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62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肃州的中枢所在自然是州衙,整个冬季里也无精打采,大门紧闭。看门的一队警察也躲在门房里烤火。毕竟这里是民生凋零的肃州,不是繁华兴盛的江南。秋收过去以后,本地的官府只要把眼睛盯向北门集市,不让那里的商家偷税漏税了,一切就ok了!
肃州,不,整个酒泉,整个甘肃,现在的衙门都是在吃财政饭。靠本地的税收税赋。连他们三个月的工资都发不起。
就个人来说,这里的官员无论高地。每个人都过得比东南同僚更舒服的。事太少了!
徐行是肃州教育局的局座大人,他是当地少有的进士出身。西北投降的时候他在兰州当官。作为孔孟子弟,徐行对于现下的大秦朝是很无爱的。
科举虽然还有,却已经不是孔孟弟子的‘专业’了。官府下乡,触角甚至勾到村寨,在徐行看来又是绝对的冗官之举。尤其是新式教育制度颁布下来,那些新式学校就像扎紧肉里的针一样,让徐行痛恨不已。
不过作为州局一级的官员,徐行的小日子过的是很不错的。他的俸禄,每个月是一万华元,再加上补贴等,最终能拿到12000块。
这华元也是徐行对大秦严重不满的原因之一。在饱读诗书的徐行看来,这所谓的‘华元’就是明时的‘宝钞’而已。一经有变,就将动摇天下。把纸币看作新朝的贪婪罪证。
不过徐行是不会做出头鸟的。虽然不是白花花的银子,可是拿到西北百货是什么都能卖。而西北百货还只认纸币,银子在那里也不能买得到东西。
当然,这在徐行眼中就是一种‘双簧’一样的存在了。
徐行内心里对这种‘伪钞’是不屑一顾的,只把它作为‘生活必需品’。但是他的夫人和儿女,爱死了华元。有了华元她们能在西北百货卖到自己所向往的一切!
梳妆台、穿衣镜、香水、化妆品,华丽鲜艳的布匹,美味的糖果……
对于贫瘠穷迫的西北之地,这些东西都是不可阻挡的诱惑。
而徐行本人呢,在他喜欢上烟卷这种味道淳厚不冲鼻子,吸取又很方便的东西之后,他手中的‘伪钞’也有了价值的体现。北门集市不管是西北百货,还是别家卖烟卷的铺子,都只收这种钱。
而且徐行还知道他的顶头上司,主管教育、土地、城建、卫生等部门的地二副知州陈云鹏,这位也是进士出身,生性喜爱字画。西北百货开业的当天,陈云鹏就成为了这里的忠实顾客。因为西北百货有全西北最好的笔墨和纸张,有全西北最全的字帖和画本。陈云鹏最初的两个月,不仅手头的俸禄不够花,还成了全酒泉第一个一次在华夏银行酒泉分行兑换一百两纹银的‘冤大头’。
一年的时间,西北百货和华元不断冲击着肃州本身的经济,现在这种纸币已经能够通行肃州绝大部分的镇子了。
徐行作为一个潜藏的‘敌视’分子,也曾经尝试着从新抽回旱烟。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习惯了生活享受后,再要变回从前就变得很困难。他重新抽旱烟的企图不到一周就失败了。又辣又苦,还尽冒烟油子,对于抽惯了卷烟的徐行来说堪称折磨。最后直接把旱烟杆一甩,然后老老实实的抽卷烟了事。
西北百货带来的便宜,他没有勇气拒绝,但是接受下来——他觉得自己陷得是越来越深了。不仅是他,也包括全州上下的所有僚属们。
这天,天气晴朗。徐行走出衙门,打算往酒泉书院看一看。
酒泉书院是肃州的老字号书院,鼎盛时候在整个甘肃都能叫得响亮名号。为明嘉靖间副使汤宽创建,后来废弃。前清乾隆初年,肃州知州黄文炜重建于文庙旧址,将其舍一分为二,一课成人,一课蒙童。择州学教官2人为师分教,月课而岁程,每月束修饮食约需银300两。筹资购田买屋,其田租赁资以充膏火。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州徐浩重建。建有敬业堂、乐群亭等。选郡中士人20余人肄业,延师授教。
虽然肃州的新式小学堂和中学堂各有开设,但是酒泉书院的影响力还在,而且在徐行明显的偏心之下,酒泉书院的软件设施有多么大的提高说不清,但是硬件设施,也就是学田和‘财政拨款’,可是比之历史最高都要高的。毕竟肃州现在是人少地多,多给书院划一些土地,并不惹人眼红。
书院的山长陈舒绍也是个最方正不过的夫子。是徐行从一帮‘当地名宿’中特意挑选出来得。他不是整个肃州文名最盛的一个人,但绝对是最正直严厉的一个人。而且对新学抱着排斥态度,不然陈舒绍就算做不了州官,三个月培训后也能到下面的县里为官。这一点上徐行是很自惭形秽的,因为他内心里虽也抗拒新朝,却不敢有半分反抗。那三个月的培训是乖乖的去了,最后考试成绩还相当不错。
陈舒绍却是直接拒绝!
