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关心则乱
她好想挠死他
作者有话要说
这次很抱歉,全家人都累坏了,上周六出殡,然后算钱,然后送亲戚,然后休息了一天,我实在没力气更文了。
最近我一直在查关于古代豪门田庄的资料,这里来解说一下。
首先,古代是个农业社会这不废话嘛,古代劳动人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并获得生活资料,所以像佃户的记录簿里,不会记录所有人的名字,而是只记录这个家庭最重要男人的名字,其余的老人女人还有儿女,都属于这户人家。
家族往上发展,就成了宗族,所以古代经常看见什么王家村李家村,就是说,一整个村庄基本都是一族人,古代有同村不通婚或者外来媳妇女婿的说法,其最初的原因就是防止血缘过近了。
古代村庄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可以问度娘,又废话
我归纳了一下一般来说,古代人力弱小,一家一户很难抗拒大自然的力量,比如打井,开荒,狩猎,护卫盗贼等等。
于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居住,渐渐形成村庄,因为要互相信任依靠,自然是越亲越好,所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分节阅读_174
古代村庄多以沾亲带故的为主。
古代中国7080的土地都是村庄,通过里长,保长,或者其他什么村落制度来进行治理,平常县老爷在城里待着,城里的事有衙役和县丞帮忙,若有别的事,就通知耆老族长或里长保长来往下传达给小老百姓。
201176 03:28回复
chaii
98位粉丝
4楼
所以,明清的缙绅力量是很强大的,往下,他们有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佃农,往上,他们家族中往往有子弟入仕,在朝堂中有说话的力量。
这种半自治的村落模式,被很多古代大学者誉为美谈。
然后事情没这么美妙,兼并土地几乎是我国几千年所有王朝都发生过的事,似乎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没当一个王朝延续两三百年后,土地兼并严重到了临界点,然后就起义,造反,或成功或失败,接着改朝换代。
这个话题太大了,若真要说,我可以写一篇论文,论古代土地兼并演变过程和农民起义的渐进及对王朝兴衰的各种影响。
回到正题,还是说豪门的田庄。
古代的那些大家族,比如有爵位的宁远侯,比如世代为官的海家这些家族有广大的田地产业,那么他们是怎么经营的呢
尤其是京城里的豪门,他们的田庄往往里自己家有一段距离,不能每天去查看,这时,他们就需要帮手,也就是类似于总经理的角色,代替主人去管理田庄。
事实是这样的,古代的奴仆大多在宅邸里为主人服务,但还有一部分,他们深受主家信赖,他们管理着田庄上的佃户没有自己土地的农民,管理着收庄稼,收田租,然后整理后上交给主人。
详见红楼梦里那个老砍头给贾珍交年赋的情形。
管理田庄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庄子的管事十分得力忠诚,他们勤于管理庄稼,自己采买种子,自己采购农具耕牛,自己觉得种什么品种,然后只雇佣帮工来下田干活;另一种,则是把田地分成一块块,分别租给佃农,然后到了时候就去收租,其余一概不管。
前一种只出工钱给帮工就成了,所有收成都可收上来;后一种则是黄世仁和喜儿她爹的关系。后一种情况比较多,前一种作为辅助。
bgian2说的对,佃户只是租着田地来种,并不是那家的奴仆,所以不需要向明兰下跪,但这只是很理想的想法。
比如说,因为自然原因,因为家人生病,那家佃农这年忽然交不上租子了,或者拖欠些租子,这个时候庄头就会叫他们写欠条,累积下来,你说这些佃农会不会怕庄头。
