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一级烟枪王
起码,他们不能便随活动,更不能轻易的得罪在他们当中活动的汉人。如果汉人遭受到他们的攻击,那么大汉方面对他们的惩罚是相当的严厉的。这些,也多少让他们感到有点害怕。
而印度人,也就是贵霜帝国人,他们毕竟都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子民。他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文明。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他们独立的民族性格。现在,所有的这一切,都被大汉给压制甚至是消除。
他们,其实并非那些真正的原始土著人,他们的民智,多多少少都已经被开发。尤其是他们当中,也一样会有智慧的人,有智者。他们也肯定会从大汉对他们的统治的手段当中,看得出大汉是想要彻底同化他们的民族。
所以,他们当中,也肯定会不少的一部份人,在潜伏着,准备起事的。
所以,汉军留下军马对印度继续起到震慑的作用是必须的。
如此,郭嘉认为,就只再征调一部份的汉军便已经足够了。也就是加起来,只动用真正的汉军一百万左右的军马,再配合印度军团的两百万人马,南洋军团的百万大军,要灭安息帝国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全面进攻
拟定汉军所需要出动以及需要调集出来的各个军团的兵力,一道道的命令从德里发出,整个印度地区,就似是一个战争机器,开始不停的转动起来。
在大汉官府的宣传,以及引导之下,印度地区各地的民众,他们绝大部份都响应了官府的命令。
他们,大多都会对自家的子弟谆谆叮嘱,让他们自家的子弟安心上战场,尽管他们心中也有不舍,有担心,可是,他们都非常明白当中的一点,那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因为大汉才有的。并且清楚,他们对安息帝国的进攻,说到底都是为了他们自己。
有些东西,是可以想象的。
假如说,如果没有汉军的降临,没有大汉官府的统治。他们的生活,依然会非常的困难,他们的生命财产,依然没有保证,他们的身份,依然还是贵霜帝国的权贵的奴隶。他们所劳作生产的价值,依然会被那些地主、权贵盘剥得一点不剩,他们的妻女,依然是任由那些权贵予取予夺,没有一丝尊严与自由。他们家的子弟,亦是任劳任怨的被王室征召,让他们往东不能往西,要他们死,他们不得生。
这些,都是一个很现实的现象,没有谁能够幸免。在他们原来的世界,是没有什么的道理可言的,哪怕,已经有了一定的律法,但是,那些所谓的律法,只是为了保证那些权势,保证那些有钱人的利益,绝对不会保护他们这些一般的子民的。
太深奥的层面,太深层次的东西,一般的民众或许不懂,看不透。可是,大汉官府带给他们的东西,却是切切实实的。
他们,从来都没有碰到过在他们生活无所依的时候,在他们饥寒交迫的时候,会有那一些军队可以救济一下他们,会有那一个官府会关心关注他们的死活。他们也从来都没有碰到过,明明可以剥夺他们一切的军队,却可以做得到不劫掠他们的钱财,不他们的妻女。
他们更加没有碰到过有哪一个官府,可以给他们吃穿,给他们土地,并带领他们引导他们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以及财富。
那些勤劳的民众,他们也从来都没有想象过,他们辛苦得来,用血汗换来的更多的粮食以及财富,还能够让他们拥有。要知道,若是以前,无论他们日夜不停的艰苦劳作,最终所获得的,恐怕就是那一点点连他们一家人都养活不了的东西,更多的劳作所得的钱粮,都会被那些地主及权贵以各种各样的名目夺去。事实上,他们以前所有的辛劳,所有的收获,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基本都是在上层阶层的人的驱使之下,为他们所劳作,然后,他们再施舍一点物资,让他们这些一般的民众勉强维生。
现在,被大汉统治之后,他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他们所获得的太多太多了。莫说向安息帝国进攻最终是为了他们自己,哪怕没有这些,他们也很乐意接受大汉官府的命令,愿意为大汉卖命。
