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一品江山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三戒大师
这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四川盛产名酒,剑南、泸州、宜宾等处,古来就是名酒产地,在剑南春、姚子雪曲、泸州老窖几大名酒的联手绞杀下,几乎没有后起之辈的生存空间。然而青神黄娇却能硬生生杀出条血路,成为与几大名酒并肩的后起之秀,除了它满足了宋人对酒的一切需求外,也与其生产者高超的营销手段分不开。
说穿了也没什么稀奇的,一般酒商都是出售勾兑好的酒水,黄娇的生产商却只卖原酒,由各家回去自行勾兑,这就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买别家的酒,需要运十桶,买黄娇却只需要两桶。也把很大的一块利润,让给了分销商。既然卖黄娇比卖别的酒赚钱,各地的酒商们,自然会卖力的为其吆喝,而黄娇本身的品质摆在那里,一炮而红也就顺理成章。
----------------------------------------------分割-----------------------------------------
求推荐票的同时,应书友群广大读者的要求,和尚发一则公告:我们准备举办一次书评大赛,题材不限,内容不限,只要是围绕本书的原创就行,要求三百字以上(诗歌除外)。
只要你写了,我就会发在公众版中,让书评与本书同在,另外还有热心书友提供的丰厚奖励哦,你还等什么呢,亲?
参加者请在题名中以‘【书评】’开头,作为参赛证明,欢迎踊跃投稿哦。
.全部章节





一品江山 第三十九章 人人都爱陈三郎
. .
(推荐榜第三了,不过和后面距离太紧,某花危险,好吧,俺终于兽血沸腾了!名次再上升一名,就加一更!)

青神百姓最为津津乐道的段子,莫过于陈三郎点石成金、帮助濒临破产的债务人翻身致富的故事。
那被尊为厨王的蔡传富,已经亲口承认,陈家三郎便是自己的授业恩师。在自己走投无路之际,传给了他炒菜的技艺,并教会他如何经营酒店。没有陈恪的出现,自己可能早就投河自尽了,绝不会有今天唯我独尊的来福楼。
那生产黄娇酒的李简,也已经亲口承认,自己都准备上吊了,是蔡传富带着一坛橘酒出现在他面前,这才有了热销蜀中的黄娇酒。起先他以为,这酒是蔡师傅的手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陈家三郎所授!
不仅那姓张的橘园主,全青神县的橘农,都要感谢黄娇酒,更感谢陈家三郎——自此他们不再为销路发愁,酒场会以原先两倍的价格,敞开收购他们种植的椪柑。
姓涂的酱商也有话说,他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臭卖酱的,一下成为各家酒楼的座上宾,产品逐渐远销各州,皆是因为蔡传富为他改进了生产工艺。
因为食盐专卖,盐价昂贵,宋代普通人家,都是用各种豆瓣酱、甜面酱来调味。最初是作蘸酱的,随着酱制作工艺的进步,后来逐渐发展出一种烹调菜肴的方法,即酱法。酱法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民间最主要的烹饪方法。
北方人食用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甜面酱,南方以及蜀人则食用豆瓣酱。涂酱商所酿的自是后者,但在大名鼎鼎的郫县豆瓣酱面前,涂家的货色简直是弱爆了……在苟延残喘多年后,终于快要倒闭了。
然而蔡传富让他稍微改进了豆瓣酱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延长了发酵时间,使豆瓣发酵为酱醪。然后将酱醪在磨盘上压榨出汁,得到一种亮黑色的液体。蔡传富管它叫——酱油。
虽然豆酱和酱油就差一步,但酱油的出现却是在南宋。这不是说北宋以前的人,就笨得不知道把豆酱榨汁,而是烹饪技法的原因——炖菜、蒸菜、煮菜、以及酱菜,豆瓣酱都可以胜任。
