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到了关键时候,除了父兄,宇文温几乎没有什么依靠,自己的所谓势力小团体更是弱小得可笑。

    作为宇文亮集团的一员,为了集团的利益,危急时刻父兄大约会需要他牺牲,可万一他觉得自己还可以抢救一下,还会有谁能抢救一下?

    我全家的性命,得交到别的势力集团手里么?那和寄希望于昏君不好色有什么区别!




第一百七十四章 名声
    数日后,安6一处酒肆,某雅间内宇文温正在宴客,客人是暂居安6的沛国公郑译,陪坐的是黄州总管司马杨济,除此之外还有吏员数名,身负监视之责。.

    他们监视的当然是郑译,这位身份有些特殊,即便是无人敢管的宇文温也得注意些,所以他乐得有人现场作见证,免得让人诟病自己人品有问题。

    沛公在安6住得惯否?

    有劳邾公挂念,除了雨水实在太多,其他都还好。

    汉沔一带是这般了,梅雨时节确实让人心烦。宇文温笑道,此为黄州火腿,风味颇佳,沛公可得多尝几口。

    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虽然有耳目在不能太过放松,但吃喝玩乐有一手的宇文温,和同行郑译一起把现场气氛弄得不错。

    当年天元皇帝宇文赟遇刺身亡,刺客宇文温如今在座;随后杨坚夺权,屠戮宇文宗室,帮凶之一的郑译如今在座,前一个无人知道,后一个家喻户晓。

    沛国公郑译黄国公刘昉,是杨坚夺权的最大帮凶,赵王宇文招等宗室藩王随后也因此丧命,如今的小皇帝宇文乾铿,只要一想起当年的事情,就不可避免想到狼狈为奸的沛黄。

    刘昉在策应周军入长安的当晚身亡,只有临时反正的郑译苟活至今,如此反复小人,宗室宇文温居然和他把酒言欢,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杨济便是其中一人,当然他很好的掩饰了心中所想,毕竟行走王公之家那么多年,什么大场面没见过,逢场作戏的本事自然很强。

    周军入长安时郑译没被枭示众,那是要做个榜样,一如当年汉高祖刘邦和雍齿故事,想让那些墙头草放心,可他觉得宇文温没必要惹得一身骚。

    宗室那数十条人命,和郑译有间接关系,小皇帝时不时会想起狼狈为奸的沛黄,宇文温和这位搅在一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会被人诟病忘了宗族之仇,会被小皇帝误解,甚至会被世人认为宇文温和郑译臭味相投,付出这种代价能换回来什么?

    为了招揽人才,要千金买马骨,杨济能够理解,但宇文温买郑译这种迎风臭十里的马骨,实在是

    琵琶声起,宇文温横抱琵琶弹唱,他开始向郑译讨教起西域琵琶的技法,郑译虽然人品官品有问题,但音乐上的造诣可是没得说。

    这个时代的琵琶,弹奏时用拔子来拨动琴弦,而宇文温讨教的技法,是直接用手指来拨弦,当然这也是唐之后琵琶的主流弹奏技法。

    琵琶,为琵琶的合称,琵琶原是弹奏手法批把的称呼,琵(批)是右手向前弹,琶(把)是右手向后挑,合起来便是琵琶(批把)。

    此时的琵琶不是特指某一种形制的乐器,凡是弹奏手法涉及到琵和琶的乐器,都可以叫做琵琶。

    宇文温拿在手上的琵琶,是西域胡琵琶,因为是经由龟兹传入中原,又称龟兹琵琶,与中原的直项琵琶不同的是,胡琵琶是曲项,弦数也不一样,弹奏出来的音色略有不同。

    琵琶的指法也分左右手指法,累计有数十种之多,在酒席上自然是不可能学会,宇文温只是先热热身,毕竟他在安6无所事事,正好向专家讨教。

    也是个由头,免得无故宴请郑译让人诟病,毕竟这年头弹琵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琵琶也是军中常用乐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正是这个时代军旅生活的写照。

