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农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至于基础建设,它就是对于民生发展的一种保障,成为发达国家的先决条件就是基础建设完备,当然,这个完备的标准是什么,在孙享福心里和在车上这些古人心里,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他不敢幻想能够做到跟后世一样,但起码,要跟的上这个时期的民生发展需求。





大唐农圣 第292章 新农村建设的构想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车队是在一个比何家村还贫穷一些的村子停下来的,村民很幸运,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刻,碰到皇帝来访。
李世民还是先在村子里走了一圈,给缺衣服的村民送了衣服,问候了老人家的身体状况,让士兵往所有人家里挑了米面,然而,做饭的孙享福却是看出了这个村子与其它村子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它跟当年的幸福村太像了,百姓家里无存粮,个个瘦不拉几的,村长家里几口人却还过的去。
在李世民端着大碗,劝村民们多吃点的时候,孙享福以食物为诱饵,让村子里两个半大的小子,讲出了村子里所有的基本情况。
原因不复杂,手段与当年的胡才如出一辙,谁叫这个时期,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是听当官的呢!村官也是官啊!管着耕牛和一些公产,背后还有里长,县令撑腰,这就足够村子里的泥腿子玩的死去活来了,孙享福只听了个开头,就知道这个村子为什么穷了。
“呵呵,世家子玩土地兼并的套路,还是没有停止啊!”
孙享福笑着给了两个答话的半大小子添了一碗羊肉面片汤,便找机会,将自己掌握的一些情况给李世民说了说。
听完孙享福的讲解,李世民气的七窍生烟,道,“当年的事情朕忍得,现在,却是忍不得。”
说罢,李世民便要招侍卫将这个叫双路村的村长,以及武功县的县令,里长抓过来,却是被孙享福阻止了。
“陛下,这样的事情,即便是在您的眼皮子底下,也普遍存在,那么,全国呢?处理,咱们是肯定要处理的,不过当务之急,不是处理一件这样的事情,而是大范围的解决这样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叫朕继续忍,暗地里想办法?”
孙享福点了点头,答道,“正是,把矛盾暴露出来,不过是朝堂上再次鸡飞狗跳而已,解决不了问题,上有政策,下面就会有对策,您连自己眼皮底下的事情都很难察觉,又怎么管的了全国那么大的摊子,他们总是能找到空子钻的。所以,臣觉得,应该用另外的方法。”
“什么方法?”
“您还记得此前房相曾建议,将世家子们放出来假扮灾民的百姓重新上户籍,整编为民的事情么?”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嗯,这事朕记得。”
孙享福继续道,“自那个时候起,关中那些世家子门下的佃户,就已经大量流失了,没有人手帮他们种田,他们就需要补齐人手,补齐的方法,就是用各种手段坑害无知的老百姓,谋夺他们的田产,让这些百姓成为他们的农奴。咱们何不釜底抽薪,直接把这些贫困村落的人口全部抽走,就算他们再能够使手段,没有了人,他们的手段也就全部无用了。”
闻言,李世民眯着眼睛看向孙享福,思索了片刻才道,“你是说,用即将开建的渭南工业区,把这些贫困村的人手都招募过去?”
孙享福笑着点了点头道,“正是,不过,光是一个渭南工业区,还不能消化所有人,臣觉得,明年,关中应该上马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这个新鲜词汇从孙享福口里蹦了出来,又是让李世民一愣。
“陛下,您看见这些村民们居住的窝棚式房屋,难道没点想法?”
