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武之天晶轮回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王君晓

    众人闻言,俱都深以为然,静声等待刘基接下来的排兵布阵。

    刘基眼中闪过自信的神采,说道:“我的计划是,接下来,我们兵分四路,分别由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三人统帅,各率领一千五行旗精锐,以南、西、北三路,攻占整个别什八里汗国的各个城邦,最终形成合围之势。至于虎王和五位掌旗使坐镇中军,率领余下的两千五行旗精锐,直插别什八里王城,一战而定。”

    “好!”谢无忌双目一亮,对于刘基的安排大为满意,锐利的目光缓缓扫过厅内众人,沉声下令:“若诸位都无异议,我们就按伯温的安排行事吧。今夜好好休息,明日一早大军出发。”想了想,又补充道:“不过,伯温和嫂夫人等人一路舟车劳顿,疲惫的紧,却是不必跟随大军出发,还是先暂时在塔什八里城安顿下来,待我等攻下别什八里汗国全境后,再迁往王城吧。况且,只是一个小小的别什八里王城,完全没必要劳烦五位叔父出马,不如请五位叔父也留在此地小歇”

    “可以。”庄铮略一额首,同意了谢无忌的安排。他当然清楚,谢无忌让他们五人留下来,不无保护刘基和他的家人的意思。毕竟,他们都是不通武艺之人,初到此地,安全方面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对于谢无忌这样安排的深意,厅内众人只要略一思索




第134章 中原巨变,波澜汹涌
    第30节中原巨变,波澜汹涌

    时光悠悠,距离谢无忌占领东察合台汗国,已过了一年半有余。现如今的别什八里城,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单从规模上来看,就足足比之前扩大了4倍不止。并且,城墙高达十米有余,都是由巨石垒砌而成,比之原本黄土墙,坚实了绝不是一星半点。远远的看去,完全就是一座战争堡垒。就好似一个荒野巨兽,必能将所有来犯之敌,尽数吞噬个一干二净。

    而从繁荣程度上来讲,比之之前更不可同日而语。旧时的别什八里城,作为别什八里汗国的王城,还是整个东察合台汗国境内最大的城邦之一,自然是奢华热闹,但由于那群堕落的王族、贵族的横征暴敛,却少有商旅敢来此经商,是以这种奢华热闹也只不过是浮于表面,虚有其表,更绝称不上繁荣。而如今的新别什八里城,人潮涌动,有汉人,有维吾尔部族,有哈萨克部族,有柯尔克孜部族,还有蒙兀儿等部族,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并没有任何隔阂。不仅如此,街面上各色商铺此起彼落,往来的商客络绎不绝,叫买的,叫卖的,完全是一副盛世繁荣的镜像。

    时至今日,这种景象,不仅仅存在于别什八里城,整个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大小城邦,都是颇为繁华热闹。当然,这都全都归功于谢无忌等人呕心的治理。

    在这一年半多来,东察合台汗国从起初的波澜不惊,到彻底迎来了移民浪潮。自打庄铮等人返回中原,亲自坐镇,主持迁移汉民的事宜。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迁移而来的汉民,是一波接着一波。这其中,自然有庄铮等人主持的功劳,有五行旗上下一心的努力,但最大的原因,还要归功元庭的糜烂。现如今的中原大地,在元庭的横征暴敛和残暴的统治之下,百姓民不聊生,饥民遍地。而迁移到西域,虽不远千里,路途并不好走,但只要能吃饱饭,只要能像个人一样生存下去,那些个已没有活路的饥民,又岂会放过这或许就是最后的机会呢索性,沿途之上,各州城府县,都有五行旗各分坛,又或是其他抗元组织接应,是以这一路虽然艰辛难行,但他们大多数人还是成功挺了过来,成功迁移到了西域,谢无忌所统治的东察合台汗国。

    至此,东察合台汗国的人口急剧激增,汉民的比例更是达到三比一的恐怖程度。再加上谢无忌高压与怀柔并重的治理方针,这迫使其他异族不得不与汉民和平共处,甚至是初步融合。当然,这过程中,自然也不乏一些顽固的种族主义者,企图打破这种融和。而对于这种人,谢无忌可是绝不会心慈手软,快刀斩乱麻,让这些食古不化之人,通通都没有再见过第二天的太阳。

    在谢无忌的治理之下,再加上有个治世之能臣的丞相之才的刘基辅佐,东察合台汉国高速发展起来,甚至可说是一天一个变化。

    而东察合台汗国越来越繁荣,自然而然吸引了周边其他汗国的异族。在其他汗国中,可是还有着不少异族过着饥寒交迫,甚至是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这些沦为奴隶的异族,自然十分愿意迁移到如今的东察合台汗国生活,更会努力的去主动融入其中,不敢有任何寻衅滋事的举动。

