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越之青史留名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授与天齐

    感谢:书友20180530095734284 的一万起点币打赏。

    还感谢神人之一兄弟打赏的起点币,还有这几天打赏过的几位兄弟们,谢谢你们。

    今天收到巨额打赏,我太兴奋了。

    我现在已经辞掉了工作,正在回老家的火车上,这章就是在火车上码出来的。

    等过两天回到老家,我一定多多更新,报答你们的厚爱。

    最后,再次感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第一百四十七章 疟疾
    泉州,随着招收水手的通告发出,无数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参加考核训练。

    与此同时,渔阳城,渔阳医学院。

    “老师,经过无数次对比,我们终于找到了能够治疗疟疾的黄好花蒿,以及比黄花蒿治疗效果更好“常山”。”

    医学院中,一个学生热情的朝张青峰讲解着。

    几年前,张青峰亲自成立了医学院,并且培养的一批医学生。

    当然,张青峰并不是学医的,他也只能给这些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医学理论知识。

    比如解剖原理,比如细菌,病毒,以及手术治疗原理等等,都很浅薄,更加深刻的都需要他的学生们自己去探索。

    除此之外,他还讲解了一些他所知道的药物,比如青蒿,也叫黄花蒿。

    这是他看新闻时知道的一个事情,新闻上说一个科学家研究古人治疗疟疾的药方时,发现了青蒿素这种东西,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之后,张青峰还在百度上查了一下,他得知,原来在古代,比青蒿治疗疟疾更好的是‘常山’这种药物。

    据说这种药有着比青蒿素更好的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只是有很大的副作用,会导致人剧烈的呕吐。

    用常山治疗一次,就像是要了半条命一样,会让整个人的精气神很长时间都缓解不过来。

    而青蒿素,虽然治疗效果没有‘常山’那么立竿见影的疗效,但是它胜在没有丝毫副作用。

    张青峰认为,轻度疟疾,用黄花蒿就行。

    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使用青蒿制成药物来治疗疟疾,而且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即使是病重的人,也能用青蒿加上其他的药物来救治,而且往往能够治愈。

    如果青蒿治不好的话,就需要用到常山这种药物了,虽然后遗症严重,但至少能够保命。

    后世科学家们发现,常山中富含好几种黄常山碱,分别为甲碱,乙碱,丙碱。

    这些常山碱对疟疾的疗效分别为奎宁的1倍,100倍,150倍。

    奎宁,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鸡纳霜,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常山碱虽然比金鸡纳霜的疗效好,但如果人们愿意选择用什么治疗的话,那么是个正常人肯定都会选择金鸡纳霜。

    因为常山治疗疟疾实在是副作用太大了,完全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了。

    如果后世谁能找到完美解决常山治疗疟疾产生的副作用的方法,那么他完全可以获得一个诺贝尔医学奖。

    根据历史记载,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是疟疾的重灾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

    过去云南一带也有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

    此外,湖啊南也曾是传统的疟疾高发区,瘴气很重,湘南一带流传“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

    (PS:以上这段摘自百度百科。)

    张青峰之所以让他的学生想办法都要找到这两种药物,最重要的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开发江南以及开发海外时,能够减轻被疟疾这种疾病的伤害。

    除了找到这两种药,他还准备大规模种植培养,然后制成中成药销售。

    在古代,虽然有很多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但普通老百姓却大部分都享受不到。

    除了珍贵的药方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之外,还在于古代技术传播太过缓慢,还有就是整个社会对医疗人员的培养不足。

    在这样的社会中,别说青蒿了,哪怕就是制造出来青霉素,也是绝大部分老百姓仍然无缘受益的东西。

    在古代,开发江南,祖先们用了几百上千年,慢慢一代代人慢慢适应了当地环境后,才渐渐把江南开发出来。

    贸然开发江南,无疑等于就是去送命一样。

    秦始皇几十万大军征南越时,就有很多人患上了疟疾,就导致很多士兵死于疟疾病毒之下。

    当然,这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情。

    然而就在几年前,曹操赤壁之战时,他手下士兵就有很多人感染疟疾,死伤非常惨重。

    历史上,公元220左右,卫温率领一万多孙权水师寻找台,湾岛,在岛上,他手下的士兵大规模感染疟疾,导致死的只剩下一两千人,这就是古代疟疾的恐怖之处。

    没有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时,大规模开发就是泡影,这会导致开发一个地方的时间会变得极为漫长,长达几百年都有可能。

