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青史留名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授与天齐
“老婆子,快去买几斤肉回来,今天吃顿好的。”
赵家人热情的招待了张青峰。
“三郎,你家里是什么情况,你学这一行家里人同意吗?”
吃饭的时候,赵老先生询问起了张青峰的情况。
“同意的,这事我自己能够做主。”张青峰说道。
“你写这本封神演义,写了多久了?”赵老先生询问。
“写了两个多月了。”张青峰回答。
“你这个字是用什么笔写的?怎么这么细小?”
“是用鹅毛制作的一种笔……”
“你写这个东西,别人知道吗?”
“我同学和父母家人都知道,他们还抄了好多份。”
“你同学?你是读书人?”
“嗯,是的,我家里想让我考科举,但是我没有那个本事,成绩很差,所以才想着学评书的,毕竟这也是一门本事。”
这天,赵老先生询问了很多问题,对张青峰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当然,他所了解的,只是张青峰想让他了解的东西。
在赵老先生家吃了晚饭后张青峰就告辞了,他很大方的把稿子留在了赵老先生哪里,说是等明天就回家一趟,顺便把稿子取来。
第二天一大早,张青峰就花了几十文钱,乘坐一条渡船回到了转塘街。
“你不是说要在城里玩几天吗,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见到张青峰回来,大姐夫赵宽顿时诧异询问。
其他人也是疑惑的看着张青峰。
“我回来拿点东西,马上还要出去呢。”张青峰朝所有人说道。
“哦,你要拿什么东西?”父亲杨茂才询问。
“没什么,就是拿封神演义的稿子。”
张青峰解释了一下,然后就回到自己房间拿稿子去了。
拿到稿子,张青峰和家人道别后,又火急火燎的朝渡口而去,因为下一班船快要开了。
对于张青峰风风火火的行动,家里人并没有太过深究,毕竟张青峰也是十五六岁的人了,这个年纪很多人都已经结婚生孩子了。
就算是人贩子要拐卖孩子,那也只会拐卖几岁大小不记事的幼童,像张青峰这样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拐卖。
第三十章 扩散
就在张青峰努力想要进入娱乐圈的时候,他不知道,在中秋假日期间,他的封神演义正在以疯狂的速度向四周蔓延。
在书院的时候,他的书至少被上百人抄录,这些人抄完后,并没有自己收藏起来,而且当成了炫耀的东西。
更是有人把这个东西,当成了结交朋友利器。
张小飞,是柳乘书院的学生,在书院中流行封神演义的时候,他也借同学的稿子抄了一份。
这次中秋节放假,他和父母家人一起回了余杭县的老家。
在老家这边,他认识一些朋友,也都是读书人。
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提到了柳乘书院有个杨三郎,杨三郎写了一本书,他看了之后惊为天人的事情。把杨三郎都夸上了天,自然引起了朋友的兴趣。
听到张小飞的话,他朋友一开始不怎么信。
接下来,张小飞就说幸好自己抄了一份,不然还以为我是骗子。
然后,在他朋友强烈要求一观的请求下,他只好“不情不愿”的把稿子拿出来给朋友看。
和张小飞期待的一样,当他朋友们看了封神演义的内容后,顿时就陷了进去。
“后面呢?后面的内容呢?”
接下来两天时间,当张小飞的朋友看完所有内容后,只觉得意犹未尽,急迫的就想要看后面的内容。
“后面的没有了,人家杨三郎只写这么多,后面的还没有写出来呢。”张小飞摊手说道。
“唉!”
听到张小飞的话,他的朋友们也只能叹气。
“你让那个谁,杨三郎是吧,你让他写快点,多写点,这看到一半就没了,不上不下的可真难受。”
张小飞看见他朋友那种欲罢不能备受折磨的样子,他的脸上顿时就露出了奸计得逞的笑容。
“这个你放心,我们整个书院的人每天都在催他呢。”张小飞说。
“小飞,把你这个稿子借我一段时间吧。”有人朝张小飞说道。
“你不是看完了吗?”
