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完结+番外)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梦溪石
这封没有署名的折子被夹在在许多奏折里面,上呈到朱翔钧的案上,而朱翔钧在看到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把折子留中不发,扣下来,就当不知道。
但是这仅仅只是开始,就在几天之后,与这封奏折内容相似的一篇文章,
天下(完结+番外) 分节阅读_128
赫然出现在京城小抄上,并迅速传遍京城。
这就像是一个导火索,很快把火苗点燃,并烧成燎原大火。原本早就有许多人对张居正不满,当年张居正父丧夺情的时候,就爆发过一次,后来被弹压下来,这一回,让更多对他即很已久的人,仿佛看到了将他扳倒的希望。
以前老的斗争方式,是一人上折,几人跟随,大家互为呼应,斗争范围仅限于朝堂,现在则不一样了,自从氏时及以报纸的形式流行起来之后,斗争地点大大拓展,斗争方式大大翻新,但凡有什么事情,大家会选择在报纸上撰文公告天下,不仅朝廷百官得见,其他人也都能议论上几句。
所以在这篇文章出来之后,影响力非同小可,开始陆续有人上折弹勤张居正,并慢慢引发了一股风潮,那些因为考成法落马而心怀不满的人,因为张居正而利益受损的人,想要借此上位的人,确实受到冤枉而被打压的人,不管真冤假冤,都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赵肃走了,张居正一人独大,而首辅的位置,太过显眼,太惹人注目,高处不胜寒,许多人却看着眼红。
这一切来得太快,让人措手不及。
弹勃张居正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向皇帝的御案,还没等皇帝作出处置,张居正却已经病倒了。他是被气病的。
第148章
无论在什么地方,当一把手都是个累人的活,内阁的一把手,就更不是人当的。
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掌舵人,都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就拿皇帝来说,他的统治基础,就是底层人民和地主阶级,他需要照顾大部分百姓的利益,不能太过苛刻,否则就会有人揭竿起义,他也要照顾地主阶级的利益集团,否则地主阶级中的利益集团,就会成天给皇帝找点麻烦,这皇位坐得也不安生,所以皇帝就需要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平衡点,干的好了,就是明君。
首辅也一样,首辅是被文官集团推举起来的,他的所作所为,要符合绝大多数官员的利益,但是底下的人,肯定又不止一派,这就是需要不断地去协调各个团体之间的平衡。说白了,就是你让你的手下有肉吃,也不能让别人光喝汤。
当然,假如一个一把手只顾着自己安逸享乐,捞钱劳权,像嘉靖帝和严嵩那样,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图自己生前的乐子,哪管死后洪水滔天,那就另当别论,否则但凡想做出一番事业来的人,既要处理人际关系,又要忙于正是,久而久之,难免心力交瘁。
然而这就是中国的政治艺术,你想做事,难免就要得罪人,你想两面都讨好,最总就做不了事,在这个难题上,张居正选择了前者。
他是典型的科举进阶,再正统不过的文官,他所代表的,自然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在这个时代,许多官员都出身于地主阶级,再怎么说,家里也有几亩薄田,真正赤贫一无所有的人很少,就拿赵肃来说,如果不是当年被赶出家门,他虽然是庶子,也同样拥有赵家的土地继承权。所以张居正的种种措施,如一条鞭法,得罪了许多人,也与跟他所在的团体利益相悖,让原本很多投在他麾下的人,又转身与他分道扬镳,就像张四维一样。
如此一来,他既要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又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敌人,纵然是铁打的人也经受不住,更何况张居正从来不注重养生,房事上经常纵欲过度,一日三餐越发不定时,要么突然暴饮暴食,性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喜怒不定。日积月累,早年不错的身体底子渐渐消磨殆尽,所有恶因积攒起来,绷成一根弦,只等着爆发出来。
