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完结+番外)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梦溪石
等入了乾清宫,发现里头只有皇帝一人,正坐在盘腿坐在炕上看奏折,一脸风平浪静。
看起来是没什么大事了。赵肃定了定心,行礼“陛下召臣前来,可是有何要事”
“肃肃,来”朱翊钧招了招手,见赵肃纹丝不动,便起身亲自来拉了他坐下,两人肩并着肩,紧挨着。
“告诉你一件大事。”
赵肃的心又提了起来,如果不是外患,莫非是张居正那边
“朕刚得了一子。”
赵肃脸色一滞,皇帝后宫人数有限,一个手指头也数得过来,并不像历史上那么,他没听说皇后有孕,那就是地位不高的宫人诞下龙子,这在皇家来说再寻常不过,赵肃没想到皇帝特地找他进宫就为了说这么一件事情,一时表情有些反应不过来,但随即又记起这是皇帝长子,虽然是庶出,可要是将来皇后无子,按照明朝无嫡子就取长子的规矩,这长子就很可能身登大宝。
看来自己最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忙晕了头,竟连这种事情也忽略了,便道“陛下喜得皇长子,上天庇佑,可喜可贺”
那些成天先吃萝卜淡操心怕皇帝生不出儿子的御史言官们也可以消停一阵了。
朱翊钧见他脸色变幻不定,却难掩倦意,又是心疼,又是好笑,一手拿起刚奉上来的茶盅递过去“你才反应过来呐”
顿了顿,叹了口气“不过他生母却是难产去了。”
赵肃歇了会儿,又喝了口热茶,精神也恢复了些,转瞬便明白这自小带到大的学生的心理“陛下这是想将皇长子记在皇后娘娘名下抚养”
朱翊钧点头“你以为如何”
这里只有他们两人,连张宏都被屏退下去,赵肃知道皇帝这是想说些私下的话,也就少了许多顾忌“万一皇后娘娘将来诞下嫡子”只怕会两虎相争。
朱翊钧沉默片刻,才道“这个就是她的嫡子了。”
赵肃唬了一跳,平日里未语先笑,温温和和的一个人,倒瞧不出有这般的狠劲。
朱翊钧又挨近了些“怎么,你吓到了”
赵肃很快就释然,身为帝王,哪能没有半点手段,他这个学生,向来是聪明绝顶的,当年宫变,小小年纪就敢带着人四处奔走,这些年收敛了锋芒,旁观朝堂风云,可并不代表软弱好欺。很多人只看到张居正的强势,却没看到张居正背后的皇帝,几年下来,早就不动声色把兵权悉数收拢过来。
“没有,臣只是在想,陛下这么做的用意。纵然皇后没有亲子,但这皇长子一旦被皇后抚养,名分上也与皇后娘娘是母子,这”
“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吧”朱翊钧略有些得意,这个人向来智计百出,今儿个终于也有他猜不到的事情了。“朕是想着,以后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他生母早逝,又不是皇后所出,便再怎么着,也不会导致后族坐大,但养在她名下,就是她的儿子,朕百年之后,她就是皇太后,也不算对不住她了。”
赵肃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他打的竟是这么一个主意,一时讷讷,有些说不出话来。
朱翊钧噗嗤一笑,握住他的手,捏了捏“这是什么反应,让人瞧见堂堂次辅这般模样,可不雅观”
赵肃也没注意到自己被吃着豆腐,深吸口气,道“陛下年纪尚轻,怎么就说出只有一个子嗣的话来,再说这在皇家,也是于理不合,万一”
万一这个皇长子早夭呢,你也不生了
“你别急,且慢慢听我说。”
四下无人,朱翊钧也不称朕了,缓声道“昔时皇爷爷还在时,我年纪尚幼,但也瞧见他老人家迟迟不定储君,以至于闹出景王逼宫的事情来,这还是亲眼所见的。没有亲眼见着的,太祖皇帝生了那么多儿子,你也知道,皇位本是传给前太子朱标的儿子,可到头来却被他的叔叔夺了,这才有了我们这一支。旁的不说,再看唐朝,唐太宗何等英明,可这玄武门之变,就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原因无它,就是父亲生了太多儿子,可又个个出色,结果呢,谁也不让谁,争个你死我活,若是建国之初倒也罢了,以如今的国势,再来几次宫变,只怕社稷也要没了。”
赵肃叹了口气“那也不至于一棍子打死,前朝弘治帝,便是只得一个儿子,后来成了正德帝,可谁也知道,这正德皇帝,却是德行有亏,难当人君之责。”
