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荣华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她将来若不死,那是必定会回去的,她是读史的,知道这些文集的重要性。
这个世界的历史从唐中期便和她所在的世界不同,但唐中期前留下来的文集却是一样的。
别的不说,只一本《周易》现代就遗失去了多少?
知识只有印在脑海中才不会遗失。
所以林清婉即便没有婉姐儿的记忆,她自己二十四年的知识积累加上这近两年来的阅读,要出题考他们也足够了。
明经不难,主要便是考记忆力,就算林清婉出的偏门了些,他们也只略一思索便答上来,只是墨义那里丢了一两题的分罢了。
林清婉颔首,“这几月多用功些,到四月份应该就没问题了。”
三人垂首听着。
林润也是这样认为,“今日我带他们去拜见卢大,得了些指点,想来四月他们不只能中,名次应该还不错。只是考中后的去处……”
林清婉垂眸道:“江南富庶,且林家根基在此,若能留在江南自然好。可朝廷也不会全把人安排在江南。”
就算明经出身多从吏做起,朝廷也不会放任林家把这么多人安插进江南的官场的。
林清婉看向三人,问道:“你们可有想去的地方?”
三人对视一眼,低头道:“侄儿们听长辈们的。”
林清婉笑,“江南最多只能留俩人,剩下的人都要出去,或是中原,或是北地,西地,甚至是刚刚从南汉打下来的地方。”
三人不安的动了动身子。
林润沉吟道:“虽然外面不比江南,可危险大,机遇也会更大。”
林清婉颔首,“正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南边那块,那里刚经过战事,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很困难,可要是做得好了就是大功绩。林家现在势弱,能帮你们的有限,但不让你们的功劳被人吞没还是做得到的。”
林清婉目光炯炯的看他们,“若考中,你们谁愿意南下?谁愿意去中原,谁又想留在江南?”
林润见三人额上冒着汗,便不由轻咳一声道:“现在说这些还太早,还是得先考中……”
“五哥,有备才能无患嘛,等他们考中再考虑就晚了。”林清婉看向三人道:“你们以为留在江南就是最好的吗?”
“不是,”林佳总算是抬起头来,看向林清婉道:“留在江南的人必定会被人盯着,立了功未必能独占,但犯了错肯定会被揪出,然后放大,成为攻击宗族之器。所以留在江南的人需得稳重,然而稳重便意味着要谨小慎微,很难犯错,但也很难立功。也许一辈子就是一小吏。”
林清婉嘴角微翘,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175
问道:“那你愿意留在江南吗?”
林佳看了两个族弟一眼,抿了抿嘴道:“不,我想去京城。”
林清婉微微颔首,看向林和林佶,“那你们二人呢?”
林看向林佶,道“佶弟最小,他先选吧。”
林清婉便也看向林佶。
林佶拳头紧了又松,最后上前一步,撩起袍子跪在林清婉身前,抬头直直的看着她道:“姑姑,我不想参加明经考。”
林润蹙眉,不悦的看向他。
林清婉对他微微颔首,鼓励他说下去。
林佶松了一口气,攥着拳头道:“我,我想去从军!”
林清婉一愣,林润更是愣在了当下,问道:“你说你想干嘛?”
林佶抿嘴道:“我想去南征军,五伯,小姑,我林家的林家军曾叱咤天下,打降了辽人,打服了大楚,为什么我林氏子弟却不能再去军中建功立业?”
第132章希望(中)
林润的脸色有些不好看,眼里却带着悲伤。
林清婉嗤笑一声,挺直了脊背目光如刀的注视着他道:“你要是连这点都想不透,还谈什么去军中建功立业?”
“没建成,丢的不过是你自己的性命,老天真不长眼叫你建成了,那祸害的就是整个林氏了。”林清婉一拍一桌子道:“怎么,是不是我祖父没把林家军交给你,你心中怨忿了?”
林佶吓了一跳,脸色苍白的磕头道:“小姑,小侄并不是这个意思,我,我只是觉得我们林家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如今正逢乱世,武重于文,我们为何不能走武途?”
