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不会!他们会等着官军将主力撤回岭北,到时候这些人起兵作乱,局势大乱之际官府靠着数千驻军能压得住么?压不住,还得从中原调兵过来平乱,到时候,大家还得来岭南一趟!

    要想战决,不光要击败陈军,还要把岭南当地那些心怀不轨的酋帅洞主们教训一下,才能让他们真正老实,不会降而复叛,官军才不会来回奔波,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如何教训那些俚帅洞主?四处分兵去攻打他们?这里是岭南,烟瘴之地,是人家的地盘,他们打不过可以跑可以躲,官军又能追多久?更别说会中伏来个全军覆没。

    与其让这些人分散各地伺机造反,还不如让陈军把他们召集起来,然后我军一战破之,这才是战决,而浈阳城,就是最好的决战之地!

    在场众将之中,杨济麾下的行军将领,加上虎林军的几位将领,其实都是自己人,所以对于杨济的决定,一开始即便不理解,也没有抱怨和怀疑,而杨济今日之所以开诚布公,实际上是给行军总管慕容三藏及其麾下将领一个解释。

    如今岭南周军有两位行军总管:杨济慕容三藏,按照行军元帅宇文温的命令,是以杨济为主,慕容三藏为副,所以真要有贻误战机的罪过,理所当然由杨济承担。

    慕容三藏久经战阵,原为齐国将领,擅长用骑兵,所以用兵的风格就是一个快字,一月初周军攻破曲江之后,他一眼就看出浈阳的重要性,原本要亲自领兵乘胜追击拿下浈阳,结果被杨济拒绝。

    他不觉得杨济是庸将,不会看不出浈阳的重要性,结果却毫无道理的拒绝追击,简直是匪夷所思。

    为此两人爆激烈的争吵,慕容三藏知道杨济是元帅宇文温的亲信将领,于是向监军长史崔达拏告状,说杨济畏敌不前,导致贻误战机纵虎归山。

    元帅行辕那边吵成什么样子,曲江众将无从得知,但最后杨济的决定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南昌的质疑,这让慕容三藏十分郁闷。

    他被任命为岭南道行军总管,是作为监军长史崔达拏的自己人来壮胆撑腰,但慕容三藏不想涉及政争,他作为齐国旧臣,本来行事就小心翼翼,宇文家和尉迟家的浑水可不想趟,就想着从岭南凯旋归来。

    杨济方才的一番解释,他之前不是没想到,但总觉得这样有些冒险,眼见着春天已到,万一战事不利拖延下去,到了夏天暑气上来烟瘴爆,搞不好自己没有战死沙场,反倒病死异乡。

    慕容总管,是否还有疑问?

    没有,只是还请杨总管不要轻敌。

    此是自然,接下来的战事,一切都按拟定好的方略办!




弟一百七十六章 隐患
    浈阳城东南,浈水峡口处,大都督王猛正在巡视防务,为了守住浈阳他已经把能想的办法都用上,一番准备之后浈阳虽然不敢说固若金汤,但守上月余还是有信心的。

    然而世上没有坚不可摧的城池,浈阳也不例外,完善的城防之下依旧有隐患。

    先是位置,浈阳位于浈水北岸,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浈阳城最初修建时选址有特别考虑,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备南面方向的敌人。

