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开云种玉
“臣妇虽鄙薄之言,望乞一闻。”钟玉皎也把“恳请一听”念成了陶清风背的大兴史原始稿上的“望乞一闻。”听在熊子安耳朵里,以为是钟玉皎自己改台词了。这个台词虽然改的意思好像没错,但是不是太过书面化了一点?
然而听在孟小丹耳朵里,却是惊喜地对钟玉皎说:“钟老师,原来你看过《天胜本纪》原始文献啊。原文的确是‘望乞一闻’,我是考虑到观众们听台词的通顺程度,才改成‘恳请一听’的。您功课做得太认真了。”
钟玉皎又是一呆,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念了陶清风早晨对她背的那句台词,她本身就是直率坦然的个性,不是自己的就完全不揽功,直接把陶清风卖了:“这是早晨陶清风背我台词时说的。”
熊子安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似的:“陶清风,背你台词,干嘛?”
钟玉皎继续把陶清风卖了个彻底:“他所有人的台词都能背。背的还是史料上的。”
虽然钟玉皎极力想维持淡定表情,但是闪闪发亮的眼神已经把她出卖了,仿佛在兜售大熊猫。
熊子安:……
孟小丹:……
陶清风非常认真地站在人群里,当好一个尽职尽责的背景板,就看到熊子安和孟小丹拨开人群走过来,两人的视线都盯在他身上,好像在审视某种珍惜动物。
因为片场嘈杂,人也多,刚才钟玉皎和熊子安他们说的话,这些大殿中间站位的演员们,都没听到。眼下看着他们齐齐来找陶清风的模样,以为是通告顺序有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分卷阅读72
所调整。却不知是熊子安和孟小丹宁愿先匀半小时,也要把这个天方夜谭般的消息先证实了。
钟玉皎不是个拿这种事来开玩笑整人的前辈,她说陶清风全背得,那就是陶清风的确令她相信是的。但这真的太夸张了。熊子安执导那么多年,顶多见过最拔尖刻苦的绝对主演,把全剧本背下来的情况那还是因为,基本上主演的戏份贯穿全剧,和所有人都分别有对手戏,不背也不行。可是像陶清风这样本职戏份只有十来分钟的,居然把那么多不属于他的台词,也没有对手戏的剧本全背了,他想干嘛?
熊子安想:也怪不得昨天晚上,自己提醒陶清风,好好把今天这段绕舌头的文言背熟,陶清风会是那种轻松的表情了。当时熊子安只是觉得他过于自信,还暗自摇头……
至于孟小丹好奇的是,陶清风背的是原始文献?难道他看了剧本之后,还去找《天胜本纪》这些史料来看吗?虽然天胜和香昌的史料好找,百度最前面几条,就是历史粉做的翔实完备又由浅入深的科普长贴,许多有名的段落也附带着翻译娓娓道来,花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大体通读完重要段落了。但要一句一句地,把史料和剧本上不一样的,换过来,再背下来,这是什么诉求?孟小丹也是目瞪口呆。
熊子安瞥着陶清风,猝不及防地问他:“香昌在说完‘身虽未得男儿列,丹心更比男儿烈’之后,刘敢辜是如何站出来请命的?”
