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太史慈(全本)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未知
田丰一席话说得众人微微色变,他们都知道田丰的性格直爽,但是却没有想到田丰居然会当着这么多人地面直斥其非,教训起了太史慈,不有得为田丰担心。其实他们都错了,太史慈毕竟是后世地人。虽然有愿望改朝换代,但是并不是真的想要成为天下至尊,太史慈只不过不相信这时代的人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避免中国的分裂而已,太史慈当皇帝只不过是为了立规矩而已。对待手底下地人太史慈也一直把他们当成是完成自己这个梦想的合作伙伴,皇帝的称呼在太史慈看来也只不过是个虚名而已,故此,田丰现在说的这番话太史慈又哪里会放在心上?
太史慈闻言苦笑道:“元皓教训得是。”他还能说什么?难道要向对方解释这个司马懿是包藏祸心,此人万不可用?
田丰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主上能够明白手下的一番苦心就好,依我看。主上可以先把这个司马懿招致身边用一段时间。看看是不是个可堪重用之才。
太史慈心听要命,没有想到自己千躲万藏还是没有多过去。大感头痛道:“元皓说得有理,只不过我不大明白司马懿为何没有参加我们的科举考试…”田丰截断道:主上的意思我明白;的确;这个司马懿肯有可能对于主上的政策有不满意地地方;但是当初高堂隆不是一样不理解主上吗?现在却成了主上手下的重臣;主上应当耐的下心来才对。
太史慈此时还有什么话可好说?唯有点头受教的份儿。这时,管宁踩在一旁微笑道:“主上有所不知,这个司马懿有点怀才不遇,他本来在家乡的郡县当一名小官吏,因为表现出众,所以便被地方上送到长安来举荐当官,但是他来长安的时候正赶上主上在长安推行科举制度,故此,他的官职就没有下来。,等到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又因为自己乃是地方上推荐而来的候选官吏而没有机会报名,故此才会在处于现在这种尴尬地境地。”
太史慈点了点头,心道这个司马懿果然有些倒霉。管宁又对太史慈道:“后来我从现在地南阳太守扬俊那里知道了这件事情,才去调查这件事情,结果发现这人才华横溢,未必在咱们诸葛小子之下呢。”
诸葛亮却被管宁的一番话调动起了兴趣,点头道:“有机会定要好好会会他。”
管宁苦笑道:
这件事情就要看主上的了,因为最近这段时间这个司马懿得病,现在是躺在榻上一动不动诸葛亮哦了一声,已中露出笑意道:“原来如此,呵呵,这个司马懿是在装病呢,若是单从此点看,主上的确有不用他的理由,若是换成我,定要…杀掉他。”
众人听得莫名其妙,鲁肃却在一旁接道:“本人完全赞同诸葛小子的意见,看来这个司马懿的确是个危险人物。”田丰却把脸一沉道:“你二人不得胡言乱语,教唆主上,定人罪名又怎能以莫须有作数?即便是司马懿在静观时局,那也不是他的错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灭人形体算什么本领?要人心服口服才是君子所为。”
鲁肃和诸葛亮对望一眼,向田丰低头认错。毕竟田丰乃是长者,人家现在教自己以正道。当然要虚心接受。太史慈看看两人,心知自己今天愿望难以达成,而且田丰说的本来就很有道理,即使是自己想要杀司马懿,也不急于一时,唯有笑道:“幼安兄的意思我明白了,明天我便找机会去亲自拜访这位司马懿。”
田丰这时脸上才露出了微笑。
待众人说说笑笑。互诉别情之后,早已经是深夜,太史慈与三位娇妻乃是小别胜新婚,当晚自然在床第之上极尽欢娱。第二天,太史慈神清气爽的早早起来参加早朝,在听取了各方面官员的汇报之后。管宁等人迅速的作出决断,然后象征性的请示汉献帝同意之后。
汉献帝当然欣然同意,而且在众人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还表现了莫大的兴趣,似乎是在尝试着学习什么。
太史慈看着汉献帝地模样,知道汉献帝现在已经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更放下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主动学以一些切实的东西,实在是难能可贵。早朝过后,太史慈便去拜访现在籍籍无名,后世却尽人皆知的司马懿。
太史慈并未搞的那般隆重。弄得百八侍卫前呼后拥的样子,而是先回到府中换上简便服装,带着几名特种精英步行前往司马懿的住处。
跟随太史慈同行的还有诸葛亮这小子,这小子一听说太史慈去见司马懿,马上吵着要去。太史慈却觉得有趣,觉得现在便让历史上地一对儿死敌见面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便要诸葛亮跟从。
两人在前说说笑笑,边看着长安城繁华的景象边向司马懿的住处前行。
自然而然地,两人说起来大汉王朝两代定都的问题。诸葛亮见识超卓。自然可以侃侃而谈。对太史慈:“长安和洛阳地理位置不同,所以王朝地命运也不同。长安地处关中,易守难攻,观其地形便有可以号令天下的感觉。洛阳的位置虽然是我华夏的中心,但是却给人以群雄逐鹿之感,一旦有变,便再难以崛起,故此,定都应当以长安为首选。”
太史慈心中大讶,要知道诸葛亮这番言论和历史的发展吻合,在中国的历史上,秦汗唐三代的确是各方最出类拔萃的朝代。虽然其他地方也有适合于建都的地方,但是留给后人的评价就没有长安那般出色了。
