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见两位大佬走进,曹某人这时并没有下马,而是哈哈一笑后,弯腰抱拳,坐在马上躬身行起了礼:“曹川参见大学士,参见马经略!”

    孙承宗和马世龙两人,此刻同样是满脸笑容,拱手抱拳,仿佛没感觉到对方小小的失礼:“曹大人免礼。”

    互相行礼后,孙老头坐在马上,上下打量一番,然后笑呵呵地说道:“不愧是能大败后金兵马的强将,果然一表人才!”

    “呵呵,老大人过奖,快请进城。”

    双方第一面的寒暄,算是在很融洽的情况下结束了。然后在曹总兵引路下,孙马各自带着手下,依次打马进了三屯营南门。

    城里经过这几天的粗略收拾,街道上的血迹和零碎杂物都已经不在,显得干净整洁了许多。唯一缺点就是人气全无,空荡荡像一座鬼城。

    三支队伍进了总兵府大门,纷纷在校场下马,然后外来者们就看到了那一筐筐随意摆在一旁的人头。

    经过上百名劳工的努力,外加挑灯夜战,总数为1500的硕托军人头,现在已经全部腌制好,就等打包运去京城了。

    然而在穿越众这里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却对孙承宗一行人产生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自老奴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大明何曾有过如此辉煌的战果莫说是1500了,就是一次性有150个真鞑子的人头,那都是了不得的战绩。

    而且接收团里现在人人都知道,这姓曹的还在永平三城拿下了不少于2000人头,其中大概率有金牌vip阿敏的人头!

    这时的孙承宗,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只见他大步走到筐前,拿起几个人头端详一番后,转过身来对着某人动情地说道:“俱为真鞑,好,好,此乃不世之功!曹川你浮海而来,能在边地做下如许功绩,当为我朝第一名将!”

    既然人家说话中肯,那张冬东自然还是要略略谦虚一下:“还是仰仗了手下弟兄肯卖命,末将在这里谢过老大人谬赞。”

    “曹川你也无需过谦。”这时候,在一旁验看了人头的马世龙同样满脸赞许的说道:“我辈武将能立下如此大功,自有京城夸功天下扬名之时,何须做那小儿女姿态。”

    “是是,曹川受经略的教!”

    校场上这一幕,令几个在场的穿越众都有点小惊讶貌似两位大佬今天态度都很不错,并没有想象中的刁难苛责,而且对于曹将军的战功也都明确表示认可......这出乎穿越众的意料啊不该这么顺利啊不是应该跑来抢点吗

    其实穿越众对两位大佬的立场有点判断错误:人家今天来,就没打算找事,而是就事论事来的。

    ......................................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孙承宗当年,之所以能从一个翰林院学究一夜间化身为挂兵部侍郎衔,督师辽东防务的一方大佬,并不是因为他雄才大略骨骼清奇,仅仅因为他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日讲官(私人老师)而已。

    孙承宗之后在督师辽东任上,不但推出了练兵修城,步步为营的对后金大战略,而且还主持修建了以宁远为核心的,辽西走廊国家堡垒防御体系。

    且不论这一套对后金的战略体系管不管用,总之,吞噬了明帝国巨额财政的宁锦防线和关宁军阀集团,就是在孙承宗手中发展壮大的。

    掌管了如此巨额的国家资源调度权,老孙头当时的权利是相当大的,巅峰时,连九千岁都要退避三舍,不敢溯其锋芒。

    等到老孙头终于被九千岁搞下台赶回老家,那已经是几年后的1625年了。就这,被强制离休前,朱由校还特旨加官进爵,赐蟒服银币,老孙头可谓是荣归故里,标准的大佬离休模式。

    两年后,老孙的好学生/总后台/木匠皇帝落水而薨,崇祯上台,然后老孙就彻底安心荣养了......注意,通常情况下,新皇帝是不会再启用前朝权臣的。

    结果谁也没想到,后金入关了。

    大明承平日久,这后金第一次入关,给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带来的心理震撼是无以伦比的。于是彻底慌了手脚的崇祯,再也顾不得忌讳,临时征兆了已经67岁高龄的老孙头出来官复原职,总领勤王兵马。

    老孙头的基友马回回也同时复出。

    以上,是孙马二人今天能站在三屯营总兵府的缘由。

    而穿越众误判的一点是:其实老孙和老马两个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下岗了。

    是的,这二位在昨天沟通过后,赫然发现在明国境内的所有敌占城市,这两天都已经被光复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他们这种临时性质的“总理勤王兵马”的核心官职,就已经失去了大半意义,有点像下任总统选出来后,还在岗位上最后几天的“跛腿前任”。

