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农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另外,孙享福因为考虑到了大面积种植非粮食类作物,所以,又写了封密奏给李世民。
棉花是孙享福首选的农作物之一,它的产量大,生产成本低,制作衣物,被子,暖和舒适度远超现在普遍应用的麻布料,不仅如此,棉花还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叶脉,苞叶和花内有三种蜜腺,花期大流蜜时间长达四十天,比许多的花物都还要高产,即便在后世,也是主要蜜源之一。
而在这个蜂蜜高价,且需求量很大的时代,它的经济价值就非常之高了,但大面积种植棉花,会对现有的麻布料市场,甚至丝绸市场有冲击,因为棉制衣物的舒适度,在某些时候,已经不输于丝绸,一旦贵族和胡人开始接受它,大量使用它,那么丝绸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价格自然就走低,要知道,这个时代,丝绸不仅是昂贵的衣料,它还是主要货币之一,大幅度冲击丝绸市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当然,受损的肯定是那些手中握有大量丝绸的有钱人,孙享福给李世民提个醒,当然是要他尽量将手中的丝绸出货,兑换成铜钱或者关中急需要的粮食,另外,在来年的农业规划里,大幅度减少麻的种植,不然,那些种麻的农户可就倒霉了。
治国的事情,往往就是那么复杂,你要考虑方方面面,当孙享福的一封长信写完的时候,才惊觉,自己对李世民的要求竟然那么多,而所有的事情,其实他都只是动了动嘴皮,真正去施政做安排,办实事的,其实都是李世民。
不当皇帝,永远不知道治国的难处,古代之所以能么多昏君,就是因为以一己之力,总览全国局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需要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
现在,李世民就又被一个难题难到了,魏征带领的巡查御史团还没有到善阳呢!弹劾孙享福的奏章就发来了一大堆,与世家私通一气,私授田地三百万亩,惊天巨贪啊!
这个消息在长安是爆炸性的,很快,始末就被人扒了出来,原来,孙正明是私授朝廷田地三百万亩给了太原王氏。
牵扯到一流世家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情,然而,第一个跳出来不服的,竟然也是世家系官员,崔,郑,卢,甚至一向在朝堂不怎么说话的陇西李和赵郡李都跳出来说话了。
凭什么给地王家而不给我们?
要弹劾,要下死力气弹劾,必须要把事情搅黄了,有肉也得大家吃不是。





大唐农圣 第247章 全部都争起来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自李唐立国以来,李世民还是第一次在朝堂上看到世家系的官员相互攻诈弹劾,这是一幅奇景,但他对这种突然到来的转变有些难以适应。
如何在他们不自觉的情况下,挑拨他们往死里斗,这是个技术活,所以,李世民今天死了很多脑细胞。
“陛下,安北都护孙正明私授官田三百万亩,乃触犯国家律法的大罪,臣请陛下依法严惩这类枉顾国家利益的大奸臣,收回被他私授的田地。”崔世勋不顾站在他前排的王圭的脸色,死咬孙享福触犯国法这一条道。
王圭目前可是侍中,官位比崔世勋大几级,对于他敢无视自己的眼神警告,十分恼火,吹了吹胡子出班道,“陛下,您设立安北都护府,放给孙正明的可是全权,这就是说,他有权力分配其辖区的土地,并不算违法,授田三百万亩于王氏,定然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陛下不可横加干涉,打乱边地的发展。”
“非也,非也,朝廷放权给孙正明,可不是让他在边地谋私利的,臣认为,孙正明此举有勾结王氏,谋取私利的嫌疑,陛下应该暂停他的职务,让监察御史把事情调查清楚,再作决断,至于那三百万亩田地,应该由朝廷收回,再另行处置······”