明朝言官当着皇帝的面直谏也是常有的事,正德帝失德,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评点前朝过失,也不算失礼,但也只有赵肃与皇帝这样的关系,才会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话来。
朱翊钧一笑“那是因为教导不当,弘治帝一代明君,可惜把精力都扑在朝政上,忽略了儿子,正德帝少年继位,心性不定,难免就一条路子走到黑了。”
赵肃没说话,瞅了他一眼。那意思是你也是少年登基,怎么就没见你长歪了。
两人何等默契,朱翊钧立时看懂他的意思,眉眼弯弯地笑“这不是有你么,有你在,再歪的白菜也能撸直了。”
赵肃想笑,又生生忍住,摆出一张严肃的脸“陛下如今刚刚过了弱冠之年,说这话为时尚早,不妨等几年再说,指不定过些时日选秀女,又有合陛下心意的”
他忽然想起历
天下(完结+番外) 分节阅读_112
史上宠冠后宫的郑贵妃,却不知她是什么时候进的宫。
心里在琢磨事情,话说了一半,也就没续下去。
朱翊钧却是脸色一沉“皇帝的话,一言九鼎,岂有收回去的道理,我说不会再生,便是不会再生,我心头有谁,你又不是不知道,何苦说这些话来戳我的心”
赵肃有些后悔,不是他不相信朱翊钧的话,可是现在的心意,不能代表将来的心意,人心善变,何况是皇帝,可以坐拥三千后宫,又怎么会为了一个男人放弃这些
他微微一叹,柔声道“你是九五之尊,就算三宫六院,也是寻常,我只是不希望你子嗣稀薄,旁的不说,底下那些大臣们也会说三道四。”
对他,自己终究是放在了心上,如果不介意,就不会有信和不信的疑虑,连自己都有两个儿子,怎么能要求皇帝只有一子
122
122、第 122 章
赵肃听得这话,真是啼笑皆非,可对方明摆着放下皇帝架子耍赖,他也生不起气来。
“什么新人旧人,别胡闹,他比我大了整整十一岁,这世上也只有你这么一个不尊师的学生。”
朱翊钧笑道“年龄多大,有什么关系,你也比我大了十三么,再说当年万贵妃还比宪宗皇帝整整大了十九岁呢,终其一生,独宠后宫。可见情之一字,本来就毫无道理可讲,我一见到你,心里就欢喜得很,恨不得能日日与你厮守在一起。”
他顿了顿,又道“如果可以选择,我倒宁可早出生几年,不是你的学生,说不定还可以早点认识你。”
赵肃因他话里的感慨而笑“早出生几年,说不定又错过了,哪里有十全十美的,我只是怕我比你大了这么多,以后兴许会早你一步”
对方的笑容淡了下来,目不转睛看着他,半晌才道“我们如今,也算是心意相通,荣辱与共了吧,可是你若先走了,我也不会同死的。这个朝局,是我们的心血,好不容易刚有点起色,如果没有人加以引导扶持,很容易又会回到原点自然,若是我先你而去,你也要好好活着,这个江山,和我的儿子,还得劳你多担当几年,就算,就算你另外有了心仪的人,我也不会怪你的”他说得极认真,末了又轻咳一声,忍不住问“既然我们已经互通情意,那往后你身边,就不要有别人了罢”
朱翊钧的声音闷闷的,让赵肃原本有些感动的心思又化作一腔笑意,他故作认真地沉吟了片刻,面露难色“说起来,有个叫牡丹的侍女,性情温顺,手艺也好,又是铁了心想留下来侍奉左右,只怕”
皇帝听得直冒醋火,心道好啊,我都为了你牺牲到这等田地了,你还在纠结着那劳什子牡丹菊花的,顿时什么循序渐进的想法都化为乌有,揽住对方的手臂一紧,直接把他后半截声音吞没了。
覆上温热的嘴唇,趁着他猝不及防的时候长驱直入,放在腰上的手也没闲着,一边轻抚其后背,又不着痕迹地滑到前面,伸入亵裤。感觉到对方的身体一僵,又慢慢放松,颇有纵容的姿态,朱翊钧心头一喜,越发放肆起来。
在赵肃看来,那一夜的亲密,纯属酒后乱性,他早已不大记得,但是当时却是自己“冒犯”了龙体,以至于日后虽然从心里慢慢接受了这段有悖常理的感情,但每次一对上朱翊钧,总是有种心虚内疚的感觉。
在那之后,两人虽然也有些许亲密接触,却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未曾像今天这样,大有擦枪走火的趋势。他本以为自己在清醒时,对于男人的碰触,终究会有些别扭,然而现在赵肃并没有觉得别扭,反倒被撩拨得情动,欲望从身体深处被慢慢点燃,蔓延全身。
皇帝秉着兵贵神速的要诀,手已经握住亵裤里那半硬起来的器官,不紧不慢地撸着,一边咬住对方的耳垂,哑声道“老师只管享受就好了,我定让你舒舒服服的。”