    至此,东察合台汉国的移民浪潮,越来越盛。而有了异族的大量涌入,汉民的占比虽有所降低,但也足有二比一,仍是以汉民为主导地位。这恰恰也是谢无忌理心目中,最最理想的状态。

    人口的急速增长,不仅给东察合台汗国带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带来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它给谢无忌带来更直观的好处,那就是创造了大规模征兵的先觉条件。

    时至今日,谢无忌麾下,除了最初的近五千五行旗精锐战士,还多了整整三万大军,分别由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统帅。这三万大军虽然仅仅经过了不到一年的突击集训,还远没有达到谢无忌心目中的无敌精锐之师,但也形成了不俗的战力。这中间,自然有谢无忌所制定的科学的作训计划的功劳,以及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三人的亲历亲为,与军士们同吃同住、甘苦与共的努力,当然也不无这三万大军都是来自于那些历经艰辛穷苦大众,又或是精状的异族奴隶的原因,只要肯给他们一丝丝希望,他们就必定会全力以赴。

    且说,谢无忌等人在东察合台汗国的日子,自然过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但远在中原大地,却是波澜汹涌,变故横生。

    对于明教五行旗从各行省迁移汉民的事情,元庭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而元庭虽然腐朽,对待汉民更是残暴、血腥,但这也只不过是他们奴役汉民的手段,他们又岂会不知,人口基数庞大的汉民,才是他们统治地位的根基之所在,是绝对不容有失的。若是明教五行旗只是小打小闹,元庭或许根本懒得理会,但看五行旗的架势,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元庭就是想不理会都不行。

    对此,元庭马上采取了相应的应对举措,对五行旗,乃至整个明教,展开了一连串的打击。

    调动兵马或许是阻止五行旗大举迁移汉民行为最直接有效的举措,但时间上,却显然有些慢了。

    于是乎,元庭首先采用了最简单粗暴,最直接迅速的举措。那就是,派出他们所招揽、供奉的那些邪道高手,打击五行旗各行省的分坛。这个举措或许会有不小的效果,但却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办法。元庭也十分清楚,这个举措就是一把双刃剑,伤敌的同时,还很可能会伤到己身。

    长久以来,元廷所招揽、供奉的邪道高手,与整个中原武林,不论是以六大门派为首的名门正派,还是行事乖张,被称之为魔教的明教,都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制衡的关系。二者之间,是有着一条看不见也摸不到,但双方都心知肚明的红线存在。一旦有任何一方跨过这条红线,都必将会迎来另一方不遗余力的反抗、打击。其结果,将是双方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两败俱伤!或许就是唯一的结果吧而如今,元庭所采取的这一举措,就是踩到了这条红线。至于说最终的结果会怎样或许也只有天知道了。

    就这样,起初元庭所派出了的那些邪道高手,可谓是战果颇丰,仅仅半个月间,就一举捣毁了五行旗三个行省



第135章 谋划西察合台汗国
    第31节谋划西察合台汗国

    这场中原武林和元庭的决战,在经历了长达半年有余,终于落下帷幕。虽说最终的结果是中原武林小胜一筹,但单看双方的损失,却是谁都没有讨到半点便宜,可谓是两败俱伤。

    至此,双方都无力再战。元庭不得不将侥幸生存的邪道高手接回,默默的舔着伤口。中原武林也同样无力再战,纷纷将门人召回,开始休养生息。

    而说起来,这场战争的最大得益者,还要属汝阳王了,他所派出的高手,虽然都受伤不轻,但不论怎么说,却是成功活了下来。再修养个一年半载,也就没什么大碍了。想想看,在元庭招揽、供奉的邪道高手损失大半的情况下,即便眼下还看不出,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汝阳王府的话语权,必将越来越重。

    这场大战虽然结束了,但谢无忌迁移汉民的计划仍在继续,即便庄铮等人也在这场大战中受伤不轻,需要安心养伤,但各行省的五行旗分坛仍可自行其是,当然也可以从旁协助执行迁移汉民的计划。

    元庭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经过了这半年多的时间,他们的大军早已准备完毕。说起来,元庭也从来就没有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邪道高手的身上,早就在三个月前,各行省的大军就已集结完毕。如今大战落幕,元庭的大军,自然也就派上用场了。