所以当这些反对的声浪铺天盖地漫涌过来的时候,他终于撑不住,倒了。
突然得很,仔细想想,却有在意料之中。
张居正这一病来势汹汹,以至于没有几天,连朝议也上不了了,就连朱翊钧亲自去他府上探望,他勉强下榻接驾,那脸色也像金纸似的蜡黄蜡黄,让人看了就心生不详。
“先生有病在身,何必多礼,快回床上躺着罢”朱翊钧屏退左右,亲自扶起他。
“如今面见陛下,能行一次礼便算一次,往后也不知还有多少机会了。”张居正扯了扯嘴角,慢慢起身,却也依他所言,又躺了回去。
他的病情,两人也心知肚明,张家自己请来的大夫看过,朱翊钧叫了御医也过来帮他看过,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张居正精气耗损过度,不好治。
中医总习惯将病情大事化小,不好治三个字已经算是十分严重的告诫,换而言之,也就是命不久矣,眼下在拖时间罢了。
担朱翊钧自然还要安慰他,“先生是国之柱石,往后朕还要倚重你的。”
张居正笑了一下,“陛下无须安慰老臣了,在陛下心里,臣的分量,怎么都是比不过赵少雍的。”
这话乍听有点争锋吃醋的味道,但是张居正表情平和,确确实实只是在陈述一件事实。
朱翊钧没有接话,就着床边的椅子坐了下来,他知道张居正有话要说。
果不其然,片刻之后,就听见他缓缓道“一条鞭法,考成法,乃臣历年心血所集,请陛下为江山百年计,若臣有个万一,还请陛下莫要废除新政。”
这话说得有点好笑,江山是朱家的江山,皇位也是朱翊钧的皇位,结果张居正反过来交代皇帝,郑重其事的模样,简直反客为主了,但他的性格就是如此,所以朱翊钧不仅没有不以为然,反而也点点头,“是非曲直,朕心里有数,些许小人蹦跶,无非是利益受阻,张先生不必忧虑。”
是了,这皇帝早就不是小孩儿了,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然是雷厉风行的,就算皇帝有心推翻新政,他说得再多也没用。
于是他笑了笑“陛下的行事,臣是信服的,有了这几年的铺垫,往后诸般事宜要再推进下去,阻力就没那么大了。”
朱翊钧座位皇帝,自然要从帝王的角度上来考虑事情,而且他确实是抱着这么个心思,被张居正说破,也不见窘迫,只道“这个国家病入膏肓,总要有人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就算不是你,也可能是朕,可能是别人。”
“是啊,生不逢时,又是生逢其时”张居正叹息一声,自嘲道,“臣知道这朝堂之上,有数不清的人恨我,朝堂之下,也有无数双在暗中窥视的眼睛,等着揪我的错处,这一会臣的病,算是合了他们的意了但是,”
他顿了顿,直视皇帝,目光如炬,坦坦荡荡“陛下,臣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就算是臣下了黄泉,见到太祖皇帝,臣也问心无愧”
朱翊钧微微一笑,“卿之过,瑕不掩瑜,卿之功,功在千秋。”
张居正长长地松了口气,他当然知道他不是完全问心无愧的,起码他这些年来挥霍无毒,奢侈享受,在个人生活上绝对说不上一身清白,而且官场倾轧,也不住有多少人冤死在他的手下,这其中就不乏许多因为政见不同而被他打压的清官能臣,所以他也害怕自己死后被清算,就算皇帝不推波助澜,光是他那些仇人们一人一下,都足以让他的家族子孙们遭受灭顶之灾。皇帝的话,无疑使向他作了隐晦的保证,也给他吃一颗定心丸。
“臣代张家上下几百口,多谢陛下洪恩”他挣扎着又起身下榻,向皇帝拜了三拜,朱翊钧也受了他的礼。
“陛下,臣还有一事。”
“张先生请讲。”
张居正也不废话,单刀直入“臣这一病,只怕一时半会是好不了了,陛下让臣静养,老臣也无话可说,只不知陛下心中时候已经定下了主持内阁的人选”
朱翊钧笑了笑,不答反问“先生是否有人选推荐”
张居正看了看他,皇帝乌沉沉的眸色瞧不出心思,只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臣以为,首辅之位,断不可交给张凤馨。”
“先生何出此言”
张居正叹了口气“若他执掌内阁,大好局面势必戛然而止,放眼朝野,能将新政继续进行下午的,寥寥不过数人,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赵肃。”
朱翊钧道“朕记得,先前赵先生在时,你与他并不投契。”