实际上他也硬了起来,恰好抵住赵肃的大腿根部,可手上的动作恰好和身体反应成反比,依旧慢腾腾地撩拨着对方,彼此气息交缠,愈发暧昧。
“别在这里,禁宫议事重地”赵肃蹙着眉头,脸上浮现出痛苦与快乐两种矛盾的神情,本想反被动为主动,可内心深处那一丝歉疚,却压得他动弹不得,只好任由对方施为。
朱翊钧故意曲解他的话“不打紧,我把人都打发得远远的了,没有传令,他们不会靠近的。”
赵肃瞪了他一眼,眼里水光潋滟,竟衬得原本端正好看的脸多了一丝媚意,朱翊钧难以自持,忍不住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又沾了前面的液体,手指移向后股。
可事实证明,好事多磨,节外生枝,偏在这个时候,张宏从外头小步跑到门口,小声道“陛下,陛下”
“什么事”朱翊钧不耐烦,却分明感觉怀里的身体顿了顿,连那蓄势待发的器官也软下不少,心头更加火大。
张宏道“闻道台那边出了点事情,听说士子们打起来了”
朱翊钧一听,更是火冒三丈,愣是半晌没有出声,反倒是赵肃拍拍他的手。
“陛下勿忧,我去瞧瞧就是。”
他脸上情潮未褪,薄唇被咬得有些发红,前襟被微微扯开,露出下面形状优美的锁骨,看得皇帝越发悲催为什么朕就是能看不能吃呢
可还得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的神情“没事,正事要紧,但你歇会儿再去,要不”
他帮赵肃理好衣冠,又点点他的嘴唇。
赵肃脸色微赧,嗯了一声,理了理仪容,待气息渐渐平静下来,便道“我去了。”
朱翊钧喊住他,神色也恢复成平常模样,眼中却不掩关切“你别太快赶到,我会让官兵先过去,到时候见势不对,你就别出面。”
赵肃回头一笑“陛下放心,我晓得。”
123
123、第 123 章
当时曾朝节还在那儿,他一出面就以立论鲜明的观点镇住场面,又把话题拉回原来的方向,毕竟身有官职,他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什么话都说,便继续旁观其他人辩论,谁知其中两人一言不合,竟打了起来,旁边的人去劝架,非但没有劝成,反倒卷了进去,结果就变成打群架。
虽然说书生打架,打得再厉害也不会造成重大伤亡,但是大明朝开国至今,几曾见过读书人公然在国子监打群架的别说曾朝节,就连主事官员也看得目瞪口呆,最后还是官兵前来,才把人都拉开。鉴于情况特殊,不能投入牢狱,就把打架的两人都丢到国子监的一处院子里,单独看守起来,等待上官发落。
从头到尾,赵肃都没有露面,他只是远远看着,又让人处理善后,就径自回府了。
曾朝节站在他面前,叙述完前因后果,羞愧道“都怪学生经验不足,否则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赵肃摆摆手,示意他坐下,仆人奉上热茶。
“你尝尝,这冲茶的水,是去年的雪水埋在土里,刚挖出来的,用来泡明前龙井再好不过,除了茶香,还有股子清甜味道。”
曾朝节此刻哪里有心思关注这个,听了赵肃的话,勉强捺下焦虑喝了一口,却尝不出什么味道。
赵肃见状笑道“直卿啊,你那屡考屡败,看淡荣辱的定性到哪里去了”
他年纪比曾朝节还小了不少,但老气横秋的话在他说来没有丝毫不谐,曾朝节也觉得理所当然,都说闻道有先后,大明官场上,老师比学生年少的例子并不少。
曾朝节被一言点醒,苦笑“学生这也是担心事态严重,我怕会有御史弹劾老师。”
赵肃不答反问“你对闻道台一事,有何想法,不要瞒我,老实说来。”
曾朝节一愣,发现自己在对方的注视下,压根就藏不住心思,于是老老实实道“学生以为,这闻道台,其实不过是一群士子在上面各说各的,不仅于国没有任何益处,还容易惹出事来,给老师添麻烦。”
曾朝节是个悟性极好的人,他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何况说这些话的人是自己的老师。
将这一番话在心头翻来覆去咀嚼了几遍,却是有些悟了,也有几分明白赵肃的用意,不由长揖到底,真心诚意道“多谢老师提点。”
他知道赵肃这是借着闻道台的事情,教他如何为官行事,赵肃这番话,有些兼容并包的思想在里头,而这种胸怀,正是做大事者所需要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果你只想当个小吏,当然无所谓,可若是想成大事,就得站得高,看得远,听取不同的意见,容纳百家之言,这就是气度。
