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葛少华没有办法,先出高价向当地大粮商大地主们购买一批粮食。好在王巨余恩还在,葛少门就是出自王巨府上的傔客,继后做得也不错,各个主户与粮商们没有赚黑心钱,虽涨了价,但涨得不过份。
然后葛少华又立即让海船,不管有没有带货,赶忙乘着季风去倭奴国与高丽,尽量弄来粮食,有多少弄多少,季风转向就立即返航。
诸衙役与胥吏看到葛少华忙得焦头烂额,有些好笑,反正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倒也没有出大乱子。
随着葛少华写信给王巨。
先前卖给朝廷一个人情,也是王巨的吩咐,运来四船铜,同样是四船,但今年船要大多得。
葛少华用海商名义上书朝廷,说是海外百姓也需要交易,但缺少铜币,海商们又不敢私自铸币,因此运来四船铜,与朝廷换铜币。
宋朝铜币非是纯铜铸造的,而是合金,有铅有锡有铜,铅锡在宋朝不值多少钱,因此用现铜换币,也会让朝廷盈利。这说明海商们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就不用那么猜忌了。
不过百姓多了,葛少华还是很担心的。王巨又让葛少华上书朝廷,各个海商用“各自”的海船做抵押,向朝廷贷价值五百万贯的丝帛,两年偿还,每年愿意付二分年利息。也就是两年后,朝廷又赚了两百万贯。
赵顼看到奏折后不解,这些海商们有钱,钱多得一捐就是几百万贯高价粮,怎么也缺钱?
于是将两府三司大臣喊来商议。
大伙一起同意,这才叫放贷,何必敛那些普通百姓的青苗贷,有钱不赚是傻瓜。
不过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海商会借贷。
结果出来了,绢帛贷出,一起向岭南运输,给王巨筹军费的。
这样的海商还用得着防范吗?
不就是迁徙一些赤贫百姓吗?况且几年后陆续交由朝廷管理了,不管朝廷如何去管理,证明人家并没有做海外王的心思。
然而因为朝廷的恩惠,这些海商们做了多少善事,帮助朝廷渡过多少难关?
许多大臣还是赞同的,特别是李常杰那首诗传扬开来,即便温和的大臣也愤怒了。
但打仗就得用钱,至今王巨并没有从朝堂挪用钱帛,可是两广能有多少财政收入,这无疑是替朝廷节约大量的军费。
不过有的大臣就产生了更大的担忧,王巨在这些海商心中的地位太高了。所以有了吴充这段对话。也不能说不让人起疑,这些百姓是分散的,如果拢在一起,再加上今年泉州滞留准备迁徙到海外的百姓,都能建立一个中小型国家了。况且还有明年后年……
以至一些极少数保守,或反感王巨的大臣扬言,今年泉州海商说因占城之故,筹粮不足,这是有意的。朝廷正等着这批粮食救灾,因为粮食不足,饿死了许多百姓。这样一来,好逼得大规模的百姓向海外迁徙。
可这话没人当真,人家是义举,税照交,赋照纳,难道真欠朝廷粮食?
有粮食的粮商与大主户彼彼皆是,一个个在囤积居奇,有本事让他们也去捐粮去,那么就不会饿死人了!
对于这种说法,赵顼也不屑,并且痛斥了几个上书的大臣。但难免多少会产生一些疑心,他要的是一个大臣良臣,而非是一个海外王。
赵顼又走了几步,忽然问:“吴公,有没有前世?”(未完待续。。)
暗黑大宋 第641章 文臣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前世?”吴充愣了一下。
王珪在边上解释道:“王巨前去泉州,刻意绕道和州,在和州境内寻找了两天,最后在一处默立许久。有乡绅询问,王巨说我梦到这里是我前世生活之所。乡绅刻意巴结,说明公前世一定是一个大人物。王巨说,前世我只是一个很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说完,又捐出两千贯钱,让当地百姓组织起来,兴修了一个学堂,还修了几条道。”
“我知道了,难怪今年那些海商们刻意弄了五船粮食运到和州,因为港口水位线浅,还差一点出了事故。难道王巨前世当真是在和州长大的?”
这太扯了。
王珪吃吃乐了起来:“吴公,你能知道前世做了什么?”
