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国医大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九鼎八簋
“华夏哲学和中医是紧密相通的,可以说,中医是在实践华夏哲学和华夏文化的观念。中医是华夏哲学实践的最好体现,它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完善理论和整个理论构架。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这些都是华夏哲学甚至华夏文化最根本的理念。
在华夏的哲学中,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开的,不是没有关系的孤立的个体,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相对的,是相互牵制相互推动的,那么这种用华夏哲学的理念来讲,就是阴阳相制、五行相克,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各个方面包括维护我们的生命上。”
s





国医大师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中医与哲学(二)
“在华夏的哲学中,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开的,不是没有关系的孤立的个体,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相对的,是相互牵制相互推动的,那么这种用华夏哲学的理念来讲,就是阴阳相制、五行相克,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各个方面包括维护我们的生命上。我们的五脏六腑相对于五行之间是相生相克的,人体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失调就要出毛病了。这种阴阳理论,实际上就是利用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规律来判断和分析人的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王明看到对方的态度转变了很多,满意的点了点头,回答道。
“老师,这些理论在很多人看来很玄乎,是说不清楚的。比如说,中医里面所谓的经络,实际上找不到。现在很多西医就是拿着这些来攻击中医,贬低中医的!”一位有些激进的学生对着王明说道,他不能在理论上去证实这些。
王明也知道,类似这些问题这些学生甚至是老教授们在理论上都证实不了。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其实可以说的清楚。比如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肝属于什么,胃属于什么,好像似乎没有什么根据,这是因为你没有以生命解剖作为基础。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即内观解剖。内观,是我国的佛教用语,用于静观内部的五脏六腑和气血的关系。现在西医的解剖是在尸体身上做的,什么样的器官都看得很清楚,但不代表**身上就是这样的状况。为什么说经络找不到呢?经络就是气血的流动,只有在**身上才能体现到,在尸体上不可能找到。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科学,它早就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理论。”
“现在我说一下西医的三个大方向的转变,这些实际上完全都是中医的理念!”
“不知道你们观察过没有,我想你们对西医的认知应该比中医要多的多。毕竟你们大部分人是为了拿那一纸证书的,现在我就说一下:第一个是从关注人生的病转变为关注生命和人。过去我们过度注意人的病,病越找越多。药越来越多,效果却不是很明显。不关注生病的人,只是去找病,就是本末颠倒了。其实是人更重要的。这个转变里面就包含了中医很重要的一种理念,即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仅看局部。
第二是强调预防医学比治疗医学还要重要,养生比治病重要。《黄帝内经.素问》里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因此。中医的理论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而是要落实到中医治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三就是尽量地调动人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而不是靠外力如服药和开刀来解决问题。现在西方兴起很多顺势疗法和自然疗法,基本上都是采用中医的理念,如尽量不用药而是用理疗的办法如推拿、按摩和针灸等,要尽量找到病因而非停留在病的表面症状。”
当王明说完之后,下边又是一阵沉寂。王明也给了他们一点时间去思考。
“刚才老师的话受教了。现在学生求教老师,有句话叫“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个怎么理解?”片刻之后,一人站了起来对着王明问道。
“中医,为什么叫中医。现代人的体会它是因为是中华民族的医术而得的名字,当然我不反对。但是你们应该去从根本上去了解它!这位同学说的话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的话,其经方这一部分中提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不是来治病的,是来养生、治人的,第一是治人,第二是治未病。清代的钱大钊也提到,“不服药为中医”。这里讲的“中医”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医,而是中国传统意义上中医的概念,是上医、中医、下医中的一个“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这个中医就是中道,就是保持中庸平和的状态。我们养生也是求一个中道,就是中正平和。”
王明深感这些学中医的学生的状态,很多知识知道的不少,但是因为教育的原因,让他们真正能懂得医理的却很少,现在王明就好像在给他们增加地‘基的坚实度!
“我听你刚才所说的是不是所言中医更多的时候是要践行一些理念,而不仅仅是治疗?”依然有人提问,虽然阶梯教室里人很多,但是秩序确很好。问这话的是前排的一位教授。
王明没有看对方,他知道这样的人可能是第一批受西化教育的人,从骨子里已经有些西化了。不过王明依然说道:
“不知道你可否听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学’?”
听见王明的反问,那教授点点头,他并不是难为王明,他确实有些疑惑而已,“听过。”
“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下边的学生听见知道也是好奇的问道。
王明听见那教授如此说就知道对方并没有立即这句话究竟蕴含着什么,于是点头准备讲解:“刚才我所说的一种理论全部都是在说即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学”。后一个“生”,是生命,前面的一个“生”是动词,用来加强后面的“生”,即如何能够延续生命,让人活的更健康长久。!
