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然而,越是在这种穷困的情况下,就越是显得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的可贵之处,孙享福是后世来的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大多已经被现实冲击的比较冷漠,所以,在一个普通老农的身上,他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光和热,这让他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立志要改善这些小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的愿望,是多么的正确。
孙享福还是想跟这个老农聊一聊,拍了拍自己身边的沙发坐垫道,“没关系的,反正坐垫上铺了凉席,每天都是要擦洗的。”
“不可,不可,这是对朝廷有功的大臣才能坐的车子,草民可不能瞎坐,被村里人看见了,是要戳草民的脊梁骨的······”
孙享福好说歹说,老汉就是不肯上车,没办法,他只好叫张轲用自行车驮着老汉,跟在自己的车厢旁边骑行,毕竟,长安城可不小,光是从芙蓉园到皇城这一段,也好几公里,而沿路,孙享福问清了老汉很多情况,等到了皇城门口时,他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
要不是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车子上面的粮袋子,孙享福都以为是有人来皇城前逼宫造反了,这起码得有上万车吧!
三轮座驾是进不去了,孙享福只好下车,在张轲等人的疏导下,慢慢穿过人群,向皇城里走去。
此时,皇城的城头上,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等大臣俱在,他们就住在离皇城不远的务本坊附近,应该是早就收到了消息赶了过来,而李世民的身前,有好些个百姓,应该是被李世民特许进来说明情况的代表。
“陛下,臣来迟一步,还请赎罪。”
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他免礼,道,“正明住的远些,晚来片刻也是无妨,此间情况,你知晓否?”
孙享福点了点头道,“大致了解了。”
李世民又问道,“有什么建议吗?”
孙享福想了片刻,拱手道,“百姓一片拳拳爱国之心,陛下不可辜负。”
闻言,李世民虽然有些意动,但却是摇头道,“田地里的产出,乃是农民百姓唯一的收入,朕怎可白白受之,不妥,不妥。”
孙享福就知道他要这么说,他也是故意说一半,不说一半,让李世民在几个百姓代表面前表现出一副仁君形象,继续收割民心。
“陛下,您还记得臣第一次上朝时的情景吗?”
李世民想了想,莞尔一笑道,“倒是还有些映像,那时,群臣弹劾你帮东宫经商谋利,你以皇家田产的产出吃不完,必须开设场所经营售卖为由,把群臣们给堵了回去。”
李世民说到这一茬,魏征老脸一红,当日,他差点被人当枪使了,如今想来,孙正明说的确有几分道理,产出多了,就得卖。
“陛下,当初臣是皇室家臣,开设望江楼,就是想将皇庄,以及几大股东封地里的产出卖出去,因为东西太多,皇家本身根本消耗不了,现在,百姓们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咱们不能光看到他们的拳拳爱国这心,还要看到他们家里粮食太多,吃不完,所产生的问题。”
孙享福这么一说,李世民与众位大臣恍然大悟,他们此前,可没有看到这个问题。
“如此说来,朝廷要出资收购百姓手中的这些余粮了?”
“正是,今年关中丰收,陛下正好可以借机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充实长安的常平仓,如此一来,国家有了大量的粮食储备,不用惧怕天灾人祸,百姓也避免了谷物价贱,收入降低。”
“陛下,臣附议,孙正明此策,乃一举多得之计,如今,渭南新城对于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关中看似丰收,却未必能积下多出多少粮食,与其让粮商低价囤积,不如朝廷官方出面收购,避免百姓受损。”
“臣附议······”
长孙无忌最先反应了过来,众多大臣的反应也不慢,取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之后,李世民点点头道,“如此,朕就将常平仓之事,交由农部负责,具体如何收储,正明你出建议。”
“臣遵旨。”
孙享福领了任务,又道,“其实,朝廷只要以市价公开收购,市面上的粮价自然就会企稳回升,陛下,您现在可请这几位百姓代表,将朝廷的意思传达给百姓,让家中有余粮要出售的百姓,自行将粮食运送到官仓售卖即可。”
闻言,那几个农民代表却是连连摆手道,“不可,不可,这些粮食,是我们回赠给陛下的,怎么可以收钱呢!还请陛下收了这些粮食,也全了我等农夫,对您的一片感激之心。”
孙享福闻言,却是尽量和蔼的一笑道,“你们以市价把粮食卖给官仓,就已经是报效国家,报效陛下了,等回头市面上缺粮食的时候,朝廷将粮食卖出去,不是一样可以赚到不少钱么,所以,您还得发动百姓,多多卖粮食给官仓才好。”
“啊,这······”那几个农夫哪里会有孙享福的头脑,闻言,却是说不出话来了。
这时,李世民指了指孙享福道,“听他的,他除了种田厉害之外,生发之道,也是咱们大唐最厉害的,他说朝廷有的赚,就肯定有的赚,你等放心便是。”
“如此,草民等人这就去跟乡亲们说清楚。”
大唐农圣 第445章 工商业的厉害之处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等那些农民百姓们下了城墙,李世民便一脸忧色的道,“朝廷此次收粮,还需得比市价高一些才是,农民百姓的钱,朝廷还是不赚为好。”
孙享福闻言,却是笑道,“无需如此,咱们大唐以后的粮食产量,只会越来越多,臣刚才这么说,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而且,如果朝廷出面抬价,坑害的,就是那些商贾了,商贾和农夫,可都是大唐的治下子民,陛下可不能厚此薄彼啊!”
