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逍遥初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臣母与唐尚书的婚事,今日我便当着百官之面说个清楚。”

    李牧呼哧带喘,对百官道:“当日在突厥大营,唐尚书察觉突厥人歹心,但无奈遭到软禁,消息传递不出去。我因做乡勇运粮被俘,突厥人见我是唐人,便让我给唐使做饭,因此得与唐尚书见面。唐尚书无奈之下,想托付重任于我。我心知,突厥大营防备森严,逃营九死一生。若是我孤身一人,我绝不会皱一个眉头。但我念及家中尚有老母需要奉养。故此虽被俘心中屈辱,但也想苟且偷生,只为有朝一日大军来到,能够解救我的性命,好回家奉养母亲!”

    “我将顾虑告知唐尚书,唐尚书言: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做大事。战机稍纵即逝,若错过了,我大唐将士不知要死伤多少。见我犹豫,唐尚书向我承诺,若我不幸身亡,我的母亲,唐尚书养之。”

    李牧眼含热泪,道:“我感念唐尚书的大义,答应了唐尚书的请求。唐尚书把信写在我的衣袍之内,我冒死逃营送信,途中遭遇突厥斥候,后背中箭,血流不止,凭借残存意志,抱住马颈,奔逃百里,才侥幸遇到游骑将军苏定方,将消息传到。我的后背上,现在仍有疤痕印记,若诸公不信,我可脱衣验伤!”

    这些事情李世民都听李牧说过,但是再听一次,仍然忍不住泪湿眼眶。李牧于唐俭的在那样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决断,当真是可称得上忠义了。

    “爱卿无需如此,你的伤,朕知道,也记在心中。”

    李牧继续说道:“后定襄城遭困时,我本已接到旨意,举家赶赴长安。但我知道定襄城危难的消息后,毅然决然返回守城,我妻得知消息,决心与我同生共死,只瞒了我的母亲一人。我担心母亲到了长安之后,身无着落,彼时我还未与义父李绩大将军结识,长安城中唯认识唐尚书一人而已。因此我便拜托护送的士卒,将母亲送到唐尚书府上安顿,希望他仍记得当初诺言,照顾我的母亲。”

    “陛下,臣当时别无选择,如何能算是卖母求荣?!”

    “爱卿委屈了。”

    “臣与义弟在定襄城鏖战,前后事情,臣之前已经说过,便不赘言了。前后耽搁近月,臣母以为臣已死,便寻了短见,被唐尚书救下。后臣到了长安,将母亲接了回来。至此时,臣仍然不知二人情愫。是唐尚书求到陛下面前,陛下来找臣说媒,臣尊重母亲选择,尊重陛下恩典,才答应了这门亲事。如何能算是卖母求荣?”

    “何况,我与唐尚书之间,曾有约法三章,一,臣母再嫁于他,臣请他待善待臣母,二,臣与母亲出身低微,他需约束唐氏亲眷不可看低了臣母,三,臣言道,臣虽出身低微,却也有骨气,也要脸皮,绝对不能背负卖母求荣之名,因此若唐尚书娶了臣的母亲,臣以后绝不会接受他任何形式的帮助。也是因此,臣建工部坊时,虽然常常捉襟见肘,但却没有一次申请过朝廷拨款,就是担心出现这等恶名,臣已经做到了这个份上,不知为何还有人要侮辱臣,甚至侮辱臣的母亲!”

    李牧咬牙道:“陛下,臣今日起誓,我与赵元朗不死不休,今日他逃得一命,明日我必马踏其门,手刃此贼,让他血溅五步!”说着,李牧扫视百官,一言一句道:“若以后谁再敢提此事,不管是何人,我都要与他不死不休!”

    满朝文武都蒙了,谁也没想到李牧会这么大的反应。但是听他说完来龙去脉,大多数人也都能理解。卖母求荣这等恶名,是个人都不肯承认的。何况李牧所作所为,与此没有半点关系。如此忠义孝信之人,遭到这等污蔑,发怒也实属正常。

    唐俭也道:“陛下,李牧所言句句属实。老臣深受皇恩,不敢言功,但孙氏为臣之续弦正妻,遭此等小人言语侮辱,臣不能忍受,请陛下诛杀此人!”

