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青史留名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授与天齐
三场演出后,大部分人都能把所有情节看完,不至于让他们一场一场的分成好几天看。
演出一直持续到了凌晨。
张青峰又是站在门口,把所有人一一送出勾栏。
随着张青峰成功邀请朝廷官员和权贵观看梁祝戏剧的事情传开后,梁祝的戏剧一下子就火了“”
第二天,莲花棚开始对普通观众售票,勾栏方面,给张青峰的戏剧团也安排了一天三场的演出节奏,上午一场,下午一场,以及晚上一场。
一场演出的票价,张青峰依旧是定在了两百到五百文之间。
就是这样,每一场演出的门票,依旧是供不应求。
由此可见,梁祝戏剧了是多么的火爆,以及临安城中有钱人是真的多。
只是过了两个月时间,随着白蛇传的落幕,梁山伯与祝英台再次引爆了整个勾栏圈子。
接下来两周时间,梁祝的戏剧上座率都是爆满。
直到半个月后,梁祝的上座率才降低到九成左右。
一个月后,梁祝的上座率才降低到了七成左右。
这时候,张青峰才把票价降低到了七成。
两个月后,票价也才降低到了一半。
当梁祝的名气传出去后,更是有很多外地人专门炮弹临安来看梁祝的戏剧。
与此同时,当梁祝演出走上正轨后,张青峰就把事情交给了柳老头打理。
而他自己,则每天泡到了印刷作坊中。
经过两个月的印刷和装订,五千套封神演义的书籍已经全部印刷完成。
接下来,他就在考虑到吧这些书籍卖出去的问题了。
与此同时,他计划中的报纸,也要准备开始发行。
第九十四章 卖卖卖买买买
“老爷,杨三郎杨大人拜访。”
这天,一户商贾的府邸中,一个官家快速跑到主人的住处禀报。
“杨三郎拜访,快,有请,不,还是我自己亲自去请。”
房间中,一个中年男人对着铜镜整理了一下仪容,然后快速离开房间,朝大门口而去。
“杨大人,是什么风把你吹过来了?请进,请进。”中年男人热情的朝张青峰说道。
张青峰现在是朝廷的官员,被成为一声大人也不为过。
“牛员外,冒昧来访,没有打搅到你吧?”张青峰客气说道。
“不打搅,不打搅,杨大人能来拜访,是我的荣幸。”被张青峰称为牛员外的中年人也客气说道。
这个牛员外,就是张青峰结交的一个大商人,主要是做文房四宝买卖,有自己的加工作坊以及很多铺面,非常有钱。
牛员外住的这座府邸,就是在临安城中,光是这座府邸,就价值几十万贯。
据说他在朝中也有关系,这点张青峰没有求证过。
其实也是废话,能够做这种生意,还把这个生意做的这么大的人,在朝中没有关系才怪。
牛员外把张青峰请进了府里,并让下人准备茶水点心招待。
两人客套了一会,张青峰就开始直奔主题了。
他从一个布包中拿出了六本书,摆放在了牛员外面前的茶座上。
“牛员外,你看看这个。”张青峰朝牛员外说道。
“咦!封神演义。”
听到张青峰的话,牛员外拿起书本,只见封面上都写写《封神演义四个大字》。
最让人诧异的是,在封面上,并不是单调的四个大字,还有一幅插画。
插画上,是一个仙风道骨的身穿道袍的老者,手持打神鞭,搅动风云的这样一个画面。
不用说,这画中之人应该就是封神演义中的主角姜子牙了。
欣赏了片刻书的封面后,牛员外翻了翻正文。
只是一眼,他就惊讶的说道:“这是印刷本。”
印刷本和手抄本,是个人就能看出来,牛员外能一眼看出来并不奇怪。
“员外说的没错,这就是印刷本。”张青峰点点头说道:“杨信这次来,就是相要和员外做一笔生意,员外觉得这套书怎么样?”
