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无敌正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江湖大侠客

    “咱们大明的家底厚实,经得起,土木堡都没能亡了大明,我儿即便是打败了,也无甚了不得的。”

    虽然自己要去打仗了,听老爹说这个有些哭笑不得的感觉,但是朱厚照还是感受到了老爹的担心和关心,连忙点头承诺道:“父皇你放心,儿臣晓得。”

    这件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当然了,也不可能定下来就出发,还有很多东西要准备,比如粮草军械后勤补给,这些都要提前弄好。父子二人聊了一会儿家常,朱厚照这才告辞离开。

    看着儿子的背影,朱佑樘喃喃道:“选妃的事情还是得抓紧,不成家不收心啊!”




第六章 太子走歪路了
    清晨即起,洒扫庭除,这是于右任治家格言之中的第一句,朱厚照前世曾经详细的了解过这位老爷子,这是一位伟大的人,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还有一句话,朱厚照也是印象深刻,同样是于右任治家格言之中的一句。

    那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之维艰。

    朱厚照现在基本上尽量在行健这句话,这几年每天早起练武或者读书,从来不曾耽搁。今日一早,朱厚照又起了一个大早,又因为今天他要去上早朝了。要知道朱厚照这位太子已经有些日子没上早朝了,今日估计会吓所有人一跳。

    收拾完了之后,朱厚照就带着刘瑾向着乾清宫走了过去,脸上的表情隐隐带着几分期待。

    今日就是要说北征的事情,这是朱厚照期待已久了,这一次战争,朱厚照要一举扭转大明在北疆的颓势。事实上自从弘治十二年开始,北疆就没有消停过,达延汗间或领兵出没于大明的固原、宁夏、大同、宣府、榆林等边关重镇,明军这两年的损失并不小。

    朱厚照还知道,这种情况还将会持续十几年,一直到正德整军备战,这才使得北疆的形势有了好转。

    不过在正德死后,嘉靖皇帝继位,一系列的军事政策被废出,使得北疆的形势急转直下,面对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都都打不赢,还被人家打到了北京城下。朱厚照这一次兵出西北,为的就是来一下狠得,不服气的全都弄死。

    汇合了自己的老爹,朱厚照跟着老爹一起走进了大殿,看到这一幕,大臣们顿时一愣。

    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么久没来上朝的太子殿下,这一次居然来上朝了,在场的人都有些发愣,不过很快大家就反应过来了,许久未见的太子殿下居然出现了,这肯定是要有大事情啊!大殿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凝重了起来,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

    这几年对朝廷的大臣们来说,用一句话来形容比较合适,那就是“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朝廷上下没有纷争,国家盐课日增,朝廷有钱了。

    虽然各地不时有些小灾,西北不时的发生一点袭扰,可是这都是小问题,上不了台面,也影响不了大局。整个大明从宏观上看,是很好的,是欣欣向荣的,是繁荣昌盛的。这也就使得朱厚照整日练兵,整日备战,显得格格不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自然不会把矛头指向朱厚照这个太子,那么指向谁呢当然是勋贵,都是你们鼓动的。

    太子殿下车沉迷于武事,不顾民生,这怎么行得让太子殿下关注民生,这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太子殿下是国之储君,大明国本,整日里沉迷于武事怎么行,要关注民生啊!

    这种论调不是没有,朱厚照也不是没听过,对于这种论调,朱厚照只能是嗤之以鼻。

    关注民生你们别着急,你们等着本宫忙完了的,等着本宫腾出手来的,等到本宫忙完了,腾出手来了,你看本宫怎么收拾你们,到时候你们就知道厉害了。到时候本宫让你们知道本宫是怎么关注民生的,到时候别哭爹喊娘就好。

    早朝自然是要议事的,不过今日的早朝犹豫朱厚照的出现,整个议事的过程就变得有些诡异,似乎大家谁都是心不在焉。

    终于没人说话了,这个时候朱佑樘坐直了身子,从贺能的手里面接过一份奏折,然后开口说道“这是三边总督秦紘秦爱卿上的奏折,鞑子的小王子已经相继征服了征服亦思马因和火筛,马上就要一统漠南蒙古,这些日子火筛不断的袭扰三边,而小王子则是在抓进一切时间四处征战。”

    朱佑樘的话让大臣们一愣,小王子要统一漠南蒙古了这么突然难道说一个庞大的敌人就要崛起了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太子要来上早朝了,要知道朱厚照可是在三年前打败了火筛,以五千对一万,近乎全歼了火筛的骑兵。众人在看向朱厚照的目光就不一样了,难道这一次又要派太子殿下去西北与文官的担忧不同,勋贵那边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甚至有的人都笑了。

    勋贵子弟在黑龙军之中的不少,加上武院的学子,据说马上就要毕业了,毕业就要加入黑龙军,而且是要跟着太子殿下一起去西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功劳岂不是就要来了至于说打败,在勋贵看来那是不可能的。相比于文官,他们对武院,对黑龙军,那都要了解的多。黑龙军的装备,黑龙军的训练,黑龙军那健壮的士卒,岂是区区鞑子能比得上的

