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一夜回到七零末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崽崽猪
这一年开始,村里是有不少人跟在赵国生后面捉泥鳅和黄鳝,可是,懒汉太多,勤快人太少,且找不到合适的销路。
“那也比我家里强,我家是真穷。”王梅芳怀疑的眼睛中充满了不信任。
一个嫁女都舍得花那么多钱的人,家里没有存款压箱底?骗谁呢?
在自家妯娌面前说实话又能怎样?她还能羡慕嫉妒恨的偷抢不成?
“呵呵”刘兰秀充耳不闻的憨笑,既不赞同,也不反驳。
“对了,二嫂,年后宏生准备竞选小队长,你要是有时间就帮着在村里多说说好话啊。”借不了钱,之前沾了野猪的光可不能再浪了,王梅芳的算盘打得啪啦啪啦响。
“好啊”只要不借钱,这种纯口水的活,她还是愿意帮忙的。
自家小叔子要真成了村里的干部,多少对她家还是有点好处的。
“哎呀,二嫂,我屋里灶台上还烧着开水呢,我出来有一会子了,开水可别凉了,我得回去了。”临走时,王梅芳的眼睛还不忘隐晦的盯着桌子新买的那个暖水瓶。
她家灶台烧不烧开水,刘兰秀不知道,她回去的那条路是往赵父赵母家去的方向,刘兰秀是知道的。
哎,就是不知道她这次能不能从公婆手里哭出钱来了。
一个人的脸皮能厚到这种程度,也是很需要很深的功夫的。
最起码,爱面子的刘兰秀这辈子是修炼不成的。
隔着旺膛的火势,刘兰秀看着三个男孩子板着脸,搔头挠耳的冥思苦想,浑身弥漫着苦恼的烦躁,再看看赵美丽背着绕着火盆来回打圈圈的踱步,说不出的悠闲。
请原谅她很不厚道的笑了,还笑出声来了。
赵爱强像后脑勺长了双眼睛一样,猛地回头和她四目相对,对她张牙舞爪的挤眉弄眼。
“噗呲”
看着学习不用功的赵爱强,刘兰秀又好气又好笑的。
算了,眼不见,心不烦,让他姐好好折磨的整治他一番。
她这段时间太忙了,地里的青菜也没工夫





一夜回到七零末 分卷阅读192
去打理,也不知道长得怎么样了,有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
想到就行动,刘兰秀二话不说,回屋换了件深色的旧棉袄,扛起锄头出去了。
赵国生呢?他今天心血来潮跟着赵父去河里练习捕鱼去了。
大冬天,撑着摇摆不定的小木船,划着桨去河里练习撒网捕鱼?想想都觉得冷。
就他那笨手笨脚的样子,也不知道会不会在哪里帮倒忙的把赵父一起拖下水?
赵父赵母家。
“姆妈,在不在屋里?”王梅芳在做某些占便宜事的时候,很会做事做人,可以说做得滴水不漏的。
瞧瞧,她像做贼一样踩好点的等着赵父不在家,才敢昂头挺胸的过来。
赵父沉默寡言,看起来老是黑着一张老脸,不如心软好哄骗的赵母这么好说话。
“在呢,门没关,自己进来。”站起身子的赵母一听是老三媳妇的声音,她又拄着拐杖坐回到火盆边。
“姆妈,在屋里烤火呢,爸呢?”王梅芳明知故问的熟稔道起了家常来。
“你爸除了捕鱼还能去哪?他跟国生去河里捕鱼去了。”赵母用拐杖拨了拨火盆里的火势,又往里面添了些柴火,头也不抬的说。
哼,这三个儿子,也就老二孝顺,懂感恩。
她二儿子是什么性子的人,赵母太清楚了,三个儿子中就属赵国生笨手笨脚,这些年,老大和老三多少学了点赵父的本事,用竹编编篓子和竹筐,凉席什么的,或者厨师这门看家本领。
偏偏老二什么都学不会,学不好,也就因为这个,之前她挺嫌弃赵国生的,不大喜欢他,不讨她的欢心。
人人都说三岁看到老,她这个二儿子三十几岁才开窍,慢慢的变了,无师自通的学会了设陷阱猎野味。
现在还陪他爸去捕鱼,说的好听是去学,实际上,还不是担心赵父大冬天一个去河里捕鱼,放心不下,借着偷学的借口陪着。
“国生也真是,大冬天还撺掇着爸去河里捕鱼,也不怕爸受寒。”王梅芳脱口而出的责怪中带有浓浓的埋怨。
埋怨这一年赵父赵母不公平的往她家送的鱼少了很多,更多的是进了老二家的门。
赵母拨弄火盆里火势的拐杖停顿了下,轻轻的斜视着了她一眼,没有说话,不想搭理她。
这下不搭理,王梅芳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话了,赵国生是二哥,再有错也轮不到她来评论,婆媳两人一时之间谁也没有开口说话,气氛有些尴尬。
半响后,心里有事,忍受不了的王梅芳说话了。