而同样的,那部份民众子弟,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妻儿的生活状况,比起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不管他们是否对大汉有没有感激感恩之心,但他们也都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够继续下去。心中,哪怕还有一点点亲情的家伙,他们都愿意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妻儿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够维持现在的这种生活而拼命。
因此,大多数的印团军团的士兵,他们回家看到了自己的亲人的情况之下,反而带着一股高昂的激情返回军营,无形中,士气大振。为了自己的亲人,他们一个个都有了一种要跟安息帝国一战的心态。
这是一种可喜可贺的形象。
起码,要比汉军用刀枪逼着他们加入军伍,要监控着他们,驱赶他们上战场,逼着他们去拼命好得多了。
这些,是征调那些印度军团的军马的情况。印度地区那么大,短时间之内恐怕是没有办法将所有的两百来万的军马都调集起来的。但以现在的情况,向安息帝国方面的进攻,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军马都集结起来之后一起进攻。
其实,在制定了作战计划之后,便可以发动攻战了。
当然了,在调集这些印度军团所有的军马准备出征的同时,大汉官府对印度地区的各地的统治控制更加强了许多。更加的严谨及严厉。
用大汉官府给各地的印度民众的解释来说,这个就是战时条例。
并向他们解释清楚,这些战时条例,哪怕是在大汉本土,亦是一样奉行的。
比如,当大汉有重大的战事,向全国征兵的时候。会有清楚严格的律令。
首先,全民动员,围绕着这一个战事而奉献力所能及的力量。这个,包括有许多方面的东西,有细分许多的条令。
像印度地区,现在,汉军方面,并不打算将他们的这些军马全部换装,换成与汉军将士一样的精良的衣甲武器。两百万大军,如果全部都换成汉军制式装备,那也将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以及财富。
所以,当中的一些条令,包括了印度民众,要尽可能的利用他们现在的一些资源,尽可能的为他们自己的子弟兵做一点什么。兵器一般都会有,从原来的贵霜帝国的军马当中的确收缴了不少的兵器,这些现在都可以装备给印度军团的士兵。但是,一些防御用的衣甲皮甲什么的,甚至是一些弓矢什么的,这些,其实一般的民众都可以弄得出来。如果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或是丈夫上了战场之后那么容易被敌军所杀,那么他们就尽可能的给自己的子弟准备一些保命用的家伙。这些,以前在大汉亦同样是如此的。哪怕成了正式编制的汉军士兵都会有由军方统一装备的武器装备,但是,他们刚刚接受征召,还没有成为正式编制的汉军士兵之前,他们是没有汉军正式编制的武器装备的。这些,也得要他们各自携带。
别的如一些行军作战当中所须要用到的生常生活用品,也是如此。给自己的子弟兵多做一双鞋,多准备一点干粮等等,都可以让自己的子弟兵少受一些苦,在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多一点粮食,可能就会救了他们的命。
另外,特别严厉的是,在这战时时期,会有一系列严厉的律令。
在这期间,有造谣消极备战者,杀
趁军马调动,地方兵力不足时,作奸犯科者,杀
叛乱者杀
等等,反正,对地方正常生活生产秩序造成祸害的,在这个时候,地方的大汉官府方面,不会如平常那般对他们特别的开恩,绝对会先杀了再说,以此来杀鸡儆猴。
这个时期,因为汉军的军马也要调走一部份,所以,地方的汉军,除了勉强可以确保地方的官府安全之外,对于广大地区的村落肯定会掌控不严,难以对每一个地方都控制得很好。一些偏远一点的地方,可以说基本会处于一种已经无政府的状态。
这个时候,就得要当地的那些印度民众自己自觉。在大汉官府一时没能顾及得到他们的时期,他们得要按大汉官府所颁布的一些律令。平时他们该要如何做的便要如何做。
