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逍遥初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赵庆被骂得面色惨白,指着李牧半响说不出话,嘴唇都在哆嗦,半天,才憋出一句:“你、你血口喷人,谁不知我赵庆寒门出身,清廉为官,你哪只眼睛看到我是门阀走狗?”

    李牧冷笑一声,道:“本侯两只眼睛都看到了,你腰间玉佩,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晶莹剔透。以你的俸禄,怎么可能买得起。赵中丞,我本不欲揭穿与你,但见你之嘴脸,实在是忍耐不了,出身寒门而甘愿为崔阀门下之犬,真小人也!若非陛下洪恩未报,本侯岂会与你这等人同殿为官!”




第141章 老狐狸
    赵庆被骂得后退连连,忽然脚下一个趔趄,跌坐在地上,赶紧爬起来,面对李世民跪下,口中高呼道:“陛下,这都是污蔑,全都是污蔑啊,臣冤枉!”

    李世民没有听他的辩解,对身旁的高公公道:“取他的玉佩来给朕看!”

    高公公应了声诺,走到赵庆跟前,赵庆欲挡,被高公公只一下便推开了,拿了他的玉佩在手。李牧在旁边看得真真的,原来这高公公是有功夫的。

    高公公把玉佩呈上,李世民拿在手里摆弄了一下,放在了一边,道:“赵庆,朕本以为你是一个清廉自守的御史,虽奏对之时,常言辞激烈了些,但不失为一个好官。可是朕没有想到,你竟然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这块玉佩,你怎么解释!”

    “臣……此乃臣家传之宝!”

    李牧冷笑一声,道:“赵中丞刚刚还说自己寒门出身,哪一家的寒门,能有此等宝物,有此等宝物的人家,也能称之为寒门?”

    “我、我……”赵庆口不择言,道:“是、臣发妻的陪嫁!”

    “赵庆你放肆!”李世民指着赵庆,痛骂道:“当着朕的面,也敢更改说辞,足见你的嘴里没有一句实话!你也配做御史?朕真是瞎了眼睛,养了你们这群废物!来人,给朕把他拖下去,重责三十仗,罢官流放岭南,永世不得返回中原!”

    说完,李世民将赵庆的‘传家之宝’摔在地上,一声脆响,摔成了八瓣。赵庆见了,直接晕了过去,也不知是心疼得晕了过去,还是被罢官刺激的。

    赵御史被拖走,大殿之上鸦雀无声。李牧舌战四人,越战越勇,令百官对他刮目相看。以前不把他放在眼中的人,经此一事,都不再敢轻视了。

    李世民显然被气得不轻,赵庆被拖走好一会儿,他兀自还在生气。百官也不敢出声,还是长孙无忌开口,才化解了这尴尬的场面。

    长孙无忌站出来道:“陛下,既然弹劾之事已经处理完毕。该谈一谈正事了,您不是有事要宣布么?”

    “对!”李世民闻言想起了今天的正事,叫住了正要站到文臣队尾的李牧,道:“爱卿慢着,朕今日要宣布的事情,与你有关。”

    “啊?”李牧一愣,不光是他愣,其他大臣一样愣,才刚刚处理了四件跟逐鹿侯相关的事情,还与他有关?

    李世民把李牧叫过来,道:“逐鹿侯忠君爱民,可不是说在嘴上的。即便在朕罚他禁足期间,逐鹿侯仍心系百姓,发明了一种新式耕犁。与现在用的耕犁相比,破土更快,效率更高,大大节省畜力。成年男子就可以拉动,对于缺少畜力的州县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经过试验,综合起来评判,可以较正在使用的耕犁,提升两倍以上的效率。”

    “逐鹿侯已将此耕犁献与朕,取名‘贞观犁’。朕与房相等人商议,将于工部设‘农器监’,大量制造‘贞观犁’,力求明年开春耕种之时,我大唐各郡县都能用上贞观犁!”

    此言一出,无异于一颗炸弹爆炸,瞬间点燃了朝堂。

    一位老臣出列问道:“陛下,这贞观犁真的可以提升两倍的效率么?”