    唐俭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在朝堂上这么多年,从来没见他攻击过谁,‘杀’这个字更是没从他嘴里说出来过。今日他竟然用了“诛杀”二字,显然是动了真怒了。

    李世民本来因为李牧在两仪殿提到“手刃”有些不悦,但见唐俭也如此,不得不做出表态了。

    “来人,杀赵元朗!立斩!”

    魏征迈出一步,道:“陛下……”

    “玄成不必多言。”

    魏征没有退下,高举笏板,道:“陛下,赵御史言辞过激,确属不当,但是罪不至死啊,逐鹿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哪怕是真的要杀,也要经过大理寺论断,怎可于宫门立斩?斩杀言官,乃是昏君所为,陛下不可!”

    李世民听到昏君二字,眉宇之间露出了犹豫之色,但看到李牧和唐俭,仍然坚持道:“玄成退下,此事朕已开口,没有收回之理。”

    魏征深施大礼,高声道:“陛下若执意如此,臣愿撞柱死谏!”

    “这……”

    李世民不由为难了起来,一边是唐俭,一边是魏征,还有一个李牧,这该如何选择?

    思虑良久,李世民还是选择做一个明君,道:“把赵元朗押入大牢,择日由大理寺审理。”

    唐俭看了魏征一眼,也举起笏板,道:“老臣……”

    “好了!这件事就这样了,你们都是朕的重臣,莫要逼朕!”李世民厉声说道,唐俭和魏征互视一眼,各自退下了。

    李世民看了眼站在大殿中央的李牧,哼了一声,起身甩了一下袍袖,道:“退朝!”

    今日闹到了这个份上,朝议肯定是开不下去了。百官退出两仪殿,三三两两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李牧跋扈,有人觉得魏征多管闲事,有人觉得赵元朗是自作孽不可活,还有人觉得他毕竟是言官,过激一些也可以原谅。

    李牧心里憋着一股气,刚要转身离去,高公公又回来了,道:“房相、岑相,王侍中,六部尚书,郑国公,逐鹿侯,陛下相召,太极殿议事。”

    李牧停下脚步,回头看了已经在往太极殿走的魏征,恨恨地咬了下牙。作为一个穿越者,李牧听说过魏征的事迹,也佩服他敢于劝谏的胆魄。但是,这不代表他就会变成一个舔狗。来到长安之后,李牧早已打定主意,不信史书的记载,不信电视剧和小说给的人设,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惹到头上,干就完了,爱他妈谁谁!




第70章 双面魏征
    太极殿。

    李世民居于案后,看着人一个个进来,挥挥手让高公公带着宫人下去了。

    唐俭躬身施礼,还未开口说话,李世民便道:“朕今日不想再议论琐事了,叫你们来,是要议矿藏之事,其余的事情,暂且搁置!”

    唐俭无奈,只好又站了回去。

    李世民又看了眼李牧,警告地瞪了他一眼,李牧只是低头看着地面,一言不发,也没给他回应。李世民登时气得够呛,臭小子,竟然还敢给朕脸色看了,真是……

    但当着这么多的重臣的面,李世民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装作看不见,清了下嗓子,道:“今天朕很生气!前日,昨日,朕分别跟朕的宰相们,六部的尚书们讨论过资源法的事情,你们是如何说的啊?这个说好好好,那个说鼎力支持,为何今日所有人不发一语?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要逼着表态了。

    三个宰相低着头不出声,六部尚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江夏王李道宗最先开口,他是宗正寺卿,如今还兼任着刑部尚书。

    “陛下,臣为宗室,自是支持陛下。”

    唐俭本来对此事尚有犹豫,但今日两仪殿内发生了这样的事,唐俭必须得给李牧一个交代,也出列道:“陛下,收矿藏归于朝廷,能使得国库充盈,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正是用钱的时候,臣为民部尚书,支持陛下。”

    第三个站出来的是工部尚书李大亮,李世民早就跟他谈过,工部的事情,李牧做主,如今这计策是李牧出的,李世民既然拿出来商议,心中必定也是支持的,李大亮还能如何选,自然也是赞成票。

    六部尚书中有三个已经表态,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兵部尚书李靖。李靖自打班师回朝之后,除非李世民相召,否则一律都是称病不上朝,今日是李世民特意把他叫来的,但李靖还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像是没睡醒似的。感受到李世民的目光,李靖睁开眼睛,悠悠道:“陛下,矿藏之事,与兵部干系甚小,臣为兵部尚书,对此不予置评。”

    言下之意,怎么都成。

    李世民并不意外,又看向了礼部尚书虞世南。

    “陛下……”虞世南叹了口气,道:“此事,若陛下问臣心中真正的想法,臣以为……尚需商榷。”

    “好。”李世民深深地看了虞世南一眼,把目光转向了长孙无忌,道:“辅机,这两日你都没怎么说话,难道你也觉得,尚需商榷么?”