“今天的事情,你先别担心,不是什么大事,回去好好休息,明儿你还得去翰林院的。”
曾朝节应了一声,起身告辞。
赵肃送到门口,又目送着他离去,这才转身折返回屋,吴维良正好从屏风那头出来,刚才师生对话,他不好露面,却也得赵肃默许,在旁边听了个遍。
“启善,坐。”
吴维良正想说话,忽见外头有人来报,说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派了人来。
赵肃忙请人进来,对方匆匆入内,行了一礼,带来一个消息被羁留在国子监的两名士子,其中一人自尽未遂,幸好被及时发现,拦了下来,现在连皇帝也被惊动了,派了太医过去,又让锦衣卫接手此事。
赵肃谢过来人,赵吉知机地送上谢银,把对方送走。
“大人可要前去看看”吴维良问。
“不急,情况不明,此时若急吼吼前去,反倒落了痕迹,先把事情弄清楚再说。”
他很镇定,吴维良称许点头,又道“此事大有蹊跷。两个人一言不合争论起来,打架倒也罢了,当众闹事,软禁在国子监等候发落,而不是投入大牢,已经是给足了他们面子,好端端的又闹什么自杀,事出反常必有妖。我想到三个可能性。”
赵肃“启善不妨直说。”
吴维良“刚闹了事,就自尽,是想减轻罪责,逃避责任,此其一。此人或许想出个风头,引起哪位大人的注意,以此为进身之阶,此其二。又或者,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别有意图的,此其三。”
赵肃不置可否“你觉得哪个可能性最大”
“第一、二个,这人本身理亏,又丢了面子,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他另有所图,就不同了。恕我直言,大人善于经营人脉,在朝野声望不错,但终归立场不同的地方,就会有分歧,所以暗地里想给你下绊子的人,也不在少数,假使此时有御史参王锡爵一个督导不力,致使士子打架自杀,就可以收隔山打牛之效,间接拖你下水。”
赵肃笑道“启善这运筹帷幄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了。”
吴维良叹气“都什么时候了,大人还有空开玩笑,不如赶紧来分析一下,谁最有可能是这件事情的背后主使吧。”
“那末你觉得是谁”
吴维良沉吟“可能性最大的,莫过于张居正,他向来和大人不大对盘,很有可能借此下套。”
赵肃道“你的假设没有错,但不像张居正的手法。”
吴维良一愣“为何”
“老张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要打得你永不能翻身的,当年我的老师高拱,便是这么败在他手下的,眼下这出,总体来说,对我影响不大,以他的行事,不会做这种隔靴搔痒,小打小闹的事情。”
“那会是谁”
124
124、第 124 章
那会是谁
赵肃既然觉得不是张居正,纵然吴维良分析能力再强,也没法凭空就找到幕后那个人。
见吴维良绞尽脑汁,眉毛纠结的模样,赵肃反倒冷静得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着吧,一计不成,那人定还会再生波折的,让他自己冒出来就是。”
那个士子自杀不成,一口咬定这事只是自己
天下(完结+番外) 分节阅读_113
不堪被拘留起来,觉得受了莫大侮辱,与他人无关,因此事闹得莫名其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锦衣卫诏狱那诸般让人招供的手段自然也无法用在那人身上,结果也只能把人放了,事情不了了之。在那之后,王锡爵吸取教训,又对闻道台的规则做了种种调整细化,便再也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赵肃那句预言般的话才说了不到一个月,继闻道台事件之后,果然又发生了一件令朝野震惊的大事,而这件事的导火索,竟是一颗彗星。
万历五年十一月中旬,西南方现彗星,长长拖曳着,几乎划过整个天际。自古以来,彗星出现都被视为不祥,当年汉武帝时,淮南王造反,就曾用过“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的理由,所以钦天监哪里敢怠慢,连忙上报御前,皇帝下旨,命百官自省其过。于是有心人很容易就把这个天兆将先前张居正遭遇父丧,却夺情不肯回家服丧的事情联系起来。