    说白了,浈阳和曲江一般,是中原朝廷在岭南的驻军要地,要防范叛乱的南方俚僚,即便局势一片糜烂,也得坚守大庾岭南麓的一块地盘,为官军主力平叛守住重要的立足点。

    曲江所在的东衡州以及西南侧的西衡州,原本是从衡州之中划分出来,而衡州这一行政区划的设置,就是要和南面的广州南北呼应。

    广州州治番禹濒海,官军从建康走海路可直达番禹;曲江位于大庾岭南麓,是横浦水和泷水汇成溱水的汇合点,有水6之便利,是官军前往岭南的6路上一个重要据点。

    而浈阳则是曲江的南方门户,一旦广州有难,曲江驻军乘船经溱水顺流而下过浈阳可增援番禹,若番禹沦陷,北上的俚僚乱军必须向攻克浈阳,才能进犯曲江。

    所以从城南流过的浈水是浈阳的天然护城河,这也是城池建于浈水北岸的一个原因。

    结果如今形势逆转,曲江沦陷之后,敌人从北面来了,虽然王猛立刻让人掘沟引水弄出了应急的护城河,但那始终比不上浈水。

    这只是第一个隐患,而第二个隐患则是容易受到水攻。

    不是浈阳城容易受到水攻,而是城南对岸的南岸容易受到水攻,浈水从浈阳东南方向的峡口流出,随即折向西北入溱水,敌军只要在浈水上游筑坝蓄水,之后再掘坝放水,汹涌而来的大水会直接横扫峡口西侧的浈水南岸。

    届时,驻扎在南岸的俚僚兵营寨就完蛋了。

    这是浈阳附近地势决定的,按说不该在南岸立寨,但浈阳城容不下这么多兵,如果其中官军居多,王猛倒是很有信心在城北郊外立寨,以其为城池的屏障借以抵抗周军。

    可这些俚僚兵中的大多数队伍战斗力太差,野地浪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旦崩溃往后跑,不开城门不行,开城门也不行,所以只能让这些兵在城南也就是浈水南岸立寨,通过浮桥入浈阳协助守城。

    这样一来,就得提防周军故技重施用水攻,而浈水上游是清远郡,其郡治翁源和安远郡郡治始兴不过一山之隔,如今已被周军攻占,所以对方用水攻的几率过九成。

    既然被人用水攻的几率很高,王猛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南岸营寨选址都在地势较高之处,是历年浈水泛滥时都淹不到的地方。

    如今尚未进入雨季,所以周军即便利用浈水来进行水攻,陈军只要注意地势就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而王猛汲取了经验教训,在峡口处也立了寨子,让人每日不分昼夜都要测量水位,持续了许多日子。

    每天每个时辰都要测量水位,一旦现水位明显下降,就说明上游在蓄水,这就是周军施展水攻的前奏,必须马上采取措施,让南岸营寨做好准备以防范大水。

    这也是王猛最关心的地方,有空就要来这里转一下,以免有人偷懒,最后害得官军大败。

    浈水岸边立着一个木桩,在水面的位置有一道痕迹,那是王猛亲手用佩刀砍出来的,这就是浈水的水位标线,他每次过来时都要亲眼看一下,免得有人敷衍误事。

    亲眼看见浈水水位没有明显变化,王猛放了心,交代守将几句之后骑马往回走,他要到南岸营寨巡视,看看有没有新的隐患。

    南岸营寨里驻扎着各地赶来助战的俚僚兵,他们所属的俚帅洞主自然是各不隶属,若在平日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肯定会大小矛盾不断,不过如今营寨里有说话算数的人坐镇,乱不起来。

    王猛要坐镇浈阳,当然没空管南岸营寨的破事,如今管着南寨的是两个人:西衡州刺史陈佛智高凉太守冯暄。

    岭南有三大豪族,是为泷州陈氏南路冯氏以及安州宁氏,这三大豪族最初都是从中原南迁的家族,在岭南定居下来之后,历经数代与当地俚僚融合,成了一方豪强。

    陈佛智出身泷州陈氏,郡望是颍川郡鄢陵,而冯暄出身南路冯氏,祖上是南下避祸的南燕皇族,他们都是各自家族的手握实权者,领着各自家族精锐部曲驻扎于此。

    有威望有强兵,说杀谁就杀谁,各地俚帅洞主哪里敢造次。

    还有安州宁氏,因为安州距离东衡州距离太远,所以未能派人领兵前来助阵,当然,宁氏所在的安州,和周国山南安州只是同名但没任何关系。

    宁氏代表安州刺史宁猛力虽然没能赶到浈阳,但有陈冯二人在,王猛已经松一了口气,尤其冯暄的到来,能让他彻底放心。

    北虏势大,官军大败之后损失惨重,有劳二位领兵前来协助本官守浈阳。

    王都督请放心,我等领兵到此助战,定要齐心协力,将北虏赶出岭南!