    五年前,太子殿下五千破一万,现在太子殿下有多少人五万,五万黑龙军,一个火筛能挡得住

    没人觉得火筛能挡得住,反正勋贵是非常的有信心,至少他们知道自家的弟子是什么样子。在武院三年,之前柔弱的子侄孙辈,此时那一个身上都是打横的腱子肉,那大刀论起来虎虎生风,搭配上黑龙军的刀,一刀下去轻松的就能切断木桩。

    这里年随着炼钢厂规模的扩大,以及新式的炼钢法,使得大明的钢铁产量不断的在增加,同时质量也在不断的变好。

    在知道这些情况之后,勋贵们岂能不做点什么这可是立功的好机会,至于战死沙场,勋贵家战死的还少吗土木堡之变死了多少人那种仗都要打,何况是这种毕生的仗打赢立功,命好,打输了死了,算是给家里长脸了。

    勋贵家战死一个子弟,皇帝肯定是要额外看中的,这一点勋贵也知道,他们也敢为了家族的富贵延续献出生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勋贵们和文官们想的自然是不一样的,这得打啊!这不打怎么能行大明的第一批主战派就这么诞生了,在后世,他们被成为勋贵派。

    1秒记住爱尚



第七章 颂圣
    “陛下,有本奏!”

    一个略微有些苍老的声音从下面传了出来,循着声音看过去,说话的别人,正是定国公徐永宁。这位老国公年岁可不小了,身子骨也不太好,去年冬天生了一场大病,差一点就没过来。听他此时说话中气十足的样子,看来是真的好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位就是寿宁侯张鹤龄的坚定支持者,很是不招人待见。

    不过这位毫不在乎,仗着自己年岁大,脸皮厚,整日里到处怼人,毫无顾忌,这一次他又站出来了。

    朱佑樘看了一眼定国公徐永宁,又隐晦的瞥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在朱佑樘看来,这一次肯定又是儿子搞的鬼。朱佑樘可是知道的,这几年勋贵没少跟着儿子赚钱,无论是奇异斋是黑龙军,去年勋贵们已经开始把手伸向了矿山了。

    有了儿子撑腰,他们敢干的很,下手又黑有狠,有一段时间搞的是乌烟瘴气的。

    黑龙军不光是勋贵子弟们立功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发财的地方,无论是矿山还是马匹,又或者是黑龙军的军需,这些家伙都要插一手。据说西宁侯去年在京郊大肆买荒山,为就是养猪,搞的整个山区到处都是猪粪,每日臭不可闻,百姓苦不堪言。

    御使上书弹劾,这事还是自己解决的,西宁侯雇佣了大量的人手,每天就是在山上捡猪粪,这才好了不少。

    现在儿子要去西北,要去打仗,这些勋贵出来支持,朱佑樘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不站出来支持那才是奇怪了。

    见到老爹看自己,朱厚照顿时就明白了老爹的意思,但是心里面就委屈的不行,这根本就不是我搞出来的好不好不过这两年勋贵跟自己这位太子殿下的确非常有默契,他们紧密的团结在太子殿下的周围,如此配合自己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定国公有话直言!”朱佑樘自然不可能不让徐永宁说话的,笑着说道。

    “《司马法》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徐永宁面容严肃的说道:“臣深以为然,我大明虽然四海承平,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然这绝不是大明忘战的理由。自陛下登基以来,我大明吏治清明,国用富足,这都有赖于陛下的圣明治理。”

    文官那边听着定国公徐永宁的话,真的很想把他嘴给塞上,或者呵斥一句“你丫闭嘴”,可是不行啊!

    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徐永宁说话一副文官的模样,但是拍马屁拍得毫无下限,一点脸都不要。你说你那么大的岁数了,怎么就好意思呢

    徐永宁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这些文官,我不但好意思,而且我还可以更没下限,因为徐永宁继续说道:“陛下文治武功,上可媲美太宗皇帝,下可为后世君王之楷模。如今弘治一朝,中兴盛世以现,岂可因为鞑子宵小而损陛下天威”

    “臣徐永宁,愿学先祖为陛下,为大明,追亡逐北,给鞑子一个教训,彻底消灭团聚河套之上的鞑子。”

    众人一听,得了,您老说的有道理,这弘治中兴算是喊出去了,以后谁要是不这么说,那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现在不是中兴你是不是觉得陛下干得不好这帽子在这个年代,那是没有人敢戴在头上的,吹捧陛下,这是政治正确,有一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叫做颂圣。

    朱厚照看着定国公,年纪大了,这颂圣的本事也厉害,在后世,颂圣这个词语的评价可不怎么样。

    在后世人看来颂圣就是帝制毒瘤,因为帝制由来已久,荼毒深远,而使人心扭曲的颂圣文化,到后世仍未得以根除,危害国民不浅。

    所谓“颂圣”,并非讴歌古圣先贤,而是对当权者歌功颂德,言文不乏谄媚奉承阿谀之辞,恶性传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这是颂圣文化的愚昧及危害所在。当然了,这是后世人的看法,在这个时代,颂圣就是政治正确啊!