关于中医的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被定义成“生生之具”,是维护生命健康美好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就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包括经方即医经在内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让生命活得更好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有“生生之具”,就会有“生生之易”,在中国很多古籍中也讲到过生生的道理,包括尊生、贵生、养生、卫生、摄生。首先要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命,就需要养生、捍卫好生命,来统摄我们的生命。”
...
ps:原本想在弄出一章来,但是写到这..脑子有点受不住了,洗洗先睡了,各位见谅
s




国医大师 第一百四十二章 唤醒华夏文化主体意识
“生生之学是建立在贵生、尊生的理念上,然后通过摄生、养生、卫生的方法达到“全生”。免费电子书下载何谓“全生”?《吕氏春秋》里面就提出,“六欲皆得其意”,就是全生。
我所说的这些就是为了说明,现在的中医更侧重于治疗,我们需要让中医的范围更广泛些,不要局限于治疗,还要把养生、治疗和相关的道理都讲清楚。中国的养生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需要构建起一个生生之学来,把中医提高到理论层面。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而是具有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是一门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
现在的中医已经变异!”
当王明说完的时候,一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学生站起身对着王明行了一礼之后问道:“老师,我来自国外,我很喜欢中医,只是对中医的历史了解的不多,您刚才提到的中医大都是古代的中医,但是您为什么说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医了?”
“嗯,你先坐下,这个问题你们可能也有疑惑,你们生活的这个环境让你们出现困惑不足为奇,为什么我说现在的中医和以前的中医已经变了质,我们现在的中医已经被西医异化了,中医的理论和手段都在向西医靠拢,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理念上,长期以来,对于中医、哲学甚至是中国文化,我们都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没有医学、没有科学,长期以来都是落后的。但实际上,这种偏见的产生,是很多人以西方的文化模式或特征作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中医、哲学和科学。其实中医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需要我们去理解。
在诊疗手段上,“望闻问切”已经很少用了,中医治病更多的是吃药。与《黄帝内经》中的内容相反,目前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只占了十分之二三。十分之七八都是开药;在具体治疗中,会有大量标准化方剂和西医诊疗办法,比如抽血化验、ct和手术等等。现在我们的很多医生都不会看病了,只会看化验单。
而且医德也是一个大问题!过去中医的医德更多是把道德都化解为家庭关系。讲究“医者父母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更像是亲情的关系。这看起来更像是提倡一种私情,但在传统的华夏文化中实际上里面包含了最大的无私。因为在华夏文化中亲情是不求回报的。如果这种医德用到现代的医患关系中,现在的医患关系也不会那么紧张。
还有就是关于社会的分工,必要的分工是进步,过分的分工是进步还是退步,还有待研究。在传统的中医里面,讲究“望闻问切”,切脉是最基础的本领,但现在很多中医甚至都不会切脉。甚至有中医大夫宣称自己不认得中药。只会开药。只知道药的名字。中医实际上是模糊里面有清晰,对于药材,具体的产地、采药时间、炮制时间和手段等等都非常有讲究,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治疗有偏差。但现在,抓药的不懂得采药,采药的不懂得制药。野生的变成了人工养殖的,药的效能就值得怀疑。更不用说很多假药了。各个环节都出了问题,我们的中医都已经被异化了。这很悲哀。
今天我给你们讲这些,就是让你们来继续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要唤醒我们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而唤醒它们却是要靠你们!
尽管我们的中医很多都走样了,但其实它在国外发展的还不错,外国人也是有一定辨别能力的。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相信中医,这是个大问题。但问题恰恰反过来,华夏人不相信中医,可能西方人更相信中医。有数据显示,现在来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大概50%是来学中医的。所以实在不行,我们将来就只能“出口转内销”了。因为华夏人近百年来崇洋的思想太严重,如果是外国人说的,他就很容易相信,华夏祖先说的他反而不信,因此只能利用这样一种心理,将中医的核心理念用现代化的方式出表达,例如自然疗法、顺势疗法和心理疗法,例如重视预防,例如尊重生命,通过一些手段,把这些理念阐释清楚,把中医的传统理念做些转化,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为中医服务。如果你们都开始努力,我觉得中医一定会走向世界,但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
“老师,关于中医的发展,您有什么想概括的嘛?”
“中医要想得到发展,需要从根上进行改变,最主要是两方面来努力,一是思想上,二是教育上。
首先是要唤醒我们的华夏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并不是没有科学、哲学和医学,不能以西方文化的思维去结构华夏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是一个类型的差别。而这种类型的差别,恰恰是使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和互补有了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回归自己的文化主体,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来建立、研究我们自己文化的理论体系,而不能用根据西方文化总结的理论去研究我们的文化,这个是很迫切的。中医也是如此,不能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硬要拼凑到一起,到最后只能是走样的文化。
其次,需要改革中医教育。如今包括教中医和学中医的人对中医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为什么今天我会如此反复的强调这些,就是因为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包括中医学校的教学,都在拿西方的那种理念去解构我们传统的理念,存在“科学迷信”,中医很多观念都被曲解了。所以应该多学学先贤的东西!”




