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捡漏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有聊的鱼
“你个兔崽子,真特娘的畜生,比我师尊还畜……啊呸!”
险些说错话,老狐狸吓了一激灵,赶紧修正,小声嘀咕道:“我师尊神文圣武,也是你个小狐狸能相提并论的?”
幸亏钟良年岁破百,老狐狸也七老八十、身居高位了。
但凡这师徒俩再年轻个四十岁,搁钟良以前那暴脾气,非得把出言不逊的老狐狸绑在树上抽三百鞭子才算完。
更有趣的是,老狐狸出口成脏,这可不能往外播,容易教坏小朋友。于是现场负责卫星转播的导播很机智,紧急对刚才老狐狸的话进行消音。
这就导致,在屏幕上,老狐狸像个二百五一样,手舞足蹈,光张嘴,没声音,好像得了羊角风,只差吐白沫子了……
几分钟后,绝大多数人都从癫狂中恢复过来了。
现场观众也有不知情者,急得抓耳挠腮,站起来大声询问。“陈宇选手,快点公布答案吧!既然这块金属碎片不是九鼎碎片,那它到底是什么?”
总之,观众们认为,从钟良的反应上来看,这块锈迹斑斑、破破烂烂的金属碎片,不见得比九鼎碎片的历史地位要差。
而纵观整部华夏古史,敢说稳压九鼎一头的,貌似只有轩辕剑了。
难不成……
“no!”陈宇晃了晃手指,整了句洋文,摇头道:“大家别胡思乱想了,这并非轩辕剑的碎片。轩辕剑年代太过久远,我也想找,但没那个命格。”
先是开口堵死了人们的无根据瞎想,旋即,陈宇摇晃手中轻飘飘的金属碎片,反问刚才向他提问那人。“谁告诉你,这不是九鼎碎片了?”
死寂。
足足持续了一分钟。
一分钟后,宛如火药桶被点爆,全场气氛又双叒叕炸裂开来。
“轰!”无数人被震撼得魂飞魄散,头昏脑涨。
九鼎碎片?
陈宇说这块‘废铜烂铁’也是九鼎碎片!
即使它轻飘飘的,并不重,也是九鼎碎片!
如果这是真的……陈宇岂不是手握足足三块九鼎碎片了?
天呐!
三块九鼎碎片!
你特么玩连连看呢?
还是神器连连看?
何等气运?
何等圣运?
不,这甚至可以称之为……龙运了吧?
除了华夏古玩行继钟良之后的下一任真龙外,谁还能身怀这般磅礴龙运?
华夏古玩行由破败到兴盛,是钟良带领追随者奋战一生的结果。
难道说,陈宇要作为下一条真龙,带领华夏古玩行走向更高层的辉煌吗?
钟良带领华夏古玩行脱胎,莫非陈宇要带领古玩行换骨不成?
脱胎换骨的华夏古玩行,何愁不能屹立世界之巅!
人们都快疯了。
谁不知道这一届全国古玩大会结束后,钟良要挑选接班人?
从气运层面来看,除了陈宇,还有挑选的必要吗?
人们也更加在乎,这第三块九鼎碎片,它属于哪一尊九鼎。
雍州鼎是血色的,青州鼎是金色的,这块呢?
它破破烂烂、锈迹斑斑,又是哪尊?
以及,明明身为九鼎碎片,它为什么轻飘飘的,丝毫看不出重量?
不是说九鼎有多重,江山就有多重吗?
九鼎代表九州,哪一州在大禹时代落后到这种地步,以至于代表这一州的九鼎都轻飘飘的,毫无重量可言?
大禹时代,西边的雍州,基本算是最荒凉的几个州之一了。
代表雍州的雍州鼎碎片,都有着明显坠手的重量。
为啥这一块就没有了呢?
陈宇给出了答案,听到陈宇的答案后,人们又癫狂了。
一个最出人意料,也是最不可能的答案。
豫州鼎。
代表豫州的豫州鼎。
如果把古九州比作九宫格的话,最中间的一格,便是古豫州。
古豫州,九州之中。
更是中原。
从黄帝时代以来,中原,便是炎黄华夏部族安身立命之所。
到了大禹时代,豫州更是人口最密集,开发程度最高的州。
代表它的鼎,怎么就这么轻了呢?