吴充摇了摇头。
“大约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王巨要去南方,而江东圩也是他提议朝廷大肆修建的,于是梦到了这个前世。”
吴充突然醒悟。
王巨编著那部大部头“杂学”书籍数学,一是研究算与形(代数几何),二就是研究事物变化的规律。
然而王巨本人也没有否认神灵不存在,只是认为神灵可能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种神灵。
其实这世界无神论者很少很少的,也许这个梦做得比较真实,让王巨信以为真了,然后南下时真的去找自己的“前世”所在。
这哪儿能找到,因此找了两天,才找了一个似是似非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我前世生长的地方。
但皇上说的不是这神马的前世,而是指王巨连这个似是非是的前世故乡都十分重视,又岂能会不重视真正的故乡。故土家园?
况且宋朝很繁华,当真在海外做一个海外王比在宋朝做一个位极人臣的重臣好吗?
这就是赵顼给移民一个定论。
于是吴充立即默然不语。
不过赵顼又说道:“这样,王公。你拟诏,问一下王巨海外各安居点的情况。以避免朝堂产生不必要的争议。”
“陛下,此策甚妙。”王珪道。
诏书迅速下达到王巨手中。
王巨从容地回了一道奏章。
海商需要朝廷支持,有了移民,才能开发海外,才能有更多的海外出产,才能有利润。其实这个王巨以前就说过了,不过又说了另一件事。海外也有许多强大的国家。
在另一个时空,元军曾派出一支军队远征过南海的爪哇国与闍婆国。在答哈,葛郎国王哈只葛率十万大军作战,三战三败,哈只葛只好投降。然而因为元军少,又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最终不能坚守,且战且撤,逃出南海。那次出征,元军伤亡不大,似乎只死了三千人。
不过这也说明了几个问题。南海诸**事力量不行,否则那次元军会败得很惨。其次这些国家也不可小视,即便败了。也不易被征服。最后就是这些国家人烟也比较稠密了,否则不会募集了十万军队应战。
元军也犯了宋朝的病,轻视了,听说南海产香料,大军未发呢,便将南海纳入福建行省,他们知道南海有多大吗……
现在也是如此,在南海主航道,也就是在马六甲海峡两岸。已经出现了一些强大的国家,虽不及宋朝。但能与交趾相仿佛了。
所以王巨说,若是宋朝能灭掉交趾。宋朝海商在南海这些国家也会受到尊重。但若是灭不掉,那就会让他们轻视,以后贸易会困难重重。
影响是有一点的,也不过在占城那边罢了。
然而宋朝君臣哪里知道?况且王巨就要动手了,也没有时间去验证。
于是海商们这才捐赠粮食,又向朝廷贷绢,以便让广南军队迅速平灭交趾。
这叫共赢,朝廷就不要多想了,想得多,将事情弄得过于复杂,反而不美。至于为什么海商要贷绢,这么多百姓迁徙到海外,开始时得养活他们,提供物资,又要修建船舶,虽然盈利颇厚,可开支同样巨大,手中可能没有多少钱帛了。这是海商们的善意,也是海商们的经营,既然他们承诺两年后偿还,由着他们去吧。况且如今近千户海客,上千艘海船,造价几何?还害怕这几百万贯绢贷不会偿还吗?
不过海外如何规划,海商们也有他们的团行,朝廷可以发诏书,询问泉州的葛少华,与我没关系。
朝廷可能不相信,但王巨得撇清关系。
不能让朝廷真的以为自己控制了所有的海商与移民,那样麻烦就真正来临了。
随后王巨又说了迁徙的百姓,这次旱灾造成迁徙的百姓又多了起来。
可不迁徙,难道让他们活活饿死?就是迁徙了这么多赤贫百姓,听说东南还饿死了许多百姓。
为何东南鱼米之乡,略有灾害,就发生了如此惨状?人口过稠密。
也不是如此,主要是朝廷将东南粮食一起调到北方了,本地仓储并没有多少储粮。否则以东南粮产,就是连年灾害上两三年,也不至于饿死许多人。
况且这些百姓迁徙到海外,消费有限,每年还要寄钱帛回来,又养活了多少家属亲戚?
王巨写好了奏章,派人将它送到朝廷。
但没有解释那个绢贷如何用的,还有现在两广的募兵练兵,以及广南西路如此大规模的市易。也不用解释,否则何来的便宜行事之权?