“我想借来抄一份,这样没事的时候就可以看一看了。”
“对对,给我也借一下,我也抄一份。”另外几个朋友也说道。
…………
另一边,作为同样是柳乘学院的学生,同样也抄了一份封神演义稿子的王荣来说,他这个节日就过得就有些悲剧了。
因为,他的稿子竟然被他父亲送人了。
“爹,你怎么把我的东西送人了啊?那可是我抄了两个月的……”
当王荣知道自己的稿子被父亲送人后,只觉得心里拔凉拔凉的,说话就有些忍不住急眼。
“臭小子,你怎么跟你爹说话呢,你的书我送给陈主簿了,他明年就要要升官了,我巴结上他,说不定就能混个班头当当,和这个相比你一本破书算得了什么。”王荣父亲理所当然道。
另一边,钱塘县主簿陈文杰在得到手下人送的封神演义书籍后,花了两天时间废寝忘食的看完了所有内容。
看完后,他只觉得惊为天人,同时也是意犹未尽。
这样的故事,这样精彩的情节,这么宏大的设定,让陈文杰这个活了四十多岁的人,都是彻底开了眼界。
看完这个故事后,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没想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好看的书。
在宋朝,还没有长篇小说的概念,以前,偶尔有一些故事,都是以零散的话本形式存在。
故事的内容也不会很多,少的几十个字就是一个故事,多的也不会超过几千上万字。
而像封神演义这种长篇小说,那更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回出现。
“来人,备轿,我要去一趟知县大人府上。”
看完封神演义的故事后,这让陈文杰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送礼巴结上官的机会。
不多久,下人就备好了轿子后,陈文杰收拾整理了一番衣冠,就乘坐轿子往知县的府上而去。
“陈主簿这么一大早就来拜访,不知有何指教?”知县刘桑州笑着朝陈文杰说道。
“下官最近偶得一本奇书,特来让知县大人您鉴赏一下。”陈文杰朝知县刘桑州说道。
说话间,他已经拿出了那本封神演义递向刘桑州。
这是被人装订好的书籍,有蒙皮封面,上面还用毛笔写了《封神演义》这四个大字,以及“杨三郎著”这四个小字。
封神演义目前出了二十万字,所以这本书足足有一本新华字典那么厚,拿在手里也是相当的沉。
“哦?奇书!那我倒是要看看了。”刘桑州接过书籍说道。
“知县大人,这是一个叫杨三郎人写的书,还没有写完,等后面写完了,我再给您送来后面的内容。”陈文杰朝刘桑州说道。
这话是曾经给他送书的王姓小吏告诉他的,他现在也是原封不动的说给知县大人。
随着陈主簿和刘知县的交流,这本封神演义也是第一次被官员所看见。
不只是如此,在临安的读书人圈子中,封神演义也快速流传起来。
这段时间,在临安城中,一个柳家子弟就把封神演义带到了国子监。
这个柳家子弟叫柳望北,今年二十多岁。
这本封神演义,正是他从一个家族小辈手中借的,这个小辈正是在柳家的书院读书,所以就抄了一份封神演义的稿子。
在柳望北把封神演义带到国子监后,国子监顿时也流行起了抄书的活动。
和封神演义一起带来的,还有鹅毛笔以及五倍子墨水。
这也是张青峰家里的墨水生意越来越好的原因之一。
用鹅毛笔抄书要比毛笔快很多倍,所以很多人在用毛笔抄了一段时间后,最终也不得不使用鹅毛笔。
更是有不差钱又懒得抄书的人,出价到了十贯钱一册来收购封神演义的手抄本。
更是有人跑到柳乘书院打听谁有封神演义的手抄本,他们愿意高价收购。
让张青峰没有想到的是,还真有一些人把抄的手抄本卖出了大价钱。
有一个学生,因为写的一手好鹅毛笔字,他的手抄本更是卖到了三十贯钱。
国子监,是整个南宋最高学府,地位仅次于太学。
随着封神演义在国子监扩散开来,就在国子监隔壁的太学,自然也得到了这本书。
一时间,太学也开始抄起书来。
在古代,书籍的传播是很困难的,书籍印刷成本高,印多了可能卖不出去,印的少了更加亏。
这样一来,整个读书人的圈子都流行一个活动,抄书。
不管是什么书,如果买不起,抄就对了。
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当时就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传。
很多大家族的藏书中,也大部分都是手抄本。
像寺庙道观这样的地方,也流行抄书,他们抄的不是四书五经而且佛法经文。
一些和尚,更是一辈子抄写经文,这也是佛教能够大肆传播的原因。
第三十一章 评书
此时的张青峰,正在赵老先生家里,接受着三师兄侯明早的教导。
而赵老先生,则是成天待在自己书房写话本,张青峰的三国演义是小说,如果要以评书形式讲出来的话,有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先生就把教导张青峰说评书的任务交给了他的三徒弟。
“师兄,我说的怎么样?”
