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城无忌
张纯如马上道:“我马上与厄休拉联系!”
挂掉邵子平的电话后,张纯如马上敲击键盘,给莱因哈特邮件:“厄休拉您好!我在阅读您寄来的文件时,看到拉贝先生曾经提到他在南京期间写有日记,不知道这些日记是否保存下来了,具体内容是什么……”
镜头切到美国纽约洲际大饭店,时间是1996年12月12日下午2点30分。纽约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花了600美元租了一个厅,专门为《拉贝日记》的公布举行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各国主流媒体争相采访。
会场上,无数电视摄像机和照相机都对准了一位德国妇女。她就是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外孙女厄休拉-莱因哈特,她向各国记者展示了她外祖父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的战时日记及资料。
在会上,介绍《拉贝日记》坎坷的发现经过时,邵子平表示:“《拉贝日记》能够面世首先应该感谢张纯如,一位住在加州森尼韦尔的作家。她在为南京大屠杀的书收集资料时,找为了追寻拉贝的下落,找到了莱因哈特,我们这才知道拉贝还有一本日记传世。”
银幕上出现了一组快速剪辑镜头,一系列的报纸,《纽约时报》、《卫报》、《世界报》、《人民日报》等媒体都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报道了这则新闻;紧接着,银幕上出现了cnn、abc、bbc、cctv等电视台报道《拉贝日记》面世的新闻片段。
沉寂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正义天使》这部电影的氛围非常沉重和压抑,尽管张然一直在通过各种手段调节情绪,安排一些小的点让观众的情绪进行释放,但观众依然觉得难受,觉得喘不过气来。《拉贝日记》面世并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无疑让大家的情绪得到了一次极大的释放。
几乎所有人心里都是一个词,真他妈的解气!大家都知道《拉贝日记》面世,对想要掩盖和扭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击!
电影教师 第1131章 定稿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电影教师最新章节!
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张纯如和编辑苏珊-拉宾娜正在交谈。苏珊-拉宾娜兴奋地告诉张纯如:“邵子平在发布会上说,是你在为南京大屠杀的书收集资料时发现《拉贝日记》的,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你在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了,对这本书来说,是最好的宣传。”
张纯如也笑了起来:“可我现在觉得觉得压力好大,怕自己辜负人们的期待。苏珊,你看我的稿子了吗?你觉得怎么样?”
苏珊-拉宾娜点了点头,看着张纯如道:“不是特别满意,一些地方写得巨细靡遗,而另一些地方则过于简单,整个故事讲得缺乏激情。”
张纯如一怔,随即缓缓点头道:“我爸爸妈妈看过后也这么说,我觉得自己掌握的素材太多,叙述本身反而被削弱了。看过太多的暴行后,我已经感到麻木了,叙述开始变得千篇一律。当—个作家丧失敏感后,就不可能写出感人的w文字。”
苏珊-拉宾娜笑了:“你能意识到这点很好。出版商希望这本书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的时候出版,从而吸引外界关注,所以,你有足够的时间修改,我相信你能改好的。”
镜头切到书房,书桌上放着一堆来信,张纯如坐在桌子前读信。张纯如微笑着放下手中的信,又拿起一封。只是她刚拿起信封就感觉有些不对,脸色微微一变,她打开信封,口子朝下,一颗黄橙橙的子弹“咔哒”一声落在书桌上。
张纯如被吓到了,身躯微微一抖。银幕前的观众心脏也瞬间抽紧,都不由替张纯如担心起来。张纯如脸色苍白,盯着那颗子弹看了几秒钟,拿起了信封里的信,缓缓打开。信纸上用血红的字写着:“南京大屠杀是伪造的,你这个撒谎的女人该死!”
张纯如被这句话激怒了,把信纸揉成一团,扔了废纸篓里。她拿起那颗子弹,握在手心里,咬着牙道:“我绝对不会被你们的威胁吓倒的!”
