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暗黑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候元礼急切地对章楶说:“章通判,你怎么不阻止?”
“子安因为作坊的事,原来派人到京城,准备向介甫公解释,没有想到他的傔客到了京城,却听到了京城的满城风雨。于是没有拜见介甫公,匆匆回来禀报。那时子安便做出决定。我劝说,子安不听,让我奈何?”
也不要以为辞官不做,就没有危险了。
如果在秦桧时代,保证将你重新捉回来,严刑拷打后再黠字流配。就是不黠字,流配是少不了的。
如在汉武帝时代,弄不好就将你的蛋蛋割掉。
如果在隋炀帝时代,辞官后,立即躲起来吧,否则都会有掉脑袋的危险。
但在北宋前期,什么事儿也没有!
然而问题就来了,不管王巨这些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但王巨对宋朝是有大功的,文有文功,武有武功,如果不是资历浅,年龄小,凭借他那一样的功劳,都足以将他抬入两府大佬行列了。
就说经济吧,别看王安石如此折腾,如果将间接的收入纳入计算中,最少现在王安石对国库的贡献,甚至还不及王巨。
就不要说在西北的赫赫战功了。
然而却逼得年纪青青,辞官不做,那么百姓会怎么想?
其他地区百姓怎么想章楶不知道,但他催促了一句:“候中使,你快走吧,这个消息只要一曝光,马上庆州百姓说不定激怒之下,中使都会受到池鱼之殃。”
候元礼懂啊,他从京城来庆州城,实际从宁州就看到了变化,就是到了庆州境内,也不是马上就进城的,还有一段路程,这一路的变化,他也看在眼中的。
而且这件事非同小可,也不能耽搁,于是上马带着黄骅写的记录,匆匆离开庆州。
章楶则默然地遥望着天际。当然,王巨这么做肯定太激烈了,不过这一关挺过去了,也就海阔天空了,至少文彦博要碎掉一半牙齿。
然后他又看着州衙前的街道,街道上人来人往,十分地热闹,百姓一点儿也不知道,但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得的幸福时光,因此大多数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百姓越开心,章楶越是摇头,几个胥吏也是摇头。
王巨骑马一路北上,先行来到保安军。
他没有去姜家,而是派黄骅去姜家将他的母亲约到外面的茶肆上。
开始茶肆里的茶客们一个个没有在意,毕竟两国重新和好,一些大商贾同样带着大量侍从前来交易。
直到王母出现,才有茶客醒悟。
“原来是王知州啊。”
两场大捷,以及庆州大治,使得王巨几乎在大半个陕西路百姓心中都被神化了。
王巨冲这些激动的茶客拱了拱手,然后说道:“见过娘娘。”
总之,姜家做的这事儿也传开了,整个保安军的百姓十分不齿,使得姜家的人,特别是王巨母亲现在的那个婆婆几乎都无法抬头做人。
“巨儿,你怎么来到保安军了?”
“嗯,我不担任庆州知州了,因此先回来看一看。”王巨语气不喜也不悲,十分地平静。这与二妞三牛不同的,要么思念,要么恨之。
“妞妞牛牛他们还好吗?”
“三牛与恩师的长子在国子监读书,二妞留在京城照顾他们。”
“二妞有没有找到婆家?”
“我替她订了一门亲,那个孩子为人很忠厚,也在国子监读书,我与他家约定了,一旦那孩子能考中举子,我就让他们成亲。如果你若是想念他们,可以去京城看一看。过了那么久,三牛也长大了,不象小时候不懂事。”
“我……”王母只是低声哭泣。
王巨也不安慰,而是让侍卫抬出来一个箱子,说道:“这是一箱银子,你拿出贴补家用吧。”
说着,他就离开茶肆了,然后带着侍卫骑马去了王家寨。
不过现在寨子的百姓,他一个也不认识。
倒是朱家替他筑的那个窑洞,还是让寨中百姓拿来当私塾用了,似乎沾了他的名气光,寨中百姓又在边上建了房舍,同样是私塾,但规模远比从前的大。
王巨还看到有几名士子站在窑洞里,摇头晃脑,不知道在吟诗,还是在说什么。
站着看了一会,王巨说道:“走。”
物虽似,人却非。
王巨骑马又来到延州城。延州城中他还拥有一栋宅子,那就是李家陪嫁的宅子。
不做官了,京城更不能去了,那么先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吧。
然而却将赵卨吓坏了,他连忙带着手下,来到王家。不是王巨将他吓着了,而是庆州那边……(未完待续……)i1292





暗黑大宋 第600章 我们帮助你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子安,为何要辞官?”赵卨道。
“公才兄,难道朝廷制度不准许官员自己辞官回乡?”
