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活在金朝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墨成仙
这条壕沟要有三尺深,挖出的土堆在壕沟外侧。
在劳力们挖壕沟的同事,陈宪将手下的鸳鸯小队和弩手小队轮流派去附近的树林里砍伐四五米长的木杆。
为了防止遭到山民猎户的报复袭击,陈宪要求进山小队必须在两个以上,必须保持警戒,明少暗哨搭配,必须穿戴盔甲……
砍来的木杆运回来之后,经过去枝,去皮,削尖之后储存晾晒起来。
……
对这些新招募劳力的安排和管理,陈宪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他从学徒中抽调出几个人,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管理团队,一个管事,总管全局,一个监事,管工程质量和验收,一个会计管工程中的账务往来,劳力的薪水造册,管事对劳力的奖惩,也需要会计入账后才能实现,一个出纳,管着钱粮出入,严格按照财务的账目来发放钱粮。
安排了管理团队,明确了自己的要求之后,他就放手不再关注这件事情。
陈宪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更需要他的地方。
对于陈宪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马拉重犁的复原和试制,螺丝的制作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马拉重犁的复原要容易一些,在那位网络写手的资料库里有这东西的结构简图,还有摘自某论文的比较专业详细的描述。
对于优秀的工程师来说,有时候甚至能够凭着一张照片倒推出一台机器的设计图纸,更别说手里有结构简图和详细专业的描述。
马拉重犁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马拉,另外一个重点是重犁,这当然不是废话,这两点是西方农业发展中两个相当重要的发明。
和牛不一样,马匹的身体结构,如果没有合适的挽具,是不适合拉梨的。
胸带挽具就是这样至关重要的一个发明。
有了胸带挽具,马拉梨的速度优势才能被释放出来。
重犁,即双轮重犁,这是一种两边带有两个小轮子,中间架有垂直的犁刀,水平的犁铧,和用来把土铲开,并将泥翻过来的犁壁。三者结合,不但能实现深耕,而且让犁耕变得更有效率。
马拉重犁的优点就是耕的深,可以翻出垄沟,速度快,节省人力。
但他也有缺点,这种耕种方式初期投入很高,一台大型的双轮重犁往往需要四匹马才能拉动,双轮犁的价格也很高,这就导致了一般的自耕农无法承担这种投入。
这种高成本促成了欧洲农庄的集体和集约化的发展,因为只有合作,一般的自耕农才能使用的起这种高投入同时高效率的耕作方式。
陈宪根据资料中的简图和叙述,经过几次试制和改进,制作出了合格的双轮重犁,这个东西的原理结构并不复杂。
他采用锻铁为重犁的骨架,轮轴、车轮和犁铧采用铸铁,一些精度要求比较高的部位采取铸造方式,连接方式采用铆接,销轴,键槽连接。
这种发明于公元十世纪的农具和现代机械不同,现代机械,哪怕是最简单的机械,都有一定的精度要求,而这种古代农具,几乎谈不上什么精度要求,制造难度要低得多。
因为主体采用钢铁,这台重型双轮犁的重量相当大,不愧重犁的称号。
陈宪又按照资料设计了马匹胸挽的用具,这个用具其实就是一个水滴形的脖套,套在马脖子的末端,牵引绳索就绑在这个脖套的中部和下部,当马拉犁时,脖套对马匹的主要压力在马的胸部,而不是马的脖子。
 
六十章:扩大学徒招募
成立农业公司,来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的管理,这是哪位网络写手的大纲中给出的农业改革方案。
一方面陈宪自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他对这方面完全没有研究,另外一方面,网络写手给出的这个方案,陈宪心里也是认同的。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集约化,规模化,差不多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代名词,已经深入人心,陈宪当然也不例外。
种七十多亩地,即使这个时代技术落后,其实也用不了三十多个人。
播种完成后,陈宪留下十几个人一边照顾农田,一边用从东庄子收购的人畜粪尿,在农田最北部边缘进行“堆肥”。
“堆肥”陈宪小时候在村里见过,在网络写手的资料库中,也就关于堆肥的简单资料。
陈宪让人在自家田地的最北边,和树林交界处,平整了一片地,挖了几个大坑,在坑底铺上黄土,上面再铺上铡碎的麦秆和杂草,麦秆杂草上面铺上一层牲口和人的粪便,撒上人尿,浇一定量的水,浇水的量以将麦秆杂草浸透为准,之后,撒上一层石灰。