该是他们生产的时候,就得要生产,该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得要做什么。如果出现丢荒的情况,或者是到了时候,他们得要向大汉官府缴纳的税项没有缴纳,这些,大汉官府都会追究的。
尤其是,现在在印度地区,因为大汉从本土迁徙了不少的百姓到他们的地方生活。一些村落,也会有汉人百姓落户,这些汉人,平时也起到引导他们生活生产以及监控他们的作用。
这些大汉的汉人百姓,在这个战时时期,并不会离开,依然会与他们一起生活工作。如果那些印度民众,趁大汉官府官兵没能对他们形成威慑的时期,不再以这些汉人为主,对这些汉人造成了伤害。那么,各地的大汉官府一旦获知情况,那么肯定就会派出军马,对他们进行清洗。
这个,也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大汉花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来统治他们。绝非就是单单的让他们从此过上更好的生活,最终的目的,是想要让他们对大汉,对汉人彻底的顺服,完全汉化。
现在,汉军方面稍有点动作,对他们的监控力稍为减弱一点,他们就作乱的话。那么,他们就已经失去了大汉对他们继续投入精力的价值。如此,他们就只有灭亡。
这样的事,在印度地区,其实是无法避免的。
毕竟,那句话,是真正的有道理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个世上,白眼狼绝对不会少。出台那样的律令,亦是对印度地区的民众的一种威慑。
但是,总的来说,郭嘉等都知道,大汉之势不可逆。无论那些印度地区的民众如何蹦跶,都不再有可能再有翻身的机会。识相的,就安份一些,不要闹事,不然,只会更多的无谓的流血。
同时,郭嘉等亦正式请求刘阳挂帅,以刘阳的名义,发布这些律令。
另一方面,派出快马,将向安息帝国发动全面的进攻的计划,向大汉洛阳朝廷报告。报告亦是以刘阳的名义,向朝廷作报告的。
这样做的,是完完全全的将政绩推给刘阳,以成全刘阳之名。
对于这个,刘阳这个小家伙却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亦有几分其父刘易的性子,不会迂腐到拒绝郭嘉、关羽等人的好意。
他很明白一点,那就是自己是否有能力没有关系,但一定要有识人之明有容人之心。现在大汉的情况,已经不同于以前其父刘易打天下的时期了。许多东西,其实都不需要他这个太子刘阳去做,他就只需要掌控好一个整体的大局就好了。
冲锋陷阱的事,哪怕他自己也是练武之人,也有着一定的战力。但是,有着那么多大汉的猛将,他又何苦非要到战场上去出那个风头呢他需要做的,是要明白,哪一场仗需要打,哪一场仗要如何打,要派哪些军将去打就可以了。
再论谋略方面,有着像郭嘉这样的超级谋士,方方面面都已经考虑到了,又何须他再去花费脑筋当然,刘阳也知道,他只需要明白,这些策略,是为了大汉好,为了他好,并且又是一些切实可行的,能够按计划实施,并取得最终想要的效果的。那么就施行便可。
其实,当以刘阳这个太子之名下达一道道的军令之后,整个准备出征的军马都士气一振。
这个,其实也有一点如刘易这个皇帝亲征的作用。太子亲征,不管是给汉军的人马,还是印度军团、南洋军团,都是一种激励。
无论是汉军的士兵,还是另外的军团的士兵,在他们的心目中,大汉皇室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太子都亲征,与他们并肩作战,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荣耀。
除了早前已经杀进了安息帝国境内的孙策与张飞所统率的汉军之外,汉军分成了数十路军马。分别从印度河各个渡河码头,渡河印度河,进入西面的安息帝国的巴基斯坦地区。也就是说,这汉军全面向安息帝国发动战争的讯号,就是全面占领巴基斯坦防线,这亦是汉军出击的第一个阶段。
当然,先行渡河作战的,是印度军团的人马。而每一支渡河作战的印度军团的人马,会根据各路军马的兵力的多少,分别派出一定的汉军随行。这个,是必要的,派出一定的汉军随行,不仅可以起码引导他们如何攻战的问题,还可以起到监视监督那些印度军团军马的作用。
