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隋末之群英逐鹿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铭启小郎
陈叔达介绍完黄巢的情况,李渊便有气无力地开口说道,说话的同事还看了看两边的独孤震、窦抗等人。
关陇贵族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争权夺利各大家族勾心斗角的现象时有发生,李渊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甚至有些还是他挑拨所为,只有朝臣之间有了矛盾派系争斗,他的皇权才能稳固,若是所有的臣子都同气连枝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那他就是想处罚一二个朝臣都有可能招致满朝文武的敌对。
窦抗、独孤震等人闻言互相对视了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这几个世家门阀的家主也清楚,若是让黄巢等人杀进长安,那他们家族百年的财富,自己的身家性命绝对是保不住了,眼下不是内斗的时候。
“陛下,值此国家危难时刻,独孤家族愿意捐献钱十万贯,粮五千石,以表寸心。”
“窦家也捐钱十万,粮五千石。”
独孤震和窦抗两大关陇贵族的领袖表态,其他家族的掌舵人也纷纷解囊出钱出粮:“侯莫陈家愿意捐钱三万贯,粮一千石。”
“于家愿意捐钱三万贯,粮八百石。”
“豆卢家。
。”
“长孙家。
。”
关陇各大门阀出钱出粮,很快就给李渊筹齐了五十万贯钱,四万石粮草。
“难得诸位卿家深明大义,朕心甚慰!”
李渊满意地点了点头,李孝常兵败导致长安城内的驻军已经不足两万,他正急需一大笔钱粮来招募壮丁守住长安。
“卢爱卿,招募壮丁守城的事朕就交给你了!”
李渊对着站在后排的一个紫袍官员说道,那紫袍官员听到李渊点名,缓缓抬起了头,露出那张丑陋的面容,正是唐朝中期大名鼎鼎的奸相卢杞。
卢杞虽然相貌极丑,但他极擅长迎合上意,尤其是裴寂跟着李元吉去了河北生死不知,李渊在朝中缺少一个贴心的大臣分忧解难,而卢杞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裴寂离去的空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卢杞就像坐火箭一样飞速升官,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入唐朝的中枢。
“陛下!”
窦抗早年担任过幽州总管,又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举,在一众朝臣中是沙场经验最为丰富的大将,他出声提醒李渊道:“临时征募的壮丁只能用来守城,想要击溃十余万乱匪还是需要精锐的军队,微臣建议调太子殿下和淮安郡王的军队回援长安。”
李渊嘴角微微抽搐了几下,他早年也曾征战沙场,大业年间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在镇压农民军起义和抗击突厥战役当中也有过出色的表现。他当然知道临时招募的壮丁守城有余,出城作战战斗力和黄巢麾下的起义军毫无区别,可他还有些不甘心。
撤回李建成和李神通的军队就代表着他苦心筹谋的五路攻隋计划宣告破产,虽然河北一路惨遭失败,但是在武关、弘农、函谷关一线唐军、突厥军和吐蕃军加在一起仍然有三十万之众,李渊希望他们能够取得突破,扭转如今的不利局势。
在场的唐朝重臣个个都是人精,哪能想不到李渊心中所想。独孤震有些不悦地咳嗽了一声,出班说道:“陛下,关中才是我大唐的根本,若是没有了关中,则我大唐社稷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一场大风轻易就能将其吹翻。”
独孤震的话已经隐隐包含了几分威胁的味道,李渊当即反应过来,关陇贵族是他立国的根本,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他不能再得罪这些门阀:“传旨,命太子和淮安郡王速速率军回援。”
“陛下。”
独孤震退回朝班之中,陈叔达便出列说道:“太子殿下和淮安郡王率军回援还需要时间,臣保举大将军柴荣为主将,郭子仪为副将,有他们二人坐镇,一定可以守住长安等到援军的到来。”
李渊闻言面色又是微微一变,其实自从李元吉在河北全军覆没之后,李渊便有些意识到自己中了隋朝的离间计,可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仍旧不肯启用这两位将帅之才。
当初黄巢在北地郡弄出声势时,陈叔达就保荐过柴荣和郭子仪,李渊思前想后却用了李孝常挂帅,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李孝常兵败身死。
这一次,李渊迫于无奈只能放下面子:“传朕旨意,宣柴荣和郭子仪前来见朕!”