堆肥可以层层堆积,堆完了一层,可以按照之前的程序继续往上堆,一直堆到高出地面五六尺为止。
堆完之后,用稀泥涂抹覆盖,将粪堆密封。
肥堆密封之后,每隔两三天,需要检查粪堆中的温度和湿度。
可以用铁钎插入肥堆,静置一段时间拿出来,观察温度和湿度,根据观察再决定是不是需要加水……
陈宪让人在肥坑上方搭建了草棚子,肥堆四周堆了防水的沟渠堤坝,避免风吹日晒雨淋,导致堆肥失败。
另外一部分劳力被陈宪抽调出来,在一部分学徒的带领下,在庄子里新建房屋。
陈宪打算在庄子里南北方向修建一排几字形的房屋,将整个庄子一分为二,几字形的房屋面朝东,背朝西,以房屋当墙壁,将庄子的西边隔开一个封闭的院子。
这个封闭的院子将是陈宪的军营,军营的西边是带有是有水车的新工厂,南北两边是军营营房和陈宪的住所;院子的东边就是这排将要修建的,呈几字形排列的房屋的后墙,几字型突出的部分,会将砖瓦窑也圈进来。
当然,这是一个大工程,光靠十几个劳力和几个鸳鸯小队很难短时间修起来,不过陈宪也不是很着急。
就在陈宪安排修房子的时候,有学徒来报告说,八个猎人的伤已经差不多养好了,该怎么处置。
陈宪这才想起,他当初为了让学徒们练手艺,让他们救治了十几个受重伤的猎人。
最终那些伤员只活下来了八个,但这样的成绩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奇迹了。
陈宪可不放心将这些猎人留在庄子里,万一这些人心怀鬼胎,来个里应外合,那他就惨了。
但这些人救都救了,总不能再杀了吧,这事情陈宪还做不出来,他想了想,就命令将这八个猎人干脆放了。
放了猎人,陈宪就将这件事情抛诸脑后了,因为他太忙了。
这段时间,陈宪更加肆无忌惮的通过学徒介绍,从东庄子招募少年学徒,凡是十四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只要没有残疾,来者不拒。
因为拥有了自己的庄子,陈宪的吸引力又大幅度增加,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陈宪就又招来了三十多人。
&
六十一章:步兵方阵
陈宪将新招募的少年学徒单独编在一起,组成了少年班,从老学徒中抽调优秀者,充当这些少年的教官和教师。
这些穷苦出身的孩子来了之后,吃上几顿有油水的饱饭,就一下子爱上了这个地方,变得十分听话,就怕以后再也吃不到这么好的饭,当他们听说,走路(队形队列)走得好,学字学的快就能吃到更好的饭,学习积极性高的让人吃惊。
当教官反复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陈员外给他们的时候,陈员外在他们心中一下子就和活菩萨等同了起来。
和陈宪亲自训练的老学徒比起来,这些由学徒训练出来的少年对他的崇拜甚至更加狂热。
因为他亲自训练的学徒,对他除了崇拜还有一种亲近,这种亲近抵消了一部分狂热,就像你也许会崇拜你的父亲或者老师,但你绝不会像一个粉丝对他的偶像那样去崇拜你的父亲和老师。
有一次,陈宪打算亲自给这群少年上一堂课,考察一下教官和教师们的洗脑成果,当他走进教室,他发现这些孩子们全都用一种极为激动的眼神看着他。
看着这种熟悉的眼神,陈宪顿时有一种三胖附体的毛骨悚然。
陈宪在亲自对学徒进行所谓的洗脑时,并没有太宣扬自己,他毕竟没有那么厚的脸皮。
可是,当本就极为崇拜他的学徒再去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对他的宣扬让陈宪听了都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对于这种明显的grcb风气,陈宪有些手足无措,但最后他只是稍稍的警告了一番教官和教师,之后就采取了默许态度,因为事实告诉他,这种状况对管理非常有益。
少年学徒的教育,陈宪假手于人,但十四岁以上的正式学徒的教育和训练,陈宪却是亲力亲为。
当学徒数量达到一百三十多人后,陈宪调整了训练方式,除了鸳鸯阵训练之外,他又增加了方阵训练。
因为人数限制,陈宪以八十八人为一个基础方阵,多余的四十多人为刀盾手和弩手混编。
方阵的战斗方式,陈宪主要参考了瑞士方阵的战法,并且借鉴了一些后来的西班牙大方阵的战法。
八十八人的基础方阵,横排为一个鸳鸯阵小队,十一人,一共八排,方阵中前五排为长枪兵,手持五米以上的长枪,后三排为斧枪兵,所谓斧枪其实就是在长柄斧的前端加一个枪尖,再将斧背面做成破甲尖锥。
这种三米长的长柄武器,在对付身披重甲的重骑兵时,非常好用,无论是刺杀,砍击,还是啄击,都能破甲。
四十多人的刀盾和弩兵分成四队分布于基础方阵的四个角上,位于方阵前方的两个小队紧贴方阵,位于方阵后面的两个小队,则稍微远离方阵,向两侧微微方阵展开,这样一来,前后弩兵就能同时发挥火力。
当方阵转换方向时,弩兵小分队也会随之改变分布。
