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第一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烟雨织轻愁

    不过,对这一情况,五姓七望等世家之人,并不怎么在意。

    因为益州一地的粮食,顶多也就够益州一地,顶多再加上一两州的百姓食用。

    对于大半个唐朝都缺粮得情况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粮价,迟早会涨上去的得。

    所以,他们并不会因为粮价的问题而担心。

    不过,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时,李愔却是带领一支捕鱼队,开始出发。

    这次他们去的,是剑南道最大得一个湖泊泸沽湖。

    李愔直接租用的当地的渔船,然后从商城里面购买了拖网还有超声探测仪。

    而这一次,李愔之所以亲自前往泸沽湖,主要就是因为,超声探测仪还有拖网,都需要有人指导之下,他们才会使用。

    不过,有了第一次之后,以后捕鱼队有了经验,就可以自行操作了。

    这一次,李愔在修建铁路的工人之中,找到一个可用的人才刘宝军。

    这个刘宝军,曾经在岭南道出过海,后来才回到老家老实务农。

    有过出海经验,并且经过李愔考察之后,发现是可用之才,李愔决定启用他为捕鱼队得队长。

    ……

    来到泸沽湖之后,益州大都督李愔的出现,在当地引发了轰动,还有当地百姓的围观。

    泸沽湖附近,自然有渔民。

    他们世代在这里大鱼。

    这里的鱼资源丰富,他们每年都靠打鱼为生。

    不过,每年的收获,基本就只有这么多。

    &




386.第385章 人力拉犁
    第385章 人力拉犁

    这个消息,让那些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因为这些百姓发现,他们一日做工换取来的粮食,他们一家人一日吃不完。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没必要换取那么多粮食了。

    现在,不少百姓,都是粮食和工钱轮换领取。

    益州还有附近州县的百姓,已经不再为缺粮而担忧。

    而现在,他们又多了一个选择。

    那就是直接换鱼。

    两斤大米换一斤咸鱼,这个价格,可以说很便宜了。

    对那些吃不起肉的百姓来说,换一些便宜的咸鱼,就可以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咸鱼才刚刚运送进来,就有无数百姓,迫不及待地要换取。

    以至于,运送来的咸鱼虽然多,但是一时间居然不够百姓们抢的。

    好在,每日都有源源不断的咸鱼运送过来。

    而兑换过一次的百姓,在所有人第一轮没有兑换完成之前,是不允许兑换第二轮的。

    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家都有鱼吃。

    而光一个泸沽湖,至少也能打出百万斤鱼来。

    当然了,这也是以为以前的时候,渔民的捕鱼能力低下,导致泸沽湖储存了丰富的鱼资源。

    如果明年再打的话,铁定打不出这么多鱼来。

    打完泸沽湖的鱼之后,剑南道还有好几个大的湖泊。

    而中小型湖泊,更是大小上千。

    因为每天都有这么多的鱼,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

    直接导致,整个剑南道的百姓,都不在为粮食发愁。

    就算那些没有到益州做工的那些州县百姓,都认为,单凭益州的粮食和源源不断捕捉上来的鱼,就足以解决今年的饥荒。

    不但是那些百姓,就连五姓七望等世家,还有朝中的文武百官,都持有这种观点。

    唯有李愔清楚,其实剑南道的鱼,绝对不足以改变这次粮食缺口。

    除非,能够出海捕鱼。

    但是目前他们根本就没有出海的那种大船。

    而李愔目前的败家值,根本就不足以购买哪些大船。

    但是这都不是问题,只要五姓七望哪些世家之人,相信有了这么多的鱼,就能解决今年的饥荒,那就足够了。

    因为,五姓七望世家手中,藏匿了大量的粮食。

    只要这些粮食一放出来,解决饥荒问题绰绰有余。

    而因为百姓心里笃定不会缺粮,所以,只要家里还有一口粮食,整个剑南道的百姓,就没有一人去花钱购买粮食。

    看上去,整个剑南道,根本就不需要朝廷的赈灾救援。

    少了这个缺口,直接让大唐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是民心大定。

    而五姓七望手中囤积的大量粮食,现在都出现滞销的情况。

    一旦等到明年,这些粮食都卖不出去的话,势必都要砸在他们手里。

    因此,五姓七望等世家之人,不得不降价销售粮食。

    而百姓们的心态,历来是买涨不买跌。

    越是降价,竟然越是没人购买。

    气的五姓七望等世家之人,压根直发痒。

    但是为了不让粮食砸在自己手里,他们还不得不继续降价。

    直到粮食降低到平价,甚至比平价还略低一点的时候,粮食的销售,才恢复正常。

    而当粮价真正降下来之后,李愔才真正的放下心来。

    因为只有李愔才清楚,捕鱼,其实只是一个噱头而已。

    的确是能改善一下百姓的生活,填补一些缺粮的缺口。

    但是,其实远远不够。

    还好,五姓七望等世家,自己顶不住,提前将粮食降价了。

    这样一来,粮食足够度过这次缺粮危机。

    那么,捕鱼到底能解决多少缺粮问题,根本就看不出来。

    只要等到明年五六月份,就更不怕缺粮的问题了。

    因为,此时李愔已经组织那些民夫,开始种植冬小麦了。

    ……

    就在秋收过后,终于降了一场大雨。

    到了霜降前后,就可以种植冬小麦了。

    不过因为这场雨,这些地,很难全部耕种的过来。

    &nbs



第三百九十二章:先锋号蒸汽机车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话,大唐将迎来一个无与伦比的盛世,几可开创万世之基业。

    额,当然了,这只是李世民的想法。

    如果是李愔的话,当然不会这么想。

    光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不合理的制度还有科技,也必须同时发展。

    如若不然的话,等西方掀起科技**,而他们裹足不前的话,迟早还是要挨打。

    但是对李世民还有群臣来说,这三种农作物,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这功绩,可以说直追三皇五帝!

