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天下第一白
看到这一句话,李洛紫不免苦笑。
原本的她,只是想劝戒黄一凡,不要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可没想到,当看到他写的应试教育里面这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后,李洛紫不免为自己的反驳感到好笑。
李洛紫呀李洛紫,你以为黄一凡是像你以前一样的心高气傲吗?
看看这句话吧,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我的老师。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该是多么的谦虚,谨慎,该是多么的品德高尚呀。
幸好,之前自己没有说得太多。
如果说得太多,被这一篇文章给盖了下来,恐怕半年都喘不过气。
要知道,刚才看了这一篇文章,李洛紫是直接呆了,她只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黄一凡,而是一位威名赫赫的文学大师。他的任何一句话,都是那么的赋有哲理,令其无从反驳。不,不是无从反驳,是不敢反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了反驳的念头。
两人之间相差太远太远了,根本没有反驳的必要。
不过,心里苦笑的同时,李洛紫却是一下子看开了。
虽然这一篇应试教育将他们这一些攻击的作者直接秒杀,但是,在这一篇文章当中,李洛紫还是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就像上文所说的,己而为知者,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十分要不得。这也让李洛紫更是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这不仅是学习学校里的知识,更多的,还是学习其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哪怕对于考试一用处也没有,但是,如果这一些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提高眼界,提高学识修养,也就够了。
嗯,是的,李洛紫这时也觉得,考一个高分或许并不能代表什么。
就像,此前的黄一凡一样,一直都是那么的普通,但是,铁石口中学又有谁人比得上他?
黄一凡用新笔名“秋水”所写的“应试教育”,不只是震住了这一些天才少年,更是震住了那些学子,以及学子的家长。同样,还震住了那一些教育学的老师,专家,学者。
当一句完整版的“吾生也有涯”出现,这个时候,他们亦是感觉被大方之家教育了一顿。
这一句话,不仅仅是对那些少年作家所说的。对于他们这一些成人,对于他们这些教育行业的精英,甚至是对于这一些教育行业的专家。这一句话,同样是说得他们面红耳赤。、
想以前,曾经他们难道就没有所谓的自以为是,难道他们没有所谓的“己而为知”?
恐怕,越是精英越是专家,他们的自以为是,他们的“己而为知”也越是比普通人更为显著。
一直自以为是,一直自认为什么都知道,自然无法做到更高境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而这一句话同样让他们感到惭愧。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他们平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哪里有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想必是,三人行,我是老师。
这种自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观念。此前一直没觉得什么,当看到这一篇文章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白痴。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本文章采集来源于》
重生之我为书狂 第一百零二章:大学之道
不过,虽然被教育了一顿,但这一些精英,专家,学者,可不会像那些少年作家一样,直接被秒杀。虽然,他们也感觉单单与对方笔斗的方式,他们恐怕不是秋水的对手。就如那句无比有哲学意味的话,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反驳。还好,他们纵横学术界多年,哪怕在一块地方输给了别人,他们也能找到其他应对的方法。
比如,秋水所说的应试教育。
全篇不管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是吾生也有涯,更或是高分低能,都是以应试教育为宗旨。
他们本就是“应试教育”行业的专家,也是应试教育的带头人。
有人批评应试教育,他们怎会不反击。
而反击的理由,也有很多。
应试教育虽然以考试为准则,但却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不堪。
首先,在华国14亿人口规模之下,应试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他们的教育模式都一样,不存在发达的地方教育模式就更先进,落后的地方教育模式就越落后。哪怕这个模式有缺陷,但却很公平。
黄师中学金牌教师“邱恩泽”一纸评文,发到了青少年报。
