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伯伦散人
这次大会的议题不少,陆天翔只能一个接一个的拿出来讨论,第一个议题就是蒋北铭送回来的关于清剿流寇的事。
有相当的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该去清剿张献忠和李自成,因为崇祯的意图很明显,这是在消耗榆林湾的实力。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可以派出一部分军队去,因为如果直接拒绝朝廷的旨意,很可能会和崇祯翻脸,榆林湾现在还没有必要这样做,应付一下崇祯也不是不行。
陆天翔静静的看着下面争吵的人群,有一件事他并没有向穿越大会说明。开会之前,陆天翔又把张国栋、许朗等人单独叫到一起研究了一下历史的走向。
在原先的历史上,今年的七月,高迎祥出南山,挥师直驱西安,军至周至黑水峪时,遭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七月二十日被俘,押至北京,凌迟处死。
许朗提了一个建议,既然榆林湾的打算是要收编农民军,那么最好借着这次清剿让蒋北铭想办法救出高迎祥。如果榆林湾能救出高迎祥,那么收编农民军将不在话下。但是这个计划必须要严格保密,决不能让明朝政府知道,所以陆天翔并没有和穿越大会说明。
这个计划在开会之前已经由总务二处火速送往了榆林堡,陆天翔在给蒋北铭的信中明确说明,如果一旦穿越大会做出不参与清剿的决定,蒋北铭也必须派出一支特别行动队去尽力执行。为此,军委会派出了一支50人的海军陆战队也赶赴了榆林堡。
“诸位,诸位,先都别吵了。”魏阳拍了拍桌子,“我说一下军委会的意思,我们原则同意独立师参与这次清剿,具体怎么执行可以由蒋北铭做出安排。”
“不行,不行。”魏阳话音刚落,聂忠斌就喊起来,“咱们现在榆林湾里没有多少军队,如果独立师全部留在北面的话,榆林湾的安全怎么办?”
“对,榆林湾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狄冲也喊道,“根据韩万涛和许朗带回来的消息,马上就会有几万难民来榆林湾。现在巡捕房才200巡捕,没有军队,咱们无法控制榆林湾的治安。”
“我也不建议独立师全部参加清剿。”孙大雷接着说道,“这次镇宁堡的伏击战算是打的非常好,可还是有60多人伤亡。如果独立师全力和高迎祥他们死磕,恐怕抚恤金少不了。”
“可是一点兵不派也不合适。”又有人喊道,“最好是能分兵,一部分回来,一部分去清剿。”
“我代表委员会提一个建议,大家表决一下吧。”陆天翔说话了,“把第四、第五步兵团和一个炮兵营调回来,其余的人留在北面参与清剿。”
陆天翔的这个建议被勉强通过了,叶战将带着第四步兵团和第一批难民返回榆林湾;第五步兵团和一个重炮营将会同第二批难民回来;蒋北铭率领剩下的独立师参与清剿行动。
陆天翔又拿出了第二份议案:“诸位,根据北京的消息,崇祯已经答应了在琼州府收税的事,朝廷的旨意将很快送到王可宗那里。我马上会和夏天阳去琼州府和王可宗面谈,我们的条件已经下发给各位了,现在谁还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
“陆老。”孙大雷作为税务局局长第一个站起来,“朝廷现在并没说要收取多少的工商税,我们现在一直收取的是5%,如果朝廷的赋税率比我们高怎么办,我们按哪个标准收?”
“这个问题我会和王可宗细谈。”陆天翔答道,“我们的原则是派出人协助王可宗收税,不管朝廷收多少,我们按照四四二的比例分成。朝廷和榆林湾占四成,王可宗占两成。”
“陆老,这能行吗。”程依依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咱们和朝廷一样,崇祯能答应吗?”
“依依,崇祯不可能不答应。”夏天阳笑道,“咱们会给崇祯一个底数,不管怎么分成,朝廷的收入不会低于这个底数。当然,要是崇祯不答应,咱们就撒手不管,到时候,崇祯恐怕很难收上银子来。他爷爷的时候不就发生过矿工打死税监的事吗?”
大明日月 第四百零一章 提前的穿越大会(下)
“可那样很可能会激起民变,海南岛可能会乱。”程依依不放心的问道。
“怎么,许朗没和你说吗?”夏天阳有些奇怪,“许朗,你没和依依说过你的建议吗?”