镜头切到一家电影院,里面正在播放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突然间,放映厅的灯光亮起,两个穿着白色翻领黑制服的盖世太保走了进来经历。其中一个喊道:“约翰-拉贝是谁?”拉贝显然有些紧张,在德国没有人不怕盖世太保,他走上前道:“我是约翰-拉贝,请问有什么事吗?”盖世太保道:“跟我们走一趟。”说完两个盖世太保将拉贝带出电影院,带上车拉走了。
拉贝被盖世太保带到位于阿尔布雷希特街的警察总局,秘密审讯了好几个小时。他们让他坐在白墙前,经受各种折磨,被迫回答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他们告诉拉贝,他播放的纪录片,作的那些演讲是在“危害国家利益”,“企图改变德国的外交政策”、“破坏德国盟友东瀛的形象”。
几个小时后,西门子公司的卡尔-弗里德里希为拉贝担保,并保证拉贝不会再公开谈论东瀛人的暴行。这样,拉贝才被释放出来。在离开的时候,盖世太保再次被警告拉贝不得就南京的暴行进行演讲、谈论和写作,更重要的是不得将约翰-马吉的胶片交给任何人看。
镜头切到南京城,魏特琳和程瑞芳在大街上走着,四周的店铺都挂上东瀛旗。两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在街边玩耍,在魏特琳她们经过时,一个男孩子朝魏特琳叫道:“洋鬼子!洋鬼子!”另一个男孩对他的伙伴道:“你干吗那么叫她?她是华小姐。”
那个男孩仔细看了看魏特琳,转向他的伙伴:“你是说,她是女菩萨?”“没错。”于是,两个小男孩一齐高喊:“华小姐,女菩萨!女菩萨!”魏特琳对两个小孩道:“嘘,不要那么叫我!”可是他们一边继续喊着“女菩萨”,一边跑开了。
魏特琳和程瑞芳来到教友会医院的大楼,在大楼二层她们见到了一个精神错乱的女人。这个女人二十出头,骨瘦如柴,双眼空洞无神,头发乱蓬蓬的。程瑞芳问护士:“她叫什么名字?”
护士道:“她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每次问她,她说的名字都不一样。不过她发疯的时候会大喊,华小姐救命!华小姐救命!我想她肯定认识华小姐!”
魏特琳盯着女孩看了看,吃惊地道:“是美如,就是12月24号,被东瀛人以妓女的名义抓走的二十一个女孩中的一个。”
程瑞芳也赶紧盯着女孩看了看,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是美如没错。她原本是个很聪明,也很讨人喜欢的姑娘,没想到变成这样了!那些东瀛鬼子真是畜生不如啊!”
“真是可怜的孩子!”魏特琳眼眶红了,她问旁边的护士,“她情况怎么样?”
护士摇头道:“她属于半疯,有时候清醒,有时候糊涂。”
魏特琳掏出手绢,擦了擦美如脸上的灰,柔声道:“美如,你还认识我吗?你妹妹美心一直在等你,一直哭着要找姐姐。现在跟我们走吧,我们带你回家,带你见妹妹美心。”
听到这话,美如空洞的双眼中亮起了一丝光芒,一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她用干涩的声音问道:“华小姐,美心她好吗?”
“咔哒”一声,房门被打开,拉贝领着一个梳着两条麻花辫的漂亮中国女孩走进客厅。在场记者看到女孩后吃了一惊,尤其是中国记者,咦,这不是刘一菲嘛,没想到她也参演这部电影了,她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拉贝将女孩带进客厅后,高兴地向家人介绍,女孩叫何泽慧,是中国留学生,因欧战暴发,欧洲通向亚洲的船只全部停运,她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研究。何泽慧是拉贝回到西门子总部后见到的第一位中国人,所以,他就将何泽慧请到家里做客。
拉贝家人对何泽慧特别热情,尤其是拉贝孙女厄休拉-莱因哈特,小姑娘是在中国长大的,看到何泽慧觉得特别亲切,拉着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镜头切到拉贝书房,拉贝告诉何泽慧,他打算把自己从1937年到1938年的日记整理出来,取名名为《轰炸南京》。拉贝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本给何泽慧看,向她讲述南京大屠杀惨状,诅咒东瀛军队灭绝人性。
何泽慧手捧着那些黑白照片的复印本,看着照片上同胞的惨状,不禁痛哭失声。
现场观众都非常感动,盖世太保威胁过拉贝,不准他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东西,但拉贝还是在偷偷整理日记。如果被盖世太保知道了,那么拉贝会有大麻烦的。
李安低声问旁边的贾樟柯:“何泽慧是谁?”