那是不会的。
富弼他们反复请求致仕,不是制度不准许,而是那样致仕,朝廷还会让他们戴着一些高级的散官,同时还有不菲的退休金。但象王巨这样辞官,就什么也没有了。
“陛下对子安很器重。”
“陛下对我很器重,但我没有回报陛下吗?公才兄,我知华池县,配合蔡公大捷。陛下即位,我献三策,裁军强兵、逐步减汰官员、坊场河渡制度,就包括现在的淤田,也是经我才引起大家注意的,那时直到介甫公来到京城前,几乎让陛下当成了国策。然后主修郑白渠,公才兄,如果没有郑白渠的产粮,去年庆州战役,国家得花费多少?随后主持军器监,不仅推出了火药、虎踞炮、新式铠甲,改良了神臂弓,以及各种刀具藤盾,并且献策,让朝廷发起邮驿变法。”
也就是王巨所说的邮政系统。
王安石也采纳了,因为弊病不多,涉及的利益也不多,所以也是反对声音较小的变法。
当然,当时王巨想出这个办法不是敛财的,而是为了木棉司,木棉司的背后,则是向南方的移民。后面的才{是王巨真正看重的。
虽然到了王安石手中,又加了一些敛财的新条款。
“嗯,木棉似乎也与我有关,来到庆州。是庆州大捷。公才兄。你说我那一样对不起朝廷?”
赵卨也无语了。这些功绩,不论那一样拿出来,都足以让任何官员啃一辈子老本了。
他不得已说道:“正是子安有如此大才,更应当效劳朝廷。”
“公才兄,你当真不知,满朝堂的大臣都将我骂成国贼,小人,又有谁站出来替我主持公道?这种情况下。让我如何效劳朝廷?我非是夏竦,公才兄,你不要游说了。”
话说到这份上,赵卨只好离开。
不要以为他是延州知州,虽然他不会害怕王巨,但就是王巨辞官了,也不会害怕他牵就他。
妃儿说:“官人,他也是好心。”
“他未必是好心,暂时他是文公的人,我这一辞官。那一个人最尴尬?”
王巨走的其实是一步险棋,原因他也与章楶解释过了。否则连章楶都在劝说他。太激烈了。
宋朝刑不上士大夫哪。
上了,大苏,看看全国上下叫冤的。
因此能卡住王巨的无外乎就是官职。现在王巨连官职都不在乎,那还用什么来卡王巨?
那么以后有人想对付王巨,就要琢磨一下。王巨不在乎官职,可有几个人不在乎官职?甚至连京城都不愿意离开,况且在京城的官职。
并且这一辞,远不止这一条……
若是这一步走成功了,以后王巨也能安心做事了。
“官人,这与文公有何关系?”
“放心吧,不用多久,官家的诏令就会到我手中了。我若立即反悔,那就会成了一个天大的笑柄。”
但有这个人在耳边烦,终不是一个事。王巨想了想说:“不如这样,我们到横渠去,与恩师会聚,顺便教一教学子的数学。”
郑白渠还有一栋宅子,不过除了主宅外,余下的宅子也被王巨拿来当私塾了。不能现在将那些学子往外赶,可不赶,他身边这么多人,也没办法住。
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最亲近的亲人,一个个去了杭州,马上又要向泉州转移。包括延州,都没有什么熟人了。所以索性去横渠。
想到这里,他喊来陆平:“陆平,你马上带着一些钱帛,骑马去横渠,替我盖几排房屋,随后我们一道去横渠去。”
“好来。”
陆平先去了横渠。
随后王巨在延州城逗留了两天,带着一家老小,好一大群人慢腾腾地向横渠出发。
但庆州那边却炸了营。
章楶没说,不过王巨在州衙接待候元礼的,边上有胥吏,有衙役,这些人迅速将消息泄露出去。
百姓不相信哪,王巨怎么会逼得辞官,也不是年老多病,难道真是昏君当道?