“还没来得及,正好我在这里说一说。”许朗站起身笑了笑,“诸位,咱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在海南岛收税,咱们的目的是要能控制住整个海南岛。如果一旦因为收税引起民变,咱们就有理由派兵平息民变,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控制住整个海南。”
“可那样会死人的。”会场上有人喊道。
“不会死人。”许朗说道,“我们会说服王可宗取消农业税和人头税,只收取工商税。只要取消了农业税和人头税,不会出大乱子。”
“这恐怕不行吧。”梁成栋问道,“先不说明朝政府,就是咱们榆林湾取消了农业税,咱们的粮食怎么办?”
“买,用收取的工商税买粮。”许朗解释道,“既然咱们想把大明朝往一个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改造,那么这两个税种是迟早要取消的。”
“我觉得有问题。”史显扬打断了许朗的话,“如果把粮食纳入商业范畴,那会刺激土地兼并,因为大规模集约化种植是最省成本的。但是现在依旧是小农经济的社会,贸然这么做不太合适。”
“恩,你说的也有道理。”许朗想了一下,“不过现在明朝的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而且咱们的工业一直缺乏劳动力。英国已经进行了圈地运动,虽然很血腥,但的确是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因为失地农民成为了自由劳动力。”
“这个问题现在在这里争论没什么意义。”夏天阳说道,“一切还是等我和陆老去见过王可宗以后再说吧,不管怎么样,控制住整个海南岛是我们首要的事情。”
穿越大会又紧接着对其余的事情作了安排。
曾广贤不必等7月份的改选了,马上率领珍珠号去台湾。原则是拉拢住郑芝龙,重新划分东南亚,并且务必将新加坡和马六甲控制住。为了震慑郑芝龙和西洋人,穿越大会授权曾广贤可以在台湾进行一次军事演习,让台湾的人见识一下东海珍珠号战列舰的威力。
李福强从越南也传回来了消息,郑梉现在对榆林湾越来越不放心,不断催促李福强南征。李福强向家里申请,希望家里能再派几艘战舰,占领整个普利安哥,并向柬埔寨方向推进一些。
李福强在来信中明确表示,现在很难在郑梉和阮福源当中找到平衡,因此建议和阮福源翻脸,控制住整个普利安哥,也好为控制马六甲做准备。
穿越大会同意了李福强的建议,决定两个月以后将撤回来的第四、第五步兵团和家里的第一舰队派往越南,一举拿下普利安哥。
军委会提交了一个新的征兵计划,因为北面的几万难民会陆陆续续到达榆林湾,军委会希望能在难民中征召两三个步兵团组建一支新的步兵师。同时征召一批海军,为新建造的两艘千吨大舰做准备。
这个计划没有谁反对,很快就通过了。
许朗和韩万涛提出来的进攻旅顺的计划并没有被提交到穿越大会,张国栋和魏阳的意思是这个计划先保密,等到东南亚局势稳定,两艘新军舰下水,新的步兵师编练成军以后再执行。
巡捕房被扩编了,按照柳冠南的设想,巡捕房扩编为500人,同时设立万州巡捕房和榆林湾老区警署。严浩担任万州巡捕房总探长,曹林担任了老区警署署长。
李琳关于成立海关缉私队的建议也被通过了,但是没有船。曾广贤临时变卦,不同意退役两艘军舰。穿越大会只好决定新建两艘150吨的缉私艇,每艘缉私艇配备6门火炮和20支线膛枪。范巴斯滕自从重返榆林湾以后一直在王华军校的海军科担任教官,穿越大会决定征询他的意见,希望他能出任缉私队队长。
邱鹏向穿越大会提交了一个建议,希望能制造几艘捕鲸船。除了鲸肉、鲸须可以利用之外,更重要的是鲸油。鲸油在工业上可以用于制革工业,也用于回火浴(炼钢用)和用作润滑剂等。还可作食用和制造肥皂、蜡烛等的原料。
但是这个建议因为经费问题被否决了,榆林湾没有多余的钱造新船。不过穿越大会也做了一个决定,将捕鲸船的资料和技术公开,希望能有民间的资金来承担这一任务,榆林湾可以高价收购鲸鱼。
最后一个议案是联合总会的普选。虽然这件事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委员会的意思,但是拿到穿越大会上表决的时候还是引发了一场争论。同意的和不同意的势均力敌,双方整整吵了一天。最终的结果,三票之差同意普选,成立一个由穿越者和明朝人共同组成的选举委员会来负责具体操作。
整整六天,穿越大会终于开完了,许朗总算空出了时间去看了一下冯斌和王承恩的两个侄子。
王承恩的两个侄子名叫王凡义和王凡信,一个11岁,一个12岁,和冯斌一样都被安置在了榆林湾学堂。
许朗到学堂的时候正好遇上孩子们在上课,许朗先向何云询问了一下这3个孩子的情况。
“小许啊,你从哪找来的这3个孩子。”何云冲着许朗笑问道,“这3个孩子都很聪明,也很懂事,尤其是冯斌那个孩子,学东西很快,这才没几天就认识了30多个字了。”
“何阿姨,他都12岁了。”许朗笑道,“认识30多个字还叫聪明。”
“呵呵,你以为这是400年以后。”何云被许朗逗笑了,“现在的孩子能找出几个像叶立那样的,已经很不错了。”
“叶立去了万州书院没有?”许朗问道。
“还没有,刚刚考完试,如果成绩合格要八月份才去上课,现在放假在家。”
“咱们也放暑假?”许朗又把问题拉回来,“何阿姨,那3个孩子怎么安排的?”
