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穿书后我又穿回来了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懒就
应文林也明白这点, 深吸几口气, 勉强平复下来。
孙泰清见他竟然控制住了情绪,理了理正装袖口往酒店外走去,身后的管弦乐团成员们跟上他的步伐。
他侧过头跟身边的小提琴首席说道:“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的成立那就是个失败之举。”





穿书后我又穿回来了 第102节
摇头无奈的模样就像是寻常聊天,声音却刚好能让民乐团这边听得清晰。
民乐团众人不由都变了变脸色。
小提琴首席笑起来,发出轻蔑的声音:“是啊,光看二胡, 每一把的音色差异都要比小提琴大得多, 音准差点,就乱糟糟有够难听。”
旁边还有人附和:“我看他们也就独奏、二重奏还行, 这么多搞到一起简直是灾难。”
“可不是, 现在土不土洋不洋的, 跑来奥地利不是让人看笑话嘛。”
“就是小作坊, 小打小闹算什么正经乐器, 登不上台面的, 红白喜事上弹一弹吹一吹还差不多。”
这话一落,顿时一阵笑声传来。
应文林冷眼看着南城管弦乐团众人的背影,胸膛剧烈起伏。民乐团众人听着他们的对话,咬牙切齿。
他们每个人,学习民乐都在十年往上,手里的这把乐器,更像是他们的伙伴家人,被人这么嘲讽,不生气就奇怪了。
许乔懒洋洋开口:“连自己国家传统的音乐都排斥,你们对待音乐的态度倒是令人称奇。”
孙泰清这才停下脚步,注意到刚刚办理入住手续,一直没怎么转身露脸的人。
他看着许乔有些眼熟,还没等认出这是谁,旁边有人惊呼:“许乔?”
许乔?这不是那个明星吗,怎么也来到了这次交流会?
孙泰清狐疑的目光从身姿清越的年轻人身上掠过,他不怎么关注娱乐圈,但前段时间这人和徐斯奕的恋情闹得沸沸扬扬,他还是听说过一些的。
一旁的小提琴首席靠过来,低声道:“之前国内有个综艺,他露了一手三弦。”
他回想了下许乔在节目里那段短短的三弦表现,迟疑道:“水平很不错。应该是被应文林邀请来的。”
孙泰清却不怎么在意,水平不错?那又怎么样。
乐器这种东西,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他一个明星,天天搞这搞那的,还能有多少时间练习?
怕不知道生疏到哪儿去了。
再说就算退一万步,他水平不错又怎么样。
交响乐、合奏曲,这看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水平如何,看的是整个乐团的。一个人的水平再好,也拯救不了整个糟糕的乐团。
想到刚刚许乔说的话,孙泰清微笑着说道:“我们对待音乐的态度是绝对尊重的,许乔先生。”
他接着说道,“我们也并不排斥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毕竟就像我的团员刚刚说的,民间红白喜事,总是少不了它们的身影的,这一点西方音乐当然无可替代。”
话越说越夹着轻蔑。
眼看着应文林要暴走了,小唐赶紧递给他一瓶矿泉水:“老师,消消火。”
应文林拧开盖子狠狠灌了两口,这才把心里的火往下压了压。
许乔打了个哈欠,一串流利的德语从口中倾泻而出。
他转身面对已经办好入住手续的前台服务员,接过房卡和证件。
孙泰清愣了一下,直觉许乔可能是在骂自己。
瞥了眼身边有奥地利研修背景的团员,孙泰清问道:“他刚刚说什么?”
“额。”团员脸色有些尴尬,小声翻译了许乔刚刚的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了。贝多芬说过的话……”
孙泰清:“???”你骂谁父母没教好没教养呢?
“许乔先生,我建议您最好谨言慎行。”他的话里多了几分警告。
“嗯?”许乔满脸的疑惑看向他,“您是指什么,我刚刚说的话吗?”
一副您居然代入自己了的惊奇表情,看得孙泰清胸中怒火往外冒。
许乔抱歉地说了一句:“来到向往已久的音乐之都,想到这位大师曾在这里进行创作,有感而出他的名言而已。”
表情诚恳,那张漂亮的脸上带着令人不忍怀疑的无辜。
有感而出??你怎么不早有感而出不晚有感而出,偏偏这个时候??