“想法?什么想法?咱们大唐百姓的民居,不都是这样子么?”李世民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顺嘴就道。
不过,说完,他的眼睛就眯了起来,有一处地方却是不一样,幸福村他是去过的,别说那些原住民居住的房屋了,就是幸福村周边,通往小河集的那条水泥道路两侧,一些后来迁居过来的民居,跟这个村子里的房屋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那一排排整齐的砖瓦建筑房屋,李世民至今记忆犹新,整洁,干净,牢固,宽敞,一应家具齐全,住在里面的人,个个脸上洋溢的都是满足的笑意。
不像这个村子,到处都是泥腥子味,所有人还在使用木材生火取暖,一到了煮饭的时间,到处都是烟雾,因为村民根本没有能够很好的存放柴火的房屋,那些被雪水打湿的木柴,一烧起来便是浓烟阵阵。
“你是说,让关中所有的村子,都变的像幸福村一样?”回过味来的李世民语气有些激动的道。
“嗯,这差不多可以算是关中发展的一个五年计划吧!也是臣所说的民生发展的第一个环节。”
幸福村的一切,其实只是孙享福仓促之间弄出来的,并没有很科学,很现代化的规划,不过,以大唐目前的社会情况,能让百姓住上砖瓦结构房屋,烧上暖炕,用上,铁锅,煤炉等家具,已经很是难得了。
不过,这还只是生活居住条件,想要百姓在这样的房屋里幸福的生活下去,还要解决很多问题,务农的,要有自家的田地,务工的,要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想把所有的事情理顺,要做的工作,不是一星半点。
“这个好,这个好啊!你再跟朕说说,怎么样让整个关中的村子,都变的像幸福村一样吧!”李世民听了孙享福描述的画面,怒气全消,一脸期待之色的看向孙享福道。
“这还得一步步来,第一年的进度可能慢些,范围也小些,因为关中的百姓明年将全面进入两季种植,和新式农耕模式的改革中,农田里的事情,就够他们忙活的了,所以,只能选择以长安为中心,最近的一些村子进行改造。
等第二年,农田种植上了轨道,就能解脱更多的劳动力来完成改造,扩大改造范围了。
比如此前的何家村,现在的双路村,其实都可以迁居到主干道附近建立新的村子,这样,村民出门进城也方便······”
“钱,改造村子的钱从哪里来?”李世民指出了关键的问题道。
孙享福想都没想就回答道,“当然是国库了,国库的税收,可都是老百姓为国家创造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才是正道啊!”
“这才是正道么?”
李世民闻言,再度陷入了沉思。
以往朝廷的税收流入了哪里?皇室,权贵,官员的口袋装去了多半,真正用在民生社稷上的,少之又少,朝廷对于百姓,就是剥削阶级,基本是一味的索取。
而将朝廷的税收用来给百姓建房子,改善居住环境,这却是此前任何一位帝王都没做过的事情,虽然有些心疼钱,但李世民心里,已经在考量着,拿出多少钱来办这件事了。
‘好’是没有极限的,在古代的一些统治者看来,百姓有个窝棚住,能够不饿死,就已经是很好了,即便是这样的标准,有很多帝王还达不到,但孙享福刷新了李世民的认知,让他知道了什么叫更好,然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很快,李世民也没有了继续跟老百姓聊天打屁的心思,召集了随行而来的萧瑀,房玄龄,长孙无忌,马周等人一同到了村外的营地,讨论孙享福所说的这个新农村建设计划。
萧瑀觉得不能再让李世民跟孙享福待在一起了,这家伙一天到晚想法太多了,而且,都是动动嘴,说个构想,然后就不管了。
殊不知,孙享福的每一个构想,都需要他们这些真正主政管事的人想破脑袋,一条条的厘清楚,分析可行性,然后才能实行。
可偏偏,他又不得不佩服孙享福的这些构想,因为,这些构想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老百姓,为了这个国家,每当他们把各方面该考虑的东西考虑进去之后,得到结果,都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
所以,双路村营地里的灯火,今夜是不会熄灭了。
清晨,几匹快马自营地里飞奔而出,直奔长安,骑士怀里的文书上,记录着李世民对于有司的命令。
首先第一条就是密卫今年过年别想休息了,全部去关中各县的村落里走访,尽快的将那些揭不开锅的贫困村落全部统计上来,稍后,这些村子的百姓,将会被朝廷征调到渭南县,建设新城。