一般来说,一军印度军团与汉军的正式编制的人马差不多,都是两万来人。而这一军印度军团的人马当中,便会有一营的汉军随行。
数十路军马,几乎是在同一天,轰轰烈烈的便攻过了印度河去。
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白袍陆逊
由于许多军马还没有完全集结完成,甚至是印度军团的军马,亦远没能集结完毕,所以,汉军第一阶段的进攻,就仅只是以占据整条巴基斯坦防线为目标,兵分数十路,几处是在同一时间发兵。
每路军马,有一军或两军的人马为一路,而有些则是以更少的兵力为一路,兵力较少的,则只有那么一两营的人马,合共数千人马为一路。如此第一阶段的进攻,汉军出动了数十万的人马,如若包括了早前分别占据了伊斯兰堡地区以及卡拉奇地区的汉军,这一波攻势,汉军就出动了超过百万的大军。
巴基斯坦防线实在是太长了,哪怕是出动了如此多的汉军人马,也不可能同时对巴基斯坦防线所有的关隘发起攻击。
但是,汉军所采取的作战方略,是以点击面,先攻破其一点,再扩大战果。
而总的计略,是为了攻占整个安息帝国,所以,暂时不会马上对所攻占下来的那些地区进行真正有效的统治。
现在大汉方面,如果还想像伊斯兰堡地区以及卡拉奇地区那样,在攻占了这些地区之后,马上就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的严格统治,这是不太可能的。地域太广阔了,大汉官府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莫说要抽调更多的大汉文官人员了,恐怕就是各方面的物资亦不可能一下子到位。
因此,现在的汉军,是抱着另外一种的态度的。
那就是汉军不会再太过主动的去救济安息帝国的那些广大的民众了。如果大汉方面太过主动,对待他们太过好的话,未免会养成他们的一种习惯性。
就似大汉天生就得要给他们带去光明带去美好一样,这绝对不是大汉方面的初衷。
就好比,在后世时候广为流传的一些真实故事。一个人每天都会施舍一点钱财给一个乞丐,如此数年没有断过施舍,但是偶尔一次没有施舍,反而遭受到了那个乞丐的恶毒的漫骂。因为这个乞正在接受这个人的施舍之后,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便想当然的这个人就得要给他钱财,这已经习惯得似是天经地义,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了。而一天不给,他就受不了,就反而指责施舍人的不是。
大汉自然不想做这样的烂好人,到头来反而让这些安息帝国人认为大汉本来就应该要救助他们,这绝非大汉所想要的结果。
现在,大汉方面,要让这些安息帝国人认识到,大汉没有必然的原因一定要救助他们。要让他们知道,其实他们的死活,与大汉无关。
他们如果还想生存下去,想要得到大汉的救助,那么就必需要有所付出,也必须要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身份,要明白他们自己要如何做。
起码,想要得到活命,想要得到大汉的救助,那么就求大汉吧。拿他们能够付出的东西来换取他们的活路吧。
不过,其实这方面的问题,大汉方面暂时是完全不用考虑的。因为,在巴基斯坦防线往西百里的区或之内,基本已经没有什么人烟了。早在安息帝国内乱,帝国盟军撤离之后,这些帝国盟军对这些地区的劫掠行为,就已经将这些地区的安息帝国人给迫走。
他们不走也没有办法啊,完全已经没有了活路,尤其是在巴基斯坦防线的一些关防上,还屯留有一部份的安息帝国的军马。这些军马,也已经与远在后方的安息帝国的王室脱离了控制与联系,安息帝国王室方面不再有后勤补给送来的情况之下。这些一般的安息帝国民众,就成了那些没有了统一指挥控制的军马的劫掠对象。
可以说,现在的巴基斯坦防线,那些关卡关隘,基本上都成了那些失去了安息帝国王室所控制的军马的据点。成了一些强盗窝。
所以,那些地区,基本上都是一片萧条,凄凄惨惨。
但是,也不可否认,汉军现在想要夺取巴基斯坦防线,自然也不是说军马一到,那些还留在关防上的安息帝国的军马就会拱手相让。因为他们也已经没有了退路,他们还想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得要保住他们唯有的落脚点。