教育学专家“沈丹阳”同样避开了吾生也有涯这句无比有哲学含义的句子,单独反驳应试教育,在他的评文中,他强调,“中考、高考是中国现行的选拔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参加高一级教育的方式。每年都有众多的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不仅学生竞争压力大,对社会来说也是考验。不实行考试制度就等于为官员腐败“走后门”埋下种子,全面考察学生的各个方面又费事费力。应试教育考试的好处是,无论报考者有多少,只要调整难度系数,即可以筛选出值得录取的学生。这个过程不需要大量专家的参与,成本很低。”
沈丹阳是教育学的专家,更是应试教育体制坚定的支持者与维护者。虽然他也知道应试教育在各方面有不少缺陷,但他却认为,这是当今华国最为合适的教育模式。此外,除了应试教育之外,他对于其他的教育模式也同样理解。例如此前几年也同样有专家与学者提过,希望华国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模式,采取更为开放全面考察学子的方式。但这种模式看起来可行,但实行起来基本上不可能。一来没有这么多精力去做,二来,除了通过考试这种模式去挑选学生之外,通过其他的考核都显得很假,而且也存在很多走后门的情况发生。
另外,学者“李怀素”也对于“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的话语,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虽然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的模式太过于功利,也太过于为考试而学习。但是,这种模式却并不是那么的不堪。首先,考试一般考的是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知识以内的难题引深。
学识的积累必需通过广而大量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那么,他在未来工作与生活当中就不可能有更高的成就与悟性发挥。物理学家“钱南”说过,我在物理学方面没有天赋,之所以走到今天,完全是因为我基础知识学得牢固。而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其实教的也只是这一些基础知识而已。从此可见,应试教育并非猛虎野兽,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华国国情以及当下环境综合开创出来的产物。
更有其他教育界人士也发表了评文,他们强调,应试教育不只华国在搞,其他的国家,韩国,日本,欧洲各个国家也都推行。也只有像美国这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才推出了更为全面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是建立在经济水平之上的。没有这个经济水平,你也很难推出更为全面的培养人才的方式。
青少年报一直以来在教育界有着很深的影响力,秋水的那一篇应试教育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吸引了众多人士的眼光。而在震动他们之余,一系列的反驳与击也如期而至。
最新一期的青少年报,直接舍去战斗力不足的少年作家,将这一些金牌名师,教育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的评论,放在了头版头条。
一时之间,青少年报推出的“教育模式大讨论”专题,成为了当下新闻热。
其他大众型报纸,南方晚报亦在此时跟进,报导了青少年报讨论教育模式的现象。
青年日报则将秋水的应试教育以及其他专家的应,推出了一期正反两方的辩论赛。
电视台华国教育频道,亦在周末的华国教育节目聘请了有关专家对国内教育模式进行解读。
总之,基本上这一些应,虽然也或多或少采用了一些秋水文章中的话语,表示对此可以理解。但更多的还是透露出,应试教育利大于弊。
“凡尘先生,多谢你此前几期给我们青少年报写的文章,最近几期我们青少年报卖得很火,取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多方对我们青少年报亦是评价,认为我们青少年报推出的教育模式讨论专题很有学术价值。另外,我们青少年报开会决定将你的稿筹标准提到千字1000元。对了,最近我们有计划推出青春文学类型专题,不知道凡尘先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稿子?”
“青春文学?”
接到孙在安的信息,黄一凡有一些奇怪,“孙主编,此前的话题结束了?”
“你说的是应试教育?”
“是呀,怎么,不是还没有结束吗?”
“难道,你还想对此做出应,凡尘先生,没必要讨论了吧。”
虽然孙在安认为凡尘确实很有才华,但在两方你来我往打了几个合之后,基本上这个话题也差不多结束。更何况,此前一期各类金牌教师,教育学专家,知名学者等人,也先后发表了对于应试教育的看法。此外,还有其他报纸,电视台参与。可以说,他们已经对应试教育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再继续讨论下去,也没什么好说的。
“当然有。”
黄一凡头。
这一些专家的击,黄一凡全部看了。
果然不愧是专家,反击的话说的是滴水不露。
事实上,黄一凡对于这一些专家所说的话语也没有太多可以反驳的。
应试教育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当下华国的情况来看,也只能如此。
哪怕就是拿前世的素质教育与他们k,但素质教育在前世喊了十几年,一作用也没有。既然没作用,黄一凡也不想为了争论就此抛出所谓的素质教育。一个搞不好,这个世界就会走前世素质教育的老路。
只是,这个话题要是这样结束,黄一凡可不接受。
他还没将话说完呢。
这样结束,岂不是说,我在这场争斗当中输了?
