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无限召唤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堂燕归来
虽有怀疑,但郭嘉洋洋洒洒一番话,也足以令曹操豁然开朗,仿佛于黑暗之中,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一般。
沉吟许久,曹操紧皱的眉头尽展,豪然一笑,“我的奉孝又回来了,这才是那个鬼谋郭奉孝啊。”
郭嘉也是一笑,却拱手道:“主公言重了,当年嘉太过轻视那陶商,故才会屡屡献计失败,如今也算是嘉将功补过吧。”
“陶商,我曹操承认,之前我们都小看了你,你能夺我中原,又大破袁绍十五万大军,确实是当世奇才,可惜,我曹操不是那么轻易服输之人,你我之间的恩怨,还在后面……”
三国之无限召唤 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世丰功
秣陵,孙军大营。
中军大帐内,孙策正目不转睛的盯着地图,兴致勃勃的听着周瑜滔滔不绝的比划着战略未来。
“陶商跟袁绍已僵持了六个多月,据细作回报,他的粮草已将尽,军心不稳,我估计最多于支技一个月,就要被袁绍击破。”
说着,周瑜将手又移向了东南方向,“一旦陶商在官渡失败,其麾下诸州必然人心瓦解,为保许都,他定会抽调徐扬之兵西去,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大举北进,夺取淮南,进据徐州之时,兵锋指向中原之时。”
周瑜洋洋洒洒,俊美如玉的脸上,尽是自信,仿佛对自己的判断自信之极。
孙策也不住的点头,仿佛已看到了一片光明的蓝图。
正当二人谋划的自信之时,亲兵匆匆而入,将一道帛书奉于了孙策。
孙策开始也没当回事,只随手展开,不以为然的瞄了一眼。
只一眼,他英武的脸庞,却骤然骇变。
“怎么可能!”孙策的口中,用极尽惊骇的语气,迸出了四个字,英武的脸上瞬间掠上了匪夷所思的表情。
“发生了什么,伯符为何这般惊讶?”周瑜不解笑道,还有些不以为然。
孙策骇了好一会,方才将激荡震惊的情绪,稍稍压制下来,长长的叹了一声,将那道情报示于了周瑜。
周瑜接过情报,同样只看一眼,俊美如玉的一张脸,瞬间充斥愕然,那般表情,仿佛见到了鬼一般。
情报上的内容,正是官渡之战的结局:
袁绍粮草被烧,军心瓦解,陶商一举击破其十万大军。
胜负已分!
速度比周瑜预想的,只提前了一个月,结这结果,却大出周瑜的意料之外。
无论是他,还是孙策,都一致的认为,袁绍实力太强,陶商能撑六个月已经是不小的奇迹,最终必败无疑。
他二人却作梦也想不到,战争到最后,竟然发生了戏剧性的突变,本是粮草充足的袁绍,反被陶商一把火烧尽粮草,最终以惨败收场,狼狈不堪的逃回河北。
“这不可能,绝不可能,一定是哪里出错了?”周瑜狂摇头不止,死也不愿意接受这样骇人的事实,俊美的脸上,甚至还流露出了几分羞愤之色。
这也难怪,他如此自信的认定陶商必败无疑,陶商却用一场奇迹般的大胜,狠狠的打了他的脸,江东美周郎颜面受损,不受刺激才怪。
“事实如此,由不得你我不承认啊……”
孙策却是感慨万千,无奈的一叹,“这个陶商,能凭四万兵马,击破袁绍十五万大军,看来我们当初都小看了他,此人当真乃绝世枭雄,绝不可再小视,我们趁机攻取淮南的战略,看来也要调整一下了。”
周瑜脸色变色不定,如水的眼眸中,惊骇与茫然,依旧久久不散,一时陷入了失神中难以自拔。
这时,帐外亲兵却匆匆而入,拱手道:“禀主公,帐外有人自称是襄阳庞士元,想要求见主公。”
……
中原,白马渡。
陶商屹立于渡头,远望对岸,只见最后一批袁军战船,正载着几千敌军败卒,向着对岸仓皇逃去。