正想着,诸葛亮叹口气道:“所以说,风水五行说并非全无道理,至少伏羲定乾坤八卦还是有很大的道理的。不过若是说到这门学问,还是青州的琅琊宫最负盛名,现在于吉身败名裂,只怕这门学问以后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了。”
太史慈看着诸葛亮,有点啼笑皆非道:“你这小子是不是想要为于吉求情啊。”
东莱太史慈(全本) 第 187 部分
功能 和 功能!太史慈看着诸葛亮,有点啼笑皆非道:“你这小子是不是想要为于吉求情啊。”诸葛亮有点不好意思道:“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主上,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自小就曾经到琅琊宫学习过,在那里学习过很多有趣而且有用的知识,比如推算天气,往往十拿九稳,实在是神奇的很。”
太史慈这才想起来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会推演历法和天气的,没有想到这跟早年的经历有些关系。想到这里,太史慈摇头道:“于吉这人我是不会放地,现在留着他也不过是为了对付马腾用,至于说道五行学说,那并非没有道理,只不过我不喜欢像于吉等人那样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十分复杂,用来妖言惑众,愚弄百姓。”
诸葛亮大摇其头道:“主上这话小子可有点不大明白。”
太史慈哈哈一笑道:“那好,我们就拿定都的事情来说一说。”看着一幅甘心受教模样地诸葛亮,太史慈沉声道:“说到定都对天下人影响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什么‘气数’,我以为要分成两部分来说明,首先应该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诸葛亮闻言浑身一震,随即道:“主上这句话说得好,仔细想一想,上位者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可以影响天下万民。”太史慈微笑道:“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形容军队素质的话语。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国家的政府不振作,难道还想让万民振作吗?”
诸葛亮用力地点了点头。太史慈又道:“说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可再说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定都的地域问题。我以为古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们的影响确乎至关重要,昔日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孟子长大之后也对别人说,一个人身边好人少,坏人多,那么好人再有能力也没有用处。因为大环境是肮脏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毕竟是少数,少数有道德的人可以自身修缮,达到道德完满,但是一般平民百姓却没有时间完成这项工作,故此,有着什么样的地域就会有着什么样的百姓,想我关中之地,壁立千仞,大河奔涌。土地广袤无际,自然就塑造了我关中之民勤劳淳朴,辉煌厚重的人文风貌;反观江南,地广人稀,野兽出没却又山青水秀,那里的居民自然生活散漫,又难以驯服,虽然民风剽悍,可是因为生活的优越富足又导致了他们难以持久;再看我青州。地处大海。四通八达,故此想象力丰富。但是却枕于空想,不切实际,虽然善于提出新奇的建议,但是却又不屑于实践。”
诸葛亮有点听傻了,他不是第一次听说这种言论,在这之前,诸葛亮从未想过要把地域和民风联系在一起考虑。太史慈看着诸葛亮如同j啄米不断点头的模样心中好笑,心道这种知识在后世人那里自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现在却是发人深省。
太史慈又道:“故此,一个上位者要把都城建立在哪里,就决定了他要接受哪里地地域特色,也就接受了哪分阶段的文化熏陶,一旦一个上位都接受了这种文化熏陶,那么天下万民早晚也会接受这种文化熏陶,故此说,地域影响文化,文化影响上位者,上位者影响天下万民,最后才决定了天下的走向,这些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观气数何事?”顿了一顿,太史慈傲然道:“不过人类并非是只能接受地域的安排,因为我们是可以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的,这也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无论是道德还是智慧又或者是工具,禽兽永远都不会明白,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种环境,让万民生长。故此,在那里定都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上位者给万民一个什么样子的导向!”
