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还珠之穿成乾隆的强国路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妍中意
“不嫌。嫌弃谁都不嫌弃璋儿你。”
乾隆摇摇头,让永璋继续拾,自己改奏章去了。
七月木兰秋开始,乾隆一行人到达了木兰围场。
为了举行“木兰秋”,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这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故群兽容易聚以繁殖。围场的范围相当大,东西、南北各相距约三百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其间又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兽类分布,分为六七十个小型围区,每次行围若干区不等。为了便于进行木兰秋,清政府还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
乾隆勒住马,对身旁的王公大臣们说,“我们满人在马背上得天下,今天就给朕拿出你们的本事出来给朕瞧瞧。”
众人纷纷回答会拿出本事来。
乾隆笑而不语,看着前面几十米处的鹿弯弓射箭,“嗖”的一声,箭射中了鹿的头部,鹿应声倒地。
众人又纷纷恭维,“皇上箭法高超,臣等不能及。”
乾隆知道这些都是套路,看着他们诚恳地脸都有些佩服他们拍马屁的功夫。
“好了,你们也去吧。永璜你是大哥,多看着点永、永琪、永他们。”
乾隆转头对永璜说,永璜点点头带着几个弟弟走了,他对这种场景不感冒。
“璋儿和永璇就跟在朕身边好了。”
永璇虽然也想跟着几个哥哥一起去,但他也知道他才7岁,汗阿玛是不可能让他去围场深处的,所以乖乖的待在汗阿玛身边。
乾隆带着永璋他们去了左边的地方。一行人也不忙着狩猎。乾隆让永璋指导永璇如何猎捕野兽。自己在一旁慢悠悠的,看见有顺眼的猎物才挽弓射一箭。
乾隆的箭法真的不错,尤其有了异能的辅助,百发百中。
身边跟着的侍卫替他把射中的野兽捡回来。
永璋抽空看了一眼,“阿玛,您的箭法不错嘛”
乾隆挑了挑眉,“比你好就是了。”
“阿玛!”永璋撇了撇嘴,阿玛又开始逗弄他了。
“哈哈哈。璋儿就是好逗。这只紫貂的皮毛不错,硝好给你做件大衣好了”
“嗯。”永璋对这些穿的吃的不在意。不过乾隆亲手给他猎的意义不一样。
兰馨和晴儿出场
乾隆这边在木兰围场与蒙古贵族联络感情,紫禁城那边却是另一番风景。
由于皇上不在宫中,妃嫔们也没了争奇斗艳的心思,都老实地待在宫殿不出来。去给皇后请安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的话语。
那拉着实享受了一番清净日子。有时候闲着都在想要是多一点这种日子就好了。谁也不想日日听那些夹枪带棒的话。忒的心神。
在乾隆离宫的第十天,边关传来消息,齐亲王为国捐躯,齐王妃殉情,追随齐亲王而去,留下个7岁的女儿兰馨格格。
这兰馨怎么说也是烈士后裔,父亲又是亲王,不能随便找户人家抚养。
那拉见她小小一个,规矩礼仪就已很出色,又失去了双亲,对她很是怜惜。便想着把她养在自己身边,和也有了伙伴。
但一国之后养女,兹事体大,还是要看皇上的意思。
所以那拉写了一封信,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乾隆处。
乾隆到皇后寄来的信,觉得兰馨格格这个名字挺熟的,该不会也是琼瑶奶奶笔下的人物吧?
他努力回想了一下,对了,他初来时还疑惑为什么乾隆朝还有三个异姓王,现在一想可不就明白了。
原来他穿的不仅是还珠的世界,还是琼瑶合集呀。
硕王富察岳礼的儿子,一个叫浩祯,一个叫浩祥,再加上一个齐亲王的女儿兰馨,不就是梅花烙么。
至于那端亲王就是新





还珠之穿成乾隆的强国路 分卷阅读24
月格格了。
虽然这几部剧他只看过还珠格格,但其他的基本剧情他还是知道一些的。毕竟当年反琼瑶小说泛滥,他也是看过一点的。
他可真是中大奖了呀,还珠里面的人已经够不正常的了,还来多几波同样不正常的人,乾隆觉得自己牙酸。
给皇后写了一封大意是你乐意就好的信,乾隆转头就把这事抛之脑后了。木兰秋还没有结束呢。
乾隆继续在木兰围场浪,皇后这边给兰馨拾好了寝殿,直接入住坤宁宫。
和今年虚岁5岁啦,平日里只有和嘉与她一起玩,但和嘉七岁了要去女学读书,所以不是经常有空和她一起。
现在来了个新姐姐,和不知道有多高兴,一直粘着兰馨和她说话,晚上睡觉也要一起睡。要不是兰馨还要守孝,她都要拉着兰馨和她一起玩汗阿玛送她的礼物了。
皇后见她们处的好,心里也高兴,对兰馨就像亲生的一样。
兰馨身边的教养嬷嬷都替她高兴,对她说要好好孝顺皇后娘娘。
等到乾隆结束木兰秋回到皇宫,就发现自己的小宝贝和与兰馨处得像连体婴儿一样,去哪都要一起。
乾隆在坤宁宫用午膳,兰馨也出席了。乾隆问了她几句话,看她回答得很有条理,行为处事也不错,想着要给自己老婆和女儿面子,把兰馨正式记在皇后名下,封她为和硕和馨公主。
过了不久,乾隆又到奏章,谕亲王战死沙场,福晋也跟着殉情,只剩下一个女儿晴儿。
???这话怎么那么眼熟?