尤其这些庄子还是豪门所有,佃农根本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佃农虽人身自由,但其实也是半个奴仆了;甚至有许多活不下去的佃农,十分愿意让主家收了去。
因为一旦成为主家的奴仆,最最起码,有一口饭吃,不至于挨饿受冻。
主家有好有坏,管事庄头也有好有坏,这里我们讲讲后一种。
当主家长年疏于管理时一家子都是纨绔,不肯读书,不理庶务,那么这些庄头管事就会做小动作,例如隐瞒些田地,隐瞒些佃户。
这样一来,那些明明挂着xx家族的名头,其实这些田地却是给庄头们自己种的,那些佃户也成了庄头私家的佃户。
当然,大家族的老奴仆在多年服务之后,累积了些积蓄,也会偷偷去外面置办产业,古代礼法上,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一经发现就可以没收很好的买卖。
所以,真正会在外面置办产业的奴仆并不多,除非有十分可靠的亲戚在外面,否则他们宁愿藏银子。
这些在庄上管理的奴仆,只要能混上管事的职位,其实日子是很舒服的,虽然在日常生活的精致层面比不上在府里的享受,但能受主人重视,而且在山高皇帝远的庄园里,可以过的很自由。
但是如果作为奴仆,你不是管事,只是在庄上帮忙劈柴,烧饭,打水,间或种田,那就很惨了,日子很不好过。
有些在内院犯了事的丫鬟,被罚至庄上,如果没有爹娘兄嫂罩着,那就属于劳改,从天到地,从副小姐的享受到农庄的丫头,这是十分悲催的惩罚。
运气不好,遇上不好的爹娘,还会想着把女儿乱配了以获得利益倒霉的晴雯。
总而言之,佃农的生活并不愉快,曾有一个历史学家说过,几千年的农民起义为的就是一块地
古代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自己的土地,越多越好人人都这样想,怎么可能不土地兼并呢。
好了,田庄的事讲到这里,下面我把本文设定的铜钱购买情况列一下。
一两金子十两银子
一两银子一千文铜钱一贯,一吊
一串钱十文钱
一石大米十斗大米
一斗一斛
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一石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
根据推算,古代一石大米约有59200克,即592公斤。
如果这样大家不甚清楚,我说个简单的。
刘姥姥说大观园一顿螃蟹宴是她家一年的吃用。
一顿螃蟹宴二十两银子,刘姥姥家算是村里的中等人家,还有自己的田地,那么贫农更少些,佃农更更少些。
明兰赏赐的铜钱,约莫估算起来,差不多是某佃农家一半或三分之一年收入。
不要和我说,那些钱买不了多少大米。
乃以为古代农民天天都能吃大米,各个都能吃白面别做梦了
那是过年吃的,平日都是粗粮掺进去的,遇上年成不好的贫苦人家,挖野菜刨树皮那是常事
古代的农民是很苦的,只有短暂的太平盛世才能过上好日子,朝代末期呀,兵荒马乱呀,最倒霉的就是小农民
这里说句题外话,我查资料时,看明朝的话本三言二怕,对比清朝老百姓的生活,我很想说,好像明朝老百姓过的更舒坦些呀。算了,还是去查资料吧。
第138回
前日因是夜里到的,不曾看清,可这日一早一众庄头来给屏风后的明兰请安时,明兰立刻觉出不对了。总管事吴光一个举动一个颜色,后头众管事齐刷刷的下跪磕头唱喏,向明兰问好;安静时,周围无一人插嘴,回明兰话时也大多有条有理。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要么好像以前姚依依单位迎接领导莅临或卫生大检查一样,古岩庄众人事先排练过,要么嘛
甚至适才她提出要丈量田土,吴光也神色自若的应声,还备了相应的鱼鳞册和庄户名册,下头一众庄头立刻张罗着帮忙。
明兰垂下眼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她在黑山庄那样宣日朗朗的动作,随便一个小厮或佃农都可能说出去;同样的招数不能用老,黑山庄可以叫她打个措不及防,但古岩庄就不成了。再说了,她原本也没想防着。