张居正道“臣与他之争,乃因政见不同而起,而非私人恩怨,张凤鑫与臣相交多年,可他为人过于圆融,未免失却原则,不能执善固执,新政得罪的人太多,若是张凤馨,十有八九指定是要被他废除,借以收买人心,届时陛下这数十年的苦心,隆庆、万历两代新政积累,就要尽数付诸东流了。”
以张居正的才智,不可能猜不出这次在背后暗算他的人,只因那句授人把柄的话“我非相,乃慑也”,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场的人里,就有张四维。而且这两年,因为种种缘故,张四维越来越不赞同他政见,又或者故意与他拉开距离,两人早已不复当年那么亲密。
所以张居正推荐赵肃,未必是对他多么认同,只不过是他不会让张四维一家独大的顺利递补上首辅的位置,有了赵肃这个劲敌,张四维在内阁不会安生。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用永远的朋友,你既然敢落井下石,也就不要怪别人不客气。
朱翊钧听完他的话,沉默了一会儿,并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只是说道“先生身体不好,就不要为这些琐事劳神,朕自有分寸,首辅之位虚悬,待你痊愈归来,还要由你来主持内阁。”
也不知是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刚才他推荐赵肃,纯粹是为了恶心张四维,给树一个大敌,但现在既然开了话头,却忍不住多说了两句“陛下,赵少雍此人,为人肖我师徐阶,行事却像其师高拱,有他在,可保大明二十年太平。”
皇帝又与他说了几句闲话,见他忍不住满脸病容,这才起身离去。
张居正听着皇帝在门外嘱咐家人好好照顾自己,视线落在窗外的海棠花上,似乎又透过这些花,看向更遥远的某处,脑海里走马观花的浮现一幕幕往事,少年中举,春风得意,当年的湖广巡抚顾璘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
也就是从这句话开始,他的一生跌宕传奇,辉煌到了极致,也耀眼到了极致。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那是他十三岁时写下的诗句,一眨眼,数十载过
假如能再给我十年,我定能扫清大明的弊病,只要十年
张居正慢慢阖眼,似有若无地叹息了一声。
几天之后,朱翊钧收到张家的奏报,说张居正半夜里就去了。
中国有种说法,叫死者为大,一般来说,生前的恩怨是非,死后也都烟消云散,不予计较,但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趁你病,要你命,没了张居正的张家,就是一块砧板上的肉,很多奈何不了张居正的人,都把矛盾转移到张家身上,一时之间,上奏要求抄家的有之,要求流放张居正亲属的有之,更有甚者,要求将张家满门抄斩的。
这些都被皇帝压了下来,他以太师、上柱国的尊容为张居正准备丧礼,并亲往祭奠。没有人知道皇帝与张家长子谈了什么,但就在次日,张家长子张敬修上表请求归乡葬父,并统计张家家财,共计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悉数上交国库,皇帝接纳并应允其所求,于是张家一门近百口人,包括张居正的弟弟张居易及其三个儿子,皆辞官返乡。
虽然皇帝没有像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那样让四品京官、司礼太监亲自护送张居正的灵柩回去,可也没了后来的抄家灭族,毁棺鞭尸,总算一代名臣,善始善终。
更多的人,将目光放在内阁上。
张居正一死,首辅之位就空了出来,按常理来说,作为次辅的张四维是可以递补上去的,但是皇帝迟迟没有发话,阁臣内部对继任人选也几度争执不下,原先追随张居正的王国光等人,在张居正死后,并没有投向张四维,反而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模样。
最先站出来举荐张四维的是殷正茂,有了带头大哥,其余张党人士纷纷跟上,元殊眼看时机成熟,不慌不忙地抛出一份奏折,内容却是当年吴维良受赵肃之名到山西查张家田地逃税的种种证据,赵肃隐而不发,临走前交给元殊,而元殊终于等到这个时刻的到来。
张居正在的时候,这种证据拿出来,不但没什么用,反而还会引来两张联手对付赵肃,现在则不一样了,张四维既无张居正的强势,
天下(完结+番外) 分节阅读_129