自己可是准备在青少年报练马甲升级的,哪能级还没升,就此被k去。
这可不行。
“孙主编,你稍等我一会,我再写一篇文章。”
关掉即时通讯器,黄一凡再次打开文档。
键盘跳动,带起几声轻响。
文档上面出现一行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本文章采集来源于》
重生之我为书狂 第一百零三章:大家之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出至前世四书里面的大学。
这是一篇教导人们修身的散文,而修身的根本,则在于德治。
于是便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些专家学者虽然说得有道理,应试教育本没有错,他应该要有一个考试。但是,做为学校,他的教育不仅仅只为考试。在学校考察每一位学子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后,他应该教育更多学子做人的道理,以及修身养性。
其中修身养性的根本,便在于德。
大学之道,便是一篇无比深刻强调修德的文章。
黄一凡并没有将大学完整的默写出来,他只是选了大学开头前两段。
这也是大学最为经典,也是前世最为流行的经典,也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也是儒家最为经典的理论,内圣外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内圣篇,强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篇,是君子行为规范及治政之事。
君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内圣外王。
所以,黄一凡引用大学,便是想告诉全华国所有的学子,学习很重要,但修身养德同样重要。同时在文章末尾黄一凡还强调,华国以法制国,也需以德治国,再一次强调德行的重要性。
一个多小时,黄一凡将这一篇大学之道写完。
然后,黄一凡将稿子交给孙在安。
孙在安接过稿子,仅仅只是看了开头第一句话,突然之间,一下子愣在当场。
如果说此前对于黄一凡所写的吾生也有涯令其一度震惊,那么,这一篇大学之道,便彻底令他失去了评价的冲动。
不是不想评,而是不敢评,害怕评,甚至是不知道怎么评。
“孙主编,我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
虽然引用的是经典,但开头有大段内容却是文言文。黄一凡不知道这样的文章是否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高的学识可以翻译出大学之道。也不是所有人能够在看完大学之道之后,能够得到什么启发。有一些拿不定主意,黄一凡问道。
“凡尘先生,我已经不敢做任何评价,我会第一时间将这一篇文章发出去。”
“嗯,好。”
黄一凡头答应,孙在安却是迫不急待的将这一篇大学之道给打印出来。
忍着心里无比的激动,孙在安已经可以看到。这一篇大学之道,必将掀起涛天的浪潮。
黄师中学。
“邱老师,你在青少年报写的文章,可谓是帮我们这一些教师彻底长脸呀。”
华国著名中学黄师中学高三年级组办公室,高三年级组组长赞叹的对邱恩泽说道。
“哪里,组长过奖了。其实那位叫秋水的作者,写得也很经典。特别是他的那一句吾生也有涯,写得相当的有哲学韵味。如果不是为了教育,我恐怕会极力支持对方。”
“呵呵,邱老师,那个叫秋水固然文章写得好,但文章写得好又不能当饭吃,眼光不行,哪怕文章写得再好也没用。他只看到应试教育的坏处,但却没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模式。”
“是呀,是呀,还是邱老师厉害,文章写得好,而且眼光也高。”
“我看,经邱老师出手,青少年报的应试教育话题可以结束了。”
“嗯,我也觉得。”
邱恩泽是黄师中学的招牌,更是全国知名的金牌教师,办公室一众教师纷纷给邱恩泽戴高帽。
“对了,学校不是一直订了青少年报吗,看看最新一期的青少年报怎么说?”
有教师直接从学校当天订好的报纸之例,抽出青少年报。然后翻开第一版,心里正期待青少年报给这一次应试教育棺盖定论之时,首页头版头条的一篇大学之道,映入眼前,“邱老师,那个叫秋水的家伙又写文章了。”
“不会吧,那家伙还不服?”
“看看他怎么说?”
“李老师,你念一下,让大家听听,我们还真想看一看这家伙还能怎么复。”
“这个主意好。”
“好吧,我来念。”
这位叫李老师的听到大家提议,将报纸展开,念了起来。
“文章名字叫做大学之道。”
还没有念正文,办公室内一众老师便已不断评价起来。
“大学之道,名字取得这么拉风。”
“难道他一直说的是大学的教育方式,认为我们只是小学?”
“就怕名字取得太大,文不对题,到时候不知道怎么收场。”
“李老师,继续念。”
“应试教育本没有错,他应该要有一个考试。但是,做为学校,他的教育不仅仅只为考试。在学校考察每一位学子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后,他应该教育更多学子做人的道理,以及修身养性”
念了一个开头,办公室众位教师又开始评价道。
“教学子做人的道理,这不是废话嘛,我们天天都在教。”
“就是那个修身养性,说得太玄忽,这有什么用,难道我们上课还教学生修身养性的功夫?”
