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技术宅在古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沉云香
但今晚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顾文是温和的,分毫气场不漏,就算揭穿师弟的心事也是温温润润,全然不似以往一个不对便怼上门来,似乎敛去了所有攻击性。
直觉告诉李文柏今夜顾文的反常绝对不会是因为心情好。
“师兄才是。”李文柏问,“出什么事了吗?”
“不愧是冠玉,反倒问起我来了。”顾文笑了笑,似乎并不愿意回答,转而继续追问道,“冠玉有何烦心事,不愿去打扰老师,我这个师兄倒是可以随意打扰的,绝对不嫌你烦。”
若是平时,李文柏是绝对不愿意与人提及内心的,多半会插科打诨地蒙混过关,但今日不知为何,面对这样的顾文,李文柏突然间起了倾诉的欲望。
恰逢阿二奉命把酒坛子提了过来,又给顾文满满斟上一杯。
李文柏自己喝着茶水,缓缓开了口。
顾文一直静静地听着,不贸然打断,也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偶尔端起酒杯浅抿一口,绝不发出一丝一毫烦人的声响。
...
末了,李文柏又问:“师兄的理想是什么呢?”
顾文微笑,一张口便是满腔的酒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语气依旧温吞,配着淡然的笑脸,却气吞万里如虎,儒家志气,尽在这短短一句话当中。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文柏喃喃地重复,这句在现代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无数次,各种雷剧中也频频出现,世人早就已经听得麻木的话语,从顾文口中吐出,却有重达千钧之感。
这是顾文的理想,亦是王行之的理想,也是王敦茹的、孙显午的,以及大齐千万读书人共同的理想。
但却唯独不是李文柏的。
他不是儒生,即使穿越进了大齐,即使成了当世大儒的学生,顺利通过会试有了进士出身,





技术宅在古代 分卷阅读177
他的骨子里仍旧是个如假包换的现代人。
对这个历史上全然陌生的朝代,他始终找不到过多的归属感。
他是李家的当家,是环儿的兄长,是王行之的学生,是顾文的师弟,是赵钰等人的好友,但却不是雍和帝的臣子,不是齐人。
这种撕裂感,在这个马上就要离开京城独自一人去往未知天地的深秋之夜,终于忍无可忍的爆发了。
作者有话要说:只是一小阵的迷茫还有感慨~
本来想多写写女主的,咳咳咳,对方既然是公主身份,又没有成亲,目前也没有任何纠葛,如果打交道,会怪怪的,先按下不表,主角继续升级,升到可以配得上公主的地位再说。
第91章圣旨
顾文饮下一口酒,眼中明明灭灭,嘴角似笑非笑。
“你啊。”顾文摇摇头,似是怒其不争,又像是无可奈何,“书读得太多,路走得太少,居然开始伤春悲秋了。”
李文柏的大脑有一秒的空白:“什么?”
“你上京前,可曾有这样的烦恼?”
“不曾。”
“备考时呢?”
“也不曾。”
“会试后殿试前?”
“不曾。”
“那便是了。”顾文轻笑,“还是个孩子啊。”
李文柏不服:“我只是...”
“只是过得太安逸了。”顾文毫不犹豫地打断,“你师兄我在朝中战战兢兢,贺大将军在前线拼死拼活,你的同科好友正为前途提心吊胆,你倒好,居然在这儿开始做起了白日梦。”
李文柏觉得很冤:“师兄何出此言?现在分明就是黑夜。”
虽然是插科打诨之语,不过不可否认,顾文轻飘飘的态度反而让李文柏放松下来不少。
如果真沉下脸来和他谈理想,恐怕才是真的要命。
沉闷的空气被毫不留情地打散,喉间火烧火燎地感觉越发明显起来,顾文忍不住抱怨:“你这酒是好酒,未也太烈了些。”
李文柏笑着说道:“师兄酒量浅,就莫怪在我的酒上了吧?”
“还有力气反驳,看来心情好些了?”顾文放下酒杯,“年轻人呐,就喜欢无事胡思乱想,还觉得自己特深刻。”
李文柏无语凝噎,不过就是一次小小的触景生情伤春悲秋而已,就算没有顾文开解,睡上一觉也什么都忘了,何至于就被说成了这副样子,顾文莫不是忘了他自己也不过是个才二十有三的年轻人?