“不知道为什么您就代入了自己,不过大师的话确实发人深省,您觉得呢?”年轻人清脆悦耳的嗓音仿佛最美妙的音符。
孙泰清一时间语塞,驻足良久,才压下怒气冷笑一声:“我期待民乐团在交流会上的表现。”
许乔表情淡了下来:“一样。”
*
民乐团众人在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就在组委会提供的场所进行排练,等到了第四天,交流会倒数第三轮正式开始。
这是整个维也纳五年一度的盛事,走在充满着异国风情的街道上,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讨论着自己看好的乐团。
交流会对观众开放,只不过音乐厅座位有限,还要附赠部分票给一些邀请来的鉴赏家、媒体,可供发售的票非常有限。
一旦发售顷刻间就会被抢光,现在一张现场票已经炒到了天价。
好在这场交流会媒体实时直播,得以让无法现场聆听的观众可以在家欣赏。
因为这场交流会的盛大,央视音乐频道全天候进行转播,甚至在晚间七点钟的新闻,也有提及到。
在国内,吸引了大量音乐爱好者的观看。
在正式直播开始前,徐斯奕将音乐频道的直播预告转发到了自己微博上。
[斯奕也对交响乐感兴趣?]
[咱们斯奕是影、视、歌三栖艺人好不好]
[我们好像有两支乐团进了最后三轮,一共就四十支乐团,两支咱们国家的,很强了]
[还是要看能走到哪一步,小声逼逼,民乐团有点名不副实,靠文化部保送进去的]
[另一个南城管弦乐团,是真的强]
很快,在观众们的期待下,直播正式开始。
镜头对准了音乐大厅入口,首先迎来了几十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们都是这次交流会的评委。
另一侧入口,数千名观众鱼贯进入到自己的座位。
与想象中的嘈杂不同,虽然观众很多,但所有人都落座后,很快整个音乐厅就恢复了安静。
观众们都有聆听音乐会的经历,保持着对即将到来的演奏的尊重,现场没有人发出交流声。
很快,交流会正式开始了。
每支乐团的交响曲演奏都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考虑到评委和观众的疲惫,中间会安排休息时间,一天下来,也就只能听完六支乐团的演奏。
进入到倒数第三轮的一共有四十支乐团,需要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才会全部结束。
民乐团和南城管弦乐团的演奏都被安排到了第四天,是比较靠后的时间。
这一天,六支乐团分散在三个大型休息室内,民乐团和南城管弦乐团来自同一个国家,被组委会“贴心”地安排到了一起。
六支乐团,上午三支,下午三支。
“期待今天民乐团的表现,希望民乐团不要辜负国人希望,丢了脸面。”轮到南城管弦乐团时,孙泰清丢下这么一句。
他们是下午进行演奏的第一支乐团,选的交响曲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
能超越众多竞争者,挤进倒数三轮的四十支乐团,南城管弦乐团确实是有实力的。
孙泰清站在指挥台上,随着指挥棒挥舞,活泼轻快的旋律响起。
这首交响曲是莫扎特在艰难的环境下创作的。彼时这位大音乐家在生活潦倒、困窘的情况下,用两个星期时间完成了这首交响曲。
曲调音符迅速往下走,象征着伤感的g小调沉重而悲愤,奠定了这首交响曲的悲剧色。
在南城管弦乐团众人配合默契的演绎下,观众们似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作曲家带着悲怆的孤寂。
……
演奏很成功,结束后观众们毫不吝惜他们的掌声。
孙泰清回到休息室,得意的看了应文林一眼。
今天的演奏他自己觉得相当完美,毫无失误,每个人的配合都很到位。
国内观看直播的观众也发表了评价。
[我不懂音乐,但还真的怪好听的,那个气势]
[希望南城乐团可以进到下一轮,我觉得很有希望诶]
[不知道民乐团表现怎么样]
[有一个能进下一轮,都是给咱们国家争光了]
“应老师,期待你们的演奏。”孙泰清说道。
应文林没理他,看了看许乔怀中抱着的琵琶。
西方古典音乐起源于宗教和宫廷,审美上讲求气势如虹,整齐划一,在和声上表达丰富。
经过好几百年不间断的发展,到今天从编制、配器上来讲已经相当完善。
而民乐大多是民间的自娱自乐,基本没有什么大规模演奏的需求。
大多是文人雅士们三两知音相会,伯牙子期在高山流水间弹琴喝酒,要那么多乐器合奏搞那么热闹做什么?
