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无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巡山校尉
铁索儿虽素来有些怕她,但是自觉占了理,哪里肯服输,也不顾场上众人侧目而视,叫道:“你胡说。我们北寨这次捉到三只小斑鹿,活了两只,都可以养到五十斤重。到时候二等升一等,还是赢你们十四算。”
木愔璃大怒,举起小拳头作势欲打,铁索儿连忙护住脑袋躲避。
&nbs
楔子4 玄幽之上合道缘
巨御部乃是朵兀诸族中的一部。
朵兀诸族盘踞希岚大草原已千余载。若骑着骏马,从巨御部南北七十八寨向北而驰,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便能走出希岚大草原的北部边界,接壤繁盛富庶的大晋王朝。大晋王朝以天下之正中自居,以为希岚大草原为天下之正南,于是将希岚大草原又称之为“南原”,朵兀诸族称之为“南部百族”。
虽然名称为“百族”,其实朵兀诸族的部落何止数万。而这支“巨御部”又是位处希岚大草原的南部边缘,可谓南族之至南。
巨御部族所栖息的山麓,是一条东西向的狭长山脉,名为洵山,南北山脊不过十余里,最高处不过二三百丈;但是东西长却不知有几千几万里,远远超过巨御部、甚至整个朵兀诸族的活动范围。
而翻过洵山山脉,便是陆地之尽头,碧波白浪,苍茫无际,名为玄渊海。白日里南寨族主木謇带着女儿木愔璃和一众健儿,出海捕鱼便正在此处。每隔半年,更要组织更多人手,取水晒盐。
巨御部南倚鱼盐,北狩草原,却不必像其他朵兀部族一般,倚仗马匹和毡子,漂泊流离,逐水草而居。结寨于洵山之阴,背靠山脉遮挡海风,面向十余里宽依山绵延的密林,抵御草原风沙侵袭,地势可谓得天独厚。族群繁衍壮大于此,至今已接近千载。
一千三百年前,大晋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中兴之主晋武帝,策马扬鞭四十载,一举结束了晋王朝延续四百年的王室衰微、四海幅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强大而统一的晋朝。之后他向北、向西击破六十余小国,向南击败了当时希岚大草原上的霸主沙余族。
当晋武帝的的妻弟、也是大晋第一名将龙仲晴率领先锋精锐击破沙余王金帐,驰洵山而望南海,将晋室中兴推向辉煌顶点的时候,晋武帝已经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了。
大地南部边界的发现让晋武帝兴奋不已,毕竟大晋古籍中虽不乏对“南海”的记载,但大晋世世代代所知的南方,只知有天南之原,不知有天南之海。或许早有人推测大海在希岚草原的南方尽头,但是这种猜测却并未得到证实。
而这片土著号称“玄渊海”的汪洋,沿着海岸线往东西奔驰数月也看不见尽头,显然正是古籍中的南海。
于是晋武帝命龙仲晴采洵山之石以立碑,高九丈,宽四丈,其上刻十六个大字:
“德迈先古,业立乾坤,铭于南海,以彰至尊。”
其碑今日犹存,正在巨御部族营寨向东七百里处。
事实上,晋武帝对于长驱玄渊海的兴趣绝不仅仅是因为地理发现。南海有仙山是大晋流传数千年的传说。在勒碑记功之后不久,对长生不老、寻访神仙的渴望促使晋武帝动员全国民力、费十二年之功造出数十艘长三百丈、宽一百丈的“天宝海舟”,并任命信赖的总管太监苏录丹为访仙正使,南渡寻找仙山。
扬帆南渡,几多辛苦波折不足为外人道;光阴荏苒,再返回已是三十六年之后。