国医大师 第一百四十三章 “精”“气”学说
“华夏很多老百姓,甚至包括一些学中医的人,都已经不相信中医了。欢迎来到阅读实际上,关于中医教育,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讲的很清楚,作为一名中医,除了学习《黄帝内经》等专业书籍之外,还需要学习孔孟、老庄的思想,还有佛经,甚至还要学风水相面,现在的中医教育需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刚刚讲的这些,各位需要慢慢的想想,多想才能多得,每个人的思想不同,但是疏归同路,希望你们都能为了中医以及华夏文化的发扬做到贡献。”王明环视了一下课堂说道。
“之前说的这些,有些人得到了不少东西,而有些人却并清楚多少,我不强求。我也不能让你们听完我一课之后没有学到一丝东西,呵呵。”王明笑着说道。
看着已经安定了的人群,王明拿起了笔在后边写上:“精、气”,两个大字!
这是他今天写的第五个和第六个字。
“这些字谁也不能擦了,知道嘛!”许老爷子对着周围的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说道!显然他想自己保存下来。
在震惊之余,这些老教授纷纷是从周围听课的学生们那里。借来了笔纸,认真的做起了记录来。因为,王明除了最开始写下了“中医三问”“精气”六个字后,就再也没有板书过一个字了。如果不赶紧将他讲的东西记录下来的话,这些老教授生怕自己会记错、或是记漏了王明讲课的内容。
老教授们之所以这样认真的记录王明讲解的精气学说。为的就是能够将其编撰到中医基础理论学的教材中去,让广大的中医学生能够受益。当然,这些老教授,都是真正的学者,并非是哪些靠着盗用他人论文的叫兽所能够比拟的。在将来出版的中医理论的教科书的这一章里,只有唯一的一个作者名,那就是:王明!
看着这些老教授们都在认真听讲,仔细的做着笔记。周围的这些学生。在惊讶之余,也收敛心神认真的听起了王明的课来。之前王明所讲已经让他们产生了共鸣,现在竟然是让这些老教授们,都摆出了一派正襟危坐,认真听讲的模样来。他们也无比的好奇,更让他们用心的去听了。
此时除了少数在进行拍摄的学生外。基本上都开始做起了笔录!
王明讲课的时候,并非是一味的讲解理论。因为这中医的精气学说。有些内容是极为晦涩的。所以他是旁征博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此来讲解精气学说。同时。他还会牵出许多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这就使得整堂课。既是有令人赞叹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显的趣味横生。就算是对中医毫不了解的人,在听了之后,也不会觉的枯燥。
这次赶来听王明课的学生,除了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还有一些其他学院的学生。这些人里也有西医,甚至有其他的学院!但是现在。在这个。阶梯教室里面的所有人。无论他是哪个学院,是哪个专业的,居然都能够听得懂王明所讲的这精气学说。同时。也都是非常的喜欢听。并没有出现像其他老师上课时的那种,老师在上面滴诣不绝,学生在下面或是睡觉、或是玩手机的情况。
中医理论课本来就枯燥乏味的,随便问一个中医药学院的学生问他是否上中医理论的时候有过想睡觉的冲动,他一准回答说有过!不仅仅是那些老师照本宣科的读那些晦涩的文章,还有着这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实在是少的可怜!
当人在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是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往往就会觉的时间过的很快。比如说现在,这些在阶梯教室中听王明讲课的学生和老教授们,就是有这样的感觉。
当王明宣布下课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意犹未尽,都想要再继续的听下去。因为王明讲的课,实在是太精彩了,精彩的让他们忍不住感叹,原来这课,竟然也是能够讲的这样好的。他们渴望着,王明在讲究了精气学说之后,还能够继续的讲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毕竟刚才王明在说道精气学说的时候,还说道果阴阳五行!
“求求你,老师!不要下课,继续讲下去!”
就在王明准备走下讲台的时候,不知道是谁突然叫了一声,打破了阶梯教室里面的寂静。
这一声,就像是点燃了炸药桶的导火线。瞬间,所有的人都开始七嘴八舌的叫了起来:
“是啊,继续讲”。
“这课真是讲的太好了,我这个学西医临床的,居然都能够听的懂,居然都能够听得如痴如醉,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继续讲,一定要继续讲啊!”
“别下课!不能下课!我们都还没有听够呢!继续讲!一定要继续讲”。
...
ps:祝元宵佳节阖家欢乐!和谐美满!