    李世民看了此人一眼,乃是侍中王珪,道:“朕初时也不信,但朕亲自试过了,确实如此。”

    王珪立刻道:“臣以为,此物有大功于社稷,逐鹿侯天纵奇才,陛下当嘉奖之。”

    “嘉奖?”李世民道:“朕也想嘉奖他,但他年纪轻轻,已经封为县侯,再嘉奖恐怕……”

    王珪道:“陛下,您尝言,赏罚分明。逐鹿侯立下如此功劳若不赏,恐惹非议,臣再谏,请陛下嘉奖逐鹿侯。”

    百官面面相觑,这王珪出身太原王氏,而李牧刚刚所言没有给门阀世家一点脸面,他却出来为李牧请功,这是为何?而一些人,则是已经看出些门道,心中暗骂王珪果然是人老成精,事事都能先想到一步。

    王珪身为侍中,乃是门下省的长官。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说的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他说的话,李世民不可不深思熟虑。

    李世民沉吟了一会儿,看向长孙无忌,道:“辅机以为王卿所言如何?”

    长孙无忌身为吏部尚书,正管此事,想了一下道:“臣附议,李牧此功非同小可,不可不赏。臣以为,可改授工部尚书段纶为光禄大夫,工部侍郎李大亮晋工部尚书,升工部郎中李牧为工部侍郎,这样安排可为稳妥。”

    段纶怕死,借着踏查山川的由头,已经离开长安数年了。他的工部尚书基本就是个架子,李大亮平时做的就是工部尚书的事情。把段纶从三品的尚书升为从二品的光禄大夫,有品阶而无实权,最合适不过。李大亮也可借此正名,李牧也得以升迁,两全其美。李世民想了想,点头道:“甚好,就这么办吧。”

    “臣还有一言!”见皇帝听从了自己的谏言,王珪赶紧又说了一句。

    李世民皱眉道:“王卿,朕已经听从了你的谏言,嘉奖了李牧,你还要说什么?”

    “陛下,臣以为关于设‘农器监’的事情,安排有失妥当。陛下,若贞观犁只在农器监制造,即便投入全长安的工匠都来做贞观犁,恐怕也难在明年开春之前供给天下百姓所需。”

    李世民一想也对,便问道:“那依卿觉得应该怎么做?”

    王珪赶紧道:“臣以为,不如让各郡县选出一些熟手工匠,来长安学习贞观犁的制作方法。让他们回去再于本地教当地工匠制作,这样可大大提升制作贞观犁的效率,在明年开春之前,天下百姓必然都能用上贞观犁。”

    听到这,所有人都明白王珪打的算盘了。若贞观犁只出自工部,那天下百姓只会感激李牧和皇帝。但若是各州县的人来长安学了贞观犁的制作方法,再回去教当地的工匠制作。这个恩情可就指不定记在谁身上了,出了长安到了地方,门阀世家的影响力要大过朝廷。就拿太原王氏来说,他们派来的工匠学成回去之后,会在当地说这个新式耕犁是工部侍郎李牧的发明,皇帝让推行天下的么?

    那可真就不一定了。



第142章 贺礼
    李世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深深地看了王珪一眼,道:“此事容后再议。”

    王珪也不紧逼,行了个礼,退回了队列中。高公公唱了声诺,朝会结束,百官散朝。

    李牧故意走得慢了些,他知道李世民肯定会找他,果不其然,李牧还没走到大殿门口,高公公就来传话:“李侍郎,陛下要见你。”

    李牧早把银子准备好了,回身的时候,不留痕迹地塞给了高公公,高公公笑着收下,却没过多言语。默契早已养成,多说反倒见外了。

    东宫。

    宫人们正在搬东西,今日皇宫很是热闹,太上皇要搬到大安宫,皇帝要搬到太极宫,都是大事。不过在长孙皇后的安排下,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

    “臣李牧,参见陛下。”

    “免了免了、”李世民摆了摆手,打发了太监等出去,把李牧叫到跟前,道:“方才大殿之上,王侍中的话你可听到了?”