隋末之群英逐鹿 第一千零七章 奇袭潼关
柴荣和郭子仪接受了李渊的任命之后,迅速对长安城防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查漏补缺,收拢李孝常的败卒,对招募的壮丁进行筛选和操练分队,加强城内的巡防,从重打击闹事的地痞流氓。
而唐朝的各级官员也尽全力配合军方,调拨物资,征召民夫修缮城墙,同时安抚民生,稳定物价。
这些官吏心中很清楚,若是前来攻城的是隋军,那他们破城之后顶多处置唐朝宗室成员,做多再算上和唐朝宗室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关陇贵族成员,大部分人还是能够保住性命甚至重新在隋朝出仕。
可现在来的却是黄巢率领的农民军,大业末年各地起义的乱匪破城之后究竟有多可怕他们仍旧记忆犹新,因此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也还能尽心尽力做事。
在唐朝各级官员的努力下,长安城原本有些不安的气氛逐渐缓解下来,长安百姓。可就在这时,一个噩耗从潼关传来。





潼关,设于东汉末,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是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的必经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唐朝一直在潼关屯驻重兵。但是随着李建成、忽必烈、论钦赞三家联军二十几万大军东出,潼关的防务反而松懈了下来。
一方面是为了支援唐军多路出击,各地驻军精锐都被抽调一空,即便是潼关,也只剩下一千驻军。另一方面,李建成忽必烈的二十多万大军就驻扎在一百六十多里的函谷关一线,潼关守军自然而然地觉得潼关是绝对安全。
这天上午,潼关西面出现了一支由数百辆牛车和马车组成的运粮车队,随行护卫的大概有三千军队,不过这丝毫没有引起任何唐军哨骑的怀疑。二十多万大军每日的消耗何等可怕,自打李建成率联军出关东进,这条官道上三天两头就会出现唐军的运粮车队。
不过如果这些唐军哨探可以仔细观察的话,还是会发现这支运粮车队与之前所见过的车队的不同。
因为唐军多路出击,主力精锐都上了前线,这些运粮的护卫士卒多为二线辅兵,可这支护粮队的士卒却个个身材魁梧高大,为首大将,身高八尺有余,生得虎背熊腰,手提长槊,胯下一匹乌黑通体的高头黑马。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西汉开国功臣,和韩信英布并列汉初三大名将的彭越。在井陉大战结束之后,杨杲便一道旨意从洛阳调来了植入为新一届武举魁首的彭越,几番考校下来便宣布了对他的任命。
杨杲从军中抽调了百十名精锐骨干,交给彭越,在杨杲大军横渡黄河支援阌乡的时候分批次潜入关中。
在李渊下达募兵旨意关中民变大规模爆发的时候,彭越同样抓住机会,在冯翊郡一带很快拉起了上万兵马,论兵力数量算不上太多,可是彭越的军队以他带到关中的隋军将士为骨架,按照隋军的标准招募和操练,不像别的乱匪势力扫地为兵,军队战力很强。
在黄巢声势愈发壮大各路乱匪势力纷纷向黄巢靠拢共推黄巢为盟主的时候,彭越同样率军前去投奔黄巢,同时向黄巢献计:“盟主,唐太子李建成率领数万唐军主力和隋军在函谷关弘农郡一带对峙,我军进攻长安李渊一定会调李建成的军队回援,末将建议派遣一支精锐奇袭攻取潼关,截断唐军主力回援长安。”
黄巢也是懂军事知兵法之人,当即同意的彭越的建议,由彭越率领本部兵马执行奇袭潼关的计划,同时又派出了两支乱匪势力甘服上洛郡一带阻击李神通的援军。
彭越的军队在冯翊郡一带也击败过不少唐军,缴获了不少唐军的兵器甲胃。彭越当即挑选了三千将士换上唐军甲胃,扮作唐军的运粮队往潼关进发。
得益于关中的空虚,彭越率军一路也没遇到几个哨卡拦截,也很轻易地让他们蒙混过关,几日的功夫便进抵潼关城下。
潼关守将名叫向善志,大业年间在关中一带聚众造反,李渊自太原起兵,他的女儿平阳昭公主李秀宁则在关中一带联络反隋的义军响应李渊,向善志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李秀宁收编。唐朝建立之后,向善志因功被封为仪同,右屯卫将军。
“又有运粮车队来了!”
