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医生开玩笑说,也许岳父与常年修复医祖扁鹊庙群,积德行善有关。
何海云看到张峰的来信,心情十分激动。他非常感谢张峰对自己下海的理解和支持,非常感谢张峰这几年对父亲的精心照料。
也非常感谢他对母亲和家庭的细心关照,这才有了她何海云的今天。
她想,是回去看看父亲和家人团聚的时候了。
第三百一十七章 提拔
人世间就是这样,很多事情,本该顺利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却往往会另辟蹊径,出人意外。
有时候,在你还没有来得及转玩儿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变了。
蓬州县的教育在老学究任之问宏观指导下,在韩玉冰局长行家里手的亲自领导下,在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朱友康亲自督促实施下,搞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
外地教育系统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教育形势一片大好,而这些参观学习者,都要事先约好,才能安排。
这一年第二学期即将进行抽测考试的时候,老学究任之问突然调回新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校长去了。
原来被安排在蓬州县政协当副主席的万龙平,再次回到教育战线上,成了主管教育文化卫生的副县长。
朱友康的班主任老师陈竹,则调到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主管教学管理工作。
令人巧合的是,朱友康在竭尽全力,争取把目标教学改革,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把全县抽测推向全县统测的关键时期,由万县长参加指导,教育局班子集体研究,就蓬州教育系统校长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并增添了新的成员。
经教育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朱友康在众多备选对象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蓬州县石脑中学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对于朱友康来说,这一任命来得有些太突然,令他有些措手不及。
尽管他按照张美珠的想法,跟韩玉冰局长打了招呼,说自己不去宣传部上班,有机会的话,可以到学校去做管理工作。
但是,目前全县正在进行目标教学改革的关键阶段,不可能这么快来研究和安排。
然而,现实摆在眼前,已成定局。
朱友康只好接受任命,马上走马上任。
张美珠认为,朱友康既然当了校长,就应该有校长的样子。
在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购买摩托的时候,张美珠竟然花了6000多块钱,给朱友康买了一辆崭新的巴陵摩托车。
这个时候正赶上三九严寒的冬季,每天去石脑中学上班,路途又远,骑着摩托车那可是够冷的。
张美珠又为朱友康购买了一副皮手套和一个精致结实的蓝色头盔。
他们夫妻还利用礼拜天时间,又跑到新州市皮革加工厂,花了500多块钱,为朱友康购买了一套羊皮上衣和皮裤。
张美珠的想法是对的,蓬州县城距离石脑中学将近100里地,没有好的交通工具,没有好的御寒衣服是绝对不行的。
张美珠的另一个目的也非常清楚,毕竟希望友康既干好工作,又能多回家看看,所以,买了摩托车就方便多了。
为了联系更加便捷,他们又千方百计通过熟人,花了近2000块钱,在家里安装了一部电话。
一下子花了这么多钱,让朱友康夫妇确实有些舍不得。不过既然领导做了安排,也就只好顺其自然了。
朱友康和张美珠商量着,他们准备利用这些钱,先在县城购买一块地皮,将来也好盖房子。这个愿望只能等到以后了。
自从韩玉冰走进教育局当了局长之后,石脑中学的张雪峰校长,就接替了韩玉冰成为蓬州二中校长。
而石脑中学一把手校长的位子一直是空的。
这次校长大调整,朱友康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为石脑中学的校长。
朱友康在这所学校里干过三年多,中间还在师范学校进行了一年的外语培训班学习。
他深知这所学校的水很深——尽管人员不多,就十几个人,而且是单轨制初中。