    李牧点了点头。

    李世民道:“王珪此人,出身太原王氏,有宰相之才。昔年隐太子在时,召他入太子府。为隐太子没少谋划,朕也素闻其才名。后因争储事,父皇认为他劝谏不够,以致我们兄弟失和,将他贬至巂州。朕登基后,不忍人才没落,召他回朝,担任谏议大夫。”

    “王珪回朝后多次上奏,安民,定邦,招抚等,都有独特见解,朕采取了他的建议,屡屡升他的官职。以至于给了他宰相之位,但朕着实没有想到,朕如此厚待于他,竟还未能收其心,他还是站在门阀世家一边,妄图与朕作对!”

    李牧默然听着李世民的话,不发一语。李世民抬头看了眼,道:“你怎么不说话?!”

    “陛下,臣今天得罪的人太多了。好不容易有一个替臣说话的人,臣还因此升了官,实在不好说什么。”

    “愚蠢!”李世民以为李牧不明白其中利害,道:“王珪此举是要把贞观犁的功劳抢走,你真以为他是帮你说话么?此为以退为进之计也!地方上,门阀大姓的影响力一直都超过朝廷,要是他们派人来学了贞观犁的制法,百姓就会把恩情记在他们身上,只知有门阀大姓,而不知有朝廷!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李牧道:“陛下不必太过担忧,贞观犁的构造虽然复杂,但若是有一个样本在手,实际不难模仿,熟手木匠都能做出来。但犁铧的部分可就不同了,贞观犁的犁铧有大犁铧和小犁铧两个,大犁铧还好说,寻常铁匠也能制得,但是这小犁铧,因其硬度不同,需经过特别的锻打,才能打造出来,民间想要仿制,恐怕很难。臣也在想办法,看如何能教出一些铁匠来,专门锻打这小犁铧。”

    李世民闻言眼前一亮,道:“你是说,他们仿造不出来?”

    “不不不,陛下,准确的说是不能完全仿造出来,能模仿出个八成,但效用却大不一样。小犁铧才是贞观犁的精髓之处,省力,破土,皆小犁铧之功。若无臣的独门锻打之法,他们做出的小犁铧,不堪用。且想要以人力拉动,绝无可能。”

    “好!”李世民站起身,拍了拍李牧的肩膀,道:“你果然是朕的能臣,既如此,你回工部准备,木匠就不用了,既然他们想造,就让他们造去,农器监只制作小犁铧,传授锻打之法时,一定要找靠得住的人,谁若泄露秘法,朕给予你临机处置之权,处死也无妨,定要保护好秘法不泄露。朕倒要看看,这些门阀大姓,还能有什么办法!”

    李牧道:“臣领命,若无其他事,臣请告退。”

    “去吧。”

    李牧从东宫出来,正好也顺路,来到了崇仁坊的工地。十天没来,工程大有进展,高楼已经初具规模,一二两层已经开始装裱,进行内部的修建了。

    见李牧来了,公孙康赶紧过来,手里抱着几个册子,要向李牧汇报。李牧摆手表示不看,对公孙康道:“陛下已经升我为工部侍郎,升李大人为工部尚书,另设农器监,印务监,都隶属于工部司,监正类比员外郎。本官最近正在物色人选,好好干吧。”

    说完,李牧施施然走了。公孙康却激动得满脸涨红,他已经在工部主事的位置上熬了七年,七年都没有晋升的机会,而且他前面还有一个宇文规,就算晋升,也是宇文规晋升之后才能轮到他。而现在工部司又多了两个监正的缺儿,类比员外郎,也就是说,都是六品官!他现在只是九品,要是能谋一个监正的缺,一下子就是连升三级!

    现在李牧已经给他递话了,说明有门儿,公孙康如何能够不激动。当下像打了鸡血似的,吆喝的声音都大了许多。

    李牧没去工部,而是直接回家了,但他相信消息早已经到了。人的八卦之心都是深藏骨髓的,今日大殿之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会传遍长安。而工部诸人,肯定会第一时间知道他升官的消息。

    但李牧没想到会这么快,他刚刚到家门口,宇文规已经等在那儿了。见李牧回来,门房赶紧道:“侯爷,小的请这位大人进大堂休息,但他不进去,非要在门口等您。这……”

    宇文规赶紧道:“大人,是下官要在这里等的,您不要错怪了家仆。”

    李牧笑了笑,示意宇文规随他一起进院,宇文规说什么也不先走,非落后李牧一步不可。李牧一让再让,他坚持不肯,无奈李牧只好走在前面了。

    两人来到大堂,分宾主落座。宇文规站起身,从袖子里拿出一个玉如意,双手递给李牧。李牧没接,皱眉看向宇文规,道:“你这是何意?”