    宇文温不怕非议特地请客,郑译自然是感激不尽,来到安6暂居后,他还以为宇文温至此音信全无,未曾想对方还没忘记他。

    郑译之所以跟着宇文温来山南,就是要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不想引起周国朝廷上层的注意,一旦让人记起来浮想联翩,那么他不死也得脱层皮。

    只是在安6的生活如同软禁,监视他的吏员那脸色好哪里去,今日宇文温请客,就是摆出一个姿态,让吏员们知道郑译还是有人挂念的。

    有了这一层关系,吏员们不会也不敢欺压郑译,所以心知肚明的郑译也投桃报李,认真教授胡琵琶的弹奏技法,毕竟自家性命,如今就靠着宇文温了。

    当年周武帝宇文温迎娶突厥可汗之女阿史那氏,陪嫁之中有一队龟兹乐者,其中名为苏祗婆的人是音乐家,擅长弹奏胡琵琶,郑译向其讨教,收获颇多。

    所以宇文温要学,他求之不得,弹唱间吃吃喝喝,眨眼一个多时辰消逝,酒饱饭足尽兴而去,郑译在吏员的陪同下返回居住地,而宇文温则与杨济打道回府。

    在马车上,杨济问为何如此,按照往日的套路,宇文温开始讲故事。

    甲东家,世家旁支出身一表人才,对待掌柜伙计如同兄弟般,平日里称兄道弟打成一片,一起吃饭喝酒作乐,手下有个头痛脑热,关切的嘘寒问暖,如同自家人般温暖。

    唯独升职加薪的话题从来不谈,掌柜和伙计也不好意思提起来:大家关系那么好,谈钱伤感情嘛!

    乙东家,出身不好不知礼数,喜欢边抠脚边和人谈话,动辄化身咆哮天王,可以当众骂得掌柜伙计下不来台。

    什么一起吃饭喝酒那是想都别想,你生病了要请假?工作完成了没有?没有就不批假!

    好像是个黑心东家,但是赏罚分明,只要你做得好,该升职加薪绝不含糊,年终奖金拿一年工钱,业绩排名前列的还有机会抽奖,奖品从宅院到美女都有。

    你作为伙计,愿意在哪个东家手下做事?

    杨济沉默不语,他觉得宇文温在下套,这年头有喜欢边抠脚边和人谈话的东家?

    别人怎么想不知道,反正本公愿意在乙东家手下做事,无他,有奔头。

    宇文温的是如此,那个时代的他,需要钱,需要买房子车子需要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这样才有底气去追求心中的女神。

    人都有欲求,求名求利都很正常,老板本身的品行是其次,主要是给自己的员工带来什么。

    功名利禄,大家跟着老板拼事业,不就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你跟我称兄道弟却不升职加薪,我总不能一辈子住出租屋和五姑娘过日子吧?

    礼金呢?房子呢?接亲的豪华车队呢?豪华酒店的婚宴呢?未来岳母的脸色真的很难老板!

    当然这只是心中所想,说出口的却是另一套说辞,他问杨济:若是别人来投奔本公,不是为了功名利禄,难道是因为本公琵琶弹得好听?

    只要能达到升官财目的,本公名声差一点点对他们来说有关系么?

    你的琵琶弹唱如同猴子拨竹丝咿呀乱叫,哪里好听了!

    杨济腹诽不已,但道理却是听明白了,但他还是有不同意见:陈平盗嫂受金,不影响汉高祖用之,可陈平的名声没如今的郑译那么臭。

    郑译名声臭,本公未必保得了,但他有一技之长,所以本公愿意力所能及庇护他一段时间,这说明什么?

    说明国公忘了宗族之仇,忘了陛下心中之痛。

    换来的是一个机会,品行有瑕疵之人,也许愿意来投奔本公,这就够了。

    宇文温难得说心里话,杨济是可靠之人,换做别人他才不会说,毕竟说完是要灭口的。

    中原想要出人头地的人才,选投靠尉迟氏,次之是家父,而本公,呵呵,关陇门阀山东高门豪强,还有江南士族,有谁本公么?