也无张居正的威望,此事一出,他必然要上折自辩,便主动为被动,原本的优势荡然无存,轻则被皇帝申饬,重则要挂冠离去。
一池原本就不怎么清澈的水,被元殊这么一搅和,又浑浊了三分,没等其他人作出反应,有一件大事从天而降,砸了下来。
丰臣秀吉举兵进犯朝鲜,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攻下汉城,到了六月,平壤也陷落了,朝鲜国王李昖仓皇出逃,并连番派遣使臣进京求援。
作者有话要说
多谢yueanshuidi、左青龙、阿尔法多、dai134401、ca415824、筏子、dai134401、jxq5051、204881、ianchao360、anenyi1988、tatahuihui、sy1346792580、6864648、海之花的地雷,cai1977童鞋的手榴弹,多些大伙儿留言和支持
进入收尾阶段了,不过还没完,我会慢慢写,该结束的时候会结束,不该结束的时候也不会匆忙结束的
下一更在23号晚上。
第149章
对于这场战争,明朝不能说没有准备,但也称不上筹备周全。
早在万历七年,朝廷就开始陆陆续续往朝鲜派细作,这些细作大部分是以商人的面目在朝鲜境内活跃,他们本身确实也从事朝鲜与大明之间的人身交易,私底下还要向朝廷这边的接口人定时汇报情况。
只不过这种准备毕竟时间尚短,而且无论是赵肃对于历史的认知还是武将们从军事上的考量,都一致觉得在短期之内,日本是不可能侵犯朝鲜的。
然而这种判断毕竟还是失误了,等到朝鲜反应过来的时候,朝鲜八道几乎已经全部失去,仅仅留下靠近辽东半岛,也就是明朝和朝鲜边境的义州一带,还没沦陷,对于究竟派不派兵援助朝鲜,朝廷是分为几排的。
以戚继光为首的武官竭力主张立即出兵,而张四维一派则提议再观望一阵,等到朝鲜王朝彻底不行了,再出兵,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张四维等人的想法不能说是畏战,以为以眼下的情况来看,朝中许多人怀疑朝鲜早已与日本勾结,在私底下达成协议 ,让日本取道朝鲜,直指明朝,否则何以解释朝鲜这么一个不算小的国家,却沦陷得如此之快
赵肃虽然在南方,但几乎是朝廷收到奏报的第十天,他这里也见到了京里派出的特使,从来着口中得知情况,又连夜写好奏折,让人快马回去,呈禀御前。
他在奏折里面说得很明白,不管朝日是否同谋,日本最终目的都是明朝,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如果明朝不及时出兵加以震慑,等到日本真的打过义州,来到辽东,再想赶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且聊东局势复杂,鞑靼、女真,乃至再北面的罗刹国,都不乏对大明边境虎视眈眈的,一旦给予他们和日本联合的机会,为时晚矣。事实上,就算他不说,朱翊钧本也是打算要出兵的,但赵肃的奏折,无疑对于安定人心,统一思想有不小的作用。不说他多年累积的人脉,和诸多武将原本就较为倾向赵肃,单论皇帝将他的折子拎出来,在朝议时命内侍宣读,就蕴含了惹人遐想的丰富内涵。张居正死后,首辅人选迟迟未定,皇帝这是想召赵肃回来的征兆
六月下旬,朝廷下令出兵,辽东副总兵贺子重率五千骑兵携带火铳先行渡江入平壤,随后由辽东巡抚坐镇,总兵祖承训亲自率兵驰援,却在平壤外的慈山遇伏,祖承训所带几千兵马悉数战死,唯有总兵在左右拼死护卫仅以身免,逃回辽东,至此,贺子重所率数千兵马也失去联系,战报传回北京,朝野震动。
在战前,无论是百官还是普普通百姓,甚至是皇帝本人,都认为大明军队理所当然是要胜利的,这场战役毫无悬念的,这种想法同样影响了前方将领,让他们很快付出代价,数千兵马的损失,连同贺子重那几千人的失踪,足以让许多人清醒过来,重新认识这场战争。
没错,日本是撮尔小国,但是丰臣秀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可谓举全国之力,丰臣秀吉麾下的名将几乎全部出动,各地大将们的兵马也都集结起来,十来万的兵力,分水陆两军,齐头并进,有条不紊,计划详尽。而且他们已经占领了朝鲜的大部分地区,明军进攻时,又是阴雨连绵,在这种对方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情敌是最致命的打击。
无论京城那边作何反应,当申时行奉命日夜兼程南下只是,赵肃与吴维良二人正面对面盘膝而坐,品茶畅谈。
吴维良问“大人当真决议要进京”