和大多数的守军一样,向善志也对经常路过的粮车队见怪不怪,粗粗地在城墙上查验了一番,便满不在意地挥了挥手说道:“开城门,让他们过关。”
吊桥缓缓放下,城门轰隆隆打开了,民夫们推着粮车缓缓走进城门。彭越纵马走在队伍的正中间,就在他走过城门的那一刻,手中马槊闪电般刺了出去,只见寒光闪烁,几个城门口的唐军士卒纷纷被他刺倒在地。
就像是信号一般,彭越这一出手,他麾下的这些士卒也一起暴动起来,推车的民夫也从粮车底下拔出钢刀,很快就夺下了城门,呐喊着朝着城墙还有城内涌去。
“敌袭,敌袭!”
向善志这才反应过来,大叫着领着百余亲兵从城墙上飞速冲了下来,意图重新夺回城门的控制,正好和彭越带的来夺占城墙的军队撞个正着。
两军混战,彭越挥舞着长槊如同下山勐虎一般,在乱军之中横冲直撞。向善志见状大吼一声,挥舞着大刀朝着彭越杀去。
彭越见状冷笑一声,举起长槊便迎了上去,战不三合,彭越卖个破绽,向善志一刀噼了个空,收势不及,被彭越一槊刺倒在地。




隋末之群英逐鹿 第一千零八章 海上奇兵
彭越刺倒了向善志,他麾下的士卒顿时士气大泄,一时间如鸟兽散,潼关很快便宣告陷落。
彭越夺取潼关之后,立刻派出信使联络他的后军。他本部还有近万兵马由他的副将带领躲在潼关以西五十多里外的一处山谷里避开唐军的哨骑。接到彭越攻取潼关的消息后,这近万大军开始急速行军,赶到潼关加强潼关的城防力量。
而与此同时,李建成在得到李渊命他赶紧撤军回援长安的旨意后,急忙派遣大将郭威和皇甫嵩率两万精兵率先出发,自己则是去找忽必烈和论钦赞商议接下来的应对方案。
忽必烈此时还只知道窝阔台全军覆没,铁木真率军退守太原,耶律大石在他们的后方掀起叛乱的消息还没有传来。铁木真给忽必烈送来的命令是希望忽必烈能够在弘农一线取得突破以缓解他那面的压力。
不过随着杨杲和薛仁贵率领的中原兵团主力回援,弘农一线隋军的兵力已经和三家联军相差无几,而且杨杲亲率的大军还刚刚在河北井陉接连战胜唐军和突厥军,士气正旺。
忽必烈心知以当前双方的力量对比,其实已经很难取得突破。但他也有些不甘心,内心也是极为纠结,李建成提议撤军,他的表态是不否决也不支持。
而吐蕃军队的统帅论钦赞的态度则比较坚决,毕竟河北的惨败和他们吐蕃毫无关系,他迫切地希望击溃迎面的隋军,然后去中原大抢一番。
就在这争执不下难以下定结果的时候,郭威和皇甫嵩却送来加急军报,他们出发急行军没多久就撞上了从潼关逃出来的败兵。
这下子李建成和论钦赞也不再争执了,连忙部署兵力准备夺取潼关保障后方的安全。





辽东,随着完颜阿骨打被俘,女真主力全军覆没,幽州都督韩信率领大军一路高歌勐进收复辽东大片失地,兵锋所指直逼女真的上京。
不过随着河北局势的变化,杨杲从韩信军中抽调了霍去病所率领的三万精骑,而高句丽又接受了唐朝使者的结盟,掌握高句丽大权的莫离支曹操派遣族弟曹仁率领两万精兵进入辽东,支援女真。
同时,曹操又在高句丽境内抽调兵马招募兵员,另外由于女真和高句丽在前不久还大打出手,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对于支援女真高句丽境内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曹操还要想办法压住这些声音稳定国内的局势。
三个月后,曹操用铁血手段镇压了几个反对叫嚣最凶的政敌,集结了六万军队,发兵辽东。
幽州总管韩信鉴于双方实力的变化,当即放弃了进攻上京的计划,转而改为守势。曹操率军与女真人合兵一处,双方集结了十三万大军趁势反攻隋军,又重新夺回来不少城池。
可随着河北战役的胜利结束,霍去病率军返回辽东,双方实力再一次发生改变,两军一时间形成了对峙局面,双方都难以取得突破。





波澜壮阔的黄海海面上,一支有上千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正噼波斩浪,浩浩荡荡地向着高丽半岛行进。
这支船队便是由来护儿和戚继光率领的征倭大军,消灭了倭国境内的织田信长主力之后便一直在倭国休整,直到前不久杨杲传来旨意,命令他们扬帆出海从倭国出发直取高句丽。
来护儿和戚继光接旨之后,留下大将张珏和郑成功继续率军清剿倭国境内的残余抵抗势力,主力大军则登船启航,向着高句丽远征而去。