极品捡漏王 第2223章 豫州鼎之谜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极品捡漏王最新章节!
人们感到好奇,为何代表古豫州的豫州鼎碎片轻飘飘没有重量,而且还破破烂烂,看上去简直与废铜烂铁没有任何区别呢?
在大禹时代开发程度第二高的古青州地带,代表古青州的青州鼎最重最大,这个陈宇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大禹的手腕,故意做给古青州人看的。
即便如此,这也解释不了代表中原的豫州鼎为何如此之轻啊!
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沉吟片刻,陈宇感慨道:“说实话,当初刚刚拿到这块豫州鼎碎片不久后,我也一度陷入了震惊与怀疑之中,觉得自己是不是搞错了。”
“直到我把这块豫州鼎碎片仔仔细细研究了一遍后,才明白原因。”
“答案,就写在这块碎片上!”
说着,陈宇将手中轻飘飘的豫州鼎碎片翻转,把它的背面给众人看。
豫州鼎碎片的‘背面’,其实就是豫州鼎的‘里面’。
按正常来讲,鼎的‘里面’是不会有纹饰和文字的。
但偏偏,豫州鼎碎片的‘背面’,也就是豫州鼎的‘里面’,有字。
当然,陈宇手里这块碎片总共也没多大,就算有字也注定不会太多。
事实上,这块豫州鼎碎片的背面,只有半个字。
华夏文字排列众多,仅凭半个字,很难推演出太多。万幸的是,大禹时代的华夏文字尚未完全成型,原始意味浓厚,象形色彩深刻。
什么叫象形文字?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图画。
所以,这半个‘字’,同样也是半幅‘画’。
正是靠这半幅‘画’,现场的古玩行大师和宗师们,堪破了这个字。
紧随其后,人们又通过这个字,推演出了豫州鼎之谜。
这个字便是:戈。
何为戈?
戈是华夏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
其构造一般为平头,横刃前锋,垂直装柄。
其端首处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
‘戈’这种兵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候茹毛饮血的人类,刚刚学会使用工具。石器时代的人类用常见的石头,打造了一系列工具。
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石戈’。
原为长柄,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三种。
华夏大地上的人类,从石器时代开始,便一直沿用这种兵器。
随着青铜时代的开启,‘石戈’也就顺理成章变成了‘铜戈’。
到了商代,铜戈基本已经全方位普及到作战的军队中了。
后续的秦朝,更是钻研出了‘勾挂’、‘扎挑’等一系列简单粗暴的军中战技,割草一般收获敌军的人头。
至今汉字中‘武’、‘战’、‘戎’等字还均从戈,即渊源于此。
戈和干(盾),是商周时期士兵的标准装备,因此‘干戈’一词就成为战争的别称,或各种兵器的统称。
不过,随着铁器时代的开启和达到全盛,‘戈’这种旧时代的兵器,因为太笨重,以及‘戈头’容易脱落等缘由,逐渐被淘汰。
西汉后,‘戈’这种古兵器基本只能作为皇家仪仗队的‘礼器’使用了。
在大禹所处的时代,是有‘戈’这种兵器存在的,只是尚未普及到每一个士兵手中罢了。
华夏的‘青铜时代’基本囊括了夏、商、周三朝。
大禹是夏朝的创立者,可想而知,在大禹时代,青铜时代也才刚刚萌芽。
大禹所处的时代,应该是‘铜石并用’的时代。铜器少,石器多。
因此,在大禹时代,由‘石戈’转变而来的‘铜戈’,甚至还能算作是一种‘新式武器’。
问题来了。
鼎的外面才是给人看的,鼎的里面没人能看得到,除非爬进去。
而九鼎宝器自打铸成以来,便是神器,谁敢爬进去?
大禹为什么要在没人能看见的豫州鼎内部,刻下一个‘戈’字呢?