    寒门子弟,是本公目前唯一的希望,可他们不敢冒险,因为不知道本公的行事风格如何,是眼里容不得沙,还是和光同尘?

    宇文氏和尉迟氏的矛盾会越来越大,最后会是什么结果也不知道,世家大族也许会静观其变,而次等士族也不敢轻易下注,敢冒险的,哪个不是奔着功名利禄来的?

    投奔尉迟氏,风险低胜算高但获利少,投奔宇文氏风险高胜算低却获利丰厚,他们不敢高攀杞国公,所以世子是选,本公其次。

    你,一心想着已故的未婚妻,所以不近女色,又视金钱如粪土,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女人,钱帛,官位,爵位,他们要冒险,不就是奔着这几样来的?

    兄长作为世子,要保持谦谦君子的风范,要行得正坐得直,正所谓皎皎者易污,那些品行有些许瑕疵的人,你觉得他会么?

    杨济理解宇文温如今的处境,他也知道己方人才匮乏情况必须解决,所以宇文温的话说服了他。

    说到这里,宇文温的态度已经很明显,走正经路子招揽人才,他争不过兄长宇文明,所以即便冒着被世人诟病的风险,也得想办法打响自己的招幌。

    在外人迎风臭十里的郑译,凭着教授琵琶技艺都能得到宇文温的些许庇护,那么其他人呢?

    想出人头地以小博大却苦于投奔无门?可以找邾国公宇文温试一试啊!



第一百七十五章 按图索骥
    安6,邾国公别院,宇文温在书房里和杨济议事,他们翻个名单,上面密密麻麻画着树状图,是宇文温想办法整理出来的名录,记载的是当世名门的简要宗谱。..

    宇文温和郑译走得近,按他的说法是为了千金买马骨,虽然举了个例子把杨济说服大半,但这位还是有些不放心,那么宇文温便要让杨济认清楚现实:

    邾国公宇文温,只凭着自身,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到底能低到何种地步。

    他要用事实说话,所以模拟了一个招聘,拿出一张名录让杨济其判断他若要招揽名录上的人是否能成功。

    所谓举一反三,为了节约时间,宇文温直接来个重磅炸弹:这个宗谱,是世家大族崔氏的。

    崔氏源出姜姓,齐丁公之子季子居崔邑,以封地为氏,为崔氏始祖,战国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东武城,是为清河崔氏始祖。

    其弟仲牟,另居于博陵安平,是为博陵崔氏始祖,崔氏兄弟以清河博陵分房生在汉初,历经两汉魏晋,已经成为经史传家的世家大族。

    先是清河崔氏,东汉时分为四大支:崔恪崔景崔霸崔琰这四支,为四大支系。当然还有别的支系,只是名声不显。

    这个时代活跃的清河崔氏成员,基本上都是这四支的后代子孙。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清河崔氏虽然有成员南迁,但其主体仍在北方,一些支系家族成员为了维持世家大族的地位,积极入仕,到了北朝,清河崔氏的政治地位全面抬升。

    结果北魏开国元勋崔浩,因为修史得罪皇帝,引国史之狱,清河崔氏伤亡惨重,但崔氏的根基还在,很快就恢复起来。

    到了后来,清河崔氏又分了许多房支,有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以及荧州崔氏颍川鄢陵房等,还有南渡的一支,是为南祖崔氏。