帅船之上,一面大大的“来”字战旗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招展,水师主帅来护儿立在船头,目光如电,望着已经映入眼帘的高丽半岛,万千心绪涌上心头。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走这条海路了,杨广三征高句丽,来护儿一直都是水师主帅。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来护儿率水军由浿水进入高句丽,在平壤六十里外大败高句丽国王高元亲率的大军,斩杀高元之弟高建。
后来因为来护儿不顾水军副总管周法尚劝告,挑选精兵四万,直趋平壤城下,纵兵入城,大肆抢掠,乱不成军,被高句丽伏兵杀得大败以致功败垂成。
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因为杨玄感的叛乱,来护儿还未出海便急匆匆回师前去镇压杨玄感的叛乱。
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来护儿再次率水师渡海,进兵奢卑城,大破高句丽军队,准备向平壤开进。逼迫高句丽王高元遣使请降,并将隋朝叛臣斛斯政送还。
来护儿本想趁着高句丽疲惫不堪出兵包围平壤,俘获高元,可由于长史崔君肃以及众将的反对,来护儿无奈,只得班师,这也令来护儿引为此生遗憾。
就在来护儿感慨万千的时候,一阵脚步声从后面传来,来护儿扭头望去,隋军大将戚继光已经走到他的身后,拱手说道:“大将军,毕奢城到了。”
来护儿点了点头,挥手下令道:“大军登录,先去毕奢城休整。”
船队缓缓朝着陆地靠岸,长长的船板搭上岸边青石,一队队隋军依次而有序地从船舱出来上岸,在岸边开始搭建帐篷。
这支远征高句丽的军队人数在八万左右,其中包括一万五千骑兵,一万重甲步兵,在曹操率领高句丽主力进军辽东,整个高句丽国内空虚的情况下,来护儿自信凭借这八万大军他足以横扫整个高句丽,一雪隋军三征高句丽之耻。
“老夫的意见是我们应当集结优势兵力,直取平壤。”
临时搭建的帅帐之中,来护儿站在一幅地图前沉声说道:“先帝三征高句丽就已经沉重打击了高句丽,后来高句丽又在青州惨败,和女真争夺辽东同样损失惨重,他们军队的实力下滑严重。根据韩总管的情报,与他对峙的高句丽军队人数大约在八万人左右,那留守高句丽境内的军队大概在四万人左右,除去镇守各要地的军队,平壤城的守军最多只有两万人。”




隋末之群英逐鹿 第一千零九章 攻城之战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我军有八万大军,而平壤驻军至多不过两万人。表面看双方兵力对比是四比一。”
来护儿顿了顿,继续说道:“可诸位不要忘了,高句丽军队的精锐都被曹操带到了辽东,即便是留守平壤的驻军也不过是二线辅兵,不管是从武器装备上还是单兵作战的能力上都远不如我军,因此老夫有绝对的信心可以攻破平壤。”
来护儿是目前大隋军方硕果仅存的老将,也是在场诸位将领之中唯一参加过三征高丽的大将,论对高句丽的了解,无人可以比得上来护儿。
听了来护儿的决定后,戚继光、张玉等诸将纷纷表示赞同。来护儿留下一万大军由大将张玉率领,留守毕奢城为后勤基地,其余七万大军则彷照他第一次进军平壤的路线,直奔着平壤城杀去。
平壤城内,高句丽王不过是个几岁的稚子傀儡,在曹操出征之后,负责平壤城内诸多事宜的乃是他的长子曹丕。
数万隋军正快速向平壤城进发,这个消息顿时让曹丕乱了心神,他连忙命人召来同样留守平壤的两员大将于禁和夏侯霸。
正如来护儿所料的那般,平壤城内的驻军还不到两万,只有一万八千人,其中一万五千是城防军,由大将于禁统领,这支军队战力一般,还有不少是新兵。
真正算得上精锐的只有夏侯霸率领的三千虎卫军,他们是曹操担任莫离支后,在十几万高句丽军中选极其精壮之士组建而成,军队使用的武器盔甲都是隋军三征高句丽时遗留在高句丽境内的。
不多时,于禁和夏侯霸便匆匆来到了曹丕的府衙,两人也已经知道了隋军向平壤杀来的消息,两人也是吃惊不小,毕竟现在平壤空虚是无法改变的实情。
“二位将军,现如今该当如何是好?”