于是一个个来到州衙询问,章楶只是确认了王巨确实是辞掉了官职,其他的没解释。
不过王巨在州衙里解释得很清楚,章楶不说,这些胥吏衙役们全说了。
庆州军民得知真相,全部迷茫了。
将士们则是心想,自己打败了几十万前来入侵的西夏人,不但无功,反而是有罪的。
那些作坊主们则是心想,这种贷助是苛民,天哪,那么多苛几次吧。
百姓则是心想不是说爱民如子是好官吗,怎么成了收买民心,或者说现在爱民如子做得不对,非得象孙沔那样贪污残暴,才是大宋的好官?
这都是什么道理啊。
当然,如果军民继续这样想下去,那很危险的。
特别是那段横山,西夏可是念念不忘。
章楶迫不得已,只好向百姓们解释,非是官家昏庸,官家一直对王巨十分器重。只是因为朝中有些大臣不喜王巨,因此想方设法诬陷王巨,这才逼得王巨辞掉官职。
这一说,矛头只对准了一个人。
去年王巨与文彦博发生冲突时,知道文彦博不会甘心的,因此将所有真相,来龙去脉,暗中派人宣传。
尽管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然而还有一群人,他们也巴不得将文彦博的名声抹黑。因此在这些人的鼓噪下,几乎整个宋朝百姓都知道了文彦博在庆州大捷后的懦弱表现,以及他那句名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是与百姓共治天下。
至少在庆州。男女老少都知道文彦博在打压王巨了。
因此整个庆州议论纷纷。包括一些过往客商都加入到了议论行列。
这天,庆州城中一个生意兴隆的茶肆,便有两个客商在议论。其中一人说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说不定能让王知州回到庆州。”
他俩只是说着玩,但他们是外地客商,并不了解当地百姓的心情,前面说完,隔壁茶桌上的几个茶客便拉起他的衣袖。问有什么办法。
这个客商便说道:“上书朝廷啊。”
并且他还举了一些例子,就象张士逊在知射洪县里,百姓舍不得他走,便拼命地将他挽留,甚至直接将他堵在县城里,不让他出去,然后上书转运使,转运使上书朝廷,成功地留下。
不仅是张士逊,在宋朝类似的事迹有好几十起。
有人是粗暴地强行将官员留下。有人是一边留一边上书。
有的留成功了,有的没有留成功。
那客商一一娓娓道来。
其实没有他说的那么容易。普通宋朝官员来来往往,百姓哪里管得着,甚至有的官员老百姓还巴不得他们早点走呢。
即便是优秀的官员,也未必能做到让百姓相堵于道,相堵于城,再三挽留,如范仲淹地方官做得很不错,然而多会有百姓强行将他挽留下来?若不是出这档子事,王巨以后走了,庆州百姓肯定舍不得,说不定相送的百姓又相堵于道,引起轰动,但未必强行挽留王巨。
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有大恩于百姓,如张亢,就被百姓相堵于道挽留过。
或者前任暴戾,形成了严重的鲜明对比,或者其他类似的一些情况发生,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不过百姓不知道啊,听得津津有味。
这时候他的同伴说道:“有什么用?王知州都辞官离开庆州了。”
这人不服气地说:“最少还王知州一个公道吧。不然皇上还真以为王知州在下面鱼肉百姓呢,辞了官,还污了名声。”
“你以为一般人就能见到皇上啊,到了诸位相公哪里,官官相护,还不是瞒了下去。”
“一个人不行,十个人呢。十个人不行,一百个人呢,就象去的东明县一样,最后皇上还不知道了吗。”
“东明县,那是在京城,这里是什么所在,庆州,边塞。”
“边塞又如何,难道它不是宋朝的边塞?”
看来这两人喜欢抬杠,然而边上的人却听得抓耳挠腮,便问:“两位哥子,什么东明县哪?”