国医大师 第一百四十四章 谢谢你们来听课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还是七嘴八舌的胡乱嚷嚷,但是渐渐的,从所有人嘴巴里面冒出来的,就都只有三个字了:
“继续讲!”
“继续讲!!”
“继续讲!!!”
按理说,学生们一般都盼望着能够尽快的下课,巴不得老师能够不压堂,提早的下课。但是现在。在阶梯教室里面的情况,却是截然相反的。所有的学生,竟然都在主动的要求加课。而且现在还是假期的时候!
“这叫咋回事嘛!”司永志对着旁边坏笑的许院长说道。
“我怎么知道!”刚才开头说话的学生就是许院长指使的!如果王明知道的话就知道为什么许旺看似挺老实的,其实心里坏水也不少的原因了!
“那怎么办?”司永志问道,人是他请来的,虽然想到了上课的场景,但是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不过他倒是不担心王明怪自己,王明什么样的性格司永志自己也知道个大概,否则也不会去不厌其烦的邀请对方!
“继续讲呗!咱们继续听!”许院长无赖般的话让司永志有些无语,但是却让周围的几位老教授嘿嘿坏笑起来!
常言道老小孩、老小孩!如果王明看见几人的样子的话,估计也气不起来。
讲台上,王明看着下边的场景,他抬起双手,示意大家安静。
所有的人都安静了下来,等待着王明讲话。
“你们不饿吗?”王明微笑着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来。
阶梯教室里面静悄悄的。所有的人都没有料到。王明竟然说出这样一句和课堂无关,并且令人莫名其妙的话来。一时之间。居然没有人开口答话。但是很快的,他们就明白了王明的意思。因为他们都感觉到了从腹中传来的阵阵饥饿感,甚至还有人的肚子,开始不争气的“咕咕,响了起来。
“我不是刚吃了早餐没多久的吗?怎么会突然觉得这么饿?”许多人的脑海中都涌现出了相同的疑惑来。
有人在这个时候掏出了手机,看了眼时间,顿时就惊呼了起来:“不是?现在居然是中午十二点半了?这这怎么可能?我明明记的,刚刚走进阶梯教室的时候。还不到九点的呀,怎么突然之间就到了中午了呢?”
在静悄悄的阶梯教室里面,这一声惊呼。显的既是突兀又是响亮,顿时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听课的学生们,纷纷是掏出了各自的手机。看着上面显示的时间。顿时,接二连三的惊呼声。在阶梯教室里面响了起来:
“不是?都快一点了?这怎么可能呢?”
“哎呀,我的手机显示的时间也是十二点三十多!难道真的是这时候了?”
“这堂课居然讲了三个多小时,将近四个小时?为什么我觉得还没半个小时呢?”
阶梯教室里面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王明的这堂课,竟然是一口气讲了将近四个小时。
如果是换做了其他人讲课。只要不在下课之前点名。别说是四个小时,估计还没到二十分钟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溜走了。但是今天。将近四个小时的课,非但是没有人提前开溜,甚至就连打瞌睡、开差的人也没有。所有的人,愣是从头到尾,如痴如醉的听完了这堂课。不仅是忘记了时间,同时也忘记了饥饿。如果不是王明善意的提醒。只怕他们到现在都还不会感觉肚饿。
看着众人一脸惊愕的表情。王明忍俊不禁。轻笑了起来,说道:“看来大家都已经感觉到了饥饿,好了,这堂课就到此结束,大家快去吃饭,再晚一会儿的话。只怕学校食堂里面,就没有什么饭菜了。耽误了大家吃饭。我还真是有点儿抱歉呢”
中医药大学中,因为外国人或者华夏人在假期基本上好少有离开的。食堂也是全年开放的。当然也有时间规定的。
就在这个时候,又一个声音在阶梯教室里面响了起来:“继续讲!我们不怕饿。我们要继续听课!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人竟然能够讲课讲的这么好!古人说过“朝闻道夕可死矣”为了能够学习知识,连死都能够不怕,更何况还仅仅只是肚子饿?继续讲!拜托了!”
他的这番话,顿时得到了众人的响应。
所有的人,又开始重复之前叫喊的那三个字:
“继续讲!”
王明笑了起来,说道:“你们不怕饿?”
“我们不怕!”众人齐声回答。声音整齐的就好像是事先排练过似的。
王明微笑着说:“你们不怕饿,但是我怕饿,我得去吃饭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了。”他就这么站在讲台上,向着阶梯教室里面所有的人,诚恳的说道:“谢谢你们在假期的时候来听我讲课。”说罢,他走下了讲台,向着阶梯教室的大门走去。
阶梯教室里面的众人,在沉默了两三秒钟之后,竟是齐齐的向着王明鞠躬,异口同声的说道:“谢谢你。让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堂精彩绝伦的好课!”
1...3940414243...4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