林清婉冷笑,“你以为当将军的是那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武夫?你看现在领军的卢真,崔正,徐廉,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之人?再看钟如英,她就算是个姑娘,那也是京城出了名的才女,你是什么?连明经都还没考过,连先祖决定的用意都还看不透的人,你以为去了军中你能活多久?”
林佶低着头,眼睛通红,额头重重的磕在地板上道:“请姑姑教我。”
林清婉沉着脸,眼中泛着寒光,但目光瞥见他紧握的双拳便不由一顿,她垂下眼眸深思。
厅中一时安静下来,林润看向林清婉,想劝,却又怕纵容了这三个孩子,让他们以为就算顶撞了姑姑也有族长帮忙求情,因此也一时没开口。
林和林佳在这样的氛围下低着头不敢动弹。
跪在地上的林佶冷汗淋淋,却倔强的绷直了脊背。
等林玉滨听说姑姑发了火赶来时看到的就是这场景,来禀报的白梅说得不清不楚,她不知姑姑为什么生气,所以不好开口劝,只能上前拉了拉她的手。
林清婉瞥了她一眼,低头看向林佶道:“野心倒不小,那我问你,你可知你曾祖为何要将林家军的兵权交出,而不是传给林家人?”
林佶小心翼翼地道:“因为当时林家无人有才掌握林家军,兵权在手是祸不是福,所以曾祖交出去了。”
林清婉面无表情的道,“错,再想!”
林佶额头冒汗,咬了咬唇道:“因为二祖父身体弱,不喜军事。”
“又错,再想。”林清婉居高临下的看着他道:“你就只能想到这些?”
林佶低着头,羞愧得不知所以。
林润叹息一声,开口就要劝林清婉,就听外面有仆人回禀道:“姑奶奶,族长家的林佑少爷来了。”
“让他进来。”
她话音才落,一个青年便跨步从门外进来,走到林佶身边对她作揖行礼,“小姑,”又面对林润,“叔父。”
林润面色和缓,问道:“你怎么来了?”
林佑低头道:“祖父见天晚了您还没回,心里担心,所以让侄儿去城里找找,侄儿出门才知叔父回族了,所以便找了过来。”
林润颔首,看了林清婉一眼道:“你先回去告诉祖父一声,待我处理完事情再回去。”
“是。”林佑应了一声,踌躇了一下却没退下,而是看向林清婉道:“小姑的问题小侄在外面也听到了。”
林清婉目光平平的看向他,林佑心中一紧,面色却不变道:“小侄有些愚见,也不知对也不对。”
林清婉回身坐下,抬着下巴对他点点,“你说说看。”
林佑便低头道:“曾祖把兵权交出一是为大梁百姓,当时林崔卢钟四家尽掌兵权,而陛下除了京城的两万御林军和一万禁军外,几无依仗。”
“而当时林家军统帅北地,东北共三十万大军,还不算依附林家军的那些杂牌军,一可挡三,而曾祖对大梁忠心耿耿,曾祖在,大梁自然无虞。”林佑抬头道:“所以曾祖在临终前将兵权上交给陛下,最主要的是预防大梁内乱,百姓民不聊生。”
“其二就是为了陛下了,当今是曾祖的学生,先皇将大梁托付给曾祖,曾祖理当守诺。将兵权交给陛下,陛下便多了一个依仗。”
“其三才是为了二祖父和林氏,佶弟说的并没错,当时林氏的确没有领军的人才。”
林清婉脸色和缓,上下扫视了林佑一眼,这才低头看向林佶,问道:“他说的你可有不服?”
林佶从怔忪中回神,低头道:“没有,小侄见识短浅,请小姑恕罪。”
“那你可知你错在了何处?”
林佶脸色通红的道:“错在愚钝,明明不知却自以为知道。”
“错,”林清婉冷着眼道:“再想。”
林佶涨红了脸,磕头道:“小侄不知。”
“您错在低估了我祖父的人品,错在轻看了林氏,你以为谁都汲汲营营只为个人利益吗?”林清婉闭了闭眼道:“你下去吧,待你想透了再说,如果到时你还想从军再来找我吧。”
林润心中一惊,扭头看向林清婉。
林佑和林玉滨也有些惊讶,抬头看向她。
林佶三人却已经来不及思考更多,连忙躬身退下。
虽然未公开,但谁都知道,现在族中的事这位小姑能做一半的主儿,得罪她,下场可不太好。
林润等三人退下便忍不住问,“婉姐儿,你这是属意林佶去参军?”