    长孙无忌施礼道:“陛下,臣是支持的,正如莒国公所言,如今国库空虚,处处都需用钱,因此能充盈国库之举,臣都是支持的。臣这几日少言语,是因臣在想,如何实行。此事牵连甚广,若不谨慎从事,影响非小。恕臣谋略浅薄,目前尚未想到良策。”

    长孙无忌这话就比较聪明了,我支持,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实际还是不支持,但是你要说他不支持,他已经说了支持,可谓进退有余,其实就是一句废话。

    李世民没想到关键时刻长孙无忌竟然动摇了,心中好大不悦,目光没有在他身上停留,看向了离他最近的三个宰相。

    大唐的朝堂之上,可称为‘相’的,唯有三省之长官。门下高官官,侍中,王珪。中书高官官,中书令,岑文本。本来是有尚书令的,但因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在贞观朝废止了尚书令,改立左右仆射二人。尚书左仆射领吏、礼、民三部事,而尚书右仆射领兵、刑、工三部事。左右仆射皆可称‘相’,如今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在床,尚书省的大小事务,皆归房玄龄一人而断,因此今日参加朝议一共有宰相三人。

    三人之中,若以话语权来说,当属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为最,王珪次之,岑文本最末。如今李世民让宰相表态,首当其中者,自然是房玄龄。

    房玄龄见李世民逼着表态,想了一下,开口道:“臣与赵国公的想法一样。”

    说完这句话,便闭口不言了。

    接下来就到了王珪,若以立场论,王珪是典型的门阀世家代表,若朝廷收回矿藏,门阀世家首当其冲,他应该表态反对才是。但从前日一直到现在,王珪的态度都非常含糊不清。因为在煤石之利逐渐明朗之后,太原王氏在此番风波之中,利益非但不会受损,反而会因此暴富。

    王珪毕竟是门阀代表,不好意思跳出来支持,但是确实不想反对,有心蒙混过去,但是如今不表态也不行了。王珪咬了咬牙,站出来道:“陛下,臣支持。”

    “嗯?”李世民惊讶不已,他本以为王珪是铁定要反对的,在场诸人之中,没有比王珪还纯粹的门阀代表了,但他竟然同意了……转念一想,李世民便明白了,原来是为了钱。想通了此节,李世民心中甚为不齿,对李牧当日所言,又有了一番领悟,果然在利益面前,没有什么盟约是牢靠的。

    魏征站在最末,听到王珪表态赞同,顿时露出了怒色。李牧就站在他旁边,看了他一眼,心中更是不屑。

    “岑相,你如何想啊?”

    “陛下,臣以为……不如择一地而试之,若突然退行天下,恐生变故啊。”

    岑文本在这朝堂之上,算是一个纯臣,从来不随意发表见解,但若李世民问他,他就如实作答,以事论事,从不偏帮任何一方。李世民对他也非常信任,见他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心中一动,觉得可行,刚要开口,魏征已经忍不住了,越众而出,大声道:“陛下,此事不可!”