回望南面,从白马到官渡,一条长长的血路,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几百里的路上,遍地都是袁军的尸体,丢弃遗留下来的军械旗鼓,不计其数,足够陶商再武装出一支五六万人的大军。
最终计点战损,从最初的白马之战,到最后的官渡决战,陶商自己总计死伤了一万多兵马。
袁绍方面则是损失惨重,士卒死伤近七万,降卒竟也有三万之众,只有不到五万兵马,狼狈不堪的逃回了北岸,十五万步骑大军,损失近三分之二,可谓名符其实的惨败。
这一场仗下来,袁绍可谓是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至少三年之内缓不过劲来,休想再挥师南下。
于陶商而言,以弱胜强,羸得这场生死大战后,终于可以稳坐中原。
更重要的则是,这一战,打出了他的威风,更打实了他“天策真龙”,“圣人转世”的身份。
军事与政治上,陶商已获得了双双的大胜。
“大司马,我军士气正盛,干脆一鼓作气杀过河去,夺了河北,灭了袁绍那条老狗。”身边,杀意未尽的樊哙,亢奋的哇哇嚷嚷。
陶商瞟了他一眼,无奈的摇头一笑。
“你笑啥啊,老樊我说得不对么?”樊哙挠着头嘟囔道。
“你个吃货,整天就知道吃,什么时候能动动脑子啊。”陈平灌了口酒,笑着解释道:“袁老贼虽败,却好歹有五万兵马逃过了黄河,加上他留守的兵马,至少还有七八万兵马,我军虽胜,将士们疲惫却已极,数量也只有不到四万,粮草也消耗几近,又有这么一条茫茫大河挡路,你觉得我们有一鼓作气灭了袁绍的实力吗?”
陈平一席话,说得樊哙恍然大悟,哑口无言,只能不好意思的憨笑。
“一口气吃不成胖子,灭袁绍是一定的,但也得等我们消化了官渡的胜利果实之后才行,现在嘛……”陶商拨马转身,“先痛饮他三天三夜,好好庆贺这场大胜吧。”
陶商留养由基率数千精兵守白马,当晚痛饮一场后,便率大军南下。
两天后,陶商抵达了陈留,与吕灵姬所率的后军会合,并于帐中提审了被俘的魏续。
吕布为什么会没死,又为什么会从寿春逃往河北,去投靠了袁绍,这是一直困扰陶商的疑惑,现在也只有从魏续身上,才能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魏续,老实交待吧,你和吕布怎么会在袁绍的麾下,敢少说一个字,别怪我下手残暴。”陶商俯视着跪伏于地的魏续,冷冷喝道。
魏续忙惶恐道:“罪将不敢,罪将一定如实交待。”
当下魏续便将来胧去脉,不敢有一字疏漏,全盘的道了出来。
原来当日寿春之战中,吕布被陶军的天雷炮伤到了头颅,造成了大脑的创伤,失去了绝大部分的记忆,只记得陶商是他的切齿仇人,他要杀陶商报仇。
魏续便带着吕布,化妆成平民百姓,逃出了寿春城,一路逃往河北,投奔了袁绍。
起初袁绍也不信吕布,对其多方猜忌,并软禁于邺城一处密宅,经过数年的观察,袁绍才确信吕布失忆,放松了戒心,并收吕布为义子。
至于吕布为什么会戴面具,则是当初袁绍想杀陶商一个措手不及,却不想陶商军中,竟然会存在项羽这样的高人,令袁绍的图谋破灭。
“这就是全部过程,罪将句句属实,求大司马饶命。”魏续颤声哀求,以头伏地。
陶商此时才恍然大悟,心中感慨万千,想不到堂堂天下第一武将,竟然落到了失忆的地步,再次沦落到给别人当儿子,充当马前卒的境地,当真是叫人唏嘘不已。
不过吕布失了记忆,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记得,却牢记着要杀陶商,可见他对陶商的仇恨,已根深蒂固到了何等地步。
“灵姬,真相你都听明白了吗?”陶商看向了吕灵姬。
此时的吕灵姬,已暗咬着朱唇,俏脸上涌动着一副恨其不争的神色。