这不是兰馨的翻版吗?
原来现在晴儿也出场了。
乾隆派人接晴儿进宫,然后带着她去了皇太后的慈宁宫,反正还珠里晴儿就是养在皇太后的慈宁宫,那他也不必心找人抚养晴儿了。
来到慈宁宫的时候皇太后正在佛堂祈福。
乾隆等了一会儿皇太后就出来了。
“汗额娘,您看朕给您带谁来了?”乾隆给晴儿使了个眼神示意她出场。
晴儿会意地站出来。
皇太后打量着她,见她柔美恬静,气质高贵,举止优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慈爱地招呼她过来,“皇上,这是哪家的姑娘,这般出色?”
“哈哈。汗额娘喜欢就好。她叫晴儿。父亲是谕亲王,谕亲王战死沙场,福晋也跟着去了。可不就剩下她一个孤苦伶仃。”
乾隆叹了一口气,继续说,“朕想着晴儿是忠臣之后不能随意找户宗室来抚养,汗额娘在慈宁宫难寂寥,干脆让晴儿养在慈宁宫好了。这样汗额娘也有人陪着不是。”
“好极好极。哀家一看晴儿就喜欢。就让她留在慈宁宫。”皇太后也是高兴儿子的孝心。
“谢皇上。谢皇太后。”晴儿知道自己这种情况要养在宫里。本来以为会记在哪个妃子名下,她的教养嬷嬷还和她分析了,皇后娘娘是不可能了,毕竟皇后娘娘宫里已经有和馨公主了。
他们还想着会不会养在舒贵妃娘娘的永寿宫,没想到竟然能养在皇太后的慈宁宫,真的是太惊喜了。
见晴儿没有喜形于色,举止还是很得体,乾隆点点头,其实抛去晴儿某些观念不看,她个人还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姑娘。
“既然养在汗额娘的宫里,那朕就将晴儿当女儿了,封晴儿为和硕和晴公主吧。”
“谢皇上。”
“哈哈,还叫皇上吗,以后叫汗阿玛吧。”乾隆笑着说。
“是,汗阿玛。”晴儿是个聪慧的,知道皇上是给皇太后面子,所以对自己也很好。自此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皇太后。
“嗯,汗额娘,朕前朝还有事,朕就先走了。您和晴儿两个慢慢聊。”
乾隆见事情完了也就要走了,说实话他和皇太后还真没什么话说。
“皇帝慢走,注意身体。”
某日,乾隆突然想起今年的恩科都快进行到殿试了。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优秀的青年会脱颖而出。
今年的殿试题目乾隆早就想好了,论土地兼并的危害性及处理办法。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
土地兼并是每朝每代都无法逃避的问题。针对土地兼并,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做法。
唐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可以尽快恢复和培植国家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取得地主阶层对其政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土地兼并,避了税源和兵源随土地流转而流失;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土地多的交税自然就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土地兼并的速度,对豪猾之民诡避赋役、转嫁赋税也有一定限制作用;
清雍正帝时推行“摊丁人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的一种赋税制度。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摊丁入亩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摊丁入亩”是清统治者用以缓和土地兼并的一项政策,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使大量自耕农生存下来,为清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
但是在土地私有制这种大环境下,土地兼并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乾隆朝人口增长迅猛,他想着一边是土地高度集中,一边是数量庞大的无地农民。而且乾隆朝每年灾荒不断,实在无法让他安心。
他是想多占据几块别的大陆上的地盘,到时候移民过去,中国本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口。
但问题是现在还无法大面积派遣军队出去,毕竟现在海陆军总数还不到三百万。
其实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大了,嘉庆时期绿营兵力达70万已经非常多了。
但是他要留一部分在沿海打倭寇,一部分去大小金川,一部分去西藏,还有一部分要和准噶尔打仗。
所以能派出去的军力大概在五十万左右。
澳洲不用说,已经占据有一两年了。但是美洲地盘大,资源也丰富,他是不会放过的。还有他对rb和bzg感官不好,总有




还珠之穿成乾隆的强国路 分卷阅读25
一天他要把这两个国家给打下来,进中国的版图。
殿试
现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还不允许大面积派兵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
所以他打算重新丈量土地,划分农田。
但是困难重重啊,能拥有大面积土地,不是王公贵族就是高官富商。真正握在农民手里的土地少之又少,不然百姓也不会在灾年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只能逃离家乡去往大城镇,只求一线生机。
土地问题重中之重。