    “老师,这两种药,黄花蒿倒是可以在幽州种植,但常山却不适合在幽州生长,需要到江南一带种植才行。”一个医学生朝张青峰说道。

    听到这话,张青峰想了想说道:“那就派人到江南收购或者是种植,总之要尽快准备大量这两种药物。”

    ————

    时间流逝,转眼间,就已经到了春去夏来的日子。

    这天,张青峰的报纸作坊终于筹备完成了。

    一共十五台印刷机,数万枚活字,数百名印刷工人,以及有着渔阳造纸厂,制墨厂等大厂在后面支持。

    “第一份报纸,就按照这样的各式排版印刷吧。”张青峰把一份他亲自编写的报纸样刊交给手下人说道。

    他编写的报纸,名字叫做《幽州日报》,取名字倒是很随意。

    幽州日报,第一版内容,张青选择报道曹操带兵已经打下了江南吴地的事情。

    虽然一些人已经知道南边打了胜战,但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其中的过程。

    幽州日报上面,就详细的描写了整个战局的前因后果,前因追溯到了孙权水师攻击幽州商船开始。

    之后,幽州采取了报复孙权的行动,林永升指挥着幽州船队更是打的孙权水师不敢应战。

    之后,孙权大军围攻合肥城,幽州船队前往支援,最后在合肥守军以及幽州船队的合作下,打的孙权十几万大军溃败。

    之后,幽州水师截断长江航道,把孙权的兵马堵在了棠邑城。

    之后,幽州船队又打败了刘备兵马。

    当然,最后幽州日报着重描写了曹丞相的到来,以及在曹丞相到来后,不战而屈人之兵,逼得孙权手下人纷纷投降,孙权也自杀的结果。

    之后,在曹丞相的指挥下,幽州船队和曹操其他兵马势如破竹,很快就收复了江南大部分地盘。

    这篇文章,不仅突出了幽州子弟兵在江南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还塑造了曹丞相一锤定音的作用,以及他的领导地位。

    报纸第二篇新闻,则是讲述了辽东战争以及草原战争的前因后果,这些前因后果,是很多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的。

    报纸的第三篇文章,则是讲述,幽州铁路,将会在几天后正是建设成功。

    之后,渔阳机械制造厂制造的第一辆火车头,将会尝试拉着十节载人客车车厢从犷平出发,前往泉州城的试航。

    届时,瑞祥先生将会邀请一千名幽州百姓乘坐这辆火车,体验第一辆火车的魅力。

    PS:已经坐火车回到了家乡县城,后天坐车回村子里,到时候就有大量时间码字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卖报
    PS:各位书友抱歉了,昨天事情太多没时间更新,我今天晚上已经回到了农村老家,从明天开始,每天三更。

    至于哪天会不会变成两更,取决于白天我妈让不让我干农活,白天不干活都是三更甚至有时候可能四更,干活的话就只能两更了。

    ————

    “卖报卖报,曹丞相大败孙权,收复江南。”

    “卖报卖报,我幽州儿郎协助丞相打败十万孙权兵马……”

    “卖报卖报,刘备十万大军被幽州儿郎打的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卖报卖报,朝廷准备扶持牧场主,只要去草原放牧,每人都可以获得一千亩草场……”

    “卖报卖报,五月初八,幽州第一辆火车将会正式投入运营……”

    这天,无数成年人身上揣着一个布袋,满大街的吆喝。

    这些布袋中,全是幽州日报第一期发行的报纸。

    很多读者或许会奇怪为什么全是成年人而不是报童,因为幽州法律规定,孩子必须上学,所以报童的活儿就只能大人来干。

    “这位郎君,你们这是做什么?”