过了几日,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折弹劾首辅张居正,说他不尊圣贤义理,不守祖宗法度,“事系万古纲常,四方视听”,他身为百官之首,更应以身作则,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在京为官,没有时时侍奉于父母的人,已经算是不孝,可现在张居正竟连三年的孝期也不肯分出来。
奏疏开头,吴中行甚至以抒情的口吻,叙述了这么一句话居正父子异地分暌,音容不接者十有九年。看得朱翊钧当时满脑门黑线,若不是时机不对,几乎就要笑出声来。
上疏倒也就罢了,吴中行也不知是缺心眼,还是想出名想疯了,居然在把折子递上去的同时,又另抄了一份,单独拿给张居正看。张居正自然大为愕然,问他是不是已经把折子呈上去了,吴中行的回答是没有呈上去,怎么敢给你看呢
结果无须多说,张居正自是勃然大怒。
他怒的,不仅仅是吴中行这种刻意激怒他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吴中行,是隆庆五年的进士,而当年的会试主考官,正是张居正。
也就是说,吴中行是张居正不折不扣的门生。
这下乐子可就大了。
明朝开国以来,几时见过胆敢弹劾老师的学生
学生与老师,因科举而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老师照拂学生,学生跟随老师,这是默认的官场定律,但是现在,吴中行居然打破了这个传统潜规则,公然上疏,跟自己的老师过不去。
这封奏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起连锁效应,还没等朝臣反应过来,翌日,翰林院检讨赵用贤上了奏疏,同样是弹劾张居正夺情的。他亦是张居正的门生。
紧接着,沈思孝、沈懋学等人也相继上疏。
这里头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了。
弹劾张居正的人之中,他自己的门生,就占了两个,还有一个则是赵肃的门生,今年刚刚出炉的新科状元,沈懋学。
所有学生里面,沈懋学不是最得赵肃喜爱的,但毕竟状元的名分摆在那里,对他也不算差,只是要说全心全意地教导,肯定比不上曾朝节和陆可教等人,因为赵肃总觉得沈懋学此人,圆滑有余,而周正不足。
在官场上,圆滑是必要的,不圆滑你就混不下去,充其量只能成为海瑞那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光有圆滑却是不够了,无论你怎么妥协,怎么周旋,心里总该有一条做人的底线,是绝对不能跨越的,沈懋学所缺少的,就是这么一条底线。
在明朝,以状元之身而成为首辅的人并不少,前有商辂,后有李春芳,沈懋学自然也曾想入非非。先前他曾想过引起张居正的注意,所以才会在客栈里大谈考成法的好处,结果却被赵肃搅和了,后来赵肃成了他的座师,他也千方百计,想得到赵肃的青睐,然而赵肃对待他的态度,却一直都是不冷不热的,还不如他对曾朝节等人来得亲切,他自然满心愤懑不服,论才学,自己才是魁首,曾朝节连考了六次才考上,哪里比得上他
所以当他受了怂恿之后,便与吴中行等人一道上疏,弹劾张居正。
果不其然,此举震动天下,他也算是大大出了一把风头。
但他没有想到,事情很快朝不可收拾的方向滑去。
以张居正的性格,绝对容不得别人劈头盖脸这么指谪他,更何况,对方还是自己的学生,可以想见,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他暴跳如雷的反应。
奏折呈上去之后,都被皇帝扣了下来,可并不代表就此平息,朝野的议论沸沸扬扬,矛头直指张居正,张居正不得不称病告退,闭门在家,这下子内阁的一把手,暂时就变成赵肃。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几分,因为弹劾张居正的人里也有他的门生,而张居正必然会把这笔账算在自己头上,甚至认为是在赵肃的怂恿下,吴中行等人才会做出这种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