徐行一切的动作都是想让定位为‘中学’的酒泉书院能彻底的压住新学一头。可是,现实证明,酒泉书院在今年的一年中虽名气还在,还依旧是肃州教育上的大龙头,但它并没将新成立的肃州第一中学堂彻底给压住。
马上就要放寒假了。期末考试也要出来了,中学一级的考试没法具体的评价,因为两边的‘课程’有太大的不同了。但是蒙学,也就是小学这一块,国文、数学两科,那就有的一比了。
徐行要到‘自己地盘’看一看,给‘自己人’打打气!(未完待续)
穿越1862 第五百三十八章 中国威胁论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穿越1862最新章节!
海南。
与西北的冰封天地不同,海南依旧是温暖如春夏的美好。
朱和英跟徐行一样是教育局长,他这个昌化的教育局长还只是一个县级,但是看朱和英出入之做派,四轮马车,前后办事员,这架子比酒泉的知府都要大。
朱和英一点都不在意昌化的老县学,他的思想和徐行是两个极端,目光早就从县学转移到新学,甚至已经看向了本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看向了本地贫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这将是未来教育系官员出政绩的两大法宝!
今天他来到县学的学田视察,完全是走马观花,人坐在马车里能不下车是绝不会让两脚沾地。
昌化县学的学田并没扩大,还是原先的五百亩。不过这五百亩田地已经不完全种粮食了。昌化作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石禄铁矿的所在地,在这里居住的工人和劳动力,其密度就是琼州府城都无法相比。而且石禄港口的开辟也让昌化本地的发展有了无比的推进力。
县学就在昌化老旧的县城里,学田在县城外,靠近石禄港口,用这样的好地种粮食,效益比不得种蔬菜瓜果的十分之一。
所以,边看县学在学术、课程上还抱着前清时候的老一套,在学田利用上可是与时俱进。瓜果蔬菜,一年的收入比县里的拨款都要多出几倍。所以县学虽然不被朱和英重视,但自身经费和耗用上是充裕的。
朱和英最后看了一眼学田北头那片院子,一间间的大瓦房,透亮的很。里面有晒场、有厕所、有牲口棚还有水井,一应生活设施不但应有尽有,而且布局的很是合理。使用之方便都是前清时候昌化之地不能想象的。里头住的是学田的佃户,一共有十几家。
马车咕噜咕噜的往前走,路上遇到了一辆旧式马车。拉车的老马老的都要掉毛了,车上装着两个封着盖子的大木桶。远远得飘来一股说不清楚的气味。朱和英立刻捂住了鼻子,他知道那玩意儿是什么。
……
就在朱和英视察老县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一个英国人已经来到了昌化五所小学之一的石禄镇小学。
艾布特来到远东已经有五个年头了,但他一直都呆在香港。他所在的洋行,每年最大的对华交易除了原先的鸦、片以外,就是把秦军生产的自行车、三轮车等运去南洋和更遥远的印度。
他这次来海南,是因为他听说中国人在海南种植的橡胶成功了。这已经是海南橡胶园的第三个年头。橡胶树苗的成活率还在97%以上,这当然是成功了。
而如今的橡胶又是高档自行车、三轮车等必需品。艾布特所在的洋行在对华的鸦、片贸易被彻底断绝以后,车行贸易就成了洋行的一大支撑点,是必须要重视的。
所以艾布特来到了海南,来到了昌化。因为昌化的橡胶种植是整个海南第一位的。
作为一个往昔的鸦、片贩子,艾布特对眼下的中国政府是万分反感的,他更不愿意接受中国如今的地位。
英国人在阿富汗的形式十分的不妙,中英即将开启新一轮的谈判。
艾布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几年前还是一群‘猪猡’的中国,现在竟有了跟英国人讨价还价,有了要英国也必须尊重其利益的资本。这是何等的讽刺啊!