    至于之后的事,那还要看崇祯本人的态度,这个谁也说不准。崇祯可以让老孙头立即卸任回老家,也可以解散勤王军后重新安排职务。

    虽说远在京师的崇祯还不知道当前局面,但是孙马二人和在场的军将都是知道的。在官场上混老了的两人,现在心里清楚,自己不方便再利用这个身份做出什么重要决定了,尤其是关于这位曹总兵的决定。

    硬来的话,姓曹的马上就要去面见皇帝了,现在做的一切不利于对方的决定,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被姓曹的挟滔天大功在皇帝面前点眼药水,八磅壶那么多。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孙马两人是没必要和曹总兵为了点人头撕逼的。

    &nbs




第463节 怼
    旅明正文卷第463节怼张冬东坐在椅上,看着面前沉默不语的孙承宗,以及那文人中少有的一脸须髯,心中也是有些感慨。



    就个人节操来说,穿越众还是普遍敬佩老孙头为人的。历史上老孙头彻底回乡退休之后,崇祯十一年,后金入寇河北,高阳县被围。



    面对围城军,老孙头以76岁高龄,率领全家以及百姓上城抵抗,然后城破被擒,自缢而死,孙家百余人同时遇难。



    另外,孙承宗在政治方面的操守也还是过关的。虽说是东林党一员,但是老孙头基本不搀和那些狗屁倒灶的政治倾轧,就是一心一意完善宁锦防线,和后金作对。



    不过说到宁锦防线,这可就是老孙头的锅了。



    从结果来看,花费了巨资的宁锦防线和关宁军,不但加速了明帝国的财政崩溃,而且在战略上是失败的。



    事实上,从后金第一次入关的那一刻起,老孙头的理论就等于是破产了。宁锦防线被人绕了过去,既没有起到攻击的作用,也没有起到防守的作用,彻底成了摆设。



    在军事上,突出部的用处,一是吸引敌人火力,二是牵制对手。



    所谓牵制,不光是挖好战壕修好城墙等敌军来送人头,而是在对手打算强行绕过你的时候,突出部还有截断对手后勤,抄敌军老巢的作用。



    这才是突出部存在的最大意义:令敌军不敢深入。



    而在这次己巳之变中,后金大军都全家老小出动打到京城了,作为突出部的宁锦防线,却一没有吸引到火力,二没有派出哪怕5000骑兵去抄了后金老巢,逼迫后金回援。



    防守被绕过,攻击又不敢换家宁锦防线要来何用人家都打到京城了啊!



    假如在二战中,苏军已经打到柏林了,那德军还会在波兰留着军团吗那不就是傻子吗都要亡国了啊!



    你不能指望对手每天都提着脑袋往堡垒上来硬撞,这种缩在城墙后死等着傻子来碰的战略,能管用一次就不错了。



    所以说,老孙头的辽西走廊堡垒战术,其实早就破产了,只不过在这次的战争中才显露出来。



    然而这没什么卵用了:吞噬了明帝国巨额财政的宁锦防线和关宁军,早已催生出了庞大的相关利益集团,现在已经不是随便什么人能撤销的了,皇帝也不行。



    不要问,问就是落水驾崩。



    然后滑稽的局面就形成了:大明每年岁入的一大半,几百万两银子拼命往宁锦防线填,而鞑子则隔两年就来京城转悠一圈,最远杀到了山东地界,抢够了回家。



    这条防线到底防住了什么



    答案是:自己人。



    这个可以参考后世的卡戴珊家族——每一个被卡戴珊防守过的nba球员,都犹如断崖般滑落



    



    张冬东长长的思绪,终于被做出决定的孙承宗打断了。



    在和马世龙默契地对视一眼后,孙承宗最终下定决心,决然说道“既如此,那老夫今日就上奏折,莫要再让皇上空等。”



    随着孙承宗缓缓说出这句话,在场三人同时默契点头,一个隐晦的约定就这样达成了。



    到此为止,三方密谈就算是划上了完美句号。这之后大家只需要各自上奏章就可以了,内容保持大方向一致,小处各自发挥,皇上看了喜滋滋。



    这个结局是可以预见的。



    对于孙马这二位来说,只要勤王这件事能平稳结束,他们就是最大的获益者之一。三方在大格局上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达成协议也是应该的。



    不过事情没那么简单。



    搞定孙马,只是搞定了战略层面。至于下边的战术层面,孙马可不会搭理这些事的,所有问题还是要穿越众自己解决。



    于是孙承宗在起身出门前,又加了一句:“止有一桩。外间那些人,曹川你还是要打发一二的。”



    “呵呵,川理会得,老大人无需挂心。”



    