诸葛亮一震道:“汉光武帝本身便是一个相信五行学说之人,他定都洛阳,自己说是得火德以兴,如此说来,其实是大汉有今日之局面乃是光武帝建立大汉的时候早就注定地了。”太史慈身躯也是一震,暗到这个诸葛亮还真是厉害,居然从自己的话语中铺捉到了一些历史的真相,除了自己,太概在这时代只有诸葛亮是唯一一个意识到东汉政治的混乱根本乃在汉光武帝身上。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看着太史慈,点了点头道:“我终于知道主上为何极力反对世家大族了;还有主上的新‘五德终始说‘,原来是要在我华夏创造一种环境,可以让我华夏万民安居乐业。”太史慈点头道:“所以说,你的‘君子养五德’才那般对我的胃口,那完全是‘君子配五德’的一种延续和升华。”
诸葛亮不好意思道:“小子当初只不过是误打误着,主上今天为小子这句话可赋予了太多新的含义了,小子受之有愧。”
太史慈心道若是说到受之有愧地话,那自己更是如此,因为新‘五德终始说’根本就是人家管宁地创建,自己不过是坐享其成。一面想着,太史慈一面笑道:“古语说众志成城,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定都在哪里不是问题,因为真正的都城就是在我们的心中,只要心中有这座都城,别说是敌人入侵了,那么哪怕是外人拿走了我们的一草一木都是对我们都城的侵犯,全民皆兵可比什么孤家寡人的穷兵黩武要强的多,什么“兵者不祥,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若是万民响应,那又算怎么一回事呢?”诸葛亮身躯再震,对太史慈肃容道:“主上之言发人深醒,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很多人们都认为尽善尽美,今天听过主上的这番言论,才明白原来孟子也有浅薄之时。”
太史慈呵呵一笑,拍着诸葛亮的肩膀道:“你说错了,我们都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莫要自认为了不起。”
诸葛亮点头。此时,司马懿的府邸遥遥在望。
太史慈各诸葛亮来到司马懿的住处,看着气势恢宏的住所,太史慈道:“没有想到司马懿这个没有官职的小子在长安城内居然会有如此豪宅。”
诸葛亮嘻嘻一笑道:“主上忘记了吗?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可是在长安城内供职啊,更何况司马家族本身就是财大气粗,在长安有处这样的住所不足为奇。……由此可见司马家族并没有因为主上的改革而像其他世家大族一般支离破碎,世家子弟各奔东西。太史慈恍然,同时又被诸葛亮的半段说的心中一凛。当下一百首,叫手下人上去叫门,自己在哪里盘算见到司马以后自己要做的事情。
不多时,大门打开,一名们捅出来,在问明太史慈的来以后连忙去通报。
又过了一会儿,一名丰神俊朗的年轻人出现在大门口,迎接太史慈。太史慈看看这名男子的年龄,微笑道:“阁下是司马府上的哪一位?”