    消息传到了东察合台汗国,面对这种严酷的局面,经谢无忌和刘基的商议决定,命五行旗各省的分坛,提前发动起义,以此来钳制元庭蒙古铁骑的兵锋。不过,如此一来,迁移汉民的计划,就不得不放缓了。兵荒马乱,再想继续迁移汉民,操作起来的难度,必将直线上升。

    谢无忌的命令传回中原,五行旗立刻行动起来,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在七个行省竖起起义的大旗。立时间,当地的仁人义士,还有那些走投无路的贫苦百姓们,积极响应,踊跃参与。这使得这七个行省的义军,很快就形成了规模。

    而接下来局势的发展,也并没有出乎谢无忌等人的预料。五行旗在七个行省的起义壮举,就像是点燃军火库中的炸药桶,瞬间将原本就暗流涌动的中原大地瞬间引爆。整个中原大地,狼烟四起,无数仁人义士,揭竿而起,矢志反抗蒙古人的暴政,推翻元庭的统治。这股起义的浪潮,就好似点点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再无可阻挡。

    面对这等严酷的局面,元庭自是高度紧张,全副心神都被牵扯了过去,紧急调配兵马,四处平乱,再没有精力关注其他。想当年,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麾下的蒙古铁骑,可谓是无敌于天下,是何等威风,何等霸气。时至今日,蒙古铁骑虽早已不复当年的无敌之姿,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也还有三千钉,这些年下来,当年的蒙古铁骑就是再被如何腐化都好,多多少少底子还在,战力大减是不假,但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更何况,各地的义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大都是由一群饥民所组成,更未经过任何正规系统的训练,又能有多少战力可言是以,双方初一交锋,各地的义军便被元庭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被压制的完全抬不起头来,损失惨重。

    战局如此不利,远在东察合台汗国的谢无忌等人,却并不感到意外,若元庭真是如此不堪,那才是怪事,更早就被推翻了。并且,谢无忌等人相信,这等失利的局面,必定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有新的转机出现。

    果然,在经历起初的失败,各地义军的首领,立即转换策略,不再去与元庭大军硬碰硬,而是与元庭的大军打起了游击战,将“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的指导性方针,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此博大精深的战术,自然是出自谢无忌的手笔,早在他命五行旗起义之时,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当然会留下了后手。而正是五行旗所领导的义军,先行采用此种战术,不仅避免了重大的损失,还让元庭大军疲于奔命,所收到的效果却又微乎其微。

    其他义军,有见这种战术如此行之有效,自然就开始照猫画虎,争先效仿了。这也确是给元庭的平乱大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说,元庭大军的兵力还是占据优势,但义军实在太油滑了,根本就不与其硬碰硬,整日带着他们兜圈子,这使得元庭大军有力气去没地方使,被弄得焦头乱额,却又无可奈何。

    总而言之,中原大地战况,越发焦灼,元庭大军和各地义军,你来讨伐我,我来偷袭你,可说是互有胜负,但要想要彻底战胜对方,确是难上加难。就这样,元庭和义军之间,形成一种诡异的僵局。

    而此时,远在东察合台汗国的谢无忌,亦不会闲着。说起来,谢无忌的西域扩张步伐,已足足停滞了长达一年半有余,如今各方面的条件都已成熟,原本被他们占领东察合台汗国而引起注意和警惕的元庭,如今也已再无暇顾及他们了,他们自然不愿意再耽搁下去。于是乎,谢无忌又将他那凛冽的目光,投向了西察合台汗国。为此,他还特意召回了正在城外集训军队的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三员大将。

    别什八里城的王宫议事大厅内,谢无忌、刘基、徐达、常遇春和邓友德五人端坐其内,意欲商讨接下来征讨西察合台汗国的行动计划。议事厅外,一队队五行旗精锐,也是他如今的亲卫,正往来巡逻,严密监察着周遭的情况,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虽说,谢无忌并不相信,眼下的元庭还有精力派人来监视他,但为防万一,必要的防备,还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说西察合台汗国会不会派人前来刺探情报,却完全不在谢无忌的考虑范围之内。

    议事厅内,谢无忌品了口香茗,含笑看向四人,笑道:“诸位,我们已经积蓄力量一年半有余,如今时机终于成熟了,是该商讨一下,接下来的计划了。”

    “不错。”刘基额首道:“这一年半来,我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汉民迁移而来,使我方治下的人口激增,再加上发展带来的雄厚的经济实力,虽然目前我方只有三万五千的兵力,但只要我方需要,随时可以拉起十万可堪一战的大军,不要说征讨西察合台汗国,只要谋划得