熊子安是眼睛直视陶清风,面对着他问的,陶清风当然会意是在问自己,以为是导演稀松平常的考验。昨天导演要自己好好背台词,今天来检查,陶清风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吧,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威远将军单膝跪,甲片响,曰:男儿长恨愧吴钩。取西南边疆州。请陛下准臣为先锋,与御史大人同路,台捕巡按,某取南戎。”
沙洲本来就伸长了脖子,关于刘敢辜的台词,他以为熊子安是在问自己,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熊子安离自己还有几米,也不看自己,却在看着陶清风。
沙洲正在紧张地想,跟在香昌那句宁为玉碎的话后面,该是哪一句还没捋顺,就听到陶清风清晰明了的,把属于刘敢辜的台词,连着动作描述,都给背出来了。沙洲差点重心不稳往旁边滑下去。
熊子安和孟小丹交换了一个又惊又喜、又意味深长的眼神。
孟小丹对着熊子安言简意赅:“两处。是的。”周围人都没听懂。
熊子安却听懂了,这是在说,陶清风的台词,和剧本上有两处不一样,的确是原始材料上面的。
熊子安立刻走到沙洲面前,不给他反应的时间,很果断地说:“沙洲,把刚才的台词也背一遍。”
这段台词,昨天沙洲就反复琢磨,倒背如流的,他想也没想立刻按照自己的记忆道:“有道是:男儿长恨愧吴钩。取西南边疆州。请陛下准臣为先锋,与张大人同路,张大人负责捉拿巡抚,本将负责直取南戎首府。”
陶清风背的是“御史大人”,但孟小丹为了简约效果,根本没有写过那个一句台词带过,天胜皇帝派下去行驶正义的高官是什么职务,只是笼统写了个“张大人”。陶清风称呼他为“台”,自称是“某”,这都是文言用法,孟小丹为了观众听得懂,都改过了。所以沙洲背的是“张大人负责”“本将负责”等现代表达。
孟小丹低声凑在熊子安耳边把这些都说了。熊子安边听边抿嘴,最后竟然和孟小丹一起笑起来,是那种欣喜又带着稀罕的笑,边笑边看着陶清风:他们把陶清风认为是一个,看了剧本,先去翻史料,还把改过的地方替回原文,然后再全文背下来的,虽然刻苦认真到不可思议程度,又透着一股天真气的,让他们刮目相看到目瞪口呆,褒义的“奇葩”演员。
孟小丹从前一直怀疑宣发方里,有人配合陶清风搞事情,但是此刻她改主意了。宣发方的历史粉再狂热变态,总没那种能力,让陶清风把剧本全背下来而且还替换成原文就算那个隐藏搞事者的脑子有病,陶清风总不可能跟着脑子有病,答应这样奇葩诡异的要求吧。除非只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原因,孟小丹心中震惊地接受了这个排除所有可能性,唯一合逻辑的解释:
陶清风自己就是那个,狂热的历史粉。虽然这和他从前的人设实在太不一样了,不过这几次陶清风的微博画风,也隐隐透露出这种天差地别。孟小丹深深觉得:现在的年轻演员,真是不得了,身怀绝技藏而不露,说当学霸就当学霸,保不准那天就让人大吃一惊了。
孟小丹心想,陶清风这个性,说不定会讨自己那位历史系的师兄,严澹的喜欢。过几天顾问团来的时候,那里面几个坚持增加更多历史细节的老学究,也会多看他几眼吧。
虽然孟小丹没有看出这样做,除了寥寥专家肯定之外,有任何功利的地方她其实觉得,就是因为这样做,不可能直接获得任何好处,要不是今天钟玉皎不慎背岔,熊子安兴起问一句,根本不会有人知道,陶清风这样做自然谈不上任何功利动机,这也是孟小丹认定他就是那种狂热历史粉的理由。
但是效果……好像比功利动力带来的要更好些。孟小丹观察着,熊子安看陶清风眼神,那简直像是老中医挖到了上好的野山参,采珠人瞧见了千年的大蚌壳,整个人眼眶都湿润了,就差上前以同志握手的劲头,猛烈地握着陶清风的手上下摇晃好歹他还记得陶清风的双手没恢复完全。
虽然之前写书法、背奏章、接戏等拍摄时的表现,让熊子安很满意,也在转发陶清风改名微博时,给予了肯定好评。但那只是属于“高出小鲜肉的平均水平,是个认真又有悟性的好苗子”这种长辈肯定晚辈的心态。
然而,把一整套剧本所有台词都背下来,还把相应的史料内容换上去,这超过了“刻苦努力”范畴,步入“钻研热爱”的阶段,扪心自问,熊子安易地而处,他是做不到的,就发自内心地带着一种欣赏敬佩的心态。
熊子安虽然接下来什么话都没说,但是和这位导演合作过一两次的孟小丹知道,陶清风从此在这位导演心中,已经不再是那种“投资方推荐过来随便用一下的演员”了。
可叹陶清风还一副老神在在的表情,和旁边沙洲和刘琦回脸上,震惊失神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的模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不知道他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
熊子安的直觉没有错,下午拍广积王子跪着念那一段请命台词时,他又老泪纵横了一把。