“姆妈,有个事我和二嫂都拿捏不准,要不你给出出主意?”王梅芳紧挨着火盆,坐得比较近,手被烤的有些发烫,不自然的放在面前搓起手来。
“什么事?”怎么还跟老二家扯上关系了?这两妯娌关系向来不怎么亲密。
“大哥家的爱民不是要结婚摆酒了吗?这不,芬娟姐家的爱勇也是这个时间,我们和二嫂拿捏不准各家包多少红包。”时间上相隔太近,要是红包金额又相差太大的话,这事不好办。
“这事让他们兄妹四人自己去商量,红包多少是个心意。”赵母现在也学会甩的一手好锅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插一手,想着掌控在手里。
她和赵父老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她不想管了。
王梅芳:“……”第一次被赵母的话给搪塞了回来,还无力反抗。
她其实很想问,孙子和外甥对赵母来说是一样的吗?
不过,她也知道,这话问不得。
赵父赵母作为隔了一代的长辈,愿意封红包给晚辈,那是疼你,不想给你封红包,那是本分。
“哎,姆妈,你说,孩子们成长起来怎么这么快?眨眼就要成家了,一个月两场酒席,还不得把我们这些长辈给吃穷啊,还好爱华和勇文缓了缓时间,要不然,真逼死人了。”这种程度的抱怨和牢骚放在平时,赵母会顺着她一起讨论,然后讨论着讨论着就被她带进沟里,不忍心的私底下会补贴点钱。
现在,有了老二家孝顺的鲜明对比,赵母的心态变了。
再加上上次王梅芳那种寒心的行为,她一颗心被冷得掉渣渣,像玻璃摔在地上一样,支离破碎的一满地。
“是啊,估计这几场酒席吃下去,我和你爸的棺材本都吃没了。”人越老,越会打太极,无师自通的就学会了,看赵母这话说的多有水平。
谁家儿女孝顺的话,一听到姆妈说没钱用,是不是该孝顺的进贡点钱了?
以退为进,反过来哭穷的赵母不愧为人老成。
第143章
老人常说老糊涂了,老糊涂了,你可千万别当真。
事实上,老人们明着呢。
老人家活了一辈子,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就你那点小把戏?他们会看不破?
之所以常说老糊涂了,那是他们愿意在你面前装糊涂。
以前赵母一听王梅芳哭穷就急三火四的掏钱补贴,那是她老人家心里乐意,高兴给钱宠孙子。
可是,你不能把老人家乐意花钱宠孙子的态度,当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提款机啊。
“呵呵”王梅芳干巴巴的尴尬笑着。
没得到想要的效果,适得其反的被将了一军,让她瞬间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滋味。
“你家爱勇呢?你们两口子不是准备送他去部队吗?定好时间了没?”赵母对孙子的关心和疼爱是真心的。
她摇着头,冷眼看着白白嫩嫩的王梅芳,光是自己长得好看,能生养却又不好好培养孩子成才,有什么用?
放任十五六岁半大小伙子在家里,成天在村里游手好闲的吊儿郎当。
“定了,等过完年,出了元宵节就送走。”不提这事还好,一提起把儿子送到部队去吃苦,她就牙狠狠的暗怪赵国生吃饱了撑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管到她家去了。
过两年他儿子就可以成家立业,她就可以懒散的等着抱孙子了,偏偏他多嘴,有的没的跟赵宏生说了一大堆她不以为然的大道理。
结果,第二天,赵宏生拎着东西去二大爷家串门了,下来死决心要送大儿子去部队当兵了。
头一次,王梅芳厌恶朝中有人好办事的方便,也不知道二大爷谁打了个电话,她大儿子进部队当兵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从头到尾就用了一天时间,这事快得令她有些猝不及防,想拖延时间来其他办法给大儿子找个工作的时间都没有。
主动托二大爷定下的事,她可不敢有贼胆去撺掇着反悔,除非他们一家不生活在赵家村了。
“当兵好,让爱勇在部队里好好听首长的话。”由本家二大爷出面打了招呼的事,不论分到那支部队,赵母都很放心的,二大爷




一夜回到七零末 分卷阅读193
总不会害自家孩子。
刘兰秀:“……”孩子离开她身边去当兵,也不知道要在部队里待几年,吃什么苦,好什么好?