不过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刀对象。以他为引子,再加上殿试题目透露出来的意思,想必那些懂看眼神行事的人不会出来唧唧歪歪。
至于那些反对的人,可以以他们为例子去查证,若是他们也有贪污强征百姓田地的事情,那么论罪处理。若是没有那更好,说明他们还是配戴头上那顶帽子的。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乾隆霸总的想着,薄唇绽开了一个迷之微笑。
高无庸在一旁看到乾隆的笑,默默低下头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殿试那天刚巧是个好天气。
清初的殿试都是在太和殿举行。
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故不设考官,只设读卷官。由皇帝亲简大学士2人、部院大臣6人充任。殿试只考制策一场,当日交卷。试题大多在殿试前一日由读卷官密拟,以俟钦定。有时,也由皇帝亲自拟定试题。殿试时,派王、大臣监试,另有御史4人参与监试。以礼部尚书为提调,由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光禄寺、鸿胪寺等处派出20余人,执行受卷、弥封、掌、印卷、填榜等具体事务。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x”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殿试这日,天刚蒙蒙亮,宫门口已经站满了考生。明明有三百个考生,除了官员点名的声音,别的一丝杂音都没有。
殿试对这些考生来说是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经过殿试后,这些考生就要踏上陌生的官途。有的人在这条路上笑到最后,也有人在这条路上半途夭折。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条路永远不缺少人去走。
其实这也是一条欲望之路。端看你是控制了自己的欲望还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
带头的礼部官员领着这一群考生走进太和殿,说是考生其实已经可以算是准进士了,毕竟殿试只排名次不刷人。
说起这殿试不淘汰考生,就要提到一个人:张元。
张元(?~1044年),字雷复(周春辽诗话据传奇云),西夏军师、国相。
宋初,有一个考生叫做张元,他屡次被殿试淘汰。愤怒的张元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吴昊)赶往边关,他们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着他人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边关统帅的重视。那位边关统帅还真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又把这两人送了回去。回到家乡后,不知为什么事,张元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这次侮辱让他下决心投靠西夏。临行前,路过项羽庙,“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张元从此叛宋投夏。
张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他的叛逃给宋朝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导致宋朝在对西夏的战争之中屡屡失利。
有了这个事件之后,宋朝的大臣们在一起探讨殿试淘汰的得失,大臣将事情归咎在于殿试的淘汰制度。史书记载:“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是一畔逆之士子,为天下後世士子无穷之利也”。
自此后,殿试不再淘汰考生。
扯远了,画面拉回到太和殿。
点名、散卷、赞拜、行礼……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卷子发下去,没一会就听到考生们们的小声吸气声。
监视的大臣们出言让他们保持安静。
乾隆在堂上坐着对着他们微笑。
考生们纷纷低头,不敢抬头看。
不少学子思考了很久都没有下笔。看他们的表情并不轻松。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挺好写的嘛,总结一下历史经验就能写一大堆东西上去,然后揣测一下上位者的心思写上自己的想法。可是能不能让上位者喜欢就看个人理解了。
乾隆他喜欢有创新神的年轻人。有拼劲,有能力。
但是年轻意味着不沉稳,不安定。
所以他需要好好观察。最好能发现既有拼劲,性子也沉稳的人。
已经有不少学子开始挥毫笔墨了,乾隆也不待在堂上了,直接下来巡视一番。
有胆子小的,他在旁边看了一下卷子就开始手抖,一滴黑墨正好从笔尖落下,就成了一点污渍。
乾隆在心里默默打叉。虽然知道一般人见到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会紧张,但是这个考生看起来都三十多的人了也该淡定一点。
喂喂,你是不是忘了这是古代,皇帝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死,见到皇帝自然会恐惧,你以为谁都和你一样来自现代,天生没有对皇帝的畏惧吗。尔康手。
当然也有镇定自若的,乾隆特地站他旁边久一些。还瞄了瞄那些人的卷子。答得还不错。有理有据,又不过分扯一些花团锦簇却毫无用处的话。




还珠之穿成乾隆的强国路 分卷阅读26
看来他这些年的努力还是有成效的嘛。乾隆心底有些欣慰,他的强国梦想正一步一步走向正轨,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高兴的呢?