崔郑王卢李,五姓七家的官员在朝堂上的口水战全面拉开,都不用李世民张嘴,他们就自顾自的说个没完,直到内侍王得用在李世民的耳旁小声的耳语了几句,李世民才悠然一笑道,“诸位爱卿说的都有理,朕一时也无法决断,不如这样,诸卿暂且下去商议,等朕对此事详查之后,再作定夺。如今关中大灾,各处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咱们先解决了当务之急再说。”
李世民这么说,大臣们只好暂时闭嘴,刚才,王得用传过来的口信就是一个字“拖”。
这是李世民特意派人去问马周得到的建议。
在这个当口,拖有一个好处,那便是加深七宗五姓的裂痕,事情一天没有着落,他们就一天会为自己家族的利益争取,争着争着,就容易争出真火来,看王圭面对其它几家的喷子的时候的那副表情,李世民一下就明白了马周所说的这个‘拖’字的精妙之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让关系错综复杂的这些世家闹分裂,就应该让他们长期处于争论,争斗中,迟早有一天他们会不理智的,那个时候,机会就出现了。
退朝之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就在御书房召见了马周,现在,他已经是中书舍人的官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是皇帝的小秘书之一,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陛下,孙正明故意去信让魏大人弹劾于他,就是想将王氏架在火上烤,八十万亩香料田给王氏带来的利益就是近千万贯,这三百万亩田,王氏是不会放手了。
是以,为了保证田地能够入手,以王大人为首的王氏大臣们肯定会用一些非常的办法,陛下先拖他们几天,让他们把关系吵僵,再透点风给王大人,告诉他,陛下您是支持孙正明的决定的,无奈朝堂上阻力太大,您也没有办法。
王圭大人乃是侍中,位高权重,一定会利用手上的权力,来清除那些阻碍他王家拿地的官员,您顺势助之,那么,他们自己的争斗,就会从利益争斗,转华成权力争斗,如此,陛下便可不着痕迹的将一些重要的职位腾挪出来·····”
“宾王此计妙哉,然而,若是大量清除世家系官员,朕手中又无人可用,该当如何?”
如果有条件,李世民是不想让一个世家子在朝堂上为官的,然而,这是不现实的,大唐的读书人太少了,即便是他上位之后,已经在全力发展教育,但这才两年多的时间,人才不是那么快就能培养起来的,在没有人能够胜任那些官职的时候,即便是知道这些世家子把家族利益看的比国家利益还重,也不得不启用他们为官。
“陛下,臣近日看了孙正明上报的安北都护府官员的名单,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马周想了想道。
“什么事情?”
“他在任用官员的时候,涉及钱,粮,军的,大多是使用没有背景的平民百姓为官,把住源头,而其它方面的官员,却是全部任命了王氏的人。
这些管钱,管粮的官员,基本都只是会些最普通的书写算数而已,然而,他们办事很实诚,在他的规章制度下,很轻易的就能把事情办好。
军队就更加不用说,苏定方,郭破,阿布突思,席君买,这些人在朝堂上都是没有根底的人,做人做事的目的很单纯,大都是唯他的命是从。
而掌握了钱,粮,军,他要在按北都护府实行的任何政策,就全部都畅通无阻了。”
说罢,马周还将孙享福的施政报告展开放到了李世民面前,上面,首先就是对官员的职务职权划分,比如孙享福旗下的县令,一水的姓王,甚至各部功曹,也都姓王。
然而,这些主管具体事务的功曹们,却不是听从县令的全权管理,还需要向他们的上一级主管官员负责,就像后世,县局归县长管,但也要接受市局的领导一样。
县里主管仓库的仓曹,接受州里主管仓库的仓曹领导,县里主官刑名治安的县尉,接受州里主管刑名治安的治安署长领导,税收,财物出纳等等等等,都有一条单独的线直通孙享福,而在这条线的最上端,孙享福只是任用了几个自己的亲信,就把全局把控了,甚至,他只在钱粮军三个方面任用了自己的亲信。
而县令,作为主政官员,你只管民生,哪里缺衣少粮,你就上报,申请补贴安置,上一级官员批了条子,户部功曹负责发放。
哪里需要修桥补路了,你上报,上面一级官员批了条子,工部功曹去户部功曹那里领取上一级官员批下来的经费材料,工部去修建。
户部官员,见条子,给东西,给了什么,应该还剩下什么,有明细,一查便是一目了然。
税吏收任何税收,都是按实际所收开发票,百姓和官府各式一份,不定期有清查,百姓拿不出票来,可以去查存根,存根上也没有记录的话,那就是你没交。
