的确就是想要西渡。
听着这话刘吉心中一凛,这朝政得坏到什么地步,姚夔这礼部尚书才会不想干了?毕竟这是华夏天朝啊,在这里当礼部春官,跟去西明当春官,那是两回事!官做到这份上,谁会不明白?西明那边一切都是草创之中,哪里有华夏这边诸般事务都上了轨道的方便?
不过姚夔问起,他也不能不答“章公,先生的意思……”
“祐之慎言!”话没说完姚夔就开口喝止了刘吉,“陛下已定都立国,祐之岂可恃宠生骄?”
刘吉称丁一为先生,姚夔听着就不爽了,觉得这太没有规矩了。
姚夔冷着脸道“老夫也知陛下曾告谕军中,教军士不必改口。然祐之进士出身,能与走卒同列乎?”他认为刘吉这么做,就是把自己跟士兵拉到同一层次。姚夔认为士兵没文化嘛,那就算了,刘某人进士出身,也这么干,那就是没规矩了。
“纵陛下不曾怪责,上有恩宠,而臣下慎之,祐之当自省!”
刘吉被喷得一脸唾沫,还好这刘棉花是不怕弹,笑着拱手道“章公教诲,是当头棒喝。”
他深知要是分辨下去,姚夔就会接着喷,所以干脆先认个怂就是。反正就是个称呼,如果不是丁一的意思,他也早就改口了“陛下的意思,是得把华夏这边事体安置妥当了,再行西渡。”
“安置妥当?哪能妥当?”姚夔冷笑着抚须说道,“祐之,汝给老夫交个底,陛下欲辞两大都督府事,辞永镇两广事,交还铁券丹书,请玉碟除名,请削郡王爵,到底是以退为进,还是圣意本便如是?”
刘吉听着姚夔这话,知道此公是认真的了,沉吟了半晌方才开口道“以学生之见,君无戏言。”
这话一出,姚夔当即把手中茶杯放下,扯着刘吉的小臂说道“速派船只,老夫家眷子弟,尽快出海!”他是当朝尚书,自然不能说走就走,就算要辞,也不可能搞挂冠悬印之类的评书里的把戏,总要把诸多事务交接完毕才行。
“章公,何至如是?”这回就轮到刘吉不明白了,至于么?当朝尚书,要必要弄成这样?
姚夔听着摇头苦笑道“何至如是?当如是,诚如是啊!”
“若陛下仍掌两大都督府事,两广犹是净土;而今陛下欲辞之,则乱起在即!”
刘吉被他吓得缩了一缩“国事崩坏至此?”
“不然汝以为,老夫失心疯了么?故土难离,何况去国万里!”
姚夔看着刘吉有茫然,长叹一声“祐之当知远乱起之事吧?嗯,便从那事说起好了。”远乱起,就是周玉章调去南京户部当郎中,管华夏的盐证;吏部派员去远任布政使等等官吏。
这事刘吉当然知道,丁一下令让杨守随等人准备的入远平叛的命令,还是他起草的。
“远乱起,是传奉官祸民啊!”姚夔极为无奈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而且他跟着又说道,“若广东工业部交付朝廷,必又以传奉官充之,若如文思院副使姚某,工匠出身倒也罢了。只恐方士人等,不知工业为何物,军器规矩,一概不理,只知谄上,到时难免又是祸起!”
“陛下若仍掌府事,则军魂犹在,纵乱而不崩坏,便如当年第五师与第二师之争一般。”
“而陛下辞去,一旦乱起,必不可收拾。”
“关外无丁总镇,鞑靼不用十年,必再起如也先之类人物;边镇军器无以为继,海西女真必然得喘息之机!到时一发不可收拾矣!若无陛下开天辟地,老夫也唯有尽所能去周全。而今泰西传承华夏薪火,何必困于死地!”
这话说得极为明白了,如果没有西明,那姚夔也不会逃避放弃,尽力而为就是。
但有西明做华夏传承存在,他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做这等蛋疼的事?
传奉官、西厂,这是朱见深在位时搞出来两桩极为不堪的事体;万贞儿在后宫的折腾,那便更不用提,尽是鸡毛鸭血。所谓天性难移,正如万安、刘吉,不是跟了丁一他们就不是奸臣了,不拍马屁了,只不过是丁一好开疆拓土,他们投其所好,就往这路上走罢了。马屁还是依旧的,区别只是从进贡春*药,变成去打马木留克、印第安人。
万贞儿也是一样的,不是说拜了丁一为师,她就变了个人。
也许丁一把她收房了,那指不准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但丁一没带她走,她去了后宫,她还是那个万贞儿啊,除了她还算记得丁一的话,每天有保持跑步,没有原本历史上那么肥胖之外,其他真的没什么区别。甚至,可以说比原本历史上还狠,因为她识字了,她会做奥数题了,她还有一个名动天下的先生撑腰了,整起人来,更加肆无忌惮!