当年出发的三万船员只回来了五百七十四人,包括访仙使苏录丹、两位副使在内的九成多船员均在航海的过程中得了疫病离世。航行过程中大则方圆七八里、小则四五十丈的荒岛乱礁倒也发现了三四百个,一一画影图形,制成谱牒,不过又哪里有什么神仙洞府、灵药仙丹了
负责回禀皇帝的,是依据顺位接管船队指挥之职的原甲号船船长辛保洪。据他所言,船队严守了出发时的命令,不寻仙山誓不返还。船队凭借罗盘星光指引方向,一路向南矢志不移,只是不知为何三十六年之后却回到了当初出海的地方。
辛保洪等人虽然是据实上奏,但也知晓这种言论在常人眼中是何等荒诞不经。他们心中也是忐忑,唯恐不得保全首领。孰料皇帝并未因为其等劳而无功、言谈乖谬而加罪。
因为当年船队出发的第二年,勋业赫赫的大晋武帝便撒手人寰了。当今皇帝晋文帝素来宽仁,是武帝的第九子,也是幼子。此时他也登基三十余载,近花甲之年。
大晋王朝毕竟难以维持对希岚大草原的长久统治,随着沙余族由盛而衰和四分五裂,一二百年之后,兴起于希岚草原以东的朵兀族成为了草原上的新主人。
而巨御部族也从未发现,沿洵山以东走上数百里,静静矗立着一块斑驳的九丈古碑。
其实,这些巨御部族人,乃至整个朵兀部族、大晋王朝的凡民,都不知道,真正的天仙固然难寻,但世间的修道炼气之士却哪里少了
尽管这些高人多半遨游于云霞之上、隐迹于名山之中,和凡夫俗子保持着距离,但依然有一些修士游迹于红尘市井中。可惜凡民愚昧,终究是见面不识。
有一位修行到元婴境界的高人驾着遁光飞跃此地,看到这晋武碑上的十六个字,大笑三声。
大晋王朝自认为是这片界域的中心,固然是井蛙之见,但是错进错出,居然也不算离谱。
但
楔子5 玄幽之上合道缘
四洲六海之修仙门派,依道法高下、传承先后;资源贫富、高阶修士之多寡列分五等。
其中一等宗门十家,二等宗门三百六十有五,三等宗门一万零八百,四等宗门十九万六千有奇,五等宗门数量过巨难以计数。五等之外,不入品级者不知更有多少。
三等宗门,划界十万里,门中必有元婴真人坐镇;
二等宗门,传承万载,坐断一方,门中元婴三重境的真人代代不绝。
一等宗门,传承三万载以上,统辖半洲之地,根基深厚,道术卓绝,人才显赫。
据说宗门之间品级无定,亦有可能上下浮动。三等宗门内,若是长期没有元婴真人,便可能降为四等;而四等宗门若是二三千载内元婴真人相续不断,便有可能升为三等。只是每一等均有定数,有一上则有一下,规矩森严,法度不坏。
似那第五等宗门,品级变化犹如城头王旗,百年三易。而三等宗门的变迁就很罕见了,一名普通的元婴真人在其活动范围内,终生也未必能够见到一次。
而上一次修道界中人所共知的二等宗门变动,已经是一千七百年前的事了。那是一家名为“真灵”的古派,卧薪藏胆隐忍数千载,终于将一家较为腐朽的二等宗门拉下马来。至于一等宗门,由于其等均把持五行精玉产地,如万古不磨,屹立如今,绝非任意一家二等宗门所能够妄想颠覆。
或许有人偶然从数万载之前的道册中发现,当时的十大一等宗门和今日名称并不完全相同,可见一等宗门并非是亘古不变。但内中详情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等宗门颠覆变迁的经历早已成迷。现今修道者所熟知的,就是这当代的十大宗门,仿佛与人道同在,传承不绝。
历数这十家一等宗门,陆上有七,海上有三。其中青阳洲有三,白藏洲有二;朱明洲,玄英洲各一;望海、星海、昭海各一。哪一家都是历古正传,实为四洲六海之霸主。这些常识犹如人道纲常,为修道之士所共知。
然而只有十大一等宗门的高层方才知晓,超出五等之外,有一庞然大物,才是四洲六海的真正主宰。
所谓宗分五等,其实只不过是其设立以统御四洲六海的制度,如一国之道、州、县、乡、党,如一军之师、旅、卒、俩、伍。如臂使指,层层统御。