以前刚分配到这里的时候,就想一下子把学校里的传统陋习改变掉,后来尽管进行了各种努力,做了一些工作,教师风气也有所好转,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改变它的性质。
要想彻底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和非常措施。
他一个人默默地思索,静静地斟酌,把这所学校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死水一潭是没有出路的。
这里18位教师,3位临时职工,总共21位教职工。
这里本村的一位副校长是最有资格,资历最老,人脉最好,在教师中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朱友康到来之前,张雪峰校长调走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朱友康了解到,石脑村共有教职工12人。
这位副校长是其中之一,而这12位教职工当中,除了本村一位食堂管理员和两位做饭师傅以外,剩下的8位本村教师,都是他的学生,教龄也比较长。
他可以在这所学校里,呼风唤雨,兴风作浪。
而其他6位教师都是从平原分配到山区教学的新人。
这样的一潭死水,要朱友康来主导学校发展谈何容易。他的一句话在当下要比朱友康十句话都会管用。
针对这一情况,朱友康沉着冷静,应对前行。
他的对策就是,尽早尽快把这位副校长调整到其它单位,或者请求局长,采取提前离岗的办法,排除其在单位的干扰和影响。
朱友康认为这是当务之急。
只要拿掉这个举足轻重人物,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第二,就是扩大招生规模,把一潭浑水分流、搅混、拆散。
那么怎么做才是最好最快的捷径呢?他的想法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向上请缨。多分配教师新人,或者从石脑校区借调新老师到这里任教,冲散原有的小圈子、小团伙。
这样一来,新鲜血液的到来,就破坏了原有的固有人员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就地拆散。与石脑校区联系,争取石脑校区的支持,利用石脑村小学的两个闲置教室,明年扩招一个班初一新生。
把原来本村教师穿插到石脑小学中去,让他们既在一个单位工作,而又不在一个地点上班,从空间上隔断他们的传统关系。
这两个步骤,说穿了就是把原来一个非常粗壮有力拧在一起的多股绳子,拆散成为软弱无力的单股绳子。
那样做下来,朱友康管理领导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轻松有力。
第三,他的另一种大手笔计划,也许更会令人称奇。
那就是尽一切可能,把学校搬家到蓬州县城,这可能吗?这种想法曾经在他大脑闪现,随即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来到这所学校,令他满意的地方也有不少。
一个是老地方,轻车熟路,熟悉学校情况比较快,人员关系,心中有数。
第二个是,不用与当地群众怄气,再建学校围墙了。
这里的围墙在张雪峰校长手里,得到了根本解决。再也不用担心小牛犊跑到宿舍,社员们去地里干活从校园里穿来穿去。
还有一个就是,这里的BQ庙已经修复完毕,院落已经铺成地砖,住宿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宿舍,不再占用BQ庙房。
至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他觉得早已胸有成竹,不在话下。
他思考了这些工作之后,思想上一下子放松下来。
他没有急于到教师中间,而是,先期翻阅了张雪峰校长,原来的工作计划和教师成绩,以及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
心中有数之后,才与原来班子人员见了面,听取了每个人的工作汇报。
在这些人当中,他在寻找可以助力的合适人选。
会议结束之后,本村那位副校长要跟朱友康到学校随处走走看看。
他们刚走到院子里,朱友康就看到,一个有着明星模样,老板气质的女人,带着一副墨镜,在男秘书陪同下,正在向他走来。
第三百一十八章 融合
何海云把海云梦幻影视经纪中心工作,委托给高婉君和马玲打理,只身一人从焦作经新乡回到了蓬州老家。
张峰按照海云报告的火车到站大致时间,提前来到候车大厅等候。
这是张峰近一年来,最激动最兴奋的时刻,他现在几乎每天都在盼着何海云回来。
