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62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今儿刘暹在这里见得李鸿章。
“阎大人。”阎敬铭等候了半个小时,李鸿章施施然的从里面走出来。两人对眼,自然是要打个招呼的。
阎敬铭不跟李鸿章争什么。一是没这个心,二是李鸿章今年夏天时候巡视蒙古,处事得力而稳妥,刘暹对他很满意,倚重每日剧增。阎敬铭也不敢来压李鸿章一头。三是李鸿章什么资格?阎敬铭本身地位就比李鸿章低多了,现在按官面儿排名,他是不低于李鸿章分毫,可一争执起来,阎敬铭免不得就要受人非议了。
“看李大人满面红光。是又有喜事了啊。”
“哈哈,就是盐政整顿的事情。现在川盐已经整顿完毕。盐政公司的眼睛投向了青海的盐湖,需要与当地的蒙藏部族、头人妥商解决。搞了小半年终是出结果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盐业托拉斯’就要出现在中国了。盐湖也被盐政公司给拿下了,那整个中国所有出盐的地儿方,就全归盐政公司了。
阎敬铭知道这件事儿的。而且刘暹让李鸿章主持这件事情。能在年末之际报个喜讯,自然是大好事。
“这可是大好事。明年老夫一定会牢牢盯紧了盐业公司。中枢财政还要靠盐政公司这样的赢利大户来支撑。”
“李大人,这盐款可一定要放在华夏银行啊。”
“哈哈哈……”
两人略作攀交,李鸿章匆匆走出去,阎敬铭见到了一身便服的刘暹。
对于借款还是发行国债,刘暹都没接过阎敬铭准备的资料。这两样儿完全可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么。
早欧美各国借款。但看谁给的条件最优惠。刘暹对借款没有抵触,虽然原时空的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每一次出名儿的大规模借款都是伴随着大把大把的国家利益和主权流失。但这是当政者要负的责任,跟‘借款’本身没搭!
而发行国债对刘暹来说也完全可以消化。现代国家,那个国度没有‘国债’啊?要是能欠债欠到老美那个地步,就牛叉了!
而明年在上海即将建起中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也给国债的发行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国债发行数额不妨搞大一些,分出来一部分作为长期国债。”刘暹觉得中国民间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别看这两年新增了那么多现代企业,真正跟中国蕴藏的民间财富相比。那也只是九牛一毛!
刘暹希望可以用‘国债’继续吸纳民间的真金白银。中国像来都是‘家天下’,普天之下的财富都是帝王一人的。从来没有‘国债’一说。
刘暹明年要推出《宪法》,个人合法之财富神圣不可侵犯,肯定能刺激国债发行的。
“今年的财政赤字统计出来了吗?比去年多多少?”
对借款和发行国债谈了一个多小时。刘暹让阎敬铭回去好好准备。然后问起了财政赤字来。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财政赤字就达到了200亿华元,他不知道年底了会不会达到250亿华元。
而且对于‘战利品’的具体剩余多少,刘暹有些不清楚。那数字太大,太零碎。他也需要向阎敬铭了解一下。不知道明年的财政赤字是否可以撑的过去。
“皇上,财政统计还未结束。最终赤字预计会在260亿左右。至于地方不动产和田产……”
这两年随着国家大一统的到来,各地的不动产、店铺和田产被地方上的富豪购买去的很快。华夏银行收入了大批的金银,虽然分出了一部分给发展银行、建设银行,但主体还存在华夏银行的金库中。只可惜华元对照的不是储备金银,不然刘暹完全可以通过增发钞票来抹平赤字。
对现代金融知之甚少的刘暹不敢轻易地去这么做。
始终让华夏银行保持着收入多少金银增发多少华元,保持着1:1 的比率来维系着社会的财富总额。他很怕触动华元的存在体系,对华元‘价值’造成冲击。
日本人的前车之鉴,是中国的后事之师。
再有个就是,现在的中国财政还能支撑,靠着‘战利品’发卖的获利,到现在为止,财政部账面上还有二十多亿的剩余资金的。
刘暹在这件事上的参照物是各地的粮价,中国的生产在迅速恢复中,如果社会流动货币减少,而粮食等一切物资在增加,对应的价格必然会降低。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数据,刘暹才会决定是否增发纸币!(未完待续。。)u
穿越1862 第五百四十五章 朝鲜高宗中国见闻录(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穿越1862最新章节!