这一神秘巨派,正是这玄渊泽上青天中,立派三十六万年的山门。
越衡宗。
那道白芒包裹着酣睡中的木愔璃,一路破空穿云,至此方才止歇,悬空三尺,静静停留在这越衡宗大门下方。
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晋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并无修仙之资。所谓“南海有仙”云云的古籍固然是以讹传讹,不足征信,但晋武帝的访仙之举却恰好误打误撞,找对了地方。
可惜玄渊泽中暗藏仙家手段,深入数万里之后,星光磁力颠倒错乱,凡民船只无论如何行走,最终都会原路返回。否则,晋武帝的寻仙船队固然无法发现这极天之上的越衡宗山门,但玄渊泽深处的岛屿上,倒也驻扎了许多派外开府的修士。
至于这木愔璃,身负极上乘的修道根骨,虽从未听说过甚么神仙志怪的故事,也没有什么修仙长生的心愿,年岁一到,竟被越衡宗的灵器法宝主动寻觅拐走。
这时一种玄妙的意象突然产生,越衡宗山门附近云雾水气忽然渐渐凝合,现出一个人影来。
这人英俊挺拔,高冠博带,竟是个道人打扮,渊深难测的双眸中自有一股巍峨如岳的气度。更奇的是这人身形虽然似乎是水气凝成,但周身上下一道道金芒祥光莹彻,生意盎然。仿佛无数雾气消散的同时,又有无数微小的火星迸发,流转不息,活力无穷,暗含着这天地间成住坏空的至理。
道人举手一挥,身旁包裹着木愔璃的白芒化作一道晶莹华彩,再度变成二寸长的金色游鱼。这鱼儿打了个转,便钻进道人袖中不见。
道人看着尚在熟睡中的木愔璃,如无底幽潭的双眸也产生了三分温和之意。
然而正在此时,异变陡生!
几道铜柱般的刺目白芒在青天白日闪过,一声这天地开辟以来从未有过的轰然巨响,突然迸发!
刹那间天星暗淡,日月无光,这四洲六海之宗,浮游于玄渊泽上,屹立三十六万载的越衡山门,竟好似如混冥大海中孤舟,飘摇浮动,仿佛随时要从这万里极空中坠落!
越衡宗各座山峰洞府中的修道人,不乏金丹修士,元婴真人;无论是行功打坐,还是驾云飞行;抑或悠然养性,赏花品茗,此时无不惊醒震骇。
至于这修道之士所豢养的灵禽走兽,湖中水族,也无不惊惶失措,肆意飞舞翻腾。
这英挺道人抬头望去,只见这惶惶青天,竟被撕开一道巨大的裂痕,一点铄铄耀芒,看似晦涩混沌,却裹挟着似乎能够毁天灭地的恐怖气息,穿透那天穹中的缝隙扑面而来。
这股伟力凝聚成一点,穿破天穹之后,却似饿狼闻到了鲜血的气息一般,不往别处去,直奔这四洲六海正中的玄渊泽上空、越衡
第一章 天外之机铸灵形(上)
越衡宗,南屏山,盘炉峰,一等英华洞府,双游洞。
一对尺许高的青铜彩纹养气炉分置于蒲团两侧,两股青烟打着旋儿轻轻腾跃。洞府四壁摆放的八株紫玉珊瑚光彩熠熠,使得洞中景物仿佛沐浴在月华之中。
除此之外,洞府中其他陈设其实颇为简易,不过石床,石几,石凳,一方蒲团,一汪水池而已,以及几枚玉简零零散散的洒落在地面上。洞府内侧有两道石门,想必是别有用途的暗室。
这简约的布置和清冷的明珠光华却似乎相得益彰,反而衬托出一股渺渺的仙家意境。
但如有人进入洞府之中,必然能发现离地三丈之处,赫然还有一枚鸡子大小、深碧近墨的圆珠。此物晦暗无光,极不起眼,一眼扫过洞府很容易将其忽略了去。但是只要人在洞府之内,必然能够感受到一股奇异的不适感。用心体察,定能寻得这不适之感的源头,便是这无名之珠。
此珠晦暗无华不说,甚至没有玉质材料的晶莹润泽之意。反而沉郁滞涩,似乎与这洞府,甚至与这方天地透露着淡淡的疏离。
抬头望去,此珠附近透出点点亮光。这墨珠本不发光,细看竟是这洞府墙壁上被钻了一个洞,隐约看见外面天光透入。洞口大小,居然和尺许之外的这莫名之珠直径相当。