不过无病呻吟归无病呻吟,李文柏的智商还是正常的,绝不会蠢到以为顾文一个大忙人半夜闯门只是纯粹地为了找他喝酒。
“好了,我没事了。”李文柏说,“师兄说正事吧。”
“孺子可教也。”顾文晃晃脑袋很是满意,“明日午后吏部便会发文,给你们这些进士定下职官。”
李文柏问:“师兄莫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这话问的,也太小瞧你师兄我了。”顾文得意非常,“何止是风声?只要我愿意,今晚你就能直接拿到官凭!”
这位在一滩浑水的考功司强制性去污,搅得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心神不宁的青年俊才,似乎就只在他师弟的问题上后门走得毫不犹豫,李文柏默然无语:“师兄,有话直说。”
当他小孩子么?听到自己有特权就会喜出望外?
“你啊,就是太无趣了。”顾文一语定性,“所以才会被朝中那些老头子盯上。”
我就算有趣也一样会被盯上。
李文柏明知地选择不和顾文抬杠:“看师兄的意思,外放的县城不是很好?”
“勉勉强强吧,西州交合县县令,虽然只是中下县,在整个陇右也算不错了,好歹没把你直接杵匈奴眼皮底下去。”顾文小心翼翼地又抿了一口酒,“七品主官,天高皇帝远的,知足吧!”
交合?这不是赵钰听到风声,说孔正会外放的地方吗?
不会这么巧吧...
李文柏说:“恐怕不止如此吧?”
顾文晃晃酒杯:“都说你小子被那些老头子盯死了,怎么可能就这么给你捡个便宜?知道孔仲直吗?”
“知道。”李文柏有种不祥的预感,“他怎么了?”
“嘿嘿,算你小子撞了大运。”顾文不怀好意地笑,“一个小小的新科进士,竟然引得御史台派人随身盯梢。”
李文柏瞪大眼:“御史台?他孔仲直竟然去了御史台?”
“很稀奇么?”顾文对李文柏的惊讶不屑一顾,“他一个同进士,按部就班升迁到顶也不过就是个府尹,与其在县令的位置上空耗个几十年,还不如去御史台,位卑言可不轻,抓住一个大的,今生的功劳可就都不愁啦。”
顾文说的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同进士嘛,要是心有不甘的话,就只能去大理寺或者御史台这种得罪人的地方,顶着唾沫往上爬,又更拼命的,愿意去兵部职方司搭上性命跑腿的也不是没有。
可他们谈论的主角是孔仲直,李文柏可不觉得那个就差把“出淤泥而不染”刺在脸上的家伙进御史台只是为了升迁。
“孔仲直的职分是?”李文柏问,“能外放监察地方主官,不会一进去就是御史吧?”
“想得倒美,真有这种好事也轮不上他啊。”顾文嗤笑,“从八品监察御史,比寻常的监察御史还低上半级。”
御史虽然只是从七品,比县令还要低个半级,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位卑言重之职,以从七品之身,可直达天听参宰相一本,可谓是超脱于大齐行政系统之外的存在了。
监察御史有八品和从八品之分,两者都叫做监察御史,权限和职能上也并无差别,硬要说的话,也只是月俸相差十几枚铜板而已。
因为地方主官最低的县长也有从七品的缘故,御史台外放官员监察地方,一般都是七品以上的御史,否则见面以下官相称,还如何行使皇帝眼线之责?所以李文柏才有此一问。
“他不是要来监视我吗?”李文柏问,“从八品和七品会不会相差有些过大?”
“呵呵,让御史台的家伙跟着新任主官一起走马上任,带一个从八品的监察御史已经够给他们面子了。”顾文冷笑,“要不是交合前任县令屁股上有些不干净,他御史台想钻这个空子?除非吏部无人!”