不过朝廷这次下了一道明智的诏令。
准许了王巨的进谏。
从此以后,只要是北调的粮食,无论是商粮或国粮,只要不是调向外国(指倭国与高丽),任何市舶司不得抽解,以宽解北方粮食压力。
准许两广雇用海船运棉,市舶司也不得进行任何抽解。但只限官棉,如有海船运输私棉,一旦查出。连船带粮全部抄没。
为了便利于南北互通有无,在国内贸易的商货只从始发港市舶司进行一道抽解,然后凭由抽解的朱抄。到达任何彼岸,其市舶司都不得进行二次抽解。
“少保。这是好消息。”
“确实是好消息,宽了民力,还利于商业繁荣。”
“少保,我是说可以卖船。”
有了这三道诏令,只要王巨的船队不插足,仅是国内的业务,最少就能养活三四百艘大型海船。不要跑外国了,只在国内南北市舶司跑来跑去。也能混一口饭吃。
所以黄骅提议卖船。
在彼岸造船,木材不用购买,许多劳力又是免费的奴隶,所以造价仅相当于国内的三成。
几百艘船,能赚好几百万贯。
王巨摇了摇头说:“国内的事由国内经营,我们不插手,况且要……知足。其实缺钱就是这一战的兵费,还有移民的安置费用。兵费不过这两三年,移民费用明年就会减少,还能指望明年有大型灾害?不过一些落后的船只淘汰下来。便宜出售吧。我们不插足,明年就要很多货船,现在造船是来不及了。”
“喏。”
“将这道诏令。立即用露布张贴于全境,再派人向广州那边的富豪,说明它的意义,让他们早做准备。该造船的现在就可以造了。至少我在的时候,还能多征一点税赋。”
“哈哈哈。”黄骅一乐。
三道诏令迅速张贴于两广全境。
许多官员看到露布后,差一点泪如雨下,悲催的沉重棉役终于解脱了。
时光一天天过去。
天气渐渐凉快下来,只能说不那么酷热,想要象北方那样天高气爽那是不可能了。
风也开始转向。广南开始大规模向海外运兵。
一直到中冬时分,前后共运去了近八万土兵。余下的则在邕州钦州桂州集训。也是备防万一。
这件事朝廷也知道,并且有部分大臣隐约猜出真相。但也不知道如何去说。说不好吧,一是去海外集训的将士没有回来,无法找到证据。而且若没有这些从海外“雇来”的役民,王巨如何修建前方关寨,修桥铺路。不修桥铺路,广南西路各个峒寨仍然一直处于闭塞状态,那么朝廷也就无法治理,至于峒寨各个百姓反过来因为这种闭塞,处于贫困状态。穷了,就要下山抄掠了。也只有王巨有这个大手笔,这么做。
说好吧,当真好?
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说的,还有泉州那边。
葛少华做得不错,至少泉州百姓以为葛少华隐然有萧规曹随之风,很好地将王巨的大治继承下来。
然而那么多百姓又迁徙到海外了。
似乎数量比去年还要多,因为那些海商人又造了许多船只下水,而且还多是大型木兰舟。
可让他们怎么说?似乎这样做,让他们很排斥。
但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人口是太稠密了,迁徙到海外确实是给了这些赤贫百姓一条生路,因为有了这些移民,海商才一年上缴了大量抽解,带来动了商税增加,更是给内库榷香带来庞大的收入,况且这些移民每年还寄回来大量钱帛,不仅养活了许多内陆百姓,又给邮驿司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这些收入太庞大了,可以说,这些收入累积起来,都能买下这些百姓。
这是宋朝朝堂君臣的看法。
交趾那边则是另外一种看法。
他们也打探到王巨募征了许多土兵,不过他们消息有限,虽然王巨没有中止商贸,然而盘查森严,交趾商人来了,只能走指定的道路,在指定的场所活动,若出了这个界线,立即捉拿,重杖一百,遣送出境。
虽然还有一些斥候打着行商的名义,绕过盘查的士兵,潜入到宋境,打探到一些情报,可终是有限,不可能再象苏缄那时畅通无阻了。