    掷地有声的话语,是从年轻的冯暄口中说出来的,如果换做他人,王猛不会轻易相信,但既然是冯暄说的,那就绝对没问题,因为这个年轻人所说,便是太夫人的意思。

    南路冯氏,身边站着另一个豪族,那就是高凉冼氏。

    高凉冼氏本就是岭南当地大族,世为南越领,跨踞山峒,部落十余万家,早在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冼氏领便带着礼物到番禹觐见赵佗。

    到岭南避祸的南路冯氏,实力虽强,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直到冯暄的祖父冯宝娶了冼氏女为妻,强强联姻,成就岭南第一豪族:冯冼氏。

    冯冼氏的当家人可不是冯家男儿,而是冯暄的祖母冼氏,也就是被大家称为冼夫人的那位女中豪杰,岭南的定海神针,威望无人可及,陈国封其为石龙太夫人,所以大家又尊称冼夫人为太夫人。

    冯暄为太夫人之孙,领兵赶来浈阳协助王猛守城,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太夫人的态度,岭南各地俚帅洞主,都会以太夫人马是瞻,所以王猛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信心大增。

    更别说陈冯两家素来交好,陈佛智和冯暄本就是好友,有他们两个坐镇,王猛就不用担心聚集南寨的俚僚兵不听话。

    陈使君冯府君,此次北虏势大,其主帅用兵狡诈多变,切不可掉以轻心,本官坐镇浈阳,南岸大寨就有劳二位了!

    王猛说话很客气,但陈佛智和冯暄不敢托大怠慢,连声说下官愿为国效力。

    场面话多说无益,谈正事要紧,陈佛智和冯暄事先便统一了意见,直接把担心说了出来:

    大都督,我军为据守浈阳已做好万全准备,北虏急切间肯定攻不下来,但是这么多兵马聚集于此,粮草消耗颇大,这样耗下去,我军恐怕也吃不消。

    两位的意思?

    自家事自家知,如要出城和北虏对攻,肯定不行,但对方不攻过来就这么干耗着也不好,不如,想办法让他们攻过来?



第一百七十七章 欲盖弥彰
    周军大营,中军帐内,几名衣衫褴褛的男子,正向周军主将行军总管杨济说着什么,他们口中咿咿呀呀说的是岭南俚语,杨济根本就听不懂,只能靠一旁的通事来翻译。

    这几名男子,半夜时鬼鬼祟祟来到周营外,被暗哨现并抓住,原以为是前来刺探军情的陈军细作,不过军中雇来的当地人和他们对话之后,得知对方是陈军逃兵。

    具体来说,是出逃的俚兵,之所以跑来这里,是因为他们被头领安排去做苦力,每天累死累活,吃又吃不饱,他们实在是受不了便逃了出来。

    逃出来后不知何去何从,要想跑回家,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再说万一头领派人回来抓,那是一抓一个准,几个人一合计,觉得不如投奔周军。

    他们投敌,家里人怎么办?无所谓,反正好死不如赖活着,用一个秘密换得丰衣足食也不错。

    秘密是什么?那得向周军主将当面说。

    这几个俚兵要见主将,当面将秘密说出来换取好处,听上去对于周军来说似乎是意外之喜,可周军将士没那么糊涂:

    你说见就见?万一你们是陈军派来的刺客,趁着见到主将的机会忽然行刺那该怎么办?