闻言,李世民又是一愣,片刻之后,便与众多大臣一样,再度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所以,朝廷这次收粮,是一笔亏本买卖?”
“如果只做粮食上的交易的话,确实是一笔亏本买卖,目前市场上的粮价,斗米差不多十二钱,未来一两年,只怕会再跌价一半。”
“斗米五六钱?”
众多朝臣一齐呼出了一个他们难以相信的数字,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的粮价,就从来没有比现在低过,可孙享福却说,未来一两年,粮食价格还要跌一半,这是天下要大治的节奏了么?
“你说,只做粮食交易的话,朝廷会亏本,那做别的交易呢?”李世民敏锐的捕捉到孙享福话里留下的伏笔,追问道。
“那就是赚多和赚少的问题了,粮食,可以变成很多的商品,现在一斤麦子的价格,差不多是一文钱,可把这一斤麦子,磨成面粉,制作凉面,至少可以做出四份,凉面在长安夜市的售价是三文,四份,就是十二文,除去调料方面大概三四文的成本,还能盈利七八文。
如果将其酿成啤酒,以市价,至少可卖出五六十文钱,酿成高度烈酒的话,以市价,至少可以卖三百文钱······”
酒在这个时期有多贵,就不用一一赘述了,李白的《将进酒》里面有“斗酒十千恣欢谑”。王维的《少年行》里有“新丰美酒斗十千”。
可见,一斗好酒的价格,就是十千钱,也就是一万钱,而唐朝一斗酒是六千毫升,大概十二斤左右的样子,也就是说,一斤好酒的价格,就是八百多钱,而以后世酿酒的数据,大概是三斤麦子酿一斤六十五左右的酒,勾兑稀释成这个时期的美酒的度数,至少也是两斤多,虽然因为酿酒厂的大规模出货,导致这个时期的酒水的价格,比盛唐时期还低了近一半,但孙享福说一斤麦子,酿烈酒,至少可以卖到三百文,却是个十分保守的数据。
因为,以这个价格出售的酒,在大唐基本是卖方市场,酒厂以两百文一斤的价格批发出售烈酒,基本上是出多少货,各地的商人就能吃下多少货,因为有市场可以销售出去。
像渭南的工人们,想喝点酒,还得到酿酒厂托关系,才能少量打一些自己喝,因为酒厂出的酒现在一般都是运往北方市场,甚至是西域去,在那边,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而且,还不用担心它掉价太厉害,因为,除了外部市场,内需其实也足够大,想要让大唐的百姓像宋朝时期的百姓一样,只要是个客栈,就有酒卖,只要百姓肯花钱买,就能喝上酒,酿酒厂的出货量还要增加至少二三十倍。
他越是往后说,李世民和众多朝臣的呼吸就越粗重,此刻,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工商业的厉害之处,它能将一些原始产出的经济价值放大很多倍,变废为宝。
“陛下,如何使朝廷不受损的办法,正明有很多,眼前的事情,还需及时处理。”房玄龄指了指城墙下面,仍然不肯散去的百姓道。
“高卿速速出榜关中,把消息放出去,让各地官仓出价收购百姓手中粮食,钱款由财部出,现钱不够,可以找钱庄贷款,收上来的粮食,交农部负责仓储,今后,常平仓,将是官府唯一囤粮仓库,由农部负责仓储事,户部负责调用事,财部负责核准账目······”
改制了之后,就是这桩好,办任何事情的效率都很高,尤其是关中之地,衙门的所有部门,以及钱庄构架都已经健全了,不仅效率高,监管也十分完备,只要命令一出,一两天之内,就可以马上开始实行。
然之后,李世民自然还是要亲自下场秀一番的,拒绝了侍卫的隔离,他亲自下了城墙,去一一跟那些送粮食来的老百姓握手,对他们表示感谢。
“各位父老的忠君爱国之心,朕已尽知,朕代表大唐感谢你们,粮食,你们就直接拉到长安县或者万年县的官仓去吧!朕现在就会派人过去收购,你们可不准不要钱,朝廷现在,不差这些钱,得了钱,你们要多买些衣物,农具,牲畜使用,吃食也要丰富起来,多吃点盐,肉食,把身体养好,干活的时候也有劲,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日子过的好好的,就是对大唐,对朕,最大的帮助······”