    内幕交易完成后,大佬们便从后堂来到了前堂。



    一番谈话耗时良久,时间已近中午。然后马世龙便给在座枯等的一票武将公布了官方结论:此次战役已经结束,在诸位共同努力下,大明获得了颠覆性胜利。



    整个过程中,作为奇兵的曹将军发挥了巨大作用,消灭了众多鞑子,建立了不世奇功。两位大佬已经决定,这就上书朝廷为曹将军请功。



    马世龙讲完这一套官话后,左右看了看,用凌厉的眼神射出了“谁同意,谁反对”的死光。



    堂下一票将领都是老狐狸,这时候纷纷面带微笑捻须点头,貌似对大佬定下的调子都十分赞同,敢跳出来装逼的一个都没有。



    到底没有傻子。这时候唱反调,那就不是针对姓曹的,而是和孙马过不去了,容易招致超饱和打击。



    看到自己说出的总结陈词没人反对,马世龙点点头,然后扭头对身旁的老孙头问道:“大人”



    孙承宗并没有说出经典的“我再补充两句”,而是直截了当摆摆手:“正事说清楚了,就先上些酒菜吧,老骨头禁不住饿。曹川,老夫闻听你家资丰厚,该不会连顿饭都管不起吧也算是庆功席了。”



    曹总兵闻言赶紧唤人过来,吩咐操办些酒菜给各位大人。



    而经过老孙头这么一打岔,堂上就顺势进入了自由活动的环节,军将们纷纷起



第464节 暗中布局
    曹总兵今天刻意怼走关宁将佐,是在之前就计划好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有和关宁军这个明末最大的军事集团闹翻,才能消除包括崇祯在内的朝廷官僚集团戒心,曹总兵才能得到正常发展的空间和待遇。

    否则的话,一旦这位来自南方的强力军头再和关宁军勾肩搭背称兄道弟,那皇帝就要睡不着觉了。

    原本姓曹的就是招安来的海寇,在南边隐隐有藩镇的苗头,忠诚度可疑。这一回再私下结交已经暴露出离心倾向的关宁军这是要南北对进,划江而治

    根据这个原则,事实上在当初来天津的路上,穿越众就规划好了曹总兵在北方的人设。

    一:鲁莽,一身江湖气,但是曹总兵一心报效朝廷,是一位想封妻荫子的传统江湖招安人士。

    二:由于不懂官场上那一套弯弯绕,再加上眼里揉不得沙子,所以姓曹的四处得罪人,不光得罪关宁军,后边还会争取得罪一些文官,搞成最后只有靠皇帝撑腰才能混的样子——这是为了给皇帝一种安全感:朕随时可以翻手为云,让姓曹的尝一下雷霆雨露。

    这两条预定人设,就是曹总兵要展示给满朝文武的个人形象。

    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刚才曹总兵才会第一时间激化和祖大寿之间的言论,将双方关系强行推到对立面上。

    其实祖大寿刚才的说辞,别说其他那些军头,当过广告公司经理的张冬东第一时间也能明白,不过就是谈判的常用套路:首先拼命找理由占住脚,之后大家互相叫嚣攻防,最后握手言和,达成协议。

    关宁军缺钱吗肯定不缺,关宁军是明末最肥的军阀。祖大寿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想花银子买些人头而已。

    不料食人魔这次遇到的,不是好说话的斯通黄,而是一心要和他茬架的r曹。

    r曹可不是单穿来的,r曹腰杆特别硬,身后有化工厂和电炉的支持,所以r曹没有按照军头们往日心照不宣的套路来,而是第一时间就堵住了祖大寿的嘴,恶毒的揭开了关宁军丢盔弃甲的真面目。

    这样一来,众目睽睽之下,祖大寿就没办法继续谈判了,只能和曹总兵升级口角,然后结局就是大家把天谈死,祖大寿翻脸走人。

    当关宁军一干将佐怒气冲冲走人后,大堂中出现了难言的尴尬局面。

    一脸苦笑的老孙头坐在上首不停摇头,嘴里念叨着:“何至于此,何至于此,要相忍为国呀!”

    身为各路勤王军大管家的马世龙,同样是张口结舌不知道说什么好。

    反倒是堂中剩下那些人,一个个脸上都带着微笑,一副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样子。这伙人拢共有十来位,都是从各地赶来的客军,其中有总兵副总兵,还有副将和两个参将。

    之所以脸带微笑,因为对于这些客军将领来说,曹大总兵怼走关宁军,反倒是好事。

    要知道这段日子以来,各地赶来的客军原本就和地头蛇关宁军不睦。不论从军饷军粮军资还是任务分派功劳领取上,客军肯定是玩不过地头蛇的,所以大伙都受了嚣张跋扈的关宁军不少鸟气。

    结果今天看到同为客军的曹总兵狂怼祖大寿,这帮人心里其实都在猛点赞:哪怕没好处,也算出了一口鸟气不是
1...135136137138139...1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