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群英逐鹿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铭启小郎
李建成终于逮住了一个可以反击李世民的机会,冷笑着说道:“巴蜀多险道,自古便是易守难攻之地。坐镇巴蜀的李靖本事如何,我想好多年前在马邑郡的时候,二弟就已经见识过了。将我大唐主力投入幽州会深陷战争的泥潭,可是南下巴蜀,呵呵,二弟就不怕最后空耗兵马钱粮吗?”
“巴蜀易守难攻,李靖也确实是天下名将。”
李世民凝声说道:“可是我却在李靖意想不到的地方埋下了一支奇兵,一定能杀李靖一个措手不及!”
“哦?二郎准备了什么奇兵?”李渊闻言顿时一愣,当即开口问道。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父皇可曾听说过吐蕃?“
第六百六十九章 谍中王西门庆
吐蕃!
这是西藏历史上首次明确记载的政权,由吐蕃第三十三任赞普松赞干布正式建国。
在历史上,吐蕃可以说是见证了唐王朝从鼎盛再到衰败的整个过程,和唐朝有着很深厚的渊源。
在贞观年间,吐蕃就组织过大军侵扰大唐疆域,后来被李世民击溃。溃败的吐蕃只得暂时臣服于唐朝,并请求联姻,之后便有了文成公主入藏,两国也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稳定关系。
而到了唐高宗时期,实力逐渐恢复的吐蕃又动起了东进占领唐朝西部边境的心思。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
为了和吐蕃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唐高宗李治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其副,领兵五万反击吐蕃,而吐蕃大将论钦陵则率四十万大军迎战。此战最终以薛仁贵兵败大非川,约和而还而告终。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一代名将薛仁贵也因为此次大败而被革职为平民,次年因为高句丽遗民叛乱才被重新起用。
当然了,这场大败并不是因为薛仁贵指挥无方。事实上,薛仁贵从最初便对战役局势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
在开战初期,他留下副将郭待封率两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而他则率主力轻装奔袭,在河口大败吐蕃军,趁胜进占乌海城,取得先机。
可惜的是,副将郭待封自恃为唐朝开国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不听命令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被吐蕃主帅论钦陵抓住战机一举击溃,辎重、粮草尽失。
失去了后勤辎重,麾下兵马因为不适应高原气候战力大打折扣,面对的吐蕃大军兵力在四十万以上,近乎十倍于唐军,在这样的绝对劣势下,不管主帅换成了何人,只怕都已是回天乏术。而且,当时的薛仁贵是和吐蕃约和而还。由此可以推断出,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薛仁贵仍然他给吐蕃造成了巨大伤亡。否则,若不是害怕代价太大,论钦陵如何肯讲和?
自此之后,唐朝和吐蕃之间便如拉锯战一般刀兵不断。黑齿常之、娄师德、王孝杰、薛讷、郭知运、张守珪、萧嵩、张忠亮、皇甫惟明、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超过半数的唐朝名将都曾经出现在过和吐蕃作战的疆场上。
到了唐玄宗年间,经过长期作战,唐朝对吐蕃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在东边,唐军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则将吐蕃赶出了大小勃律,而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
只可惜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抽调了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等大片地区。
在当时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带领下,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势力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吐蕃大将达扎路恭甚至还曾率军攻破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出奔陕州。
不过现在的吐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和庞大的大唐帝国叫板的地步,真正建立吐蕃王朝政权的松赞干布现在还只是一个几岁的儿童,而吐蕃的掌权者乃是松赞干布的父亲,论赞弄囊。
论赞弄囊在几年前灭掉了苏毗部落,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被尊称为朗日论赞,意为有如天那样高明政治,如天山那样坚强盔甲的君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征梁师都的李世民通过一些西方的商人联系上了朗日论赞。
“父皇,儿臣已经见过朗日论赞的使者,他承诺一旦我大唐出兵攻蜀,他定会起兵南下,攻打成都呼应我军,让李靖首尾不能相顾。而作为交换,他希望大唐在拿下巴蜀之后,出兵帮助他剿灭吐谷浑。”
“好好好!二郎不愧是朕的麒麟子,有二郎在,朕何愁不能灭了杨杲小儿平定天下!”李渊闻言不由得抚须笑道。
“传旨给吐蕃使者,朕明日将在宫内设宴招待他。另外,传令关中十二卫全力备战静候战机,户部在一个月内筹措大军征战半年需要的粮饷。太子,此事交给你督办。一月之内若是完不成,从尚书开始全部免职。”
“儿臣(微臣)遵旨!”