虽然这大段台词,只有一个跪字,而且不能乱动。但是陶清风,他从前在御前奏对时,也跪过,甚至奏过更长,更复杂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分卷阅读73
的请命。
向皇帝禀告,那是一个眼神,一个词语,都要按照司礼太监规范好的步骤来做的。
更何况他就是礼部的,虽然他并不是司仪部的司仪部要教不同品级、不同等第的臣子们,禀报不同的“告、请、谏、奏、对”等的礼仪。陶清风在那里学习过,又因为在吏部栓选时,预备把他分到礼部的那段时间,就让他呆在弘文局,弘文局就在司礼监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
所以陶清风不但没觉得剧本动作太少,反而觉得这段台词简单,跪着也很好表现。
这在禀报里属于“请”项,是臣子向陛下提出请求的规范动作。
“臣切闻。”陶清风低着头,臣子开始自陈,必须低头恭敬。
“东水香氏,代夫之职。”这八个字时,陶清风抬起下颚,并不是仰视天颜,而是平视前方,这样能让气流更顺畅发出。古代没有扩音器,御前禀报,发音的姿势要正确,皇帝才听得清楚。陶清风眼神还加了一点疑惑,暗示那日初见香昌和郗鹿,知道他们是贵人,也根据细枝末节怀疑过,是自家大哥失散多年的大嫂,可是为何今日殿上重见,她真实身份是东水君的孀居呢?难道自己猜错了。
“宣府边疆,百姓和睦。”这八个字,是陈述边地安乐现状,陶清风音调起伏轻快,表情带着一点点柔和的微笑,给香昌有目共睹的贡献定个基调。
“卞氏献宝,千载垂光。屈子沉身,万世归善。※”这十六个字,比较长。陶清风稍微抬头,视线对着龙椅下方,可以看到天胜皇帝鞋子的地方。这在“请”项中,属于“起兴”,引用前人案例,且比较沉痛。臣子为了引起陛下的恻隐之心,要稍微抬头,让眼神中的恳切能被看到,但又不能直视天颜,所以这个范围,就被礼部控制在,臣子看着龙椅脚下的地方。
因为这两句念的时间较长,陶清风就采取了一点眼神变化,和氏璧和屈原的典故,一个感人肺腑,一个催人泪下,陶清风的眼神先是沉静,然后有一点点不忍,再变得有些黯然。所以虽然跪着不动,但因为眼神变化,也不显得他在干巴巴念台词,画面的动态感照样很强,是十分标准的“文戏表现”。
“香氏冤诉御前,通达天听,望皇兄照微之明。”这一句就是请示的具体内容了。广积王子是亲王,在请示时,比其他臣子多有一分亲近感。说话语气也不需要太过刻板与战战兢兢,语调稍微快一点,念“皇兄”二字,还带一点点小弟朝哥哥要东西的随性。
天胜皇帝还是很关怀这个长大后才相认的,身体不好却饱读诗书的弟弟。加上他年龄太小,没有野心没有势力,只有一腔读书人家养出来的,悲悯天人的善良习气,并不存在对皇位的一丝一毫威胁。
当然,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得这样详细,这是陶清风在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对天胜皇帝和广积王子的兄弟关系做的分析补充。
“令尘世之中,再无荆山之憾、汨罗之恨也。”这是请示的结语,陶清风的头又仰起了几寸,在汇报结束的时候,按照礼部的规定,是需要也是唯一允许的时刻和陛下进行眼神交流,传达“微臣言毕”的讯息。
这个结语传达了深切的寄望,但并不是寻常臣子都能说的,毕竟是反例皇帝一不高兴,会以为那是在威胁他不慎会变成厉武、怀王似的昏君。这也是广积王子这段话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多年的另一个理由展现了大无畏的,殒身不顾,赴汤蹈火般的神,冒着得罪天胜皇帝的危险,也要把惩治巡边大员、与替宣府出兵赶走南戎的请求,传达给皇帝。
所以念这十几个字,陶清风直视龙椅上那位的眼神这尚且是他今天第一次,和扮演天胜皇帝的张风豪,眼神相对。他看到了一双标准的,帝王喜怒不形于色,哪怕刚才近乎狰狞般的发过怒,眼眶还带着红,这一刻却是高深莫测的眼睛。不由得心中一阵叹服:简直演得真的像古代皇帝似的,怪不得老大爷和警官都心心念念左少华了
至于他自己,陶清风的眼神该有一股铿锵的力道,表现广积王子那股贯穿人设的“正义感”,面对强权,坦然自若,真诚规劝的眼神。
张风豪也是大大惊讶,和陶清风眼神直到最后才对上来不同,陶清风一开始低头请示时,张风豪就需要看着下面,全程看着陶清风的表现。事前没有对过戏,张风豪本来想的是,陶清风虽然书法写得好,也会加点和情景的小动作,但还是年轻经验不足。这大段没动作,台词拗口,又长又难的文戏,陶清风肯定要被ng的。
没想到,陶清风从低头到稍微仰头那个细小变化时,张风豪就很惊讶地发现,陶清风好像在很有层次、动感、并且每个表现,都很自然,且有内在道理地,递进着处理这段台词。张风豪相应地眼神跟着变化。天胜皇帝听到请示的不同阶段,也是需要给予不同的眼神的。
但毕竟是第一次对戏,张风豪隐约感觉到,哪怕是无声的眼神交流,他和陶清风出现了理解不一样的之处,需要磨合比如陶清风在念“皇兄”时,那稍微松快的语调,就让本来蹙着苦大仇深眉头的张风豪暗暗汗颜:自己只顾得五内俱焚的见到前妻的基调,差点忘了广积王子是弟弟,该露出一点慈爱宽慰的眼神真是标准的见妻忘弟了。张风豪升起这个念头的时候,惊讶地想着:
怎么,需要,磨合,的,是自己?