赵肃颔首,“前方有战事,兵部且不说,粮草需户部,人员调动需吏部,军械需要工部,就连如何与朝鲜倭国交谈,也需礼部的运作,如此一来,加上国内日常政务,六部现在只怕没有一个人能睡一个安稳觉,我此番去到那里,即便帮不上大忙,也好帮帮小忙。”
首战失利的消息传来之后,他就有些坐不住了。
历史上的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以及这场朝鲜战役,就是导致明朝中性失败,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如今历史改变,宁夏和播州暂时还算平静,并没有发生战乱的征兆,但日本进攻朝鲜却大大提前,这不得不让人悬心。
理智告诉他,如今的朱翊钧不是那个万历皇帝,国库远比历史上的万历二十年要充盈,张居正虽然死了,朝中也没出太大的乱子,如戚继光这样的名将也成为兵部尚书坐镇指挥,所以战争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每当想到贺子重失踪,很可能遭遇到不测,而远在京城的皇帝也很有可能日以继夜研究战略,批阅奏折,以至于废寝忘食时,他就按耐不住想回京的念头。
纵然再多的淡定和沉稳,也在“关心则乱”四个字面前土崩瓦解。
“大人,正所谓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如今陛下没有诏命,此时上京,只怕气势上就落了下乘,如果有皇命而风光进京,即便将来重新入阁,也无人敢置喙。”吴维良皱着眉。从利益的角度上帮他分析道。
赵肃道“如果我没料错,陛下派出的使者,该在这日内就到了。”
吴维良奇道“我与大热门相交多年,竟不知您会神算”
赵肃哈哈一笑:“是与不是,你且看看。只不过我连日也等不得了,国家有难,当尽匹夫之责,事不宜迟,我已经让他们去收拾行囊了,等酉时一过,就星夜出发。”
“也罢”吴维良叹息,“原先我是料定此战必胜的,现在却有些吃不准了,如果再输下去,只怕倭人要打过鸭绿江了。”
他这种想法,其实也是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在明朝军队还没出发之前,朝野上下一致认为这场战役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扬我大明国威,然而等到贺子重失踪,祖承训战败的消息传来,众人在震惊之余,信心也开始摇摆,甚至有人提出与倭国订下和约,默认他们占领朝鲜。当然,这个人直接被朱翊钧罢免,回家吃自己去了。
“不会。”赵肃摆手,“依我说,小败不仅无害,反而有益。”
“为何”
“一直以来,鞑靼犯边,只是小打小闹,最近几年朝廷连战连胜,以至于鞑靼不敢再犯,究其根源,是军队火力和士兵素质的提高,而非战术上有所长进,如今倭国来犯,他们倾一国之兵力,只许胜不许败,从战意上来说,已经强过我们,正该由此小败,才能让我方军队正视错误,所以有益而无害。”
他顿了顿,续道“我现在只是担心子重和陛下,一个生死不明,希望他能吉人天相,一个现在相比忙得连个囫囵觉都不能睡了。”
吴维良也跟着叹了口气,正想说什么,却听见门外有人来报。说京城来人了。管家赵吉迎出正门了。
赵府里现在三天两头都有京城来使,其中不乏有品秩的官员,赵家的下人也淡定了,只是这回赵吉亲自招待,可见来人官职不低。
赵吴二人出了书房,直接往前厅而去,很快便见到正在前厅砖石上略显骄躁的来回踱步的申时行。
“汝默”
申时行抬起头,惊喜道“少雍”
赵肃哈哈一笑,大步上前,一贯谨守礼法的申时行竟激动地与他相拥。
“可想死我了”书生模样的申时行难得用力拍了拍赵肃的背,一面念念叨叨,“京城里风起云涌,事情一波接着一波,我们跟着担惊受怕,你倒好了,躲在这里享清福,倒似年轻了几岁”
听了他的抱怨,赵肃不觉别扭,反觉亲切,揽了他的肩膀分头坐下,“所以你这是弃了乌纱帽跑来投奔于我了”
“我倒是想,哪能呢”申时行苦笑,“我这是奉了皇命而来,十万火急,这把骨头差点没散了架。”
一听到十万火急,赵肃敛了笑,肃容道:“陛下可有旨意”
“有倒是有,不过是手谕,让你不必跪接。”申时行从袖中摸出手谕,递给他。“陛下让我请你即刻启程返京,听陛下的意思,是要让你直接入阁为首辅的。”
这倒是掐指一算,心有灵犀了,这才刚说,转眼就应了验,吴维良想道,一边笑着拱手“恭喜大人了”
赵肃也不废话,点点头便道“那你歇息会儿吧,我们酉时出发,我让人去喊薛夏他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