他与海云结婚短短一年多时间,海云就远离家乡,下海经商去了,他感觉似乎蜜月还没有度完,海云走得太快了。
这就使得张峰,陷入了一种摸不着看不见无限的苦相思之中。
他是一个清楚明白人,对于何海云的下海,也是无奈的,他是必须支持的。
本来何海云家庭里出了变故,下海挣些钱为父亲医治疾病,那是海云天经地义的事。
自己再相思,再烦躁也是没有用的,也是必须坚持的。
他在蓬州县小小的候车大厅,找了一个可以看到进站口的位置,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何海云的到来。
他屈指算了一下,海云最近一次离开他已经将近一年时间了。
何海云把张峰对他父亲、对他家庭的付出,看做成是加强感情纽带的重要桥梁。他与张峰结婚,从最初是勉强的,后来是凑合的,现在已经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
尽管她与朱友康建立的感情那么深厚,那么牢固,最终还是被张峰的行动力和孝心所征服。
海云后来几次回家探亲,说实话,已经到了与张峰暖情融融的境地,她觉得把自己的所有,包括最宝贵的身心,留给张峰都是值得的。
她甚至在临行前,总要跟张峰再次缠缠绵绵。越是这样,张峰心里越是无法割舍。
从现在情况看来,何树坤从扁鹊庙顶高空坠落,尽管是意外,但是纯属塞翁失马,因祸得福。
由于张峰对何树坤长期无私照料和伺候,才赢得了何海云内心的无限感激。
以至于把原来准备献给朱友康的身心,全盘的毫无保留的献给了张峰。而张峰的执着追求,何海云的知恩图报,促成了一对恩爱夫妇。
张峰不敢再做思考和回忆,火车鸣笛声打断了他的回忆和思考。
何海云乘坐的列车已经缓缓进入站台,西下的太阳光束照在绿色列车上,列车发出反射的光束,照在张峰脸上,就像何海云柔和的抚摸一样,显得格外温暖。
张峰激动地心情难以言表,他左臂上搭着一件青呢大衣,这是为何海云专门准备的。
他在下车的人群中像看书,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着,唯恐落下一个字一样,只怕遗漏了爱妻何海云的身影。
当他在人群里看到何海云身影的时候,高声喊着海运的名字,举起右手,一边向他招手,一边不顾一切地向人群里冲去。
何海云似乎也看到了他一样,一只手拉着箱子,一只手同样举起,在人群里慢慢向这里挤过来。
等到了进站口,何海云还没有完全过站,就被张峰一把拉过来抱在怀里。
他把何海云用力地抱起来,扭转到进站口的一边,继续拥抱着何海云一直没有松手。何海云尽管人来到了这一边,拉杆箱子仍然丢在了进站口跟前。
这一情景被车站服务人员发现,赶紧跑过来帮海云把箱子提到了他们这一边。
服务人员的这一动作,他们只顾着亲热,谁也没有看到。一直到后来的服务人员提醒,他们才松开拥抱的双手。
张峰赶紧把他带来的青呢子大衣,披在何海云已经穿着的大衣外边。何海云一下子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从候车大厅出来,张峰把箱子挂在车把上,何海云坐在自行车后边,用力搂着张峰的腰,把脸贴在张峰那宽大的后背上,心里充满了无限幸福。
“父亲最近怎么样?”
“醒来了,真是一个奇迹啊,医生都这么说。”
“张峰,我应该怎么感谢你呢?你太好了,把老人照顾得太好了,你辛苦了!我都不知道干怎么感谢你了。”
“一家人,你就别说两家话了,海云。这些都是家务事,是我应该做的事。”
“我选择你是一万个正确,张峰。”
“你打算在外面还要干多久?海云?”
“父亲醒过来了,我要看看父亲的情况,看看咱蓬州这里的情况,再定吧!时间不会有太长了。家乡如果有可以开发的项目,我就先撤回来。”
“那好,海云,一路上你一直在感谢我,我也要问候你,你在外面打拼,辛苦了!你这次回来,啥也不要干,我要好好伺候你,弥补你,把你伺候的服服帖帖,舒舒服服的!”
“张峰,你说哪里话了,我该好好地伺候你,弥补你才是,你刚才说的,咱们都是一家人,谁也别客气了!”
他们一路上交流着,说着相互感谢的话,心里都充满了幸福和甜蜜。
他们很快来到了家里。
为了更方便地照顾何海云的老人,张峰早已经把岳父和岳母接到了县城居住。
他在交通局附近租赁了一家普通平房,这里卧室、客厅、厨房、水、电、暖等设施齐全,生活起来要比在何海云中丘村老家舒服的多。
更主要的是,就医更方便,张峰经常把蓬州医院的医生请到家里,为岳父何树坤看病,并指导他和岳母学习复苏医学常识等有效方法。
这对于后来何树坤的苏醒,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从租住之后,他几乎经常住在这里,跟岳母一起照顾伺候岳父何树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