须知修道者洞府乃是自家的根本之地,和凡人寄居山水不同,一有异宝采光,二有地脉灵气周流,更需禁阵周密护持。绝无可能将修道密所,钻透孔洞,作成一个漏风的所在。再看那墙壁上孔洞边缘,细小石片斑驳脱落,没有半点修饰,不似人为。倒像是什么外力击穿了洞府,造成破坏。
一个身材颀长的澜衫青年正端坐于洞府之中。
此时他右手食指于空中虚叩,双唇紧闭,眉头之间拧成一道“川”字竖纹,仿佛遇到什么难以决断之事,无法下定决心。铜炉中的青烟袅袅升起,变幻作各种奇态,仿佛正如这青年此时的心意一般,变幻迷离,莫衷一是。
不知过了多久,这青年迷幻的双眸中渐渐凝成一点锋芒,由闪烁转为清晰,由纷乱化作刚健,似乎最终做出了什么重要的决断。
刹那间,如同飞龙点睛、神魄归元,这青年单薄的身躯中突然焕发出一种矫矫不群、锐意进取的意味。眉宇间的皱纹也不见了,这才让人发现,其实这青年相貌很是俊秀。
他抬起头,深瞟了悬于头顶的那无名墨珠一眼,毅然转身,盘膝坐下。
青年右手无名指上紫玉扳指光华一闪,手中已经现出一只琥珀色的小瓶。这扳指原来是一件卖相极佳的储物法器。
青年拔出瓶塞,一连往掌中倒出七枚丹丸。这丹药比龙眼略小,通体绯红,晶莹剔透。上面还有一层仿佛老树年轮般的致密纹理,远望之下倒似是浅浅的花纹。才一入手,一股熏然欲醉的异香扑鼻而来。
青年深吸了一口气,将这七枚丹丸吞入口中,面朝东南,敛息入定。
这一幕若让寻常修道之士看到,必定大为震骇。
此丹名为“碧梧纯元丹”,按照药理来说,本是真气境修士滋养肉身元气的绝品丹药。
然而此丹功效虽然较之任何同阶丹药都要强上三四分,但其主药“碧梧七叶草”本是好几味五品灵丹的主药,因此其炼制成本,比之功能相近的其他丹药高出何止数万倍。须知五品灵丹,可是元婴真人所使用的灵药。
数万倍的成本,只是强上三四分的药效,这“碧梧纯元丹”之华而不实,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碧梧纯元丹”另有一神奇之处,便是性质极其稳定,足以保存数万载而品貌不坏、药力不失。因此在仙门之中,此丹渐渐失去了实用的价值,而是成为一种面值较大的通货,犹如凡间的金银一般。
这青年一连吞服七枚“碧梧纯元丹”,好似俗世中把银票当做柴火干草,放入炉灶焚烧,端的惊世骇俗。
过了两三个时辰,这青年全身气息鼓动,云霞蒸腾,脸色或青或白,或紫或红,变换不定。一袭长衫扑腾腾的鼓胀起来,浑然如鼓足了气的风箱一般,竟然是修行到了关键时刻。
整个洞府中的升腾不休的气流,裹挟着紫玉珊瑚散发出的柔和光线,腾冲东西,层回叠绕,仿佛怒龙吐息,煊赫非常。
修道者踏入仙途的第一步:易筋,锻骨,通脉,感气,号称”淬凡四关”。
这入门第一关,无论是越衡宗这样的玄门巨派,还是四五等的末流宗门,法门都是大同小异。与修道者个人资质也是关系不大,无论上智下愚,一年能破一关。四年功夫,便能跨过入门门槛,正式踏入修仙者的行列。甚至凡俗间的武学之士,若资质绝佳,兼修上乘内家功法,苦练个六七十载,殊途同归,也能破此四关,接触到修道的边缘。只是如此人物,武林中百年也未见得能出一个。
完成淬凡,正式踏入玄门大道后,依次便是真气境,灵形境,金丹境,元婴境。
修行到元婴境界,寿逾千载,就算在一二等的宗门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说是天下之大,大可去得。至于元婴之后的境界,对于绝大多数修道者来讲都不甚了然。但是越衡宗的修士却隐约知晓此后要面临一重大抉择与分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