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命当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半亩南山

    哪怕现在这第一个“组件”成功进入了同步轨道,但两次太空对接都要完美实现,然后还要在同步轨道点火改变轨道,进入月球轨道。

    这挑战的什么高难度?

    失败了两次,也不至于被刺激成这样吧?

    国外媒体就此采访马斯克,马斯克只能感慨地调侃:“真羡慕那个有钱的家伙。如果我有了一家将近2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我也想挑战这样的事情!”




第644章 汹涌的新时代浪潮
    与此相对的,是国内刚刚因为漫游者上市,对顾松的讨论热潮再次掀起。

    【大丈夫当如是!说到做到,赚钱就是为了星辰大海!】

    当年顾松在燕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演讲的内容又被扒了出来,漫游者的上市和巨型卫星的新闻彼此印证,让人看到顾松的初心未改,一直在前进。

    已经临近华国的春节,这是华国人心目当中2008年尾的又一个巨大荣耀。

    从年初的寒潮,到五月西川大灾,到八月奥运,然后是十一月5万亿计划,然后是腊月里的漫游者上市万亿市值,到现在巨型探月卫星。

    这一年里,顾松和燧石集团和国家的命运如此紧紧相连。

    谁也没想到,仅仅一个星期之后,燧石集团又进行了一次发射。

    虽然还没有抵达月球轨道,但轨道数据完美。

    燧石航天发射了一颗质量为1.314吨的“验证”卫星前往月球,积累月球同步轨道入轨经验。

    这颗卫星并无其他作用,仅此而已。

    而如果这颗卫星发射成功,燧石航天还将继续发射8颗这样的卫星前往月球。

    除了为巨型卫星和将来逐月计划的其他航天器奔月提供先期数据,别无它用。

    不,还有一个作用:示爱。

    这9颗卫星的轨道,会在那位谢茵然小姐生日的那一天,在面向地球的这一面组成一个“心形”。

    所以每一颗卫星的重量是1.314吨。

    一碗来自浪漫月亮的狗粮,让全世界的男男女女齁得不行。

    发射完成、已经回到燕京准备过年的顾松,收获的是谢茵然开心到爆炸的眼神,还有一家人古怪至极的凝视。

    “就为了这个?这前后得花多少钱?”谢鸿信无语得很,这小子这一手太高调了。瞧女儿的样子,得高兴一辈子。

    顾松说道:“将来还是会派上些其他用场的。如果每次都成功……估计差不多是20多个亿吧。”

    “牛逼……”谢浩然喃喃说道。

    这家伙已经毕业了。虽然在游戏方面很有天赋,却也只拿了两届“万神战纪”世界赛的八强和四强,愤而退役准备接班老爸的产业。

    眼下,谢鸿信和聂自强的工程公司,抱紧了鹏程万里这个大腿,也开始起飞了。谢浩然虽然仍然以富二代的身份经营着一个电竞俱乐部,但也清楚需要多花时间去积累建筑工程方面的管理经验。

    谢茵然一家更多的是觉得有些太浮夸了,顾定慎和雷春红却已经习惯了一切由顾松自己做主。

    他们对钱的概念已经有点麻木了。

    毕竟顾家算钱的时候,现在总是被人说着万亿万亿。

    20多亿的话,那比例好像也没多大。

    一向爱多想的王云露担心地说道:“你把茵然捧得这么高,提防有对手将来利用她来要挟你啊。”

    谢茵然摇着母亲的胳膊嗔怪道:“妈!你瞎说什么啊!”

    顾松笑着说:“没事的,我一直安排有人负责她安全的。”

    “大过年的,不说这个。去年过年看春晚都没过好,今天好好吃好好喝,晚上打牌守夜!”