这太惊悚了。那一刻,张二十年常青树男神大妈杀手经验老将风豪,大脑中轰的一声,差点羞愧得昏过去。
作者有话要说:不怪豪哥不给力,奈何清风是挂逼。
第42章感动娱圈的正能量麦麸
这一条熊子安中途没有喊停,他一直在机位上盯着,最后再来整体琢磨,因为很多时候拍文戏不能像动作多的戏那般,中途动作规范不对,就可以喊停。文戏的眼神,即便是导演也要拍下来再调慢看回放,才能把握好演员细微的表现。
结果,当熊子安慢放看了一遍回放后,发现眼神好像不太符合的,居然是张风豪而非陶清风,他简直想揉揉自己的眼睛,生怕是自己眼瘸看错了。直到张风豪很无奈地走到机位边,仰脖对坐得高高的熊子安苦笑道:“老熊,不要再怀疑人生了。再来吧,该我改。”
熊子安风中凌乱地看到了张风豪眼底里的懊恼和……许久未曾燃起的斗志。
真好,真是太好了,张风豪忽然发现,他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因为是自己的未达标而产生的好胜兴奋感了。他已经在指导别人、等待别人、做别人标杆的位置上,站得太久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分卷阅读74
了。
张风豪走过陶清风身边时,陶清风正在原地整理刚才跪下时,戏服下摆的褶皱痕迹,他刚才那幕戏,五分之四时间看不到张风豪的眼神,自然也不知道对方表演有没有问题。他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陶清风就听到对方站在旁边,问他:
“下一幕和你的通告,是下周三吧。”
那是陶清风的第五条通告,也是最后一条,是以回忆杀的形式,讲述广积王子如何被天胜皇帝找到的剧情,大约有五分钟,算是个背景交代。
雪天,别院,焚香,奏文王。兄弟相认,基调温情。
陶清风点头,希望拍弹琴的那幕戏的时候,他的双手能好得更彻底些。
张风豪眼含笑意:“真好啊。”便又重新坐回龙椅上,预备再来一次了。陶清风也整肃衣袍下摆跪地,并不知道对方曾许诺过的“机缘”已经决定兑现了。
这一条通告拍完后,孟小丹叫住了陶清风。
“陶清风,过两天省厅的顾问团要来调研。”
其实所谓的调研,在孟小丹看来,就是公款旅游,在影视城里玩一玩,再开个会,放点拍摄片段当电影看,吃顿饭,敬点酒,最后在宾馆的大床房和温泉(得益于a省自然条件,省中许多宾馆都有温泉配套,水天影视城也建在了一口温泉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优势)里好好疗养一下老骨头们。
孟小丹看在陶清风的爱好如此贴合那群老学究的心意时,好心给他透露一下这个消息。要是陶清风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可以先准备一下。到时候肯定有一顿和主要演员们的饭局,陶清风自然也会参与的。
然而陶清风一脸完全不意外,也不好奇,更不深究的表情,就让孟小丹反而泛起了疑惑。
陶清风无辜地拿着手机,他深觉自己表演功力还远远没到位,没法在那一瞬间演出“真的吗?孟老师谢谢你告诉我”的表情。
因为就在刚才,他到了严澹发来的短信,知道了严澹和《归宁皇后》顾问团里的两位老先生联系上,还颇有些相见恨晚之感。其中一位老先生,因为腿疾来不了影视城参加调研;而另一位老先生,又十分中意严澹。严澹自从知道顾问团去《归宁皇后》剧组调研之事后,流露出了想去长长见识的意思。老先生一想,严澹虽然在华大圈子里小有名气,到底年轻,想去影视城玩玩很正常。何况他们这帮老骨头,也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生力军来挡酒。
两位老先生就联合向顾问团常务委员会推荐了严澹,来代替那位缺席的老先生,参加剧组的调研,得浪了名额(和招待的公)。
常务委员会有五名,其中两名就是那两位老先生,这件事当然完全没有悬念。
所以陶清风刚才就知道,严澹,和顾问团要来了。虽然对于他来说,重点是前者,严澹要来调研,相当于探班,让他很高兴,没法演出“不知道顾问团要来”的惊讶感。
孟小丹就挑眉问他:“你知道?”