只有炒菜,用豆瓣酱容易糊锅,就算不糊锅,端上来黏糊糊一大滩,让人看了不吐就不错了,怎能升起食欲?所以在炒菜普及的南宋,酱油应运而生。
而青神县,在现代,就成为炒菜之城。厨师们自然需要一种更美观、更容易掌握的调味料,来替代豆瓣酱,在炒菜中得到酱香。
酱油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自然受到各家饭馆的欢迎。而且正如当年陈恪所预料的,炒菜技术简单易学,无法长久保密,果然在一两年前,炒菜之法已在青神县基本传开,成为居民们的主要烹饪方法。
估计也只有汴京那些大厨,才有足够的手法和心机,把一门小手艺吹成神技,藏得严严实实。
但无论如何,炒菜方法的普及,对酱油的销售大有裨益。青神县也新生出一个词汇,叫‘打酱油’。
到了今年,炒菜之法已经在临近州县传开,虽然只是简单的小炒之法,却依然需要酱油的参与,于是涂家酱油也成了畅销产品,涂老板新开了十个酿造池,虽然还没发达,但已经尝到日进斗金的甜头了。
还有剩下的两位,姓钱的炭商和姓贺的竹园主,打听到连酱油都是陈家三郎的杰作。自然坐不住了,提着厚礼到陈家求债转股……两人也不知从哪里打听到,只有让陈家三郎有干股拿,他才会真心实意的帮忙。
按说钱都还了,陈恪没必要再理他们。但他需要两人帮自己一舒心中块垒,便一口答应下来。
成了两家的股东后,他不仅帮他们联系销路,让自己能影响到的所有商家,都采购钱家的竹炭,还煞费心思的帮着改进烧炭之法。
~~~~~~~~~~~~~~~~~~~~~~~~~~~~
陈恪一到这个世界,就是降临在炭场,自然对这个年代烧竹炭的方法不陌生。他又到钱家炭场实地参观,只见工人们往火门里装满燃料,然后将晒干的鲜毛竹放入窑中烘焙七日后再文火煅烧七日,煅烧后又自然冷却七日出窑,仅从装窑到出窑,就耗费二十多天。
但他上一世,幼年所住的山区里,亦多竹林,自然也有烧炭的炭窑。儿时曾经观看工人们烧炭,在他的印象中,似乎只用十天就烧一窑炭,绝对不需要二十多天。这里外里,差了一倍的生产效率,足以要人老命了。
陈恪仔细回忆,后世的工人们,似乎先把竹材烘焙几天,然后加火一烧,很快便闷窑熄火,隔绝空气。待到两三天后开窑,便可得到黑色的竹炭。
这样想来,似乎比传统的烧窑法还要简单,但万事都是知易行难。钱家炭场按照陈恪的法子烧制,但总是憋火烧不出炭,白白浪费了竹材。反复失败几次,钱炭商看陈恪的眼神都变了,要不是销路全指着他,估计直接让这孩子哪凉快哪待着去了。
最后还是陈希亮指点了迷津。陈家可是烧炭世家,虽然小亮哥以读书为主,但对烧炭工艺十分熟悉。在听了陈恪的描述之后,想一想,他淡淡道:“炭窑是为文火煅烧设计,你想这么短时间就熄火,必须得提高炉温。”陈三郎茅塞顿开。
提高炉温,好办!他找潘木匠订做了超大号的风箱,又给炭窑开了风口。然后找两个身强力壮的工人,轮流往窑里送气,好家伙,这个下整个窑里热浪滚滚、红彤彤十分壮观,直接把一炉子竹材烧成了灰。
但这只是火候问题,在烧第二炉的时候,减小了送风量,果然看到木炭在烈火中渐渐成型。
“封炉!”随着他一声令下,工人们用泥封住了窑口。
三天之后出窑,就是纯体力活了。
看见烧出的木炭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陈恪和钱炭商都松了口气。
钱炭商拿起一块竹炭,仔细观察了半天,连连点头道:“和老法子烧出来的炭,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
“色泽更亮,形状更完整。”钱炭商道:“看上去好看多了。”顿一下道:“而且出炭也好像多了。”
果然,过秤之后发现,一千斤竹材,出了三百斤炭,比老法子足足多了一百斤。
但这都是浮云,炭是用来烧的,燃烧效果不好,一切都是白搭。
两人忐忑地装了一盆炭,回到屋子里点着了。便见纯净的火苗在炭盆中跳动,看不到一丝烟,但是两人同时抽动鼻子,钱炭商一脸狂喜道:“你闻到了么?”
“嗯。”陈恪点点头,意外道:“这种炭烧起来,竟可以散发清香!”
“这下发达了!”钱炭商紧紧抓着陈恪的手道:“三郎,你就是菩萨在世啊!”