这些话,是刚才下城楼的时候,孙享福紧急想到,并提醒他的,老百姓有了钱,还须得消费,改善生活才好,他们不消费,大唐各方面的产出,都会造成挤压,古人的消费观念可不怎么强,节俭惯了的他们,衣服不穿的补丁一层层,就舍不得丢,农具不用到破旧的实在不能用,就不会更换。
这在物产十分丰富的大唐,是不合理的,本来人口就少,百姓还如此节俭的话,制作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形成挤压,这又势必会让工厂减产停工,工人下岗,形成恶性循环。
而更新换代的快一些,不仅能够带动就业,还会促使原始生产力更强一些,让更多的人有务工的机会,挣到钱,再消费,也会使得农民百姓种植出来的农产品被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刺激内需,主要看的就是平民的日常消费,所有的行业都是相互刺激,被需求的,不能在一环被卡死。
这也是刚才孙享福在乘车而来的时候,跟那位老农短暂的聊天后,看到的一些问题,改变古人的消费观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像后世,一个年轻人让一个老人家多花钱买东西,不要那么节俭一样,老人多半是不会听的。
所以,这事,还得让李世民来,他的话,百姓们都爱听,有了实际效果之后,大臣也会吃透这种刺激内需的政策的好处,可不能节俭过了头,把经济搞的死水一潭。
李世民的政治秀时刻,大臣们不宜去沾光,孙享福看到虞世南也一副欣慰的表情看着城墙下的情景,上前道,“阿爷,此间情况,礼部应该大书特书,在报纸上发文,为陛下,为朝廷的政策,做宣传。”
虞世南闻言一愣,收了那副表情道,“在皇城,可不许叫我阿爷,应该称呼官职,这些规矩,你要守。”
“呃,虞尚书教训的是,那这事······”
“我会交办下去的。”
“嗯,还请捉笔之人尽量用白话文书写,免得百姓们听不懂。”
“知晓了,今后,礼部关于这种面向百姓的公告文书,都会采用更加直白的书写方式,你就放心吧!另外,管粮可不是个好差事,尤其它还涉及了利益的时候,农部那一块,关键的位置,你得用忠直可信之人。”
“阿,虞尚书有什么推荐?”孙享福差点口误问道。
“弘文馆当年放出去的那些学生中,有不少可用之才,如今,他们在地方上也锻炼了许久,三年任期大多已满,该是调回中枢,学习一些更高层面的管理了,另外,新的一些弘文馆学子,也是时候放出去地方历练了。”
弘文馆这个教育机构其实比国子监还高端,他每届只有数十人个学生,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教授的,也是专门针对治国的经史书,或者法典之类的,从弘文馆出来的学生,皇帝一般都是直接授官,而且,品级还不低,掌握了他们,几乎就是掌握了朝堂未来的一个高官群体。
就拿此前弘文馆的十八学士来说,现在混的最差的,都是散骑常侍。而朕观元年后放出去的这一批,如上官仪,刘永,李宣,周怀文等,在地方上任县令,或者州府任功曹主簿之类的,政绩也都不错,当然,虞世南这么提醒孙享福,也是有另一层用意的。
别看现在朝堂上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那是因为大唐现在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官员的上升通道很多,外部,也到处都有利益可挣,各部大佬们各自那一摊子的蛋糕都吃不完,没有形成派系,相互争夺利益的必要,等到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情况就未必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别的孙享福或许不知道,但宋,明时期的党争,他还是知道一点的,党争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国朝无大事,开始进入守成期的时候,上升通道被把持