在参观种植园后回来的路上。艾布特路过了石禄镇的小学。这个镇子是非常在繁华的,以艾布特的眼光看,石禄镇街面的繁荣比之昌化县城都要胜过一筹。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知识的传承和传播。艾布特走进了石禄镇小学。小学的校长见到一个洋人来参观,还非常高兴的派人给艾布特做引导。
“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坐下!”
艾布特来的很是时候,他完整的看到了小学上课的全过程。这个石禄镇小学只有四年的历史,所以他们只有四个年级段,最高年纪更是只有一个班二十多名学生。
但他们是昌化这片古老土地融入新时代的种子,是海南未来的精英和骨干。
简陋的白坯木,简陋的教师,讲台上的老师最大不超过三十岁。穿着蓝色的土布短装。新式小学的老师很少有穿汉服的,虽然他们家中肯定都会有汉服。但在平日上课时候。那绝对都是短装。
班级里雅雀无声!这让艾布特对于这所小学有了第一个印象,纪律严格!
这所学校里面没有女老师。班级里没有女学生。
在中国,女老师就像女公务员,商场女职员,教育系统的女校一样稀少。中国正在改变,但一步迈不过两千年的束缚。中国需要时间。
这所小学的教师象极了后世天朝不发达地区的乡村小学。简陋的白色石灰墙面,木制的窗户,没有油漆的白坯课桌椅。连教室后面那块专门用来出黑板报的那块简陋的黑漆木板也那么的神似。
艾布特还看到教室四面挂着画像和宣传语,那是中国的名言名句,但他不认得。他只能认识其中的几个中国字,根本连串不起来。
当这一节下课后,铃铛敲响,艾布特惊奇的看到一个穿着秦军陆军制服的人出现在了学校的操场上。
他走上几步刚想打招呼,但陪同他的人和这个学校的老师阻止了他,并示意他不要讲话。因为下面是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的课件会操。
操场设施简陋,但面积宽广。还有一座旗杆台,高耸着十米高的木质旗杆。
艾布特下一刻瞪大了自己的眼睛,他不敢相信的揉着自己的眼睛,上帝,自己看到了什么?那每一间教室的门口都出现了排成双列纵队行进的学生。一个班就是一个纵队,犹如一条一条长龙,整齐不乱的着向操场中央而来!
各个班级的纵队由班长带队,一队一队的向操场上齐步前进,所有学生按照班长口中口号的节奏行进。步调一致,队形整齐。看上去完全是一支缩小版的军队。
其中一个班级的排头学生高举着一面红色的三角旗——艾布特不知道这是什么。但他身边的洋行贸易伙伴和老师却知道,这是每周纪律总评分优胜的锦标旗。获得的班级可以在本周内获得一次改善伙食的机会。
每个班级按照一定的路线行进。行进中的各班级纵队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入操场,队伍在进入操场后合并成一个不怎么规整的方阵。之所以不规则,是因为每个班级的人数有多有少。
艾布特震惊的看着操场,接近二十个班级在同时运动,那么多纵队,而且是多方向的行进,竟然可以在操场和道路上彼此交叉行进,而不相互碰撞扭到一块。就是香港的驻军也打不到这种水平吧?