他什么意思?
他是想让人知道,还是不想让人知道?
真相似乎扑朔迷离。
然而,只要把另一件事结合起来,共同看待,真相便逐渐明朗了。
豫州鼎为什么这么轻?
铸鼎的奉金呢?铸鼎的青铜呢?
被贪污了?有臣子吃了回扣?
开玩笑,谁敢吃大禹的回扣?
铸造九鼎的时候,大禹已经不再年轻,有着无比辉煌的一生。治理洪水、诛杀相柳、铸五帝台、统兵作战未尝一败、全灭三苗、占据长江……
之后大禹还创立了夏朝,把一切都安置得妥妥当当,说明他脑子没糊涂。
那就更不可能有人敢吃大禹的回扣了!
更何况,你吃别的鼎回扣,尚有可能。
这特么可是豫州鼎!代表中原的!
谁敢吃豫州鼎的回扣,这不是拿大耳刮子打大禹的脸吗?活腻歪了?
豫州鼎的重量轻,和臣子无关,必然是大禹授意的。
大禹为什么要授意这样做?
意义最重大的豫州鼎都不配得到他的重视吗?
大禹到底拿铸豫州鼎‘偷工减料’的那些青铜,干什么了?
答案,就写在豫州鼎内部。
即陈宇亮出来的这半个象形文字:戈。
大禹,拿‘偷工减料’的青铜,去打造兵器了。
铜戈,在大禹时代,是一种先进的新式武器,还很少见。
相比起石戈,手持铜戈作战行动更为轻便,可以长途奔袭,急行军突击。
大禹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军事家,甚至他的军事头脑超出了时代。
他认为,若能给部队集体更换上铜戈,其战略意义无比巨大。
可碍于时代原因,这个时代生产力落后,烧制青铜器的水平谈不上多高,铸九鼎,已经是倾尽九州之力的大手笔了。
再给部队集体更换铜戈,又是一记大手笔,九州根本吃不消。
再说了,想给部队集体更换铜戈,又上哪儿找那么多青铜去?
以那个时代生产力,凑出这么多奉金,即青铜,铸造出有镇族、传世意义的九鼎,已经是极限了。
再挤,真一滴都挤不出来了。
九鼎不光是礼器,鼎身所承载的初代《山海经》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九州先民的生产与发展有重要推动意义,铸造九鼎的工程,万万不能中止。
可大禹真的太想铸造铜戈了。
极品捡漏王 第2224章 既买米面,也买兵器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极品捡漏王最新章节!
大禹既想铸造九鼎,又想给部队装备‘新式武器’铜戈。
可当时的生产力不允许他全都要。
面临两难的抉择,大禹灵机一动,一拍大腿,想到了解决方案。
那就是他这个‘禹王’,带头‘偷工减料’。
当然,不是九鼎都偷工减料。
代表其余八个古州的八尊鼎,都按照原计划的规格,原样铸造。
唯独代表古豫州的豫州鼎,大禹来了个‘金蝉脱壳’。
可以想见那个画面:某一天晚上,大禹偷偷溜出王城,身边没有护卫跟随,他装模作样说是要查验九鼎铸造的进度。
随后他找了个机会,把负责铸造豫州鼎的工匠头领喊出来秘密谈话,让他轻点祸祸,多留点青铜,此事手脚一定要干净,绝对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
明明是纵横天下、功勋卓著、近乎神灵的禹王,却鬼鬼祟祟,见不得人,那个画面,想想就令后人们情不自禁上扬起了嘴角……
再之后,便是大禹用‘偷工减料’得来的青铜,悄悄铸造了一批‘新式武器’铜戈,给他的心腹近军装备上了。
根据后续的史料,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九鼎铸造完毕,大禹动了创立夏朝的念头后,还是有一些部族表示想延续‘禅让制’的。毕竟延续禅让制,他们这些旁系部族的子孙,也有可能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若使用大禹开启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们这些旁系部族,便永远只能为臣,子孙再无登上高位的机会了。
但不出意外,大禹统军,把他们全给宰了。
相比起大禹此前的作战,这几次‘平叛’的战斗,简直比割草还要容易。
一直以来,有专家学者分析,这是大禹多年统兵之后,军事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轻易吊打了那些不同意他创立夏朝的部族。
但如果结合大禹用‘偷工减料’得到的青铜装备新军这件事,历史真相便浮出了水面:这是新式武器的作用。
别的部族还傻乎乎使用笨重的石戈呢,大禹的近军已经装备更为轻便的铜戈了,日夜奔袭,神出鬼没,敌人根本找不到大禹的近军踪影,焉能不败?