“哼,你懂什么。”赵母哪里看不出她脸上那点不乐意。
愚蠢,二大爷是什么人?上过战场,杀过鬼子,又跟国民党干过架,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认识的首长多了去了,随便把他扔那支部队也比带着赵家村种地强。
想不去当兵也可以啊,有本事学老二家的孩子啊,要么学一门吃饭的手艺,要么努力好好读书。
两者都不沾边的人,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还不死死抓住,还在那里生闷气的埋怨。
赵母在心里鄙视目光短浅的老三媳妇,她忘记了,一开始听到孙子去当兵,她也是不情愿,不高兴的。
在赵父狠狠对其一番妇人之仁的教育之后,又把利害关系挑明,她才恍然大悟的明白过来。
“爱东和爱泽那两臭小子呢?最近怎么都没看到他们?”赵母想起好些天没看到老三家的孙子了,实在有点想念的紧。
“爱东跟他爸去他外婆家了,爱泽在他二伯家和他们两个哥哥学习呢。”王梅芳起心中那点小心思,把搭在赵母腿上的小毯子掖了掖,笑着说。
“哟,爱泽那小子也静得下心来学习?”赵母几个孙子中,赵爱泽是最为调皮捣蛋的。
好几次早上他扯谎去学校读书,结果在后山爬树掏鸟蛋,然后被人告诉他爸,让他爸用棍子追着在后面打,赶着他去学校读书。
王梅芳:“……”他儿子再怎么差,也不能考三十几分的低分数。
“老师说他读书很有天赋,只要多努力,考高分一点问题都没有。”这话的真假和掺水多少只有王梅芳自己清楚了。
“好好好,读书好,只要他愿意读书,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供着他。”鉴于王梅芳以往的夸大其词,赵母并不是很相信,但是孙子愿意读,他们咬牙坚持也得送。
“姆妈,你就放心吧,等爱泽考上镇上的初中后,他肯定会更加努力读书的,不会像爱强一样,考个三十几分让你难过的。”王梅芳总喜欢踩着别人来夸自家人,这种习惯很不好。
或许是赵国生家三个孩子考上镇上初中的实力刺激到她某根神了,再对比下自家大儿子被迫远离家乡去外地当兵,心里难受的有点口不择言了。
赵母:“……”
不会说话可以闭嘴,没人当你是哑巴。
虽说爱泽最小,最得她老人家欢心的还是爱民和爱强,一个是长子嫡孙,谁也越不过去,一个是嘴最甜,最孝顺,不论那天读书再累再晚都会过来看望她,问声好。
在这里,她脑海里也没有忘记同样每天过来问好的赵国生家其他几个孩子。
要不是刘兰秀前两天过来学织毛线衣,顺便把他家三个孩子的通知书拿过来给她看过了,她今天说不定真的信以为真的误会赵爱强成绩很差,差到只有三十几分的低水平。
想想那成绩单的分数,她是不识字,可是她认识数字啊。
两孩子门门功课都是□□十分的好成绩,就差英语一门不及格。
特别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她很少重视的小孙女,那一水的高分数,惊呆了她老人家的老花眼了。
这才叫真的不显山,不露水,低调谦虚的紧,从来没有在村里听谁说她成绩很好之类的赞美。
确切来说,他们家三个孩子都很谦虚,从来不自夸。
不像老三家的,小孙子考一次八十分,她能吹牛吹半年以上。
“恩,让他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大学。”看样子王梅芳不知道侄子侄女的在学校的读书成绩,不然,她不会这么狂妄自大的口无遮拦。
突然,她有些看不懂老二媳妇了,这么值得显摆和炫耀的事?她是如何憋得住的?不符合她那藏不住事的冲脾气。
“姆妈,要是爱泽考上大学了,到时候让他带你去北京□□看看。”王梅芳越说越起劲,似乎已经看到她儿子考q大或者b大的场景了。
赵母:“……”
初中都没考上,小学六年级语文还不及格的孙子,她能期待考q大或是b大吗?