和黑山庄不同,古岩庄是多年前就被抄的罪臣家产,没产为皇庄业已十来年了,这块产业为御派的管庄太监掌理,皇字当头,庄里不论出了什么事,也少有人过问。
明兰倒想看看,这古岩庄的水有多深,这太平景象能被粉饰的多好。崔家兄弟照老样子下去丈量土地,公孙猛受命去遍访佃农,明兰则拖着大管事吴光说话。
“原来吴管事是管庄司吴公公的族亲,真是失敬失敬。”明兰微笑和煦如春风。
“小的岂敢,不过是九拐十八弯的亲戚,沾着个名头好混口饭吃。”吴光恭敬的躬身回道,“皇上赏了这庄子后,原本公公叫小的司里当差,可小的在这庄子前后这许多年头了,里外也有了情分,便想着若夫人和都督瞧得上小的,小的愿留下效劳。”
“这怎好意思呢吴爷到底是吴公公的族亲,说出去未免不合规矩,若外头有个言语,便不好了。”明兰露出一抹迟疑。
吴光目光闪烁,语意圆滑道“小的算哪门子爷,不过我那老叔爷与宫里的诸位公公都甚有交情,都说都督素来豪迈大方,不拘小节,大家伙儿都乐意与都督结交,想来也不会有什么言语。”
这段话深深浅浅,说的很有水平;明兰笑了笑,端起茶杯“吴管事说的有理,我一介妇道人家,这事儿还得和老爷商量着办。”
三天查点下来,崔家兄弟和公孙猛来细细禀报,还有屠家兄弟派撒下去的耳目暗中打听来的消息,明兰听罢,眉头拧成一个结,只短促的吩咐去叫吴光来。
寒暄几句后,明兰温和道“这事儿我前后细想了,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不但顾家从无有叫外头人管理庄务的道理,且满京城去打听,又有几户人家敢使唤原皇庄的管事,说来说去,到底于理不合呀。”
吴光青白的三角脸陡然阴暗下来。
“我若真留了吴爷,不说外头人怎么笑话顾家没规矩,便是顾家亲长怕也要立时来骂了。”明兰微笑着打趣,透着鲛绫纱屏风细细看他神色,她赌他总不肯卖身为奴吧。
吴光脸色沉了沉,很快恢复,叹道“夫人说的也有理,可是这五六十户佃农如今还欠着庄上的租子和债钱呢,前帐未清,小的不好向上头交代呀。”
明兰心中微惊,她没想到这厮的胆子发育的这么健壮良好,这时厅堂侧边槅扇后头微有响动,她侧眼看了下,又道“统共欠了多少”
吴光早有准备,张口就是“佃农们历年拖欠的租子,估摸着约有两万两,人吃五谷,总有个头疼脑热,佃农家里支领不开时便要借钱,算起来也有一万千两。”
明兰吃了一惊“这么多”
唉”吴光故作大声叹气,“别的也就罢了,那些借出的款项才要紧小的哪有钱呀,多是上头的贵人的银钱;况且,细论起来,年前这庄子才赏赐下来,那些拖欠的租子也是皇家的”
明兰手指握的死紧,咬的牙根都发疼了,缓过气来,一副为难的口气“这事可难办了,吴管事也帮我想想辙吧”
吴光心里一松,果是妇道人家,年纪轻胆子小,他这几日观察,知道顾廷烨不大管庶务,又极宠这位少年夫人,诸事多有依从;他想到这里,忙殷勤道“夫人放心,只消有小的在一日,这些拉里拉杂的总能给夫人办的妥妥当当”
明兰微笑着打发他离开,摊开手掌,俱是指甲痕。
接下来,她也不作声张,依旧继续叫人查点庄务,便是屠虎和公孙猛气极了,要去寻吴光等庄头的晦气,也叫她拦了下来。
又过了两日,这日下午,顾廷烨忽的回来了,换下赘重的袍服甲胄,沐浴过后,身着常服坐在炕上轻松惬意的端着茶碗“兵械归拢,军操整齐,虽不能与当年薄老帅的军纪严明相比,也能见人了,今日歇息半日,明日皇上就来校阅。”
明兰亲自拿井水湃过的果子过来,闻言轻笑道“这不是面子功夫么皇上若真以为军中事事顺利,要用起兵来,岂不糟糕。”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分节阅读_175
顾廷烨略略苦笑“就这么几日功夫,我们又不会仙术,皇上如何不知底细。”不过新皇头一次校阅军事,做门面也是要紧的。
“如此说来,老爷现下可以松口气了”明兰微笑着给他剥枇杷果。
顾廷烨吃着甜甜的果子,见明兰嫩白如椰乳般的纤细手指,在金黄清香的枇杷果间灵活翻飞,便似手指也香喷喷的好吃了一般,他静静看了她一会儿。
“庄子里出了什么事”
明兰抬眼看着顾廷烨,鼓着脸颊闷闷,歉意道“原想等你忙完了再说的。”
“说吧。”男人拧拧她的脸蛋,温言道,“有多了不起的事,说来听听。”