    清河大房始祖崔休,生于北魏早期,有子甗仲文叔仁,所以大房又分为三支,成员大多在山东,当然这是地理名词,不是后世的山东。

    既然家族在山东,那么大房的成员便主要在东魏齐国仕宦,齐国灭亡后入周,蜀国公尉迟迥于邺城拥立小皇帝后,继续在周国为官。

    尉迟氏势大,清河大房的子弟,不去投尉迟氏,投你宇文氏做什么?更何况宇文温了。

    接着是清河小房,被世人称之为煊赫,在清河各房之中地位最高的一房,成员周灭齐后大多在周国做官,其中亦有个别在山南为官者。

    不过那是杞国公宇文亮的属官,和宇文温无关,想挖角是不可能的。

    其三,清河青州房,成员大多在青州及周边,未有在山南为官者,换而言之,要挖角很难,只能西魏周国(都长安时)有关系的荧州崔氏。

    荧州崔氏以崔彦珍崔景茂崔彦璋崔彦穆崔彦异五兄弟的支系比较显眼,崔彦珍的女儿崔氏嫁给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其亲外孙女即为隋国皇后独孤伽罗。

    换而言之,崔彦珍是杨丽华的曾外祖。

    崔彦穆曾任周国安州总管,大象二年中,朝廷讨伐安州宇文亮,王谊为行军元帅,崔彦穆为行军总管领兵攻打随州,为宇文明所拒,不过他次年便已亡故。

    因为和独孤伽罗沾亲带故,荧州崔氏一系成员,在隋国混得不错,如今周国收复失地,这些人大约是要被算账,届时能活下几个未能得知。

    荧州崔氏又分有颍川鄢陵房支,历经大象二年的变乱,要么在隋国为官,要么在周国(都邺城)为官,在周国的自然投尉迟氏,在隋国的保不保得命还两说,他何德何能去招揽?

    至于南祖崔氏,人家在南朝过日子,宇文温又如何能去挖角?这么多清河崔氏的成员,他想要招揽的可能性为零。

    清河崔氏没指望,宇文温示意杨济开始崔氏,博陵崔氏当然分了许多房支,如今主要的是安平房大房二房三房。

    永嘉之乱后,安平房大房相对比较默默无闻,成员分布山东各地,那是朝廷(尉迟氏)的地盘,宇文温根本没能力去挖角,那么就继续。

    二房崔经一支,子孙于葛荣之乱时死伤过半,有曾孙崔士谦崔士约入西魏,崔士约之子为崔弘度崔弘升等,有一女为丞相尉迟迥的儿媳,也就是说博陵崔氏二房崔经这一支是和尉迟氏联姻的。

    这样就完了?没有,崔弘度还有个妹妹,是如今隋国秦王杨俊的王妃,而按着原来的历史,崔弘升的女儿,会是杨广太子杨昭的王妃(杨昭时为河南王)。

    所谓一门二妃,典出于此,这一房的崔氏,宇文温,甚至宇文宗室,他们要投也是投有姻亲关系的丞相尉迟迥。

    二房崔郁一支,子孙于高欢入洛阳时被屠杀过半,其孙崔宣猷逃入西魏,有子崔仲方,是为隋帝杨坚心腹,拟定了隋国官制,如今保不保得住命还两说,没指望。

    三房有崔暹一支较为显赫,其子崔达拏,尚齐国乐安公主,如今为丞相尉迟迥心腹,数次出使山南,和宇文温算是熟人,挖角什么的想都别想。

    博陵崔氏在北朝的仕宦经历不算显赫,即便是到了东魏齐国,因为高氏依赖的是北镇勋贵,所以对于山东高门不怎么感兴趣,即用又防。

    崔暹在齐国算是受到重用的大官,其子崔达拏尚还是齐国驸马,结果只因为公主的一句牢骚话,皇帝立刻杀了崔达拏之母并弃尸漳水。

    母亲被杀,崔达拏敢怒不敢言,还得和乐安公主相敬如宾,所谓重用,也重用不到哪里去。

    后来周国平齐,山东士族也没能在周国有什么大作为,后来尉迟迥在邺城另立朝廷,对这些高门望族多有倚重,所以山东士族要投奔的选,自然是尉迟氏。

    相比尉迟氏,宇文宗室集团实力明显差了许多,这些士族子弟就算要投也是投宇文亮,至于宇文亮集团(宗室集团)的双花红棍宇文温,吸引力要更差。
1...423424425426427...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