陈恪抽出手,笑道:“快给它起个名字吧。”
“当然是你起了。”现在钱炭商眼里,陈恪已经不是人,是救苦救难观世音了。
“那好,既然它烧起来香远益清,闻之令人神清气爽,就像荷花一样。”陈恪想一想道:“我们就叫它莲花炭吧。”
当年冬天,青神县城各家饭店,给客人取暖的火盆中,全都用上了莲花炭。这种燃起来满室清香,令人如坠荷塘的竹炭,立刻引起了食客们的强烈兴趣,纷纷打听是产自何处。
短短三天,钱家炭场烧制的莲花炭就被抢购一空。待到第二年,它便取代石湾村的竹炭,成为青神县的顶级产品,而且凭着出炭量大,基本上霸占了高端竹炭的市场。到今年,成都城的达官贵人们,彻底摒弃了石湾村的竹炭,转而用这种清香宜人的莲花炭,否则都不好意思让人来家做客。
~~~~~~~~~~~~~~~~~~~~~~~~~~~~~~~~~~
人人都爱陈三郎,因为他总能为人们打开财富之门。而且关于他,只有入股才会帮忙的说法,很快便被证实是谣传。
前街的潘木匠就证明,陈恪没有入股,但还是帮自己用几年功夫,从一个县里的小木匠,一跃成为益州路数一数二的木器商。
再比如码头上的包商毕老板,十分苦恼于码头吞吐量的剧增,听说陈恪的大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求助。结果按照他的方法,在装卸货时,用滑轮和杠杆取代人力,还给搬运工人增加了休息时间……他用沙漏计时,每搬运一刻,便休息一刻,结果吞吐量硬是提高了两倍,大大缓解了码头的压力。
传闻中,他好像生而知之,无所不会,就连本县的养猪户们,也从他那里学到了一种秘法,可以让猪无欲无求、只知道闷头吃食,一只只生得肥头大耳,比原先重好几百斤。
关键是,这种猪的肉煮出来香喷喷,没有寻常猪肉煮后的怪味,甚至直接把羊肉都比下去了。所以青神县的猪肉也出了名……
-----------------------------------------------分割----------------------------------------
解释一下,陈恪烧炭的法子,其实就是干馏法,这方法南宋才有。而宋代人之所以不喜欢猪肉,是因为他们养的猪,肉有股子骚味,而宋代以后吃的猪肉,没有这股子味,区别就在于,那断子绝孙的一刀。
好了三年里陈恪的功绩倒叙完了,下章开始进剧情。求三江票、求推荐票,推荐榜再上一位,就加更。
.全部章节




一品江山 第四十章 正版天下
. .
(求推荐,求三江票,求再进一名加更……同志们,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让我们也爆个老猫过过瘾……)

所谓三人能成虎,越传越邪乎。在传闻中,陈恪都成为生而知之、无所不晓的神人。对此他只能深感无奈……就像老牛说的,我之所以显得很牛逼,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宋代以后,人类又发展了一千年,虽然有过大倒退,但总之是进步了。尤其是在生产技术上,多少都比这年代要强一些。
他不过是在千年后的社会中,辛苦的生活过,又恰逢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所以知道的事情多一些……但除了自己从事过的行业外,对其他方面也只能说是略懂。
陈恪会炒菜、会自酿果酒、知道酱油是从豆酱来的、知道不仅要骟公猪,还得骟母猪;知道滑轮和杠杆的用处、懂得劳动休息时间的分配、看过烧炭的过程……对一个稍有阅历的现代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
但也仅限于略懂……譬如烧炭,他虽然知道要闷窑熄火,却不知道这是干馏之法,只是按照记忆,依葫芦画瓢而已。这就好比古代的劳动人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没法深入研究,更别提发挥此法的真正功效。
就算依葫芦画瓢,他也只会干那些没有技术含量,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事情。对一个从没学过理工科的人,他虽然知道玻璃是由纯碱加沙子加煤炭加生石灰制成,但就算给他十年时间,也别指望他能造出玻璃来。
什么制造水力机床啊、蒸汽机啦,造枪造炮啦……亦是如此,他压根连门都不摸,一百年也研究不出来。
何况,陈恪对那些理工科的事情也无爱,他好容易才捡了条命回来,当然要善待自己,享受生活了!哪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年复一年的枯燥实验上?