明兰咬咬嘴唇,终于把这几日所见所闻以及来龙去脉都说了,顾廷烨越听脸色越沉,渐渐不可忍耐,怒不可遏的重重一拳头捶在炕几上,上头的枇杷果齐齐跳了跳。
明兰赶紧敞开胳膊拢住想往下窜的圆果子,侧头看了眼门外,好在谢昂领着亲卫把这几间屋子都围住了,不然就这地方,她还怕隔墙有耳。
“我本来也没定主意的,直到阿猛他们陆续报来消息,我真气极了。”明兰把枇杷果一颗一颗捡回白玉竹梗编的小篮里,“不但田租比旁的皇庄高出两三成来,姓吴的还动辄役使佃农们给他干私活,逢年过节索钱要人,遇上由头还要加租,一干庄头们仗势肆意凌辱人家妻女,真正禽兽不如。区区一个管事,竟然不顾天理,盘剥至此,我,容不得他”
“他们说的那些事,我听着都渗得慌。”明兰丢回最后一颗果子,面带不忍,“数九寒冬一家人没柴火,只靠几件单衣御寒,小孩子冻病而死的有,因为租钱繁重,老人舍不得吃,生生饿死的也有;便是如此,有劳力的男人妇女还得一日不缀的下地干活”
病的咳出血了还得干,冻烂了脚还得干,孩子在屋里冻饿哭的撕心裂肺了还得干佃农们何尝不想奋起一搏,可上有通了声气的巡检司衙门,下有狼才虎豹的打手庄头,佃农们被看的死死的,又不知道去寻御史言官告状,几次闹起来被压下去后,反叫迫的更狠了。
明兰眼眶渐湿,她无法想象这种情景,心中油然而生怒火,来古代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这么厌恶痛恨过什么人,那些内宅的女人做幺蛾子,还可说是生存所迫,社会和制度的缘故,可像吴光这样丧心病狂的呢明兰好想枪毙他们,一个一个的
“郝大成。”
“小的在。”一个中等身材的管事上前一步,躬身而立。
顾廷烨一手搭在炕几上,身姿沉岳如山“你领上一队人,把吴光他们八个看起来,好吃好喝供着,好言好语劝着,不许他们出屋子,不许和人接触;阿猛你也去,若有人敢硬闯,把你的功夫拿出来亮亮,总之,给我看严了”
郝大成拱手,朗声应了;公孙猛兴高采烈的跟着出去。
顾廷烨点点头,转头朝向屠龙,沉声道“你回府请公孙先生写名帖,去请顺天府的吕通判派两位县丞和书吏来,并请小夏公公派两位公公来提人,还有这地方上的州巡检司也要请人来做中。三日可够”
屠龙素来稳妥,当下抱拳应了。
“爷,那我呢”屠虎早等急了。
“老虎你领人把庄子上下看好了,若有人敢闹事”顾廷烨捡过炕几上素丝帕子,轻轻擦拭手指,“我顾某人可没雇过打手帮闲,别弄出人命来就成。”
男人手中的洁白绢帕,染上浅金色泽,还泛着淡淡果香。
作者有话要说
累死我了
139
“果真如此,顾家二郎真长进了。”老人缓缓道。
“儿子细细打听了,确然如此。”长椅边上站着一个微微发福的中年男子,低声回道,“顾都督一把火烧掉满箱子的欠条借据,庄子里的吆喝声便是几里外也能听见。最了不得的,都督还给那几个混账东西一笔厚厚的遣散银子。”
十丈见宽的方形兵器房内,三面大墙上竖着高高的榉木架,上头悬挂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各式兵械,外头日光明朗,顺着高窗照入屋内,直映着满屋的兵器的刃锋精光耀眼。
薄天胄今年已六十有七,却依旧身形魁伟,筋骨强健,少年时养成的习惯,一日不摸兵器便难受的紧,此时他坐在临窗长椅上,用清油和绒布反复擦拭着一柄两尺余长的百锻钢制斩马长剑,身旁立着一微发福的中年男子。
“校阅三天,他竟半点不露声色,真也沉得住气。”薄天胄放下绒布,一手抚须而叹,“怪道能于草莽之际混出名堂来如此,把你二小子放他帐下便是不错的了。我这把岁数也不求什么,只望着儿孙平安,若能在闭眼前给你们再留个袭封,便是死也值了。”
“父亲千万不要这么说”薄钧噗通就跪下了,双目含泪,“都是儿子无能,文不成武不就,叫父亲偌大年纪还要为儿孙操心如今天下太平,父亲便好好在家将养享福,莫要再劳累了父亲这么说,岂不折杀儿子了,儿子,儿子”他低头垂泪的厉害。
“罢了,罢了,起来”看着一把年纪的儿子哭天抹泪,薄天胄忍不住瞪眼,“没考个功名回来,倒学了一肚子酸规矩,世上谁人不死,你老子难道不是人,难道不会死死前多捞些好处给自己骨肉有什么不对大老爷们还动不动掉金豆,闭嘴起来把脸抹干”