第136章 强援至,夜袭金刚门
    第32节强援至,夜袭金刚门

    时隔一年半之后,谢无忌终于再次开启了他倾吞西域的宏图大计。而此次,他的目标,投放到了西察合台汗国。战火再燃,整个西域都将目光投注到西察合台汗国,密切关注战局的变化。对于谢无忌所统御东察合台汗国,西域的其他汗国,都是抱有警惕、提防的态度,尤其是在谢无忌大举迁移汉民之后,以及如今所暴露出的野心,这种警惕和提防,已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谢无忌的东察合台汗国的大军,兵分三路,两明一暗,向西察合台汗国挺进。明面上,常遇春和邓友德的两万大军,大张旗鼓,浩浩荡荡,以气吞山河之势,直插进西察合台汗国。暗地里,谢无忌所统帅五千大军,潜行隐踪,悄然向金刚门山门所在的那黑沙不城靠近。需知,谢无忌的这五千大军,可都是原五行旗的精锐,虽说武功大都不入流,但也远胜平常军队,只是隐藏踪迹,还是可以轻易做到。

    且不说谢无忌的五千精锐,常遇春和邓友德的两万大军,一攻入西察合台汗国的境内,就按照计划,兵分两路,攻伐西察合台汗国北部和南部的各个城邦。

    西察合台汗国自然不甘坐以待毙,先是派出大军进行狙击,但西察合台汗国的军队实在不堪一战,仅仅是一轮的碰撞,便被常遇春和邓友德打得溃不成军,四下奔逃。无奈之下,西察合台汗国唯有据城固守,以图能够抵住常遇春和邓友德的兵锋。但可惜,西察合台汗国的这个举措,注定只能成为一种奢望。虽说,西察合台汗国的据城固守,确实给常遇春和邓友德的两路大军,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成功拖慢了两路大军进击的步伐,但也仅此而已。这却并不能挽回,他们被逐步蚕食、吞并的命运。

    仅仅不过两个月的光景,常遇春和邓友德的这两路大军,就一路攻城略地,倾吞了西察合台汗国近三分之一的地盘。这还是西察合台汗国顽抗据守的结果,否则常遇春和邓友德的战果将更大。

    此时,谢无忌率领五千精锐,已然悄无声息的来到了那黑沙不城西十里外的一处秘密山谷之中,安营扎寨。

    在这处山谷中,谢无忌这一停顿,就是整整三天。看起来,他似乎并不急欲攻占那黑沙不城,像是正在筹谋准备着什么。

    月夜风高,山谷之内万籁寂静,只余一队队精锐士兵往来巡逻的脚步声。破风声起,转眼间,十一道身影,骤然出现在了营寨的门前。但奇怪的是,巡逻的士兵,见到这十一人,不仅没有上前询问,又或是拦阻,反而恭恭敬敬的将这十一人,迎进了营寨,带往谢无忌的帅帐。

    “诸位叔父,你们终于来了,小侄可是已经等候多时了。”收到消息的谢无忌,连忙迎了出来,远远的就抱拳拱手,先行见礼。

    不错了,这十一人,就是谢无忌在此处逗留三日,苦苦等候的强援。他们分别是,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之一的“青翼蝠王”韦一笑,五散人之彭和尚彭莹玉、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布袋和尚说不得和周颠,以及五行旗的五位掌旗使之锐金旗的庄铮、巨木旗的闻苍松、洪水旗的唐洋、烈火旗的辛然和厚土旗的颜垣。要对付金刚门,自然少不了高手的助阵。

    谢无忌虽然自信,但却并不狂妄,他可从来都没有想过,仅凭他一人就能覆灭金刚门。虽说他还有五千精锐,要剿灭金刚门,也不是不可能,但其结果必定也是损失惨重,谢无忌可不愿他这五千精锐,白白损失在一个小小的金刚门身上。早在谢无忌出征之前,他就已飞鸽传书中原,邀请明教高手前来助阵,光明左使杨逍因要坐镇光明顶,是以并未前来。当然了,对此谢无忌也是早有预料,毕竟他和杨逍的关系,一直都是不咸不淡,并没有太深的交情。

    还好,那场元庭和中原武林的大战,已过了一年有余,而经过近一年的修养,韦一笑等人的伤势早已恢复,否则谢无忌还真不知道,要邀请谁来助阵了。难不曾,为了一个小小的金刚门,将多年不履江湖的张三丰请出山这也太高看金刚门了吧。

    韦一笑朗声一笑,说道:“哈哈,无忌,凭我和谢三哥的多年兄弟情义,你有所求,本座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尚彭莹则笑呵呵的说道:“都是为了抗元大计,我们五个闲散之人,自然义不容辞,呵呵。”其余四位五散人,俱都深以为然的连连点头。
1...5455565758...1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