记谱方式上诸如减字谱也偏简陋,在演奏上问题更多。
在他之前,也有不少作曲家,想要将民乐交响化,演奏出气势恢宏。
结果就陷入了找不到合适低音乐器的尴尬,最后还是得把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引进来。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盲目屈从西方交响,不过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孙泰清的声音继续在耳边响起:“不过您压力也不要太大,我们南城管弦乐团不出意外是能进下一轮的,为国争光这个任务,我们还是愿意扛起来的。”
应文林与许乔目光对上,心情忽然安定下来。
中国历史上民乐就真的没有大型编制、大型合奏吗?
他一直遗憾的是,中国礼乐制度明明出现的这么早,甚至于后面在史书上也能找到记载,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中,宫廷乐队同样是有着大型乐队编制、配器丰富多声部的宏大演奏的。
他也和许乔讨论过、猜测过,那时候应该是有着不同于减字谱的记谱方法,肯定是有更为复杂的记谱。
只可惜皇家垄断,普通官宦、民间组建大规模乐队,是有违礼制。
随着王朝更迭,战争动乱,那些曾经取得的成就就此出现断层。




穿书后我又穿回来了 第103节
到今天基本失传,不可能再听到了。
但旁人听不到,许乔却是亲眼见过、亲耳听过的。
应文林看向孙泰清,笑道:“想必不会让孙先生失望的。”
第95章 俄耳甫斯
民乐团是今天演奏的最后一支乐团, 众人按照次序走进音乐厅。
扫一眼评委们和底下观众, 许乔发现他们脸上都有了明显的疲惫。
再好听的音乐,坐在这儿听了一整天, 任谁都有些坐不住,审美也有些疲劳。
这个出场排序对民乐团来讲相当不利, 好在评委们稍稍坐正了打起神,准备认真聆听接下来的演奏。
观看直播的国内观众们看到镜头先是给了一个远景,而后切近景从应文林开始慢慢扫过, 到琵琶首席许乔,再到后面的民乐团众人——
等等,许乔??
[那是许乔?]
[我没看错吧,真是许乔]
[我惊呆了]
怀疑自己眼花了的观众倒回去重新看了一眼,发现确实是许乔后, 表情复杂。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许乔会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这时才恍然大悟,徐斯奕他转发交流会直播的微博,哪里是他对交响乐感兴趣,分别就是因为男朋友嘛!
消息很快传开, 本来对交响乐没什么兴趣的乔粉们, 纷纷打开央视音乐频道, 兴奋地观看直播。
顺便吸引来大批吃瓜群众,连带着徐斯奕粉丝们, 也有不少抱着纠结的心情打开电视。
[许乔还是琵琶首席, 这什么情况……?]
[要是三弦首席我还能理解, 他之前在国风露的那一手确实,但没听说过他还会琵琶啊]
[等着听吧,应老师这么安排肯定有他的用意在]
[哥哥加油,为国争光啊]
[为国争光?别丢脸丢到国外就好了]
[不杠要死哦?]