而此时大明首辅陈文和兵部尚书马昂,在公事房里也摇头苦叹
“容城不归,奈苍生何?奈苍生何!”(未完待续。。)
.
重启大明 第七章 风萧萧(十九)
.
大明首辅和兵部尚书这回的悲叹,跟大宋年间的“安石不出,奈苍生何”是两回事。王安石那是名望很高,所以当时大家觉得他出山来,是可以搞得好的;丁一可不是一样,丁某人是用事实,是这十多年来的实质**迹,已证明了他站出来,就能弄好。
不存在寄望,不存在可能,是只要丁一出来,就能改变这种困局。
所以不论是首辅还是兵部尚书,他们的悲叹,都是十分真诚的,毕竟他们也是做到位极人臣,丁一也不在京师,犯不着去拍这马屁。这是真的感觉没有办法了。而已经八十多岁的吏部天官王翱,抚着雪白长须叹道“如晋若肯回华夏,当不是这般局面啊!”
王翱也是没办法了,他老了,屡次上疏请求致仕回乡,朱见深都是极力挽留,又赐他风雪不用上朝等等,看似极为尊重,其实有没有为了安这些老臣子的心呢?不管如何都好,王翱毕竟八十多岁,他有许多事是看得透,却不见得能出手去做;有许多事,他就算愿意出手去做,也根本很难有这样的精力。
“传奉官已祸害远,上又有意筹办西厂,这般下去,只恐局势日益不堪啊!”马昂话没说完,就有小吏飞奔入内,顾不得与公事房中诸位大佬见礼,急匆匆报告了一个消息,户v部尚书年富身故!
于是诸位大佬也就没法继续商讨下去,因为宫里也派使前来,召他们去乾清宫里就这件事问计了。总不能让户部没有尚书吧?连礼部尚书姚夔也一样是被召进宫去。其实单是丁一要辞职的事。朱见深也就头痛得不行了,便是没有年富这事。他也要召集群臣共议的。
“朕自登基以来,纵是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毕竟时日尚短,皇叔何忍弃朕而去?”朱见深等到人齐,开口却没有提着年富身故的事,而是说起丁一要辞职的问题。他这话算是很深刻了,类如于罪已诏的性质了。
所以一众大臣纷纷起身劝道“皇帝慎言!靖海郡王也是因着身在万里之外,不忍尸位素餐,方才请辞的。圣上万万不可能如此自责啊!”主辱臣死,皇帝把话说得这么重了。不论大明的士大夫阶层,如何限制皇权都好,始终面子上还是要顾及的。
朱见深却并没有因为大臣的劝说而停下,反至摇头长叹道“自思厥咎,在朕一人。父皇临终遗命托于皇叔,今见相弃,终系朕躬。朕九思而自省,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一众大臣震惊,纷纷跪倒。这已不是好象罪已诏了,而是真真正正的罪已诏。边上写起居注的官员,一笔笔都记录下去。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事啊。
“愿得皇叔见谅,朕方能心安啊!”朱见深说着。竟泪涕皆下,掩面而泣。
结果这回召对。完全没有讨论如何应对年富的身故,也没有讨论年富身故之后,谁来继任户部尚书的事。朱见深长叹着对群臣挥手道“朕已乱了方寸,年卿等事,交付部议,由首辅拿了主意之后,再呈上来就是。”
直至大臣们都离开了乾清宫,万贞儿从里面出得来,却就冷笑道“靠他们能济得了什么事?皇帝要想清楚,从幼时在宫中,先皇北狩宫中变动,宫中众人相欺;到后来先生夺门复辟,先皇复位,已屡次见疑于皇帝,到底是凭仗着谁,才坐稳了这椅子?”
朱见深头道“就是这样啊,皇叔会要辞了职事,必是朝廷里这些人,去告状说了朕的坏话,才生出这等事来!汪直,滚过来!”
被传唤的汪直当真是口瞪目呆了,他原以为这遭能把丁一踢出华夏去了,没想到皇帝怎么跟做错事的小孩,被大人见责一样,完全是乱了阵脚?就连平日里,骄横狂妄,连皇后都敢欺负的万贵妃,竟被吓得一副手足发凉的模样!