她再疼孙子,睁眼说瞎话也不能把孙子说到大学教室里去啊。
“好,有志气,让他这个寒假好好跟着他哥哥姐姐学习。”赵母不能在读书学知识方面泼孙子的冷水,硬着头皮鼓励。
“姆妈,让他跟着美丽学习也就算了,跟着爱文和爱强,那就算了吧。”在王梅芳心里,这来两个侄子已经被他打了草包的标签。
赵母:“……”
心好累,要不要戳穿她?她哪里来的自信?
“你家爱东,他现在不读书了,你心里有什么打算吗?”赵母很隐晦的敲打,就是不知道她听不听得出来了。
“读书啊,明年开学拿棍子在后面追打,也要把他赶回学校去,美丽不也休学过一年吗?”她年纪这么小,不读书?能干嘛?王梅芳也没有办法,现在她有种吃了□□的甜蜜,三个儿子,太难管教了。
赵母:“……”这样有用的话,你家老大就不会被扔到部队里面去了。
爱东那小子能跟美丽比吗?美丽是老师看好考大学的重点培养苗子,她那通知书的评语,老师怎么说来着,是教过的最努力刻苦的学生,保持下去,一定会考上大学。
在赵母没意识到的时候,她对孙女的态度有了显著的变化,且抱着极大考大学的希望。
“哎,二哥家三个孩子都考上了镇上的初中,不知道是不是多吃鱼的关系?以前我家那三个小子的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就是这两年下滑的厉害。”话中有话的王梅芳若有所指的叹息着说。
“我屋里那木桶里养着两条大草鱼,你捉一条回去煮着吧。”很上道的赵母熟门熟路的接上了她的话。
这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先是哭穷被她先声夺人的反将了一军,现在又明里暗里用孙子作为借口,暗示着要鱼吃。
有时候,实话被拐弯抹角要让人更容易接受。
如果她直接说想吃鱼了,赵母家里有,还能不给她不成?非得用一个可笑的理由来掩饰?
老三媳妇聪明是聪明,就是都是些小聪明,上不得台面。
是自以为是的聪明。
肚子没货,就那么点小心思,在赵母面前还真不够看的。
作者有话要说:周末放假,今天没事,就多更了一章!
听说我阿姨小时候特别不爱读书,我外婆说,让她去学校读书,她守在学校食堂帮忙煮饭菜,关键是老师还很乐意她在食堂帮忙,想想也是醉了。
现在,我阿姨的大锅饭菜煮的挺不错的,就是她煮的菜对我来说,有点咸,有点辣。
第14




一夜回到七零末 分卷阅读194
4章
赵母愿意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配合着她,因为,她的话戳中了赵母的高兴。
哪怕赵母再蠢,也知道多吃鱼跟读书考大学没有任何关系,多吃鱼,顶多也就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其变得更聪明点。
不然,世上爱吃鱼的人多了去,好比如赵家三兄弟,怎么不见他们当年考上大学?