贾樟柯轻声解释道:“中科院院士,也是钱三强的夫人。在科技界,人们都称呼她何先生。老太太平常十分低调,极少接受外界媒体采访,但在1996年得知《拉贝日记》现世之后,老太太挺身而出,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她在德国留学时读过《拉贝日记》。”
镜头切换,一个漆黑的房间。从窗户透过来的光线,可以看出这是一间卧室,在床上躺着一个人。突然间,床上的人坐了起来,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特写镜头,张纯如满头大汗,脸上写满了恐惧,嘴唇微微颤抖着,不停地喘着气。
张纯如坐了好一阵,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梳子梳头。只是这一梳之下,她惊恐地发现梳子竟然梳下了一大把头发。她楞楞地盯着梳子上的头发看了好几秒钟,神情震惊而又痛苦,她将头发从梳子上扯下来,卷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张纯如洗漱完毕,满脸憔悴的来到了书桌前,继续看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电话铃声响起,满脸憔悴的张纯如接通电话。在电话里母亲张盈盈道:“纯如,你的状态听起来不是很好,你应该多休息。你真的确定这种状态还要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吗?”
张纯如听到母亲这么说,强行打起精神,安慰道:“我没事的妈妈,就是晚上没有睡好。我必须写这本书,即使真的很糟糕也必须写。你看看那些幸存者,他们遭遇到了那么多的不幸,而现在还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中,我必须把那些暴行公诸于世,为他们讨回公道。跟他们的遭遇相比,我的这点辛苦不值一提。”
镜头切到哈珀-柯林斯出版社,苏珊-拉宾娜的办公室。苏珊-拉宾娜满脸笑容地道:“纯如,这一稿棒极了,读完之后,我深深为你的激情所打动,这是初稿中所没有的。尤其是‘第二次屠杀’这一章,能够让人清楚地看到东瀛右翼组织是如何刻意向东瀛和全世界隐瞒大屠杀真相的。”说到这里苏珊-拉宾娜担心地道:“听说你收到过东瀛右翼寄来的子弹,这本书出版后,你将成为东瀛右翼组织的眼中钉、肉中刺,你要务必小心。”
张纯如耸耸肩膀,轻松道:“我不怕他们,给我寄子弹其实就是恐吓我,想阻止这本书面世。真正等到这本书上市,我反而安全了。他们要是真杀了我,只会让更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让更多人知道真相。他们不敢的。”
山景城市政厅讲堂,张纯如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地作演讲。台下座无虚席,一些人甚至站在门口或墙边。演讲结束后,张纯如被人群包围了。一大群记者、活动分子、二战老兵和感兴趣的读者蜂拥而来,既有亚洲人,也有白人,他们纷纷向张然表示祝贺。
苏珊-拉宾娜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微笑着向张纯如表示祝贺:“纯如,你的演讲棒极了!”
张纯如惊奇地道:“苏珊,你怎么会在这里?”
苏珊-拉宾娜发出爽朗的笑声:“我过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将《南京大屠杀》—书的媒体首度转载权卖给了《新闻周刊》,11月那期杂志上将登出部分内容节选。”
张纯如听到这话顿时大声欢呼起来:“真的?那太好了!”
现场观众也都笑了,《新闻周刊》是全球销售星很大的杂志,在上面刊登《南京大屠杀》的书摘必将对张纯如这本书的销售产生重要影响。
电影教师 第1132章 登上畅销书榜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电影教师最新章节!
1997年11月3号,张纯如收到两本印刷好的《南京大屠杀》样书。当她拆开棕色包装箱的时候,激动得浑身发抖。她就像个小姑娘似的,抱着两本样书在房间里“啦啦啦”地跳起了舞。
张纯如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张盈盈,还告诉母亲,她将在11月14号到12月19号之间举行为期—个月的图书签售活动,根据与《新闻周刊》签订的合同,在书摘刊登前,她不能透露书中的任何内容。不过一旦书摘被发表,她可以对书中内容畅所欲言了。
11月6号,《新闻周刊》编辑汤姆-马斯林将书摘的第—稿发给纯如,征求她对节选段落的建议,还请求张纯如同意在杂志上登出一些照片。第二天上午,汤姆-马斯林将排好的版式和图注、标题和正文等用电子邮件发给张纯如。文章的标题是”揭露南京大屠杀”,副标题是”书摘:—位美籍华裔作家对二战历史中最恐怖一章进行的永不妥协的反思与回顾”。
张纯如问汤姆-马斯林:“你确定书摘会在17号的《新闻周刊》刊登,不会撤版吧?“
汤姆-马斯林十分肯定地道:“版面计划已经确定,除非发生重大变故才可能撤版,杂志在11月10号就会上摊销售,到时候就能看到你的书摘了。”
为了庆祝书摘即将面世,晚上张纯如和丈夫道格拉斯去看音乐会作为庆祝。不过晚上十点,他们回到家的时候,接到了汤姆-马斯林的电话留言:“纯如,我是《新闻周刊》的汤姆-马斯林。很抱歉地通知你,我们不得不撤掉书摘的稿子,因为据上面通知,杂志的页码缩减了4页。我们下周会与你联系,如果你希望和我进一步讨论此事的话,请给我来电话。”
张纯如当即给汤姆-马斯林打电话问:“到底怎么回事?”