“爷爷,这靖海郡王殿下,在海外自行称帝,便由得他辞了去就是,我大明泱泱天朝,有的是贤臣能吏,难不成还被他所胁么?”汪直是要做最后一番努力的。毕竟剿了大藤峡的丁一,是真真实实与他有血仇的。
谁知平时极得宠爱的汪直,当然就被万贵妃一巴掌扇得打了个转“狗奴才!你懂个屁么?”万贞儿骂起人来,可是不讲究的,“若无先生,皇帝这椅子哪里坐得稳当?我不怕告诉你,这回饶你一条狗命,要是下次听着你说先生的怪话,必敢教你狗头落地!”
朱见深也冲上前踹了汪直几脚,怒骂道“谁予汝这狗胆?敢离间朕叔侄之情?呸!”
“爷爷、娘娘,奴才错了,奴才错了!”汪直抱头在地上连连惨叫着。
司礼监太监牛玉看着汪直惨状,便也跪下求情“爷爷、娘娘请息雷霆之怒啊!只是爷爷是为天子,岂可因臣下辞呈,而下罪已之诏?且若是如此,岂不有枝强干弱之忧?”丁一离职,搞到皇帝下罪已诏,牛玉觉得,这说明丁一势力太大了!
于是乎,朱见深和万贞儿就停手了,直接叫了侍候的内侍入来,把牛玉拖下去一顿好打。
有机灵的内侍,也就是牛玉的什么干儿、干孙之类,连忙跑去跟周太后报信。
周太后就是朱见深的生母,自英宗死后,她在后宫是一直都争权夺利的,特别热衷于跟钱太后唱反调,以及欺负钱太后。听着内侍的禀报,周太后就命人起驾,要去救下牛玉。但在她身边侍候的老太监夏时却就劝住了她“娘娘且住,事涉如晋少爷,还请三思。”
因为周太后总体来说,见识是真的不怎么样,很有些凭着儿子当了皇帝,然后就漫天耍沷的感觉。皇帝的老娘嘛,还有谁比她更强的?所以听着夏时的话,她毫不在意地说道“三叔自己去西方当皇帝了,不想当大明的官,那就算了,何必为难!”
结果周太后摆驾去了乾清宫倒是把牛玉救了下来,只不过她的意见,朱见深听了之后并没有怎么表态,只是告诉周太后,这些事情他会处理好的,不必担心。于是周太后很得意地认为解决了朱见深的难题,施施然回宫去了。
“去给慈懿皇太后请安吧。”万贞儿这么向朱见深说道。这让后者极为惊诧,因为慈懿皇太后就是钱太后,她跟万贞儿的关系,那可不是非常恶劣,而是极度恶劣!钱太后是支持朱见深的吴皇后的,而这让朱见深和万贞儿很不爽。而在周太后与朱见深的共同“努力”之下,钱太后所支持的吴氏,也就是英宗为朱见深选的皇后,只做了一个月零一天有名无实的皇后,十五岁就被废居冷宫。
由此可见,钱太后和万贞儿的关系,是差到什么地步?朱见深晋封他舅舅周寿为庆伯,追赠他外公周能为庆侯。对于嫡母钱太后家族的晋封,他却连提都没有提起。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万贞儿的脚手。
“慈懿皇太后于政局上,怕是有些见地的。”万贞儿向着惊愕的朱见深这么劝说。
因为她知道这事不能以个人好恶为准绳的,所以想听听钱太后的意见。
朱见深对于万贞儿向来是言听计从,当下也就了头,摆驾去见钱太后。
钱太后的意见很简单,她只是问了朱见深几句话“先皇何以得复辟?”
“成祖起靖难之役,皇帝自是知晓的;若三叔欲效而行之,想来不必如此麻烦。”
丁一是入了玉碟的,法理上他也姓朱的,就算他夺了江山,这大明还是朱家天下。
而且如果他有这心思的话,按着钱太后所说,也不必靖难之役了,直接叫朱见深禅让就好了。不单丁一手握天下雄兵,举世无匹。而且英宗临终也有遗言的,教朱见深监国,丁一辅佐之;如果朱见深做得不好,那么就让丁一自行监国——当时英宗还没意识到自己要死掉了,以后自个还能好起来,所以说的不是传位,而是监国。传位当然他也就不可能让丁一取而代之。但毕竟英宗有这么说过,不是丁某人一人听着的,大臣都在场的。
如果丁一在坐这椅子,有的是法子,可以行废立,可以逼禅让,办法多得是。
“皇帝问哀家的意思,那哀家也不妨说上一句只教三叔仍掌大都督府事,便是天下尽叛而无患。当时猫儿庄,三叔一人一刀,终是保得先皇周全,终是教先皇坐回这椅子上。”
朱见深听着深以为然,他与钱太后的关系,却也因此有所修复,并没有如原来历史上那么恶劣。出得宫来,朱见深就有了定计,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丁一辞职!