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寒冬里的蒙古草原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视线都无法看清百米外的情形。
新秦四年年末的蒙古大草原,遭受了五年来最大的一场风雪。积雪厚度普遍超过了一尺,一些地方甚至接近两尺!
内外蒙古的驻军和地方政府第一时间就把消息报到了北京!
“做好赈灾布置。各县的储备粮仓,地方官员在必要时候可以开仓赈灾。然后告诉魏明,趁这个机会,把蒙匪彻底清理了。”
刘暹并不为蒙古的暴风雪感到担忧。即便真的有不少人受灾了,又能损失多大?内外蒙古总共才三百来万人。而且今年开始他已经在全国推行青贮技术,蒙古地区的推行虽然没有西北、宁夏一代来的得力,但总可以减缓一定量的草料供需的。并且政府还在蒙古大力推行了苜蓿种植,再加上今年一年来羊毛、皮革的贸易,让蒙古的平民阶层收入暴增,这些对暴风雪灾后的影响都有着非常得力的缓解作用。
也是在今年秋季,秦军全面换装,国内毛纺织业的发展让国防部和总后勤部有了为全军上下更换军装的底气。
不然的话,做毛料军服就要向外国进口布料,就也太逊了!
新式军装完全向着原时空中国的71式军服系列看起,减去了这个时代不需要有的种类后,有礼服、常服、作训服,三式组成。
陆军是草绿色。领章和军帽国徽下面的帽墙为红色;海军是白色,领章和军帽国徽下面的帽墙为蓝色。
气势非常醒目。带着军人的威严和士气的蓬勃。
在九月一日的《华夏日报》这份大秦政府喉舌,全国发行量比之《大公报》还要高出十几倍的中国第一大报。外号‘邸报’的报纸第一版上,登出了新式军装的照片。正式开启了全军的大换装。
其所有耗用毛料,全都是国内自产布匹。来源自然就是蒙古、青海、新疆的羊毛了。给以上三个畜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羊毛还能赚钱?
三个畜牧区的牧民第一次感觉到了钱是那样的好赚。往日里他们可只有卖牲畜和皮革的份儿,现在羊毛都可以卖,激增的收益不要把人高兴傻了。
不少在内蒙和西北以开荒耕耘为生的汉族农民,都转而打起养羊的注意了。
这些人对于朝廷的服从是渗入骨子里的,而且对北京有种现下蒙古人所没有的亲近,蒙古地区和新疆、青海的苜蓿种植多是由他们起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的。而且汉族是定居的农耕民族,就算是开始发展畜牧。那也是以打羊圈的圈养为主,跟游牧牧民完全是两码事。而这样的生活模式是十分符合刘暹对蒙古、西北的下一步规划的。所以用这些汉人的发展做一个‘公示’,必定能让许多的牧民认识到定居的好处的。
“皇上,李熙已经随朝鲜使团到了天津,但他并没下船,而是直接乘船去了上海。”
勤政殿里,刘暹正在看着安全部的报告。就在两天前,驻朝大使突然发来密报,说李熙很可能已经不再宫中。而是随着来京朝贺的朝鲜使团到了中国。
刘暹立刻就让安全部密切监视即将到天津的朝鲜轮船。是的,很大的一次改变,朝鲜在东北陆路贯通的情况下,使团第一次主动的乘船来华。就是去年时候到华的朝鲜使团还是走东北陆路呢。
然后不出意料,扮成港口海关人员的谍报员在船上见到了李熙的贴身近侍。这样一来似乎也就可以断定李熙是否在船上了。
刘暹现在很不明白,李熙这是打算要干什么?堂堂一国之君。突然抛下国内的摊子,跑到宗主国来。且依旧秘而不宣。连跟中国政府打声招呼都没有。他究竟想干什么呢?