不过陈恪还是把自己那点可怜的数理化知识,全都写了下来,将来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爱好者,赠与有缘人,总不能浪费是吧。
孔明兄说过,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更精彩一些。用来形容陈恪再合适不过,他只不过是用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也帮助他人改善生活而已,并没有更大的野心……而且他也不是每个点子都好用,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收效甚微。只是效果好的几个,被传颂的太广,而人们又喜好传奇故事,才把他吹得面目全非了。
不过在几个拳头产业的拉动下,青神县的人口增多了、商业繁华了,全体居民的确都有所受益,他们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知道这是陈三郎出现后才有的变化。所以就算三郎的点子有时不甚灵光,也不影响他们把他挂在嘴上,向每个外人夸耀。搞得外地人都觉着,陈三郎好像能点块石头就成金似的。
陈恪也曾担心过,自己会不会太扎眼。不过,这家伙运气太好,竟生在最自由开明的朝代,且这个朝代,正由一位最仁慈厚道的君王统治着。在这大宋朝、乃至中华民族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中,可劲儿瞎折腾的家伙多了,像他这种折腾范围仅限于一个县城、且只是搞搞小发明的小,还真不值一提。
何况还有陈希亮呢,虽然给儿子行动的自由,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得当爹的拿主意。而且陈家的儒学教育也渐渐有了成效,至少陈恪懂得了收敛锋芒的重要性,明白了金钱不可或缺,但多了就如粪土一样。
所以这些年,他改掉了死要钱的毛病,无偿帮助了很多人,也从不仗着别人对自己奉承飞扬跋扈,反而愈发待人有礼,这恰恰使他赢得了全县人真正的尊重。
~~~~~~~~~~~~~~~~~~~~~~~~~~~~~~~~~~~~~~
“三位小官人,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看见陈家三兄弟出来,街角的商贩热情的打着招呼。
“小官人拿几个雪梨尝尝,又脆又甜不要钱!”说话的却是那卖果子的王瘸子,他从覆着新鲜树叶的框子里,拿起几个梨子,热情的往陈家兄弟手中送。
“刚吃了一肚子凉,一时可不再消受了。”陈恪笑道:“怎么今日没听你唱卖?”
“太早,怕吵着小官人睡觉。”王瘸子笑道。
“我有那么懒么?”陈恪瞪他一眼,调笑道:“今天有什么新词?老规矩,只要是新词,你唱出几样我买几样。”
“嘿嘿,倒真学了个新调调。”王瘸子清清嗓子,便拍着手,声调婉转的叫唱起来:“南北的行人往来的客,敬请站定了贵足歇歇脚,听咱把小曲唱一唱。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俺也说不尽果品多般,略铺陈眼前数种……山楂苹果益生津,金橘木瓜偏爽口。枝头乾分利阴阳,嘉庆子调和脏腑。这大枣补虚平胃,止嗽清脾,吃两枚诸灾不犯!这柿饼滋喉润肺,解郁除焦,嚼一个百病都安!这荔枝红蠲烦养血,去秽生香,长安岁岁逢天使!”
他的唱腔十分的悦耳俏皮,唱词也轻快,再配上滑稽的动作,不过路人都习以为常,只有陈恪十分陶醉。于是他也只朝着陈恪卖力唱道:“公子王孙、衙内官人!非夸大口,敢卖虚名,试尝管别,吃着再买。不甜不鲜,你掉头就走唉……”
“好!”待他唱完,陈恪连声叫好,从袖中摸出一角银子,拍在案上道:“把你唱的九样果子,各捡三两新鲜的送我家去。”
“可用不了这些钱。”王瘸子道:“给小人收摊都够了。”
“不赚我钱你赚谁的钱?”陈恪摇头笑笑道:“果子休多给我,家里人口少,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啊!”
“谢小官人赏……”王瘸子笑逐颜开道。
待陈家三兄弟走过来,边上刘婆子又招呼道:“小官人,买些书看吧,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你的书里可没有颜如玉。”陈恪敬谢不敏道:“刘干娘,你还敢卖盗版书,下回被衙门抓到,别央我爹去捞你!”