那名年轻人神情冷静,丝毫没有因为见到太史慈这位大人物而有丝毫的惊慌,淡然道:“回禀司空大人,在下乃是司马朗。”
太史慈点了点头道:“原来是司马仲达的哥哥。”
司马朗点头道:“原来司空大人也听说过在下的贱名,真是三生有幸。”太史慈和诸葛亮对望一眼。有点吃惊,没有想到司马家族的人都是一副深藏不露的脾气,眼前的这个司马朗口中说是三生有幸,但是脸上没有一点欢喜的表情。显然是对太史慈知道自己的姓名毫不惊吃惊。仿佛太史慈根本不值得一提一般。
看得出来,司马朗对于太史慈的到来并不欢迎,甚至是抱有敌意的,而且根本就不打算让太史慈进去,故此才堵着门口不让太史慈进去。太史慈心中有气,心道难道我太史慈是在求于你吗?若是可以不用你司马氏,那才是大大的好事呢。不守他也是城府极深之人。当下不动声色道:“本人听说司马懿得了风痹病,过来看望一下,还请司马兄在前面带路。”
司马朗看着面色平静如水的太史慈,眼中闪过深思之色,轻声道:“贱弟司马懿不过是无名之辈,何劳司空大人挂念?”太史懿微微一笑道:本人早就听说司马懿乃是天下少有的俊杰;早句想要和他来一番长谈;但是一向事物繁忙;也就一直拖着。只是没有想到司马懿竟然会如此恶疾;实在是令人扼腕;当然要过来探望一番。
司马朗不置可否道:司空大人不是实行科举制度吗?按理说天下贤才应该尽为所用;想我地这般连考试都不敢参加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司空大人莫要误信人言;我兄弟二人自己事自己知;并非是向司空大人这样的伯乐可以相的中的千里马。实在不足司空大人一顾。太史慈和诸葛亮对望一眼,听出了对方的讽刺之意,看来对方对青州的制度和政策非议不小啊,又或者说在青州改制的过程中。司马氏受到的损失很大。司马朗现在才有此怨言,更不准备让太史慈进去去见司马懿。太史慈闻言悠悠然道:“阁下此言差矣,天地下万事万物都没有尽善尽美地,科举制度也不符哦是能够更加公平的选拔人才。但是却不可能吧天下英才一网打尽,很多像司马兄弟这样的高人都是不屑于这种考试的,故此,若是只迷信于科举考试制度,那么对像司马兄弟这样的贤才岂非很不公平?上天公平,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今天我太史慈才站在这里,这么说司马朗兄是否满意?”司马朗微微一愣,实在没有想到太史慈在被自己讽刺过后居然有这样一番言之成理的说词。当下点头道:“司空大人说得有道理,但是现在贱弟司马懿已经得了风痹病,根本不能风人,司空大人见之无益。”
太史慈为之气结,没有想到这个司马朗这般难缠,现在明明是司马懿不想被自己所用,可是现在却反咬一口,弄了个自己孤陋寡闻,不知道天下大才乃是他司马懿,现在想要重用司马懿已经为时晚矣地模样。要知道在来之前太史慈已经对司马懿生病的事情作了详细的调查,这个司马懿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偏要在太史慈评定长安之乱领兵出京之后才生病,这分明就是看穿了时局,知道自己此去必胜曹c。
司马懿处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和自身地遭遇,当然不想在太史慈手底下做事,现在见到太史慈已经把曹c算计了,知道天下大事已经如此,当然便装起病来,为的就是让太史慈即便知道了自己的姓名也彻底死心。司马懿这么做当然是出于对太史慈为人的了解,因为太史慈根本不是一个强人所难的人,而且踏司马懿虽然声名鹊起,但是却并非当今名士。现在太史慈人才济济,手下能人甚多,按照常理来说,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过优异表现的司马懿应该不会太放在心上。
但是司马懿万万想不到太史慈对他这个素未谋面的人实在过于了解了,他自认为太史慈会放过他,却没有想到他越是这样,太史慈越是生出杀掉他的决心。的确,现在司马懿不会当官,司马氏并不得势,但并不等于司马氏永远都会这样,日后一旦司马氏准备从政的话,他们对于太史慈苦心经营出来的新王朝的威胁依然存在。
太史慈这后来人当然明白。改革这种东西虽然可以改掉很多地弊端,但是在这个君权至上的时代,有的时候上位者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就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而且人的思维意识是带有惯性的。眼前的司马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在自己地控制范围呢,世家大族已经越来越没有影响力,很多的世家大族子弟都从自己的家族中走出来自谋生路。按照太史慈的预想,那就是用小型家庭来代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大家族统治。这样,随着不分门第的通婚和自由松散的家庭结构,将会令中国在几代之后逐渐淡化家族势力,不但消灭已有的世家大族。更消灭随着经济发展将会新兴起来了世家大族。从目前看,效果还是很理想的。但是也有像司马氏这种顽固不化的世家大族在,他们仍然准备东山再起。他们的世家子弟在这种艰难的境地下还生活在一起,这分明就是看穿了太史慈通婚制度和世家大族继承制度的用心。
也许在家业继承制上采取长子继承制并非是一种先进的做法,但是在这个时代,用这种方法来对付世家大族实在是再有效不过了。而司马氏则无疑看穿了这一点,从他们对科举制度的反对便可知道他们的态度,要知道太史慈的各项制度是相关联的,科举本身就是一种避免任人唯亲的制度。现在司马氏这么反对科举制度,那只能说明他们还没有认输,仍然在坚持家庭利益。
若是让他们爬上高位,那绝对是一场灾难。司马氏地危险已经不仅仅是来源于他们世家大族地身份,更来源于他们骨子里面的那种野心。司马懿自己还未见到,眼前的司马朗便已经让人如此头痛。由此推想,整个司马家族是一个多么要不得的世家大族?