“他有很多话说错了,但有一句话却对了,”林清婉缓了脸色道:“为什么林氏子弟不能在军中建功立业?”
林润担忧,“陛下那里……”
“五哥,我祖父都去世多长时间了?”
林润一怔,林清婉就叹气道:“已经三十年了,陛下就是个笨蛋三十年也足够他拢兵权了,何况他还是个明君。”
刚开始,林家人不能从军是因为林家军的兵权才交上去,将士们效忠的还是林家。
若有人从军,哪怕他是个蠢货,也会有人讲他扶持起来争夺兵权,皇帝拢时必定不顺利。
可现在三十年过去,现在军中还有林家军的故旧,甚至副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176
将苏章就是林家军的后代,徐廉祖上与她祖父相交甚笃。
可这种关系必定隔了一层,他们现在忠心的是皇帝,他们愿意多照顾林家,却不会再如先辈一样誓死效忠林家。
这一点,皇帝知道,东北军知道,林家也知道。
此时林家再有人参军,优势也不过是被当做亲友后辈照顾而已,皇帝宽厚,这一点还是容忍得了的。
第133章希望(下)
林清婉转了转茶杯道:“五哥,这亦是一条路,虽然难走些,但孩子们愿意就让他们去吧,也是我们林氏的一个机会不是吗?”
林润想到林颍在时林氏的鼎盛,紧张的攥了攥拳头道:“只是前线危险重重,我们林氏只怕照拂不到他们。”
“五哥放心,我会拜托苏将军照看一下他们的。”
林润眼睛一亮,“那就拜托婉姐儿了。”
林清婉自嘲道:“他还愿不愿意从军都不一定呢。”
她并不怎么看好林佶,不过倒可以用他问一问路,此路若通,那以后林氏子弟又多了一条出路。
只是林清婉没想到林佶还没拿定主意,倒引来了另一个人。
林信捏着长枪站在院中,在老宅下人们看过来时越发挺直胸膛,目光炯炯的看着二门的位置。
林顺有些头疼,上前躬身道:“信少爷,外头冷,您还是进屋里去等吧,姑奶奶正在后头花房里呢,要过来得要一段时间。”
林信板着脸摇头道:“我不冷。”
林顺看着他身上打着补丁的单薄衣裳,不冷才怪呢。
但他从小在林家庄长大,虽然跟林信不熟,却也知道这位少爷傲气固执得很,他既然不愿意进去,估计他劝了也没用。
林顺只能拢着手站在一旁陪他。
林信就皱了眉道:“你去忙吧,我一人在这里等九姑就好。”
林顺眨了眨眼,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说的“九姑”是自家的姑奶奶,他抽了抽嘴角。
在林家,女孩并不排辈,也就只有一些没事做的老人会给孩子们计算一下,但还真没人会当真这样叫。
没见族里都是叫的“姑姑”和“小姑”吗,谁真把老人们私底下排的行当真?
林顺撩起眼皮看向不苟言笑的林信,也只有这位老实刻板的信少爷会一板一眼的去执行了。
林信老实刻板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他要是老实刻板也不会站在这里了,他不过是觉得老人的话可以多听听。
祖母说过,他们毕竟比他们这些后辈活的年岁长,走过的桥比他们走过的路还多,总知道些他们不知道的事。
老人们固执的给后辈们排行,这不是无伤大雅的事,他自然乐得去服从。
所以他叫族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照着排行来的,哪怕是隔街才三岁的小叔叔,每次见了他也要停下叫声“二十一叔”的。
他最喜欢听长辈们说先祖的故事,他从中学到的不仅是做事的经验,还有做人。
本来他觉得一辈子也就那样了,每日耕种获,为一日三餐,春种秋忙碌,可听祖母和长辈们说的那些先辈故事后他便知道,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所以即便已经不去上学了,他也每日都坚持写字,只要有机会就去求书一阅,哪怕遭了别人白眼也不怕。
学好本事等着,总比机会来了反而叫机会等一等,再去学习要强吧?