其次,长安,万年,蓝田三县的县令,将辖区内的村庄,民户,农田数量等详细情况奏报上来,另外,三县主官在春节后,将会被组织到幸福村参观,学习房屋,道路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其三,户部将成立一个专门的审计,预算部门,算学落后,就去幸福村学,而且还有一道死命令,明年春耕结束前,大唐钱庄的经营必须上轨道,直白点说,就是皇帝在那个时间必须要见到钱。
其四,当然是下给全国各州郡地方官,将学堂建设,推行到所有县城的命令了,不过,光是把这封命令下放到全国,也是一两个月以后的事情了,真正全部落实建好,最快也是明年年底,甚至后年的事情,那个时候,公民制作差不多已经可以落实,朝廷也有钱聘用大量的教书先生了。
对于这第四条,房玄龄给的建议很能解决问题,那就是地方财政先出资建,所用钱款,直接在当年的税收中扣除,这样,就避免了现在穷的叮当响的朝廷从长安拨款,让整个进程变的更加缓慢。
其实通过拨款这个事情,孙享福又想到了朝廷税收的问题,每年各地往中央押解财税,中央往各地拨款,其实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因为这个时期交通不便,远程往返运输,损耗很大。
而如果将大唐的钱庄快速的开遍全国,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大大的避免了。
到时候,税收全部以金钱结算,地方官只需要一张存款单,就能向中央上缴税收,简单方便,几乎没有什么损耗。
当然,这个构想,短时间还无法实现,大唐能写会算的读书人还太少,当官的人手都觉得不够用,何况是经营钱庄的人,在人手方面,首先就不具备全面覆盖的条件。
另外,明朝的一条鞭法害了多少百姓,作为后世刷过不少电视剧小说的孙享福还是知道一些的,要这个时代的百姓把粮食卖了,以现金交税,已然比明朝的时候还不可行,因为市面上现钱本来就少,百姓手上没有余钱,要交税,就必须要卖自己产出的农产品,而那些掌握了金钱的世家豪强,则会因为他们手上有百姓必须要拿去交税的现金,而把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压的死死的,坑害农民,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只能暂时搁置。
最后,就是车队的行程问题了,既然武功县令有坑害百姓的计划,那么就不止这一处村庄,对于其他一些就要揭不开开锅的村子,李世民也打算亲自前去慰问,收取更多民心的同时,掌握更多世家系官员的黑材料,真正了解地方的吏治和民情,这样可以让李世民以后制定政策时,考虑的更加全面。




大唐农圣 第293章 返程路上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由于分散了一部分护卫骑兵在前面打前站,李世民一天时间,就找到了四个像双路村这样贫穷的村子,大唐,皇权连县都下不到,现在,却直接到了村,看到的,自然是一堆的问题,短短两天的时间,就让李世民知道了,愚民有多么可悲。
世家子所用的手段其实一点也不高明,只要给这些百姓一丁点的智慧,他们也不会被人剥削成这样,难怪那些世家子会对统治者说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只有无知的百姓,才能任他们剥削,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
而在孙享福这里,李世民听到了不一样的论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断句不同,意思,竟然截然不同,世家子们,却是用一条对他们最有利的解法,在蒙骗所有人。
李世民没有时间这么无休止的看下去,所以,一天后,派发东西救济穷困村落的事情交给了独孤谋和他带领的一干千牛卫,而少部分人马,则是随他一起返程回长安过春节。
马车上,李世民手中的几颗棋子一直在被他转动把玩,不过,此刻,他却不是在下棋,也没有允许孙享福回到自己的马车上打盹,车厢中间的案几上,摆着随行的几位大臣对于朝廷未来五年,甚至十年规划的构想,其中,他正盯着孙享福的写的那张纸在看,这是李世民昨晚上强行下发的任务。
“五年之内,在关中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十年之内,在全国完成新农村建设,同时开始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即,无论男女,都要上学读书,完成基础文化学业,做到消除文盲。”
短短几十个字,却是李世民看到的,最大胆的提议,他对着这几十个字,发了差不多半个时辰的呆。
“正明,让所有人都读书识字的代价有多大,你不可能不知道,你为何要做出这样的提议?”