一天的考试时间很快结束,乾隆提前一点回乾清宫去了。
没两天阅卷大臣们拿着审阅完的卷子来到他的乾清宫。
“皇上请看,这些是臣等认为可以评为上等的卷子。”
乾隆接过大臣呈上的卷子,第一份是画有19个○,一个△的卷子,乾隆翻阅了一遍,字体优美,所述言之有理,而且不会假大空,只是喊口号。
嗯?这份卷子挺眼熟的嘛,这不是殿试那天他还夸了这个人呢。
又看了另外几份有十几个○的卷子,乾隆点点头,看来阅卷大臣们没有会错他的意,把他想要的人才给选出来了。
“你们认为哪三份可以排前三?”
刘统勋上前进言,“臣以为董教增可为第一,王振之第二,程第三。”
乾隆略加思考了一会儿就同意了。
接下来的四到十名,也没有什么好争论的,重要的是前三甲。
金銮殿上的变故
清朝是殿试阅卷后三天就放榜。
殿试结果粘贴出来,榜下人山人海,都是来看结果的。董教增和程一个是江苏人士,一个是江南人士,江南历来多才子,他们在会试的时候分别是第一名和第三名。得了状元和探花,大家也都觉得实至名归。
倒是这王振之不甚眼熟呀。众人纷纷交换对此的看法。“啊。我记起来了。王振之在会试上只排在20名。”有人惊讶的喊叫起来。
“怎么他能当榜眼。我们少爷在会试的时候可是第二名。”一个家仆打扮的男子不满地说。
“王兄是云南人士,这次中了榜眼可是为云南人民争光了。”一个青衣男子向身旁的一个年约二十的年轻男子拱手祝贺。
这年轻男子正是人们口中的王振之,他中了榜眼也没见他喜形于色,倒是有些心神不宁。扯出一个勉强的笑,王振之谢过青衣男子,两人说了几句,王振之就找借口离开了。
王振之回到自己落脚的客栈,一群人涌上来向他表示庆贺。他心里不耐却不能表现出来,只好让自己静下心来和他们虚与委蛇了一番。好不容易回到自己住的房间,他立马把门关上并把里面的插销给拉上。
他努力平息砰砰跳个不停的心跳,从自己的箱子里翻出一件衣服,从衣服的夹层里拿出一张用鲜血写就的书信。他咽了咽唾沫,眼神挣扎不休,终于向下定了决心一样,把血书放回衣服里。
乾隆不知道有人要给自己制造麻烦了,他心情很好地叫来永璋和他一起用膳。永璋一看他就知道他心情很好,不禁疑惑地问他,“怎的阿玛今天这么高兴?”
乾隆笑眯眯地回他,“当然高兴,这次科举选出了许多有识之士,朕又有了不少可用之人。”
永璋知道乾隆一直忧心教育问题,先前更是推行了义务教育法。现在有了成效,自然高兴。“儿臣恭喜阿玛,天下英雄尽入阿玛彀中。”
乾隆高兴也只是高兴一会儿,这会儿已经平静了,拉着永璋一起用膳,“别说这个了,先用膳。朕之前不是和你提过让你住进景阳宫吗,现在景阳宫已经拾得差不多了,用完膳我们就去看看,有什么缺的和阿玛说,阿玛给你补上。不过也不必急着搬进去,景阳宫毕竟离养心殿远。”
永璋没想到阿玛动作那么快,他还以为等他成亲了才开始拾景阳宫出来呢。“好的。那儿臣还是要成亲之后才搬进去住吗?”
乾隆想了一瞬,“自然。难道你想现在就搬进去?”
永璋咬着筷子思考了一下,“怎么会?难道阿玛要赶儿子去景阳宫住了?”
乾隆给他夹了一块鱼肉,“怎么会。你想在养心殿住多久就住多久。”
永璋笑眯眯的接受他夹的菜。心思已经飞向景阳宫了。
景阳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朝旧称,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景阳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绘龙和玺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天花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旋子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为月台。后院正殿名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饰龙和玺画。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于此,乾隆御题额曰“学诗堂”。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藏于此。东西各有配殿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画,西南角有井亭1座。东配殿叫静观斋,西配殿叫古鉴斋。
1...678910...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