“密切监视。保证李熙的安全。”
安全部的人退下后,刘暹让侍从对汉城发去一封密电。要驻朝鲜的使馆人员对现下朝鲜国内政局、民情做一次总结汇总。
自从朝鲜从新抱上中国的大腿之后。朝鲜国内关于开化和保守之争,依然是喧嚣至上了。但争论来争论去,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因为就是开化一派的内部人员间,都有大大的分歧和争议。
开化,开化的力度要多大?从哪一部分入手?如何平息旧有制度的得利者的不满……
在势道政治强大的朝鲜,不要认为朝鲜国王的权利有多么的巨大。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南阳洪氏、潘南朴氏、达城(大邱)徐氏……,一个个庞大的家族,才是朝鲜的真正主人。甚至你都可以把朝鲜王室也当成一个政治家族。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旧体系的利益,也就会出动旧阶层的权势,这当然会迎来旧有得利者们的抗争和不满了。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嘛!
在朝鲜这么个王权不兴的国度里,政治上的改革尤其难办。
刘暹对李熙的印象很差。甚至他认为如果李熙的老爹大院君成为朝鲜国王,不管朝鲜的政治气氛是保守还是再保守,大院君是个绝对的政治保守分子,但这样也算是政治清明了。不争争吵吵,倒霉的都是下面的老百姓。
或是说,大院君要继位了,刘暹就可以安心的让朝鲜在一边玩耍了。不用像现在这样要在那边留一个心眼。
“可能是要亲自走一走看一看的吧!!!”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中国走的是‘开化变革’之路,李熙亲眼看一看现下之中国,内心也会有个谱了。
……
新秦四年十二月初三,李熙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到了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对外窗口和贸易城市。
李熙这是第一次去国外,他连汉城都几乎没出去过几次。对于人口中的繁华、兴盛,真心没太多的概念。甚至困于脑子里的旧有观念,他把汉城拿来跟上海做比。李熙不认为汉城会输给上海了。汉城不如北京他是承认的,心甘情愿的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就该如此。但是上海在四十年前不过一个小城,而汉城乃朝鲜三千里河山之首府,李熙内心里认为——上海顶多就是跟汉城差不多,甚至未必比汉城更加繁荣。
这也是因为他到天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下船,只是在入夜后到夹板上眺望了一下夜色中的天津,那自然是没什么感觉的。
在太平洋的对面,爱迪生的电灯已经发明并开始投入近实用当中。但在中国,连皇宫中都还没电灯出现,甚至99.99%的人都没听说过电灯,就更不要说别的地方了。
唯独在自然科学院,两座发电站输入直流电,让这里的实验室有了电灯的身影。并且按照刘暹的指示,其中一个实验组正在对电灯进行进一步研究——钨丝白炽灯。
只要成功,刘暹就会大规模在国内推行电灯。
这次到中国,李熙选择从上海入境,确实就跟刘暹想象的一样,因为上海声名在外。这座城市眼下已经被洋人在报纸上宣传为远东最繁华的城市了。李熙在朝鲜都知道中国有这座新兴城市,而这座新兴城市之所以兴起,就是因为洋务和变革。结果到了这座城市之后李熙被骇住了。上海港口经过这两年大规模的扩建,相比以往已经大了很多。而就是以往上海港的港口都要比之釜山港大了不知多少。
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言,扩建港口不算什么。过了海关进了上海城区之后,李熙再度受到了震撼。这里跟汉城完全不属于一类城市!
没有了东方城市管有的里弄小巷。两年的城区改造,为上海变换了容貌。展现在李熙面前的是一座巨大的‘现代化’城市。
普通马路基本都是四车道,宽阔的马路则是六车道甚至十车道。马路两边是漂亮的绿化带,虽然没有电灯,但煤气路灯是有的。道路上马车、黄包车、三轮车、自行车与行人川流不息。
看着那些宽阔笔直的大马路,李熙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城市真的能变成眼前的样子吗?
李熙觉得中国人简直是把道路修成了广场。
由一条条或曲或直的车道框出的空间上,是一座座三层以上的楼房。这些楼房都没什么特色,但是掩映在植物中的楼房一片片的连绵不绝。与汉城那低矮的木质房屋一比,上海的这些楼房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范儿。
虽然这样的建制毫无美感!
“这就是天朝与下国的差距么?”李熙好不容易整理好了心情,心中默默的说。事实总是能胜过千言万语,不管李熙在大院君和闵妃两人为首的不同政治主张间徘徊犹豫了多么久,他也必须要承认上海的‘非同一般’!