    卖报人的吆喝,引起了旁人的注意,很快卖报人就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起来。

    “这位客人,这是刺史大人办的报纸,上面记录了很多各地发生的事情,只要五文钱,你要来一份吗?”卖报人热情的朝旁人推销着手中的报纸。

    五元钱一份,卖出去一份他能够拿三文钱,只要能卖出一百份,就能赚三百块。

    “我不识字,也看不懂啊。”有人唱卖报人说道。

    “这位客人,你家有小孩在书院读书吗,你看不懂的话,可以让孩子帮你读啊。”卖报人说道。

    “那你告诉我,这上面写了什么,我看看要不要买。”有人朝卖报人说道。

    听到这话,那卖报人连忙说道:“各位,这报纸上写的东西可多了,各位可能都听说南边打了胜战吧,但大家一定不知道是怎么打胜战的。”

    卖报人指了指报纸,然后说道:“这报纸里面就写了是怎么打胜战的,过程非常详细。还有这个,大家看看,这是讲去年发生的渔阳之战和热河之战,还有草原大战等等,讲的非常详细,保证大家看完都能豁然开朗。”

    卖报人滔滔不绝的推销着手中的报纸。

    “给我来一份,我看看有没有你说的那么精彩。”

    有人终于忍不住买了一份报纸。

    在渔阳城,有钱人一大半,就是工人,也都有不菲的收入,一份报也就一顿饭的价钱而已。

    当然,愿意掏钱买报纸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人却是不愿意掏钱的,毕竟五文钱对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小钱,能省则省。

    “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买一份报纸一起看的?”

    嫌贵的人,则是想要和别人凑钱买下来一起看。

    “我出一文钱,我看完不要纸。”有人立马就说道。

    “算我一个。”

    “算我一个。”

    很快,就有五个人每人凑了五块钱。

    幽州出现纸币后,有人说一文钱,也有人说一块钱,称呼各不相同。

    “几位,这是你们的报纸。”卖报人没有丝毫鄙视凑钱买报的人,反而是热情的把报纸卖给了几人。

    围观的其他人见到有人凑钱买报,顿时也行动了起来。

    很快,一组组的人开始凑钱买报,买完报后,就几个人一起离开去别处看。

    不识字的人,就让识字的人读报,如果五个人都不识字,那就有些抓瞎,只能回家找孩子了。

    幽州各个城池中,都有无数卖报人在大街上吆喝。

    这天,无数幽州百姓都知道幽州出现了一个叫做报纸的东西。

    不只是城里,几天后,在村镇,也有卖报人开始光顾。

    当然,这些卖报人,大部分都是幽州税务局的税务人员。

    相比起城里人,村镇的很多人都认识这些税务人员,毕竟幽州百姓每年都要和税务人员打交道。

    这天,刘老四怀揣着一袋报纸骑着马进了一个村子。

    这个村子比较偏,但是却有三百多人口。

    刘老四白天进的村,然后住在了村长家里。

    白天村民大多数都干农活去了,所以刘老四的任务在下午吃晚饭后。

    刘老四到来后,就把消息放了出去,让晚上所有村民吃饭后到村长家集合。

    晚上,村民们吃过饭后,就乌泱泱一大群的来到了村长家。

    由于人太多,所有人都只能站在外面的空地上。

    “大家安静。”

    见人来的差不多后,刘老四就拿着一个铁皮喇叭出来了。

    听到刘老四的话,人群的嘈杂声渐渐安静了下来。

    “今天,上面有命令,让我来给大家宣读报纸。”

    “什么是报纸?报纸就是报道情况的纸,就是这个。”

    “报道啥情况啊?”有村民问。

    “别问那么多,你们听就是了。”

    刘老四拿着几张报纸摇了摇说道:“这是幽州日报这几天发行的报纸,幽州日报就是幽州刺史大人开的,城里人早就已经看过了,你们这里太偏远,所以现在才送过来。”
1...4748495051...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