好吧,原来是面子问题。
顾文怒得外强中干,充斥着逢场作戏的气息,可惜李文柏一点作陪的兴致都提不起来。
“从八品和从七品也没太大区别。”李文柏叹气,“直达天听,和通过御史台上达天听,其实也不差什么。”
“你做你的,管他作甚?”顾文晃晃杯子里的酒水,“还有一事,别说师兄事先没警告过你,此去陇右,不了会和关中军碰




技术宅在古代 分卷阅读178
上,今时不同往日,和大小贺将军怎么亲热都随你,但千万别沾染上燕王。”
凡事只要牵扯上皇家,再鸡毛蒜皮地小事也都会变成大事,李文柏对此心知肚明:“放心吧,我还没糊涂到那份上。”
“那就好。”顾文伸了个懒腰,“时辰也不早了,本官可不像你们这么清闲,明儿个一大早还得当值,就不奉陪了。”
李文柏敷衍地拱拱手:“好走不送。”
和顾文聊了约摸一个时辰左右,心中那点郁结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李文柏唤来阿二将桌上的酒菜都给拾掉,自己则回到卧室,闷头倒在被窝里呼呼大睡起来。
直觉告诉李文柏,顾文的话还远没有说完,而且没说的那部分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
但就算如此,顾文不说,他再问也是无用,干脆走一步算一步吧。
次日一大早,圣旨到了。
虽然雍和帝出的力恐怕也就仅仅在盖章上面,但既然挂上了圣旨的名头,该跪还是要跪的。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传旨太监扯着尖利的嗓子絮絮叨叨念了小半盏茶的时间,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命李文柏为交合县县令,限三月内到任。
三个月,就顺天到西州的距离来看,还真是宽松得不能再宽松了。
李文柏熟门熟路地从袖袍里摸出一锭白花花的银子,亲热地递到了传旨太监白嫩的手上。
太监笑呵呵地掂了掂分量,脸上笑容又真挚了几分:“李大人着实客气了,圣上说了,让李大人无需着急,把京城的事儿都安置好了再动身不迟。”
若是没有这锭纹银,怕是压根无缘听到雍和帝的这句嘱托了吧?到时若匆匆忙忙地动了身,再传到雍和帝的耳朵里,怕不是这印象分瞬间就能变成负值。
李文柏脸上却笑得如沐春风,握住那太监的手连连道谢,一直将人送出大门口才罢休。
没过多久,几位同科的职官也都传到了李文柏耳朵里面。
赵钰作为新科状元,由雍和帝御笔亲封去了文渊阁做侍读,虽然也是七品,但终日行走内宫,含金量是截然不同。
潘成哲和单云奎这一甲的另两人则都进了崇文馆做编撰,其余留在京城的二甲进士则次半级,也在崇文馆从编修做起。
于钧外放了江南道一个偏僻的小县任县令,倪旭弘则去北边契丹边境的边军中当了个幕僚官,也都算是得偿所愿。
虽然雍和帝说是可以慢慢来不着急,但是看这气候,恐怕再有小一月北边就得入冬了。
入冬就意味着开仓放粮、赈灾抚恤,意味着百姓面临着冻死饿死的风险。
掰掰手指头,交合上任县令卸任时不过初秋,依顾文所言的性子,估计也不会提前布置过冬事宜。
出于最朴实的责任感,李文柏还是觉得尽早动身为好。
没有主官在,那群地方上的胥吏恐怕会打着赈灾的名义把府库搬空,大齐历史上没少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孔正也早早到了官凭,本来按他板正的性子,李文柏以为其一拿到官凭就会立刻出发,没想到这家伙居然也磨蹭了好几日,硬是等到三日之后和李文柏肩并肩启程。
这三日间,李文柏先是拜访了座师王敦茹,虽然说琼林宴上闹了些不愉快,但座师就是座师,王敦茹又是当朝相国,闹僵总是不好的。
第92章赴任
王敦茹似乎也不太介意那日发生的事情,亲切地接待了李文柏这个便宜学生,并再三嘱托出门在外,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求助他这个座师。
顺便借着王敦茹向雍和帝表明了心迹之后,李文柏又拿着王行之的名帖登门拜访了孙显午。
这次就正式了许多,没有师生名分,二人也不想硬尬什么友谊,就只是普普通通的新任下属拜访上司,拿得还是老师王行之的名帖,孙显午和李文柏彼此都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大齐官场惯例,新晋进士出身的官员要上门拜访吏部尚书,恐怕直到李文柏离京两人也不会有太多交集。