李世民将孙享福书写的那页纸提起来抖了抖道。
这一个时辰里,他幻想过很多全民读书识字的画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虽然好的方面比较多,但他还是有些担心自己驾驭不了那么一个国度,因为他在朝廷上见过智者扯皮的事情太多了,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实现,他们就会自己想到的一些方法来实现,管理几百个读书人都已经很难了,管理几千万读书人,那个画面,李世民幻想起来的时候,不担忧才怪。
孙享福一早就料到李世民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在心里琢磨了一下用词才道,“陛下,您是想要国富民强,还是想要民富国强?”
孙享福的这个问题突然问出口,车厢内的几人都是一愣,还第一次有人把这个词调了头拿出来用,然而,细细一想,他们却又发现,国富民强,和民富国强,是两个概念。
汉朝,就是典型的国富民强,然而,那种强盛,都只适合短暂的存在,国富民不富,内部就容易生乱,所以,汉朝经过了几度反复,国家虽然依旧富裕,军队战力虽然依旧强悍,但还是被黄巾起义搅乱,导致群雄割据,最终灭亡。
可民富国强这个词,到底成不成立,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未可知,因为此前,没有那一朝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后世,定义一个国家是不是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一个重要的指数,当一个国家的公民的平均文化水平高了,所掌握的致富技能自然也就多了,挣钱就更加容易了,而老百姓富了,国家是想不富裕都难,除了那些少数靠出售资源迈入发达的国家,真正的强国,无不是靠先进的科学知识。
全民读书,认字,掌握知识,就会让知识发酵起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迈进之后产生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只有掌握了知识的人民,才是真正的强民。
来自后世的孙享福可不会让这个朝代重蹈宋朝的覆辙,那是一个国富民不强的朝代,被别人欺负了几百年,最终灭亡,而它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当权者把一个不切实际的学说,或者说被阉割了的文化,当成了国家的根本,没有客观的看待文武,矫枉过正了。
所以,孙享福所说的义务教育里面,可没有太多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以务实为基础,才是关键。
“国富民强又如何?民富国强又如何?”
李世民虽然在自己的心里想到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却是更想听听孙享福的意见,车厢里的其它几个大臣也是如此,此刻都把目光看向了孙享福。
“国富民强很简单,沿用前朝的那些制度,以咱们大唐现有的生产水平,以及人均可分配资源来算,也能富强个一两百年,然之后,汉朝什么样的结局,您也清楚。
民富国强则不然,老百姓真正的富裕起来了,才会真心的拥戴国家,国家只有和老百姓的愿望是一致的,才会受到老百姓全力的支持,这样的国度,才是真正意义上可以承受风吹雨打的强国。
而老百姓怎么才能富?
唯有让他们变强。
当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生产知识,更多的致富方法,他们就能够更从容的对抗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压力,所以,让老百姓变强,是一个国家变强的基础,朝廷即便是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打好这个基础。”
孙享福讲了这么半天,换来的,只是一片沉默,他的这些论调,在目前来说,只能算是他一家之言。
这个论调有成例可看么?