薄钧堪堪收住眼泪,抽搭着匀平了气息,压低声音道“父亲刀枪血海五十余载,二弟三弟连媳妇都还没娶就死在了边关上,咱家若论功劳,早该封个袭爵了”
薄天胄想起英年早逝的两个儿子,心头一酸,不去理大儿子,又拿起绒布细细的擦起剑来,自言自语着“先帝温厚仁和,在他手下当差,虽无大封赏但也平安,便是有些过错也能含糊过去;可当今天子却不一样”
薄钧怔怔看着父亲,小声揣测道“所以父亲急流勇退,早早解了兵符与皇上。”
“急什么流勇什么退真退了还怎么挣袭封前儿申首辅要致仕,是人家儿孙女婿都得力,我有什么不过有个你这么愣头青的杠头儿子”
薄天胄吹胡子瞪眼睛,却见敦厚鲁钝的儿子连句讨巧的辩解也不会说,只呆呆的站在那里挨骂,老头子瞧了,无奈的叹息着,“你要记住,有时候退不是真退,也有以退为进的,如顾二郎这回的作为,便是极好的例子。”
薄钧是个老实人,不懂就是不懂,也不会装,老头子看儿子一脸不解,长长叹口气,耐心的教导起来“那顾小子明面看起来,不但吃了大亏,而且窝囊,你也这么想吧”
“正是。”薄钧点点头,到老父身边拖了把小杌子坐下,替父亲轻揉着积年的老寒腿,“先帝仁慈,早给所有皇庄都下了不加赋的明令,那几个庄头却敢那般为非作歹,千两年赋的庄子,不过十年左右,不但弄的佃农不得聊生,还落了三四万两的租钱和借款,哪有这般荒谬的事天理国法俱是难容”
“废话”薄天胄暗叹总算儿子虽不机灵但也不糊涂,他干脆道,“这点子道理你能想明白,难道顾家小子会想不通人精着呢”
老头子觉得口干,抬头从一旁的小平案几上提过一把隐泛光泽的紫砂茶壶,对着壶嘴长吸了一口茶,才接着道“这事儿确实经不住推敲,蒙谁都不成。顾小子自然可把这事抖出去,叫巡检司或州衙门来审,或叫管庄太监来问话,可这样一来,难题就推给皇上了。皇家有多少庄子,因仗着先帝爷宽厚,又有多少手伸在里头,若别的庄子也闹将起来,那皇上该怎么办。彻查严惩牵枝连叶的,有多少人呢,如今还早”
薄钧接过老父手中的茶壶,轻轻放在一边,听老头子继续道“这官司皇上不能明打,只能慢慢的一拨一拨换掉先前的人手,一朝天子一朝臣,从前朝到后宫,再到其他地界儿,皇上有自己的人要安置,先头的人也该挪位置了。”
“顾小子叫那几个不长眼的当场报账,又一口气抬了三四万两的银子出去,顺天府的,地方巡检司的,还有宫里的人可都眼睁睁的瞧见了。”薄天胄抚着手中长剑,剑锋森然泛着青光,他布满苍老皱纹的面容上浮起一阵奇异的笑意,“一来,这事传扬出去,人们把账一算,谁都知道庄子里原先多黑了,一个庄头能有什么胆量,自是后头有人了;二来,这事就此打住,那些后头的人也不很得罪了;三来,还能博个体恤慈厚的美名。真是一箭三雕。”
“是以前几日校阅之后,皇上在例行颁赏后,又暗赏了顾都督五万两银子,想来皇上心里都是明白的,便抚恤顾家一二。”薄钧这才明白了些。
薄天胄朗然笑出声,威严粗重的眉毛展开来“顾小子不声不响的把那些皇庄管事的黑心账抖搂出来,皇上心里这会儿不定多痛快呢以后皇上要裁换人手也容易些。”
薄钧全明白了,暗自惭愧自己愚笨,过了会儿,又忍不住道“只便宜了那几个歹毒的庄头,就这么叫他们走了唉不过那些佃农总算熬出头了,我听闻顾都督的夫人是极仁善的。她说庄里的老人家辛劳了一辈子,不能叫老无所养,便下令以后凡庄上佃农的直系亲长过六旬的,每年都能发些银米衣裳。”
“二郎那小媳妇的品行是没说的,你娘很夸过几次,就是听说年纪轻轻的,性子却有些疏懒,不大爱走动。”薄天胄想起老妻的话,轻轻点头,目光微闪间,喃喃低语,“便宜了那几个么怕不见得。”
西山不是一座山,是一片绵延数千里的山岭群落,春绿满山,夏夜月荷,秋赏红枫,冬日晴雪,这般好景致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来踏青游春,西山偏东最好的一处山头便建有避暑行宫,其他丛丛落落的山丘小岭便零散分布着不多的几处庄子,只那些有头脸的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才能在此落户。
1...9091929394...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