虽然英军在经过针对性训练以后,肯定能达到这种成都。但眼前的这些人只是孩子。他们最大的可能才十一二岁,小的才六七八岁。
“这是一支军队!”艾布特在内心里高呼着。欧洲的陆军可刚刚从排队枪毙的时代走出来,对于欧洲人言,队列的整齐与否就能代表一支军队的水准。眼前的这一切如何能让艾布特平静的下来。
所有的新式学校实行的都是准军事化管理,学生有体育课。从上学之初就开始操练他们的队列,就像原时空中的那样,日积月累,每个学生都会被操的很成熟。
列队、齐步走、齐步跑、站军姿,就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几个月操练下来,现在也很像模像样了。
如果是中学,开学前还会有一场军训。条件允许的话,还会拉到附近驻军营地来次实弹射击。
艾布特如果是到了汉中、广西,秦军的老根据地,看到那里中学生的会操水准以后,跟定会高呼这是军校。
“第一套广播体操!预备……”
随着喇叭里的口令,“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
几百人跳起了广播体操,瞬间就把刚才艾布特内心受到的震撼给冲淡了不少。这里毕竟是普通小学校,不是少年军校。
下午放学,艾伯特婉拒了校长吃饭的邀请,自己在学校门口看着一个个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然后等候的家长从老师手中接过孩子。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以飞快的速度四散而去。
学校门口的人群说话聊天,很松散,但松散之中也有一种纪律的约束。
艾布特内心里怅然若失。中国新政府刚刚成立三年,如果这个时间变成三十年,如眼前这样的还是遍布中国大地,这个国家的战争底蕴实在雄厚的无与伦比。艾布特很清楚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
一旦全国动员,来一场决定命运的国战的话,那代表的会是以‘千万’来做单位的庞大军队。
艾布特无声无息的来到昌化,又无声无息的离开了昌化。一切都似乎没有变化。唯独艾布特身边的人知道,艾布特一趟海南之行以后,整个人猛地一下不再蔑视、轻视中国了,而转变成了种赤果果的敌视!
艾布特成为了‘黄祸’论的坚定支持者之一。认为中国是比美洲对旧大陆更具威胁的存在。这算是‘中国威胁论’吗?(未完待续)
穿越1862 第五百三十九章 成均公学参观记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穿越1862最新章节!
热门推荐:、 、 、 、 、 、 、
北京城又下了一场大雪。
整个zn海一片银白,瀛台湖面冰封,被白雪一铺,恍若宫殿坐落在了一片旷野当中。时间即将进入腊月。成均公学不久后就将迎来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了!
翁同龢公学校长的职位做的非常好,可惜的就是公学校长非公职,他把自己头上的顶戴乌纱给弄丢了。国安部好好的盯着翁同龢呢,翁常熟那张半年来不知道哭丧、落寞了多少次的脸,可给了刘暹不少乐趣!
范德榜、张守炎等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让李鸿章、沈桂芬为首的旧官僚一系险些笑破了肚皮。而当初信誓旦旦要献身‘教育’事业的翁同龢先生,也早在三个月前就开始跑门路,期望着跳出成均这个大泥潭了。
刘暹准备过年后就让翁同龢挪一下位置,成均公学还是让张文虎做校长更合适。
不过翁同龢要想上位更高,首先要给刘暹交出一份好的答卷来。看一看成均公学今年期末考试的成绩。
……
“皇后可准备妥当了?”
“回皇上,皇后娘娘还在打理中。”
刘暹今天准备到成均公学去一趟,皇后自然要跟着去。好见见她那刚离开皇宫不到三天的宝贝儿子。成均公学是住宿* 学校,无论身份,一周五天都要呆在学校,然后两天放假回家。今个是星期三,或者说是水曜日,后者在中国民间有一定深的基础,甚至原时空21世纪。日韩朝鲜也还在用七曜日表示一周的七天。可刘暹的意思来自后事,习惯了原先的语言表达。只是对于传统不加干涉。
他在成均公学开学之前来过那里一次。参观了休整后的学校。但空荡的学校和运转中的学校是完全不同的。今天,当是刘暹第一次走进成均公学。
马车从zn海驶出。周边数十近卫或是骑马,或是乘坐马车,四周拱护着,暗地里更有大批揣着手枪的便衣活动在周边。
跟随着刘暹周边的臣僚有王闿运、潘祖萌、吴大澂、陆润庠四人,这四个人不管此刻官职身份的高低,在此刻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饱读诗书,文名鼎盛。
潘祖萌在前清兼任国史馆总裁,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三十年。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