按照陈宪的设想,方阵进攻时,方阵后三排的斧枪兵会离开方阵,和刀盾手,弩手混编成攻击小队。
进攻时,弩兵在前,先进行一轮射击,打乱对手阵型,然后刀盾手和斧枪兵趁机突击。
长枪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方阵,进攻时,长枪方阵整体正面压上,压制地方的反应能力,为侧翼的混编小队制造图片机会。
防御时,斧枪兵排列于方阵的后方,刀盾和弩兵的混编小队对接近的敌人先进行一轮远程打击,当敌人接近后,弩兵可以躲到长枪方阵的缝隙里,刀盾手可退到枪兵的长枪下面辅助防御……
如果敌人从正
六十二章:螺丝
c_t;陈宪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穿越者,自己最大的优势除了思想之外,就是技术。
所以,陈宪从很早就开始考虑将火绳枪复原出来。
要将火绳枪复原出来,最大的难点是枪管的制造。
在这个时代,要制造枪管,只能靠手工热锻。
将一块铁,锻打成长方形的平板,然后将这块平板烧红,利用铁砧上的半圆凹槽,和v型铁锤,将烧红的铁板,热锻卷成管型,锻打的时候在管型的内部垫一根圆形的铁棒,以防止在锻打过程中,圆管内孔闭合。
锻至圆管管壁闭合交叠后,再次将铁管煅烧至红热,用小铁锤快速敲打红热的管壁交叠处,就能将管壁焊接。
通过多次这这样的卷曲热锻,就能将一块铁板锻造成一根铁管。最后再用小锤进行整形修整,至圆管大致规整。
锻造的铁管内壁十分粗糙,无法直接用来发射子弹,还需要通过扩孔工艺,让枪管内部大小均匀,内壁光滑。
要对一根一米左右的铁管进行扩孔,在这个时代来说,绝对是一项高端技术,目前陈宪能想到的,就只能是用手摇曲柄钻,用水磨功夫进行钻孔扩孔。
铁管扩孔之后,再经过外部修磨,用专用卡规测量,保证枪管的管壁厚薄均匀,就可以安装到枪托上了,但这个时候,又有另外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
这时候的枪管是通的,无法用来发射火药弹,必须将枪管后端封死才行,怎么才能安全可靠的将枪管的后端密封住呢
答案是螺栓,是的,问题又绕到了螺栓上面,陈宪要制造出火绳枪,他首先就要做出螺栓!
好吧,这一次陈宪再也绕不过去了,对于盔甲,他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布面甲,但他绝不能放弃火枪,这一次,他必须要攻克螺栓这个难题了……
这将近半年来,陈宪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个时代工艺水平,制造一台螺丝制造机。
经过半年的思考,他心中终于有了眉目。
以宋朝的工艺水平,要制造出一台现代意义上的车床,当然是天方夜谭,但制作一台类似车床原理的简单机器,却也并不是不可能。
陈宪记得,以前他在逛论坛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篇帖子,这片帖子中有一副达芬奇设绘制的螺纹加工装置的草图,据说,这幅草图的原版就在著名的《达芬奇手稿》中。
众所周知,达芬奇除了是一位伟大画家之外,他还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机械设计天才,在他的手稿中有许多异想天开的设计,和那些异想天开的设计比起来,这个螺纹加工装置就显得平淡无奇。
陈宪之所以记得这个帖子,完全是因为这幅看上去很low的草图是达芬奇画的。
作为一个工程师,这幅草图上的机器对于陈宪来说简单的不需要看第二眼。
草图中有一个方形的框架,框架上固定这两个圆柱体,一个圆柱体是待加工件,另外一个圆柱体是一个丝杠,丝杠上装着一个滑块,滑块内部有着和丝杠配合的螺纹,滑块上伸出去一个刀具,对准着旁边和丝杠并排的待加工件。
在丝杠一端,连接着一个曲柄,另外一端则连接着一个齿轮,在加工件的同一端也连接着一齿轮,两个齿轮互相咬合。
当转动丝杠一端的曲柄,曲柄带动丝杠转动,丝杠转动就会通过螺纹带动滑块向前运动,同时,丝杠转动还会带动另外一端的齿轮转动,齿轮又带动旁边连着工件的齿轮转动。
这样一来,滑块和工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联动关系,这种联动关系的作用结果,就是让滑块上的刀具在旋转的工件上切削出了和丝杠上螺纹相似的螺纹。
这种联动关系其实和现代的车床并无二质,你完全可以将这个原始的木盒子看成是一台简单车床,尽管他们的复杂程度看起来,就像原始的突火枪和机关炮之间的差别,但他们确实是同一类东西。
以宋朝的工艺水准,当然无法制造一台现代的车床,但制造一台十五世纪机械设计天才设计的简单机器,却并不是不可能。
结合自己手里现有的东西,陈宪将达芬奇的设计稍微做了修改,他取消了双杆联动设计,而采取了单杆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