所以,现在太史慈反而想要把司马氏控制在手中,找个机会杀掉他们。若是等到日后自己不在人世地时候。这个司马氏才动手。那还真是叫人担心。想到这里,太史慈心中杀机大盛。转头便看向诸葛亮,诸葛亮马上会意。知道太史慈今天是志在必得,一定要把司马氏拿下,故此微微一笑道:“昔日燕昭王千金买马骨,换来贤才无数,现在我家主上就想学一学燕昭王,来看看这副马骨,司马朗兄以为如何?”
司马朗闻言大讶,仔细打量了诸葛亮一番,这才发现诸葛亮神光内敛,自有一番风流内秀其中,知道这个小孩子不是普通人物。同时心中有气,因为这个小孩儿说话实在露骨,居然赤ll的地把太史慈已经把司马懿当成死人的想法说了出来,实在是欺人太甚。
还未来得及说话,诸葛亮便微笑道:“司马朗兄勿要生气,在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今天的事情告诉天上贤才,我家主上只有一个,而像司马兄弟这等高人则是数不胜数,我家主上当然希望全部为己所用,可是若是一个个去到深山老林中去查访,那只怕终我家主上一生也难以完成,不过说是有了司马懿先生这副千里马的马骨,我想那些高人自然会纷至沓来吧?”司马朗有点失神地望着诸葛亮,当然是诸葛亮的口才令他吃惊。
诸葛亮淡然道:“将心比心,阁下的弟弟有了这等令人大叹上天不公的遭遇,那么先生一定不希望天下贤才再重蹈司马懿先生的覆辙,所谓仁者爱人,还请司马朗先生三思。”
太史慈闻言心中叫绝,司马氏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诸葛亮却是以彼之道貌岸然还施彼身,司马氏不是制造形势爱表现对青州的科举制度不满吗?那么诸葛亮现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迫装病的司马懿现身。诸葛亮的话当然言之成理,不但把司马朗强加给太史慈的罪名连打带削推了个干净,反而还把司马朗副上了绝路。
太史慈心怀大畅,看向司马朗,想要看他怎么应对。
没有人会是诸葛武侯的对手!
正当司马朗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大门又开了,出来一名家丁。在司马朗的耳边低语了几句,司马朗的脸上露出错愕的表情,旋即点头。那名家丁这才回去。司马朗此时转过身来,恢复了以往的淡定,对太史慈道:“这位小兄弟言之有理,令我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司马朗唐突了,司空大人请。”
言罢,把身子让在一旁,伸手请太史慈进府。
太史慈微微一愣。身旁的诸葛亮迅速低声道:“看来还是躺在床上装风痹病的司马懿比较聪明呢。”太史慈闻言微微一愣,旋即明白过来,微微一笑,便随司马朗进府去了。
在进府之后,太史慈和诸葛亮随着司马朗左拐右拐,便来到一处小屋,司马朗回过身来,对太史慈淡然道:“司空大人,请进。”言罢。头也不回,转身便走,把太史慈和诸葛亮放到了那里。
太史慈和诸葛亮面面相觑,不由得同时哑然失笑。
太史慈一推房门,两人便信步进去。然后,他们便看见了司马懿。
这是一个面色惨白的少年。相貌平庸,但是却没有人会轻视他,他的细长眼睛中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饮柔之色,在目光闪动下根本没有人知道这人心中在想些什么。
他就安静地做在那里喝茶。举受投足间有一种安静到极点的感觉。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一个文雅之极地少年。但是太史慈却从他的身上感到了一种那一名状危险。
在太史慈的手下,贾羽是个让人一眼看去便极不舒服的人。在他的身上散发着阵阵y冷的气质令人望而生畏,不敢近。那就好像是自然界那些有毒的动物身上五彩斑斓的花纹一般。
不过加油给人的这种感觉仅仅是个初步印象,和他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反而会觉得当他的朋友不错,虽然这个人自私自利,但是却自私自利得很有气度,因为加油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明白到底要创造出来怎样的形势才对自己最有利。贾诩虽然自私,但是却自私的让人心服口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