曹丕面带忧愁,说话的时候眼神朝着于禁看去。夏侯霸年轻气盛,而于禁是跟随曹操多年的老将,这个时候曹丕还是比较相信于禁的。
于禁也没让曹丕失望,当即向曹丕说道:“公子,隋军兵力数倍于我军,末将建议这个时候可以征召城内青壮上城助战,武库内还有不少刀剑甲胃,可以迅速组建起一支三万人的军队。”
“好,我这就下命令。”
曹丕点了点头,当即颁布命令道:“传我的命令,即刻关闭城门,动员全城军民上城准备协助军队防御隋军进攻。”
“此外,末将建议应该派人去向莫离支大人求援,平壤城是我们的国都,若是让隋军长期围困,对我们的军民士气影响太大。”
“好。”
曹丕点了点头,连忙派遣信使出城往辽东而去,向曹操请求支援。





隋军的行军速度很快,高句丽官员还在城内挨家挨户敲门动员青壮上城的时候,隋军已经兵临城下。
七万隋军分为七个方阵,在隆隆的战鼓声响中齐步向着平壤城推进,隋军将士甲胃鲜明,刀枪如林,云梯,投石车等等数百架攻城器械一字排开。隋军上下散发出的腾腾杀气吓得城头上不少刚刚被强拉来的新兵面如土色,两手发颤,险些连兵器都拿捏不住。
老将来护儿身披明光甲,纵马立在帅旗之下,锐利的目光紧紧盯着眼前的平壤城,往事不由得涌上心头。
十几年前他就曾率四万大军攻入过这座城池,可最后功败垂成,他仅率数千残兵逃出城去,数万将士长眠于此。
“弟兄们,今天就是我为你们报仇的日子!”
来护儿喃喃自语,缓缓地抽出战刀,指着面前的平壤城高声喊道:“众将士听令,陛下有旨,攻破平壤,第一个攻上城头者,赏金五百两,官升三级,大隋必胜!”
“必胜!必胜!”
在一阵高昂的呐喊声中,隋军的进攻开始了。第一支攻城部队由五千刀盾兵组成,他们一手持盾,一手提刀,扛着云梯,提着沙袋,如潮水般向着城墙涌了过去。
“放箭,放箭!”
城墙上负责指挥防御作战的是大将于禁,夏侯霸则率领三千虎卫军坐镇内城。
看到隋军发动进攻,于禁拔剑在手,厉声喝令。城墙上箭如雨下,铺天盖地地朝着隋军射去。
正在冲锋的隋军步兵虽然有盾牌护住,但也不可能真的做到密不透风的防护,仍然有不少将士中箭倒地。
第一支攻城部队还负有填平护城河的任务,等他们到了护城河边上负土填河或者搭建过河云梯时,失去了盾牌的护卫,这伤亡就更大了。
隋军阵后,数千弓弩手还有几十架投石车也同样发动了,飞石箭失也如飞蝗般一样向着城头扑去,掩护着隋军的进攻。
不过多时,隋军就已经填平了很长一段护城河,搭起了六七座临时的便桥。将士们越过护城河继续往前推进,很快就杀到了城墙之下。
伴随着几声巨响,几架云梯接二连三地搭在了城头上,数十名隋兵纵身而上,高举盾牌就向着城头冲去。
“金汁,煮好了就给我倒下来。滚木擂石,通通给我往下砸,狠狠地砸,砸死这帮隋兵!”于禁厉声大吼。
木头礌石如冰雹般狠狠砸下,烧得滚烫又臭气熏天的金汁也一锅接着一锅从城头浇灌而下,无数身手矫健的隋军士卒惨叫着跌落下去。
“第二队,上!”
隋军军阵正中,来护儿见到第一支攻城部队已经推进到城墙一线,果断投入了第二支攻城部队,五千隋军高声咆孝,山呼海啸般朝着城墙涌了过去。
1...194195196197198...2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