大明日月 第四百零二章 光明和黑暗
“我给他们找了间宿舍,就住在学堂里,吃住还算是方便。”
一阵敲钟声在学堂里响起,何云等钟声停下来以后说道:“放学了,你去看看他们吧。”
“好的,何阿姨。”许朗答道,“我带他们出去吃个饭,吃完我再给送回来。”
许朗叫上了赵芷若一起去了三个孩子的宿舍,并且让碧荷和紫云回家和程依依说一声,两个人就不回家吃饭了。碧荷和叶战结婚后依旧在学堂里上学,并没有待在家里,这也是当初程依依和叶夫人说好的事情。
“许朗,依依姐前几天和我说过一件事。”赵芷若陪着许朗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孝勇也2个多月了,依依姐的意思是不用司琴和墨画照顾,想把她们也送到学堂来。”
“她俩是一定要来的。”许朗边走边点上一支烟,“只是是不是有点太早了,她俩要是不在家,只有陈姑娘一个人,还要带着孝严,恐怕又会忙不过来。”
“我也是这么和依依姐说的。”赵芷若很自然的挽起了许朗的胳膊,“但是依依姐说司琴和墨画现在很羡慕碧荷和紫云,要是再拖下去恐怕不太好。”
“你们新孩子是八月份入校吗?”许朗问道。
“对,再过几天就放暑假了。暑假差不多一个月,八月份开学。”
“那就这样吧,让她们两个八月份入校吧,这样也正好从头开始。”
两个人说着话来到了宿舍前。
“冯斌,冯斌。”许朗站在宿舍前喊上了。
“许将军。”冯斌蹦着从宿舍里跑了出来,过来拉住许朗的手不停的摇,“许将军怎么才回来,这些天我天天盼着你来看我呢。”
许朗摸了摸冯斌的头:“我这不是一回来就来看你了吗,在学堂过得好不好,我听你们校长说你很聪明。”
“那是。”冯斌仰头看着许朗,“许先生,这个地方太好了,我从没听人说过那么多新鲜的事。像什么太阳、星星,还有大海外面都有什么,我以前都不知道。”
“你以后会都知道的。”许朗笑道,“王凡义和王凡信在吗?”
“他们在屋子里呢。”冯斌拉着许朗往屋里走,边走边喊,“凡义,凡信,许将军来看咱们了。”
许朗走进屋,屋子里站着两个孩子有点胆怯的冲着许朗叫了一声:“许将军好。”
许朗看了一眼,两个孩子都比较瘦,左边的那个稍微高一些,右边的那个能稍微白一些。
许朗拉住了两个孩子的手:“我和你们的叔叔是好朋友,你们的爹妈和叔叔把你们两个托付给我了,以后有什么事可以来找我。”
许朗说完又一指身后的赵芷若:“你们应该都认识,这是学堂的赵先生,以后有事找她也行。”
赵芷若笑道:“都去洗洗手,今晚许将军带你们出去吃饭。”
冯斌突然想起了高晨:“许将军,高晨哥哥怎么没来看我?”