所以错误地认为,王巨这种做法,实际是变相地让南方六州各族交出他们寨中的丁壮,做了人质,以便保证他们的忠诚。但这样管用吗?送去当兵的又不是这些酋长的子弟,该背叛时还会背叛,只能说王巨这样做,纯粹是钱多人傻。
倒是曲珍在钦州西南训练的那几千骑兵,让他们有些忌惮。
然后打听到的便是王巨派出许多人手,在各州军官府支持下,与各峒寨蛮人进行交易,互补有无。但这种交易不仅是王韶那种单纯谋利性质的交易,比如左右江各峒蛮出产各种刀具,按照民族种类又分成峒刀、徭刀、黎刀,往往大刀赠人,但小刀因为是随身携带之物,从不赠人。不过小刀制作尤为精良,富有民族风情。
在王巨劝说下,许多峒寨开始打制小刀,王巨还弄来皮革、宝石,让他们做精美的刀鞘,是让蛮人去做,王巨仅派人过去指导,因为从他们手中制作,才有那种味道。但换成汉人工匠,就那么一回事了。
有了异族风情,又了精美的刀鞘,马上这种小刀立即变得高大上了,运到北方,马上变得畅销。
而且王巨派出的人也反复劝说,借着少保在广南西路辰光,你们努力变好吧,否则走了,你们就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这也是事实,眼下是谋利性质的经商,但这个利王巨不谋,以后也被其他商人谋走,关健是以前让商人来谋这个利,人家都不愿意来。王巨一走,这些从海外转了一圈的管事经济人们,也随着就撤走了。到时候想让商人来,手中就得有东西。那些商人可不会派人细心地教导的,况且也未必能教好。
再如宜州的蛮人,刀耕火种,也就是冬天来了,将山林放一把火烧掉,用这个草木灰做庄稼的肥料,春天到来,将粟豆芋魁的种子撒下去,平时也不管理,靠天成,秋天来收获了……
如果老天不架势,春汛时连续几场暴雨,所有种籽一起被冲走,秋天没得吃了,于是纷纷下山做土匪强盗,官府不能禁之,俺们要吃饭啦。
所以王巨派人耐心劝说,然后将那些掳来的百姓调过去,替他们修路,修建陂堰,甚至主动替他们修建梯田,架设筒车引水。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特产交换各个农具,实际有时候纯是在亏本经营,怎么办呢,落后到那份上,那来的出产哦。有时候遇到难缠的部族,王巨都不得不放下身架,亲自过去劝说。
更要命的是当地人有许多落后的观念,比如牛,许多地区都养着牛,还知道用家马与野马配合,改良马种,一些高旷的山区还养着南方的山羊。但这些价格高昂的马,蛮人不知道拿来交易,牛不知道用来耕种,反而因为“惜牛”,用踏犁来耕耘。那么养马养牛是干嘛的,吃的!或者祭祀。
与西北羌人一样,许多蛮人“贵种”,王巨乃是以西府宰执的职官身份南下的,并且做得也不错,许多部族贵种了王巨,王巨下来了,将牛马牵出来,要宰杀牛马招待王巨。
这让王巨很无语。
于是王巨下了一道命令,各州县官员得想方设法,改变一些峒蛮的落后观念。
如果谁放不下身体,我就会上书弹劾谁!
因此在交趾人眼中,王巨颇类似于范仲淹,重防御,重民生,但看上去,不会主动对交趾发起进攻。也就是说王巨是一名合格的文臣,但未必是一名合格的武将,或许庆州战役是百姓夸大了,非是王巨指挥的,而是各个武将打出来的,让王巨领了头功……
致命的错误想法!(未完待续)
暗黑大宋 第642章 原来是虎(上)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王巨一度都迷惑住了赵顼。
冬天到来,王巨上书,请求处理八名官员,其中包括一名知州。
朝廷许他便宜行事,各知州知军各监司官员都要听从他的命令,他下令让官员主动放下身体,改变峒蛮的落后观念。这也是无奈,不要说广南东路了,就是广南西路这么大,让他不断地骑马下去处理,怎么能办到?