,想要获取更多的利益,就要开始侵占别人的利益,这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虞世南是经历了好几个短暂朝代的老人,现在已经七十一岁了,看事情的眼光,自然比孙享福长远的多,他目前是朝堂上最年轻的高级官员,以后,当现在这一拨的老臣都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朝廷很可能就要靠他来做顶梁柱了,必须得早些下手,网络培育一批年轻的,能干事的人才在自己属下,才能保证今后他的地位能够稳固。
孙享福在政治上,其实并没有多少智慧和远见,他只是因为看过了后世的太多成例,导致视野和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宽广一些。
所以,对于虞世南的提醒,他深以为然,能在君明臣贤的时期混的开不是什么本事,能在君昏臣奸的时期混的开,那才叫本事,此前,他就缺这方面的考虑。
大唐农圣 第446章 回关中的程处默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阅兵誓师前最后一期的大唐日报,果然在民间带来了巨大的反响,首先就是百姓们知道,粮食该卖给谁了,朝堂官仓收粮食的价格,与市价相当,而且,童叟无欺,绝对实称实价。
而且,卖给朝廷,那是爱国,为国家做贡献,这是皇帝亲口说的。
所以,从次日开始,被粮商们一压再压,快要降到冰点的粮食价格,居然开始企稳回升了,百姓们都不傻,知道这次是皇帝怕自己这些人受损,特意出手谈调控,所以,即便那些收粮的商人把价格一提再提,他们也还是选择,将粮食卖给了朝廷官仓,反正官仓的价格也是跟着商人提价,保持市价在收购,他们知道官仓的粮食多了,以后,就算他们缺粮食,也能低价的去官仓买回来,自然就不会卖给商贾了。
现在那些商人不敢那么不理智的一直跟朝廷抬价了,因为毕竟关中今年丰收,而且,明年,后年,可能会继续丰收,他们怕粮食砸在手上,所以,当粮食价格涨到了每石一百三十几钱的时候,他们就不敢再加价了,同时,也让他们手上储备的粮食数量,定格在了当下,因为,越是涨价,越是没有百姓愿意把粮食卖给他们,百姓们通过报纸的宣传,已经形成了一些危机意识,卖给官府,他们才放心。
其次,就是民间对于李世民的一片歌功颂德,百姓们自发的白送给他数万车粮食,他都不要,还生怕百姓过的不够好,粮食价格卖的太贱,吃亏。这样的好皇帝,哪里去找?这样的明君的话,谁能不听。
所以,次日,卖了粮食,得了钱的百姓们,特别愿意消费,皇帝可都说了,百姓有了钱,就要买好些的衣物,新式的农具,牲畜等,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多吃些肉食,盐,养好身体,才能更好的生产,这也是对国家,对皇帝的帮助,百姓们当然是要听皇帝的话的。
所以,长安,以及关中各州县的牛马牲畜市场,异常火爆,就连制衣厂推出的那种款式简单的棉布夏衣,也销量暴增,其余如渭南工厂里面产出的镰刀,铁锹,铁铲,曲辕犁,人力板车,骡马车等等,也都大量出货,有了这些东西,他们今后耕种起来的效率,会大大的增加。
还不光是这,就是各县城街道上的小吃摊位,生意也火爆了不少,长安夜市上,逛街吃东西的人络绎不绝,很多手艺不错的小摊,甚至出现了客满的情况,这就是田地丰收,经济形势向好的表象。
舍龙对这些东西有了一点点的感触,随他而来的张诚,却是感触更深,李唐真的如王浩所说,已经具备消灭周边蛮夷的实力了,索性,他这次来长安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吃喝玩乐,等李世民出征之后返回云南便是。
可不知道为什么,他走在长安繁华的街头的时候,心里莫名升起了一丝惆怅和不舍,从小在特殊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不敢对王浩产生丝毫质疑和叛逆之心,他只是觉得,这么美好的画面,不应该被破坏。