陶商知道她此刻的心情,她看来,虽对吕布恩断义绝,但到底吕布是她的父亲,她宁可当初吕布战死在寿春城,还能死得其所,保住些许风骨,也好过现在又一次给别人当儿子,如行尸走肉一般活在世上,给袁绍卖命。
“把他带出去吧。”陶商挥了挥手。
荆轲向亲兵一使眼色,左右士卒上前,将魏续拖了出去。
“夫君,你什么时候北伐河北,我要亲自帮他解脱。”吕灵姬深吸一口气,郑重其事道。
帮他解脱么……
陶商明白了她的意思,遂轻叹一声,将她揽入自己的怀中,宽慰道:“放心吧,你的心愿为夫定会让你完成,待今秋粮草一下,就是我陶家军北渡黄河,攻灭袁绍之时。”
吕灵姬点点头,眼中的怒火稍稍收敛,心中却已迫不及待的杀往河北,将那具行尸走肉,从袁绍的手中解脱。
……
春末之时,陶商率得胜的大军,还往许都。
以四万之兵,击溃袁绍十五万大军,陶商可以说是一手缔造了令天下人震惊的奇迹。
陶商之名,已是威震天下,令所有人都为之畏惧。
兵还许都之后,陶商头等大事,自然是封赏有功之臣,众多参与官渡之战的文臣武将,三军将士们,皆大获封赏,万军万鼓鼓舞。
第二件,自然就是大开杀戒。
汝南、陈国等响应袁绍,扰乱后方的世族豪强们,皆将受到最严酷的杀戮打击。
陶商人一回许都,便派出樊哙等大将,率精兵开赴汝南等郡国,扫荡那些胆量响应袁绍,反对自己的豪强,满门皆灭,一个不留。
陶商才不会学那些虚伪的假仁假义,他可是有仇必报,这些人在自己最危难的时候跳出来,给自己制造麻烦,现在后悔已晚,陶商就是要用他们的鲜血来立威,让那些心怀不臣者知道,跟自己作对会是什么下场。
一时间,中原诸州杀戮再起,数十户世族豪强首犯被陶商连根拔起,抄家灭族,近百余户的从犯,则充军的充军,流放的流放,其门下数万僮客,皆被解放了出来,转为了国家编户。
这一场南北的决战,陶商不仅击败了袁绍,也趁机看出了谁是怀有异心之徒,正好将之一并铲除,更加稳固了他在中原的统治。
紧接着,陶商又上表天子,表奏自己击败袁绍的丰功。
身为汉朝大司马,战争结束后,陶商当然有义务向天子回报,但这只是明面上的意义,隗商内心中的目的,则是要向天子索取封赏,逼其给自己加官进爵。
此时的朝廷之上,董承等一众保皇派,当年已被陶商诛杀大半,忠于天子的朝臣只寥寥无几,以萧何为首的朝臣,大多数都已经是陶商的人,陶商上表一道,众臣自然是一力主张对陶商大加封赏。
皇宫,金殿。
刘协盯着手中陶商的上表,眉头深凝,眼中闪烁着不易觉察的厌恶。
他明明知道,陶商这是在向他炫耀功绩,逼他加官进爵,他却只能隐忍。
没办法,朝堂之上大多是陶商的人,御林军也受陶商控制,他的一举一动都在陶商控制之中,只能忍气吞声。
盯了上表许久,刘协暗暗的吐了口气,问道:“诸位爱卿,大司马击败袁绍,保全了社稷,诸爱卿以为朕当如何赏他?”
话音方落,萧何便出班,拱手道:“微臣以为,大司马功高盖世,有救天下于水火之功,陛下当对大司马加官进爵,方能彰显大司马之功,更能显示陛下有功必赏的恩德。”
听到加官进爵,刘协眉头微微一凝,向自己的岳丈伏完使了个眼色。
伏完会意,当即出班道:“陛下已封他为大司马,睢阳县侯,已是位极人臣,封无可封,老臣以为,现在也只能多赏金帛,以慰大司马劳苦功高。”
“区区金帛,焉能彰显陛下爱臣之心。”萧何当即反对,高声道:“微臣以为,陛下现在只有加封大司马为梁公,方才配得上大司马不世丰功。”
梁公!
萧何这进言一出,大殿之上,忠于刘协的保皇大臣们,无不哗然。
龙座之上,本就愁眉苦脸的刘协,身形也剧烈一震。
三国之无限召唤 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喜临门
萧何进言一出,其余陈群等忠于陶商的朝臣们,给纷附合,请天子封陶商为梁公。
伏完却脸色大变,急道:“陛下,萧何所请,万万不可啊,陶大司马非是刘氏皇族,岂能封公!”