陶清风只好点头。
孟小丹问:“你怎么会知道?”
这个时候陶清风反而脑子能转得比较快,想得比较多了。孟小丹和严澹认识,严澹过来,他们肯定要见面吧。那个饭局,自己也会在场吧。自己、严澹、孟小丹三个人面对面碰在一块儿,孟小丹问一句他们怎么认识的,严澹难道会不告知,那天在咖啡馆写字的渊源吗?
陶清风就觉得,他还不如早点坦白。于是陶清风给孟小丹说了两句话,把后者震得呆若木鸡,站在原地动弹不得许久等她缓过神来时,陶清风已经被沙洲招呼过去,似乎要商量什么事情。
陶清风对孟小丹说的那两句话。第一句是:“是严老师告诉我的。”
第二句话是:“那天卡座后面,不小心听到你们谈话。写了字过去。累你加班。对不起。”
这个对不起,指的是水天影视城上的采访,据说改变了顾问团期待值,从而给孟小丹下了新指示,让她抓秃了大把头发,熬更守夜查资料,把剧本改得面目全非之事。
当然,陶清风并没有看到来自身后,孟小丹那幽怨、受到惊吓又颤栗的神色。他自己的经纪人苏寻,沙洲的经纪人艾玲都在角落,两人手里都拿着资料。把陶清风招呼过去之后,苏寻就对陶清风解释说:
“艾玲姐那里有个东华娱乐市场部提案的合作计划,针对小陶哥你和洲哥的,我先瞧了瞧,觉得可以考虑一下。小陶哥你看看呗。”
沙洲已经接过那份计划书认真看了起来,陶清风不明就里,也从苏寻手中接过一份相同的合作意向书翻开。
如果陶清风多一些现代娱乐圈知识,就会知道这项所谓的“合作计划”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营销手段。
麦麸营销,最常见的两个小鲜肉男演员共事之后的操作。
还装模作样地,写点不明觉厉的合作意向书,名字还起得正儿八经的。
营销方向是“沙洲和陶清风,薛定谔的友情。”
营销目的是“两人粉丝资源整合扩大。”
老实说,陶清风完全看不懂这里面的道道。
他首先对营销内容感觉困惑:什么叫做友情营销?什么又是“薛定谔”?
艾玲跟苏寻喋喋不休地讨论细节。
苏寻说:“整得太复杂了,合并在两个采访里就够了。”
艾玲和他有不同意见:“不能那么密集投放。要细节慢慢来,这是很细的艺术活。那种人家一看就知道的简单粗暴采访梗,完全没有美感,也根本达不到效果的,会被两边唯粉撕成碎片的。一定要控制在薛定谔的盒子里,既不能找到硬锤说是有,但也能自由心证反驳并不是没有。”
陶清风只好硬着头皮困惑地问沙洲:“他们,在说什么?”
沙洲这段时间真是受够陶清风的学霸气场了,他才不信陶清风什么都不懂,反而以为陶清风在装傻开玩笑,便也跟着装傻开玩笑。
“他们在说,一只英短,一只美短,放在一个笼子里。既要让路人看起来觉得,这两只猫猫在一起玩耍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但又不能让特别喜欢英短和美短的人,觉得他们感情太好。”
陶清风想:谁来救救他的中文。为什么还是连起来一句话都没听懂。他到底是不是佑光一朝的探花郎,为什么理解不了这么简单白话的句子。沙洲在说的是,是猫的名字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比喻吗?可是谢国珉都被关进拘留所里了,这看上去正经的合作,为什么又要把人比作宠物?他简直有心理阴影了。
沙洲忽然又说:“看起来我比较吃亏,其实是你比较吃亏。算了,习惯就好,平常心平常心。”
陶清风:????
陶清风当然听不懂,沙洲那经验十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分卷阅读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