有。
幸福村就是成例。
孙享福并不是全能的,幸福村的百姓在孙享福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基本知识后,就在他指引的方向上不断探索进步,研究出了很多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技术,这不是孙享福一个人的功劳,他顶多算是个指路人。
而现在,即便是孙享福不在,他们自己也在不断的进行各种研究,这就是一种知识的发酵。
幸福村的百姓,已经变成了强民或者说富民,这里的富,不单是指财富,还指知识的富有。
凭借他们现在掌握的东西,可以轻易的在这个世界上活的很好,所以,幸福村集体,能在保持自己各项研究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拿出一百五十万贯来投资渭南县的项目,这些钱,还只是他们在研究的道路上,顺手赚来的,如果用他们掌握的东西专门来盈利的话,相信用不了几年,整个国家的钱就会被他们赚去大半。光是把冶炼和玻璃工艺拿出来赚钱,就能分分钟赚一座金山银山出来。
然而,李世民却还没有做好全国都是这种强民的心理准备,在此刻的他看来,萧瑀,房玄龄,长孙无忌,甚至马周几人提的发展规划,似乎更加靠谱一些。
比如萧瑀,他提议半年之内完成公民制度,明年秋后开科举,三年之内,将一套全新的地方官员的职能,和监管体系执行下去。
而房玄龄,则是将边地治理看的比较重,安北大都护府,玉门关外新设的几州,都是朝廷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
他认为,只要没有外患,大唐的内部治理,其实并不复杂,因为从今年的国库税收,和国民产出来看,明年只要关中不继续灾害,大唐的内部情况会很好,今后会更好。
而且,他知道萧瑀会就政务规划给李世民提建议,所以,很巧妙的把自己放在了副手,拾遗补缺的位置,说了对边地发展规划的几点。
长孙无忌则是直接说国家财政未来有多少能用于军事,三年到五年之内,解决吐谷浑和高句丽的问题,十年之内,将周边不臣服的国家全部扫除等。
马周说的,是最符合孙享福那套富民强国思想的,草根出生的他,更加看重民生,通过对善阳发展套路的研究,他得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兴商贸,降农税应该是朝廷施政的阶段任务,三年之内,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免除人头税,五年之后,农税减半,十年之后再减半等等。
都是说的比较实际的东西,当然,只要做到他们所说的那些建议,其实就已经足够大唐雄霸于世了。
至于孙享福说的那些,其实有些太过超前了,就跟他此前说育种育苗的事情的时候一样,李世民听一半,不听一半,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事情,还算靠谱,全民义务教育的事情,暂且搁置,大唐完全没有必要花大代价去做这样的事情,有那么多钱,给国家多练几只强军,不是更好么?
他却没有想过,十年之后,或许推行全民义务教育,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了,因为,那个时期读书的成本可能已经降到很低了。
而国家的军力强横了,人民对国家没有相应的向心力,却未必是好事,人性都是贪婪的,掌握了军权的人一旦犯了贪心,这个国家很有可能昙花一现,成为一段绚丽而短暂的历史。




大唐农圣 第294章 给虞家开辟的产业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李世民出巡的这几天,长安人们的舆论主要围绕着两件事情。
一是望江楼舞台上的节目,东珠在望江楼的出场频率很高,一天会演上三四场,她所带来的几首草原风歌曲,现在成了长安百姓没事就爱哼哼两句的热门流行歌曲,大家对于这个草原姑娘的认可度很高,算是初步打开了局面。
二是袁天罡顶不住压力,向世家子们合盘托出了孙享福的渭南新城投资计划,在袁天罡的描述中,未来,以孙正明为首的望江楼股东和一些新加入的权贵们,将会集资超过千万贯,来建设这座以工业为主的新城,占地面积很可能是整个渭南地界。
届时,这座城,将会建设很多个大型作坊,其中很多产业,是大唐从没有过的新型产业,而且孙正明在这些产业里,会无限制的追加投入资金。
这个消息顿时让世家子们兴奋了,找着由头往孙享福家送年礼的人特别多,而回到长安的孙享福,则是第一时间就躲出去送年礼了,可不敢让什么人都跑来分一杯羹,他坑的,主要是五姓七家。
进到虞家的时候,孙享福首先看到的就是岳父虞昶那一双幽怨的眼神,望江楼这么赚钱的买卖,孙享福没有拉上虞家入伙也就算了,毕竟孙享福当时谋划这事的时候,跟虞秀儿才刚认识。
可渭南新城的事,居然也不拉上虞家,这样就有点不够意思了,要知道,这个投资计划,除了可以谋利,还是跟随皇帝脚步,推动国家发展的大好事啊!
虞家在关中,也算的上是二三流的世家,家底子比秦琼这些新贵还厚,族中读书当官的人可不少,此前为了避嫌,没有去善阳拍地,就是不想给孙享福添麻烦,可除了给望江楼做下线,提供一些农产品的业务,他们在孙享福一系列的发展中并没有占到多少好处。
1...121122123124125...3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