不久前在雍和帝面前的那件事,已经让两人的关系降到谷底,在李文柏已经成了王敦茹的“门生”之后,孙显午也起了想要缓和关系的心思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
在孙显午之后,李文柏又拜访了赵成义,顺便对眼红的赵旭之激将了一番,效果不错,而后再是诸位同科,除了在孔正那里不出意外地碰了钉子之外,大家的态度都还算得上友好。
里里外外拜访过一轮,确认没有任何遗漏之后,李文柏才踏进了半山书院的大门,向他真正的老师辞行。
入冬前正是六部最为忙碌的时候,顾文忙的是脚不沾地,一天到头见不到人影,王行之却是一如既往地清闲,似乎除了醉心学术教书育人外根本无事可做。
然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雍和帝给自家儿子提前三年把这位老师给定了下来,但王行之的屁股依然端坐在国子监祭酒的位子上,至少目前为止半点挪动的迹象都没有。
也正是如此,李文柏才没能发觉多少异常。
“老师。”李文柏恭恭敬敬地给王行之行礼,一如三个月前刚刚拜师时一样。
天气越来越寒冷,京城中的大户人家早已用上了地暖,王行之的书房却依旧寒风肆掠,加上院中常青的树木,若不是书房的主人颈间披上了厚重的袄子,恍然间或许会让人以为还在初秋。
学生前来辞行,王行之却依然专注于书本之间没有什么动静,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来了。”
“是的,老师,学生明日就要启程,特来向老师辞行。”李文柏站在门边,没敢和往常一样进屋就找地方落座,和之前相比有些凝滞的气氛让他不敢妄动。
王行之的表情还是淡淡地:“此去交合,可有什么打算?”
李文柏老老实实回答:“学生打算先着手准备入冬之事,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交合气候干燥,成向来不好,平仓中储备粮食常年不足一半,你能放多少?”王行之面无表情,“今年西州并无大的灾害,朝廷不会允许仅仅一个冬天,就将整个平仓放空。”
“学生知道。”李文柏胸有成竹,“学生已经传信广陵,命管事于周边采购粮食运往交合,想必月内便会到达。”
王行之却并没有多少喜色:“心是好的,但用私财赈济百姓,却是犯了大忌。”
“学生万不敢让老师担心。”李文柏对答如流,“广陵买粮之事,学生已上奏陛下,以朝廷赈济粮的名义发放给吃不饱饭的交合百姓,陛下也已批准,交合百姓将会念念不忘陛下的仁义恩德。”
王行之放下书本:“倒是小瞧你了。”
李文柏躬身:“




技术宅在古代 分卷阅读179
不敢,多亏老师教导有方。”
“自卖自夸。”王行之嘴角微微勾起,“此去交合天高路远,路途上匪盗横行,各地府兵无用,你可要多加小心。”
李文柏一一应下,心头有暖流涌过。
或许是信任,也或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总之对于李文柏就任交合之事,王行之再没提出什么指点,关心过出行琐事之后便放了行,这让已经做足心理准备聆听一整日教诲的李文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敢触老师的霉头,顾文又整日摸不着人影,连告别都没法告,李文柏也只好将疑问憋在了心底。
次日,挥别哭得梨花带雨的李环儿,带着贺老夫人好说歹说硬捎上的整整一马车行礼,加上贺府所派的五十名亲兵,李文柏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前往交合的旅程。
本来地方官上任,朝廷会派上十几名卫士随性保护的,但全都被脾气暴躁的贺老夫人赶了回去,全部换上了贺府的家丁亲卫,雍和帝对此居然也没什么意见。
让李文柏想不通的是孔正,这位新任监察御史见状不刚直不阿地参他或者贺大将军一本,也不和他这“文武勾结”的典型范例划清界限,反倒坐着他那辆破落马车,不远不近地掉在了李文柏队伍的后方。
动机很明显蹭护卫来了。
毕竟朝廷惯例,七品县令有禁卫护送,从八品监察御史可没有。
李文柏对此倒没什么意见,他和孔正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要人家不老在自己面前碍眼,他也乐得送个顺水人情。
队伍离开京城走了十几里,速度渐渐放缓下来,李文柏掀开窗户欣赏郊外的风景,这才发现随性护卫在马车旁边,骑着高头战马的骑士,竟然还是个熟面孔。
“李二?!”李文柏惊喜地招呼,“你怎么会在这儿,没有和贺将军一道北上吗?”