百姓拿出了票据,官员拿不出存根票据,就必然是贪污,要负全责。
每张发票和发票存根都有编号,一户一号,多少户百姓,你收了多少东西,一查票据,一目了然,你想把百姓的票据和存根都抹去,不好意思,清查的时候不能缺号,缺号官员负全责。
当然,目前朔州,包括安北都护府所有的田地都属于免税期,农户只有少量的人头税要交,税收的主要来源是集中在工户和商户身上。
县令什么都管,但只有清查监督权,钱财不入县令手,各司的上官,会对各司进行检查核实,县令没有挪用的权利,各司自行挪用,将会面临县令和各部门的双重检查,各司的工作可不单单要满足县令的施政要求,他们还要对自己的上线负责。看上去所有事情都要经过县令的笔杆子审批,或者上报,实际上,干活的人,都是按照自己上头部分制定下的标准在干活,县令干涉不了。
至于文教,接待,或者一些日常事务的处理,孙享福也是大量任用王氏子弟,因为负责干这些活的人,并没有掌握什么实际权力,只需要拨给他们固定的经费就好。
这种双重监督管理的办法,不仅能够大幅度的杜绝贪污腐败,还能让孙享福很轻松的就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上。
发现问题,考察问题,解决问题,是三拨人,孙享福只需要抓住其中考察问题的这一拨人的权力,就能把三拨人全部管理起来,而偏偏,考察核实情况的这一拨人,并不需要高深的文化。
他们只需要实地去清点数量,检查质量,确认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就行。
当然,不是说这么管事情就有多么高明了,只是在没有过多的人手管事的情况下,这么管,比较省事,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马周建议李世民也这么干,这样不仅能让皇权更加集中,而且能暂时解决他人手不足的局面,同时,还有弱化地方官权力的意思在里面,要知道,五姓七家,就是因为有大量官员在地方上任职,才能对李世民的政令阳奉阴违。
“嗯,此法当好生研究一番,补足其中不足,或许就能大幅消减世家子手中的权力。”
李世民是聪明人,一点就透,他一生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知人善用和明辨得失。
当一个皇帝会用人,又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那么治理国家起来就事半功倍了,是以,在和马周商议了一个下午之后,李世民将魏征送来的奏章都留中了。
留中,就是不作处理的意思,那么,在善阳的孙享福就还是爱干嘛就干嘛。
晚上,他在书房里听取无影儿对今天城内所有情报的汇总报告。
王家宅子里面差点打起来了,各家收到了孙享福私授王家三百万亩田的消息,联合起来质问王睿,要求他们王家把这些田拿一部分出来分给几家,并且退出土地竞拍。
王睿自然是不同意,孙正明是他王氏的亲密合作伙伴,为王家争取利益,那是理所应当,有本事,你们自己去培养一个像孙正明这样的人才啊!
他宣布,这三百万亩地王家不仅种定了,而且,竞拍的时候,也一定会拍下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田地,谁有本事跟我王氏比钱多,就尽管放马过来,别拿姑姥爷,姨姥爷的身份说事,这些地,可是能够世代传下去的产业,容不得王睿不为自己的子孙争取,他却没有想过,到了目前为止,这几家都还没有就那五百万亩马上要拍卖的一类地做好详细的分配呢!
然之后,还有室韦部和靺鞨部在城中表现出了不友好的情况,要不是治安暑,这两部的人马差点在城中展开械斗。
也无怪他们这么着急上火,这两部的地盘那是全线交界,而且,都是在东北苦寒之地,平时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就摩擦不断。
如今,安北都护府标注出来的三类地,靠西边的不敢想,靠东边的,也足有千里方圆,这块地可是跟他们相距不远,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块嘴边的肉,他们能不想吃?哪怕吃下一半,也能让他们的实力大增,当然,如果拿下全部,那就更好了,这可以让他们做做自己的部落成为下一个类似突厥汗国的美梦。
孙享福之所以单独的把这一块划出来作为三类地,本来就是打着引起他们争斗的心思,他们自己打起来,对于大唐的依赖就越发严重,一桃杀三士嘛!