汤姆-马斯林告诉张纯如:“周五晚上临日寸撤掉了4个大广告,《新闻周刊》必须保证广告版面和编辑内容版面保持一定比例,有时候因为广告撤版的缘故,一些报道也要被撤掉。”
张纯如感觉事情有些奇怪,问道:“为什么要撤我的稿子,而不是其他人的?”
汤姆-马斯林道:“这样的事情并不常见,但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工作了—晚上,重新设计杂志版面,但能够做的很有限。”
张纯如感觉汤姆-马斯林说话支支吾吾的,又给《新闻周刊》编辑部其他人打电话。一位编辑偷偷告诉张纯如:“撤掉的大广告中有—个是丰田汽车的广告。”不过没过多久那编辑又给张纯如打电话表示:“是我搞错了,书摘推迟刊出的事与广告撤版无关!”
尽管对方否认是因为东瀛企业以撤销广告威胁,才导致书摘不能正常刊登,但不管是张纯如,还是银幕前的观众都相信就是这么回事,东瀛企业在知道张纯如的文章将会刊登在《新闻周刊》后,便以撤销广告为威胁,要求撤销张纯如的书摘。
张纯如非常生气,对丈夫道格拉斯道:“这事真是难以想象。奔驰公司敢威胁《新闻周刊》,只要刊登犹太人关于**大屠杀的文章就撤销广告吗?”
道格拉斯道:“不可能。奔驰公司敢这么做一定会变成世界级的丑闻!”
张纯如道:“是的,但东瀛公司却这么做了,而《新闻周刊》竟然答应了!”
在场的美国媒体并没有觉得惊讶,毕竟在90年代东瀛经济全球排名第二,东瀛企业是《新闻周刊》这些杂志的大金主,而中国还很弱,很少有企业会在美国的杂志上打广;《新闻周刊》偏向东瀛企业并不奇怪。
现场的华裔和中国记者想起了程瑞芳的话“人弱了别人会欺负你,国家弱了别人更会欺负你”,事实就是如此,以前中国弱,没人把中国人当一回事,好莱坞影视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但现在好莱坞作品里中国人的形象越来越正面了,因为中国越来越强,成了好莱坞的大金主,没有谁愿意和自己的钱包过意不去!
道格拉斯道:“你打算怎么办?”
张纯如作了个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和《新闻周刊》签了合同的,如果《新闻周刊》不刊出书摘的话,他们需要给出更好的解释。如果确定《新闻周刊》是迫于日方压力决定不再刊登书摘,那我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我相信美国的华人社团和许多人权组织都会百分之百支持我!”
11月10号晚上,张纯如收到了订阅的《新闻周刊》,她发现当期杂志特别厚,里面刊登的东瀛公司的广告正好是平常的两倍之多。张纯如告诉道格拉斯,这是个好征兆,《新闻周刊》很可能与广告商达成了某种妥协方案,确保下一期杂志上的东瀛公司广告转到这一期上刊出,从而避免这些广告商面临资助登有《南京大屠杀》—书节选的杂志出版的“窘境”。
第二天上午,张纯如收到《新闻周刊》国际部负责人的电子邮件,他们告诉张纯如,书摘也不会在11月24日出版的那一期上刊出。
张纯如立刻给汤姆-马斯林打电话,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书摘什么时候刊登,还会不会刊登?”