而这个‘非同一般’的城市,让他内心惊悸的城市,无疑就是‘开化’的力量!
“真应该让父亲也来上海看一看。在看到上海之后,他肯定会打消那个固执的念头的。”李熙感慨万分。
这股改变了‘上海’原貌的力量第一时间就征服了他。他甚至情不自禁的就遐想来:如果汉城也有像现在的上海这样的一日,自己就心满意足了……(未完待续。。)u
穿越1862 第五百四十六章 朝鲜高宗中国见闻录(二)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穿越1862最新章节!
“这样的城市比北京都要繁华。☆→頂☆→☆→☆→,..”站在李熙身旁的金玉均道。这位朝鲜开化派的首领人物,乃是安东金氏子弟。青年时代受朝鲜国内实学思想的影响,也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政治主张激进,力图仿效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因为偌大的开化派,其成员几乎都是两班名门出身的贵族子弟。如金玉均本人出身安东金氏,出身南阳洪氏的领议政洪淳穆之子洪英植;朝鲜哲宗的驸马、潘南朴氏出身的朴泳孝;重臣尹雄烈之子尹致昊;闵妃的侄子闵泳翊;领议政李最应(李熙伯父)之子李载兢;出身达城(大邱)徐氏的徐光范和徐载弼等。
这群人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对上层阶级的冲击,也看到了明治维新确立以后,日本上层阶级地位之稳固,更看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王权被维新元老所压倒的现实,这群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明白朝鲜如果不变革,将来必会落后于世界,却又渴望维系自己、自己家族的权势,那么还有什么比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更好的选择呢?
中国的变革模式也算自上而下的,但与朝鲜的现实差距太大,而结果也绝对不是他们所取的!
朝鲜开化派在原时空中叫开化党,主要构成人物与现下的开化派差不多,金玉均在那个时代里也是开化派的首领。
朝鲜开化党跟日本人的关系很好,因为许多开化党人物都是到了日本‘参观’,见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伟大‘成果’以后。而‘开化’了自己的思想的。而日本人为什么支持原时空中的开化党,则是因为朝鲜开化党的教条是:倡导开化思想。主张“外结日本,内行改革。联日排清,脱离中国,宣布朝鲜独立,实行君主立宪”。
不要因为‘联日排清,脱离中国’而另一个眼色看待开化党,也不要因为‘宣布朝鲜独立,实行君主立宪’而对开化党的情怀产生感触。这一切都是要从实际利益出发!
原时空中,1875年朝鲜就被日本打开了国门。让朝鲜上下皆认识到,不改变似乎是不行了。
那么如何改变呢?如何分配蛋糕呢?朝鲜权利的基本盘就那么大。谁多吃一口。别家就要少吃一口。
去看看开化党那帮人是什么出身吧?他们,他们的家族要在这场蛋糕的重新分配中夺取最大限度的利益,那自然的就要压缩王权。这世界上压缩王权的‘口号’,还有什么比‘君主立宪’更深入人心的呢?
而当时的大环境下,满清还如同一座高山压在朝鲜的头,朝鲜不先把满清这座高山抛弃,还谈什么君主立宪?
所以谁也别为谁感动,谁也别鄙视谁,乌鸦别笑猪黑。都是为了利益!
在现时空就不一样了。
给开化派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打出‘联日排清,脱离中国,朝鲜独立’的口号来。那样的话,不用朝鲜王室动手。这些人的老爹长辈就会先掐死了他们。
“这样的一座城市,伯温【金玉均字】觉得会有多少人?”李熙问及金玉均。
金玉均用一种带着**的声音:“至少有一百万人吧?”
而实际上现下整个上海府的居住人口已经超出了五百万!