王闿运,经史大家,著作有《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经补笺》、《礼经笺》、《周官笺》、《礼记笺》等》等10余种,上百卷。同时在在同光年间主编和定稿了《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湘潭县志》等多处地方志。这些方志叙述翔实,文笔优美,其中的《山水篇》尤为精彩,描绘景物的风韵不减《水经注》。同时还是一代诗文大家,当今诗坛头领。
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苏华尤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为吴地文坛领袖人物。
陆润庠,能书法。擅行楷,方正光洁,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
刘暹并不知道现在只是自己侍从之一的陆润庠,在原时空历史上连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皇族内阁成立时,更担任了弼德院院长。也是晚清政坛上的一颗明星。他只是瞧着陆润庠有才。为同治十四年状元,且为人俭朴,所以提他做了自己身边的侍从之一。
他还不知道,如果不是自己的出现,潘祖萌再次两年就会是军机大臣了。
更不知道吴大澂在原时空里也坐到了湖南巡抚。甲午战争时候还自筹部队请命战场。
他只知道今儿自己带着四人来成均公学,就是要借这四人的嘴,公平的评判一下成均公学的水准。
大秦已经一统汉地,在东北、西北和草原上的掌控力也与日俱增。新朝政治上得分失分,不需要这些大臣们来评定。诸多的老百姓,那么多份报纸的评说,足可以看出新朝这几年施政的成功。
清剿土匪,兴工赈灾,救济流亡,开拓新土,兴修水利,修桥铺路,奖励工商,兴建工业,扶助贫农,开拓贸易,兴办学校,普及教育……这些不无都是耗费巨大,对朝廷财政等来说,短期里没有多少收益的事情。
新朝都办了。办的还都很漂亮!
刘皇帝的威严正在一点点积累在所有人的心底。这是朝臣平民对新朝的认同和拥护。
刘暹现在已经不怎么忙了。政务交由内阁处理,而军事,俄国人正在鼓起最后的一点余力在阿富汗跟英国人顶牛,根本无暇顾及蒙古、东北和西北的大变。或是说他们虽然看在了眼里,要管要插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今年皇宫里又多出了两个皇子,一个公主,就似乎也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公学门前,翁同龢已经在这里恭候多时了,博带宽袖,头顶纱帽,一改基层新式学校那无限近似于中山装的教师工作服。成均公学的老师全部都是这幅打扮,连同学生也多是穿汉服。
因为成均公学地位特殊,这里的一举一动对整个国家正在进行的稳步改革产生影响。因为外人会把公学老师的短装打扮,看重朝廷的意思。
在中西思想碰撞和冲突激烈的现在,刘暹一点都不想在这点上找茬。而且翁同龢这家伙是一个标准的保守派,对于政治的改革他不会反对,但对政改的速度却持稳重态度,如此就已经可被说做保守派了。
刘暹要敢下令成均公学的老师一律穿短装,他第二天就会辞职!
在翁同龢的领导下,成均公学老师阶层为彰显师德尊严,那是一律穿着汉服的。即使夏天里一个个热的汗流浃背!
随之而来的还有每天强制性的签到,工作制度和工作量的定量化,上多少课时都有着硬性指标,无特殊原因不得缺课时,除了课时之外,还要有科研工作量和行政工作量的细化考核指标。
总之,翁同龢在意识到自己被涮了一把之后,决定在‘坑’里面继续做花活。
“草民见过皇上皇后。吾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
刘暹与张妙彤下得马车,就见这位翁校长带着身后左右雁翅一样儿一列排开的成均公学四大金刚:副校长张文虎、副校长杨守敬,教导主任张树桢,总务主任姚哲。
两个副校长不需要多说,张树桢则是张守岱的亲儿子,今年刚刚三十岁,是皇后坚持放到成均公学里的人。本来刘暹是想把他调到身边,锻炼两年,外方到中枢衙门里再历练历练,然后就能下到州府做亲民官了。但张妙彤坚持要他去成均公学,而对刘盛一万个看重的张氏,也情愿让张树桢放弃官场,来做这个教导主任。
总务主任姚哲就是刘暹的人了。负责成均公学的一切保卫工作,以及平日的会操、体育等。
这四大金刚和翁同龢构成了目前公学的第一阶层。此外的诸多老师,刘暹事先做过吩咐的,不让兴师动众,自己要看真实的学校。那些老师连今天刘暹驾临公学都不知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