    宇文规伸着手,态度谦卑,赔着笑脸道:“此为向大人请罪,不敢欺瞒大人。大人初来工部时,下官曾妒恨过大人。认为是大人抢了本该属于下官的郎中一职,而且大人年轻,下官因此轻视大人。后来大人使出诸般手段,让下官见识到了大人的才干。下官心服口服,与大人相比,差距犹如天地。下官深感愧疚,一直想着当面致歉。今逢大人升任侍郎之际,特奉上家传宝物,还请大人笑纳。”



第143章 投名状
    李牧接过玉如意看了眼,随手放在旁边,道:“既是家传之宝,为何还要拿出来,我若是收了,岂不是夺人所好么?”

    “不不不,是下官诚心相赠!”

    李牧笑了笑,把玉如意拿起来,递还回去,道:“你的心意,本侯已经知晓了,但是这传家宝么,你还是拿回去吧,本侯不缺钱,也对这行贿受贿之风,深恶痛绝!”

    宇文规不接,慌忙道:“大人,下官绝无此意啊!”

    “那也拿回去!”

    见李牧撂下脸了,宇文规只好接过玉如意,如丧考妣,叹了口气,便打算告辞。

    “等一下。”

    听到李牧的声音,宇文规赶紧抬起头来,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道:“大人有何吩咐?”

    “唔……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想必你也有所耳闻了吧?”

    宇文规闻言略微犹豫了一瞬,他吃不准李牧是什么心思,但此时是表忠心的时候,已经不容他多想,道:“大人,下官听说了。”

    李牧瞥了他一眼,道:“你作何感想?”

    宇文规毫不犹豫道:“下官为大人的勇气所折服,实不相瞒,下官也是出身贫寒。入仕十余年,屡遭门阀世家打压,已近十年不得升迁了,下官心恨之,但无大人般勇气敢说出来。陛下今日之举,实在是为天下寒门出了口恶气啊!”

    “你能这么想,本侯非常欣慰。”李牧道:“虽然你与本侯之间,稍有一些龌龊。但是本侯交代给你的事情,你办的也算是挺好。故本侯不会与你计较之前的小错。刚刚你说,已经入仕十余年,这么说来,你在前朝时,就已经入仕了么?”

    宇文规道:“不敢隐瞒大人,下官与前朝宇文家几代之前乃是出于一脉,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玉如意。只是非嫡而是庶出,也没沾什么光。前朝时,参加科举,入仕就在工部,做了两年主事,太上皇入主长安后,工部等不要紧的衙门,都沿用了前朝官员,武德三年,下官升了员外郎,一直到今天。”

    “想不想更进一步。”

    宇文规闻言愣了一下,眼睛里迸发出炙热的光芒,呼吸都急促了起来,赶忙道:“大人,下官如何不想,只是……”

    “我升任侍郎后,郎中一职便有了空缺,陛下暂没有任命,依旧让我代管。是怕新来的人不合乎我的心意,耽误手头上的事情。如果我来举荐你,陛下就会认为你是我的心腹,十有**会任命你为工部郎中。”

    宇文规跪在地上,道:“愿为侍郎大人驱策!”

    “这是干什么,起来。”

    宇文规不起,李牧也不管他,就让他跪着,继续说道:“事情,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本侯来到工部时候尚短,工部除了工部司之外,其他人见都没见过一次,谈不到什么了解。而工部马上就要新置两监,一为印务监,一为农器监,陛下甚为看重。而且这两监所经营的事务,多涉及机密,须得着实信得过的人才行。”

    “本官对工部的人不了解,但你在工部任职多年,什么人什么底细,想必你是一清二楚。本官要你一个投名状,三日之内,把工部所有任职的官员底细编辑成册,拿给本侯检视。之后,本侯吩咐你上奏弹劾一些人,你若敢做,并且做成了,少不了你的好处,但你若把事情搞砸了,自己锒铛入狱,与本侯也没关系。”
1...5152535455...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