小春在世界各地参加过很多回比赛了,还是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这样壮丽辉煌的音乐大厅,少不得有一些紧张。
她坐在后面,看到前方许乔的背影,怦怦跳动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她憧憬着首席的位置,也一直努力练习向这个位置靠拢。乐团里所有人都说她天赋出众,总有一天这个位置会落到她的头上。
小春一直期待着这么一天。直到许乔加入了民乐团,这样的期待才突然消退了。
她知道自己还差的远,她的心学会了沉淀。她再也不执著于某一个代表着荣誉的位置,而是在弹奏时,真正将心思全部放在了手中琵琶上。
应文林说这是好事,未来走的路会更宽更远。
小春目光落回到琵琶上,首席的位置给了许乔,她心里冒出的全然都是与有荣焉的崇敬。
评委席上,评委们打开了民乐团准备的乐曲资料,彼此低声讨论着。
“《姑苏月夜》,有些陌生的曲名,我看看……果然是新作的,作曲人是许乔、应文林。”这两个名字的发音对于他们而言很拗口,要些劲才能念出来。
“应文林是中国很有名的民族音乐家,这位名叫许乔的是……我看看,是他们乐团的首席,名字在应之前?有意思。”
“他看上去很年轻。”
“是的太年轻了。”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太年轻了,能作出优秀的曲子吗?
在音乐最辉煌的时代,天才涌现群英荟萃的那个时代,天才们确实可以在这样的年纪作出令人惊艳的传世曲目。
但本世纪,这样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还没有出现。
演奏正式开始。
许乔抱着琵琶,想起了先前自己同应文林的谈话,缓缓拨动琴弦。
“它会缓慢而坚定地形成自己的体系,它本来就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如果把西方交响乐形容为一幅色厚重的油画,那么民乐就是一幅水墨画。
画一幅油画,需要先用大笔刷铺一层背景,再一层一层地上颜料,最后画出来的是一幅层次分明的画——这就是西方交响的特点。
满、立体、注重层次。
但中国、中国人的艺术,讲究的是空,是写意,是留白,是少即是多。
一支毛笔,笔锋落下,笔画间线条的起落、粗细、转折、飞白,什么样的深浅浓淡都有了。
不应该是对西方交响乐的拙劣模仿,那样只会带来杂糅的不和谐。
一段散板出来,许乔率先用弹挑、轮指的手法由慢到快引入。大幅度的快推慢挽,回滑音的配合运用倏地勾住人心神。
台下评委们眯了眯眼,盯紧了这个年轻人。
因为疲惫有些分散的注意力,经由他弹奏的手,一下被集中起来。
在刚刚的乐声中,他们感受到了一丝微风吹拂江面的轻灵感,他的弹奏太过自然了。
洞箫与古筝、二胡的声音也加入进来,齐奏中音色达到了和谐。
偌大的音乐厅内,观众们越发安静了,整个大厅只有那微风一般的乐声,疲惫都好像被驱散不少。
他们不由自主进入了这首曲子所勾勒的画面中。
是什么……是月亮,对,是初升的明月?还有风,是来自东方某个宁静城市夜晚的风。
不需要旁人解释,聆听的观众们已经明白,这奏出的是江面水波的声音。
那大阮沉沉富有节奏的一下一下,是船桨在击水。
短短一小段乐曲,竟在脑海中营造出了如此鲜明的画面感。
“它会让世界看到听到它独特的魅力。”
一副姑苏月夜山水画卷缓缓舒展开来。
在箜篌、鼓、笙、洞箫奏出的恬静旋律中,领奏的淙淙琵琶声像点睛之笔,在平稳中描画出起伏。那个美好的东方古城仿佛一幅单调的线稿上了色,有了清晰的颜色出来。
旋律在平稳悠扬中呈上升之势,情绪层层向上,乐曲不断升高不断推进,映照出明月上升的场景来。
而没等观众期盼月色彻底照拂大地,大胡等低音乐器音色蓦然厚重起来。
月色被浓云遮挡,光线暗淡下来。
“咚——咚——”鼓声也变得沉闷。
极低、极沉的音色,牵动着观众紧张的心情。
就在观众们为此揪心时,一个强拍,琵琶清越明亮的泛音响起,拨开层层云雾,天上皎皎一轮明月。
“啊!”有人心情激荡,不小心发出低呼,赶紧捂住嘴。
首席具备过硬的独奏能力是基本要求。这场演奏中所有琵琶独奏的部分,都由许乔来完成。
在接下来,旋律升高,音色变得活泼起来,打破了悠悠扬扬,似是镜头一转,从寂静江面来到热闹街景。
乐团齐奏,一片生机盎然的夜市图景展露。
……
三十五分钟的演奏,每样乐器都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再也没有满满当当的嘈杂,有的只是无尽的引人遐想。
原来音乐竟然有着这样的魔力,可以带领人一窥那陌生的东方世界吗?