但是,赵母愿意去相信孙子们考上镇上的初中原因,是吃了他们的鱼的缘故。
千金难买她乐意,最好一直是这样,直到考上大学。
“姆妈,我走了。”王梅芳兴恹恹的拎着一条大草鱼走了。
看着如此作态王梅芳离开时的背影,赵母忍不住的闷声笑了。
此时,天色已晚,冬天黄昏的乡村处处弥漫着温馨的气息,不少人家已经开始袅袅炊烟的准备晚饭了,气氛是那样的柔和,给冰冷的冬季祛除了一丝寒意。
“老婆子,快开门,冷死我了。”赵父刻意留着过冬保暖到耳根的短发被风吹的有几许凌乱,黝黑的鼻子也能看出几分通红来,要不是手里渔网中拎着有鱼,他整身子都缩到大棉袄里面去了。
“来了,喊什么喊,又不是没手,不会自己推门进屋啊?”赵母嘴上不饶人的数落他,拄着拐杖的手脚倒是挺麻利的。
“呵呵”一进屋,赵父随口把渔网往地上一扔,鱼也来不及拾,整个人急如星火的窜到火盆边蹲着烤火。
“呀,今天这获不错啊,国生呢?怎么没跟你一起回来?”按照赵国生的性格,不把他爸送回到家门口,是不会放心离开的,赵母在门口张望了下,没看到人影才好奇的询问。
“国生啊,你快别说他了,下次说什么也不让他跟着一起去了。”提起赵国生,赵父的皱着的眉头都快打成结了,语气怪异的很,又是纠结,又是好笑,矛盾极了。
“怎么了?儿子关心你才跟着呢,要不然,谁愿意大冬天陪你去河边吹冷风?”赵母笑着瞪了他一眼,把手中的拐杖放到墙壁边靠着,弯身到渔网里捉鱼。
赵母的腰伤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基本上可以脱离拐杖这个累赘物了。
都说习惯养成需要二十八天,她手里这跟拐杖拄了大半年了,一时半会扔了很不习惯,索性就一直拄着拐杖。
还别说,在冬天,老人有一种拐杖还挺方便的。
“我知道他关心我,担心我一个人在河边,不小心掉进河里也没人发现,他有这份孝心,我很高兴,要是他能在小船上不笨手笨脚的像个八十岁的老太太,那就更好了。”儿子的孝心,他心领了,好心帮倒忙就不必要了。
一个南方水乡长大的男人,怎么一上了船就颤颤巍巍,摇摇摆摆的活像个从没见过水的旱鸭子?夏天泡水里游泳降温,谁都没他跑得快,这一上船就变了个人?
难不成不相信他划船的水平?害怕掉进水里?
真要是害怕,你站在船上别动也行啊,为什么还要像个毛头小子一样,好奇的不得了,来回在船上走动,还不会找平衡点。
硬是把平平当当的船在风平浪静的河里搞成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一片孤帆,一个大浪翻过,就翻船了。
“怎么?他把你那破船给弄翻了?”看了看赵父身上一成不变的干爽棉袄,赵母故意笑着调侃。
“船倒是没有弄翻,不过他整个人掉进河里去了。”说到这里,赵父既好笑又好气,二儿子都当外公的人了,怎么还跟毛孩子一样,毛毛躁躁的让人操心。
“啊,那国生人呢?人没事吧?可别着凉了,不行,我得去看看。”一听说儿子掉河里了,赵母着急死了,心急如焚的担心,嘴上还不忘埋怨到:“老头子,你说你,在船上划了一辈子,怎么还能让国生掉进河里呢?”真没用。
赵父:“……”
要不是他划船技术好,这会,他也应该大冬天的掉进河里去洗澡了。
船舵手技术再好,也挡不住船上主动作死的人啊。
“你别去了,有儿媳妇在家呢。”赵父赶紧拖住急匆匆的赵母,丢脸丢到这份上,他相信赵国生不愿意在这个敏感的时候看到他姆妈的。
“好吧”本来赵母还想回一句她是他姆妈,有什么不能管的?被赵父这么一拖,她也反应过来了。
……
赵国生家。
“国生,先喝点开水暖暖身子,我再熬点姜汤给你驱驱寒。”在赵国生换下厚重的湿衣服后,刘兰秀心疼又好笑的立马递上一杯滚烫的开水。
“姜汤就算了吧,晚上熬个萝卜汤吧。”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他不过掉进河里一会工夫,马上就回来换了衣服,赵国生不觉得有多大关系。
好吧,有点丢人。
好在刘兰秀很有眼见力的在孩子们面前没有多问,其实也不用问,她也猜得到。
“二伯,你掉池塘了?怎么一身都湿透了?”赵爱泽才不害怕这个好脾气的二伯呢,他在两位哥哥眼神的怂恿下,很好奇的问了。
赵国生:“……”
进屋太着急,没看到这个爱盘根问底的家伙。
太没眼见力了,没看到其他熊孩子都没有问吗?
凡是看穿不说穿,看破不点破,给彼此留一层朦胧的纱窗不好吗?
“噢,陪你爷爷去河里打鱼了,有一条很大鱼想逃,你二伯我怎么可能放过呢?”赵国生这半真半假的话,也不怕他去找赵父求证。
他确实是看到了一条大鱼,一个激动,学着后世电视里那种能人异士想徒手去捉,然后,没有然后了。
然后他一个踉跄,直接用头扎进水里去了,那速度,那姿势,堪称跳水比赛满分,半点水花都没有溅起来。
1...5960616263...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