    当然了,对于定国公说的话,在场是没人当真的,包括朱佑樘和朱厚照在内。

    是,自己的确是要打,可是定国公你多大年岁了还你领兵,还学先祖,你这身板估计都没走到西北,人就先不行了,到时候怕是要先给你办丧事了。不过没人对定国公的话当真,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这番的话的意思,那就是支持打。

    随着定国公退回去,勋贵那边又站出来了,开场基本上都是一样,对着朱佑樘就是一顿猛拍马屁。

    中兴之君的称号已经成功戴上了,朱厚照听着有些蛋疼,要知道这个称号也是有讲究的,往往是跟谥号挂钩的。按照传统的谥号,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此外,像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老爹一旦挂上了中兴之君的称号,那么将来的谥号肯定是要取发扬光大的,反正朱厚照觉得实在不行就圣祖吧!

    马屁千篇一律,态度就是支持打,听得朱厚照都有一些昏昏欲睡了,实在是太无聊了。偷眼看了一眼老爹,见老爹眯缝着眼睛,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朱厚照有些无语了。显然这些没营养的话,老爹还挺喜欢听,那是为什么啊还不是因为这马屁拍到老爹的心坎里面去了。

    行了,回去吩咐下去,让勋贵和奇异斋那边造势,帮着老爹把中兴之主的称号给立起来。

    想了想又放弃了这个想法,万一西北打败了怎么办不如先等西北打完在说,这样正合适,朱厚照觉得自己这是一个好想法。

    “诸位爱卿,可还有说法”朱佑樘面带笑容的说道,显然是心情不错。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皇上正高兴,勋贵把口号拔的那么高,这个时候去反对,那不是找抽吗即便要反对,那也要回去写奏折,暗戳戳的奏上去。



第八章 父子同心
    从始至终都没人在说话了,大明不是大宋,即便到了明末,喊出怂话也不招待见,这一点朱厚照也认同。你怂了又怎么样该灭你还是灭你,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果怎么样还不如索性就有骨气一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骨气和气节。

    当然了,有些人肯定是没有的,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后世,对于这样的人,朱厚照的做法很简单,不搭理,如果非要蹦跶出来显示存在感,那就直接消灭掉,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消灭掉。

    下了早朝,朱佑樘再一次带着儿子回到了自己的宫殿里面,朱厚照也跟了过去,显然这是老爹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

    回到了后面,父子二人坐下,温热的茶水被端了上来,朱佑樘喝了一口之后,抬起头看向了儿子,随即开口说道:“此次你去西北,粮草辎重父皇会在后面为你准备好,朝廷这几年积存了一些钱粮,这一战应该是够用了。”

    朱厚照有些诧异的看向自己了老爹,他没想到老爹找自己来居然是说这个。

    见到儿子用一副怪异的眼神,朱佑樘顿时就怒了,没好气的将茶杯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对儿子说道:“看什么看三年前你练兵,朕就知道有这一天了。你以为朕不想打吗只是怕那些人打不赢,自从土木堡之后,大明的军队都是什么样子”

    “你在西北一战,虽然父皇很是担心,知道这一次让你去,父皇一样会担心,可是如今国有余财,黑龙军又兵强马壮,这个时候不打,朕心中也有愧疚。”

    “土木堡的仇,朕也很想报啊!”

    虽然朱佑樘这句话说的很轻,但是朱厚照却能听得出老爹心中的复杂,没有丝毫的迟疑,朱厚照直接开口说道:“父皇放心,儿臣此去西北,必然涤荡草原,保证西北十年安稳,十年之内,西北绝对不会再有人敢进犯大明疆土。”

    朱厚照这话说的掷地有声,朱佑樘自然也听出儿子话语里面的意思了,不过还是开口道:“别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轻轻的点了点头,朱厚照笑着说道:“父皇放心,儿臣这一次不战场。”

    太子殿下走了,得到这个消息的朝臣们都有些迟疑,这就走了怎么走的这么快我们这奏折刚写好啊!再说了,这五万大军出行,加上辅兵辎重,这都八万之数了,这粮草这么快就准备好了吗如此草率的出兵可不好啊!

    比起外面不明所以的大臣们,朝中的重臣知道的更清楚,比如内阁的三位大学士。

    无论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还是内阁次辅大学士谢迁,亦或者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三个人都知道,这一战根本就不是毫无准备,而是踏踏实实的准备了三年。从三年前太子练兵开始,陛下就开始为太子殿下做准备了,虽然这些朝臣们都不太清楚。

    甚至连太子殿下都不清楚,但是三位内阁大学士很清楚,比如沿途的粮仓。

    从京城一直到西北,沿路的城池里面修建了不少的常平仓,常平仓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朝廷为了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仓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常平仓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朝廷自然也不例外,前些年朝廷没钱,别说新建常平仓了,连维持原有的常平仓都做不到。

    可是三年前,朝廷开始有钱了,陛下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常平仓上面,新建了不少的常平仓,其中的七成都在京城到西北一线,这些粮仓现在可都是满的。其中存放着大量的粮食和草料,外人不知道,但是他们三个人却清楚地很。
1...6869707172...1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