所以,战斗还是有的,一些战斗,其实还比较激烈。
要说的是,经过早前帝国盟军所构建的巴基斯坦防线,的确花费了不少的心思,许多关隘,的确是处于一个易守难攻的情况。
对于还在巴基斯坦防线的一些关隘当中驻留的安息帝国方面的军马。他们占据着那些有利的地型,并不需要太多的军马,便可以守得稳如泰山。
当中,由一营汉军加一军印度军团的人马,总共两万多人马,这路人马,向印度河中上游的一个关隘发起了进攻。
这路军马当中,有一员汉将统率全军。值得一提的是,统率这路军马的这员汉将,论在军中的军职,却是没有资格作为这路军马的统帅的。因为他原本入军伍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起点却比较高,一入军伍,便被破格提升为营将,然后因其治军有功,再破格提升为副师级的汉军军将。
对于印度军团,汉军自然得要牢牢的控制其军权。一般情况之下,统率全军的军将,是不可能由印度人来担当的,会指派汉军的军将来担任印度军团当中的军级统将。
印度军团当中的那些武将,他们暂时,最多就只能为每军当中的副军将,这是他们目前所能晋级到的最高级的军职。如果这些印度军团当中的军将,他们以后还想真正的成为统率一军的正级军将,那么他们除了要表现出对大汉绝对的忠诚之外,还得要在军中有所建权,立下真正的军功,此外,还得要熟习汉人的文化语言。如此,他们才有可能打破他们最高封顶的军职,获得大汉朝廷的认可。
这些就先不说了,且说这员汉军的统军统将,却是一员少年白袍将军。看上去文质彬彬,他平时也不太喜好身穿战甲,哪怕是在战时,也都是一身白袍。
他的武艺,也不算太出色,勉勉强强算得上是二流武将。
而他之所以能够获得破格提升,这一次向安息帝国的全面进攻,他更成了一路军马的最高统帅。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尤其是在排兵布阵,临战指挥上,有着比一般战将更高的指挥造诣。
他就是在孙策帐下,人称白袍小将军的陆逊。
没错,就是陆逊。
他现在,不过是双十年纪,很年轻。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这以上,便是历史上对陆逊的一些简介。
但是,这一世,他自然不会再按以上的历史轨迹发展了。
这一世,早前的发展,基本相差不大。这说起来,最初陆逊少年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
当年,孙策之父孙坚新亡,孙策欲为父报仇,献传国玉玺于袁术之时。因陆康与袁术不和,袁术曾要求孙策为他灭了陆康。孙策倒没有真的灭陆康,但是却因为孙策而导致陆康不久后郁郁病逝。那时陆逊还年少,但却已经懂事,他当时,对孙策其实还是抱着一种仇愤的心态。
随着陆逊长大,并且学有所成。他亦没有投军为孙策效力的打算。
一直到大汉一统,孙策不再是江东自立霸主之后,他才慢慢的动了为大汉效力的心思。严格来说,孙逊就是这一次远征军当中的志愿兵。
只不过,他在吴郡,少时便略有名声,投军之后,被郭嘉发现,与之一谈之后,便察觉此子不凡,因而便建议孙策直接任命其为一营军将。
之后便是一路从缅甸打到了贵霜帝国,并且在贵霜帝国两年多了。
这一次向安息帝国发动全面的进攻,郭嘉认为陆逊的能力远不止统率这一营一师的人马,便再次建议提拨其为一路军马的统师。
或者,也是有意考究一下陆逊,郭嘉特意让陆逊所率的军马,进攻这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
这个关隘,名为布拉河谷关。处于一条印度河支流当中,群山高崇当中。
布拉河谷关,处于印度河中上游西岸。印度河支流布拉河,是从西岸的那一片大山当中宛延奔流而出,地势相当的险要。
据早前的情报,布拉河谷关,并非就仅仅只是一个关隘,而是有着九曲十关的一道关防系统的关隘。只有攻破这些关卡,才能穿过这片大山,也才能肃清屯留在这一片大山当中的那些安息帝国的军马。
据传,在这大山当中,有一个大型的盘地,当中有一个小城镇,镇内,曾是一个帝国盟军的重要物资仓库。现在的这一带地区的安息帝国的军马,就是依靠早前所屯积的物资,还留在这一带地区活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