    所以,这几个俚兵被士兵们仔细搜了身,还把双手反绑,才带着他们进中军帐见主将杨济。

    因为双方语言不通,交谈需要通事转达,所以折腾了许久之后,杨济才弄清楚这些俚兵的所谓秘密是什么,而对方带来的秘密,和浈阳城的隐患有关。

    浈阳城位于浈水北岸,这个位置对于防御南来的敌人很有利,但敌人一旦从北面来,本来可以充当护城河的浈水就失去了作用。

    所以为了防御周军,陈军组织人力在城北城东挖掘壕沟,并引入溱水浈水使之成为护城河,因为是临时救急所以考虑不周,壕沟距离城墙有些近,引水入沟之后导致墙基被水浸泡出现不稳的迹象。

    尤其是城北城墙的西北角,那里挖掘的壕沟引溱水入内,而自北向南流的溱水入沟时,河水冲刷着城墙西北角,一开始还没什么,可时间一长城墙居然开裂了。

    浈阳临山,所以城墙是由石块垒成,历经数百年风雨都没见出现大问题,结果壕沟引水之后居然开裂了,这说明壕沟离城墙太近,引入河水之后导致土壤软化使得墙基不稳。

    这种问题可大可小,而浈阳城北城墙西北角那一段的问题尤其严重,已经可以用摇摇欲坠来形容,所以守军征调人手,不惜用人命来填也要把墙基加固。

    逃到周营的几个俚兵就被安排去加固墙基,在墙基下稀烂的泥里竖起木桩顶住墙体,那里的条件太恶劣,墙基多半悬空,随时有可能塌下来。

    没人敢冒险加固墙基,但不做又不行,眼见着做不做都要死,所以几位狠下心,直接从墙基下挖地道溜出城,投奔周军保命。

    杨济听了这个秘密很感兴趣,借助通事做中间人,仔细向俚兵询问了城墙的问题,待得确认城北城墙西北角确实摇摇欲坠后,他问对方想不想立大功。

    如果想立大功得赏赐,就要趁着夜色立刻回浈阳城,待得后日周军摆开阵势攻城时,他们把城墙弄塌搞出一个缺口,城破之后重重有赏。

    几名俚兵听了之后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杨济好说歹说,许下女人钱粮田地的赏赐,才让这几位下定决心,愿意马上赶回城里,若无其事的继续修补城墙,等着后日为周军开城墙。

    让人领着俚兵退下,帐后转出一人,却是行军总管慕容三藏,方才杨济和俚兵的谈话内容他已听得一字不漏,还通过小孔,观察了几人的表情。

    慕容将军,这些人方才所说,以为如何?

    杨总管,这些人所说真假暂且不论,可他们说话时气息平稳,毫无唯唯诺诺的样子,完全看不出他们怯场,似乎不像出身卑微之人,更何况不知不觉中露出了破绽

    慕容将军的意思?

    我观其神态,杨总管每说完一句话,不用通事转成俚语,这几个人便已面露听懂的神色,却还要等通事用俚语说出来才回答,也就是说,他们听得懂汉话,却要装作听不懂!

    如此行事,所说的城墙将塌必然是假的,肯定是王猛派他们来,欲使我军进攻浈阳,他为何派人诈降说城墙有问题?简直是欲盖弥彰!

    。。。。。。

    深夜,浈阳,刚从城外周营回来的几位逃兵,正在向郎主汇报所见所闻,他们的郎主是谁?当然是在座的陈佛智和冯暄。

    小的亲眼所见,周军营中粮食堆积如山,管粮草的大半夜还在那里清点,说出的粮食数量有六万斛。

    六万斛,足够一万人食用三个月,这说明周军存粮充足,不过陈佛智却没有露出惊讶的神色,他开口问道:你们是亲眼看见,亲耳听见?

    是的,小的能听懂汉话,他们说的有汉话和俚语,数量确实是六万斛。

    你们先退下吧,回去好好睡个觉。

    几个俚兵告退,留下堂内三人所有所思,端坐上的王猛问道:二位如何看?

    陈佛智力冷笑一声:大都督,他们欲盖弥彰!

    一旁的冯暄点了点头,他们派出去的这几个人,实际上就是要骗周军来攻打浈阳,结果却探得了一个重要消息:周军缺粮了!

    他们派出的人成功进入周营,以逃兵的身份向主帅谎报军情,说浈阳城北城墙因为被水浸泡导致墙基下泥土松软,城墙开裂已经摇摇欲坠。
1...514515516517518...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