    魏征人瘦,但是声音大,字正腔圆,他开口时,如同开了正义光环一样,仿佛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俯视,心中有鬼或者胆子小的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没争辩就已经先弱了气势。

    李世民最烦的就是这个声音,自他把魏征召入朝堂之后,魏征平均一个月要顶撞他十次以上,基本上是你想干什么,他就不让你干什么,专门挑你不舒服的话说。若是俩人争辩,你一句我一句,这样也没什么,但是魏征这个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每每都是那种教育人的感觉,李世民身为帝王,怎么可能喜欢被人教育。

    但是魏征名声在外,于山东大族之间颇有威望,当年玄武门事变之后,山东大族曾放言,李世民弑兄杀弟,君位不正,只要他一日为君,山东士族永不入士。唐朝界定山东,可不是后世的山东,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的所有地区,其中包含了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三个大门阀以及大大小小三十几个小士族,约占大唐士族半壁。

    武德年间,李建成平定山东豪强,解救了山东的士族,因此得到了山东士族的拥趸,当时魏征是其谋士,李建成身为太子,当然不能事必躬亲,因此山东士族与李建成联系,多半是与魏征接洽。

    李世民恐生变故,为了稳定朝堂,这才任用魏征,但他又不敢把魏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只给了他一个秘书监的位置,类似于后世的秘书处,兼尚书左丞,正四品。

    但因其背后的庞大势力,魏征在朝中说话也是极有分量的,百官私下皆称其魏相,因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眼看就要不成了,朝野之间传言,魏征肯定是下一任尚书右仆射。但李世民从来没有过如此许诺,他清楚魏征是山东大族的代表,尚书右仆射如此重要的职位,他怎么可能轻易授予。

    李世民早已想到,大唐资源法通过与否的最大的阻碍,便是在于这魏征了。因此前两次讨论,他都没有叫魏征来。今日是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朝议,按规矩,秘书监要做记录,魏征不请自来了,这才有了两仪殿上的一幕。

    此时听到魏征开口,李世民不得不回应他,道:“玄成,你为何觉得不可?”

    “陛下,刚才在两仪殿上,逐鹿侯发言之时,臣就已经想说了。逐鹿侯忠君爱国,想法很好,但是他把事情想得太过于简单了。门阀世家,高门大姓,为何传承千年?此中自有其道理。”

    魏征说话之时,看都没看李牧一眼,仿佛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中,自顾对李世民说道:“逐鹿侯举了两个例子,一曰灾年,二曰水患。灾年时,流民四起,高门大姓闭户有何不对?流民者,不晓仁义,不知礼数。难道任凭流民冲入府中,烧杀抢掠么?灾年时,高门大姓已经庇护了很多人,若能有余力帮助朝廷,自然是很好,但若无此余力,朝廷也不该因此怪罪。”

    “而水患那年,天下初定,黄河两岸七城百姓固然很苦,但是天下各处哪里有富余呢?民女王氏捐十万贯,此举固然值得敬佩,但是捐钱的人,也并没有罪啊,逐鹿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高门大姓,臣以为,有失偏颇!”



第71章 三姓奴
    “而藏富于民,和与民争利,臣则以为,是逐鹿侯未解其意。”

    魏征侃侃而谈,道:“藏富于民,语出春秋齐相管仲。言曰: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讲的是国家徭役的征发与赋税的课征要适时适量,以此来富民富国,与逐鹿侯所言的事情,似乎并不相关。陛下富有四海,百姓受灾了,理应是朝廷来赈济,指望高门大姓是不可取的。”

    “而与民争利,则典出《史记·循吏列传》,曰: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说的是吃国家俸禄的人,不得和老百姓去争夺利益,已经得到大的利益的人不能再谋取小的利益。朝廷收取税收,盐铁两项每年加起来就超过一千万贯以上,此为大头,其余皆为小利。若朝廷连小利都不肯施于百姓,百姓如何生活?”

    “况且开发矿藏,自秦汉以来便有迹可循,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即便暴戾如前隋炀帝者,也不曾动过与民争利的念头,今上英明,怎可误入歧途?若一意孤行,必将引起民怨沸腾,朝野动荡,还望陛下深思。”

    姜果然是老的辣,魏征一出手,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地便把李牧的话全部化解掉了。李世民心中愤懑,却又无话可说,魏征的话有道理么?有,至少李世民想不出该如何反驳。他看了眼三位宰相和六部尚书,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李世民不禁更加来气,无论他做任何事情,魏征不开口还好,只要他开口了,基本上就是这个局面,李世民这一辈子吃过的瘪,百分之八十都在魏征一个人身上,不是魏征有多厉害,因为他代表的是整个山东士族。他的意思,就是山东士族的意思,山东士族的意思,就是半壁江山的民意,李世民再怎么刚愎自用,也不可能无视一半的民意,一意孤行!
1...979899100101...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