    而这三种农作物的产量,目前还只是道听途说。

    尽管群臣心里,都觉得这个数字,纵然有虚高,可不会太多。

    不然的话,也不会因为这三种新型农作物,外加上捕鱼,硬生生地将粮荒难题给解决了,让五姓七望损失惨重。

    但是,在没有亲眼目睹,没有完全证实之前,他们仍然难以置信。

    不过,反正这三种农作物,尤其是地瓜,耐旱而又高产,这是肯定的了。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问清蜀王,这地瓜到底适合在那些地方种植,尽快的推广是正经。

    而一旦真的确认完这三种农作物的产量,那么,必须要封赏功臣蜀王。

    ……

    播种完冬小麦之后,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冬天。

    或许因为干旱的缘故,今年的冬天,冷空气来的要晚一些。

    冬天,一般百姓都闲着无事可做。

    顶多也就到山上拾点柴火,打双草鞋等琐碎活。

    但是今年不一样了,今年都可以去修铁路。

    现在益州中华商行的生意,是越做越大,真正的不差钱。

    而铁路的修建,现在是分段开修。

    从益州到长安,一路上多处开工。

    只要是想来做工的百姓,除了前十天是学徒期每天五文钱的工钱之外,接下来,都是每天十文钱的工钱。

    同样是一日三餐管饱,每天都有肉吃。

    而工地上,一天大概干五个时辰左右的活计。

    可以说,别说还有十文钱这么高的工钱了,就算光是一日三餐管饱,都会有不少劳力前来做工。

    要知道,能剩下一个冬天的嚼用,那也是一笔粮食。

    更不要说,在工地上,吃的比他们在家里吃的要好,也能吃的更多。

    你没见那些常年在工地上做工的百姓,绝大多数人,都胖了么!

    伙食这么好,要是不胖才怪了。

    先前的时候,因为资金问题,工地上招收的工人,还没有这么多。

    而现在,因为资金充足,所以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而有了大量工人的涌入,也导致铁路的修建速度,大大提升。

    又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在还有一月就要过年的时候,铁路,终于修通了!

    全场竣工之后,李愔又通过系统检测了一下,查出几处有缺陷的地方,命人整改过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接下来的时间,无数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铁路上。

    他们都想看看,大都督到底会拿出什么样的车来,能够在这铁路上跑

    还能像大都督说的那样,一次能拉上千人,或者是几十万斤的货物

    这,怕不是在吹牛吧

    别说那些文武大臣,别说那些百姓了。

    就连益州城内,对蜀王奉若神明的益州百姓,都有些半信半疑。

    反倒是李愔的几个徒弟,还有武媚娘、李元芳等人,笃信他一定能够做的到。

    接下来的时间,李愔命人在益州铁路这边,遮盖起好大的一片地方。

    准备将火车用人抬到铁轨上来。

    实际情况,当然不需要人抬,火车也并没有事先制造好,这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办法罢了。

    到了晚上的时候,李愔命人戒严,独自一人进入益州的站台。

    然后在商城之中,购买了一个火车头,还有十节载客车厢和十节货车车厢。

    &nb



第387章 火车跑了!
    蒸汽机车使用的燃料自然是煤炭。

    幸好,剑南道产煤,而煤炭的利用,在这个时代非常低。

    早在之前,李愔就买下剑南道最大的几座煤山。

    煤炭,李愔也早就命人开采好,送到了这边。

    现在只要在火车上加满煤炭,加上水就可以了。

    接下来,李愔将自己亲自挑选出来的几十个学徒,全部叫到火车上,传授给他们驾驶的一些知识。

    这一趟前往长安的旅程,自然是李愔驾驶。

    而李愔也会在这些人之中,寻找出一位列车长出来。

    就在李愔为这些人耐心讲解火车驾驶原理的时候,另外一边,有李愔安排的人,向车上添加煤炭添加水。

    还有人向货车车厢里面,装载镜子和玻璃。

    这是当初李愔答应五姓七望等世家之人的条件。

    五姓七望等世家,出资修建铁路,而铁路修好之后,李愔将会利用铁路的便利,将镜子帮他们运送到长安去。

    这一次,既然要到长安,就直接将镜子给他们送去好了。

    半日的功夫,所有知识都讲解完毕。

    李愔发现,这些学徒之中,其中一个叫苏鹏成的,接受能力是最快的。

    这个名字,已经被悄悄刻印入脑海之中,被列入重点观察名单。

    如果他实际操作能力也很强的话,那么,可以把他作为大唐先锋号火车的列车长来培养。
1...131132133134135...5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