“开始我还觉得这家伙写得文章还可以,没想到,越写越差了。”
“是呀,这写得什么呀,糊里糊涂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倒是觉得所写内容有道理是有道理,但是太空了。”
只是,一边邱恩泽却是一直细听,没有插话,念完第一段之后,又了头,说道,“继续念下去。”
这位姓李的老师继续念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一段话仅仅只是刚刚念出,办公室内突然安静了下来。
众多教师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他们都还没将这一段话给翻译出。
但是,听着听着,哪怕只是心里跟着所念估计出来的意思,亦是有一些震撼他们的耳朵。
这种感觉,好像是读圣人“曾子”的文章一样。
可是,他们却是知道,这一段话绝对不是出至曾子之口。
反应更为激烈的,还是黄师中学金牌教师邱恩泽。
只见他赫然一下子站了起来,大声的说道“李老师,给我。”
随后,一把抢过李老师的报纸,盯着青少年报头版头条的文章,“大学之道。”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当看到这里,邱恩泽已经完全呆住,嘴角里一直念叨,“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原来,这位叫秋水的先生所说的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大学之道,真正的大家之学。”
“而他一直引以自豪的教育经典,只不过是小学,初学,甚至是幼学而已。”
s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最近写的情节,书评区有读者说不太喜欢。可能是最近写的情节里面大都是对于这一些经典的介绍以及解释,大家看得头痛。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看一看,品味一下。这一些经典真的是写得太好太好了,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既然大家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剧情,小白也不会准备继续下去。毕竟,小说还是要大家看得爽,如果不爽,大家不如直接去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比小白写得更好。好吧,不啰嗦,就冲小白这么耿直的个性,兄弟们来个赏吧。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本文章采集来源于》
重生之我为书狂 第一百零四章:“大学”讲座
燕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专家“沈丹阳”近期被邀请前往燕京师范大学开展讲座,标题是如何做好华国教育。
这个讲座不是沈丹阳拟定的,而是燕京师范大学对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后一次指导。他们希望,通过一次讲座,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能够更好的为华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教育专家沈丹阳接到燕京师范大学的邀请之后,欣然同意。
他也认为,在这一些师范生毕业之即,用自己的经验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同时,沈丹阳也认为。近期不少媒体打出“应试教育害人”的口号,他也想就此机会与学子们一同分享。他不想因为近期媒体所说的舆论,就此对这一些学子产生什么影响。
此时离讲座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沈丹阳在燕京师范大学安排的休息室,拿起一边摆放好的报纸阅读起来。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青年早报,南方新闻学校一向是报纸订阅的主力军,国内各色报纸,学校都会订上一份。燕京师范大学是师范类的学府,对于这一些教育类的报纸,更是不能少订。沈丹阳很是顺利的在这一些报纸之例,找到了他一直坚持阅读的青少年报。
之所以坚持阅读,并不是他最喜欢青少年报。对于他来说,他觉得,论文章的严谨程度,青少年报比不上人民日报。论文章的华丽与渊博,青少年报也比不上青年早报。若论文章的趣味性,青少年报比不上新民日报。不过还好,到底是国家级的一份报纸,刊录的文章要么是少年天才之作,要么就是一些金牌教师,学者专家经验,也算是有些看头。再加上沈丹阳一直从事的也是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工作,自然,对于青少年报也显得更为重视。
此前青少年报推出的一个专题,论华国教育模式。当时一位写文章极好的作家,无意写了一篇上课小事。这篇文章写得是极好的,可是,这一篇文章却被那可恶的主编单方面挑出“填鸭式教育”的话题,再加上他那句“吾生也有涯”无比有哲理的句子,一时引起多方观注。
本以为,这个话题只是青少年报的一次炒作。毕竟,他们这些做报纸的,比不得个人做学问,需得时不时搞出话题提高销售量。只是没想到,这个话题这才刚刚讨论,那位作家一句,己而为知者,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却将一众反驳的少年作家全部秒杀。
哪怕就是他们这一些教育学专家,面对这几句无比有哲理的话,也不敢硬扛。最后,选择以应试教育为突破口,这才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驳文。
也不知道那位作家不复了?
虽然沈丹阳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专家,学者,已经就应试教育说得够详细与具体了。各方面情况也已经想到,对方应该没有太多可以反驳的话。那么,这一个话题可能要到此结束。相信青少年报也只是想扯个话题说上几天,不可能风与应试教育过不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