“好,很好,印刷的字体非常清晰。”牛员外朝张青峰说道:“杨大人的意思是想把这套封神演义的印刷本卖给我?”
“如果员外喜欢,这套封神演义杨信可以送给员外。”张青峰笑着说道:“与此同时,我们哪里还有五千套封神演义的印刷本,不知员外想不想买一些出售?”
“原来是这样的生意。”听到张青峰的话,牛员外点点头,问道:“不知杨大人准备把这套书售卖什么价格?”
“六十贯,一套书六十贯。”张青峰说道。
“这么便宜?”听到张青峰的话,牛员外吃了一惊。
市面上的封神演义,一套书至少都是上百贯,要是拿到外地,价格都要翻一倍。
要是拿到金国和西夏去卖,价格更是能翻好几倍。
据说张青峰的封神演义早就已经传到了金国和西夏,金国和西夏人的贵族对封神演义也是追捧备至。
“杨大人,如果您愿意以六十贯一套售卖,五千套我愿意全部吃下。”牛员外朝张青峰说道。
“这可不行,我还答应了别人,如果牛员外要的话,我最多只能给你两千套。”张青峰摇摇头说道。
他认识的大商人可不止牛员外一个,而且他也不会把销售渠道让一个人掌握。
现在,对于张青峰的封神演义来说,完全就是卖方市场。
五千套封神演义,还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听到张青峰这么说,牛员外也没有强求,他说道:“好,两千套就两千套,只要拿些货有这套封神演义一样好,我就全都买了。”
“员外请放心,我保证所有的书,都是个这一套是一样的质量。”张青峰保证说道。
牛员外之所以答应的如此痛快,除了张青峰的封神演义印刷本价格低之外,就是因为这些印刷本的质量确实是好,用的纸和印刷的字体都非常清晰。
如果是手抄本,有些人的字或许还不能一目了然,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但是印刷本的字体都是一样的,看起来也是一目了然。
张青峰谈妥了生意后,在牛员外府上又留下来吃了一顿午餐。
下午,张青峰拿着一套封神演义印刷本,再次找上了另外一家大商人。
虽然这家大商人并不是做书籍方面的生意,但是却有能够铺货到全国大部分州郡乃至国外的实力。
听说张青峰的封神演义印刷本只要六十贯钱时,这个大商人当即就要买下所有书籍。
他也想的很清楚,六十贯的书籍,他只要贩运到外地乃至国外,赚的钱都是成倍的利润。
张青峰当然不会让他拿太多的书籍,只答应给他一千多套。
第二天,张青峰又找了一家大商人,也出手了一千多套书籍。
最后,张青峰自己手中,只留下几百套封神演义的印刷本。
他把这些印刷本,给他结交的所有大臣和权贵家里都送了一份。
宫里面,张青峰也没有忘记,给宫里贵人每人也送了一套。
给赵扩,则一下子送了几十套,主要是赵扩要拿来赏赐别人。
不过赵扩也没太亏待他,再次赏赐了他百金,算是能够赚回一些。
五千套封神演义印刷本售卖出去,张青峰立马就赚了二十多万贯钱财,虽然大部分都是会子,但是却也是价值二十万贯铜钱的会子。
当然,除了会子,张青峰也获得了一部分金银,这些金银张青峰则是挖了一个地窖存了起来。
至于会子,张青峰知道这东西会贬值,所以他准备把这些会子都花出去。
接下来,张青峰就来到了临安衙门。
他需要在临安城购买一个大宅子,用来作为报社发行报纸。
临安城的百姓,想要卖房子,都会在临安衙门登记,这里有很多牙商为买房卖房的人服务,张青峰只要来这里问就行了。
第九十五章《麦哲伦航海日记》
“杨大人,这些都是要卖的房子,如果您不满意想要自己建的话,这边还有地皮出售,价格也不是很贵。”一个牙郎朝张青峰说道。
牙郎,在宋朝就是对房屋中介的称呼,后面还有“牙人”、“牙纪”、“牙子”、“牙商”、“互郎”、“牙侩”等称呼。
张青峰看了看牙郎提供的地册,上面写着临安城要出售的房屋大小,地理位置等等。
没有提供详尽地图,也没有提供房屋模型,张青峰心里给这些的牙商打了一个差评。
不过,再怎么样,他还是需要买一座院子当报社驻地。