一干人拱手行了一礼,纷纷告退下去。
“西门!摆驾,去尹德妃那!”
心情好转的李渊仿佛又有了精力,淡淡吩咐道。
“末将遵旨!”
当日因为救驾有功被李渊提拔为御林军都统的西门庆低着头,声音恭敬地答道,并没有让李渊发现他嘴角微露的狞笑。
当夜,几只信鸽便扑棱扑棱地从长安起飞,飞向了遥远的河北之地。
而与此同时,东宫。
李建成有些哀叹地坐在书案后面,秦桧、魏征、刘知远等一干文武站立两旁。
良久,跟随李建成最久的东宫中舍人王珪才硬着头皮上前劝慰李建成道:“秦王殿下毕竟是征战沙场多年的宿将,又为大唐立下过不少功劳,陛下在军事上难免偏向于秦王殿下,还请殿下不要介怀。”
李建成无奈地长叹了口气,道:“都怪孤当年出师不利,被隋军俘虏,丢尽了大唐的颜面,以致于父皇如今在军事上只听从二弟的,根本不理睬孤的意见。”
“殿下放心,古来只有马上夺天下,又岂有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更何况若非殿下这几年坐镇关中,处理政务,治理民生,调拨粮草,秦王殿下哪来的资本去征讨四方?这些陛下也都是看在眼里的。”
说话的这人名叫郑继伯,是太子妃郑观音的父亲,也就是李建成的岳父。
听了王珪和郑继伯的劝导,李建成的脸色这才缓缓好转。不料却在这时,秦桧出列大声说道:“殿下若听王珪、郑继伯之言,大祸就在眼前!”
第六百七十章 谋指李世绩
秦桧这几句话,就仿佛是石破天惊,令李建成身子不自觉地颤动了几下。
“秦大人这是何意?”
郑继伯面色不善地说道。尽管他是李建成的岳父,但他在东宫的地位根本无法和已经入相的秦桧相提并论,他嫉妒秦桧的地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郑继伯的这点心思也瞒不过老奸巨猾的秦桧,不过秦桧却根本没把郑继伯放在眼里,一个靠着女儿上位的人,能有几分真才实学?也配当他秦桧的对手?
当下他只是冷哼了一声,道:“或许如郑大人所言,陛下对殿下有着诸多倚重。可不知郑大人想过没有,如今军权尽在秦王殿下手中,就算将来陛下传位给了殿下,秦王殿下不允兴兵作乱又该如何是好?”
“陛下圣旨已下,哪个敢犯上作乱?”郑继伯厉声喝道。
秦桧冷笑一声,道:“如今陛下龙体安康,众将自然是以陛下旨意为先。可真到了那个时候,陛下的旨意还能够约束众将吗?众将心中到底是会倾向于太子,还是一直和他们征战沙场出生入死的秦王?”