汤姆-马斯林回答道:“这不是我能决定的,现在书摘不在刊出计划表上,上面没告诉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也没告诉我什么时候刊登。”
挂掉汤姆-马斯林的电话后,张纯如真的愤怒了,马上打电话给哈珀柯林斯出版社,问如果《新闻周刊》不刊登书摘,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张纯如告诉出版社,他们应该给《新闻周刊》去电话,问他们如果书摘没有在17日或24日出版的杂志上刊出的话,她应该对记者们怎么说,要不要说《新闻周刊》受到了某些压力?张纯如还要求依照合同对她予以补偿,同意她在17日那天接受记者采访,因为她已经安排好了演讲和采访计划,书摘未能按计划刊出并不是她的错。
11月12号,啥珀柯林斯的法务部门用电子邮件通知张纯如,他们刚刚收到《新闻周刊》的确认信,《南京大屠杀》书摘将刊登在12月1号的杂志上,将于11月24日上市,张纯如之前为图书销售所作的宣传并不会影响到书摘的最终刊发。
张纯如和银幕前的观众看到邮件后,都微微松了口气。不过大家心头的疑虑并没有打消,大家都相信东瀛右翼一定不会善罢甘休,除非亲眼见到书摘上市,否则谁也不能保证书摘一定会出现在12月1号的《新闻周刊》上。
11月24号这天,张纯如什么也没有做,就坐在房间里等最新一期的《新闻周刊》。整个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银幕前的观众心弦也都绷紧了,不知道书摘是否会顺利发表。
下午1点,张纯如给报刊亭打电话,问12月1号的《新闻周刊》是否送到了。他们告诉张纯如杂志还没来。张纯如问什么时候会来,他们回答说,很难说,有时候周一就送到,有时候会等到周二,就算今天到也要晚上去了。
没过多久张纯如又忍不住给报刊亭打电话,问《新闻周刊》是否到货。在此之后,张纯如又给报刊亭打了好多次电话。直到下午5点,报刊亭的告诉张纯如,《新闻周刊》到了!张纯如马上跑出去,在报刊亭发疯似的翻动杂志。
《新闻周刊》封面上没有任何关于书摘的信息,翻开杂志,杂志内页的“本期推荐”中也没有,不过当银幕前的观众顺着张纯如的目光顺着杂志的目录往下时,他们看到标题“揭露南京大屠杀”。张纯如长长舒了一口气,观众心头的石头也落了地。
张纯如站在报刊亭前,将书摘从头到尾读了两遍,然后买了五本,像一只快乐的鸟儿似的飞回了家。张纯如打电话给丈夫,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和好友,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
这天晚上,张纯如把《新闻周刊》翻开给道格拉斯看,整本杂志上没有—个东瀛公司的广告。他们又翻了翻以前的《新闻周刊》,每期基本上会刊登4到5个东瀛公司的广告,包括索尼、丰田、佳能、东芝等等。此外,本期《新闻周刊》封面没有出现关于书摘的特殊标题,杂志内页的“本期推荐”中也没有书摘的介绍。显然,《新闻周刊》不想过分突出这篇书摘。
尽管《新闻周刊》上的书摘并没有出现在当期的封面标题上,而且推迟了两周才刊出,错过了最佳书评时间,但它仍极大程度地帮这本书提高了知名度。
一组快速剪辑镜头,美国最重要的报纸都开始刊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书评,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其中《华盛顿邮报》的文章配发了一张纯如手捧《南京大屠杀》接受采访的照片;其他很多报纸刊登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东瀛士兵正在用中国人练习刺杀;另一张照片上,一个东瀛士兵提着人头面对镜头微笑……
中文媒体方面,北美华文报纸报道了张纯如的新书。太平洋的另一端,在中国大陆、香江和台弯,所有的报纸也都大篇幅报道张纯如的书,包括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日报》。
媒体大规模报道,让张纯如的书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关注。在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签售仪式的现场,人们排起了长队,有华人,有白人,也有黑人。在张纯如签售的所有书店都出现了缺货现象,一时间洛阳纸贵。短短两周内,《南京大屠杀》加印了五次。
1月15号,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排在第15位!
银幕前,张纯如父母回想张纯如为这本书出版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泣不成声;其他观众也不禁泪流满面。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东瀛人就企图掩盖真相,几十年来他们几乎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南京大屠杀在西方几乎被遗忘!但张纯如顶着重重压力撕开黑幕,告诉了世界真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