大禹用他的新军,扫平了所有的障碍,成功开创了夏王朝。
之后夏王朝近五百年的国祚,王位上坐着的皆为大禹后人。
这便是豫州鼎重量何为这么轻的答案。
大禹‘偷工减料’了,用那些省下来的青铜,装备了新军。
豫州鼎的体型应该和原计划没有出入,但它的质量,内部的青铜含量,绝对是九鼎之中最低的。
正因为它密度小,所以轻。
也是因为它密度小,内部分子结构并不紧凑,使氧分子可以很轻易地挤进来,发生氧化作用。所以,人们看到的豫州鼎碎片,才锈迹斑斑、破破烂烂。
反例是最重最大的青州鼎碎片,密度大,内部分子结构紧凑,至今仍金光熠熠。
知晓这一历史真相后,全国古玩大会总决赛的现场鸦雀无声。
每人心中翻江倒海,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在这时,陈宇继续补充道:“其实,我想说的还有两点。”
“其一:为啥大禹单单‘偷工减料’代表中原的豫州鼎?”
“当然是因为古豫州,即中原地带,是炎黄华夏部族的‘亲儿子’了。”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是炎黄华夏部族世世代代安身立命的地方。”
“大禹明白,中原地带是根,丢不了,也就用不着整那些花里胡哨的。”
“反倒是除中原外的其余八个古州,碍于时代原因,通讯能力落后,大禹对这八个古州的掌控很是吃力。于是为了笼络其余八个古州的人心,他只能在‘礼仪’上多下功夫,让八个古州先民知道,禹王是关心、在乎他们的。”
“九鼎不就是一种礼器吗?”
“因此,只要大禹没疯,他是不可能对其它八个古州的鼎‘偷工减料’的,不然这事一旦被发现,八个古州的人心就散了,会更难以掌控。”
“九鼎之中,只有豫州鼎稍有差池,其余八鼎还是原模原样,所以大家不必担心会因为这则插曲,影响九鼎整体的伟大。”
陈宇用缜密清晰的逻辑令人们把心放进盆骨里以后,顿了顿,他又继续补充道:“其二:我认为,这件事,不光不影响九鼎的伟大,反而使九鼎更加伟大了。”
“这件事,恰恰证明了大禹的务实精神。”
“九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都知道。可我想问,如果只有九鼎,没有武器,一旦外族入侵,大禹拿什么守护华夏?拿九鼎砸敌人?搬得动吗?”
“大禹没有单单拘泥于‘礼’,而是在顾全礼仪的前提下,做到了务实。这也恰好印证了华夏族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核。”
“为啥咱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断绝传承的?就因为咱们懂礼貌,所以外族就不入侵咱们了?对吗?”
“当然不是!”
“恰恰是因为咱们的老祖宗,既懂礼貌,又务实,所以既能缔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又能使用手中的武器,保护这一璀璨文明安安稳稳,薪火传承。”
“直到今日!”
“我听过一句老话,深以为然。那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身在乱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而你又恰好得到了一笔钱。那么请你记住,不要用这笔钱去买米,买面,买馒头!”
“你要用这笔钱,去买武器!”
“生逢乱世,家里有米面,吃不了多久,甚至还可能害死你全家。”
“而你手里有武器,你一辈子都不愁吃穿,家人也不会遭受危险!”