其中一人便说了东明县事件,不过他们不是庆州本地人,然后两人抬着抬着,又抬起一个京兆府妓馆的行首漂不漂亮。一人说很漂亮,另外一人说并不漂亮。
京兆府行首与庆州百姓无关,两人在为那行首抬杠,余下的茶客则在讨论如果上书了,管不管用。
于是在两个客商“无心”的抬杠下,庆州百姓开始商议上书朝廷。
这时庆州作坊主田秉义站了出来,对其他人说,明公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们是互相帮助,我帮助了你们,你们也帮助了我。实际我们真的没有帮助明公,现在才是轮到我们帮助明公的时候!”
他就是那九位作坊主之一。
在他的带动下,许多人开始商议如何帮助王巨,如何上书。甚至一些外地有见识的商贾也加入这一行列,替他们出主意。毕竟王巨所到之处,军功赫赫,但政绩也蜚然,多数人还是倒向王巨的。
人多主意多,渐渐拿定了主意。想要帮助王巨,必须轰动,必须让皇上看到真正的民意,不能让一些“奸臣”将皇上蒙蔽。
因此在一些有名望的乡绅带领下,各自组织安排。
一些人于各村寨串联,他们找来白布,让各村寨的百姓签名画押,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则让别人代劳,他们本人带着自己一家人在名字下面按上手印。
另外一些人则组织乡间遗老,毕竟是农忙时季,只能让老人去京城请愿,而且老人去京城,会更让人震撼,最少官府不会派人抓捕这些老人。
又有一些人找到各个因为战斗重伤残疾的士兵,让他们与这些老人一道去京城。
祖阳这些深受王巨之恩的商贾则捐助这行人来回路上的路费,以及一部分驮马与马车。
不到半个月时间,大伙准备妥当。
一共有近两千个老人主动参加这次进京请愿,同时还有好几百名残疾的重伤兵,然而最震撼的便是那份请愿书。
在庆州环州户册上,庆州只有两万余户,环州不到五千户。
但究竟有多少户,是一个谜团,因为许多蕃户并不在户册上。
不过这一回有多少户基本出来了,庆州签名按手印的户数达到了三万一千户,环州的达到了一万六千多户。当然,也有极少数百姓没有请愿,特别是被王巨镇压的那些蕃人。
并且连口数也能统计出来,因为每一个姓名下面,都由家主带着全家老小按下了手印。
有人将这些白布缝在一起,后面绞上竹竿,又买来路上吃喝住行的物资,放在马车上,然后在庆州城等着这些老人到来。
在这件事上王巨做得有点儿无耻。
不过它真的很关健,如果这一关闯不过去,宋朝以后继续倾轧吧,即便王巨,也没有办法扭转了。
但因为做得巧妙,连章楶都没有察觉,一度在边上替这些百姓出谋划策呢……
两天后,老人与伤兵一起集结,真正高寿者,身体不好者,与腿脚重伤的伤兵,一起上了马车。
余下身体还算利索的老人,则是手持着竹竿,在诸人千叮咛万嘱咐下,浩浩荡荡离开庆州城,向京城出发。
章楶也站在城门口相送,而且这么多天第一次露出笑意。
想一想,这份由五万户签名、二十多万口百姓按下手印,长达几十米的请愿书,由这些老人手掣着,一路向东,多引人瞩目吧。
反正这行人刚到宁州,就将宁州大大小小官员震得里焦皮嫩,呆若木鸡了。(未完待续……)i1292




暗黑大宋 第601章 保马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既然来了,就息一会儿吧。”张载说。
庆州百姓特替王巨感到不值、委屈、不公、难受,但张载听说了这件事后,却清楚地知道,王巨不可能真就辞官,成了一个平民百姓。当今的官家不管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但是一个想有做为的皇帝,想有作为了,真能将自己这个门生闲赋在家?
顶多最后如何处理,得看多方博奕了。
然而张载也感到纳闷问:“为何你要得罪文公?”