秦桧的话可以说是很直白了,现在李渊还活着,李渊的圣旨确实比李世民要管用。可一旦李渊归天,李建成长期坐镇朝堂,远离军方,就算李渊把皇位传给了李建成,关中十几万将士到底是遵从李渊的遗旨还是活着的李世民就是个未知数了。
李建成有些醒悟过来,几滴冷汗从他额头缓缓流下,证明了他内心的恐慌。
刘知远也开口说道:“不止是关中十二卫,并州的柴荣大将军当年也曾跟着秦王殿下征讨赵匡胤,河西的李光弼跟着秦王殿下平定梁师都,据说双方关系也很融洽,汉中的李世绩更是秦王的死党,就算是御林军当中,实际负责掌管军马的副将段志玄也是秦王的旧部,大唐的统兵大将,竟无一人可为殿下所用,此事殿下应当重视啊。”
听着最信任的一文一武两人所说的话,李建成的心里是越来越不平静,当即开口询问刘知远道:“定国操练军马操练得如何了?”
李建成在军方也不是一点势力都没有,在长安城外驻扎的三万大军便是由李建成的直属军队。
这三万大军的前身是李建成从青州招降收编过来的宋江旧部。当初长安城被隋军袭破,虽然龙治很快便又退走了,但是都城被破的阴影却一直压在李渊心头,而李建成恰在此时率军归来,李渊当即就把李建成的部队划归到长安城防军系列,由李建成的心腹堂弟李定国统领。
听到李建成发问,刘知远无奈地长叹一声,道:“回殿下,虽然定国将军已经尽心操练,但当初宋江在青州几乎是扫地为兵,士卒良莠不齐,短时间内恐怕难当大用。”
“而且这些士卒当初是携家带口跟着殿下离开青州来到关中,可是朝廷却一直没有解决家小的安置问题,士卒对朝廷难免有些怨言,做起事情来也有些。”魏征无奈地叹了口气,面色有些为难地没有再说下去。
“长安被破,关中震动,朝政是有些繁忙,可家小的安置确实是有些拖沓了。秦相国,这几日你便去催促一下裴相国,让户部赶紧将此事办妥。”
李建成叮嘱了秦桧几句,又询问刘知远道:“本宫听说,秦王殿下手中有一支精锐之师,都是从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勇武之士,个个能以一当十,名叫玄甲军,不知是真是假?”
“确有此事!”
刘知远低沉着声音说道:“定国将军几个月前曾在校场见过玄甲军操演。看完之后他曾说过,纵然是三万城防军一拥而上,只需三千玄甲军便能击溃。”
李建成的面色已经变得惨白一片,这一刻他的心里满是恐惧。正如秦桧和刘知远所说,唐朝军方势力,几十万大军几乎都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下,而他所能依靠的,竟然连李世民三千玄甲军都挡不住,纵然将来李渊将皇位传给了他,可他真的能做得安稳吗?
“如之奈何?如之奈何?”李建成不由自主地喃喃说道。
“殿下,为了将来,微臣以为殿下适当也该在军中培养些心腹,此次伐蜀,殿下无论如何也得安排人一同南下。”秦桧当即向李建成提出了建议。
李建成摇了摇头,“二弟是全军主帅,如果派遣的将军职位低了只怕难以建功,可若是派遣重将随二弟一同南下,只怕父皇不会同意。”
秦桧微微一笑,道:“殿下放心,微臣已有十足的把握。只要殿下见一见微臣今日带来的随从就什么都明白了。”
李建成心中一愣,暗想是什么人能够令秦桧如此胸有成竹,当即挥了挥手,命人去将秦桧的随从带来。
不多时,只见一个身材高大挺拔的壮汉走了进去,那壮士浑身散发出的气势让武将出身的刘知远为之一颤。
“末将田再彪参见殿下!”
中气十足的响声中,田再彪缓缓向李建成行礼道。
李建成略一回忆,突然失声说道:“田再彪?你是田再彪,孝恭的心腹田再彪?李世绩和李隆基不是说你已经战死了吗?怎么会?”
“太子殿下,当年收复汉中的时候,田再彪将军不慎错杀了长广王殿下的心腹陈玄礼,长广王殿下怀恨在心公报私仇,强令田将军孤军去攻打剑门关又不肯发兵救援,多亏田将军武艺高强,这才侥幸逃过一劫。”秦桧小声解释道。
“李隆基大胆!”