万贞儿听着他这决定,颇为称赞了他几句。但回得宫里去时,万贞儿屏退了左右,却取出丁一赠予她的,每个亲传弟子都有的左轮手枪,轻轻地抚摸、拭擦,把它贴在心口“先生,您终是要回来看贞儿的。”
只要丁一辞不去这职事,终归是要回华夏述职的。那她便能见他,不只梦里。(未完待续。。)
...
.
重启大明 第七章 风萧萧(二十)
.
就算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就算是连皇后都被她欺负到不行。别提被打入冷宫的吴皇后了,便是现在的王皇后,也一样被万贞儿欺负的。王皇后甚至不敢要万贵妃对自己执妃妾之礼,可见是被欺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并且当了一辈子皇后,朱见深临幸的次数也只有区区几次。后世对于王皇后有一种说法,就是还未绽放,便已凋零。可谓颇为传神。
但万贞儿却总是不能忘记她的先生,所谓如果没见过光,也许能习惯黑暗,大约莫过于此。若不曾遇见丁一,也许,朱见深如此的宠溺,能让她感觉到开怀,能让她感觉到幸福。但现在,这一切,终是不能教她满足。
丁一便是她的初恋,虽然只是单相思,她也明白那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她忘不了,抹不去,才下眉头,犹在心头。用尽气力方才能教自己不去想他,却在梦里又再遇着他。她每天早上的跑步,不是真的因为害怕发胖而短命,这年头并不流行骨感美女。而是她跑着步,便能想着她的先生也在跑步,她知道他每天都会起来出操的,她便觉得,他就在身边。
这便能让她有短暂的快活,往往在早膳前后,万贵妃的脾气是最好的。侍候在她身边的宫人太监,若是有什么事求她,或是做错了什么事,往往会在这! 个时节来说。她往往总能给予许多的宽恕,因为,她怕教他看着自己的暴虐。而在他心中生出不好的印象来。
而到了中午,她的脾气就开始变差。因为她明悟到,他终是远在万里。无论自己做什么,他终也是看不着的!她便伤心起来,这种情绪,会在晚膳前后到达一个,此时若有人触犯到她,那真是不死也得脱层皮的了。然后到了夜晚,她便成功地把自己沉溺在悲剧女主角的境地里。
万贞儿对柳依依、天然呆她们,有着深重的敌意,几乎从来不曾召她们入宫。
但对于丁君玥是极好的。不为什么,因为她是丁一的女儿,就算是义女;万贞儿对于丁一的亲生儿子见堃,自然也是极好的,不时会抱进宫里来玩耍。曾有太监有背地里说了一句“小殿下倒是长得俊俏,只是夹杂种的痕迹太重了。”混血儿嘛,说是夹杂种,虽然是糙些,也不算错。而且是私底下的话。
让万贞儿听到了,直接杖死,谁求情都没用。那太监还是夏时的干儿子,朱见深开始还想劝说算了。结果万贞儿直接呛声“今日敢嚼师弟的舌头,明日便敢说我的长短,后天是不是该说皇帝的是非了?”朱见深向来是宠着她的。听着有理,便也不再劝。甚至连夏时都几乎吃了挂落。
以至于司礼监太监牛玉有一回,自己的干儿子犯了错。直接去靖海郡王府里,求柳依依让见堃入宫去,结果小人儿入了宫,当真牛玉的干儿子只被骂了几句,这事就算揭过了。只要这小人儿在宫里,万贵妃便如变了个人也似的,一副慈爱的作派,与平时暴虐,全然判若两人。
“你送信去关外给丁总镇。”万贞儿放下那把左轮手枪,面上泛粉,召来贴身的太监吩咐。一封用密语写好的信,便交托到这太监手里。她与丁如玉的关系倒也不差,大致因为丁如玉还有个身份,是跟丁一从小长大的。
信里大意就是说,丁一打下的基业,却是不能就这么交付给朝廷那些败家子之类的话。
“先生总归是要回华夏来,总归是要回来的。”她望着窗外春来发枝的老树,痴痴地,如是自语着。
关外安西大都督府里,丁如玉收到这封信时,关外的情况是不太妙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