所以必须让各州县官员配合。
然而有的官员当成了耳边风。
这也是王巨说好的条件,而且到现在,王巨并没有向朝廷请求一文钱支持,甚至广南各坑矿与一些监司的收入,王巨都没有挪用,挪用的不过是可怜的两税。
兵支援了三千士兵,朝廷另外给予了重奖。
其他的就没有了。
所以这个权利实际与威信也等于是朝廷的支持,因此赵顼立即下诏,将这几个官员全部贬职处理,其中两名表现恶劣的官员,官职一起被罢免。
这道诏令让整个广南官场都产生了震动。
王巨却没有当作一回事,继续埋头做事,广南西路也产茶的,但因为宋朝的古怪茶政,禁令广茶不得对外销售,于是使种茶业萎缩,自产自销了。
王巨又从福建路请来一些高明的茶农,教导百姓用先进的方法种植茶业,特别是加工茶饼技术。
再牵线搭桥,不对内陆他路销售,但可以对外国销售吧。
接着再到丝麻业,广南原来不仅有木棉,同样有麻,有桑蚕,有藤。特别是麻产量位于整个宋朝诸路的前三位。
有的部族有了一些先进的工艺,比如蜡染,但许多部族工艺仍然很落后。因此王巨又请来工匠,教导他们工艺。以及染织。其实麻除了织布外,还有很多用途的,比如麻绳,麻袋,麻纸……仅是一个麻,就能改变无数百姓贫穷的状况。
其实非是广南西路不好,相反的,有很多出产。只是无人用智慧去带领,就象黎布,王巨提议,赵念奴派人去指导,仅是一个黎布便使许多黎人变得富裕,以至许多黎人呼赵念奴为圣公主。
当然,象王巨这么大规模指导,一般官员是望尘莫及了,一没有那财力,二没有那人力。
因此听到王巨在广南所做的种种。赵顼郁闷了。
朕让你去广南是平灭交趾的,你却认真内治广南了。
但又不能说不对,难道内治错了吗?这才是主旋律。就连保守的吴充提到王巨在广南的做法,也交口称赞……这不亚于让司马光称赞吕惠卿,容易吗?
而且王巨也说好的,三到四年,才一年不到呢。
赵顼还奇怪一点,王巨这次到广南,做法比较软。以前无论修建郑白渠,还是知庆州、泉州,王巨开始时都是十分强硬的。第一年必定会弄死几个人,用此用震慑。然后才一步步做妥协,最后取得大治。这叫先难后易。
然而一般官员是学不来的。虽难了,但王巨有本事带着大家发财,这才能换来双方的妥协,以达到王巨的目标。
所以王巨自傲地说了一句,我不是坏人,会救人,我不是好人,会杀人。
这句话在后宫中都有嫔妃议论,然后嬉笑王巨不是传统的好人,但还是一个好人,不然百姓不会爱戴,只是这个好人与其他好人不一样。
但这一回显然不同,从开始,就用了宋朝“主流”的方法去治理,包括募兵在内,以收买为主,惩罚为辅,甚至罕见惩罚。
难道广南西路那个地方当真那么复杂,连强势的王巨去也不敢强势了?
有的赵顼还不知道。
王巨确实是采用了“主流”政策去治理,而且也用了心。但还有一些酋首不领情,甚至交易时还杀害了王巨手下的两名管事,请来的几名随从,四名配合的胥吏,七名衙役,一名翻译,有六次商货被劫。
就是这样,王巨都没有动手!
软到这份上了,与宋朝其他士大夫有什么区别?
打听到这个消息后,春天到来,交趾主动派使者来了,让员外郎陶宗元带着五头驯象来到邕州,驯象是献给宋朝的。但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让宋朝归还广源、苏茂五州。
邕州知州是陶弼,因此派了一个姓陶的过来。
陶弼通知王巨,王巨说让他去京城。不过王巨也做了一件事,找来十头驯象,派人交到交趾,这是我们大宋赐予你们交趾的,但也有一个请求,你们行行好,将掳来的百姓释放吧。
并且将此事也上书给朝廷。
大象在这时代很多很多,不但百姓养着许多大象,因为野生大象多,以至经常践踏了百姓的庄稼,撵都撵不走。五头驯象,就想换回五州之地?
随后王巨还说了几件往事,那就是交趾对宋朝的多次抄掠。
丁朝与黎朝还要好一点,特别就是这个李朝。比如真宗时,一个獠户犯罪,逃到钦州,李朝以追逋的名义,大肆寇掠如洪寨,杀死无数宋朝百姓。天圣年间,李朝又让驸马亲自率兵,剽掠边民。仁宗时,李朝更加肆无忌惮,景佑时入侵思陵州,掠无数牛马,焚烧许多百姓村舍而还。皇佑时,以追逋逃亡士兵为名,进入宋境,掠无数百姓牛马而还。到了赵顼继位时,为了让交趾安份,赵顼主动示好,将广源州赐于交趾,仍不能阻止,交趾继续时不时小规模的越境抄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