刘暹本来打算看了上海就去看广州,但在上海看了一日后他决定改变日程。先在上海以及上海附近的城市参观一下。看看究竟是只此一例,还是普遍现象。
长江下游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镇江等城市相隔不远。由这些大城市组成了一个城市群,可以是中国长江流域的精华几乎都集结在这里了。如果顺江而山。过了南京就是芜湖、安庆、武汉,也是中国的繁荣之地。
并且决定改变行程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熙和他的随从都不相信眼前看到的事情全都是真的。他们都很怀疑这是天朝搞出来的面子工程,把重要的上海搞的富丽堂皇,用以装门面。
于是李熙就带着随从开始了一场江南之游。半个月里周边了大十多个城市。作为中国的精华之地,在大十字架计划开动的同时间,刘暹也在宁沪杭三角洲构筑起了铁路网。各个城市之间都修了铁路,交通甚为方便。这才能让李熙只花了十五天把上海到南京之间的城市群给逛了一遍。
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镇江的美食,南京的名胜古迹,这些本都是赏心悦目的东西,更不用江南的风景本来就好,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显得死寂。但是李熙一行人的内心却丝毫没有放在这些往日会让他们流连忘返的景物上,他们看的是这些城市的发展,是这些城市的面貌。
明明是寒冬时节,江南阴冷阴冷,李熙等人的心里面却都感受到如同岩浆在沸腾。
他们沿途见到以及调查的结果证明,上海,包括江南,绝对不是中国朝廷装门面装出来的繁荣。这些城市中一个接一个的大富大贵之人,应接不暇,是看不到一个缺衣少食一无所有的乞讨之人。后者在李熙等人看来未免是太稀奇了。
人口如此密集的地方,竟然连一个乞丐都没有。中国真的富庶到这个地步了吗?
当然了,他们也见过一些穿着破烂,脏兮兮的中国人。可一瞅就是个人或工作原因,因为这些人脸上没有忍饥挨饿导致的气色问题。倒是有些家伙,黑眼圈,气色不怎么好,非常像是工作太辛苦熬夜导致的问题,与挨饿没半关系。
白天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汹涌,下午下班之后整座城市更是热闹的都要沸腾起来。春节将至,商铺买卖兴隆,晚上**钟一些店铺都有在开张,有太多的人赶着晚上来置办年货了。
这在李熙看来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奇迹!
而且晚上这些城市还全都灯火通明,至少每一条主街的路灯都是亮着的。
从南京到杭州,李熙半个月游历的面积至少有朝鲜的一半大。这里的安定富裕证明中国这片膏腴之地比起朝鲜来强的太多了。仅仅是这片土地上的工业农业实力就超过了朝鲜全国不知道几倍!
当然,人口也是朝鲜总人口的几倍。
“殿下,这都是开化的力量啊。”金玉均趁热打铁。游历当中不停为李熙诉着朝鲜如果变成眼前的模样之后,将会怎么怎么着。的李熙胸潮澎湃。
“寡人听天朝钢铁产量一年高达一千五百万担,当我朝鲜百年,还以为乃是笑话。但看这一路上诸多城市工地。那些城市建筑都是钢筋水泥,护架也都是钢管。更不用街上的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和那江上一艘艘的火轮船。此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以及足够的钢铁加工能力。寡人是真的相信那一千五百万担钢铁所言非虚了。”
李熙的话音就跟当初金玉均回答上海会有多少人一样带着三分虚幻。
他不是后世的1世纪人,一提到19世纪0世纪前半业的钢铁产量,就下意识的感觉着那就代表着国力。但李熙也不是笨蛋,他也能想到这些钢铁现在会变成脚手架、自行车、钢筋,那么也就能变成武器。
这一上朝鲜跟中国的差距太大太大。远远大过了李熙潜意识中估量的中朝差距!
就好比,本来认为自己是个馒头的,猛一下变成豆干了!
离开了南京北上,城市就没有江南那么的漂亮和富饶了。这并没有让李熙感到失望。广袤的黄淮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看不到头的农田。远远看去,农田中一排排的树木整齐的仿佛用尺子量出来的一样。虽然这些树木很可能还只是一颗颗不怎么高大的树苗,但那么大平原上的田地也令李熙感到敬畏。
农业在传统的东方国度里是再好不过的衡量国力的尺标了!
无农不稳!对于一个真正地大国,这四个字永远离不开。
广阔的大平原明显经过严格规划,灌溉体系覆盖了整个平原地区,其产量可想而知。
……
新秦五年的春节,朝鲜过的很是闹心。他们的国王病重了,而王太子李坧刚刚七岁。
李熙游历中国,闵妃当然是与大院君,自己的老公爹沟通过的。两人联手镇压政局,再加上诸多知情的重臣大佬,朝鲜别看民间忧心忡忡,朝廷是稳当的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