“大人竟还记得小的。”李二憨笑着揉揉脑袋,“小的奉贺将军令留守京郊大营,老夫人听说小的曾给您当过亲兵,选护卫的时候就一道把小的给选上了。”
李二满脸笑容似乎没什么不愿意,李文柏对此表示不解:“你为何不拒绝?留在关中军立功的机会岂不更大?”
“关中军不差小的这一个士卒。”李二举起拳头把胸脯锤得砰砰响,“老夫人说了,这一路上不太平,需要有人保护大人的安全,小的当仁不让!”
“好小子,我记得你了。”李文柏也很高兴,面上的笑容不减“以后就跟在我身边吧,少不了你小子的!”
因为不放心环儿,李文柏把阿大阿二阿三阿四都留在了京都的宅子里,贺家派来的家丁们虽然可信,但到底不如知根知底的人来得如臂指使,交合还不知是什么情形,李二的出现可说是帮了李文柏一个大忙,怎能让人不高兴。
马上就要入冬了,李文柏记挂着交合无人主事,一路上紧赶慢赶,有好几日错过了驿站只能在野外将就一夜,贺家的家丁都是关中军将士出身,风餐露宿早已成了习惯,自然也不会抱怨什么。
只是没想到,孔正这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弱书生竟也能紧紧跟在后面没有掉队,倒是让人刮目相看了。
一行人紧赶慢赶,居然把原本需要两月的路程硬生生缩短到了一个半月。
当上书“交合县”三个大字的破旧牌坊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如果不是护卫中有曾经来过交合县的人再三确认,李文柏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还是这西州有两个交合县。
无他,作为朝廷认证的“中下”水平县城,交合县实在是太过于破落了。
用作地标的县城牌坊居然是木头制成的,简简单单两根柱子搭一块木板,上面还被虫子蛀出了无数里外透亮的小洞,说它是牌坊简直都委屈了牌坊两个字。
牌坊后面是一条几乎被风沙淹没住的主干道,上面无数的大小车辙印昭示着这里原来没有路,跑的车多了,也就有了路的残酷事实。
主干道两侧连一间茅草屋都没有,空空荡荡地戳着几棵光秃秃的不知道什么树,简易牌坊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视觉效果怎一个凄凉了得。一见之下还以为到了什么化外之地。
但据认路的老兵所说,此处毋庸置疑就是交合,最后一丝幻想破灭,李文柏也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往前。
又走了估计不下十里路,终于零零散散地出现了几座木头和土砖交替砌成的简陋民房,看上去摇摇欲坠,都无需靠近观察,便知道这种屋子必然四处透风。
时辰已经接近正午,几处仅有的民房内升起枭枭炊烟,隐约能看见屋内的女人正在准备饭食,但四周并没有见到男人们的身影,想必还在外面干活儿,等着自家的女人送饭过去吧。
这也是常有的事,但这里的人做起来就总透着些许古怪。
“停车。”李文柏招呼车夫远远地停下车马,掀开车帘唤来李二,“去打听打听,这里是怎么回事。”
李二答应一声,翻身下马就朝离着最近的一处民房走去。
远远看见李二在院子外喊了会儿们,屋内正准备饭食的女人迎出来,两人交谈了一会儿,然后大门重新又被关上,李二飞奔着跑了回来。
“听她说,这里叫郑家屯,屯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了县城做徭役,就剩下了女人老人和孩子。”李二气喘吁吁地回报,“她们正准备吃食,正午结伴送去县里。”
“服徭役?”李文柏皱眉,“大齐征发徭役向来是抽丁,怎么会把一整个村的男人都征走?”
“小的问了,她们也不知道。”李二说,“只说年年都是如此,说是要去县里修那什么,防御匈奴的墙还是什么。”
这可就奇了怪了。
大齐北边靠近匈奴和契丹的边境的确修有长城,虽比不得后世的万里长城,但规模也不小,的的确确需要年年派劳力去修缮。
可问题在于,交合距离长城还隔着好几个县!
如果真是紧急抽调徭役去边境修缮长城,先不说被任命为交合县令的他没有从吏部、工部得知任何消息,如果真的跨越几个县城,这些女人又怎么可能在正午搭伴去给他们的男人送饭?
1...5455565758...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