李建成不由得拍案怒喝,田再彪误杀陈玄礼之事李建成已经通过返回长安的李秀宁口中得知,“因为一场误会竟暗害同僚,李世绩为什么不劝阻?他就看着李隆基这么无法无天!”
“殿下,因为李世绩也恨不得杀了末将来灭口。”
田再彪抬起头来,双眼间满是恨意地说道:“当初巴蜀大战,李世绩为了自己活命,不顾还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赵郡王独自逃生。因为此事末将和他已经势同水火,因此他也恨不得杀了末将!”
“什么,李世绩竟敢见死不救,坐视孝恭战死?”
李建成为人宽厚,除了已经威胁到自己地位的李世民,他对其他兄弟还是很和善的。骤然听闻李世绩竟然不顾堂弟李孝恭的死活独自逃生,顿时勃然大怒。
秦桧当即接口说道:“殿下,李世绩这贼子胆大包天,竟敢坐视蒙难,殿下当上陈陛下惩治此贼,为赵郡王讨个公道。其次,李世绩乃是秦王死忠,汉中又扼住巴蜀咽喉,此次伐蜀汉中总管必然是随军副帅,除掉李世绩之后,殿下可举荐齐王殿下或是淮安王殿下(李神通)出任汉中总管,进而随秦王入蜀。另外,长广王殿下仗着收复汉中的功劳,近来似乎也是越来越不安分,在朝内拉拢党羽,殿下此次也该敲打他一番,顺便让某些心怀叵测之人知晓,殿下宽厚仁慈,但绝非柔弱可欺!”
“会之言之有理。”
李建成站起身来,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田将军,你这就随孤一同进宫面圣,为孝恭兄弟讨回公道!”
第六百七十一章
随着朱元璋西逃,袁绍全军覆没,河北的局势已经完全倒向了隋军。
而此时,河北大地除了西逃的朱元璋军主力和困守邺县的朱文正部外,就只有布防在黄河沿岸和秦琼对峙的朱棣所部。
杨杲自然不可能坐视朱棣这一支军马一直牵制着秦琼,在他率大军北上幽州的同时,他便派遣大将傅友德、王忠嗣、郭知运和裴行俨率两万精兵奔袭朱棣后方,联合秦琼剿灭最后一支能够威胁河北腹地的军队。
朱元璋此前已经派人前去通知朱棣,可他并没有等到朱棣撤军回来。因此当时情况紧急,若在耽搁下去天知道袁绍会做些什么,而且朱棣一退秦琼必然也会追过来,到时候情况就回变得更加复杂。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爱子朱棣,希望他能够凭自己的能力突出重围。
朱棣收到朱元璋的加急快报正准备撤军之时,袁绍战败全军覆没的消息便接憧而来。这个消息顿时让朱棣眼前一黑,险些一头栽倒昏迷过去。没有了袁绍的牵制,纵然隋军主力急于北上幽州,但分出几万兵马来拦截自己还是可以做到的。
“大将军,斥候急报。隋军大将王忠嗣、傅友德已率两万大军星夜兼程朝我们杀来,另外,对岸的秦琼所部也在埋锅造饭,想来再过不久就要朝我们发起总攻。”
说话的是许久之前便已经乱入出世的北宋大将种师道,也就是水浒传中鲁智深曾经提到过的老种经略相公,是北宋末年抵抗金人南下的中坚骨干,在他死后不久,金兵便攻破汴京,上演了北宋史上最为悲剧的靖康之耻。
“情势紧急,请公子速速做出决断!”另一员乱入出世的大将盛庸也开口说道。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丝毫不输给他父亲的出色帝王,他深吸了一口气迅速稳定了心神,快步走到地图前沉声说道:“现如今我军遭遇隋军前后夹击,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了。不知哪位将军愿意留下殿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