“你高晨哥哥现在有事走不开,他一会直接去饭店,吃饭的时候你就能见到他了。”
许朗又问了问生活的情况,饮食是不是习惯,便和赵芷若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了榆林湾大酒店。
高晨已经在酒店里安排好了饭菜,冯斌看着高晨的肩章问道:“高哥哥,你肩膀的星星又多了一颗。”
赵芷若也注意到了:“高参谋,什么时候升上尉了?”
“赵先生。”高晨笑道,“这都是总参谋长的提拔。”
吃完了饭,许朗让高晨把三个孩子送回了学堂,自己陪着赵芷若慢慢的往家走。
榆林湾大酒店和许朗的家还有段距离,虽然今晚的月色很好,但是路上依旧看的不是很清楚。
许朗挽着赵芷若的手突然很有感慨的说了一句:“要是有路灯就好了。”
赵芷若不解的问道:“路灯是什么?”
“就是道路旁边的油灯。”许朗指着前方说道,“在道路的两侧都装上油灯,等到了晚上点起来,这样走夜路的人就不会摸黑了,而且也会漂亮很多。”
“在路上点灯?”赵芷若有些不相信,“那得多费银子啊。”
“是啊,是挺费银子的。”
许朗知道,中国的路灯出现的非常晚。1843年,中国上海街头出现了第一盏路灯,是用煤油点燃的。后来,上海租界的路灯又改为煤气灯,是从伦敦移植过来的,亮度比煤油灯提高了数倍。直到1879年,上海十六浦码头终于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
而在欧洲,英国从15世纪便开始尝试在城市街道上进行人工照明。16世纪初,巴黎居民住宅临街的窗户外必须安装照明灯具。1667年,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还正式颁布了城市道路照明法令。传说正是因为这部法令的颁布,路易十四的统治才被称为法国历史上的“光明时代”。
欧洲已经进入了光明时代,而在大明朝最先进的榆林湾却依旧被一片黑暗所笼罩。
许朗不再去想路灯的事,转头向赵芷若说道:“芷若,你不是说想给我生个女儿吗?”
赵芷若低下了头:“听你的。”
许朗的心骚动了一下,轻轻的捏了捏赵芷若的手:“回来这么久了,天天忙着工作的事,一直没碰你,要不今晚努力努力?”
赵芷若有些歉意的说道,“我也想,可今天我来身上了。”
“唉。”许朗有些失望,“好吧,再等几天吧。”
赵芷若把头靠在了许朗的肩上轻轻说道:“许朗,要不和依依姐商量一下,再找一个吧。”
“你倒真是贤惠。”许朗笑道,“不找了,有你们两个就够了,我已经很满足了。”
赵芷若听许朗这么说,满心欢喜的又靠了靠。
“哎,芷若。”许朗突然问道,“是不是你和你依依姐商量好了要来考验我啊。”
“嘻嘻。”赵芷若笑道,“没有,我就是随便问问。”
两个人说说笑笑的回到了家里,陈氏还没有睡,正和司琴、墨画带着孩子在院子里乘凉。
大明日月 第四百零三章 大清立国
“许先生回来了,芷若姐姐回来了。”几个人见到许朗和赵芷若忙起身打招呼。
“你们怎么还没睡。”赵芷若把儿子抱起来,“宝宝,有没有想妈妈?”
“今天太热了。”陈氏回答道,“小少爷也睡不着,我们出来凉快凉快。”
“依依和孝勇睡了吗?”许朗问道。
“依依姐睡了。”陈氏回答道,“我看依依姐这几天挺累的,天天都要去开会,回来还要照顾孩子。”
“没办法。”许朗在石凳上坐下,拿出一支烟点上,“司琴、墨画,你们再辛苦两个月,等到了八月份让芷若送你们进学堂。”
“真的吗,许先生。”司琴和墨画被惊了一下,“我们八月就能去学堂了吗?”