更何况,他很喜欢借阅的地志和兵书,就算机会一世不来,他也可修身养性,让自己不要那么无知。
知识才是无尽的财富,学了还可传给子孙。
这些话他也和小伙伴们说过,但他们要么不懂,要么不听,只会取笑他,到后来,他们干脆不跟他玩了。
族里的人也开始认为他是个固执死板的人,林信偶尔也会怀疑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这么刻板。
可祖母告诉他,他只是太聪明了,他们不理解是因为他们都不够聪明,他不能因为族兄弟们蠢笨不理解一件事便责怪他们。
林信以为他要在这种误解中过一辈子,可昨天晚上偶尔听到林佳族兄、林族兄和林佶族兄吵架的内容,他才灵光一亮,总算是找到了出路。
林氏子弟从不参军,长辈们虽没明说,但他也猜得出来,那是为了不让陛下猜疑。
可现在这个禁令似乎被九姑解除了。
他于子集经文上天赋不足,加上家贫,他早早辍学回家,连进士要求的科目都没学全。
那些书他也借阅过,但一些艰涩难懂的经文根本研究不透,相比于这些,他更爱地志,算学和兵书之类的杂学。
本来他都打算好了,等年纪再大一点,朝廷要是开算科他就去试试,或许能考中。
可现在他有了更好的选择。
林信雄心勃勃的站在院中,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二门的位置。
林清婉一出来就对上他明亮的眼睛,清澈黑亮的眼睛总能给人好感,林清婉忍不住露出笑容,站在廊下招手,“你就是后村七嫂的儿子?”
“是,”林信上前躬身行礼道:“侄儿拜见九姑。”
见少年一揖到底,林清婉眼中闪过笑意,从花房里出来到前院的这一段时间里,她可是从老宅下人那里听了不少关于他的闲话。
见他眼睛清亮,人也神勃勃,一点儿也不像他们说的刻板无趣,她便起了好奇心,转身往花厅走去,边走边问,“你来找我可是有事?”
少年点头,“是有一件大事要与九姑商议。”
林清婉好奇,“哦,什么事?”
“九姑,听说您同意佶族兄去参军了?”
林清婉颔首,“如果他想去的话。”
“那您看我怎么样,我也想去。”
林清婉停下脚步,扭过头来看他,林信站住大大方方地让她看,还攥了拳头给她看,“您看,我学过武艺的。”
林清婉看着他稍显稚嫩的面庞,问道:“你多大了?”
林信严肃道:“已经到参军的年龄线了,我今年虚岁十八。”
林清婉上下打量他,“那就是周岁十六?”
林信眨眼想了一下,还是点头。
林清婉笑,“太小了,还没娶媳妇吧。”
林信垂眸想了想道:“九姑,我还有个弟弟。”
林清婉静默了一下才问,“你为什么想要去参军?”
林信安静的看了林清婉一会儿,反问道:“如果我说是为了平定天下您信吗?”
林清婉回视他,见他眼中似乎闪着星光,每一道都刻了期盼,她顿了半响后方微微颔首道:“我信!”
林信眼中就迸射出更炽烈的亮光,脸上绽开大大地笑容,他“唰”的一下抬起手上的木枪,高兴的道:“九姑,我练枪给你看吧。”
说罢不等林清婉说话,他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177
往后一蹦,落在院中便“唰”的一下出枪,一个转身就虎虎生风的耍起枪来。
第134章良才
易寒不知何时站在林清婉身后,低声道:“这是大将军的林家枪,练得不错。”
就不知道到了战场上他能不能这样所向披靡。
林清婉注视着院中的少年没说话,在他练完冲她乐时,她肃着脸道:“你回去问一问你祖母和母亲吧,等你确定了再来找我。”
说罢她转身便走。
林信得了她这句话已经高兴的蹦起来了,冲她的后背匆匆行了一礼,抱着木枪就往外跑。
易寒微微一叹,转身跟上林清婉。
林清婉沉思着回了小书房,板着脸没有说话。
易寒忍不住道:“姑奶奶,这位信少爷是个不错的人,略加培养必定是个人才,根本不必送去前线。那里毕竟刀枪无眼。”
林清婉垂下眼眸道:“等他回话吧。”
易寒叹气。
林清婉抬头看向窗外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所能做的也不过是不拦着。”
易寒低头躬身要退下。
“易寒,”林清婉突然叫住他,问道:“你可曾想过上战场建功立业?”