张乐求进已经彻底的在长安腐化掉了,都没有半个月的时间,他就有些舍不得离开这里了,李世民赐给他的府邸确实很大,那些婢女之中,有两个新罗婢,三个倭国婢,都已经被他给睡了。
据说,在大唐,这些战俘,罪犯之类的三等公民,是可以任由像他这样的权贵处置的,只要不死人就好。
他还想花钱买更多这样的婢女来伺候自己,只可惜,他每个月只有五百贯的俸禄,而这些婢女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上百贯,他还想买一些更加性感的胡姬,可那种顶级货色的价格,高达千贯。
然之后,他想到了皇帝给他指派的那个管家的建议,将族人迁到关中来,他们能帮自己赚大量的钱,供自己花用,在长安这样的地方,只要你有钱,就能获得任何你想象不到的舒爽体验,别说一个白子国王,就是皇帝,都有人不愿意去做,因为,做皇帝都没有胡乱花钱享受来的爽快。
所以,他将自己带来的一些随从派了回去,另外,还请舍龙回去之后,帮帮忙,他知道,舍龙并不希望张氏一族继续留在云南旧地。
乐不思归的,不仅仅是张乐求进,还有岭南的育弥父子,黑察,以及来自中原周边各地的少数民族酋长,现在,他们非常羡慕那些同意朝廷的安排,迁到了关中来的百姓。
这些百姓来到关中之后,不仅有房屋,有良田,还在第一季夏粮收割的时候,就获得了两年都吃不完的粮食,其中有一些,甚至已经购买了牲畜和骡马车子,据说,明年的时候,他们会住进宽敞的砖瓦房。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来关中的这些日子,那些酋长和部落首领们都去新农村参观过,关中,截止今年五月,已经有九个县,实行了新农村建设改造,据说年底的时候,就能达到十几个,而到了明年年底,会全面建设完毕,也就是说,连那些高句丽被迁过来的降民,也都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那么,他们有什么理由阻止自己的族人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呢?
在山沟沟里,他们就算是天王老子又怎么样?有这边吃的好,喝的好,住的好,玩的好吗?
没有。
所以,他们最近都在四处求告,希望皇帝允许他们迁来关中,而这件事情被李世民得知之后,已经在找有司统计田地,房屋之类的数据,看看关中最多还适合迁多少百姓过来。
报纸上的政治单位,最大的版面上,还刊登了另一个消息,大唐要复汉制,设日南郡了,一个叫巴木的林邑国部落首领,将那边方圆千里之地献给了朝廷,并且,已经建立起了城池,叫做广治城,李世民封了巴木为日南郡刺史,镇守将军。
如果只是一块南方蛮夷之地,大家对其还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映像,但报纸上面说了,那里,就是占城稻的原产地,再看看日南郡刺史巴木给朝廷上贡的礼物,大家就更加不敢小瞧这块地方了,因为,就算是中原的上州,一年未必有这么多财税上缴给朝廷。
光是金丝楠木,巴木都拉了五十船来,每船有上好的金丝楠大木百根,这种金丝楠大木料,一根,在长安的市价就是十贯起,一船的价值,就是千贯,五十船,五万贯。
另外,还有檀香万斤,沉香三千斤,大象十头,犀牛十头,五色大鸟十只,成年蛟龙十条,黄金矿石,各色宝石,共一船,白银矿石五船,铜料十船,虽然装这些贵金属的都是两三千石的小船,但这些种类每一样的价值都不低,加起来,绝对超过百万贯。
一个郡的地方,一下子给朝廷上贡超过百万贯价值的东西,谁敢轻视?
这已经不是一个蛮夷小部落的归顺问题了,这是为朝廷开疆扩土千里富饶之地,因为,上贡的这些东西,都是那块土地里面自产的。
当巴木押送着这些东西出现在渭水码头的石头,成千上万的百姓拥挤到码头上观看,那些长鼻子的小象,长着大独角的犀牛,还有一叫唤,就把尾巴伸展开,成好大一片扇子形状的彩色大鸟,其实,就是孔雀。
至于那些被绳子绑住了嘴巴,都十分狰狞的蛟龙,更是叫普通百姓们啧啧称奇,其实,那就是鳄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