“在大禹时代,大禹面临的便是一个乱世。尽管九州初定,但不稳定因素太多,更有外族盘踞在九州之外,虎视眈眈,不知敌人什么时候动手。”
“这种情形下,大禹的选择是:既买米买面,也买兵器!他既铸造注定永世流传的九州鼎,也装备新军,保九州安稳!”
“自然。”最后,陈宇总结道:“我们身为后人,站在上帝视角,知道大禹用这批新式武器为自己创立夏王朝扫清了障碍,说他贪恋权力,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也没毛病。”
“关于这点,大家只能见仁见智了。”
极品捡漏王 第2225章 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极品捡漏王最新章节!
陈宇的两点补充说明,令无数陷入沉默的人茅塞顿开。
是的,纵使相隔数千年之久,我们至今仍很难对大禹做出准确的评价。
看功绩,他猛得不像是个人。
听争议,他又比‘三皇五帝’都更像人。
三皇五帝,全是高不可攀的圣贤,似乎没什么人类的缺点。
但大禹有。
大禹明摆着告诉所有人:我爱九州黎民百姓,我也爱权力。
他对豫州鼎‘偷工减料’,用省下的青铜装备新军,为自己大权独揽扫平阻碍。可身为后代,人们同样相信,如果外族入侵,大禹也会率领这只新军,抛头颅,洒热血,捍卫九州的土地。
尤其是,大禹没有藏着掖着。
尽管他没有把自己‘偷工减料’的事迹告知与自己同时代的九州黎民,但他将其铭刻在了隐秘的豫州鼎内部。
他应该在豫州鼎内部,刻下了很多字,把这件事详尽地阐述了一遍。只不过陈宇只有一块碎片,后人只看见了半个字。
豫州鼎内部的文字,几乎不会被人发现。
可万一呢?
万一有那么一天,真相不就浮出水面了么?
比如今天。
这件事,大禹做了,还把它偷偷写了下来,没有让它淹没进时间长河里。
做过,就是做过。在当时大禹没有公布,但他明白,后人一定会知晓的。
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大禹不打算把这件事告知后人,不记录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恐怕当九鼎集齐之日,后人发现豫州鼎的重量最轻,会感到匪夷所思,且想破脑袋也猜不出答案吧?
若果真如此,华夏的历史悬案,无疑又增加了一桩。
这也算大禹的一种担当,一种领袖与男人的气质,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
陈宇亮出来的这块豫州鼎碎片,还远不仅如此。
碎片背面的半个‘戈’字,即豫州鼎的里面,隐藏了一部分历史真相。
这块碎片,还有正面呢。
豫州鼎碎片的正面,也就是豫州鼎的外面,才是用来给人观看的。
毫无疑问,这块豫州鼎碎片的另一面,也有纹饰与图案。
陈宇把豫州鼎碎片反转,厚重的铜锈之下,人们很艰难地瞧见了一些波浪线,还有一堆密密麻麻的小点点。
这不是文字,而是一幅图画。
那些波浪线,是一条汹涌咆哮的大河,那些小点,是一个个惊慌的小人。
这一幅小小的、残缺的、模糊的图画,再度揭示了一些历史真相。
古豫州,即中原。
提到古豫州,人们最先会想到什么?
黄河。
而提起黄河,再提起大禹,每个人都会下意识想到那场毁天灭地的洪水。
有趣的是,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西方,也有一场大洪水。
东方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西方有诺亚方舟的传说。
遇到天洪爆发,东方人想着克服,西方人则撒丫子开溜。
现世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那一历史时期,应该是地球地质、气候变化的一个特殊时期,因此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洪灾。
问题是,关于东西方的这两场洪灾,实在没留下太多痕迹,后世所知甚少,即便想研究,也实在无从下手。
就拿华夏的黄河来说,咱们这条‘母亲河’,绝对是个脾气暴躁的泼辣老娘,孕育了炎黄华夏部族,同时也把炎黄华夏部族折腾得不轻。
历史上,光有明确记载和考古痕迹的黄河决堤事件,便多达一千六百次。
还有二十六次,因为决堤得太猛烈,干脆把黄河冲击得改道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