“这是许先生刚刚安排的。”赵芷若说道,“八月正好新的孩子入学,你们可以跟着他们从头开始学。”
第二天,许朗刚刚进了总参办公室冷天冰就找上了门。
“这是曾广贤去台湾的计划和新的扩军计划,你先看看。”冷天冰把两份计划放在许朗的桌子上。
“我说天冰,你怎么也变成工作狂了。”许朗边打开计划边说道,“刚刚开完穿越大会,就不能歇歇啊。”
“我倒是也想歇歇,魏阳那边催得紧,曾广贤马上就要启程了。”
许朗打开了台湾计划看了一会,拿起笔签上字:“这个没什么问题,报到军委会吧。”
“你再看看这个。”冷天冰又把扩军计划递了过来,“这个是新的步兵师的编制。”
许朗又打开看了一会:“天冰,这里面怎么没有骑兵,炮兵的数量也减少了。”
“这个步兵师是为了去越南和新加坡做准备的,那边不需要骑兵,也不需要太多的火炮。这个编制是韩万涛交给我的。”
许朗放下笔,将计划合上:“我觉得不太妥当,这个先一放,我去问问韩万涛的意思再做决定。”
涛敏回到了盛京。涛敏原本是不想回盛京的,但是阿济格惨败的消息传到了归化城,涛敏不清楚皇太极会有什么反应,恰好多尔衮找到了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涛敏决定和多尔衮一起回去一趟,希望能用称帝这件事安抚一下皇太极的情绪。
涛敏知道,再有7年,到1643年皇太极就挂了,多尔衮将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后来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大权在握。而榆林湾这次的表现也让涛敏开始怀疑榆林湾可能现在不怎么相信自己说过的那些话,因此在回盛京之前,涛敏旁敲侧击的和多尔衮长谈过几次,想把自己同多尔衮的关系拉近一些。
盛京的王宫里并没有见到阿济格的身影,涛敏知道皇太极是为了这次八旗的损失降罪于阿济格,阿济格也落了和当年岳拖一样的下场。
“多尔衮。”皇太极威严的坐在宝座上,“你这次能收降蒙古,找回传国玉玺,首功一件,本汗会好好的奖赏你。”
“多谢大汗。”多尔衮上前跪倒,“奴才还有一言。如今蒙古的传国玉玺已归我大金所有,这是天赐我大金,奴才恳请大汗能即皇帝位,大汗天命所归。”
“臣也附议。”范文程也出班跪倒:“大汗如能登基称帝,则可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实为我大金之幸。”
皇太极把头转向了涛敏:“镇国公的意思呢。”
涛敏跪倒奏道:“大汗称帝乃是天下所盼,将来大汗必将一统环宇,创万世之基业。”
皇太极哈哈大笑:“诸位请起。”
“不过大汗,奴才还有一言。”涛敏并没有起身,“大汗登基称帝是天命所归,但奴才觉得既然是称帝,我们现在的国号和名称应该换一换。”
“镇国公此话何意?”济尔哈朗问道,“我大金国号和建州女真有何不妥?”
“贝勒爷请听奴才一言。”涛敏站起身转向皇太极说道,“大汗既要称帝,则志在天下,中原是迟早要归属大汗的。只不过当年宋金对峙,连年征战。而榆林湾正是先宋遗民,如果我们还用女真和大金的名称恐怕中原人心难服。”
范文程点了点头:“镇国公所言甚是,但不知镇国公想如何改?”
“大汗,范先生,我们将女真改作满洲如何?”
“满洲?”王宫里的诸贝勒纷纷议论起来,“满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说法。”
“诸位,诸位。”涛敏放大了声音,“中原自古便有五行五德轮替之说,明朝为火德,满和洲的汉字都为水旁,以水克火、以清代明,此为其一。其二,我们大金语言和蒙古语中“满洲利亚”意为吉祥、幸福、平安的土地之意,改作满洲意喻我族千年吉祥,万年昌盛。其三,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乃吉祥之意,是对文殊菩萨的称呼,汉字作满洲。我们今取其意,乃是祝我大汗同文殊菩萨一样佛光普照,恩泽天下。”
皇太极满意的点了点头:“不知先生想将国号改作什么?”
“回大汗,国号改作大清。”涛敏回答道,“清同金在大金语言中同一发音,汉字也写作水旁,亦有以水克火之意。”
皇太极从宝座上站起身:“就依先生。还望先生择一良日,朕要诏告天下,我大清建国。”
1636年7月,比原先的历史上晚了2个月,蒙古、朝鲜等各地使节齐聚盛京。皇太极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女真为满洲。大封群臣,涛敏被封为郡王,涛功被封为贝勒,大清立国。
与此同时,张海正率领着50名陆战队队员跋涉在陕西黑水峪的周边寻找着高迎祥。50名陆战队员全部黄衣黄裤,用布遮了嘴脸,连脚上的鞋也脱掉了榆林军的军靴,换上了明朝的普通牛皮靴。一人双马,配备了线膛枪,但凡能暴露身份的东西一律没有携带。
猜你喜欢