最后,张青峰看重了靠近北瓦的一处临街门院,有三百平的地基,价值八万贯钱财。
与此同时,张青峰还看重了一块地,这是拜今年三月的临安大火所致,导致很多临安百姓损失惨重之下,决定出售地皮搬到城外居住。
所以,临安城现在有着大量位置好的地皮。
张青峰出手十五万贯,买下了四处连在一起的地皮,足足有一千三百平,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
这块地皮,张青峰准备以后用来建一座大剧院。
不过建大剧院的事情不能急于一时,因为他没有钱。
他现在只能先把地皮占着,等赚钱了一口再慢慢筹划和设计。
张青峰先筹备的还是报社的项目。
为此,张青峰从印刷作坊抽调了两台印刷机专门用作报纸的印刷。
一台印刷机一个小时就能印刷一千页报纸,两台印刷机正好可以印刷正反面。
这样的速度,足够张青峰发行报纸所需了。
再者,临安城虽然有百万人口,但是真正会看报纸的人一开始肯定不多。
张青峰预计,每天印刷五千张报纸,就足够整个临安以及周边各县消化了。
“陆哥,事情就是这样的,你看有没有兴趣加入报社工作?如果你来,我给你一个主编的职位。”
这天,张青峰拜访陆家,找到了陆游的小儿子陆子聿,然后邀请他加入报社。
报社,张青峰一个人肯定是没办法运营的,所以他就需要找一个有能力的人帮忙。
陆子聿是陆游的儿子,才学方面肯定是没的说的,是张青峰认为的合适人选。
“三郎,你这个报纸听起来挺好的,只是这能赚钱吗?”陆子聿朝张青峰问。
“这点陆哥你放心,哪怕是赚不到钱,我也不会少了你的工钱。”张青峰说道。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样吧,等我爹回来我和我爹商量一下,明天我再给你答复。”陆子聿朝张青峰说道。
“好。那我明天就等陆哥你的好消息。”张青峰说道。
晚上,陆游回到家里后,陆子聿就把今天杨三郎拜访的事情说了一遍。
“这个什么报纸,有点意思。”
听完陆子聿的解释,陆游想了想说道:“你来临安这么久了,也一直无所事事,我认为杨三郎这个想法很好,你可以去试试,说不定这个东西对我以后有很大的帮助。”
“既然爹爹这么说,那儿子明天就答应杨三郎了。”陆子聿说道。
第二天,陆子聿就找到了张青峰,并且答应的张青峰的请求。
不过,想要在报社上班,还需要等一段时间时间。
接下来一段时间时间,张青峰还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才行。
比如装点门面,招收人手,收集新闻素材,编写文章,等等等等。
对于印刷的第一份报纸,张青峰极为重视,这份报纸,他没打算赚什么大钱。
在他想来,只要不亏本就算是成功。
报纸的意义他比谁都明白,这是在电子媒体没有出来之前舆论导向的最好工具。
西方更是有谁掌握了舆论,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说。
为了让报纸更加有趣味性,张青峰还吸取了金老先生在报纸中连载小说的做法。
当年,香江的明报没有倒闭,全靠金老先生在报纸上连载小说,为明报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张青峰选择连载的小说,叫做《麦哲伦航海日记》。
故事中,麦哲伦姓麦名哲伦,是一位前朝吴越国人士。
麦哲伦从小就对地理知识很感兴趣,有一次,他看到了张衡的浑天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看到这里,他认为大地是如同蛋黄一样是圆的。
其实他并不知道,这只是张衡描述他的浑天仪的原理。
而且张衡的浑天说,也只是单纯的形容天和地的内外关系以及大小关系而已,并没有说大地的形状就是圆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