    顾松和谢茵然才懒得看他们打牌守夜。

    小别了这么一段时间,现在又是谢茵然情浓时,两人早早地就从四合院离开,去了香山别院的小窝。

    ……

    新年伊始,新时代的浪潮终于汹涌澎湃起来。

    马巴奥已经正式就任,刺激政策也开始推出。

    除了用新购房税收优惠刺激房地产,还用创造就业岗位的税收优惠刺激其他企业。

    凯文负责运作的ICT产业升级,就将享受这些利好。

    相比起来,华国没有因为什么大选耽搁,是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了应对的。

    这些应对,甚至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布局,已然开始呈现威力。

    在漫游者上市首日市值就过万亿香元的刺激下,燧石集团的新年布局也全面展开。

    这一轮布局,除了在熊英久极力推动下,轰动整个湾岛的漫游者智能电子制造厂投资意向确定,其他产业也全面在制造领域进行投资。

    这里面,规模最大的,就是位于天府和昌文的航天配套工业。

    形式非常灵活。燧石集团在为期三年的周期里,会投资总计超过1000亿。而国家产业基金和各地方的地方资本,则还将配套同样是千亿级别的投资和支持贷款。

    这些事情,自有简玉书和风小龙他们去打理。

    在商业布局上完成当年规划“成熟体”的顾松,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两个方面。

    燧石研究院的科研力量要扩大、加强。

    到通用型量子计算机完成商业化研发之后,燧石研究院的力量就将全面专为对燧石计划的支撑当中。

    完成了对传统ICT产业的封喉一剑,助力华国在产业经济方面夯实一个战略支柱,燧石研究院第一阶段的任务就完成了。

    庞大的航天配套工业,也需要庞大的技术力量。

    第二个方面,就是燧石岛的产能全开。

    危机之时,各方的目光大多被国内经济所牵扯,顾松也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期。

    这个时间不会很长,预计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个挥舞着现金的金主,是多么受欢迎?

    煤、铁、钢材、木材……一船一船地运到燧石岛上。

    无人工厂24小时不停息,对材料的消化能力惊人至极。

    顾松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期,霍华德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马巴奥已经确定了要开始从海湾撤军,而庞大的防务工业联合体,总归是需要一个目标的。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燧石岛大有玄机、燧石航天和燧石集团都大有玄机。

    根据这三年来的情报分析,华国人已经在一些未来的战略技术方面飞跃到美国前面了。

    这是难以接受的。

    超音速测试、人工智能、不明用途的巨大同步卫星、南太平洋地区的综合投资、燧石岛异乎寻常的原材料消耗量,似乎都在告诉霍华德:华国人要搞事情了。

    燧石岛一定是一个战略要点!

    霍华德觉得,必须向马巴奥充分地阐述清楚这些。

    也许……先去拜访国务大臣黛安夫人,会是一个更好的主意。

    修昔底德陷阱,会是不错的证明!



第645章 太空对接,机上加机
    黛安的经历,从很多角度来说,都堪称传奇。

    她拥有诸多的“第一”头衔,这很像她的性格:要强、锋锐。

    尽管她总是用不俗的面貌,露出温和的笑容。

    新任国务大臣,她正在适应新的工作。

    好在,基础很好。在大选结果胜负未分之际,当时的金融市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是她主导推动的。因此,她收获了一大批强大的精英力量的支持。

    这些人,将是她将来再进一步的忠实支持者,只要……她能一直为他们带来回报。

    当然,这些人的利益,早就与这个国家的利益紧紧纠葛在一起,与她国务大臣的身份并不冲突。

    当霍华德站在她的面前,提交出这份厚厚的资料之后,黛安已经仔细看了很久。

    揉着眉头,她喝了一口秘书端过来的热咖啡说道:“我已经有充分的警惕了。霍华德先生,事实上我正在准备建议马巴奥先生正式提出这方面的战略。是时候回归亚洲和太平洋了,平衡新的全球局势。”

    霍华德赞同地点头:“两年来,在我的权限范围之内,已经针对这家公司做了不少调查和跟踪。在华国的燕京和巴新的莫尔斯比港,已经重新布置了力量。目前,这些力量都在沉默之中,等待一个有把握的计划。”

    黛安点了点头:“这份资料将作为讨论新战略的重要参考,我们会开始制定新的计划!”