“还行,干咱们这一行主要就是要能够记住话本,你的记性很好,相信很快就能学会。”三师兄侯明早朝张青峰说道。
张青峰有过目不忘的技能,记忆话本只需要看一眼就行,难就难在评书的时候怎么卡节奏,以及说话时要声情并茂的表现出来这一点。
趁着这个机会,他也是非常努力的学习,想要成为一个评书人,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场评书也就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间,时间就那么多,你必须得在有限的时间中把故事讲好,讲精彩,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功力。
在老先生家里,张青峰白天跟着三师兄学评书,晚上则是创作封神演义的故事情节。
之后几天,张青峰回去一趟,他告诉父母,他在城里找了一个举人当老师,他以后准备跟着举人老师学习,不过每年需要交二十贯钱的学费。
张青峰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农民,张青峰因为帮家里找了一个好买卖,又是读书人的身份,基本上都是他说什么父母就信什么。
听到张青峰找了一个老师,家里痛痛快快的拿了二十贯钱,一点都没有心疼,也没有想要去看看举人老师是不是真的。
不过就算家里要去城里看看大儒,张青峰也会找理由推脱。
家里之所以能够痛快的拿出二十贯钱,也是因为家里这两个月轻松就赚了几十贯钱,二十贯钱对于现在的张家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
既然自己跟随“举人”学习了,那么柳乘书院那边,张青峰就干脆不去了,而是专心的留在了城里学评书和写封神演义。
张青峰不去书院上学,自然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关注,因为很多人都在追更封神演义呢。
这天,张青峰从城里回转塘镇的时候,被一个人堵住了。
“杨三郎,你怎么不上学了?”
堵住张青峰的人,是柳家小姐柳蓉卿,也只有她才会这样跟张青峰说话。
“我在城里拜了一个老师,我以后都跟着老师学习了。”张青峰说道。
“老师?谁啊?”柳蓉卿问。
“你不认识。”张青峰说道。
不等柳蓉卿追问,张青峰随即转移话题问道:“柳蓉卿你找我有事吗?”
“我想问问你的封神演义写了多少了,拿给我看看啊,你不来上学,我们都没得看了。”柳蓉卿说道。
“这样啊,稿子我今天没带,过两天给你带过来吧,不过你看完记得还给我,不然我以后就不给你了。”张青峰说道。
之所以给柳蓉卿借稿子,主要是借她之手传抄,他没钱把封神演义印刷成书,想要传播的话,还得靠很多人一对一的传抄。
在南宋,虽然活字印刷已经发明了很多年,但技术并不成熟,印刷的书籍质量太差不说,成本也不低。
雕版印刷虽然质量好,但是的成本太高,费时费工,一百多万字印下来,估计没有几万块雕板,不花个一年半载根本印不下来。
而且就算印出来了,一部的成本也不会低于十贯,一套书不卖十几二十贯的话根本赚不到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