拍卖会还有三天就要召开,城中的情形一如孙享福预料中的好,然而,为了这把火能够烧的更加旺盛一些,孙享福还需要做的更全面,细致一些,韦叔谐代表的关陇世家集团需要利用,魏征代表的山东世家集团需要利用,甚至,以扬州四大家为首的淮南世家集团,也可以利用,让他们全部都争起来,这场土地拍卖会才热闹。




大唐农圣 第248章 魏征到善阳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其实孙享福低估了世家对于利益的热衷程度,尤其是中小世家,这些平时横不起来,却又有点家底子的家族,才是最想壮大的。
他们对于在善阳城中置业的热情很高,因为这里现在聚拢了数十个世家大族和几大胡人部落,街面上很热闹,商机很多。
所以,周纯的业务很繁忙,商业街原本空置的几百间铺面,现在都有人有意向凭租,他得一家一家的谈,光是租铺面需要遵守的条约,他一天就得讲几十遍。至于那些被划为了豪宅区域的土地,这几天的成交更是了得,他们都想把自己的宅子挨着太原王家,范阳卢家的建,这样显得他们跟五姓七家是一个层次的人。
由于胡商的一大轮采购,善阳城各类商品备货都不是很足,遇到像室韦的莫赫弗和靺鞨部阿肃郎这样的豪客,城中的商铺只能用下订单的方式接受他们的购买。而想要更多的商品,就需要更多制造商品的原材料,这些中小世家大多有这样的产业资源,于是,他们又与善阳城的许多工坊签订了原材料供货一些协议,如无意外,后续,大量的石料,竹料,木料,铁料等东西会运往善阳来。
更让人搞笑的是,像莫赫弗和阿肃郎这种连算术都不怎么会算的部族头领,居然也想要在善阳开铺面,因为他们觉得,善阳的人会喜欢他们那里产出来的人参,珍珠,貂皮,虎鞭,熊掌之类的东西,而处于半野人状态的他们,太想要善阳城里的东西了,不将自己的东西卖出钱来,他们就没有钱买善阳的货物。
对于这样的小事情,周纯自己都可以做主了,孙享福交待过他,欢迎任何民族过来置业,做生意,而且,还能为他们提供指导帮助,尤其是他们的货物是稀有货品的时候,于是,拍卖会还没有开始,这两个部落的铺面就先在善阳城内开起来了,按照规矩,卖同类的货物的店铺,被周纯安排在了一起,于是,他们不仅是领地相邻,连开设的商铺也相邻。
而因此,两个懂汉话和会算术的小伙子,被他们以五贯钱一个月的高薪聘请为店铺的掌柜,而那两个小伙子,原本不过是关中来的两个平民而已。
负责宣讲和执行善阳城市管理法令的王氏子弟很忙,孙享福给他们加在身上的官职都不低,俸禄也不少,唯一不好的是,他们要整天都处于工作状态中,而且,工作对象还是一帮用茫然的眼神看着他们的外族人,想要连汉语都不大懂的胡人遵守律法,可是要费一番功夫的,他们每天光抓随地大小便的人,都能抓到上百个。
根据善阳城规定,随地大小便要面临两条处罚,一是让他们把拉出来的污秽物打扫清理。二是接受半个时辰的思想教育。
前一条还好说,在当官的强令下,他们也就干了,后面一条处罚,却更像是在处罚那些当官的,对着这些外族人说一个小时的话,可是很要水平的,而这,对那些还不太懂得汉人规矩的胡人来说,更像是一次汉语培训。
没有那个民族的人天生就是傻子,看到别的人在善阳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会想,而通过交流,他们会知道一些门路,所以,学汉话的讲堂,是善阳城里比较热闹的场所,孙享福为此,特意派了几个学全了汉语拼音的幸福村村民来教他们比较标准的发音。
早期,哪怕只是提前半个月来到善阳城的突厥人,现在也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有稳定的工作,有厚实的衣衫,有舒适的民居,有装的满满的粮食缸子,生活状态,比关中的中户也不差。
魏征是个很守朝廷规矩的人,是以,他带着团队来到善阳之后,没有什么风光的接风宴之类的玩意,随意的吃过一顿午饭之后,他就在城中逛了起来,然之后,就跟孙享福在街头吵起来了。
“关中百姓尚且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你孙正明为何待夷狄如此之厚?”
“呃,魏大人,现在,他们都是我善阳城的百姓,您何故有此一问呐?”