    霍华德站起来告辞:“等待您的好消息,夫人。”

    ……

    已经被提到大洋彼岸最顶层力量案前的顾松,心里终于又放下了一些心。

    那颗“示爱”卫星自然是成功入轨,在天上围着月亮一圈一圈的撒狗粮。

    而巨型卫星的第二个组件,也在2月底成功发射升空。第三个组件很简单,是一个推进器,也在3月中旬发射升空。

    当然,作为一个更高级的推进器,它其实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占空间,里面其实还是带着私货。

    在梨湖大会之前的这个4月里,一个让燧石航天的人最期待的日子来临了。

    经过了数日的轨道调整,现在终于到了这颗巨型卫星的3个组件进行太空对接、形成整体的日子。

    全世界的航天界都在关注这个项目的进展。

    如果燧石航天成功了,那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做到这一点的私人公司。

    它背后的华国,也将成为第三个掌握这个技术的国家。

    由此可见,这项技术的难度之高。

    这是一次无人对接,轨道调整好之后,一切的对接操作就将依赖不同组件之间在太空的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

    地面上,也就是看看过程数据和结果而已。

    燕京卫星测控中心的大厅里,华国航天界的大人物们齐聚而来。

    郭跃不知道作何感想,叹道:“你这次是出大风头了,神舟计划的人来了,嫦娥计划的,天宫计划的,全都来了。原本计划的,到后年由神舟8和天宫1尝试对接。现在,居然被你提前了两年。”

    顾松笑呵呵地:“技术共享,技术共享!”

    反正也不是什么高技术含量的对接方式。

    当然,这也就是顾松这么觉得而已。

    国家的太空对接技术,确实是更加先进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既可以自动对接也可以手动对接,也保证完成对接后,能够形成可以连通的通道,过人、过货。

    不像这颗巨型卫星,就只能自动对接,然后连得到一起就完了。

    说起来简单,但太空对接的技术难度其实高得很。

    首先就是速度极高,这可是以一秒数公里的速度在飞驰的航天器,一旦速度控制不好,这“尾”追起来可刺激。

    因此,才需要精确控制速度,让两个要对接的组件能够处于同一轨道,速度极度接近,以相对速度低于每秒0.2秒一下的速度kiss起来。

    这得超高的测量精度和控制设备,好在这是精密仪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爆发之后,目前纸面上来看可能最强的一点。

    眼下,首先进行对接的,就是卫星的两个主体部分。

    从大屏幕上的数据来看,现在两个组件的距离,已经缩减到了不到30公里。

    听上去离得很远,但现在后面追的那个,要算相对速度的话,是以每秒4.9公里的速度追过去。

    它正在不断减速。

    短短1分钟之内,它的速度就降到相对速度每秒1米,距离前面那个家伙也只有不到500米了。

    接下来,就是更加精细的减速。

    要是一下减速猛了,那前面那个反而会跑远。

    减速慢了,又会直接撞过去。

    何况这种减速,还不能让卫星的姿态发生偏移。

    嗯……简单地说,那根用来对接的棒棒,得对准这个槽槽。

    水平向的误差,要在个位数的厘米级。

    对比起两个组件各6.5吨的块头,这真是在太空里穿针引线。

    贼拉刺激!

    至少除了顾松以外,其他所有人都是这样感觉的,不自禁地捏紧了拳头。

    而顾松其实正通过卫星里的量子通信模块,用神经植入模拟信息系统随时准备修正。

    这两个大家伙里,装的可是微型聚变发生器!

    顾松怎么可能让这么关键的东西出篓子?

    这次太空对接,必须是完美的!

    顾松对神经植入模拟信息系统有信心。但是当两个组件的距离已经不足5米,正在以0.3秒的速度缓慢接近的时候,他仍然也捏紧了手。

    “0.1米每秒,天,还能控制到这个精度?”不知哪位大佬发出了一声惊呼。

    相对速度越慢,自然可以越稳。

    从大的尺度看,两个组件几乎是固定的。
1...302303304305306...3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