在场人心里都不由冒出了这个疑问。
心灵仿佛在那幽深壮阔的旋律中得到了洗涤,情绪都被牵动,同那幅画卷里的人高兴而高兴,失落而失落。
曲调由低向高不断推向高潮,江边一沙鸥发出啼叫,犹如一个清晰的休止符。
在黎明前夜色越发深沉,风轻了,云淡了,热闹都远去了,万籁俱寂。
乐声在轻拨弦音中迅速低下来,演奏在最后一声琵琶低吟中结束,余音袅袅。
一片寂静。
观众和评委们还没有从震撼中回过神,连鼓掌都忘了。
民乐团众人弯腰向台下致敬。
然而观众们还是没有反应,预想中的掌声迟迟不舍得降临。
小春抱紧怀里的琵琶,看着台下这诡异的情况有些不知所措。
是他们做的不够好吗,为什么都……没有反应?
坐在评委席中央头发花白的音乐大师率先站起来鼓掌,像是一粒掷入湖泊中的石子,激起道道涟漪。
音乐厅内的观众们似乎突然惊醒,从各处传来了掌声。
这四面传来的掌声如同溪流汇聚,最终汇成滔滔大河,响彻整个音乐厅,经久不息。
音乐是凌驾于语言之上的。他们此时为那个古老国家的音乐倾倒。
偌大的音乐厅内,包括评委们在内的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民乐团众人触摸着怀里、身旁的乐器,松了口气的同时又有些茫然。
他们本应该在演奏完就下台的,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却让这群年轻人不知所措。
国内,音乐频道的直播平台上,观众们像是集体掉线了一般,许久都没出现新增弹幕。
[……怎么没有弹幕了]有人忍不住弱弱问道。
半晌,才有人回复他。
[我失声了,不知该怎么评价,太震撼了]
[隔着屏幕我都震撼成这样了,现场聆听的观众该有多刺激]




穿书后我又穿回来了 第104节
[音乐大厅柔和的灯光,像金色王冠轻轻落在他的头上,我太爱许乔了]
评委席中央头发花白的音乐大师在学生的搀扶下颤颤巍巍走上台,他先是与应文林紧握了握手,不住点头肯定他们的演奏。
紧接着走到许乔跟前,佝偻着腰伸出手,许乔放低身子,拥抱了这个老人。
“好孩子。”他拍了拍许乔后背,目光里染上了所有人都看的出来的喜爱。
他用口音浓重的英语说道,“你做的很好,孩子,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许乔听出来他的英语带着浓厚的意大利口音,猜测这位老人也许是意大利人或者瑞士人。
[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位刚刚拥抱许乔,坐在评委席中央的老人名叫马尔兹·格里芬,意大利人,是上世纪十位最伟大音乐家之一,也是十位中唯一还在世的。]
[太棒了吧,看看老人家这激动的]
现场进行录制的媒体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拿出了手机。
音乐厅内是不允许媒体采访的,他们只能去各个乐团下榻的酒店等候采访。
“汉森,打听一下来自中国的民族乐团住在哪个酒店,务必派记者守候在那里准备采访,天呐你相信吗,马尔兹大师都激动得赞叹他们。”
“准备好采访工作,中国的民乐团——什么?你们去了德国交响乐团的酒店准备采访?不不,听我说,赶紧去民乐团那边等着,他们才是今天的主角!”
“嘿,晚间新闻的标题名我都想好了,马尔兹大师的拥抱,怎么样?”
……
马尔兹松开许乔,又一一与民乐团众人握手:“你们都做的很好,孩子们。”
好在他们是最后一支乐团了,观众们倾倒在他们的乐声中,迟迟不肯离场,掌声半天不愿停歇,这并没有影响到后面的乐团。
1...4647484950...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