国公的爵位,位虽低于郡王一等,但同样拥有着建国的权力。
汉以郡国并行,例如那陈国,名义上就是郡王的封国,而自光武以来,能有封国者。只有刘姓诸王。
而当年王莽代汉,正是先从加封国公开始,故自光武兴以来,异姓封国公就成了一个不成文的禁忌,两百余年来,更没有一人被封国公,哪怕是那些权倾天下的外戚。
陶商若加封梁公,就等于开了一个先例,让天下人即刻联想起,陶商就是下一个王莽。
“这个陶商,得寸进尺……”刘协眉头深凝,暗暗咬牙。
他此时此刻才看明白,陶商的野心比当年的董卓,曾经的曹操,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年董卓权势滔天,拥有十万西凉天子,也只是县侯而已,曹操也是同样,却不想,这个陶商竟然枉想当国公。
这也就意味着,陶商向他,向天下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老子将来就是要代汉自立!
“伏国丈此言差矣,正所谓天下之事,穷则变,变则通,岂能一味的因徇守旧?”萧何却不紧不慢的反驳道:“以大司马如此不世之功,别说是封梁公,就算是封个梁王也足矣,陛下若是这般守旧,只怕会寒了大司马之心,寒了三军将士之心,那时人心尽失,将会有什么后果,实在难以想象。”
萧何这番话,明显是在委婉的警告刘协,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刘协身形一颤,眉宇间,立时闪过一丝惧色。
想当年,董卓入京,大权在握,少帝刘辩说废就废,说毒死就毒死,可是毫不含糊。
如今陶商的权势,比董卓过之而无不及,若他执意不听话,陶商废杀了他,别立新帝也不是没有可能。
乖乖的听话,若许还能苟延残喘几日,若执意跟陶商对着干,恐怕连明天的太阳都将见不到。
刘协心中深深的畏惧了,沉默下来,目光悄悄的看向了伏完。
伏完也是一脸的苦相,连连摇头,显然也没有办法。
沉默许久,郁闷了许久,刘协只能佯装出一副笑脸,“萧爱卿言之有理,陶卿劳苦功高,朕确实当重重加封于他,朕这就下诏,封他为梁国公。”
……
次日,萧何便携天子之旨,前往大司马府宣旨。
府中,陶商和谋士武将们,早已提前得到了消息,早就已准备好,萧何当着谋臣武将的面,向陶商宣读了天子之旨,正式加封陶商为梁公。
圣旨宣读完毕,整个大堂陷入欢腾之中。
陶商进封梁公,意味着他们这些誓死追随的谋臣武将,水涨船高,也能在陶商的国中谋取爵位食邑。
官位可以因年龄而卸任,爵位和食邑,却能子子孙孙传下去,世代永享不尽。
这些文臣武将之们,之所以追随陶商,最初是出于系统的召唤,但他们却不是没有生命的机械人,有着自己的思想,有着追求荣华富贵的野心。
陶商进封梁公,意味着向皇帝的宝座,又迈进了一封,他们世代永享富贵的野心,自然也随之更进一步。
诸将为之沸腾,陶商进封梁公的好消息,自然也很快传遍了三军将士。
将官们可以封官进爵,他们这些小卒好歹也能喝口汤,赏赐些金帛酒肉自然是少不了的,焉能不为之欢呼。
“天子加封本公为梁公,多亏你从中进谏了。”陶商向着萧何赞赏道。
萧何忙一拱手:“梁公言重了,梁公现在的名位,乃是一手挣得,属下也只是顺水推舟而已,换作是旁人,天子也同样会答应。”
陶商一笑,又道:“天子当然不舍得给我加封梁公,这是他畏于我的军威权势,才不得不屈人,他打心眼里必定是很不满。”
“不满是肯定的。”萧何不以为然一笑,“不过那又如何呢,梁公的实力已达到这个地步,天子纵有不满,也只能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吞血。”
萧何倒也是个现实的人,话说的虽然有点残酷,却也是实情。
陶商深以为然,不由连连点头。
萧何又道:“梁公如今已稳据中原,人心尽附,为今之计,当尽快扩军备战,只待今秋粮草一下,便大军北上,攻取河北,到时候两河皆在梁公之手,便可再进一步,别说是封王,就算是……”
萧何并未言尽,只微微而笑,言下之意,却已明了。
陶商心领神会,胸中豪情狂燃,不由放声大笑,挥手喝道:“来人啊,给本公大摆酒宴,今晚我们要痛痛快快的喝,不醉不休!”