自己的学生自己清楚,这个学生精灵古怪,心机深,而且看事情比较长远。
所以开始置办竹纸作坊时,便找朋友,找到高家的朋友,然后请文彦博书写诗赋。
现在富弼下去了,韩琦在河北养老,文彦博成了朝堂真正的大佬。王巨开罪文彦博是很不理智的做法。
王巨说道:“恩师,当时弟子大捷后,知道朝堂中会有人很不满,更担心他们主动将那段横山交出去,因此用了一些计谋。不过当时想的是对付司马光的。却不想司马光被皇上贬放到洛阳修书去。没有司马光出面,文公只好自己带头。结果就这样扛上了。”
“怪不得。”
“然而也无妨,因为理念不合,这场冲突早晚而已。”
{
“但也不能纯粹怪文公,介甫公的一些新法确实很不好,就象现在实施的保马法。”
在宋初,还能看到宋朝骑兵身影的,特别是李继宣、魏能、杨嗣、杨六郎、田敏、秦翰主持的遂城之战。宋军几乎是清一色的骑兵。以至这一战成了真正的骑兵大会战。
其他几场大捷中同样看到骑兵的影子。雁门之战杨业的骑兵,满城之战、唐河之战、徐河之战,多是骑步兵配合,才取得的大捷。
然而后来骑兵似乎从宋军消失了,甚至去年的庆州之战中,王巨也因为骑兵数量少,还有许多禁骑兵骑术不精,并没有将骑兵象雁门之战那样。单独挑出来使用。
原因有三条,第一条西夏独立,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马源。
第二条原来宋朝人烟不稠密,因此朝廷有足够的土地置办牧场,就象广平监牧场养马五六千匹,占有邢赵三州一万五千多顷良田。不管用费有多少吧,最少能养好马。可随着人口的增涨,各个牧监逐渐被豪强侵占。
第三条官吏的腐败,使得养马成本渐渐增高,甚至许多马因为不负责养。死亡率激增。
由是王安石推出保马法。
五路义勇与保甲(指义勇军与保丁)听其养马,如果家产多者许养两匹。由牧监给马或官府给钱买马,不许强配。并且以防万一,还限制了数量,陕西五路每路不得超过五千匹,开封府地界不得超过三千匹。
保甲与义勇可以趁马捉贼,但不可超过三百里,开封府界养马免纳二百五十束粮草,还另外给钱。五路养马则免去每年的折变与沿纳(就是两税之外的苛捐杂税)。
三等以上每十户为一保,保户养的马若死掉了,全价赔偿。四五等户每十户为一社,若是死掉了则半价赔偿。官府每年派人视查马的肥瘦。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叶清臣曾查过,牧监养马三四万匹,占田九万顷,每年费百万贯,并且还产生了大量死亡。
现在由百姓养马,仅是免去了一些苛捐杂税,仅此一年就会节约很多钱帛,又不占田。
马承包到户,百姓不敢随便将马养死,因此马的死亡率会下降。
因为养马的是保甲义勇,那么就会有许多义勇与保甲会骑马,为朝廷储备了大量备用骑兵。
看上去真的很好。
但能当真吗?首先这个不许强配就不能当真。
其次官府给马或给钱,又是一个大大的问题,现在说得好好的,是陕西五路与开封府界,最后河北也来了,然后官府给钱哪,百姓必须买马,导致全国马价迅速高涨。但官府给了几个钱?
最后就是由百姓来养,百姓会不会用马来耕地,用马来拉货物?那么战马负重久了,还能不能跑得快?
这个问题王夫之也提到过。
他说熙丰新法,害之已烈者,青苗、方田、均输、手实、市易,皆未久而渐罢;哲、徽之季,奸臣进绍述之说,亦弗能强天下以必行;至于后世,人知其为虐,无复有言之者矣。其元佑废之不能废,迄至于今,有名实相仍行之不革者,经义也,保甲也;有名异而实同者,免役也,保马也;数者之中,保马之害为最烈。
这话说得太重了。
不过因为保马法延续到了明朝,所以也将明朝百姓坑苦了,它看上去是很美,百姓也巴望着因为养马而免征赋税,于是纷纷养马。可后来因为经营问题,种马死亡,牧地转用,养马之人又没有免掉服役,最后贫饿流亡,都是保马法害的。
养马,不是牧地不够好,不是人不能养,不会养。是因为在遇到旱灾时,没有粮草,遇到恶劣气候时,而死于疾病!
1...289290291292293...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