‘盗版’这个词,真不是陈恪带来的,而是宋人的原创。这年代,还是以雕版印刷为主。有了雕好的板子,便可以大量、快速的印制,就意味着丰厚的利润。所以在唐代,就有不法分子不经许可,私自盗刻、翻刻雕版,非法牟取利益。
盗版活动的猖獗,很自然地激起作者及出版商的不满。而朝廷亦对此高度重视——道理很简单,盗版再多,非但不会为作者及版商带来半文钱收入,反而会抢占正版的销路。若置之不管,久而久之,天下还有谁人写书,还有谁人印书?最终还是损害读者,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大宋以文教立国,自然不会坐实这种恶果发生。
北宋初年,朝廷便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文,将对出版市场的管理,纳入了官府日常事务中——规定所有的印刷品雕版之前,都必须送交当地衙门备案,由官府编号登记后,才允许印刷。
而雕版所用的木板,反复使用的次数基本固定,官府便通过对每一块雕版的监管,遏制了版商随意翻版的可能。
许是因为宋代的亲民官乃至吏人,都是出身读书人的缘故,有宋一朝对盗版的打击十分严厉。而正是得益于官府对文化的保护,禁止翻版、禁止私刻已经成为宋代印书行业的一种禁例,版商只要有一次翻版、私刻的行为,就会被永远的驱逐出印刷行业,情节严重者,还会被刺配充军。
可以说,宋代的版权保护,要比后世好得多,在官府力量较强的城市中,基本上杜绝了盗版书籍的出现……但有一类出版物例外,那就是因为格调低俗而无法通过审查,但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话本。虽然无法正版发行,却又有强烈的需求,所以仍有不少目无王法之人,在穷乡僻壤,偷偷刻板印刷后,运进城里售卖。
这种书,虽然官府查禁不严,但书店里是不敢卖的,都是通过刘婆子这样的流动商贩,走街串巷的兜售,却也不敢去繁华的大街上,都是在这种官差不常出现的地方转悠。
~~~~~~~~~~~~~~~~~~~~~~~~~~~~~~
“不卖这个我吃什么呀?”刘婆子咯咯笑道:“要不小官人把我雇家去得了,保准把你从头伺候到脚……”这女人虽然叫婆子,但其实刚四十岁,且蜀人面嫩,看上去仍风韵犹存。最是喜欢调戏俊后生了。
“哈哈哈哈……”陈恪可不是那种面嫩的后生,他大笑三声道:“休想老牛吃嫩草!”
朝笑得前仰后合的众人拱拱手,陈家兄弟便上了大街。
大街上,人流多起来,路边的摊贩也密集起来。
正是盛春时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街边,一如那王瘸子般的用唱词叫卖。这不是哪个人的专利,而是很多商贩都掌握的。这种别致叫卖,必有声韵,其吟哦亦俱不同,一起唱起来,如百鸟啼林、令人陶醉。
虽然已经在这种顶盘挑架、遍路歌叫的环境中生活了四年,但陈恪还是百听不厌,不可自拔,觉着比所有天籁加在一起还要动听。
------------------------------------------分割-------------------------------------------
求推荐,求三江票,求到第二名加更……
.全部章节




一品江山 第四十一章 福祸无常
. .
(求推荐票、求三江票、求加更啊……)

陈恪也没有什么目的,就带着两个弟弟,在街上悠闲徜徉,看一群群百姓围成一团关扑、听戏,看街上少年的追逐嬉戏,看一家家商铺店肆,像春天的花朵,一齐竞相开放,谁也不甘落后,那边厢叫卖像黄鹂唱着歌儿,这边厢的糖行又送来浓香。
什么也不干,仅是这样走着、听着、看着,便觉着在饮一杯畅怀的琼浆,舒心极了。
正当他有些出神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三郎!”
陈恪循声望去,见是那酒商李简,身后还跟着两个提礼物的家丁。
“原来是李大叔,大过节的,你这是要去哪?”陈恪笑着朝他抱拳道。
“去你那,”李简想笑笑,却笑不出来道:“正好碰你上了。”
“可是有事?”
“一是好久不见,去看看你,二是,唉……”李简叹口气道:“去你家再说吧。”
陈恪点点头,见六郎玩性正浓,叫五郎看好了他,便带着李简回家去了。
到家里,请李简前厅就坐,却找不到张婶的人影,陈恪只好自己去给他倒茶。
“不必麻烦了。”李简拉住他道:“我现在火烧火燎,哪有心情喝茶。”
“那更得降降火。”陈恪虽这样说,但他真是不会泡宋朝的茶,只好给李简端了杯白水:“喝完了再说。”
1...1516171819...2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