易寒笑,“小的是老太爷留才能活下来的,保护姑奶奶和大小姐才是小的毕生所愿。”
林清婉看了他一眼,微微点头。
易寒见她许久不说话,这才躬身退下。
蒋南的功夫最好,本是要做暗卫的,而易寒擅统军,俩人的培养方向本来就不一样,所以职责也不一样。
蒋南的任务是保护好林玉滨,而易寒则是要保护好整个林府,这俩人一个也不能轻易离开。
确认了易寒的确不想去军中,林清婉也不知该松一口气还是苦恼。
她敲了敲桌子,最后还是闭上眼睛想,算了,还不知道他能不能去成呢?
只是没想到这孩子很快又跑回来,兴高采烈地告诉她,“我祖母和母亲都答应了,九姑,您同意我去吗?”
林清婉看着他高兴的脸问,“知道去参军意味着什么吗?”
林信也严肃起来,点头道:“知道,我随时可能回不来,再也见不到祖母,母亲和弟弟了。”
“知道就好,”林清婉转身,冲他招手道:“你随我来。”
“你都读过什么兵书?”林清婉领着他进小书房,让他坐在前面。
“孙武兵法、孙子兵法和六韬,”林信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头,“都是与人借的,看的并不全,我抄有一份,自己研读过,如今还在读六韬。”
“哦?”林清婉好奇的问,“能拿给我看看吗?”
“好,九姑等着,我这就回去给您拿。”说罢又不等林清婉答话,又一阵风似的跑出去。
林清婉抬头只来得及看见开合的门,她忍不住摇了摇头。
林信捧着三沓纸又一阵风似的飞了进来,他气不喘腰不弯的将纸奉给林清婉。
林清婉伸手接过。
纸是最便宜的麻纸,上面的字迹虽工整却有些晕染,林清婉见好多纸张都磨损了,但边边角角还很整齐,她便知道这些纸应该常被人翻阅,却很被珍惜。
林清婉一边看一边问,“我记得族中都会供养子弟到十六岁的,你怎么十三岁就不了?”
“我于子集经文上没有天赋,字已经认全,又学到了礼记,所以我就不念了。”林信顿了顿还是解释道:“我爹死了,我弟弟还年幼,家里就我一个年长些的男丁,我要是不回家干活儿,我祖母和我母亲怎么办?”
林清婉颔首,表示明白。
林氏的族学是的,每年还有定额的笔墨纸发放,每天还包一顿午餐,可以说族中子弟去上学是不要钱的。
也是因此,林氏的子弟每个都识字,哪怕父母不觉得有用,孩子年幼时无人带,把人带到族学里一扔,既有人带,又有的午餐吃,还能学字,何乐而不为?
可总有困难的人家,往往待孩子长大到成为劳力时便领回家干活儿。
族中对这样的事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是对方实在贫困,二是被带走的学生天赋都不突出,三则是他们自己都不特别很是想。
每一个被带走的学生都有十四岁了,这个年纪在这个时代早已懂事,若他实在想,自可以去找族长或三位宗老。
一般他们都会管的。
林清婉对族中的这些事都有过耳闻,因此只是问一声而已。确定他不是因别的事辍学。
林清婉对军事并不熟,但只听他说便知道他将这三本兵书学得很好,并不只是看过,背过而已。
他是真正的思考过的,林清婉点了点手指道:“明日你与我回别院吧,我让方大同带带你。”
林信歪头,“他是谁?”
“他是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林清婉顿了顿道:“我给你一个护卫,你带着他一起去。”
林信瞪目,“上战场还要带护卫?”
“对,”林清婉道:“我希望你们能够互相扶持,而不是你依赖他的保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