当晚,一场盛大的庆贺之宴,便在梁公府中进行,一众文臣武将们,喝得好不痛快。
与此同时,酒肉也被送往诸营之中,三军将士也尽能跟陶商一同分享喜悦。
这一晚,是整个陶商集团的狂夜之夜。
痛饮一晚,次日天一亮,陶商便发出诏令,向中原诸州宣布自己建立梁国,进封梁公的消息。
这诏令一出,中原沸腾。
此时的陶商,击败袁绍之后,威望已达到了顶点,再经过一番对世族豪强反对者的屠杀,整个中原诸州,反对势力基本已被肃清,各州士民无不归附。
故是陶商进封梁公的消息一出,诸州是一片欢腾,各郡国官吏纷纷上表,表示拥护。
不仅仅是官吏豪强,原本一些持观望态势的名士们,也纷纷出仁仕,为陶商效力,想从陶商这里,为自己的未来分一杯羹。
一时间,陶商是风光无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整个中原的大势,对陶商越来越有利。
进封梁公的陶商,却还保持着几分冷静,他深知什么王侯将相的头衔,统统都是虚的,决定一切的,还是手里的拳头。
乱世争雄,就如逆水行舟,只有不断的变强,才能笑到最后。
况且,袁绍虽已败归河北,但他到底家底雄厚,若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恢复元气,重新对自己构成重大的威胁。
陶商可不打算给袁绍这个机会,他要趁着袁绍元气未复之时,就挥师北上,一举灭掉袁氏,夺取河北。
于是,在进封梁公后未久,陶商就传下诏令,命诸将抓紧时间训编士卒,令萧何尽可能多的调集粮草,并命沿河诸地打造舟船,准备为北渡黄河做准备。
陶商则是一刻也不敢闲着,连日巡视于诸地,视察农桑,以及士卒的训练情况。
时间飞快,不觉之中,已是夏末秋至。
这日陶商正于许都郊外,视察着庄稼种植情况,荆轲飞马而来,惊喜的叫道:“恭喜主公,主母已于昨日为主公诞下一位小世子。”
花木兰生了!
陶商先是一怔,旋即陷入了狂喜之中,大笑着拍马飞奔,直奔许都而去。
想当初官渡之战前,花木兰就已有身孕,官渡交锋近七个月,再加下这两个月,算算时间,花木兰也确实是这几日应该生产。
陶商只是因为忙于为北伐做准备,长时间的巡视于田间军中,未能陪在花木兰身边,才有所忽视。
却没想到,花木兰不知不觉的就生了,而且还给自己生了一个儿子。
陶商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当晚连夜赶路,马不停蹄的赶回了许都。
顾不得一身的风尘,陶商径直入梁公,大步流星的就直奔后府的内室而去,方一入院,他迎面就撞上了甘梅。
“木兰呢,她们母子人呢?”陶商兴奋道。
甘梅抿嘴一笑,“夫君怎么才回来,还好姐姐跟小世子都平安,现在正在房中休养呢,夫君还不快去。”
陶商激动的满脸喜欢,赶紧大步流星的冲了进去,甘梅摇头一笑,也跟了进去。
深吸过一口气,陶商迈入了那间热闹的房中,转过屏风,便瞧见脸色苍白,气血虚弱的花木兰,正躺在榻上。
“夫君……”花木兰一见陶商,苍白的脸上顿露笑容,就想起身相迎。
“环儿,你才刚刚生下孩儿,身体正弱着,赶紧躺下。”陶商几步上前,忙将花木兰按下,“扁鹊呢,还不快他来,给夫人瞧瞧,别落下什么病根。”
“瞧你急的什么似的,我也是上阵杀敌之人,哪有那么娇情,扁神医已经给我看过了,没什么大碍,只消休养个把月就无事了。”花木兰嘴上娇怨,脸上却是一副甜蜜,显然丈夫的关心,让她心喜不已。
“儿子呢,还不快让我这当爹的看一看。”关怀过老婆,陶商才想起了新出生的儿子。
旁边的甘梅一笑,忙令乳母将小世子抱了来,陶商心中激动,迫不及待的就接了过来。
糜环浅浅一笑,但叫乳娘将小公抱来。
怀中那胖嘟嘟的婴孩,一张可爱之致的小脸,正呼呼大睡,叫隗商看得是爱不释手,更是看的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夫君,你还没给咱儿子起个名字呢。”榻上的花木兰笑道。
“对对对,是得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陶商抱着儿子走来走去,若有所思,沉吟半晌,忽然眼前一亮,“就叫陶定吧,寓意待他长成人之时,天下大定,四海升平。”
“天下大定,四海升平,陶定……嗯,是个好名字。”花木兰又笑了,苍白的脸上也浮现几分血色。
陶商是小陶定喜爱之极,抱在怀里是亲了又亲,疼了又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