好吧!两个人的思维暂时还不在一个频道上面,魏征不理解孙享福也是正常的,他是受汉人诗书礼仪教育长大的士大夫,受五胡乱华的影响的,这个时期的士大夫群体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主论调,哪怕是李世民祖上只有那么一丢丢外族人血统,但上位了之后,也不得不一再强调自己是纯正的汉人正统,不然,士大夫就会一直拿这事来喷他。
而为什么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也正是因为这些汉人士大夫跟胡人系的官员闹的太僵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被有心人一挑动,就出事情了。
“你,你,你,气煞老夫也······”
“大人可不要着急上火,让这些人快速的稳定下来,投入生产生活中,可比剥削他们,对我大唐的好处更多。”
“好处?除了浪费钱粮,那来的好处?你不在长安,只怕不知道,朝廷的官员连俸禄都发不出来了,你却,你却······”
“呵呵,魏大人且听我说,朝廷为何穷困?产出不够多,储备不够多也,而这些胡人牧民被我集中安置之后,马上就能开始创造产出,帮补朝廷,退一步来说,放任自流,剥削他们,可能会为我省下一笔钱来帮助朝廷,可边患一起,恐怕朝廷又得花更多的钱粮精力来平息,咱们汉人世世代代为边患投入了多少钱粮?多少将士的生命?难道还要一直这样下去吗?咱们何不转换一个方式,彻底的解决它呢!”
“彻底的解决?”魏征有些发愣的看向孙享福道。
“正是,草原上的人,就像田地里的麦子,割一茬,长一茬,用战争手段,以秦汉军力之强,可曾彻底解决了他们的问题?答案是没有。
但是,把他们集中起来,引到城墙里来,引到田地里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却是一种既有利于他们,又有利于我们的事情。孔圣人不是有说过了吗?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咱们只需要同化他们,他们就会成为咱们自己人,等他们都成为自己人,没有了边患,大唐何愁不能强大?”
闻言,魏征沉默了,把胡人从马背上拉下来,像汉人一样种地生产,这可能吗?
孙享福貌似用事实证明了,可以直接把那个‘吗’字去掉,因为,来到了善阳的突厥人,现在都在很认真的工作,只要认真的工作,他们的生活,就会比以前还好。
‘欲取之,必与之’的道理,魏征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懂,他只是陡然之间没有适应这种转变而已,现在细细想来,孙享福走的这条路,未必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秦汉以来,朝廷对统治胡人地区的政治都是失败的,近千年过去了,胡人还是胡人,汉人还是汉人,他这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找新路子了。
“只是,你这给的也也太厚了吧!这样的房屋,关中的上户都未必住的起,还有,煤球,暖炉,铁锅,关中百姓大多都还用不上呢!你这,你这叫我汉人百姓作何想?”魏征理解归理解了,但还是有些不岔道。
“呵呵,他们如果也想要这样的屋子,这样的生活物资,可以啊!让他们也来善阳啊!我正愁人手不够用,同化的速度太慢呢!”孙享福一点也没把魏征的话当一回事,笑道。
历史上,李世民和孙享福是有同样的心思的,他想将所有的民族都吸纳融合起来,所以,孙享福现在做的这些事,李世民不仅不反对,还大力支持。
不过孙享福想推动汉人往关外走的这一条策略,与历史上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却是相反的。
历史上,李世民在击败了颉利之后,将黄河以北的突厥百姓都迁到了黄河以南,想要实行所谓的同化之策,这就导致了薛延陀在关外坐大,直到贞观十三年的时候,他才又将不太适应汉人生活的突厥人迁到黄河以北的漠南地区,牵制已经统一漠北,建立了汗国的薛延陀。
孙享福并不知道这段历史,但他的这一系列动作,却是将原本散落在突厥各地的百姓吸纳到了善阳城,不仅没有让他们去壮大薛延陀部,还将为大唐增加数万户人口。
席君买的千人队在草原上可不是瞎晃悠的,孙享福教他的口号他喊了,听的部落,自然而然的会赶着牛羊往善阳城而来,不听的部落,在席君的恐吓驱赶下,也会往善阳城而来,这些部落的青壮都被颉利和突利征调走了,即便席君买只是带了千骑,他们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是以,进展很顺利,现在,长孙冲已经在定襄城那边,接收到了很多人口,下一步,会分流到善阳来。
1...101102103104105...3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